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6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效益
分类号: F014.35
页数: 5
页码: 170-174
摘要: 清光绪后期,县内工业产品主要有手工制作的土布、茶叶,土窑烧制的砖瓦、石灰和机制火柴、肥皂及以银制品为主的金属加工品等,其中荣昌火柴公司日产火柴10余箱九江肥皂厂年产肥皂1000余箱。宣统二年(1910年),涂茂兴制作的银器继在美国赛会得奖后,又在江西省物产总会展夺魁56件作品全获一等奖。
关键词: 经济效益 运行效益

内容

第一节主要产品产量
  清光绪后期,县内工业产品主要有手工制作的土布、茶叶,土窑烧制的砖瓦、石灰和机制火柴、肥皂及以银制品为主的金属加工品等,其中荣昌火柴公司日产火柴10余箱九江肥皂厂年产肥皂1000余箱。宣统二年(1910年),涂茂兴制作的银器继在美国赛会得奖后,又在江西省物产总会展夺魁56件作品全获一等奖。
  民国初期,随着民族工业发展,新增产品主要有机纺棉纱,机制茶叶、纽扣、蜡烛和机械配件、火力发电等。据1936年(民国25年)编<江西年镒>载,九江日产棉纱51大件、火柴200余箱、发电700度,年产土布5万匹、茶叶1437箱、肥皂2500合、蜡烛4500箱、纽扣10万余担。沦陷期间,县内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摧残,战后亦未能复兴,至解放前夕,现代工业产品仅机纺棉纱和火力发电。
  建国初,县内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种类少,且以手工制品为主。1956年,年产青砖567.1万块、青瓦71.2万块、石灰1908吨、棉布8770匹、铁制农具4.9万件、打谷机280台、木制家具8.93万件、土纸30窖,加工皮棉1846吨。
  1958~1960年兴办的工业企业,坚持正常投产的不多。据1961年统计,新增主要产品产量为低标号水泥1302吨、化肥84吨、无烟煤3912吨、农用水泵175台、拖内配件12万元、1962年,随着企业调整大1970~1985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量统计部分停产。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后期,在实施“,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一批新产品。1978年,新增主要产品产量为普通硅酸盐水泥8085吨、水泥电杆3328根、机砖3192万块、油毡12.89万卷,味精113.61吨、原煤36145吨、合成氨320.15吨、滚珠轴承13.01万套、等离子喷涂设备26套。
  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市场和资源情况,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逐渐形成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服装、家具、机械、化工为支柱的门类齐全并具地方特色的工业产品体系。1982年始,先后有长寿牌纯豆粉丝、沙河牌奶油饼干、九江牌425#硅酸盐水泥、玉兔牌2#书写纸、火炬牌LP -60Z等离子喷涂设备等产品,分别获省或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新增主要产品产量为机制纸1869吨(含纸板为4889吨)、棉(混合)布131万米、塑料制品108吨、羽绒制品9.57万件、皮鞋4700双、硅酸钠3205吨和钢质民用货船8艘,载重1890吨(其中村级6艘,载重1700吨)。
   第二节产值
  1949年6月,九江市、县分治,县无现代工业企业。195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0.26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只占工农业总产值1.68%,而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3.25%。
  “一五”计划期间,除1954年水灾轧花停产影响产值外,县内工业产值呈上升趋势,且国营工业占主导地位。195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69.89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为74.96%,集体工业为25.04%。
   “大跃进”期间,虽然兴办大批工业企
  1950~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统计业,但生产成本高,效益差。196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50.29%。通过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产值逐步回升。196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06万元,比“二五”期末的1962年增长1.16倍。
  “文化大革命”初期,经常停产“闹革命”,工业产值急剧下降;后来办厂又只讲政治意义,忽视经济效益,因而全县工业总产值直至1974年才与1966年持平。
  1979年以来,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县内工业产值获得持续稳步增长。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098.3万元(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35.81%.比1957、1966、1978年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7.48、3.69、2.11倍;其中国营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9.3%,二轻集体工业产值占9.8%,县属部门集体工业占12.2g%,乡镇集体工业占28.61%。
   ’第三节劳动生产率
  50~60年代,县内工业生产仍以手工或半机械操作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1956年,县属集体工业全员劳动生率为1590.35元。1962年,社办集体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835.92元。
  70年代后,随着机械设备和管理能力的增强,县内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1978年,县属集体工业为3773.75元,社镇集体工业为2223.97元。县办国营工业略高,1971年为2909.5兀,1976年为4732.5元。
  1985年,全县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912.68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国营工业人均9455.35元,二轻集体工业人均6348.57元,县属部门集体工业人均13549.73元,乡镇集体工业人均5752.72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在1万元以上、2万元以内的企业有江洲食品厂、九江味精厂、狮子灯具厂、永安手工业社、涌泉麻纤厂、县塑料灯具厂、九江织布厂、九江泡花碱,一,2万元以上、3万元以内的企业有新合化工厂、九江羽绒厂(以上不含粮、油、棉、饲料加工企业)。
  1980~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统计第四节税利
  50年代初,县内工业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盈利微薄。“大跃进”中盲目兴办的企业大都亏损。1962年,经过调整,国营独立核算企业实现利润1.85万元。1965年,实现税金7.25万元,利润13.22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内国营工业企业盈亏由县财政包干,养成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弊端,企业亏损严重。1971年,县钢铁厂和东风煤矿两家亏损40.02万元。1972~1978年,县化肥厂共亏损357.74万元,年均51.11万元。1976年,22家县办国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有8家亏损,亏损总额达140.33万元。
  1979年后,县内开展工业体制改革,推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2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7.22万元,其中国营企业115.83万元。1983年,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8家,实交利税总额109.46万元。1985年,县、乡两级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48.7万元,其中国营企业372.9万元;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19家,实交利税总额371.1万元。
  1971—1985年全县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税金利润统计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九江织布厂
相关机构
九江味精厂
相关机构
江洲食品厂
相关机构
狮子灯具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