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交通运输
分类号: D912.296
页数: 10
页码: 185-194
摘要: 人、畜力运输扁担、箩筐运输:县内历来基本运输手段之一,辅以搭肩、腰带、绳索、麻袋,既适合田间、地头担运农作物,也可走县上省跑“挑脚”。清末、民国时期,县城和较大集镇有“脚夫行”。如今扁担、箩筐仍是农村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每个农户都备有。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运输管理

内容

人、畜力运输扁担、箩筐运输:县内历来基本运输手段之一,辅以搭肩、腰带、绳索、麻袋,既适合田间、地头担运农作物,也可走县上省跑“挑脚”。清末、民国时期,县城和较大集镇有“脚夫行”。如今扁担、箩筐仍是农村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每个农户都备有。
  肩轿运输:传统的客运方法之一。按轿制和用途分有三类,即官轿、拱竿轿,4人或3人抬,供官府用,后一种或为豪绅私有专用;龙轿和花轿,4人抬,多供仕富人家娶亲用;小轿,2人抬,普通客运用,寒门娶亲亦常用。清末至民国初年,县城有专业轿行,少数农民亦兼揽轿活。1918年(民国七年),浔商创办藤竹山轿公司,开行九江至牯岭轿运,一般4人抬,若求稳当加快可增至6人或8人抬。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发展和社会风尚转变,轿运渐淘汰。
  人力车运输:县内先后使用的人力运输车,主要有独轮车、黄包车、双轮车。独轮车,俗称土车或手推车,木质轮上装木架,两侧坐人或载物,1942年全县拥有2000部。建国后,逐渐改为胶质轮,1957年有593部,1958年增到1551部,60年代后渐被双轮车和机动车所代替。黄包车,俗称“东洋车”,30年代初传人九江,并设人力车行,1932年有715部,成为时兴客运工具,建国后渐被脚踏三轮车和机动车所代替。双轮车,又称人力板车,40年代应用于城区,1941年约有300部;50年代后期推广到农村,1958年全县有1005部,1980年达5000余部,1985年超万部,但多作短途运输用。
  畜力运输:在没有机械或大型运输机具的年代,县内常用骡、马、牛驮运或驾辕拉运物资。据清同治《德化县志>载,浔阳驿和通远驿各额配驿马50匹,供邮传用。建国后牛车尚存,1957年全县有610部,主要分布江洲、永安等沿江平原地区;1958年发展到1000余部,有将二轮改四轮,用一畜驾辕、多畜拉车。70年代起,随着小型机动车的发展,牛车渐淘汰。
  机动车运输运输企业:1915年(民国4年),商民张谋智开办大同汽车运输所,经营九江至莲花洞客、货运输,是为县境汽运业之始。1922年6月,商民万中桢等经交通部批准,设立九庐长途汽车公司,亦办理九江至莲花洞客、货运业务。1924年初,商民冯少竹兼并“大同”和“九庐”,组建九牯长途汽车公司;7月,商民万亨元等开办浔庐交通汽车公司,与“九牯”闹纠纷,是年,“大同”和“九庐”同时拍卖给胡明蕴,沿用“九庐”牌号继续营业。1925年夏,万中桢复办交通汽车公司与胡竞争,后各感困难,于1927年7月合并经营。1928年,根据胡的申请,江西省建设厅将“九庐”、“交通”公司收归省办,继设九庐公路局管理其事。1935年3月,由省公路处接管,先后设九莲总段或车务段负责车站管理和业务经营;5月,成立九江车场,负责机务。沦陷期间,日伪曾开办“通远汽车公司”、“浔阳公司”。战后,公路运输复归省办,境内设九江、莲花洞车站,先隶江西公路处九江车务段,后属省公路局第一运输处。
  建国初期,九江公路运输由省、地公路或交通部门独家经营。1970年12月,始建沙河汽车站,承办九江一新塘客运业务。1972年,正式设站级机构,隶属地区交通局,经营县内客运。1973~1978年,有职工13人、客车3辆,年均收入6万元。1981年,客车增至8辆,年收入25万元。1985年,有大客车11辆,年收入70余万元。
  县内自办汽车运输始自1961年冬,初于县工交局设汽车组,备载重货车l辆,对外营业。1963年,改称县工交局汽车队,址设九江旧县政府院内,有载重货车3辆,职工6人,既经营货运,又兼车辆保修。1967年1月,改名九江县汽车队,1970年迁沙河街,先后隶属县经委、交通局。1977年分出汽车修配厂后,有职工20人,货车7辆,年收入15万元。1982年,更名九江县汽车运输公司,1984年增设客运室,改以客运为主。1985年有职工44人、汽车19辆(其中大客车10辆,面包车3辆,货车6辆),发送旅客36万余人次,旅客周转量2217万人公里,年收入80余万元。
  60年代起,各级拖拉机站农闲亦腾出运力,承接货运。70年代中,县粮食局、商业局、物资局、水泥厂、制杆厂、油毡厂、化肥厂(后改造纸厂)、味精厂、东风煤矿、生资公司、木材公司等单位先后自办汽车队,自货自运,县搬运公司逐渐改用机动运输。进入80年代,出现户或联户办“汽运”。到1985年,全县拥有有机动车辆运输的全民单位36个、集体342家、个体175户,形成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新格局。
   随着汽车增多,汽车修理业应运而生。1973年,县汽车队修理车间挂牌为县汽车修配厂,1977年从汽车队分出,1983年,大修汽车14辆、中修25辆、小修2000余辆。1984年10月,列为汽车工业公司全国100个重点县供应站之一,经销汽车配件和农用车辆。1985年,有职工49人,年收入40.88万元。
  运输车辆:1915年,大同汽车运输所从上海购进小型旧“福特”车4辆,县境始有汽车。1922年6月,九庐长途汽车公司初置“别克”车6辆,其中4人座、6人座、8人座各2辆,后增有客、货车20余辆。1925年夏,交通汽车公司购新“福特”车5辆。1935年3月,江西公路处接管“九莲”运输时有汽车9辆,其中大型3辆、小型6辆。1947年3月,据县警察局奉命调查统计,属“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二补给区”管辖的驻浔卡车共51辆,其中交通部公路局九江站6辆,江西公路处九江分处6辆,16家商营公司39辆。
  建国初,县内无机动车。1956年,建立县拖拉机站,始有拖拉机9台,且以农耕为主。1958年冬,县供销社从南京购回载重货车2辆,县、市合并归属市。1961年冬,县内仅工交汽车组有旧货车1辆,次年增至3辆。1963年,全县有汽车6辆(其中新增农用载重货车2辆,供县委领导公用小汽车1辆),拖拉机61台。1972年,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经登记发照的机动车共53辆,其中载重货车35辆,特种汽车5辆,摩托车7辆,其他机动车6辆;农村有农用汽车II辆,拖拉机79台,手扶拖拉机9台。80年代以来,机动车发展较快。据1982年普查登记,全县有载重货车、大小客车、吉普车和摩托车共398辆,即中央、省、市驻县单位129辆,其中货车91辆、大客车6辆、小客车2辆、吉普27辆、摩托3辆;县属单位171辆,其中货车127辆、大客车3辆、小客车10辆、吉普20辆、摩托11辆;农村98辆,其中货车95辆、小客车3辆。到1985年,全县共有机动运输车1288辆,其中载重货车610辆、客车21辆、特种车37辆、摩托车54辆、拖拉机197台、手扶拖拉机195台、小四轮119辆、小三轮55辆。另有非营业性的拖拉机55台、手扶拖拉机195台。
  运输量:境内公路客运最早为九莲线,1915年起,除受战争影响极少中断。1936年12月10日,九瑞线正式通客班汽车,每日往返4班。1946年7月,九莲线恢复营业,每日往返6班;12月,开行九江至南昌客班车,每日上午7时l班。1947年,因业务欠佳,南浔班车改为隔日班,逢双南昌开,逢单九江开;九、莲两地每日上、下午各开1班,年客运量为南昌至九江段6515人次,九江至莲花洞段4776人次。1948年,九江站奉命办理九星线客、货运业务,每星期开1班。
  建国初,九庐、九星、九瑞、九湖线先后通行客班车,境内威家、洗心桥、新港等地设停靠站。1964年6月1日,九江至沙河街首开客班车,1968年延伸至新塘铺,每日均1班。70年代以来,县境汽车客运线路、班次和运量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通行客班车里程总长174.87公里,每日由市、县运输部门发出客车25班次,全年完成客运量132.2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477.41万人公里,比1975年客运量增长57.26倍、周转量增长87.85倍。个体运输户实现客运7.19万人次,其中汽车运输199万人次。
  县境公路货运量,建国前无系统资料可考。1962年,县工交局汽车组完成货运量6199吨、货物周转量7.42万吨公里,为建国后机动车货运之始。1975年,全县运输部门完成货运量7.42万吨、货物周转量132.19万吨公里,其中汽车运量、周转量比1962年分别增长1.94和15.54倍。进入80年代,大宗货物和长途运输多由货主单位自运或转交个体户承运,因之县属运输部门货运量逐年减少。1985年,县汽运公司和搬运公司两家共完成货运量8.31万吨、货物周转量94.18万吨公里,其中县汽运公司运量0.68吨、周转量80.49万吨公里,比1975年分别下降54.67%和26.83%。是年,全县个体运输户实现货运量17.61万吨,其中汽车运输11.48万吨。1977—1985年全县运输部门公路运量统计
  火车运输建国前,县辖南浔铁路区段设有九江、沙河街、黄老门、马回岭站,路站条件差,客、货运量小。以九江站为例,1929年(民国18年)前,每日开行旅客列车1对,此后增开旅客快车l对;货车不定期,最少时每月仅开行8列,1934年8月开行货运和军运列车207列算是“破天荒”。1916一1935年,年货运量一般在20万吨左右,最多是1922年43.47万吨。1939~1944年日军占领时,初开定期列车2对,一对专供军用,一对军用有余才办理客运;后加开不定期列车2对,由日本“通动株式会社”派人在“铁道队”指挥下办理各站业务。1947年6一12月,共开行各种列车802列,其中客运437列、货运8列、军运59列,余为路务,行车密度为每日3~4列。
  建国后,县辖区段初设沙河街、黄老门、马回岭站,60年代增设毛家桥乘降所,因路站设施不断改善,运力和运量均有很大的提高。80年代,随着公路汽车运输的发展,火车运量略有下降。
  马回岭站:原址位于向九线中心里程125+500处,1976年1月5日迁于新址127+250处。旅客站台1090平方米,候车室140平方米,货物高站台1000平方米,露天货场900平方米。4股道,日停靠普客列车4次,货车交换5趟。1985年,客运发送8.89万人,货运发送5.71万吨、到达2.01万吨,比1951年分别增长3.4倍、6.82倍和7.74倍,但较1983年客运量下降7.78%。属四等站。
  黄老门站:位于向九线中心里程131+220处。进出站线长450米,月台长100米,客运候车室32平方米,货物高站台40平方米。3股道,日停靠普客列车4次。1985年,客运发送7.03万人,货运发送1.14万吨、到达1.12万吨,比1951年分别增长4.17倍、2.7%和3.87倍,但较1983年客运量下降1.13%。属四等站。
  沙河街站:位于向九线中心里程146+145处。进出站线长613米,月台长174.61米,客运候车室60平方米,货场500平方米,3股道,日通行列车15对,停靠普客列车4次、旅客快车2次。1985年,客运发送19.27万人,货运发送15.49万吨,到达9.96万吨,比1951年分别增长6.41倍、42.03倍和29.18倍,但较1983年客运量下降24.04%。属三等站。建国后几个年份县境火车客货运输量统计
  船舶运输船运企业:九江自古水运发达。唐、宋以来,不仅民间商舟骈集,而且官办漕运盛行。北宋天圣年间,江州(今江西九江)置转运船仓,负责江南诸路漕粮集并和转输。明设直隶九江卫,招募漕军,编屯输赋。清同治十一年十二月(1873年1月),中国轮船招商局在九江设立分局,置轮船以运漕米,兼揽商货。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资本主义轮业不断侵入。同治元年,美国率先设立旗昌轮船分公司;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成立太古轮船分公司,八年又设怡和扬子轮船公司代表处,他们将九江港作为在长江航运活动的重要据点。光绪三十三年,日本轮业界为增强竞争实力,将原在长江经营的大阪、邮船、大东、湖南四家商船会社合并成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继于九江设子店(后升支店),1919年(民国8年)正式建码头,1938年7月随着日军入侵进而垄断九江港。先后在浔开办轮业或有船只进出装卸货物的还有法国亚洲航运公司、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及德国、俄国、丹麦、荷兰、西班牙等外国公司。
  清末至民国初年,民族资本轮业兴起。光绪二十一年,德化县商绅蔡燕生等创办福康商轮公司,以小轮带民船,行驶九江至鄱阳、九江至南昌航线,为江西商营轮业第一家。二十八年,江西内河商轮公司成立,拥有商轮4艘、浅水轮2艘,拨官船2艘,行驶南昌至九江、九江至饶州航线。1919年,民营三北轮埠公司在九江设立分公司,经营长江和内河客、货运输,规模仅次于国营招商分局。这期间,在浔经营内河小轮业的有见义、豫章、祥昌、道生、鸿泰、怡康、利涛、利济、亨达、兴隆、太昌、春记等公司(局),专营长江区间客运的有大盛、永安和陈明鉴公司。九江沦陷,大、小轮公司纷纷撤至吉安等地。战后陆续复业或开业的除招商、三北、鸿安等几家较大轮船公司外,还有遗记、泰安、永安、同丰、云记、赣北轮船局和恒安、扬子轮船公司及中华旅运社等26家。1947年7月,国民政府下令对九江江面实行早晚戒严,届时到港船只无法泊岸,迫使大批轮业歇业。
   建国后,市、县港区分治。1953年,县内开展水上民主改革,成立县船民协会,分地区组织船民互助组。1955—1957年,先后成立新港、城门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和姑塘木帆船运输小组。1958年转为九江县水上人民公社,1959年1月并人九江市航运公司。1961年9月,从市航分出成立县航运公司,实行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交通局,同时自办船舶修造厂。公司址设市区龙开河畔,1985年有职工218人,生产、工作用房51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52.86万元;有轮驳船15艘508马力,载重941吨位,实现工业总产值71.59万元。船厂址设庐山区新港江边,占地717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49人,生产、工作用房131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7.3万元,造钢质货轮2艘,载重190吨位,实现工业总产值38.3万元。60年代以来,国营农垦单位、江堤护岸指挥部和沿江滨湖社队也先后自办船队,经营水上客、货运输或自货自运。进入80年代,先后出现户或联户办“水运”。1985年,全县有船运企业9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7家、集体32家、个体60家。
  水运码头:九江港区码头起源很早,年代久远的无考。咸丰年间,按装卸作业分段设有九华门、大巷口、张官巷、四码头、大码头等旱码头。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港口开放,进出口轮船增多,不断增设水码头,主要有国营招商分局码头,民营三北、鸿安、宁绍码头,英太古、怡和和日大阪码头,还有美孚、亚细亚等专用码头。到1949年5月,存有码头10座,分别由长航和省、市航运及石油部门接管。
  建国后,省、市航运部门先后在县辖长江区段城子镇、赤湖、大树下、江洲、官场港设有客、货运码头,县航运公司在江洲一一新港渡口建汽车轮渡码头,并联合开发阎家渡港区,港口岸线总长6.5公里,有码头9座,泊位22个。
  城子镇码头,座落城子镇乡城镇村,港区自然岸线长500米,自然岸坡作业线长300米。客运码头浮趸式,长24米;货运码头简易型,泊位2个,最大靠泊能力300吨级。1985年,旅客吞吐量3655人次,货物吞吐量1350吨。
  赤湖码头,座落城子镇乡彭湾村,港区自然岸线长1500米,自然岸坡作业线长500米。客运码头浮趸式,长24米,泊位1个;货运码头简易型,长300米,泊位6个,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1985年,旅客吞吐量17289人次,货物吞吐量11000吨。
  大树下码头,座落永安乡民闸村,港区自然岸线长500米,自然岸坡作业线长300米。客运码头浮趸式,长24米;货运码头斜坡式,长120米,泊位2个,最大靠泊能力300吨级。1985年,旅客吞吐量7034人次,货物吞吐量5000吨。
  江洲码头,座落江洲乡九号村,港区自然岸线长1000米,自然岸坡作业线长800米。客运码头浮趸式,长24米,泊位1个,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货运码头斜坡式,长90米,泊位2个,最大靠泊能力200吨级。1985年,旅客吞吐量136613人次,货物吞吐量12000吨。
  官场码头,座落江洲乡官场村,港区自然岸线长500米,自然岸坡作业线长300米。客运码头浮趸式,长24米;货运码头斜坡式,长80米,泊位2个,最大靠泊能力300吨级。1985年,旅客吞吐量6598人次,货物吞吐量3740吨。
   江洲——新港汽车轮渡码头,在江洲至新港人渡码头基础上改建,南北港区自然岸线长各500米。江北码头斜坡式,长120米;江南码头简易型,自然岸坡作业线长100米,泊位各1个。1984年9月14日通航,有钢质机驳1艘120马力,一次可渡运标准大卡车3辆,每日往返4班次。
  阎家渡港区,位于赛城湖闸口西姚港至浴港段,自然岸线长1.5公里,前沿枯水深6米,70年代始开发。现有码头3座,自东向西依次是:第一号,赛城湖水产场自用码头,简易型,利用自然岸坡停靠一般民船,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级,1972年投入使用。第2号,省远洋公司码头,自然岸坡作业线长600米,浮趸式,泊位2个,长度分别为65米和24米,最大靠泊能力分别为1000吨级和300吨级,1983年建成。第3号,县航运公司营运码头,自然岸坡作业线长500米,浮趸式,长24米,泊位2个,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1980年建成,1985年货物吞吐量2万吨。
  营运船只:清代中叶前,境内水上运输多赖木船、木帆船,竹、木筏极少。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元初年进出九江港船只“不下一万五千艘”。清同治<德化县志》载,明初九江卫有漕船62只,成化年间增至165只,同治年间经县签办尚有140余只。民国初年,进出港民船(即木帆船)呈上升之势,1912年为24989只,1921年30515只。1929年,因机动船只增多,民船减至22975只。1946年,在遭受日军七年摧残之后,往来九江内河帆船仅1144只,载重8592吨位,登记数为7731吨位。
  建国初,县内民间水运仍以木帆船为主。1954年,全县有木质船130只,其中专业运输船45只,每只载重2~4吨。1959年,木帆船发展到675只,载重3625吨位,其中专业运输船263只,2447吨位,占全县航运总吨88.92%,60年代后期起,木帆船与机动船相互消长,1972年经登记发照木帆运输船减至146只,载重803.5吨位,占船运总吨32.92%。1985年,非机动运输船仅35只,载重61吨位,占船运总吨0.88%。
  清同治元年(1862年),九江设立美国旗昌轮船分公司,揭开了九江港钢质轮船运输历史,且外轮一直占优势。据<海关册>载,光绪五年,进出九江港轮船1318艘次,计118.76万总吨,其中中国船512艘次,48.97万总吨;外国船806艘次,69.79万总吨。1920年进出港轮船增至5003艘次,754.23万总吨,其中中国船1540艘次,202.15万总吨;外国船3463艘次,552.08万总吨。又据江西《经济旬刊>统计,1933年,在浔中外6家轮船公司有钢质货轮43艘,计83722总吨,其中招商局9艘,26450吨位;三北公司6艘,8192吨位;宁绍公司l艘,1103吨位;太古公司11艘,17848吨位;怡和公司7艘,13897吨位;日清公司9艘,16232吨位,按总吨比较,外轮超出国轮14.62个百分点。九江自办内河机动船运输起于清末福康公司,民国年间亦有发展,诸如煤气机船、木炭机船、蒸汽机船、柴油机船、汽油机船等等,大的500吨位,小的20吨左右,1934年共45艘,计1235总吨。1937年,进出港轮船达7432艘次,其中内河小轮2338艘次。战后进出港轮船锐减,1946年,行驶内河小轮仅7艘,计196总吨,登记数为177吨位;1947年,行驶沪汉线大轮22艘(内招商局11艘),不及战前一半。
  建国初,县内无机动船只。1958年,开始以柴油机为动力,改装木帆船。1959年,有机动、木驳船II艘,载重405总吨,其中专业运输机动船3艘,65吨位;木驳船4艘,240吨位。1972年,专业运输机动船增至12艘,功率871.5马力;驳船增至28艘,载重1637总吨,并有“钢拖”和“铁驳”。80年代以来,机动运输船发展迅速,且钢质机动船倍增。1985年,全县拥有轮驳、机帆运输船195艘,功率4238马力,载重6891总吨。按所有制分,全民31艘,2166吨位;集体104艘,3766吨位;个体60艘,959吨位。
  运输量:境内水上客运,自古沿用木船、木帆船,同治初年始有钢质货轮兼营搭客。据1932年调查,每日均有搭客的货轮靠港,上水至汉口,下水至安庆、芜湖、南京、镇江、上海,一般附设客位40-80座,以招商分局江安号90座最多,恰和公司德和号23座最少。清末至民国初年,亦有木质机动船专营客运。1932年,泰昌公司有木质客轮5艘,专行长江,上水开圻州班,下水开安庆班;春记、太昌等公司则分别开行内河饶州班或吴城、南昌班,一般有客位50~100座,最多143座,最少26座。客运量无考。
  建国后,进出九江港客轮船体大,艘次多,年旅客吞吐量数以百万计。县境长江小港客运班轮上水可至瑞昌码头和湖北龙坪、武穴、黄石,下水可至湖口、彭泽,内河可至星子、都昌,70年代以来,年旅客吞吐量多在20万人次以上,最多为1976年的27.12万人次。近几年,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上客运量渐次下降。1985年,全县小港码头客运量为17.1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03.88万人次,渡口渡运旅客74.46万人次。
  九江向系江西货物主要转口码头,漕运占有很大比重。全省岁调漕米宋代曾达200万石,元代115.74万石,明、清40~60万石,多由九江港转输,九江卫屯自应载运79749.6万石,茶叶、瓷器和米谷输出乃货运之大宗,同治二年至民国21年(1863~1932年)的70年中,经九江关出口茶叶年均21.56万石,最多为1915年的32.98万石;出口瓷器年均4.27万石,最多为1929年的12.78万石。1916~1935年的20年中,由九江关输出大米年均73.3万石,最多为1924年的244.78万石。1937年,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超过70万吨。九江沦陷,水上货运一片萧条,战后亦未复元气。
  建国后,九江港逐渐建成全省进出江海水陆联运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唯一的口岸。县境水路货运亦逐年改观。1951~1965年,以木帆船运输为主,全县年均货运量7.56万吨,货物周转量47.63万吨公里;1965年运量9.38万吨,周转量234.16万吨公里,比1951年分别增长77.87%和3.92倍。
  1977~1985年全县运输部门水路运量统计
  70年代以来,随着机动运输船增多,水上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逐年增加。1980年比1965年分别增长1.44倍和9.46倍。进入80年代后,多种经营体制竞争,水路货运日趋活跃。1985年,仅县航运公司一家便实现货运量7.52万吨、货物周转量1221.26万吨公里,水运承包户和个体户亦完成货运量14.93万吨。
  航空运输1948年,十里铺机场扩修后,除开辟南京至九江临时航线供国民党要员登庐山避暑用外,有家私营航空公司租用机场,购置一架小型客机,开办九江至武汉、九江至重庆航班,由于票价昂贵,乘客很少,不久就停飞了。建国后,先后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体委用作培训飞行员和滑翔员。1959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和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均开辟北京至九江临时航线,为中央首长登庐山参加会议提供方便。1961年9月市、县分治后,机场所在地划出县域。
  1983年11月,庐山机场建成后,初作空军训练用,1984年12月,为了发展九江旅游业,实行军民两用。1985年7月6日,中国航空联合总公司使用空军伊尔-18型飞机,首次试航惠阳——九江——惠阳成功。同年8月21日,成立中国航空联运公司江西分公司,并在九江市浔阳酒家设售票处,正式与惠阳通航,每周一班。是年客运量为九江至惠阳1158人次,惠阳至九江1054人次,营业收入81060元。
  装卸搬运咸丰年间,清廷常向商贾征调民夫搬运皇粮、课银,九江商号为减少麻烦,便雇用专人负责搬运。搬运业务是有地界的,初分九华门、大巷口、张官巷、四码头、大码头等5个旱码头,随着港口开放、公路和铁路通车,装卸挑运名目繁多,水早码头不断增加。至1927年,计有裕民、胜利精盐组,河东竹木组,河西竹木、木炭组,行李搬运、挑运,鱼笋打包,散仓部进口抬称,陆尘打包、抬称,太古、怡和、招商、三北、新记、悦来、复兴轮趸起肩、过载,铁路行李房、同济轮上下力,洋油栈长江卸货组,招商二号卸货组和二号、三号柴炭组,复兴南货、龙记蛋业、萝会、糖会、砖石搬运组等大小码头60余个。从业人员大都是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搬运活计由行帮和大、小把头把持,工人深受盘剥。日军入侵,码头解散,战后逐渐恢复。1948年底,城区共有装卸搬运工人4816人。
  建国初,县内主要集镇都有自愿组合的“挑脚”班,利用手提、肩挑、背驮、扛抬等形式,为车站、码头装卸货物或给粮站、商店等单位搬运物资。1950年下半年,各集镇先后成立搬运组和搬运工会,分别受当地政府和集镇工会领导,经济上自负盈亏。1954年3月后,装卸、搬运行业管理归口县交通部门。1958年,通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装卸、搬运工具有所改进,逐步向半机械化方向迈进。
  1961年9月,成立九江县搬运站,隶属县工业交通局;下设新港、港口、沙河、马回岭等4个搬运大队,行政归所在公社领导,业务由县搬运站管理,实行以大队为单位的独立经济核算,县站收取管理费5%,用作脱产干部工资和其他开支。还有部分机关、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自办运输队(组),自管自运。1962年,县搬运站(含所属大队)共有职工129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有货运人力车127辆,年货运量50626吨,货物周转量39023吨;各自办运输队共有大小板车77辆,年货运量15907吨,其中公社专业运输队4个,从业人员25人,有大小板车29辆,年运输收入26206元。1964年,撤销县搬运站,各专业运输队均由所在公社和单位领导,行业管理归口县工交局。1965年,全县设有新港、港口、沙河、黄老门、马回岭、新塘、永安、新洲、粮食、商业、供销等专业运输队11个,共有职工260余人,年货运量115315吨,货物周转量160213吨,比上年分别增长8.54%、67%。
  1969年4月,改沙河搬运队为县搬运公司,直隶县交通部门,属大集体经济性质。当年有职工80人,1973年发展到175人。70年代始,不断更新生产设备,淘汰旧式工具,1984年已实现搬运操作机械化。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城乡个体或联户运输业应运而生,不少企事业单位也购车自货自运,这对传统的集体装卸搬运业冲击较大,因之县搬运公司随机应变,采取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为企业求生存。1985年,全公司拥有固定职工101人,房屋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机动车16辆,其中手扶拖拉机10辆,四轮车6辆;完成货运量76300吨,货物周转量136900吨公里,年收入25万余元。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城子镇码头
相关地名
赤湖码头
相关地名
大树下码头
相关地名
江洲码头
相关地名
官场码头
相关地名
阎家渡港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马回岭站
相关作品
黄老门站
相关作品
沙河街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