第四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7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D922.68
页数: 4
页码: 225-228
摘要: 生态调节70年代中,县内开始禁止使用1605、1059等残留期长、残留量大的剧毒农药,推广使用呋喃丹、杀虫咪、稻脚青、稻瘟净等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调保护益虫、益鸟和其他益农动物,提倡用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74和1979年,县革委先后发布严禁捕捉青蛙和加强水产养殖管理通告,把捕食、买卖青蛙和毒鱼、炸鱼行为作破坏农业、渔业和生态环境论处。1979年起,提倡多用农家肥,大力推广氮、磷、钾复合肥,化肥施用以穴施或条施为主,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污染。并协同园林部门加强绿化管理,加速县城绿化、净化进程。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法

内容

第一节污染状况
  建国后,县内随着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农业化学程度的提高,向自然排放的各类污染物亦不断增加,逐渐超越环境的容量和自净能力。
   废水从地表水接纳废水的监测数据看,全县水体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沙河、赤湖、赛城湖日趋严重。
  沙河,上游有庐山电镀厂等工业废水和牯岭、赛阳生活污水流入,流经县境又有县城下水管道污水排进,加上沿途化肥、农药的施用和垃圾不合理的倾倒,使城区饮用水的水源线受到污染。
  赤湖,县境水域有九江赤湖啤酒厂、赤湖羽绒厂、赤湖板鸭厂污水流入。严重的污染源来自瑞昌境内武山铜矿的黄桥、南桥、尾砂库等口排放的金属离子,按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检测,锌元素超标为黄桥南334倍、北52.1倍,南桥外28.2倍;镉超标为黄桥南151倍、北91倍,南桥外18.6倍;铜超标为黄桥南6312倍、北1315倍,南桥外263倍。暴雨过后,湖中常有大量鱼类死亡。
  赛城湖,60年代开采城门山铁矿已有金属离子流进,现瑞昌流人长河工业污水和九江铜硫矿流人东湖污水又汇集于此,加上周围农田广泛使用化肥、农药,使水体铜离子含量超过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有机物含量超过国家地面水二级质量标准。九江铜硫矿几因暴雨袭击,污水漫流成灾,1972年污染农田187亩,毒死成鱼5万斤、鱼苗40万尾、河蚌2万只;1982年毁环农作物200余亩,毒死耕牛28头;1984年损环农作物133亩,毒死鱼苗61050尾。
  据1985年工业污染源调查,县内污染水体企业主要有9家,全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73.4万吨,其中生产废水排放量160.9万吨。废水中含主要有害物质为悬浮物920吨、化学耗氧量2608吨、生物需氧量1324吨、硫化物97.2吨、氰化物0.03吨、挥发酚0.002吨、六价铬0.001吨、镉0.094吨、铜11.4吨。1985年县内部分厂矿废水排放量
  废气县内大气环境中,最大的污染因子是氮氧化物含量颗粒物和降尘,这是因为全县燃料以煤为主,且煤质较差,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以往选购的锅炉又无净化装置。据沙河街火车站大气监测点1985年检测,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含量为0.411千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含量为0.104千克/立方米。用林格曼测试烟尘排放浓度,县城海绵
  1985年县内部分厂矿废气排放量制品厂、泡花碱厂、副食品公司糖厂等单位为5级,九江铜硫矿、九江赤湖啤酒厂、九江造纸厂、赛城湖粉丝厂为4级,县砖瓦厂为3级。据l985年对县内21个厂矿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年排放废气总量为42925万标立方米,其中燃料废气排放量11507万标立方米,工艺废气排放量31418万标立方米。废气中含主要有害物质为烟尘601吨、二氧化硫656吨、氮氧化物285吨、一氧化碳43.36吨、硫化氢1.5吨。
  固体废弃物据1985年县内工业污染源的调查,22个厂矿中有工业窑炉17座、锅炉15台;年产生固体废弃物总量为8957吨,其中锅炉渣3834吨、工业垃圾988吨、尾矿3770吨、煤矸石58吨、粉煤灰228吨、化工渣79吨。县城日排放生活垃圾7吨。
  噪声县内噪声污染主要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和施工噪声。据1985年对县城噪声的检测,三种噪声声级均较高,交通噪声最高91分贝,工厂噪声最高104分贝,施工噪声最高92分贝,但不同功能区的声级差异较大,白天平均噪声70分贝左右。
  化肥、农药污染化肥、农药是农村土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县内施用化肥历来以氮为主,利用率较低,大量氮肥流失水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农药使用也以稳定、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杀虫剂为多,造成粮食、油料、肉类的严重污染,为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留下隐患。1985年,全县施用化肥18976吨、农药304吨中,氮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占有相当比重。
   第二节保护措施
  机构设置60年代前,县内无环境保护机构。70年代初,始将新城镇的环境治理纳入县城规划建设的整体部署,日常环保工作由县防疫站兼管。1974年1月,成立县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管和协调全县环保工作。1982年初,环保工作划归县基本建设委员会领导,内设环保组行使其职能。1984年4月机构改革,在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内设环境保护办公室;翌年7月,增设环境监测站,与环保办合署办公,形成“政事合一”的环保管理格局。
  污源监控1982年以来,通过召开环保工作会议、转发文件、送发资料、开辟街头宣传栏、举办图片展览和广播讲座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环保知识;先后两次开展污染源调查,了解和掌握环境现状,并将环保措施写进《九江县城镇管理暂行规定>,发布相应文告,逐步依照法律、法规管理和保护环境。(一)对布局不合理或污染严重的厂矿,实行关、停、迁、转。1985年,新合涂料化工厂生产无水氟化氢,要排放一种有强烈腐蚀性的废气,因资金短缺无力添置排污设备,环保部门即会同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停止该项产品投产。(二)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从1984年1月起征收排?亏费,两年共收16.5万元。(三)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必须先期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坚持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1983年,县砖瓦厂新建砖瓦窑时,投资百万元装置引风机,将烟尘回收到烘干室,既避免污染,又变废为用。1984年,县水泥厂在扩建新的生产线时,亦按“三同时”规定,在车间装置脉冲布袋除尘器和高压静电除尘器。(四)建立监测网点,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1982年,县建委环保组在沙河下游设立8个监测点,对县自来水厂水源线末梢水质检测93次。县政府根据这些检测数据,将水源周围100米划为戒严线,外围1100米划为安全带。1985年,县环保办又在县城设立3个酸雨监测点,测试二氧化硫浓度,发现PH值平均6.3,为治理烟尘提供了依据。(五)配合环卫管理,督促垃圾清运、粪便和污物处理,减轻现有污染程度,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
  “三废”治理1982年以来,对已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倘有直接经济损失并负赔偿责任。九江铜硫矿因污水危害附近农田和水产养殖,先后三年共向农民赔偿损失6.19万元。1984年以来,县内大多数厂矿采取标本兼治,综合利用,“三废”防治取得积极成果。九江铜硫矿为增强清污分离能力,加高加固3个沉淀池坝面,减少污水排放量,并采用海绵沉淀法,从废水中回收铜。九江造纸厂从粉尘中年回收切料60吨,回收率达54.55qo。为治理废气,有6家工厂共安装12台消烟除尘设备,除尘率在700-/0以上,其中赛城湖粉丝厂改用新的卧式快装锅炉后,除尘率达98%。1985年,全县用于治理废水资金9.72万元,治理废气59.3万元,当年安排治理项目4个,新增处理废气能力129.6标立方米/小时。对于“三渣”和垃圾则采取不同办法处理,煤渣多用于填坑、铺路,有机废弃物多运往农村作肥料,废金属多回收作小商品再生产,不便处置的污染物一律焚毁或深埋。据1985年22个厂矿的统计,年综合利用废渣4500吨,占排放总量50.24%;其他方法处置废渣687吨,占7.67%;目前堆存待处理的仅九江铜硫矿尾矿3770吨,占42.0%。此外,对有粉尘和噪音污染的公共娱乐场所,均要求装置除尘器、吸音墙、隔音板、消音器;对通行繁华街段的交通车,禁止鸣高音喇叭;在铁路与公路交叉区段,植造乔灌木交错绿带,以减轻噪音对城区干扰。
  生态调节70年代中,县内开始禁止使用1605、1059等残留期长、残留量大的剧毒农药,推广使用呋喃丹、杀虫咪、稻脚青、稻瘟净等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调保护益虫、益鸟和其他益农动物,提倡用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74和1979年,县革委先后发布严禁捕捉青蛙和加强水产养殖管理通告,把捕食、买卖青蛙和毒鱼、炸鱼行为作破坏农业、渔业和生态环境论处。1979年起,提倡多用农家肥,大力推广氮、磷、钾复合肥,化肥施用以穴施或条施为主,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污染。并协同园林部门加强绿化管理,加速县城绿化、净化进程。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九江赤湖啤酒厂
相关机构
赤湖板鸭厂
相关机构
庐山电镀厂
相关机构
九江造纸厂
相关机构
赛城湖粉丝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