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筑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7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建筑业
分类号: D922.36
页数: 5
页码: 221-225
摘要: 队伍建国前,境内农村无专门建筑企业,民房建造系由半农半工的个体泥、木匠临时组班承建。 50年代中期,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少数集镇组成泥、木工生产合作社或小组。1956年,以新港建筑社为基础,组建县建筑合作社,有职工40余人,集体所有制,隶属县手工业管理局。1957年,县木器厂并人,改名县建筑工程队。1959年1月至1961年9月,并人市建筑工程公司。1962年,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40%。1964年后,规模复扩大,有职工百余人。1966年10月,更名县建筑工程公司,内设工程技术、财务会计股和建材厂。1973年,撤销县建公司,改建材厂为县油毡厂,保留县建筑工程队,为厂属独立经济核算单位。 1968年秋,为了适应县级机关迁入沙河街对饮水的需求,由沙河公社选拔15名泥木工组成打井队,1969年春转为社属建筑工程队,当年有职工58人。翌年5月,撤社并镇,改属新城镇。1971年4月,镇、社分设,分成新城、沙河两个建筑队,是年镇建由15人增至42人,沙建由43人增至85人,是为县内乡镇建筑业两支劲旅。
关键词: 建筑业建 筑业规划

内容

第一节施工
   队伍建国前,境内农村无专门建筑企业,民房建造系由半农半工的个体泥、木匠临时组班承建。
  50年代中期,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少数集镇组成泥、木工生产合作社或小组。1956年,以新港建筑社为基础,组建县建筑合作社,有职工40余人,集体所有制,隶属县手工业管理局。1957年,县木器厂并人,改名县建筑工程队。1959年1月至1961年9月,并人市建筑工程公司。1962年,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40%。1964年后,规模复扩大,有职工百余人。1966年10月,更名县建筑工程公司,内设工程技术、财务会计股和建材厂。1973年,撤销县建公司,改建材厂为县油毡厂,保留县建筑工程队,为厂属独立经济核算单位。
  1968年秋,为了适应县级机关迁入沙河街对饮水的需求,由沙河公社选拔15名泥木工组成打井队,1969年春转为社属建筑工程队,当年有职工58人。翌年5月,撤社并镇,改属新城镇。1971年4月,镇、社分设,分成新城、沙河两个建筑队,是年镇建由15人增至42人,沙建由43人增至85人,是为县内乡镇建筑业两支劲旅。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县内建筑施工队伍有较大的发展。1979年3月,成立新洲、江洲、新塘、城门建筑队,改薪城、沙河建筑队为建筑公司;10月,成立马回岭建筑队。1980年5月,恢复县建筑公司及其县办大集体性质;8月,成立新合建筑队。1982年2月,县粮食局根据仓储工作需要,成立局属基建维修队;7月,成立团结、涌泉、狮子建筑队。1983年5月,为利于安置城镇待业人员,成立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属县劳动局领导,接受县劳动服务公司业务指导;5~12月,先后成立赛城湖建筑公司、长山和赤湖水产场建筑队。1984年,是施工企业办得最多的一年,3一12月,除永安、黄老门乡和县二轻局、砖瓦厂成立建筑队,省棉科所成立建筑公司外,县城两侧的土局、石门村也兴办建筑队。1985年l。4月,沙河街镇青锋、新城、东方红村建筑队接踵而起;5月,又开办岷山、洗心桥建筑队和县水产局建筑公司。同年8月至次年5月,江洲、新洲、城门、马回岭、城子镇(前称团结)建筑队和粮建维修队陆续改为建筑公司。1985年,全县共有建筑工程公司、队29个(长山建筑队停办未计入),职工3918人,其中县办1个,191人;乡、镇、场办16个,2769人;村办5个,459人;县和驻县行政、企事业单位办7个,499人,除省棉科所、市赤湖水产场和县新洲垦殖场、赛城湖水产场所属施工企业为全民所有制外,均为集体所有制。农村尚有大批个体泥、木匠,坚持农闲务工,农房建筑与维修大都由他们承担。
  技术水平县内建筑工程技术的延续与流传,历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50年代后期,县建筑工程队亦招徒工,袭以师承,但工作调配和工资分配权属企业。进入80年代,随着施工队伍迅速壮大和建筑质量要求日高,则通过请进来和派出去、在职函授与脱产进修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技术。1982年,先后三次派员进南昌建筑学校参加全省施工员学习班;同年6月,组织部分专业骨干对湖南长沙、湘潭和广东广州、茂名、新会等市、县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学习有关城建规划,建筑造型和施工等新经验、新技术。1985年,参加省、市建筑技术培训40人,其中出省2人、本省11人、本市27人;参加县施工员培训56人。
  通过学习与实践,县内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绝大多数技工都能看懂图纸,按图施工。1985年,全县有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88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师1人、助理技师5人;技术员11人,技士38人,其他技术人员25人。经过资质评审并报省、市核准,有房建三级企业1个、四级5个、准四级8个、五级15个。
  承建能力日渐增强。50年代一般只能建土木、砖木结构平房或两层楼房,60~70年代多为二至三层砖木或砖混结构,80年代开始向深基础、大跨度、高层次和多种结构类型进军。1982年,县建公司承建县织布厂的预应力装配式织布车间,跨度26米。1984年,城门建筑公司承建赣北木材厂的框架式轻工业品综合大楼,高10层。1984-1985年,各施工企业营建的房屋中,有3—6层混合结构27159平方米,3~10层框架结构12312平方米,且涌现一批优良工程。沙河建筑公司1984年施工的县二中三层砖混宿舍和1985年施工的县教育局三层砖混宿舍,评为优质工程。1985年,县建施工的市工商银行桥西办事处六层框架综合楼、镇建施工的县人大、政协三层混合办公楼和沙建施工的沙河乡三层砖混宿舍、沙河信用社三层砖混办公楼、县二中三层砖混实验楼,均评为良好工程。
  工具设备县内传统建筑施工工具,泥工主要是砌刀、泥刮、灰线、准砣、水平仪,木工主要是斧、锯、刨、凿、锥、刮刀、墨斗、五尺、曲尺,运输多用扁担、绳索、泥桶、土箕。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城镇建筑队开始使用锯板机、平刨机、磨石机、平板震动器、电动滑轮和胶轮车。80年代以来,机械设备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共有主要机械设备20种、371台,其中吊车和垂直运输机19台、砂浆和混凝土搅拌机24台、锯板机52台、电焊和磨石机各17台、各类震动器182台、潜水泵13台、汽车32部、拖拉机4台、其他机械II台。沙建有设备64台,居数量之冠;镇建有机械15种,种类较全;县建有汽车7部、吊车l台、搅拌机和提升机各5台,大型设备占优势。
  工程效益1979年以来,县内建筑施工工程量和经济效益逐年上升,七年累计竣工面积47.73万平方米,完成产值5158.25万元,上交积累91.24万元,上缴税金73.13万元。其中1985年竣工面积10.84万平方米,完成产值1353.65万元,上交积累30.43万元,上缴税金27.83万元,比1979年分别增长3.24、3.67、8.3、9.19倍。1979—1985年全县建筑工程效益
  1985年全县建筑施工企业概况第二节设计
  建国前,县内无专门建筑设计机构,建房多无完整的施工图纸。少数有图的也只凭掌作师傅经验或按建房人设想,把尺寸规格画在平面样稿上,然后照样稿施工。建筑模式多为平房横排三间、五间,或两进、三进中开天井、两边设厢房,旁搭披厦作厨房或柴草间,房屋通风、采光差。
  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县建筑公司和新城、沙河建筑队先后配备专职设计人员,县内建筑工程开始按现代建筑设计程序进行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纸设计,设计能力渐次提高。如县建设计的九江钢厂九梁18.5米跨度车间和县人民影剧院18.5米跨度观众厅,宽宏壮观,结构性能好;镇建为地区生资公司、供销社设计的五至六层框架式宿舍楼,坚美适用;沙建为市培训中心旅社等单位设计的四至六层建筑物,也都符合现代装饰的技术要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新办的不少施工企业亦选择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基本绘图知识的技术人员担任设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个别施工企业和技术人员,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承揽设计,致使有的图纸偏离技术标准和规范,造成建筑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差,甚至出现质量事故。
  1981年10月,成立县建筑设计室;次年,经省建委批准为丙级设计单位,下辖县建、镇建两个设计组(镇建设计组1984年撤销),承担县内建筑工程设计及设计图纸规范管理。1982年以来,县设计室共完成建筑工程设计92项,其中不乏深基础、大跨度、高层次的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和特种结构工程,并综合考虑平立面造型与内外装饰多功能造型,初步改变以往造型简单、色彩单调、公民用不分的建筑体型,主要成果有赣北木材厂十层框架轻工产品综合大楼、市血防研究所六层混合住宅楼和县第二统建六层混合营业住宅楼等。1985年,全室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2人,全年完成民用建筑设计22项,施工图纸(折合一号图)168张,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基建投资总额328.69万元,实现工程预算投资153.72万元。
   第三节质量监督
   建国前,县内房屋建筑质量向由建房人与承建人口头商议,自行验收。
  建国后至70年代,县内建房一般是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商质量条款,签订合同,然后互派代表监督实施。1979年2月,成立县基本建设管理小组,归口县计委;1980年10月,升格为县基本建设委员会,与县计委合署办公;1984年4月机构改革,于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内设建管股,先后对全县施工队伍和建筑质量实行统一管理,禁止无证和超资格施工,取缔地下黑包工,把住队伍质量关。1982年1月起,规定县内所有建筑工程设计均由县建筑设计室承担,未经设计权威机关审核的图纸概不准用,把住设计质量关。1985年5月,成立县建筑质量监督站,归口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依照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对全县所有建筑、构件生产和建筑材料的质量实行全面监督,县内施工的工业和民用建筑质量必须委托监督站监督,对不能直接监督的则由监督站委托其他单位代理监督,把好工程质量关。
  1982年以来,各施工企业亦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分别建立质量检查小组或配备质量检查员,并安排一名经理或队长主管工程质量,每月作一次全面检查,对存在问题做到“三不放过”:找不出事故原因不放过,提不出改进措施不放过,当事人和群众末接受教训不放过。在企业自查基础上,县建管部门每年还组织l~2次检查评比,兑现奖惩。1982年4月,检查发现地区储运公司宿舍地梁浇搅出现模板鼓涨,属木工偏离技术要求,当即处以当事人赔偿损失10%;发现县百货公司住宅天沟出现蜂窝狗洞,挑梁夹有杂草,除批评教育外,并责成有关班组采取补强措施。1983年7月,检查发现振兴食品厂饼干车间空斗墙体松散,护墙柱空斗又与墙体连结不紧,窗头钢筋砖带眠砖少于规定块数,则决定全部返工,墙体拆齐窗台,墙柱拆止勒脚;发现县水电局宿舍楼有一承重墙垂直偏差50毫米,与部分内隔墙未搭接,墙体已砌1.76米,亦要求推倒重砌。1985年秋,县建筑质量监督站检查发现涌泉洞“三部一室”工程,由于主梁支座刚度不足,引起墙体发裂,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现场研究解决办法,消除一起严重质量隐患事故。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九江县粮食局
相关机构
九江县劳动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