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5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产
分类号: F326.4
页数: 8
页码: 147-154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九江的水产情况,包括捕捞水域、捕捞队伍、捕捞工具、捕捞量、养殖水面、养殖基地、渔政管理等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渔政管理 水产养殖 水产捕捞

内容

第一节捕捞 捕捞水域境内自古江河纵横,湖泊棋布,水产捕捞天地广阔,民国时期属长江沿岸渔场之一。1949年,尚有长江、鄱阳湖和赤湖、官湖、长港湖、沐湖、城门湖、雪湖、赛湖、七里湖、八里湖、白水湖、芳兰湖、土桥湖、拼头湖、尹家湖等天然捕捞水域30余处,共40余万亩。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围湖陆用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天然捕捞水域日渐减少。至1985年,仅长江过境客水两个区段,西段自城子镇土地庙至永安大堤下首横坝头,水面为28785亩;东段即江洲、新洲周围水域,水面为35459亩,合计64244亩,占全县水域面积26.58%。 捕捞队伍建国前,县内沿江滨湖人民多以捕鱼为业。据<江西省农业统计>载,1935年(民国24年),全县有渔民700余户,1300余人,他们大多全家老幼同居一条船,谓之“连家渔船”,终年飘泊水上,生活极端困苦。 建国后的1950年,县内开展民主改革,清除渔霸的剥削与压迫,渔民翻了身。当年有连家渔船200余户、约800余人,半农半渔1400余人,经营渔船701只,少量连家渔户开始陆地安家。1956年,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3个、渔农结合社1个,入社渔户461户,安置连家渔船陆居125户;在高级农业社中建立专业渔业队13个,入社渔户693户,共有渔民4416人,主要分布新港、大桥、永安、港口、城门、沙河一带。1958年后,贯彻“以粮为纲”,不少渔民改行务农,到1961年,全县渔民减少到573人。1963年,调整农渔关系,渔民增加到1655人,其中专业劳力807人。
  60年代后,县内渔业生产开始由天然捕捞为主转向人工养殖为主,从事天然捕捞渔民相应减少,至1972年连家渔船仅25户,全部安居陆地,从而结束了渔民千百年的飘泊生活。自后,县内渔民则以内水人工养殖、捕捞为主,外江天然捕捞为辅。1975年,全县有专业渔民253户、583人,兼业687人。
  80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涌现一批渔业专业户、重点户,渔业劳力有所增加。1985年,全县从事渔业劳动者共1794人,其中专业劳力478人;经营渔船337只,其中机动船9只,97匹马力。 捕捞工具县内传统的捕捞工具有40余种,常用的有铁制的钩、叉具,篾制的罩、笼、篮具,线织的网具等,然以网捕为主。 鱼钩:有钓鱼钩、卡钩、搭钩、挂钩、扒钩、黄牙钩等。钓鱼钩有多用,人坐水边,撒以诱饵,出竿垂纶,标沉鱼上钩;用一长纶,一端系钩,一端系签,钩投水,签插岸边,钓取鳖鱼;将诱钩投入塘埂、田坳洞口,饵动,再换引钩捕鳝鱼。卡钩又名麦弓钩,将弹性竹签两端并拢插入芦苇圈,再将熟麦置圈内,鱼吞食竹签弹开卡住鱼嘴获捕。 鱼叉:分二齿和四齿,有反刺,用以剌捕浮游鱼类或秋冬季节刺捕窝藏泥沙的鳖鱼。 鱼罩:钟形,上小下大,用于池塘或湖滩罩鱼,顶端有圆孔,便于伸手取鱼。 鱼笼:有大小两种,大称濠,小称笼。圆柱形,一头大,一头小,大头以尖篾编成漏斗作盖,春夏多雨季节,将濠安放河床或深渠激流中,将笼置于塘、田缺口内,用以笼取溯流而上的鱼类。花篮:箩筐亦可。投饵篮内,沉入水底,诱鱼入篮,片刻起捕。
  鱼网:捕取鱼苗网具,为丈余长、漏斗形的密线网,口大而尾小,尾端有可启小盆网。捕捞时每网需五六人合作,架船张网浮于水面,鱼苗随水流入网底盆内。捞取数量不等,多则日可数担,少则数日一担,每担两篓。鱼篓篾制,篓壁、底糊以松油纸,盛水不渗。捕取成鱼网具多,用途广,据50年代调查统计,县内沿用规格不一的网具有18种。
   [=此处为表格(建国初期县内常用鱼网及操作方法)=]
  60年代开始,逐渐革新网具,主要是将麻线网改为锦纶丝网,密眼网改为稀眼网,单层网改为多层网,并创制大回网。大回网由多片网连接而成,可长可短,最长达数百米,操作人数视网的长度而定,10~30人不等,日产量500公斤左右,高产年可达5吨以上。1980年10月,赛湖大队使用海回网,一网捕鱼6.45吨,创县内网捕最蔼纪录。 捕捞量分成鱼捕捞和鱼苗捕捞两种,成鱼捕捞:天然浮游鱼类,四季可捕,惟秋冬季节水枯天寒,鱼类窝集,易于捕获.1930年,全县捕鱼18万担。1935年1.25万担,外销上海、汉口等地4000担。1937年2.7万担,其中鲢镛鱼6000担,青草鱼6000担,鲤鱼5000担,鳊鱼2000担,鳜鱼3000担,其他鱼5000担。建国初,天然捕捞量逐年上升。1954年捕609.5吨,比1941年增长82.73%。60年代后,内湖渐次转为人工养殖,捕捞量逐年减少,除1973年产量较高外,多年均在三四百吨之间徘徊,最低是1978年,仅捕鱼10.55吨,不及全县水产品总量2%。1985年,捕85.35吨,只占水产总量5.5%,且餐鱼、毛花鱼为多。 石鱼是县境成鱼中的特产。每年夏至前后,水温在22。26度即捕取头汛,水温超过或低于汛期温度鱼汛便消失。建国前,年产鲜品百担左右。1960年后,因修堤建闸隔绝亲鱼回游通道,兼之水质污染,致使捕量渐减。80年代以来,年产鲜品2-3吨。 鱼苗捕捞:每年惊蛰后,长江下游大批青、草、鲢、鳙等母鱼,溯江而至洞庭、潘阳湖水草间产卵,旬日即孵化成苗随水漂流,分别于县境城子镇、官牌夹和回峰矶形成鱼汛,历来捕量大、鱼种纯、销路广,素称“鱼苗之乡”,如南宋作家周密<癸辛杂识>称:“江洲等处水滨产鱼苗”,“贩子辏集”,“终日奔驰,夜亦不息”。至明代,九江鱼苗仍走俏,如陆琛《豫章漫抄摘录》云:“今人家池塘所畜鱼,其种皆由九江,谓之鱼苗,或日鱼秧。南至闽广,北越泗淮,东至于海,别无种也。”及至民国亦盛况未衰,据载抗日战争前,县内有鱼苗户三四十家,鱼汛期间每日每户捕捞鱼苗多者可达180万尾,全年共出售40多亿尾。、因之鱼商云集,尤以江苏常州、无锡、昆山、海门、上海崇明和浙江黄湖、绍兴、金华及本省吉安、抚州、临川、上饶等地来购者为多。建国初,被列为全省重点鱼苗基地之一。1950年,全县捕捞鱼苗3000万尾。1956年,设捞棚25处,捕苗2亿尾。1958年,捞棚增到45个,捕苗17.5亿尾,创建国后最高纪录。60年代起,因亲鱼育肥和孵化环境改变,天然捕捞鱼苗量日趋减少1983年,仅捕取690万尾,但鱼苗生产已为人工孵化所代替。
   第二节养殖 养殖水面县内历来只有少数池塘养鱼。建国初,养殖水面不及水域总面积1%。农业合作化伊始,发展人工养鱼,1957年全县养殖水面1.1万亩,比1953年增长近两倍。后随着大湖的开发和水库的兴建,养殖水面迅速增加,1964年达12.75万亩,超过全县水域一半。“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以粮为纲”,不少地方围湖造田,鱼池回填种粮,养殖水面逐年下降,1970年仅4883亩,1974年虽回升到15万余亩.然大半处于荒芜状态。
  1979年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渔业得到稳步发展。据1982年调查,全县有可利用养殖水面5367处,共158058亩,占水域总面积65.4%,其中湖泊14处,133219亩(含赤湖,不含七里湖);水库73座,5097亩;池塘5041口,14034亩;河套20条,3104亩;渠道3条,1059亩;堰203条,1130亩;鱼种池13处,415亩。已养殖水面151487亩,占可养殖水面95.84%,其中湖泊132419亩、水库4928亩、池塘10010亩、河套2202亩、渠道540亩、堰978亩、鱼种池410亩。此外,还有地热泉5处,可建立尼罗罗非鱼越冬基地,其中流量较大的新合涌塘已开发利用。到1985年,水产养殖又有新的发展。全县已养水面增至162466亩,占可养水面95.37%,其中湖泊138353亩、水库4017亩、池塘17001亩、河渠(含堰)3095亩,另有稻田养鱼64亩,同1982年相比,已养水面增加10979亩,增长7.25%,其中湖泊增5934亩,池塘增6581亩;而水库减911亩,河渠减625亩。 养殖基地50年代后期起,以湖泊、水库或港渠为依托,先后建立国营水产场、社队渔场和马头水库养殖队,逐渐形成县内水产养殖基地。 国营水产场:主要是赛城湖、赤湖和九江县水产养殖场。赛城湖水产养殖场,是个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的综合垦殖场。始建于1957年12月,1983年与国家水产公司联营。现有渔业劳力99人、渔船74只,经营水面5.77万亩,其中湖面5.63万亩。湖底平坦,河湖冲积物深厚,水深平均2.24米。水草生长面积约占总水面80%,属水生维管束植物20余种,以草、鳊鱼爱吃的苦草居多。湖内有淡水鱼类44种,草、鲢、鳙、鲤、鲫尤为丰富,还有为数不少的贝、虾、蟹、龟、鳖和水禽等小水产品。1970年开河建闸后,实行放养与关野相结合。1983年水产品总量达727.7吨,1985年产鱼苗、鱼种3800万尾,俱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县内主要商品鱼基地和全省冬片鱼苗供应基地。 赤湖水产养殖场,原属九江专区赤湖农场的捕捞区,1957年彭家湾建闸后,改以人工养殖为主的水产场。今属九江市水产局。现有湖面7.2万亩,分属九江、瑞昌县。湖内水草茂密,据专家测算,仅凭天然饲料每亩年可产鲜鱼30多公斤。因受经营体制羁绊,年产量一直在300吨左右徘徊。1983年起,实行就地招股,与九、瑞两县联合经营,由联合公司统一渔政管理,生产有了起步。1985年,水产品总量达900余吨,分属九江县272吨,是县内主要商品鱼基地之一。
  县水产养殖场,创办于1957年12月,初名九江县渔场,设总场和分场,总场驻永安官湖,辖乌江湖、水湖、里湖、五里长堤;分场驻新港拼头湖,辖白水湖、琵琶湖、桃湖汊、土桥湖,经营水面4万余亩。1958年2月,改称县水产养殖场;9月,因管理不便,分成第一、第二两个场,当年共产成鱼165吨。1959年11月,撤销县第一、第二水产养殖场,分别成立九江市官湖、白水湖水产繁殖试验场,1960年6月官湖水产养殖试验场改为省、市合办鱼种场,1961年9月由省、县合办,1964年5月并人县官湖垦殖场。市、县分治后白水湖养殖试验场亦交县办,1962年8月并入县白水湖垦殖场。
  社队渔场:1959年冬,以原县水产场所遗水域,分别创办新港、大桥、港口公社渔场和幸福大队渔场。1963年,社办渔场增至7个、队办渔场增到3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撤销专业水产场、队,并入农业生产组织。1979年后,渔场得到恢复和发展。据1982年调查,全县有社办渔场9个、队办渔场10个,共经营水面8319亩,年产成鱼293吨。到1985年,共建乡(镇、场)、村渔场(队)37个,有专业劳力270人,经营水面1.39万亩,年产成鱼555.4吨;其中乡办渔场7个,有专业劳力120人、渔船26只,经营水面6519亩,年产成鱼260吨。 马头水库:1968年初步建成蓄水。1973年开始养鱼,由县水电局主管,设水产养殖队专业承包。1985年,有渔业劳力8人,养殖水面1017亩,年产成鱼3.5吨、鱼种3万尾,是县内水库养鱼的典型。[=此处为表格(1985年全县乡办渔场概况)
  养殖量县内水产养殖以成鱼为主,兼有鱼苗孵化、河蟹放养和河蚌育珠,还有少量鳖、龟、虾、鳝等特种水产品。 成鱼养殖:历来多属池塘私养,水面小,人放天养,产量低下。1953年,全县产鱼4.75吨,仅占水产品总量11.11%。1956年,由农业社、队集体经营,专人管理,年产成鱼130.1吨,比1953年增长1.74倍。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国营水产场和社、队渔场的兴办,养鱼产量逐渐上升。1958年,全县产鱼438.35吨,占水产品总量60%,首次超过天然捕捞量。1966年,达到1197.2吨,等于捕捞的3.41倍。“文化大革命”期间,渔场撤并,养鱼每况愈下,1970年仅119.35吨,降到农业合作化后最低点。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营、集体、家庭或联户承包等多种形式渔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养鱼积极性。1983年,全县涌现养鱼专业户、重点户70户,联户放养14746户,承包水面共14731亩。1985.年,家庭养鱼户发展到1445户,承包水面1267亩,年产成鱼59吨。同时推广科学养鱼,采取大湖拦网养鱼,小湖捕大留小,轮捕轮放;水库改放大规格鱼种,施以拦、赶、刺、张联合渔法;池塘进行人工投喂,不断提高成鱼育肥率和回捕率。1983年,全县养殖总产1585.05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并涌现亩产成鱼超150公斤的池塘55口、超50公斤的小湖和超40公斤的水库等高产典型。1985年,全县养殖量为1441.55吨,占全县水产品总量94.41%。 鱼苗孵化:1977年,在永安、港口公社渔场以长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苗为亲鱼种,进行人工孵化鱼苗试验成功,年产103万尾。次年孵化鱼苗890万尾,其中冬片220万尾,开始外销。1980年,又试行网箱育鱼种,设网箱30只,投放鱼种341尾,放养82天,成活50.4%,体长由尾均1.3寸长长至2.7寸,体重由1克增至7.7克。翌年网箱养殖水面增至2亩,每亩育出4寸以上规格鱼种30万尾。1983年,县人民政府按每亩补助200元,拨款扶助东湖、团湖、白马湖、马桥湖和马头水库试办“三池一场”(孵化池、暂养池、精养池、畜牧场),实行渔牧、渔禽、渔副相结合。1984年,全县新建鱼种池692亩、精养池300亩、人工孵化设施l处,进一步改善了鱼苗生产条件,在上年遭受严重水灾情况下,仍孵化鱼苗3448万尾,培育夏花鱼种1300万尾、冬片700万尾。1985年,全县省城子镇、永安、棉花原种场、洗心桥、赛城湖、沙河等鱼苗孵化点7处,孵化鱼苗12044万尾;有江洲、城子镇、永安、棉花原种场、[=此处为表格(1949~1985年全县水产品、鱼苗产量统计)=]洗心桥、赛城湖、长山、新合、沙河、岷山、黄老门、马回岭、马头水库等鱼种培育点13处,培育鱼种1744.5万尾,成为省内冬片鱼种供应基地。
  河蟹放养:县内历来盛产河蟹。后因沿江建闸,江湖隔绝,长江幼蟹无法入湖育肥,蟹苗大减。1976年,县农业局水产组从上海崇明湖引进蟹苗15公斤,投放赛城湖,次年捕成蟹约5吨。1981年,复从原地引蟹苗105公斤,来年产蟹百余吨。1983年,因苗源不继,停止放养,成蟹量逐渐减少。 河蚌育珠:1970年,县内推广永安公社爱国大队河蚌育珍珠的经验,接着江洲、周岭、大桥、港口、新塘、新合、狮子、沙河、马回岭、新城镇等地组建试验小组,采蚌育珠,次年取珍珠9公斤。1973年,育珠小组由12个增至20个,专业人员由30人增至50人,做手术蚌7.4万个,育成珍珠22.5公斤。1978年,永安公社爱国大队年产珍珠25公斤,基本达到圆、光、大的标准,以高产优质饮誉全省。1981年,全县做手术蚌15.5万个,隔年取珍珠235公斤,创最高纪录。后因产品滞销,产量逐年下降,1985年为114公斤。
   第三节渔政管理 管理机构明洪武年间,县下设本城(南门观)和沙池高头湖、桑落洲、小池小江,鹤问寨河泊所,经征湖课渔课。正统元年(1436年),增设官湖河泊所;五年,裁沙池高头湖、桑落洲河泊所,入小池小江河泊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撤移城子镇巡检司,改设河泊所。乾隆四年(1739年),裁汰河泊所官。
  洪武十四年(1381年),钦差总旗王道风在九江设厂课征鱼苗税,自后机构相沿谓之鱼苗厂。清同治年间,改设鱼苗税务局。1~27年(民国16年),改为九江县鱼苗弹压专员办公处,专管收税,也派员阻止各码头流氓敲索。 建国后,重视水产工作。1951年12月,成立县水产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县水产事宜;日常行政管理,先后由县建设科、农林科、.水产科、农林水利局、农业局负责;1958年1月,专设水产局。“文化大革命”期间,水产局被撤销,1979年恢复。1984年7月,配备乡、镇、场专职水产员;1985年,增设县渔政管理站,管理体制日臻健全。此外,还建立些辅助性机构,如县鱼苗生产指挥部、鱼种站,赛城湖、赤湖湖泊管理委员会,县水产供销公司等,对协调关系、发展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湖课渔课据明靖嘉<九江府志>载,德化县各湖池职贡原额为黄白麻等料25931斤15两3钱。清同治<德化县志>载,县内六湖课额分别为:鹤问湖正银255.58两,遇闰加银23.04两;官湖正银136.92两,遇闰加银12.48两;甘棠湖正银44.22两,遇闰加银4.19两;小池湖正银164.37两,遇闰加银9.92两;沙池湖正银73.05两,遇闰加银3.5两;桑落湖正银127.02两,遇闰加银5.35两。鱼苗税正银75.9两,水脚银1.63两,无闰,其中正课解司,水脚发县。各课税向系河泊所经征,乾隆四年后改由本府同知征管,发县人于地丁项下销算。 据1935年<中国经济年鉴续编>载,民国时期,九江县常年征鱼捐,每斤8文;又于立夏至芒种期间抽鱼苗捐,每篓0.8~1.5元。 建国后,1952年起,凡国有湖泊由区人民政府征收渔业管理费,计征标准为5~10%不等。1955年,改由县水产科征管。1958年后,水产收入纳入农业或农业特产项内统一征税。 湖管渔管建国前,湖区多为渔霸把持,渔民深受盘剥。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一系列关于发展水产业的规定,坚持以法治水和治渔。主要内容有: 划定水域权属:1951年12月,根据(土地改革法>第十八条之精神,宣布全县湖泊为国有,交县水产管理委员会代管。1958年7月,重申凡与赛湖、城门湖相联属的粟湖、蛇湖、长港湖、船头湖、大奚湖、张家湖等自然湖泊收归国有,由国营赛城湖综合垦殖场统一经营。1964年3月,进一步划分各类水域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凡自然湖泊(含湖汉)和国家投资兴建的水库为国家所有,可由国家经营,也可由国家和集体联营;国家暂不便经营的,可委托当地公社代管,交社队使用,但不得划归大队、生产队。公社投资兴建的水库,谁投资,谁所有,谁养殖;几个公社、大队共同投资的,由几个公社、大队共有共养。灌溉水塘随田走,由生产队所有,集体使用。 保护水产资源: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制订的<实施细则>,多次明令每年4~10月不得随意下湖捕鱼,更不得使用有害于鱼种生长的渔具渔法。捕鱼应使用稀眼网捕大留小,凡1斤以下的青、草、鲢、鳙和4寸以下的鲤、鳊鱼,不得当作成鱼起水,万一获捕立即放还。严禁使用定置网、拦河网、密眼布网、装春濠、迷魂阵和炸鱼、毒鱼、电触鱼等酷渔滥捕,违者必惩。对厂矿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凡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限期治理。 维护渔业正常生产秩序:赛城湖、赤湖均属国营水域,原则上应由两场自行养殖和捕捞。为了照顾沿湖群众的习惯和利益,规定湖区每年可以大队(村)为单位组织捕捞队(组),将其捕捞船只、渔具和人员造册登记,报经公社(乡)审查、湖泊管理委员会批准;然后缴纳当年大湖放养费和管理费,领取捕捞证,凭证在指定的时间和场所作业,坚决取缔无证捕捞。同时规定赛城湖每年10月15日开湖,次年2月1日禁湖;赤湖每年10月1日开湖,次年4月1日禁湖。在禁湖期间,任何人不得下湖捕捞,更不准哄抢和偷窃,违者分别给予经济制裁,情节严重而又屡教不改者,得送公安或司法机关惩处。其他乡村渔场和家庭联户承包水面均有乡规民约,渔业生产秩序日趋稳定。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生产合作社
相关机构
水产养殖基地
相关机构
九江市水产局
相关机构
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区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鄱阳湖
相关地名
赤湖
相关地名
长港湖
相关地名
沐湖
相关地名
七里湖
相关地名
八里湖
相关地名
白水湖
相关地名
芳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