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矿冶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65
颗粒名称: 第十节 矿冶电力
分类号: F407.2
页数: 3
页码: 168-170
摘要: 采矿主要是开采铁矿和煤矿。据史料记载,县境中偏北部城门山,早在宋代就是一个铁矿开采点,明代亦有零星挖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县令施谦指定城门山矿区金鸡岭、大城门、小城门三矿点为县属,后被湖北汉阳铁厂价购并开采。1912年(民国元年),江西都督李烈钧令由省政府实业部收买,立碑为界,并将矿产品加工成金属制品。1941年,日“华中矿业服务有限公司”技师夏井一郎到城门山考察,挖地质槽,取样化验。1958年大炼钢铁时,成立九湖钢铁战区总指挥部城门山分部,组织群众开采铁矿石。1960年,转由南昌钢铁厂投资经营,1963年3月在工业调整中停产。1970年1月,复由南钢重建城门山铁矿,到1971年8月有露天采矿场4处,基本形成日产矿石250吨的生产能力,1972年南钢主炉停产,铁矿石无销路,遂于1973年3月宣布下马。
关键词: 矿冶电力 电力工业

内容

采矿主要是开采铁矿和煤矿。据史料记载,县境中偏北部城门山,早在宋代就是一个铁矿开采点,明代亦有零星挖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县令施谦指定城门山矿区金鸡岭、大城门、小城门三矿点为县属,后被湖北汉阳铁厂价购并开采。1912年(民国元年),江西都督李烈钧令由省政府实业部收买,立碑为界,并将矿产品加工成金属制品。1941年,日“华中矿业服务有限公司”技师夏井一郎到城门山考察,挖地质槽,取样化验。1958年大炼钢铁时,成立九湖钢铁战区总指挥部城门山分部,组织群众开采铁矿石。1960年,转由南昌钢铁厂投资经营,1963年3月在工业调整中停产。1970年1月,复由南钢重建城门山铁矿,到1971年8月有露天采矿场4处,基本形成日产矿石250吨的生产能力,1972年南钢主炉停产,铁矿石无销路,遂于1973年3月宣布下马。
  1958年,江西省地质局赣西北勘探队在评价城门山铁矿时,发现矿区上部是铁帽,下部是铜硫矿体。1978年9月,国家计委将城门山铜矿列为规划开发项目,1980年3月划归江西铜业公司,从此进入铜矿开发的前期准备时期。
  县境西部烂泥垅一带,储有无烟煤。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江查矿局曾派人勘察,时有兴国人在此挖煤烧石灰。建国前后,当地农民为了肥田和建筑需要,亦合伙挖煤烧石灰。1958年9月,江西省公安厅赛湖劳改农场组织两三千人在此建井采煤,办新华煤矿,次年停产。1961年移交县办,更名新塘煤矿,有职工300余人,年产原煤3912吨,总产值4.06万元,1962年7月被调整下马。1969年复矿,改称东风煤矿,为县属全民企业。1970年招收矿工500多人,用电灯照明,机械通风,土法上马,简易投产。1978年产原煤3.61万吨,为缓解县内用煤困难作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企业。但因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文资料不清,兼之综合生产能力差,因而企业亏损严重,1971-1982年累计亏损147.1万元。尤其不幸的是1983年1月31日,矿井恶性穿水,发生15名矿工遇难事故,因之不能继续开采,被迫闭矿。1981年起,黄老门、新塘、岷山、涌泉等公社先后开办采石场,开采花岗岩矿石。1985年,四场共有职工57人,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4万元,年产矿石4万余吨,总产值9.7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职工总数0.74%、固定资产原值总额0.26%、年产总值0.16%。
  冶金1958年冬,在“大炼钢铁”运动中,首先在赛城湖办起县钢铁厂,接着又成立沙河、城门山、港口、江洲、新港、大桥等钢铁分厂,加上部分社队钢铁厂,全县共建各种炼铁高炉70个、土炉600个,鉴于炼出的铁大都是废品,浪费不少人、财、物力,1959年底至1960年初陆续停产。1968年2月,在市区县水电局仓库试办一个以轧钢丝为主的红旗钢厂,因原料不足年内即停产。1969年底,在沙河新工业区重建县钢铁厂,建有7立方米冶炼高炉和炼焦炉各1座,1970年冬投产。1971年,有职工30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08万元,年产生铁120吨,产值1.8万元,亏损29.08万元,因之次年9月停产。
  火力发电1917年(民国6年)2月,在九江城区龙开河西创办映庐电灯公司,初有50匹马力单缸柴油发电机1台,发电能力36千瓦小时。20年代初,发电能力增至666千瓦小时。县城沦陷,日军将其与久兴纱厂发电设施合并,成立“华中水电公司株式会社九江出张所”,为其侵华战争服务。1945年日军投降后,由汉口既济水电公司代管。次年8月,映庐复业,改名九江水电公司,不久又更名映庐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后属市。
  建国初,县内无电力工业。1958年,国营岷山综合垦殖场使用柴油机发电,首创县内农村电灯照明。1961年,沙河公社建小型发电厂,装有60匹马力柴油机1台,发电能力为44千瓦小时。1965年,港口机米厂、马回岭农机厂使用柴油机发电,年发电总量为3.71万度,沙河发电厂为6.08万度。此后,县内柴油机发电渐被输变电电源所取代。但仍有一些全民工业企业和服务性单位,自备火力发电设备,供电网停电时自用。
  输变电工程1963年,县内首建长岭变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伏安,输电线路35千伏安,线路长6.6公里,次年5月投入运行,后相继建立港口、新港、沙河变电站(所)。1965年,从新港白石矶至江洲洲头长江水底三回路电缆工程竣工,电缆总长3600米,1982年增建江洲变电站。1985年,县境有沙河、洗心桥、江洲输变电站3座,装机总容量2.1万千伏安,装有变压器109台,总容量18130千伏安,年供电880余万度基本满足了城乡生产、生活用电的需要。
  沙河变电站,址设沙河街镇新城村许家塘畔。1969年由县水利电力局承建,装机容量1000千伏安,负荷800千瓦,接赛阳输电线路并人九江电网。1970年2月,成立九江县供电所,管理输变电工作,1971年增容1800千伏安,1972年所、站转属九江供电局。1985年,输电线路由建站初10千伏增至35千伏,有10千伏配电线路5条,装机总容量7800千伏安。
  洗心桥变电站,址设洗心桥乡洗心桥村,1965年建站时称港口变电站,1984年改今名。35千伏输电线路接九江电网。装机容量初为3600千伏安,1985年增至8200千伏安。
   江洲变电站,址设江洲乡人民政府驻地。35千伏输电线路通过长江水底电缆接九江电网。1985年,装机容量5000千伏安。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江洲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