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27
颗粒名称: 卷三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23
页码: 46-68
摘要: 本卷介绍了九江的自然环境,包括了地层、构造、岩浆岩、地貌、地貌类型、山脉、水文地质、土壤类型、土壤养分、气象要素、气候特征、物候、 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矿藏资源、旱灾、水灾、 风灾、冰雹、冰冻、虫灾、地震内容的介绍。
关键词: 自然环境 九江县

内容

第一章地质
   第一节地层
   县境出露的地层比较齐全,以古生界为主,由老至新有: 中元古界距今18~8亿年。仅有上亚群在县境最南端小范围出露,其岩性为青灰色板岩夹变沉凝灰岩、粉砂岩。 上元古界震旦系距今8~5.7亿年。出露境内南端。分上、下两统,下统(硐门组、南沱组)为灰绿和灰白色厚至巨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其上部为冰碛泥砾岩;上统(陡山沱组、灯影组)为深灰和黑灰色页岩、粉砂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夹含锰页岩、炭质页岩。 寒武系距今5.7~5亿年。出露境内南端。分上、中、下三统,下统(王音铺组、观音塘组)为黑色炭质页岩、硅质岩夹石煤层、黄绿色页岩及粉砂质页岩,中统(杨柳岗组)为深灰色泥质条带灰岩,上统(华严寺组、面阳山组)为灰黑色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夹灰岩透镜体。 奥陶系距今5~4.4亿年。出露境内南端。分上、中、下三统,下统(仑山群)为灰白和紫红色白云岩、瘤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中统(汤山群)为灰黄绿色和紫红色泥灰岩、瘤状泥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上统(汤头群)为灰绿色瘤状泥灰岩及青灰色灰岩。 志留系距今4.4~4.05亿年。主要分布丁家山、城门山、岷山及沙河街等地。分上、中、下三统,下统(梨树窝组、殿背组、清水组)为灰绿色和杂色粉砂岩,中统(夏家桥组、涅溪组)为黄绿色砂质页岩和页岩夹薄层粉砂岩或细砂岩,上统(西坑组)以紫色为主与灰绿和黄绿色相间的凝灰质细砂岩、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向上砂质率增高,粒度变粗,构成一套醒目的杂色岩系。 泥盆系距今4.05~3.5亿年。主要出露岷山,仅残留其上统(五通群),为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和石英砂砾岩。 石炭系距今3.5~2.85亿年。主要分布丁家山、城门山,仅有中统(黄龙组),为灰白和肉红色厚层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二叠系距今2.85~2.3亿年。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主要分布狮子山一带。分上、下两统,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为灰黑色含沥青质中厚层状灰岩、夹燧石条带和含燧石结核的灰白色致密块状灰岩,底部常有梁山系薄煤层;上统(龙潭组、长兴组)下部为炭质页岩夹煤层,上部为灰黑色中至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 三叠系距今2.3~1.95亿年。境内有其中统(嘉陵江组)和下统(大冶群)出露,主要分布新塘等地,为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 第三系距今6700~200万年。丁家山有出露,为紫红色巨厚层砾岩和砂岩。 第四系距今200万年以内。大都分布赛城湖、七里湖周围及主要河流两岸,由粘土、亚粘土及砂砾层组成。
   第二节构造 县境地质构造单元处于扬子准地台东南缘,Ⅱ级构造单元属下扬子钱塘台拗的一部分。构造形迹以褶曲为主,断裂为辅。
   褶曲境内褶曲发育,背、向斜相间,自北向南有: 丁家山背斜:位于县境西北部,为区域大冲~丁家山背斜的北东部分。背斜轴自钻天山经陈家湾至望夫山倾没,轴向北东,出露长大于6公里,宽约3公里。核部地层为志留系砂页岩,翼部依次为泥盆系砂砾岩、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岩层走向一般在北东500左右,倾角500~700。 赛湖向斜:紧邻丁家山背斜南部,为区域乌石街~赛湖向斜的北东部分。向斜轴由曹家嘴至洗心桥,轴向北东,出露长大于10公里,宽约6公里。核部地层被第四系粘土砂砾层复盖,其下为三叠系灰岩。 城门山背斜:位于县境中部,为境内主要构造之一。背斜轴分布在长岭山至城门山一线,西端在沈家大屋附近、东端在吕家垅倾没,轴向北东东,出露长约22公里,宽约3公里。核部地层为志留系砂页岩,两翼依次出露泥盆系砂砾岩、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 新塘向斜:位于县境中部,为境内主要构造之一。向斜轴由沈家大屋经新塘铺、缪家嘴至赛湖,轴向东西,在新合以东转向北东,出露长大于24公里,宽约3—6公里。核部地层为三叠系灰岩。 沙河背斜:位于县境中东部,可能为一构造鼻。背斜轴经铜鼓山向北东在青山倾没,轴向北东,出露长约5公里,宽约2公里。核部地层为志留系砂页岩。 断裂主要有两条。丁家山断裂:位于丁家山背斜南翼,为区域瑞昌至丁家山纵断裂的东延部分。北东走向,出露长大于6公里,倾向南,倾角700以上。上盘(南盘)下降,下盘(北盘)上升,属正断层性质,因使乌石街至赛湖向斜进一步加深,形成一断陷盆地。据丁家山钻探资料证实,第三系与志留系地层确为断层接触,并有喜马拉雅期(距今6700万年以内)玄武岩沿此喷发,为一延续很长时期的大断裂。 城门沟断裂:位于城门山之北与竹林脑之南带,为城门山背斜北翼的一条主干断裂。北东东走向,长大于2公里,倾向155。~1600,倾角70。800。上盘(南盘)上升,下盘(北盘)下降,属逆断层性质。泥盆系石英砂岩盖在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之上。该断层在成矿前后均有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
   第三节岩浆岩 县境岩浆活动不甚强烈,以中生代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小规模侵入作用为其特征,局部也有玄武岩喷发活动。 石英闪长玢岩岩体分布在沙河街至骆驼山之间,面积约0.6平方公里,地表仅在骆驼山见及。岩性特征为灰色中粗粒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中性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和石英。岩体内属部见零星黄铁矿和黄铜矿。 花岗闪长斑岩分布城门山矿区及尖刀嘴等地,为境内最主要岩体。城门山岩体出露0.8平方公里,年龄值148亿年,属燕山早期产物。受城门山背斜翼部断裂和倾伏端构造控制,与城门山铜矿成矿关系密切。岩性特征为黄白、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以斜长石为主,石英次之,黑云母和角闪石较少,斜长石含量35~40%,石英含量25~30%,黑云母含量2~4%,角闪石含量3~6%。基质由钾长石25~30%和石英20~25%组成。副矿物有磷灰石、金红石、屑石、锆石和黄铁矿。 花岗斑岩见于丁家山矿区。岩体出露约0.3平方公里,受丁家山背斜南翼断裂破碎带控制,与丁家山铜矿成矿关系密切。岩性特征为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长石和石英。长石含量50·65%,石英含量30%,黑云母含量4%,铁质含量3%。
  石英斑岩见于城门山矿区。岩体呈管状体侵入花岗闪长斑岩之中,年龄值1.18亿年,属燕山晚期产物。岩性特征为灰白色,斑状似凝灰结构,基质具霏细、显微晶质结构,块状、角砾状及流动构造。矿物成份为斑晶和碎屑石英,呈六方双锥,含量15~35%;钾长石呈双晶状,含量2~5%;斜长石呈半字形,含量5~8%;黑云母含量1%。基质为隐晶质石英、钾长石、黑云母,三者含量50~65%。副矿物有磷灰石、金红石、锆石。 玄武岩见于丁家山。整合于第三系紫红色砂砾岩中,为一种基性喷出岩,年龄值2000万年,属喜马拉雅期产物。
  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类型 县境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属江湖平原与低山丘陵相混交连的地区。地势大致西南高而东北低。因地质构造、气候、河流等内外营力作用,逐渐演变成相对稳定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地貌。 低山高丘主要分布东南庐山余脉、西南岷山和中部株岭山一带,面积12.7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9.72%,海拔300~600米以上。庐山向南延伸境内的大步尖峰,海拔664米,为全县最高点。地层由志留系至泥盆系砂岩、泥质岩和少量紫色岩组成,山顶尖峭,呈圆锥形,沟谷呈“V”型,岩石分化剧烈,风化物松软。 中低丘陵分侵蚀剥蚀丘陵和侵蚀岩溶丘陵两类,面积49.57万亩,占总面积37.84%,海拔50~300米。前者主要分布马回岭、黄老门、涌泉、洗心桥等地,由志留系中下统泥页岩组成,丘顶浑圆,残留较厚的风化壳,丘谷呈“U”型,冲沟宽浅,谷地平坦。后者主要分布狮子、新合、新塘、涌泉、长山等地,由志留系至三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地面灰岩裸露,怪石嶙峋,大部分残丘为残坡积物所覆盖,植被较差,沿岩层面和地层接触面常见溶泉或暗河流出,地下多溶洞。 岗地垅畈分残丘岗地、垅畈和河谷阶地,面积20.8万亩,占总面积15.88%,残丘岗地主要分布沙河、狮子、城门、新塘、洗心桥、城子镇等地,海拔30~70米,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残坡积物和下蜀系黄土组成,岗顶平缓宽阔,岗谷相间,沟谷走向大致与河流垂直或斜交,谷底宽平。河谷阶地和垅畈,主要分布马回岭、黄老门、沙河、新合、新塘、长山等地,海拔20~50米,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堆积而成。 平原洲地主要分布新洲、江洲、城子镇、永安、洗心桥、赛城湖等沿江滨湖一带,面积47.9万亩(含江湖水面),占总面积36.56%,海拔20米以下。长江中心新洲三角洲海拔10米,为全县最低处。由第四[=此处为表格(全县海拔200米以上山峰概貌)=][=此处为表格=]系全新统近代河湖冲积物所形成,地势平坦,地面辽阔。
   第二节山脉 县境南半部处于庐山和幕阜山余脉间隔地带。东面庐山向南延伸境内海拔300米以上山峰,除大步尖外,还有黄石岩、鸡公嘴、张家山、大水叉、康家坡、大垴坡等;东南屏有面阳、马头、桃花尖诸山,合称柴桑山;西南岷山、西北长山、中部株岭山为境内三大主要山系,皆秀出幕阜余脉,分别向东和东北蜿蜒。耸峙岷山的金盘峰,海拔637米,为九(江)、德(安)、瑞(昌)三县之界山。全县大小山岭共159座,其中海拔100米以内31座,100~200米以内64座,200米以上65座。
   第三节水系 境内水系以长江为主体,较大的湖泊有赛城湖、赤湖、七里湖,水域流向主要以岷山、黄老门分水岭为界南北分流。南流经德安博阳河入鄱阳湖的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北流经赛城湖、七里湖入长江的流域面积433.2平方公里,经赤湖流人长江的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直接注入长江的流域面积167.8平方公里,江、湖、河融汇贯通。 江长江是主要过境客水,自瑞昌县码头镇长咀村北下家塘口流入县境,由城子镇乡火龙村域起蜿蜒东下,至江洲洲头水分两道,环绕江洲、新洲于新洲垦殖场黄湖咀以下,与湖口、宿松县江面汇合。以主航道中心为界,县域流程54公里,吴淞高程(F同)16米水位面积6.4万亩。常年7~8月份水位标高18.04~18.25米,历年最高水位为1983年22.12米;1~2月份水位9.4米左右,历年最低水位为1929年6.35米。多年平均流量2.43万立方米/秒,最大流量8.17万立方米/秒,出现在1923年4月1日。中等水位平均流速186米/秒。
  [=此处为表格(1949~1985年九江长江最高水位)=]湖境内原有湖泊较多,民国以来因筑堤围垦陆用,湖面不断减少,有的以至消失。现有中、小型湖泊15座,其中水面在5万亩以上仅赛城湖、赤湖、七里湖。 赛城湖:即赛湖(旧称鹤问湖)、城门湖、沐湖、长港湖、雪湖之总称。位于县境中北部,东临南浔铁路,南靠城门山,西连长山乡乌鱼皂,北沿九瑞公路。流域面积I016.55平方公里,其中县内354.6平方公里,最大洪水流量1670立方米/秒。1969年前,水位20米面积9.57万亩,容量3016万立方米,1970年开河建闸后,沿湖8个乡(镇、场)相继修筑围垦百亩以上圩堤25座,湖面缩小3.11万亩。湖水受长江水位和大闸控制,常年水位17米左右,年际变化为15.5~20米之间。按现有湖面计算,平均东西长15公里,南北最宽5.5公里,最窄0.75公里,面积5.63万亩,水深3~5米,属季节性吞吐型的浅水湖泊,是全省淡水养殖主要基地之一,由县赛城湖水产养殖场经营。 赤湖:位于县境西北九(江)、瑞(昌)两县结合部,东起赤湖水产场新开分场,南临洗心桥乡,西毗瑞昌武蚊、白杨乡,北止城子镇乡龙江湖村。水域跨越两县,以湖中大山西缘至白马湖村大咀以西一线为界,东属九江县,西属瑞昌县。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其中县内54平方公里,16米水位湖面64平方公里。1956年在彭家湾开口建闸后,汛期水位一般控制在14一18米之间,水面7~13万亩,水深3~5.5米。县境沿湖城子镇、洗心桥乡和棉花原种场先后陆用0.7万亩,赤湖水产场陆用0.2万亩,瑞昌县陆用3万亩。现有水域面积仅7.2万亩。由九江市驻县赤湖水产养殖场经营。 七里湖:紧靠县城北部,东起庐山区茅山头垦殖场赤刀咀,南连沙河乡蛟滩湖,西沿南浔铁路,北以赛湖铁桥至赤刀咀一线为界,与八里湖相通,南属九江县,北属庐山区。流域面积299平方公里,其中县内78.6平方公里。昔与赛城湖连成一体,1970年筑堤分流后,一般水位为14~17米,湖面约5.21万亩,水深3~4.5米,现由庐山区经营。 [=此处为表格(全县小型湖泊简况)=]河境内河流主要发源于庐山、岷山、株岭、长山和瑞昌青盆山及其支脉。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共21条,全长303.6公里,河网密度0.35公里/平方公里,集雨面积1538平方公里(境内496.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1.48亿立方米(境内4.03亿立方米)。其中北经赛城湖、七里湖入长江13条,长196.4公里,集雨面积1317.8平方公里(境内360.8平方公里);南流经德安博阳河入鄱阳湖8条,长107.2公里,集雨面积220.2平方公里(境内135.3平方公里)。
   [=此处为表格(全县主要河流概况)=]第四节水文地质 因受地层制约和地貌影响,境内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蓄水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低山区岷山金盘寺一带,由沙岩、沙砾岩、流纹岩、千枚岩、片岩及混合岩组成,属弱富水的构造裂隙水含水层,单井日涌水量254吨。 丘陵地区的马回岭、黄老门及长岭、丁家山等地由沙岩、页岩组成,属极弱富水的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含水层,单井日涌水量10吨;涌泉、新塘、新合、狮子至株岭北坡一带,由白云质灰岩等灰岩系组成,属强富水的含水层,单井日涌水量1728吨;赛城湖南岸一带,由冲洪积粘土夹沙砾石组成,属水量贫乏的含水层,单井日涌水量100吨。 沿江滨湖的城子镇、永安、洗心桥、赛城湖及江洲、新洲等地,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宽阔平坦的冲积平原,是水量丰富的含水层,单井日涌水量1000~3000吨。但洗心桥往西一带属水量中等的含水层,单井日涌水量106~261吨。
  第三章土壤
   第一节土壤类型 据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土壤总面积为106.8万亩,可分水稻土、潮土、草甸土、黄棕壤、红色石灰土、石灰土、紫色土、红壤等8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72个土种。 水稻土有4个亚类、15个土属、32叩土种,面积34.6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32.47%,是县内主要耕作土壤之一。各类地貌单元均有分布,面积在3万亩以上有洗心桥、城门、沙河、黄老门、马回岭等乡;l~3万亩有永安、长山、涌泉、新塘、新合、狮子、岷山、沙河街等乡(镇);l万亩以下有城子镇、江洲、新洲、赛城湖等乡(场)。4个亚类是:(1)淹育型。多数分布在河流两侧的漫滩上,面积127万亩,占水稻土3.66%,土体中砾石和粒砂含量较高,沉积母质特征明显;(2)潴育型。分布在河谷平原、丘陵沟谷等较开阔地带,面积20.58万亩,占水稻土59.34%,土体中氧化还原作用强烈,土壤农业性状较好,肥力较高;(3)潜育型。集中分布于平原洼地和山谷垅田,面积12.49万亩,占水稻土36.02%,俗称锈水田、冷浸田、烂泥田,是低产土类之一;(4)侧渗型。分布于丘陵缓坡和一级阶地等处,面积0.34万亩,占水稻土0.98%,土体中有较细粘粒托水层,形成上部滞水而侧流,使土壤质地变粗,无结持力。 潮土只灰潮土1个亚类,分5个土属、20个土种。主要分布于北东部的城子镇、永安、洗心桥、赛城湖和江洲、新洲等冲积平原,面积14.8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13.93%。该土类直接发育在河流沉积物上,承受地下水影响,经早耕熟化后,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性能好。是县内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主要生产基地。 草甸土只浅色草甸土1个亚类,分2个土属、2个土种。仅江洲、新洲长江堤外有少量分布,面积0.9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0.89%。该土类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成半水成土壤,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物,质地粗细不一。植被多为柳树和喜湿性的草甸植物。 黄棕壤只粘质黄棕壤1个亚类,分2个土属、5个土种。主要分布城子镇、洗心桥、赛城湖、长山、新塘、新合、城门、狮子、沙河、沙河街镇等地的残丘岗地,面积9.54万亩,占土壤总面积8.93%。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淋溶作用较强,粘粒含量30%左右,质地较粘重。多被开垦为农用或林用地。 红色石灰土亚类、土属、土种均1个。零星分布于岷山、狮子等地石灰岩区的缓丘,面积12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1.17qo。成土母质为碳岩酸类风化物,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表现出轻度脱硅富铝过程,以生长灌木为主。部份地区土壤半风化体裸露,有轻度的水土流失。 石灰土只棕色石灰土1个亚类,分2个土属、3个土种。比较集中分布长山、涌泉、新塘、新合、狮子、马回岭等地,面积9.2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8.62%,其中涌泉、新合乡均在2万亩以上。土壤是由石灰岩等碳酸盐类风化物母质发育而成。因成土时间短,母岩中碳酸盐未彻底淋净,土壤质地粘重,耕作较难。 紫色土紫色岩上发育的一种岩性土壤,亚类、土属、土种均1个,仅见于岷山、株岭山,面积0.6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0.61%。表层腐殖质积累较多,钾素较丰富,但土层较薄,目前多属荒丘,少数地方长有马尾松。 红壤有红壤和黄红壤两个亚类.分5个土属、8个土种,是县内面积最大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马回岭、黄老门、岷山、涌泉、长山、新塘、新合、城门、狮子、沙河、沙河街镇、赛城湖、洗心桥等低山丘陵区,面积35.6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33.38%。其中红壤亚类面积34.87万亩,占红壤土类97.78%。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母质中矿物分解彻底,硅酸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因而形成富铝化土壤,是县内主要林木基地。
   第二节土壤养分 据对2505个乡级速效养分样、306个县级农化样、95个土种诊断样的常规分析,全县土壤养分基本状况是:
  有机质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大多数在1~3%之间,平均1.94%。但水田、旱地、自然土壤差异较大,含量在2~3%之间,水田占75.50%,旱地占4.1%,自然土壤占24.6%;含量在l~2%之间,分别为21%、93.4%、56.1%。 全氮、碱解氮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氮与有机质之间相关性较好。全县土壤全氮含量大多数在0.075~0.15%之间,平均0.11%。碱含量绝大部分都在60~120PPM之间,平均91PPM。 速效磷全县速效磷含量大多数在5~IOPPM之间,平均6.2PPM,处于不甚缺磷状态。一般是水田高于旱地,旱地高于自然土壤,含量大于10PPM,水田占9.09%,旱地占8.06%,自然土壤占2.7qo;含量在5~IOPPM之间,分别占64.34%、55.2%,、18.92%;含量小于SPPM,分别为26.57%、36.74%、78.38%。 速效钾全县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较大,大致是旱地高于自然土壤,自然土壤又高于水田。含量大于IOOPPM,旱地占61.2g%,自然土壤占32.43%,而水田仅占2.85%;含量在50一100PPM之间,水田占54.29%,旱地占38.71%,自然土壤占59.46%。其中水田缺钾土壤占42.86%。 酸碱度全县土壤酸碱度差异很大,普遍存在水田偏酸、旱地偏碱状况。水田PH值在4.5~5.5之间占30.15%,在5.5~6.5之间占49.26%;旱地PH值在7.5~8.5之间占74.6%(主要是平原洲地);自然土壤PH值较低,在4.5~5.5之间占59.52%,因此导致磷肥有效性差,今后应因士甲肥,提高磷肥肥效。[=此处为表格(1982年全县各公社(场、镇)土坑壤养分含量统计)=]第四章气候
   第一节气象要素 县境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据1951~1980年统计资料,主要气象要素是: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7度,年均最高21度,最低13.9度。1月气温最低,平均4.2度;7月气温较高,平均29.4度。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9.7度,出现在1969年2月6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0.2度,出现在1961年7月23日。 活动积温按界限温度划分。全县日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活动积温多年平均6218.9度(80%保证率,下同),山区比平原少400度,积温日268天。日均气温稳定通过5度以上,活动积温5235~5613度,积温日258~265天。稳定通过10度以上,积温4771~5157度,积温日210~225天。稳定通过15度以上,积温3874~4337度,积温日160~174天。稳定通过20度以上,积温3243.5~3680.4度,积温日113~127天。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20度之间,活动积温4112.9~4574.5度,积温日179~192天。 土壤温度按层划分。全县累年平均地温19度,年均最高32.4度,最低12.3度。极端最高71.5度,出现在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零下21.2度,出现在1969年2月6日。5厘米深度地温累年平均17.8度,最高7月30.7度,最低1月5.2度;10厘米深度地温平均18.6度,最高8月31.5度,最低1月5.8度;15厘米深度地温年均17.9度,最高8月30.1度,最低1月6.2度;20厘米深度地温平均17.2度,最高8月28.6度,最低1月6.3度。 日照全县累年平均日照时数1891.5小时,日均5.18小时,日照率43%。7、8月日照最多,分别为250.1和247.5小时,日照率为58%和61%;2月日照最少,仅96.5小时,日照率31%。太阳辐射累年平均总量107509卡/平方厘米,月辐射量最多为7月14110卡/平方厘米,最少1月5629.1卡/平方厘米。按季节分,春季辐射量26085.9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24.26%:夏季辐射量39226.5卡/平方厘米,占36.4g%;秋季辐射量25100.2卡/平方厘米,占23.35qo;冬季辐射量17096.4卡/平方厘米,占15.g%(季节划分参见下节“季候”)。年均有效生理辐射值53537.9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49.8%。 降雨县内受季风气候与地形影响,年际降雨量变化较大,地区分布亦不均匀。累年平均雨日142天,降雨量1425.5毫米。年最多降雨量为1954年2165.7毫米,最少为1978年868.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1967年6月18日新洲(一说沙河街)182.2毫米。按季度分布,1~3月平均降雨量285.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0.03%。4~6月受长江流域静止锋影响,雨量集中,平均降雨量598.2毫米;7~9月受副高压和台风影响,多雷阵雨,平均降雨量348.6毫米;4~9月两季为长江流域汛期,亦系全县降雨集中时段,占全年降雨量66.42%。1(j~12月受南下冷空气影响,多雨雪天,平均降雨量193.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3.55%。在地区分布上,因东部有庐山、西南有岷山、西北有长山阻挡,使中部株岭、狮子一带处于迎风坡,是全县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而马回岭乡[=此处为表格(1951~1985年气象资料综合统计)=]蛟田村一带则处于山南面背风坡处,降雨量偏少,年均降雨量仅1300毫米左右。 蒸发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95.9毫米,蒸发量多于降水量70.4毫米。农作物主要生长期的4~10月蒸发量占全年76.4%。连续最大蒸发量为7~8月470.7毫米,占全年蒸发量31.42%,而两个月降雨量仅262.57毫米,蒸发差为208.13毫米,因之易出现旱情。
  风向县内累年风向多为北东风,7月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6米/秒。2月最大,月均3.1米/秒,7月最小,月均1.8米/秒。瞬时风速等于或大于17米/秒(风力8级)的大风日数,多年平均4天。
   第二节气候特征 季候按照每5天为一候,平均候温低于10度为冬季,高于20度为夏季,10~20度之间为春季或秋季的标准,县内四季划分大致是:春季3~5月份,延续时间63~72天,山区比平原多9天;夏季6~8月份,延续时间96~121天,山区比平原少25天;秋季9~11月份,延续时间58~64天,山区比平原多6天;冬季11月至次年2月份,延续时间123一133天,山区比平原多10天。四季主要特征是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季较短,且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初炎热,秋末冬初凉爽,冬末春初寒冷。 霜期县内年有霜期多在126天,少则59天,累年平均99天。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1月25日,最早出现为1976年11月13日,最晚出现为1962年12月25日;终霜日一般为3月3日,最早为1980年2月15日,最晚为1962年4月4日。累年均无霜期256.7天,最长为1977年306天,最短为1962年239天。 春寒按3月中旬至4月上旬日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度、或24小时内气温下降到5度、或最低气温小于5度为一春寒过程,县内30年中有25年出现35次(春分寒26次,清明寒9次),其中一年出现1次有16年、2次8年、3次1年。最严重的是1956、1970、1972、1974年,造成严重烂种烂秧。 小满寒按5月中旬至6月上旬日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或等于20度为小满寒,县内30年中有13年出现15次,其中发生在5月中旬11次,5月下旬3次,6月上旬1次。最短一次3天,分别为1971、1978年;最长11天,分别为1958、1973年,对早稻正常发育生长有明显影响。 高温逼热按6月中旬至7月中旬日均气温大于30度、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度、14小时内相对湿度小于50%为高温逼热.县内30年中出现59次,其中出现在7月中旬35次,7月上旬23次,6月下旬1次。1978年7月,高温延续12天,严重影响早稻灌浆结实和棉花开花结桃。 寒露风以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日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或等于20度、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16度为重型寒露风,日均气温连续3天等于或小于22度为轻型寒露风,县内30年中屡有发生。轻度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22日,最早为1967年9月11日,最晚为1955年10月6日;重型寒露风一般出现在10月1日,最早为1978年9月19日,最晚为1951年10月20日,对二晚抽穗扬花极为不利。
   第三节物候 境内物候资料纷繁,统计不全,兹择主要农作物及常见树木、花、鸟、虫、蛇、蛙等植、动物对气候的反映和要求简述之。 农作物候水稻:有效生长起点温度为12度。早稻特早熟品种3月下旬播种,7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05天,活动积温2100度;早熟品种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7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15天,活动积温2400度;中熟品种3月下旬播种.7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25天,活动积温2600度;迟熟品种3月下旬播种,8月初成熟,全生育期130天,活动积温2900度。晚粳稻品种,6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10天,活动积温2500度;晚籼稻品种,6月上旬播种,11月成熟,全生育期150天,活动积温4100度。 大豆:短日照作物,但喜日照充足。种籽在5~8度以上萌动,3月末至4月初播种,7月上、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活动积温2200度。 棉花:喜温好光,生长发育下限温度为15度。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苗、现蕾,6月中旬至7月上旬现蕾、开花,7月中旬至9月上旬开花、吐絮,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吐絮、裂铃,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活动积温4100-4250度。 甘兰型油菜:早熟品种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中熟品种9月25日左右播种,晚熟品种9月20日前后播种。10月底至11月上旬移栽,次年3月至4月上旬盛花,开花常集中午前几个小时,一般以上午9时为多,4月底成熟。全生育期220天,活动积温2150~2480度。 生姜:一般需日均气温15度以上方能生长。县内栽姜常先在室内催芽,4月下旬移栽,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全生育期180~210天,活动积温4100~4600度。 树木候杉树:2月初萌动,4月开花,10~11月籽熟,并停止生长;12月至次年1月冬播或2月上旬春播;12月至来年2月移栽。 樟树:4月开花,10月下旬籽熟;11月下旬至次年3月播种;11月上旬至来年2月上旬移栽。 法梧:3~4月开花,10~II月籽熟;次年2月上旬至3月上旬播种;来年2~3月移栽(插)。 柑桔:3月春芽萌动,4月开花,5月谢花,lO月采果,12月至次年2月休眠;3月播种,来年3~4月嫁接。 桃树:3月开花、发芽、展叶,4月上旬落花,6~7月果熟,10~12月落叶休眠;春季播种,8~9月芽接,来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切接。 板栗:4~5月开花,9~10月果熟;次年3~4月春播,9~10月冬播。 梨树:3~4月开花、长新梢,7~9月果熟,10~12月落叶休眠;11月至次年1月播种,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芽接,来年2月上旬至3月中旬切接。 花候县内一年四季月月有花,有时繁花似锦,有时一花独放。花开花落,乃外部气候因素通过花卉内因作用的反映,兹摭《十二月花歌》以志当地花候之征兆:
   正月“迎春”报春光二月红杏过墙来
   三月碧桃映人面 四月牡丹倾城开
   五月石榴艳似火 六月新荷出水鲜
   七月茉莉芳幽室 八月桂子香满天
   九月金菊漫三径 十月芙蓉逾阑干
   冬月山茶傲霜放 腊月寒梅俏悬崖 鸟虫候燕子:“清明”前后来屋檐(梁)筑巢孵雏,“寒露”后离巢入洞。
   布谷:“清明”始鸣,“立夏”后止。
   八哥:“立夏”前后新雏离窝。
   大雁:冬天由北往南,春天由南到北。
   蝉:“夏至”始鸣,暑天闷热鼓噪不休,“秋分”后终鸣。 蛇蛙候蛇:“惊蛰”出洞,“立冬”冬眠。夏秋之交,天气闷热,暴雨欲来,喜外出活动。青蛙:“清明”前后始鸣,“立冬”前停。
  第五章资源
   第一节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873.33平方公里,折合131万亩,人均占有土地4.73亩;其中陆地面积10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1.53%,人均占有3.85亩。 农业用地全县宜农用地34.7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6.51%,人均1.25亩。其中已开发利用30.8万亩,尚待开发的3.93万亩。 林业用地全县宜林用地45.9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5.06%,人均1.66亩。其中有林地28.04万亩,疏林地1.56万亩,灌木林地2.5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79万亩,待开发荒山13.02万亩。 牧业用地全县专用天然牧场14.0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0.73%,另有荒山、坝面、田埂、地坳等零星牧地17.04万亩,合计各类草场31.1万亩。其中湿地草丛草场8.33万亩、低山丘陵草丛草场18.28万亩、灌木草丛草场2.62万亩、疏林草丛草场187万亩。理论载畜量1.85万牛单位。 渔业用地全县水域共2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8.47%,人均0.87亩。其中天然捕捞水域6.4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17.04万亩。 基建用地全县村庄、厂矿、道路等用地8.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76%。其中城乡居民住房用地6.77万亩,工矿厂用地1.36万亩,交通用地0.73万亩。 难利用地全县沙地和石山等难用地3.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47%。其中裸岩山地2.51万亩,沙地0.72万亩。经改造后,可作农用地0.57万亩,林用地2.2万亩,牧用地0.2万亩。
   第二节植物资源 县内已查明植物资源主要有农作物资源43科、73属、99种,竹木资源92科、234属、513种,有观赏价值的花卉资源94科、214属、374种,中药材资源270个品种。兹分类记述如下: 粮油类有籼稻、粳稻、糯稻、黄豆、黑豆、泥豆、绿豆、滚豆、米豆、红豆、蚕豆、豌豆、青香豆、小麦、大麦、米麦、花荞麦、苦荞麦、红薯、芋头、玉米、黄粟、高梁、油菜、芝麻、花生等。
   棉麻类有棉花、苎麻、黄麻等。 蔬菜类有辣椒、茄子、苋菜、番茄、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苦瓜、菜瓜、葫芦、瓠子、豆角、金豆、芸豆、扁豆、刀豆、白菜、萝卜、胡萝卜、黄芽白、包菜、大头菜、蕹菜、菠菜、芹菜、芥菜、雪里蕻、紫菜苔、莴笋、茼蒿、榨菜、大蒜、韭菜、葱头、子葱、四季葱、芫荽、蕌头、马铃薯、生姜、洋生姜、山药、白薯、莲藕、茭笋、山菇、地菇、黄花等。 瓜果类有西瓜、甜瓜、香瓜、籽瓜、桃、李、梨、枣、杏、桔、柚、橙、柿、枇杷、石榴、葡萄、莎果、苹果、桑椹、猕猴桃、板栗、毛栗、锥栗、甜栗、苦栗、山栗、杨梅、芡实、菱角、荸荠、莲籽、葵花籽、瓜籽等。
   茶烟类有茶叶、烟叶。 竹木类竹类有毛竹、桂竹、刚竹、苦竹、水竹、旱园竹、阔叶箬竹等;木类主要有苏铁、银杏、罗汉松、竹柏、三尖杉、粗榧、雪松、金钱松、马尾松、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黑松、水松、杉木、池杉、秃杉、水杉、柳杉、落羽杉、侧柏、园柏、龙柏、塔柏、鹅掌楸、白玉兰、樟树、豹皮樟、白楠、檫树、天竺桂、柞木、油茶、木荷、赤桉、窿缘桉、迪思桉、梧桐、重阳木、乌桕、三年桐、对岁桐、千年桐、中华石楠、合欢、山合欢、皂荚、肥皂荚、黄檀、刺槐、国槐、花榈木、枫香,杜仲、二球悬铃木、钻天杨、箭杆杨、欧美杨、响叶杨、垂柳、旱柳、紫柳、南川柳,江南桤木、华鹅耳栎、乌楣栲、青冈栎、青椆、石栎、白栎、栓皮栎、小叶栎、槲栎、小红栲、糙叶树、紫弹朴、朴树、黑弹朴、榔榆、白榆、榉树、青檀、构树、柘树、苦木、臭椿、香椿、苦楝、川楝、钟萼木、三角槭、九江三角槭、青榨槭、红枝柴、南酸枣、黄连木、野漆树、木蜡树、胡桃、枫杨、八角枫、毛八角枫、尼萨木、喜树、刺揪、拟赤杨、白蜡树、风箱树、鸡仔木、粗糠树、厚壳树、泡桐、梓树、滇楸、棕榈等。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银杏、白玉兰、青檀、喜树、天竺桂、豹皮樟等。 观赏花卉类有迎春花、兰草花、白玉兰、白梅、杏花、玫瑰、丁香、吊兰、杜鹃、紫荆、牡丹、芍药、银杏、蔷薇、君子兰、栀子花、石榴花、牵牛花、端阳锦、茉莉花、文竹、女贞、荷花、洗澡红、白兰花、萱草、芭蕉、月季花、木槿、鸡冠花、凤仙花、昙花、万寿菊、金桔、美人蕉、雁皮、幽兰、桂花、佛手、蒲包花、仙人掌、菊花、紫薇、海棠、芙蓉花、金丝桃、山茶花、金盏菊、三色槿、玉簪、瑞香、腊梅、水仙花等。 中草药材类全草类有车前草、旱莲草、金钱草、鱼腥草、益母草、夏枯草、龙芽草、青蒿草、马鞭草、蒲公英、千里光、半边莲、马齿苋、毛慈菇、棉茵陈、败酱、香薷、瞿麦、浮萍、小蓟、桔梗、马兰等;根茎类有太子参、明党参、土茯苓、板蓝根、天门冬、黄连、藕节、万年青、苍术、茜草、薤白、白术、白芍、白芷、丹参、元参、郁金、竹茹、菖蒲、黄芪、桑寄生、大黄、山豆根、枸杞子、七叶莲、白茅、地榆、紫菀、常山、知母、木通、独活、防已、川芎、干姜、生地、射干、贝母、百合、白芨、玉竹、骨碎补、商陆、牛膝、甘遂、百部、黄精、麦冬、贯众、半夏、乌药、芦根、仙茅、葛根、瓜子金根、爬山虎根等;花叶类有金银花、鸡冠花、木槿花、闹羊花、槐花米、松花、红花、灵芝、冬青叶、桑叶、艾叶、柏叶、佛手、薄荷、荷叶、石苇、石斛、大青叶、枫叶、侧柏、枇杷叶、谷精草、淡竹叶、紫苏叶、钻鱼刺叶等;藤皮类有大血藤、钩藤、鸡血藤、石榴皮、忍冬藤、丝瓜络、瓜蒌、首乌、苦楝皮、五加皮、冬瓜皮、桂皮、枣皮、杜仲、厚朴、陈皮、枳壳、丹皮、桑皮、地骨皮、白鲜皮等;果仁类有桑椹子、黄栀子、车前子、薜荔果、五倍子、女贞子、黑芝麻、菜菔子、澄茄、金樱子、韭菜子、蓖麻子、汤饭子、猕猴桃、赤小豆、大粒吐丝子、覆盘子、莲子、红枣、白果、山楂、芡实、小麦、南星、柏子、冬瓜子、苡仁、桃仁、杏仁、枳实、木瓜、青皮、决明、苍耳、皂荚、花椒、茴香、扁豆等。
   第三节动物资源 兽类饲养有牛、猪、羊、兔、犬、猫等。野生主要有獐、麂、云豹、狼、野兔、野猪、灵猫、狗獾、豺狗、茅狗、豪猪、狐狸、刺猬、猪獾、水獭、果子狸、黄鼠狼、穿山甲、松鼠等。 禽类饲养有鸡、鸭、鹅、鸽、鹌鹑等。野生主要有天鹅、雁、燕子、雉、麻雀、喜鹊、斑鸠、竹鸡、画眉、老鹰、鸲鹆、鸬鹚、乌鸦、鹦鹉、黄雀、鸳鸯、池鹭、白鹭、苍鹭、牛背鹭、百灵、野鸭、秧鸡、黄鹂、翠鸟、猫头鹰、啄木鸟、白头翁、杜鹃等。 鱼类共16科51种。其中鲤科34种,即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胖头鱼)、鲫鱼、长春鳊、团头鲂(武昌鱼)、三角鲂、鲸鱼、鳡鱼、鳤鱼、南方马口鱼、赤眼鳟、银飘鱼、餐鲦、油餐鲦、红鳍鮊、翘嘴红鮊、尖头红鮊、逆鱼、细鳞斜颌鲴、银鲴、黄尾鲴、花鲭、华鳈、蛇鲍、拟赤梢鱼、鲚皱、玻璃鱼、红荷包鲤、银鲫、白鲫、镜鱼;鲶科鲶鱼、黄鲦鱼(黄牙头);鳇科刀鲚(毛花鱼)、短颌鲚;余为胭脂鱼科胭脂鱼、脂科鳜鱼、鲐科大眼鳜、鳅科泥鳅、鳢科乌鱼、合鳃科黄鳝、鳗鲡科鳗鲡(白鳝)、银鱼科银鱼、虾虎科栉虾虎(石鱼)、鲱科鲥鱼、白鲟科白鲟、鲍科暗色东方鲑、丽鱼科尼罗罗非鱼(非洲鲫鱼)等。
   介贝类有蚌、螺、蚬、龟、鳖、虾、螃蟹等。
   蛙类有青蛙、雨蛙、棘胸蛙(石鸡)、癞蛤蟆等。 蛇类有蝮蛇、水蛇、青竹标、金环蛇、银环蛇、竹节蛇、青草蛇、青梢蛇、乌梢蛇、赤练蛇、郎中蛇、麻七寸(又名土巴老)、鸡公蛇、猪婆蛇、白花蛇、青龙蛇、百节蛇、眼镜蛇、扁头风、菜子花蛇等。昆虫类农业和人类保健上的害虫主要有稻飞虱、稻苞虫、螟虫、蝽象、稻蝗、棉铃虫、红铃虫、红蜘蛛、叶跳虫、蚜虫、斜纹夜蛾、蝼蛄、茶毛虫、蚕豆象、豆荚螟、菜粉蝶、菜螟、地老虎、松毛虫、竹蝗、杉梢螟、桃蛀螟、樟蚕、象鼻虫、米蛀虫、粉虫、谷蛾、蚊虫、苍蝇、跳虱、蜈蚣、蟑螂等。现已查明害虫的天敌资源有16类群,共213种。其中捕食性137种,寄生性73种,真菌类3种。主要有姬蜂、茧蜂、寡节小蜂、金小蜂、柄翅卵蜂、赤眼蜂、黑卵蜂、扁股小蜂、青蜂、呀茧蜂、土蜂、寄蝇、麻蝇、步行虫、虎甲、隐翅虫、芫菁、夜萤、瓢虫、蠼螋、瘿蚊、螳螂、蓟马、草蛉、蝶角蛉、蜻蜒、豆娘、猎蝽、花蝽、姬猎蝽、长蝽、盲蝽、食蚜蝇、胡蜂、蜾赢、捕食螨、寄生性螨、微蛛、蟹蛛、园蛛、肖蛸、狼蛛、管巢蛛、球腹蛛、跳蛛等。 县内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獐、小灵猫、穿山甲、白鹤、小天鹅、白鹭、鸳鸯、棘胸蛙以及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
   第四节水资源 县内地表水径流量,有本县和外县流人两部分。按县境流域总面积873.33平方公里计算,全县地表水径流量多年平均6亿立方米,平水年(频率50%)为5.75亿立方米,偏枯年(频率75qo)为4.36亿立方米,特枯年(频率95%)为2.6亿立方米。外县过境地表水径流量多年平均为7.45亿立疗米。 全县地下水动储量年10119万立方米,其中南部丘陵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年地下水动储量3311万立方米;中部低丘以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为主,年地下水动储量5154万立方;北部平原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年地下水动储量1654万立方。扣除地表水已包含部分的重复水量,全县不重复地下水量为1146万立方。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1146亿立方,人均水量2316立方/年,耕地亩均水量2083立方/年,近于全国,低于全省,稍高于邻县平均水平。地表和地下水质一般较好,矿化度低,宜于灌溉、养殖和工业、生活用水。 全县蓄水工程4125座,有效蓄水量5567万立方,占地表水径流量9%,平水年可供水量12436万立方(含提水2131万立方,为有效库容1.85倍,占水资源总量20.34%;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水10081万立方,占供水量8106%,基本达到供需平衡,但由于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供不应求现象时有发生,1978年(特枯代表年)全县需水量17139万立方,供水量仅12224万立方,缺4915万立方,占28.68%。在季节分布上,多年平均4~6月径流量占全年48%.而7~9月径流量只占全年7%;同时中部低残丘库容有限,地表水大部分出境,故农业用水常缺10%左右。 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8万千瓦,可供利用0.14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3.68%。已开发装机624千瓦,占可利用的44。57%。
   第五节矿藏资源 境内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是铜矿及其伴生矿,还有煤、石灰岩、滑石、造肥矿等,共21种。 铜矿全县铜总储量174.99万吨,硫铁4152.8万吨,并伴生有金0.01万吨、银0.28万吨、碲0.58万吨、镓0.42万吨、镉0.86万吨、锌164万吨、钼3.4万吨、铁1651万吨。主要分布城门山、丁家山一带。 城门山铜矿:位于城门乡政府北6公里,为城门湖、沐湖、长港湖和雪湖所环抱。矿区共分岩体内带、接触带和外接触带3个矿带,由108个矿体组成,具有矿床规模大、矿体埋藏浅、矿石品位高、伴生矿富等特点。经探明铜储量166.4万吨,其中工业储量90.7万吨;伴生矿储量为硫铁矿3769.4万吨、锌1.58万吨、钼2.8万吨、金69.7吨、银2769.3吨、碲5571.9吨、镓4159.1吨、镉8542.5吨。其含铜品位0.64~0.96%、含硫品位8~32%,伴生组分金品位0.46克/吨、银品位12.52克/吨。伴生铊占全国储量79%、硒15%、碲48%、锗33%。另外地表伴生有铁矿、深部有铝矿。是全国18个大型铜矿山和9大稀散矿床之一。 丁家山铜矿:位于洗心桥乡政府西偏北5.5公里丁家山南西部,与城门山矿区隔湖相望。矿床由22个铜、硫矿体组成,多数矿体规模小,呈大脉状、透镜状产出,一般是50~200米,延深50~220米,厚5一10米。具有埋藏浅、品位高、易采易选的特点。已探明铜储量4万余吨,其中工业储量2.4万吨,含铜品位0.35~2.12%,含硫品位6.89~33.98%。伴生组分金储量3.5吨、钼0.59万吨、锌0.78万吨,还有银、铁等矿。是一个中一富型铜矿床,1971年已建成日处理矿石250吨采选场一座。 煤矿主储于新塘乡前进、青山村一带,新合乡址坊、关山村和城门乡杨柳、金兰村亦有少量分布,全县总储量约1.51万吨。其中新塘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灰岩至三叠系中统灰岩,煤系地层赋存在二叠系上统下部(龙潭煤系),为粘土页岩、炭质页岩夹煤层一层,煤系厚1.5~4米,煤层厚0.25~3米。煤层工业分析为灰份30%,挥发份15%,发热量8200卡/克,属贫煤,可用于动力和民用燃料。1958年建井开采,1983年因发生穿水事故停产封闭。 石灰岩主要出露在新塘、新合、狮子、城门、黄老门等9个乡大小30多座山头,面积5万余亩,总储量约15亿吨。其中狮子乡鹞鹰洼为一中型露天石灰岩矿床,C级矿储量1214万吨;住岭为一小型露天石灰岩矿床,C级矿储量228万吨、D级74万吨。其矿石氧化钙平均含量分别为53.83%和54.23%,达到一级品(至48%)的标准,氧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化学成分含量均符合一般工业要求,为优质水泥灰岩。 滑石分布岷山青龙河一带,面积0.1万亩,储量2000万吨。矿石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含量66.2%,三氧化二铁含量5.83%,三氧化二铝含量15.8%,氧化镁含量l.99%。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开采标准。造肥矿分布于长山和新合乡。长山磷矿储量200万吨,新合泥炭储量800万吨,腐植酸含量平均22.5%。 其他矿藏岷山乡耐火砂储量1500万吨。城门乡杨柳村徐洼山陶土储量100万吨。马回岭乡蛟田村青板石储量1.33亿立方米。新塘、新合乡花岗石面积1275亩,储量0.8亿吨。还有涌泉乡戴山村和黄洞村富有制作盆景和装饰材料的沙积石、钟乳石、芦碚石、太湖石、石英石等资源。
  第六章灾害
   第一节旱灾
   据史料记载,自明代中叶以来,县内遭受旱灾年份有: 明嘉靖五年、二十三年;万历十六年;崇祯九年、十三年。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夏四月至秋九月不雨。 清顺治三年、九年;康熙元年、八年、十年、二十八年、三十二年、四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嘉庆七年、二十五年;咸丰六年;同治二年、三年、十年;光绪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其中康熙十年五月不雨,至十二月始雪,泉涧皆枯,道殣相望,民鬻子女无数,流亡者十之七。 民国时期主要是1925年、1928年、1934年,其中1934年70余日亢旱不雨,全县受灾农作物15.64万亩,受灾人口23.45万人,灾民多以糠粑、野菜、蕨芨根、葛根、观音土充饥,或外出乞食,饿毙者随处可见。 建国后至1985年,连晴60天以上不雨的严重干旱有8年,平均4.5年一遇。1955年7月10日至8月14日,持续35天不雨,至秋又连晴45天,全县成灾面积2.16万亩。1964年6月底至10月上旬,连续94天不雨,成灾面积8.85万亩,减产粮食9000吨,折合经济损失190万元。1966年7月13日至10月3日,83天未下透雨,成灾面积8.8万亩,减产粮食4800吨、皮棉205吨,折合经济损失160万元。1968年5月26日起,连晴121天,受灾农作物16.7万商,成灾10.3万亩,减产粮食7250吨、皮棉305吨,折合经济损失220万元。1971年7月初至9月中旬,70天未下透雨,成灾面积0.47万亩。1978年6月21日至10月25日,为期126天少雨,受灾特别严重有13个公社(场、镇)482个生产队,全县成灾面积18.7万亩,其中受灾八成以上10万亩,无收8.7万亩,减产粮食22820吨、皮棉385.4吨,折合经济损失552万元。
   第二节水灾
   明代中叶以来,有史料记载的遭受水灾年份有: 明弘治十七年;嘉靖元年、二十九年;隆庆六年;万历三十六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四十一年。其中弘治十七年六月大雨如注,平地水高丈余,石崩数十处;万历三十六年大水,县城水深数尺,以舟楫往来。 清顺治四年;康熙二年、七年、四十七年、五十五年;雍正四年;乾隆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寸四年、三十五年、四十四年、五十三年、五十七年、五十八年;嘉庆九年、十三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道光三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咸丰八年、十一年;同治六年、八年、九年;光绪二年、四年。其中康熙五十五年夏大水,桑落、封郭二洲堤溃,灾民多乞食于市;嘉庆二十二年六月,连日大雨,山洪陡发,白鹤、甘泉、楚城等乡冲毁民房千余间、民田700余亩;道光二十九年五月积雨,平地水深数尺,城内水高齐屋檐,府、县署前浮舟以济,封郭合围遂成泽国,居民逃亡、淹毙者无数。 民国时期遭受水灾年有9次,平均4年~遇。1924年汛期降雨960.1毫米,7月九江长江水位最高20.17米,内涝成灾。1926年7月,长江水位20.35米,内涝成灾。
  l931年出现特大洪涝,长江水位高达20.53米,全县大小圩堤30多座全部溃决,共破口120多处,受灾面积92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8.5%;毁坏农作物24.2万亩,冲倒房屋1.58万栋,折合经济损失1241.7万元;溺毙1810人,每千人中患病110人,流离失所者达85%,外出至省城及新建等地求乞约1.2万人。1935年6月下旬江水泛涨,溃决圩堤22座,受灾农作物5.56万亩,倒塌房屋735间,折合经济损失24.52万元。1937年汛期降雨836.5毫米,7月份长江最高水位20.19米,受灾耕地3.7万亩,损失稻谷324万斤,折合经济损失34.5万元,并有5人遇难。1938年6月23日,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军入侵,在永安徐家湾地段挖开长江大堤,农田受淹4000余亩,并有9人丧生。1947年长江水位比1931年仅低0.1米,受灾面积3.63万亩,灾民2.32万人。1948年汛期多雨,沿江滨湖低洼地带农作物尽没。1949年6月9日,长江水位上升到20.7米时,全县圩堤溃尽,受灾人口8.55万人,淹倒房屋5.7万间,折合经济损失3000万元。 建国后36年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年有8次,平均4.5年一遇。1954年的洪水为历史所罕见,从4月14日至7月19日境内共降雨1375.3毫米,长江水位高达22.08米,全县大小圩堤漫溢崩溃,受灾人口8.8万余人,淹没农田12.78万亩,房屋倒塌6.24万间,折合经济损失4380万元。1967年4月6日至6月26日,连续降雨80余日,尤其是6月14日至21日暴雨量达226毫米,加上庐山同期降雨423毫米,山洪、内涝同时发生,水患殃及全县112个大队、852个生产队,淹没农作物4.4万亩;山洪冲毁农田0.58万亩、塘堰和水库335处、桥梁79座、房屋53间。1969年汛期多雨,从4月23日至7月19日,共降雨1069.3毫米,长江最高水位20.81米,内涝面积8.4万亩,成灾4.8万亩,折合经济损失490万元。1970年汛期降雨1033.2毫米,长江最高水位20.15米,内涝面积5.91万亩,成灾1.55万亩。1973年4月中旬至7月11日共降雨951毫米,长江水位21.28米,全县受灾面积6.08万亩,溃决千亩以上圩堤l座,淹倒屋宇252间,折合经济损失526万元。1974年汛期降雨865.9毫米,长江水位20.42米,全县内涝成灾2.32万亩。1983年汛期降雨911.4毫米,长江水位高达22.12米,超过历史最高的1954年,全县43座百亩以上圩堤有34座先后漫溢溃决,其中万亩以上l座、千亩以上10座,受灾范围涉及13个乡(镇、场)的109个村、1127个村民小组,受灾农田12.13万亩,倒塌房屋10270间,淹死猪、牛635头,折合经济损失3850万元。1984年8月8日,全县遭特大暴雨袭击,马回岭、黄老门、沙河一带雨量更加集中,据马头水库雨量记载,从上午9时至下午7时10个小时内,降雨347毫米,顿时山洪暴发,泛滥成灾,受灾面积3.1万亩,冲毁农田4457亩,损失粮食995吨、皮棉850吨,冲倒水利工程297座处、房屋175间,淹死牲畜22头;8月31日至9月2日又遭特大暴雨袭击,永安、洗心桥、长山、涌泉、新塘、新合等地3天中雨量超过300毫米,成灾面积3.8万亩,冲毁农田3024亩,冲倒房屋52间、塘堰坝170处,毁坏渡槽和闸坝各1处、桥梁17座、电线杆36根,并有1人罹难。
   第三节风灾
   明清以来,县境风灾间有发生,有史料记载的有: 明成化元年六月暴风,县城屋瓦皆飞。正德十五年九月暴风,龙开河、小港、女儿港坏舟数百,溺死商人无数。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夜,大风拔木,折屋覆舟;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大风拔木,墙垣皆颓。 清康熙二十四年大风拔木,城内石坊多颓,民庐倾者无算。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大木多被风拔。道光五年三月初二,暴风陡作,长江覆舟无数,府署头门倾断;二十三年正月初四,狂风陡起,江船多被损坏;二十八年七月十七至十九日,暴风3日,民房多被折毁,船民淹死无数;十月十五日又陡起暴风,大江上下覆舟无算,次晨雾瘴漫天。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大江风,损舟无数;四年三月暴风大作,吹折圣庙两庑、关署屏墙、大江覆舟甚多。 民国时期,风灾资料较少,仅举二例。1913年(民国3年)4月7日,九江暴风,浮桥尽折,撞毁轮船2艘,沉船、毁帆船极多,船民死伤甚众。1915年1月12日,九江江面陡起大风,坏船数十艘,溺民数十人。 建国后,1954年5月,江洲大湾洲发生巨风,推倒房屋62间,经济损失4.8万元。1968年5月1日下午5时,一股强对流(龙卷风)由西南向东北侵入永安地境,折倒房屋6间,压伤3人,电讯中断,农作物受到损失。1971年沙河地带出现10级阵风,坍塌房屋15间。1972年4月18日下午4时左右,8级以上雷雨东南风侵入新洲、江洲、新港、永安、沙河、岷山等地,倒塌房屋2095间,压伤21人,1人遇难,经济损失61.3万元;其中县电机厂倒塌车间、厨房、宿舍计1480平方米,压坏车床3台、180千伏安变压器l台、成品和半成品电机215台,折合经济损失18万元。1976年4月27日,江洲公社洲头、江洲、九号等大队受8级以上巨风袭击,倒塌校舍7间、仓库17间、民房129间、牛栏42间,压死耕牛2头,折合经济损失5万余元。1979年3月29日,江洲、沙河等地发生10级以上飑线大风,折倒民房58间、仓库104间、机房40间;倒墙压伤9人,压伤致死2人;蛟滩湖翻船l艘,3人丧生。1983年4月29日,永安乡发生一股强对流大风,风力约10级,倒屋3间,压伤1人,电讯中断。
   第四节冰雹
   冰雹在本县出现不多,且成灾较少。明代以来有史料记载的有: 明弘治四年六月,雹大如桃李。嘉靖二十四年七月雨雹。天启三年五月大雨雹。 清康熙六十一年二月,雹大如桃李。乾隆十一年三月、三十三年三月大雨雹,大树多被风拔。同治六年九月六日,雨雹如砖。 建国后,1955年7月,雹大如鸡蛋,黄老门集镇70%住房屋瓦被打碎。1964年4月.1973年2月、1978年3月、1979每年4月各降冰雹1次。1985年6月雨雹,农作物受损。
   第五节冰冻
   冰冻灾害较少,据史料记载有:明天启元年正月始,大雪40日,虎兽多冻死。崇祯元年十月十八日,江鱼池鱼多冻死。 清康熙五十七年正月,冰冻厚数尺,竹木摧折,鸟兽多冻死。嘉庆十九年正月大冻,树木多折;十一月大雪,长江皆结厚冰。 建国后,1954年2月雨冰,竹木多折断。1973年1月始,积雪月余,深数尺,沙河公社毛桥大队一男青年去株岭山打猎,陷入深雪僵死。1974年3月3日,团结公社赤湖大队两社员下湖捞蚌,遇大风船搁滩,冻死湖中。1983年1月冰雨数日,树木多摧折。
   第六节虫灾 虫害是本县农作物主要灾害之一,旧中国末被认识和重视,史料亦少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发生的虫灾有:1951年,叶跳虫为害猖獗,全县2.76万亩棉花红叶早衰,损失皮棉400吨。1952年,红蜘蛛来势凶全县棉花受灾3万亩,损失皮棉300吨。1956年,红铃虫大量发生,危害棉花7万亩,损失皮棉1000吨。1958年,斜纹夜蛾大暴发,江洲、团结、永安等地3.4万亩棉花受害,损失皮棉350吨。1961年,小造桥虫危害棉花6.3万亩,损失皮棉150吨。1963年,三化螟危害二季晚稻8.4万亩,损失稻谷2500吨。1969年,棉铃虫陡发,危害棉花7.9万亩,损失皮棉1150吨。1970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广,沙河、黄老门等地一二晚禾苗卷叶50-60%,严重达90%,全县二晚受害7.6万亩,损失稻谷1100吨。1971年,红铃虫大量发生,8.7万亩棉花受害.损失皮棉1750吨。1974年,稻飞虱暴发,5.8万亩二晚枯稿倒伏,损失稻谷2500吨。1979年,二化螟危害早稻7.5万亩,一般枯心率10~15%,严重达41%,损失稻谷750吨。
   第七节地震 县内地震发生极少,一般震级小,震时短,并未成灾。据明代以来记载有: 明正德十四年春某日地震,震级3.75,震中烈度5度,县城黑气弥月,远视如烟罩。崇祯四年七月十八日丑时、十月十六日夜地震;七年三月地震。 清顺治九年三月某夜、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地震有声。道光七年三月某日巳至午时,地震3级;十五年七月某日,地震5级。咸丰八年四月某日,地震3级,有声。光绪十四年二月十七日7时,县城西郊发生4级地震,居民床、桌、椅无不震动,片刻即止;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晚子时正,地震约1分钟。宣统三年正月初八日寅时地震,房屋内器物多倾倒。
  1932年4月6日酉时地震,行同摇摆约4秒钟。
  建国后,1973年11月12日凌晨3时51分,黄老门发生2.1级地震,震深5.6公里;11月22日11时22分,沙河以北、市区以南一带发生1.1级地震。1976年10月2日19时56分,沙河发生1.3级地震,震深11.4公里。1981年3月8日晨6时45分,沙河发生1.9级地震,震深6公里,震中烈度3度强;3月12日晨8时41分,沙河又发生1.5级地震,震深6公里。1985年9月10日晨6时25分,马回岭集镇南部地带发生4级地震,屋上瓦片响,田间禾苗摆,沙河街镇房屋门窗玻璃亦有微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仑山
相关地名
汤山
相关地名
丁家山
相关地名
岷山
相关地名
狮子山
相关地名
望夫山
相关地名
长岭山
相关地名
长江
相关地名
庐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