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建置 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19
颗粒名称: 卷一 建置 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28
页码: 1-28
摘要: 本卷主要介绍了九江的建置和区划,具体内容包括:九江名源、历史沿革、县治变迁、位置面积、县域范围、区划变更、镇、乡、场(所)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九江县 建置区划

内容

九江,名源九水。最早作地理概念见载<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下文“导山”、“导水”二章还有“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过九江至于东陵”等。
  对九江地望的解释历来有三种。(一)<汉书·地理志>“寻阳”县下载:“<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汉唐诸儒多主此说。但对九江江源又有不同见解,郭璞<山海经注>、<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说)、<尚书伪孔传>均认为源自大江,“江自寻阳分而为九,皆东会于大江”;孔颖达<书经正义)(引郑玄说)认为“九江从山溪所出”,“各自别源”;陆德明<经典释文>则引<浔阳地记>、<缘江图>列举九江名目,证以“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然对九江在汉寻阳境内,却是一致的。(二)<晋太康地记>采汉儒别说:“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人彭蠡泽也。”是以注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三)宋人胡旦、朱熹、蔡沈等又以注入洞庭的沅、湘等九水为九江。按<禹贡>所述“过九江”,其地望在大江北岸,故三说当以第一说较合原义。用九江名冠行政建置,首推秦设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兼得庐江、豫章地,寻阳九江在其境,因以名郡。汉置九江郡,乃秦郡一分为四(九江、庐江、衡山、豫章)之郡地,虽仍秦治寿春,然寻阳九江却为庐江之辖境。新莽因国师刘歆以湖汉九水为九江,故改豫章为九江郡,改柴桑为九江亭;东汉否定此说,别立九江郡,治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皆名实不符。晋永嘉初,寻阳郡增设九江县,是为侨置。惟隋以寻阳滨江,跨江而治,江水会境,遂改江州为九江郡,最得其实。明、清九江府、道相因成习,民国易县名亦称九江。
  第二节历史沿革早在新石器晚期,县境便有先民聚居。夏、商、西周地处荆、扬二州界。春秋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俗称“吴头楚尾”。战国初属吴,继属越,后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地属九江郡。
   楚汉相争,先属英布九江王国,后改淮南王国。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柴桑县,隶豫章郡。新莽改郡名九江、县日九江亭。东汉复旧称。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置武昌郡,柴桑为之属。晋元康元年(291年),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永嘉元年(307年),北民流人,境内增置九江县,不久废人寻阳县。义熙八年(412年),省寻阳县人柴桑县。南朝宋、齐依前制。梁太清二年(548年),分柴桑置汝南县,同属江州寻阳郡。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四侨郡。陈天嘉六年(565年),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及柴桑、汝南县,复立寻阳县,十八年改为彭蠡县,直隶江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湓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州,分湓城置浔阳县,五年又分湓城置楚城县,皆隶江州。武德八年废湓城,贞观八年(634年)废楚城,俱人浔阳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郡为州。五代十国杨吴仍前制。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江州设奉化军,改浔阳为德化县属之。宋初,德化县属江州浔阳郡。是州,开宝八年(975年)降为军事,大观三年(1109年)升为望郡;初隶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改隶江南东路,建炎元年(1127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置江州路,以州属焉。绍兴二年(1132年),江州路省,江州改隶江南西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十四年升江州路,德化县先后分属司、府、路。江州路先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十六年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复隶江西行省。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德化县属之。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五道,九江府隶九江道。清因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雍正九年(1731年)为分巡广饶南九道。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德化县在其辖下。太平天国失败,清复原制。民国初,废府存道,全省划四道。1914年(民国3年)1月,因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隶赣北道(6月改称浔阳道)。1926年,废道,直隶江西省。1927年3月,县城另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10月撤销。1934年6月,重设九江市政委员会,1936年裁入县。1932年,全省分设13个行政区,县属第三行政区。1935年4月,减为8个行政区,县属第五行政区。1939年冬,因赣北沦陷,区辖范围划小,全省增至11个区,县属第九行政区,区署一度设境内岷山。1942年8月,鉴于地理历史沿革及交通、面积现状,全省调为9个行政区,县属新的第九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县内先后成立港瑞、仙南、白西、甘东、马楚、甘西等区苏维埃政府,实行红色割据。
  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6月4日,城区浔阳镇成立市人民政府;15日,相继成立县人民政府,同隶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九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9年1月,撤县并市,1961年9月复分治。1983年7月,撤地并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九江县隶属九江市。
   第三节县治变迁柴桑县治清光绪<江西通志>引<一统志>载,汉“柴桑故城,今治西南九十里,[=此处为表格(九江建县沿革及其隶属关系)=]楚城驿是其址”。即今县南马回岭乡马头村荆林街,亦为新莽九江亭和唐楚城县治所。柴桑本山名。<山海经>日:“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晋郭璞注,山“今在寻阳柴桑县南,其庐山相连也”,即今面阳、马头、桃花尖诸山之总称,西汉初建县,治所正处这群山环抱中,因以名县。新莽改制,名异而治不徙。唐楚城县废设驿,敬杜佑<通典>有云:“今县南楚城驿,即旧柴桑县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亦承此说。晋义熙间,寻阳县省,柴桑遂与州、郡同治鹤问寨,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述“柴桑故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寻阳县治汉置寻阳县,因处寻水之北而得名,原属庐江郡,治于江北古兰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晋立寻阳郡后,徙治江南鹤问寨(今县北南浔铁路东七里湖滩),与郡治同城。咸和初,江州亦治此。义熙间,县省,让为柴桑治。隋复寻阳县,因鹤问寨水患,与州同治湓口城,即<-统志>所载“在府西一十五里”。汝南县治汝南,本豫州郡、县名,东晋至南朝江南曾侨置,南朝梁析柴桑立县亦以名之。据吴宗慈<江西省八十三县沿革考略>征引<府志>云:“汝南县在德化县西与瑞昌交界之地。”经考古调查,治所湮于今县西北边陲城子镇乡镜,抑即半洲城。彭蠡、湓城县治彭蠡,以湖名县;湓城,因城而名,二县先后与州、郡同治湓口城。湓口,系源于瑞昌青盆山之古盆水出口处,故址在今九江龙开河以西、赛城湖闸口以东土名官牌夹一带。<晋书>谓“柴桑有湓口关”即指此,为六朝戍守重地,唐武德间县、州治东移仍设湓城戍。明、清称小江市,清置汛驻兵,今为现代建筑所复盖。浔阳、德化县治浔阳,湓城县析;德化,浔阳县改。据《太平寰宇记>“江州”和“德化县”条载,“唐武德四年,平林士弘,置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浔阳自州东移于今所”。证以浔阳、德化皆治龙开河以东,因县名日浔阳城,即今九江市浔阳区,与湓口是相邻之两地。以浔阳名县,指浔水至此入江,县名“寻”字加“氵”亦始此。县称德化,取义道德教化,<郡县释名>以其为奉化军附郭,“言德化所暨也”。唐武德间起,历为州、郡、路、府、道治所。元末,一度为南方红巾军都城。九江县治民国改名的九江县依然与道同居浔阳城,亦称九江城。九江沦陷,国民党县政府流徙于本县岷山、戴山和瑞昌九都源、武宁枣园及湖北阳新柏树下等地,至1945年9月日军投降迁回。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驻九江,与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同城近20年。1968年9月,县级机关迁沙河街,从此位于庐山西麓、九江南郊的小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第二章区划第一节位置面积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枕长江,隔江与湖北广济、黄梅和安徽宿松相望;中插九江市区,使县境分成东、西两部分。地介北纬29度21分至29度51分、东经115度37分至116度15分。东西广62公里,南北袤57公里,总面积873.3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64%。县城沙河街,按铁路里程南距省会南昌118公里,北距市区九江17公里。
   第二节县域范围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初置柴桑县的辖区,相当于今九江市区(浔阳、庐山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及九江、星子、瑞昌三县地。晋永兴元年(304年),寻阳郡立后,徙治江南的寻阳县,仍领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的沿江部分地域。南朝宋元嘉初,汉建历陵县(今德安县地)省入柴桑县,及至唐末浔阳县为幅员最广大时期。五代十国吴顺义七年(927年),分浔阳县属蒲塘场升德安县;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分浔阳县属赤乌场升瑞昌县;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分德化县属星子镇升星子县。三邑析立,德化县域为1586.55平方公里,历宋、元、明、清基本不变。
   清同治年间,德化县域范围是:自九江城东行,由崇德铺50里至南湖嘴与湖口县连界,又10里至湖口县治;又由硖石40里至大姑塘,东邻鄱阳湖尾。自城东南行30里,至吴章山岭脊与星子县连界,又50里至星子县治。自城南行官道,由东林95里至马胫与德安县连界,又25里至德安县治。自城西行,由官牌夹60里至安城桥与瑞昌县连界,又10里至瑞昌县治。自城西北北渡江,西行30里至界牌石与黄梅县连界,又80里至黄梅县治。自城北北渡江,行40里至傅公渡与黄梅县孔垅镇连界,又50里至黄梅县治。自城东北北渡江,行80里至横坝头与黄梅、宿松县连界,又70里至宿松县治。
  1936年(民国25年)7月,根据赣、鄂、皖“隔江而治”会商,经行政院核准,将长江以北县新一区所辖封郭一、二乡和新五区所辖赤松上乡团牌洲划归湖北黄梅县,新二区所辖桑落下伍半乡划归安徽宿松县。至是,九江县域为1329.12平方公里。
  1949年6月,城区分设九江市,庐山地界划出,县辖区域为1126平方公里。建国后,县际间多次调整插花地。1949年冬,湖口县梅家洲、南湖嘴、扁担洲和宿松县辖桐城圩、傅家洲先后划入县属第一区。1950年9月,县属涌泉乡的胡家垅南山脚和大塘畈中沟以南划归瑞昌县。1956年3月,德安县辖黄嫡区的岷山乡划人县属新塘区。1957年3月,省辖国营岷山林场由德安县代管转九江县代管,12月改县属。1968年11月,德安县辖岷山公社(即岷山、金盘大队)并入县属岷山公社。
  50年代后期始,随着庐山保护区和九江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县属沿山、近市地区陆续划归山、市管辖:
  1957年12月,将大桥区的谭畈、妙智乡,十里乡的星华、星联农业社,周岭乡星火农业社的第一至三生产队和大桥乡光华农业社的第一至七生产队;沙河区的双塔乡,涧泉乡的赛阳农业社,春泉乡的光明农业社和长岭农业社的第十一至十九生产队、毛桥农业社的第七至十生产队,冯河乡红光农业社的第一、二生产队;马回岭区长垅乡的通远、马头农业社和杨溪农业社的第四至八生产队划归庐山管理局。其中长垅乡所属社、队,1965年4月划回县。
  1958年11月,将新港乡的浔江、长胜和龙岗乡的鹤问渔业社划归九江市。
  1961年9月市、县分治时,将原县属农村十里蔬菜公社一部分、茅山头垦殖场和赛城湖垦殖场的阎浔大队划归市。
  1968年11月,赛阳公社由庐山划回县;1970年5月,再度划归庐山管理局。1970年11月,将新港公社的红旗大队,大桥公社的南湖、五里、东风、太阳大队和白水湖水产场划归市。
  1977年4月,将新港、大桥、周岭公社划归市。从此,县辖区域稳定为873.33平方公里。
  1985年,九江县域范围是:从沙河街沿双瑞公路东行,经黄家嘴至王家竹林公路桥东,与庐山区妙智乡红灯村接壤。从沙河街沿沙赛公路东南行,经曹家枧至万龙堰邹村,与庐山区赛阳乡赛阳村接壤;又由赛阳沿105国道南行,经通远街、大塘角至半山堑,与星子县隘口乡观口钱村接壤。从沙河街沿南浔铁路南行,经毛家桥、黄老门至马回岭乡铭山村鲶鱼嘴一线,与德安县高塘乡顾田村接壤;又由马回岭沿村道南行,经排山垅越德星公路至蛟田村李家坳,与星子县泽泉乡花园村大屋赵家接壤。从沙河街沿沙岷公路西南行,经住岭、饶家畈至岷山乡文桥村刘家,与德安县林泉乡清塘村曾家畈接壤;又由饶家畈沿乡道北西行,经金盘村至金盘峰,乃九(江)、德(安)、瑞(昌)三县相交点。从沙河街沿双瑞公路西行,经住岭、易家埂、新塘铺、长岭至长河公路桥,与瑞昌县桂林乡接壤;又自长岭沿乡道向南至李家铺折西行,经涌泉洞至仙女池,与瑞昌县洪岭、桂林乡连界。从沙河街沿沙阎公路北行,经李家花屋、玉兔山至赛城湖闸口接九瑞公路,迤东与庐山区七里湖乡阎浔村居杂处;西行经阎家渡、洗心桥、生机林至安城桥,与瑞昌县桂林乡、赛湖农场一分场毗邻。从赛城湖闸口沿长江大堤西北行,经官湖港、大树下、彭家湾至城子镇乡白马湖边山,与瑞昌县码头镇长嘴村接壤;又北与湖北广济县龙坪和黄梅县陆家嘴、二套口隔江翘望。从沙河街沿南浔铁路北行,经骆驼山、郑家湾至赛湖铁桥,东沿古湓水接赤刀嘴为一线,北与庐山区八里湖相连;北沿铁路接214专线至九瑞公路为一线,东与庐山区七里湖乡阎浔村犬牙相交。从沙河街沿铁路或公路北东行,穿越浔阳区或庐山区,由九江顺流东下或由新港、南湖嘴北渡江至江心江洲、新洲,西为洲头逆砥江流,东与湖口县双钟镇、南与庐山区新港乡、北与黄梅县刘佐乡和宿松县汇口乡各以航道中心为界,是赣、鄂、皖三省五县(区)的水上交汇点。
  第三节区划变更县以下乡村组织的名谓与划分,代不划一,更迭频繁。宋初为乡里制,太平兴国年间,德化县设20乡。熙宁间,初行保甲制,未几即废。元丰三年(1080年),全县有13乡和楚城、丁田、马头镇。
  元代县下设社,社数、社名无考。明初实行里甲制,在城日坊,近城日厢,乡都则为里;关隘设镇,集贸设市。嘉靖六年(1527年),全县编户17里,设有8乡、6图,17坊、1厢及3镇、3市。乡、图:仁贵乡(二图)、甘泉乡(二图)、德化乡、南昌乡、仙居乡(二图)、白鹤乡、楚城乡、赤松乡;坊、厢:宣化坊、丰储坊、永安坊、泰宁坊、玄妙坊、崇儒坊、育民坊、清平坊、通惠坊、揽秀坊、湓浦坊、迎恩坊、福星坊、白莲坊、世德坊、经武坊、新民坊和通津厢;镇、市:龙开河镇、城子镇、南湖嘴镇和小江市、杨家穴市、女儿港市。明末改里甲为保甲制。清初袭明制,县下一级称乡。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县置有泰宁、通津、仁贵(两乡)、德化、白鹤、甘泉(两乡)、楚城、仙居(两乡)、南 (1872年),仍为21乡(白鹤2乡改3乡,昌、赤松、新民、封郭(两乡)、桑落等17楚城2乡合l乡,并含新民乡),同时以信、乡。乾隆四十五年,增至21乡,即德化、仁、义、礼、智为序编成21路,下辖144白鹤、楚城、赤松各析2乡。迄同治十一年保、2164.5甲。
  [=此处为表格(清同治十一年全县路、乡、保、甲设置)=]乾隆以来,全县设有城子镇、小池口、(1896年)编《江西全省舆图>载,除城区小江、杨家穴、女儿港、大孤山(即大姑泰宁、通津外,全县共置16乡,辖135村;塘)、沙河、蓝桥、通远驿、马回岭等市镇。同时设5镇、15市。光绪年间改行乡村制。据光绪二十二年乡村:仁贵东乡,辖白水港、徐家榨、游家岭、报到岭、周家坝、洪垅岗、回风矶、新港、传贞铺等,凡9村;仁贵西乡,辖平岭、硖石铺、小长岭、高山庙、周家岭、杨树嘴、上八里畈、下八里畈等,凡8村;德化东乡,辖潘家湾、小桥畈、接官亭、杨树嘴、东城畈、朱家桥、谭家畈等,凡7村;德化西乡,辖东林街、太乙观、毛家墩、书院墩、龙岗岭等,凡5村;白鹤乡,辖樟树寨、陈家垅、扈家寨、钟家湾、太平寨、东岭、石门寨、赛阳桥、洞中寨、黄土坳、栅岭寨、住刀岭、鸡公岭、冷水堰、陶埠寨、青山嘴、龙岗寨、许家畈、兴良寨、何家渡、土局寨、熊家湾、鹤问寨、瓜子岭等,凡24村;甘泉一乡,辖土桥寨、双庙寨、杨家寨、大塘角等,凡4村;甘泉二乡,辖黄老门、马家畈、通田庙、甘步村、分水岭、李家河等,凡6村;楚城乡,辖上寨、木垅、下寨、荆林街、老牛社、大塘角等,凡6村;仙居二乡,辖长岭寨、鸡公岭、尖刀嘴、城墩寨、鸦雀山等,凡5村;仙居一乡,辖后山寨、桐子岭、白齐畈、赤山垅、神墩寨、王家洲、磐石寨等,凡7村;南昌乡,辖长岭寨、西窑寨、清泉寨、鲍家寨、烂泥湾、熊家湾等,凡6村;赤松上乡,辖渠田畈、塘林畈、葛公寨、曹溪寨、湖水寨、马家寨等,凡6村;赤松下乡,辖分路口、大树下、茶庵、项家铺、拐子渡、潘家渡、邱家渡等,凡7村;桑落乡,辖劳家埂、蔡家埂、杨家埂、刘家湾、汇口、横坝头、范家埂、胡家墩、詹家港、陶家嘴、牧鹅林、罗家渡、金家坝、七百户营、韦家营、郭家营、王家湾、下新洲、泥塘、许家湾、十埠头、谭家埂、邓家埂、程家营等,凡24村;封郭二乡,辖关半寨、套口寨、李家口寨、杨师墩、水月庵、界石、二龙庙等,凡7村;封郭一乡,辖南池寨、高埠寨、沙池寨、横港寨等,凡4村。
   镇:大姑塘镇、小池口镇、城子镇、二套口镇、通远镇。市:安仁市、崇德市、灰山市、女儿港市、石塘市、沙河市、南昌街市、蓝桥市、黄老门市、詹家巷市、马回岭市、黄蛹市、小港(即小江)市、杨穴市、八里江市。民国初,沿用清末乡制,乡下设堡,堡数不详。1929年(民国18年),推行区、乡(镇)、闾、邻地方自治组织,城区属市,乡村设8个区,辖18乡,闾、邻不见记载。
  次年撤市,全县共置9个区,辖20乡。一区驻城区,辖泰宁、通津乡;二区驻十里铺,辖德化东、西乡;三区驻姑塘,辖仁贵东、西乡;四区驻沙河街,辖白鹤东、中、西乡;五区驻黄老门,辖甘泉东、西乡和楚城乡;六区驻李家河,辖仙居一、二乡和南昌乡;七区驻洗心桥,辖赤松上、下乡;八区驻张家洲,辖桑落乡(上伍半乡和下伍半乡);九区驻小池口,辖封郭一、二乡。
  1932年6月,改组区公所及乡(镇)、闾、邻组织,推行保甲制。是年,撤销城区第一区建制,列为公安区;乡村设8个保甲区,改第九区为第一区。次年组编25保联、452保、4812甲。1935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共置5个区,辖32保联、451保、4099甲。至1938年,全县为4个区,辖26保联、461保、3759甲(其中水上10保、71甲)。日军侵占九江后,建立日伪地方组织,实行法西斯统治。1939年1月,成立县治安维持会,下设8个分会(另有茶岭、新塘铺分会编入瑞昌县,余家河分会编入德安县)。同年8月,成立县政府筹备处;12月,正式成立县政府,城区以外设8个区,辖18镇、202保、1659甲。
   一区驻十里铺,辖3镇、21保、174甲;二区驻新港,辖2镇、23保、197甲;三区驻姑塘,辖2镇、22保、132甲;四区驻沙河,辖3镇、30保、223甲;五区驻马回岭,辖3镇、35保、265甲;六区驻洗心桥,辖3镇、27保、247甲;七区驻张家洲,辖12保、99甲;八区驻鸡公岭,辖2镇、32保、322甲。九江沦陷期间,国民党县政府亦于县境编制区、乡、保、甲组织,或明或暗做些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全县共置4个区,县城称第一区,辖4镇,因日伪占领中心,实际未能控制;乡村3个区,辖22乡、331保、2710甲。[=此处为表格(1940年全县区、乡(镇)、保、甲设置)=]抗日战争胜利后,撤区并调整行政区划。1945年12月,城区4镇并l镇,定名浔阳镇;杨柳、同新2乡合l乡,改名桑落乡;撤销浔庐乡,所辖保甲分别划人九莲、濂溪乡,全县共置1镇、20乡,下辖383保、3209甲。1947年1月,为纪念辛亥革命先辈罗惺予,改黄金乡为惺予乡。至1948年6月,全县1镇、20乡共辖209保、2491甲。
   [=此处为表格(1948年6月全县乡(镇)、保、甲设置)=]解放初,县下设区,乡村沿用民国旧制。1949年6月,先于新港、沙河、马回岭建立3个区。8月,全县共设6个区,并以序词命名区人民政府,下辖20乡、175保。
   一区辖桑落、韩晟、仁北乡,共30保;二区辖姑塘、仁中、濂溪、九莲乡,共36保;三区辖东林、沙河、惺予乡,共26保;四区辖永安、青龙、万福乡,共24保;五区辖长岭、岷山、远庸、朗山乡,共29保;六区辖蓝桥、高良、荆林乡,共30保。1950年2月,分第二区濂溪、九莲乡增设第七区,分第五区朗山乡和第三区惺予乡增设第八区;同时废除保甲制,建立乡人民政权,全县共置8个区,辖2镇、108乡。1951年4月,分第一区洲头、九号、六号、蔡洲、柳洲乡增设第九区;9月,土改结束,乡村区划略有调整,全县9个区共置5镇、110乡,下辖2408村(按选区划分)。
   [=此处为表格(1951年9月全县区、乡(镇)、村设置)=]
  1952年9月,增设11个乡,其中第一、二、四区各2乡,三、六区各1乡,八区3乡;次年4~5月,撤减3个乡,实增8个乡,即第二区高山乡,三区河桥乡,四区花园、赤湖乡,六区小阳乡,八区靠山、三桥、雨淋乡,全县共置5镇、118乡。
  1953年6月,为避县内乡与乡之同音、同名,将第二区虞河、茶庵、沿湖乡分别改称大桥、大塘、周岭乡,第四区白马乡改称白湖乡,第八区麒麟乡改称城门乡;同时,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8月,第六区马回岭镇改乡,全县共置4镇、119乡。
  1954年12月,为加强县境西北沿江滨湖地区的领导,调整第一、二、四、七区行政区划。即撤销原第七区并人第二区,将第二区高山、都天、大塘乡和原第七区五里乡划归第一区;将原第四区分成四、七两区,以赤心、永安圩内10乡为第四区(区所驻[=此处为表格(1956年12月全县区、乡及高级社设置)=]大树下),洗心圩内1镇、7乡为第七区(区所驻港口)。次年4月,改以地名命名区公所,依次称新港、大桥、沙河、永安、新塘、马回岭、港口、城门、江洲区。
  1956年,根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形势,局部撤区和并乡。1月,先将123个小乡(镇)并成48个乡;6月,再调减6个乡。同时撤销7个区的建制,江洲、永安区分别并人新港、港口区,其余5个区各留3~5名干部指导新乡工作。至年底,全县7区(含留守区)、42乡共辖180个高级农业社(其中2个渔业社)。
  1957年3月,恢复大桥、沙河、新塘、马回岭、城门区公所;省辖国营岷山林场由德安县代管转九江县代管,12月改县属。11月,港口区的民主乡并入团结乡。12月,成立国营江西省沙河——赛湖(后改赛城湖)农林牧渔综合垦殖场,隶省农垦厅,县代管。
  1958年2月,精简机构,加强乡级政权建设。即撤销区公所,将全县35个乡(划归庐山除外)撤并为19个乡,原新港、江矶乡并为新港乡;游岭、桃花、高山乡和联城乡的联华、浔江社并为游岭乡;九号、柳洲乡并为江洲乡;大桥乡和联城乡的联团、联盟社并为大桥乡;周岭、邓桥乡并为周岭乡;十里、女儿乡和联城乡的联城、联江社并为十里乡;浔镇、冯河乡和涧泉乡分出的石门社、春泉乡分出的蓝桥社并为沙河乡;港口、生机乡并为港口乡;幸福、建设乡并为永安乡;团结乡不变;新塘乡和长山乡的铜泉社并为新塘乡;涌泉乡和长山乡的四华、西河社并为涌泉乡;新合乡和长山乡的紫荆社并为新合乡;马回岭、六祖乡并为马回岭乡;余河乡和牌楼乡的雨淋、塔岭、花盘社并为余河乡;黄老门乡和春泉乡分出的毛桥社并为黄老门乡;城门、徽洲乡和金兰乡的白洋、黄垅社并为城门乡;龙岗、杨花乡并为龙岗乡;住岭乡和金兰乡的金桥社、徽洲乡的白畈社、龙岗乡的狮子社、牌楼乡的五一杜并为住岭乡。同时,成立国营十里铺(后改茅山头)林牧农试验场,改国营岷山林场为岷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9月,游岭乡改称长岭乡,10月并人新港乡。是秋,县内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自8月下旬试点至10月,全县先后建立沙河、新港、江洲、大桥、港口、新塘、城门、马回岭等8个人民公社,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II月,国营赛城湖、茅山头、岷山场统一改称“综合垦殖场”,余河乡并入岷山综合垦殖场,龙岗乡的赛湖、五峰、青锋、土局社(后改称大队)划归赛城湖综合垦殖场,各总场下设分场(或集体挂钩大队)、生产队。12月,将原17个乡按“政社合一”的要求并成8个乡。全县8社、3场共辖102个大队(分场)、1003个生产队。
  1959年7月(市县合并期间),分大桥公社的联城、太阳、爱华、星星、爱民大队成立十里铺蔬菜公社;1960年9月,分江洲公社大湾洲等处成立国营红旗农场;1961年3月,分新港公社杨家洲等处成立国营回峰矶垦殖场。至是,市、县属农村为9社、5场,共辖126个大队、25个分场及1836个生产队。
  1961年10月市、县分治后,重设新港、港口、新塘、沙城、马回岭等5个区公所,改红旗农场为新洲垦殖场;l1月,全面调整并适当缩小社队规模,全县共置19个公社、4个垦殖场,下辖179个大队、28个分场及2066个生产队。
  1962年6月,撤销区公所;II月,撤销回峰矶垦殖场,分永安官湖成立国营官湖垦殖场。同年8月,分大桥白水湖成立国营白水湖垦殖场;次年3月,扩大场辖范围,成立“政场合一”的白水湖乡。1965年4月,以庐山划回的大塘、杨溪、马头大队增设长垅公社。至此,全县为20个公社、5个垦殖场,下辖191个大队、20个分场及[=此处为表格(1961年11月全县区、公社(场、镇)及大队、生产队设置)=][=此处为表格(1985年全县乡村组织及自然村统计)=]
  2225个生产队。
  1967年3月,撤销官湖垦殖场。1968年秋后,根据省革命委员会扩社并队的要求,对全县行政区划进行较大的的调整。9月,赛城湖垦殖场改县属。10月,地区赤湖水产场划归县,团结公社并入场;撤销白水湖垦殖场,并人大桥公社,全民部分改社属水产场;改岷山垦殖场为岷山公社。11月,地区颜家畈良种场划归县,改建县水稻良种场;杨柳公社并人城门公社,六祖公社并人马回岭公社,长垅公社分别并人马回岭、黄老门公社;分沙河公社的东方红、土城、罗塘大队成立新城镇。次年4月,长岭公社并入新港公社,涌泉公社并入新塘公社,黄老门公社并人马回岭公社;6月,长山公社并入新塘公社。调整后,全县共置l镇、13社、4场,下辖169个大队(分场)、1423个生产队。
  1970年5月,团结公社与赤湖水产场分设,场属地区,公社归县;7月,组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水稻良种场合署办公,对外简称县农科所。同年5月,沙河公社和赛城湖垦殖场的赛湖、青锋、杨花大队并入新城镇;次年4月,沙河公社和赛湖大队复分出。1972年10月,适当缩小社队规模,原长山、涌泉、黄老门公社分别从新塘、马回岭公社划出,恢复公社建制。1975年11月,分岷山公社林业分场成立县国营岷山林场。至1977年新港、大桥、周岭公社划市后,全县共置1镇、14社、3场、l所,下辖165个大队(分场)、1493个生产队。
  1980年12月,从永安公社划出幸福大队成立县棉花原种场。1981年3月,县水稻良种场改称水稻原种场。1982年9月,赛城湖综合垦殖场改称赛城湖水产养殖场。1983年9月,港口公社改名洗心桥公社,新城镇改名沙河街镇。
  198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政社合一”体制,改为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11月,团结乡改名城子镇乡。1985年,全县共置l镇、14乡、4场、1所,下辖132个村民委员会和1831个村民小组;7个居民委员会;21个分场和105个生产队,共有1711个自然村。
   第三章乡场概况第一节镇沙河街镇为县内目前唯一的建制镇。位于县境中东部,东距庐山石门涧10公里,涧水流经赛阳桥以下称沙河,因以名街。东、南为沙河乡环抱,西连狮子、城门乡,北临赛城湖水产养殖场。面积20.78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沙河老街与双瑞路结合处。镇区北缘有湖田、磨盘墩和大王岭等古文化遗址,从新石器晚期、商周至春秋、战国,沙河先民瓜瓞连绵。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设沙河市。民国以后屡为区、乡、镇政府所在地,1968年9月成为新县城。街区东北隅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和陶渊明纪念馆。1984年以来蝉联全省文明卫生城。解放前夕,地属沙河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鹤问、土局、罗塘、河桥乡和沙河镇,均属第三区。1956年1月,并为杨花、浔镇乡,属沙河区。1958年2月,杨花划归龙岗乡,浔镇并人新设的沙河乡;8月28日,全县试点改乡建成政社合一的沙河人民公社。1968年11月,分东方红、土城、罗塘大队设镇,因县级机关新近迁入取名新城镇。1970年5月,沙河公社和赛城湖垦殖场的赛湖、青锋、杨花大队并入;次年4月,沙河公社和赛湖大队复分出。1983年9月,因街更名沙河街镇。1985年,辖东方红、新城、青锋、土局、杨花、东风6个村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站前、建设、河桥、新桥4个居民委员会;有68个主要自然村,6001户,255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120人。汉族以外,有回、苗、壮、满、羌和朝鲜族共60人。全境属丘陵地区,周环低山小丘,中为垅畈。地势南高北低,地表水分别汇入赛湖、七里湖。有耕地7338亩,林地7480亩,养殖水面1731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油料、棉花次之,近城兼种蔬菜。崩岸李家至杨家桥河道是“庐山石鱼”的主要产地。
  198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15.8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738.5万元,农业总产值177.37万元。粮食总产2734.7吨,棉花4.6吨,油脂29吨,生猪年末存栏4221头,水产品总量40.9吨。镇村办企业143个,从业1658人,占总劳力44.1%,全年总收入1000.5万元。镇办企业主要有羽绒厂、建材厂、木螺钉厂、纸箱包装厂、水泥预制构件厂、服装鞋帽厂、五金机电修配厂、膨化食品厂、白泡石加工厂、建筑公司、服务公司等。全镇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67马力,其中拖拉机6台,手扶拖拉机39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3台,载重汽车48辆。南浔和武九铁路在镇南端交汇,通过沙赛、沙阎、双瑞公路连接105国道和九瑞、瑞武省道,南距黄老门九江机场20公里,北距阎家渡九江外贸码头15公里,交通极为便利。
   第二节乡江洲乡位于县境东北赣、鄂、皖三省交界的长江中心,因名江洲。东毗新洲垦殖场,西砥江流,南与庐山区新港、北与黄梅县段窑和宿松县程营隔水相望。面积83.7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下九号,西南距县城35公里。解放前夕,地属桑落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洲头、九号、六号、柳洲乡,属第一区。1951年4月,增设蔡洲乡;9月,增设官场乡,均属第九区。1956年1月,并为九号、蔡洲、柳洲乡,属江洲区;6月,撤销蔡洲乡,辖地划归九号、柳洲乡,改属新港区。1958年2月,合成江洲乡;10月,改建为政社合一的江洲人民公社。1960年9月,分新洲大队成立国营红旗农场。1961年10月至次年6月,隶新港区。1984年5月,撤社复称江洲乡。1985年,辖九号、九洲、团洲、江洲、蔡洲、槐洲、柳洲、后埂、六号、联洲、洲头、前埂、同兴、官场14个村民委员会,196个村民小组;有54个主要自然村,5934户,302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0人,均汉族。乡境早在西汉后期即成沙洲,古称桑落洲,然沧桑互变,时长时没。今洲初出水于明永乐年间,后逐渐扩大,曾以先行开拓者的姓氏而名张家洲、翁家洲。解放前,水灾频仍,民不聊生。建国以来,经多方治理和建设,已成富饶之区。地势自西向东平缓倾斜,地表水通过河网注入长江。有耕地45316亩,林用地5615亩,养殖水面1321亩。农业种植以棉为主,兼有油料、粮食作物,是县内第一大棉产区。滨湖水牛品质优良。平原绿化成效卓著。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821.9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25.35万元,农业总产值1596.58万元。粮食总产1814吨,棉花3681吨,油脂680吨,生猪年末存栏10317头,水产品总量103.85吨。乡村办企业173个,从业1247人,占总劳力10.23%,全年总收入615.03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砖瓦厂、食品厂、配合饲料厂、食品机械厂、畜牧水产场、船队、搬运队、建筑公司、煤供站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324马力,其中拖拉机47台,手扶拖拉机2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82台,载重汽车7辆。境内设有江洲、官场水运码头,停靠九江至湖口、都昌、彭泽客班轮,内外江通人渡,还有轮渡至新港,客班汽车直达县城。城子镇乡位于县境西北边陲,东和东南与县棉花原种场、洗心桥乡相邻,西以赤湖大山西缘至白马湖大咀西一线与瑞昌县连界,西北与瑞昌码头镇长嘴村接壤,北和东北与广济县龙坪和黄梅县新开隔江相望。面积46.91平方公里(含市属赤湖水产场18.17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城子镇,东南距县城47公里。相传明初有陈子益者,奉旨驻此征收钱粮,继而子孙定居,因名其地日“陈子镇”,后演变为城子镇。今以地名乡。乡境西北有半洲城遗址,乃三国吴至南朝陈戍守重地,曾作汝南县、西江洲治所。明、清设城子镇巡检司,清代增置城子镇汛。土地革命时期系赤湖革命根据地。历史上的柳编和陶瓷、砖瓦烧造业颇具盛名,为明都南京烧制过城砖。解放前夕,地属青龙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火龙、白马、彭湾乡;1952年9月,增设赤湖乡;1953年6月,改白马乡为白湖乡,均属第四区。1956年1月,并为团结、民主乡,属永安区;6月,改属港口区。1957年11月,民主乡并入团结乡。1958年12月,撤乡并入港口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港口公社分出成立团结公社,隶港口区。1968年10月,并入赤湖水产场;1970年5月,场、社分开,恢复团结公社建制。1984年5月,撤社复称团结乡;11月,更名城子镇乡。1985年,辖城镇、火龙、春光、龙江湖、彭湾、赤湖村民委员会,76个村民小组;有50个主要自然村,2178户,117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人,均汉族。境内襟江带湖,陆地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水汇人赤湖或直接注入长江。有耕地11876亩,林用地1385亩,养殖水面2476亩。农业种植粮棉兼作,江湖纵横有利发展水产和水运,黄沙资源丰富,赤湖大山等处有金、铁矿。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76.6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9.7万元,农业总产值296.92万元。粮食总产1070.7吨,棉花456.1吨,油脂48.85吨,生猪年末存栏3157头,水产品总量150.75吨。乡村办企业49个,从业686人,占总劳力16.16%,全年总收入253.95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砖瓦厂、木器厂、农机修配厂、船队、搬运队、建筑公司、渔场、林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67.4马力,其中拖拉机6台,手扶拖拉机2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3台,载重汽车9辆。城子镇和彭家湾建有水运码头,停靠内河班轮,过江有人渡3处,是县境西北与湖北往来的主要通道。1984年8月,乡道接通九瑞公路,每日有客班车直达县城。永安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起赛城湖闸口,西接县棉花原种场,南沿小江(小港)与洗心桥乡、省棉科所、赛城湖水产场为邻,北界长江与黄梅县陆家嘴、二套口相望。面积43.58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大树下,东南距县城36公里。相传清同治年间,江堤漫溃,继而修复,人们为求永无水患,取名“永安”,后因堤名乡。解放前夕,分属青龙、永安二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大树、项家、茶庵、官湖乡;1951年9月,增设新建乡,均属第四区。1956年1月,并为前进、建设乡,属永安区;6月,撤销前进乡,并入建设乡,改属港口区。1958年2月,与幸福乡合成永安乡;12月,撤乡并入港口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港口公社分出成立永安公社,隶港口区。1980年12月,分幸福大队成立县棉花原种场。1984年5月,撤社复称永安乡。1985年,辖明闸、大树、新民、滨江、官湖、永安、爱民、爱国8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23个主要自然村,3671户,180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2人。汉族以外,有回族3人。全境属江湖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表水通过小江、人工河注入长江。有耕地20701亩,林用地227亩,养殖水面2285亩。农业种植以棉为主,兼有粮食、油料作物,是全县重点棉产区之一。黄沙资源丰富。水产、水运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152.1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7.22万元,农业总产值974.93万元。粮食总产2906.6吨,棉花158105吨,油脂29.75吨,生猪年末存栏7440头,水产品总量110.75吨。乡村办企业397个,从业814人,占总劳力12.48%.全年总收入306.88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农机厂、综合加工厂、建筑队、搬运队、林场、渔场、家禽场和服务公司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465.4马力,其中拖拉机6台,手扶拖拉机1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0台,载重汽车24辆。大树下设有内河客运码头,至黄梅县陆家嘴有人渡,乡道已接九瑞公路,水陆交通较便利。洗心桥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因堤名桥,以桥名乡。东起省棉科所,南邻长山乡、赛城湖水产场,西至安城桥与瑞昌县、赛湖农场接壤,北临赤湖水产场,北东沿小江与县棉花原种场、永安乡连界。面积61.59平方公里(含省棉科所3.91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洗心桥,东南距县城29公里。土地革命时期,境内曾发生著名的“港口暴动”,是赤湖游击队的诞生地。解放前夕,分属永安、青龙、万福三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港口、刘仓、合桥、生机、茶岭、麒麟乡;1951年9月,增设港口镇;1952年9月,增设花园乡,均属第四区。
  1954年12月,改隶新编的第七区,1956年1月,并为港口、生机、联合乡;6月,撤销联合乡,辖地划归港口、生机乡,隶港口区。1958年2月,合成港口乡;10月,改建为政社合一的港口人民公社;12月,团结、永安乡并入。1961年11月,分出团结、永安公社,同隶港口区。1983年9月,更名洗心桥公社;1984年5月,撤社改称洗心桥乡。1985年,辖洗心桥、花园、港口、刘仓、合桥、丁家山、傅塘、生机林、茶岭、麒麟1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小组;有154个主要自然村,4801户,235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2人。汉族以外,有苗、壮族共15人。全境属半丘陵、半滨湖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水分别汇人赛城湖和赤湖。有耕地21696亩,林用地13863亩,养殖水面5198亩。农业种植粮棉并重,水产养殖有较大的发展优势。丁家山一带蕴藏丰富的铜矿、金矿和其他稀散矿床。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33.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7.9万元,农业总产值785.9万元。粮食总产8224.1吨,棉花721.8吨,油脂75.65吨,生猪年末存栏8240头,水产品总量150.5吨。乡村办企业169个,从业647人,占总劳力9.91%,全年总收入187.58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粮油加工厂、皮革厂、农机厂、篾器厂、木器厂、农牧场、建筑队、渔场、鱼种场、林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223.2马力,其中拖拉机26台,手扶拖拉机4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0台,载重汽车16辆。九瑞公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沿途设5个停靠站,是县境西北物资集散地。长山乡位于县境西部,因山以名。东临赛城湖水产场,南毗新塘、新合乡,西南接涌泉乡,西北沿长河与瑞昌县、赛湖农场为邻,北与洗心桥乡茶岭、麒麟村接壤。面积4176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刘家塘,东距县城24公里。解放前夕,分属长岭、岷山、远庸三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铜泉、四华、西窑、紫荆乡,均属第五区。1956年1月,并为长山乡,属新塘区。1958年2月,撤销长山乡,所属铜泉社并入新塘乡,四华、西河社并入涌泉乡,紫荆社并入新合乡。1961年11月,从新塘、新合公社分出成立长山公社,隶新塘区。1969年6月,并入新塘公社;1972年10月,恢复长山公社建制。1984年5月,撤社复称长山乡。1985年,辖铜泉、四华、西河、紫荆、胡桥5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有74个主要自然村,1335户,64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人,均为汉族。全境大部分属山区,长河以北为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分别汇入沐湖、城门湖。有耕地8141亩,林用地29151亩,养殖水面2014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和油料作物。水产养殖有潜力。森林资源丰富。天井窝洞景引人人胜。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25.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7.22万元,农业总产值238.51万元。粮食总产2422.5吨,棉花76.45吨,油脂51.15吨,生猪年末存栏2724头,水产品总量23.1吨。乡村办企业45个,从业300人,占总劳力11.63%,全年总收入105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粮油综合加工厂、竹藤厂、服装厂、水产场、林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48.2马力,其中拖拉机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1台,载重汽车2辆。
  1980年,乡道接通双瑞公路,每日有班车直达县城。毛家沟和西河设有渡口,水上通达赛湖农场和洗心桥乡。涌泉乡位于县境西部,因泉以名。北顶长山,南接岷山,东临新塘乡,西南至西北与瑞昌九源、洪岭、桂林乡连界。面积49.62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李家铺,东距县城27公里。解放前夕,地属长岭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木马、黄洞、涌泉、铁炉乡;1951年9月,增设泉塘乡,均属第五区。1956年1月,合为涌泉乡,属新塘区。1958年2月,长山乡的四华、西河社并入;12月,撤乡并入新塘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新塘公社分出成立涌泉公社,隶新塘区。1969年4月,再次并人新塘公社;1972年10月,恢复涌泉公社建制。1984年5月,撤社复称涌泉乡。1985年,辖跃进、长岭、黄洞、涌泉、泉塘、枫树、铁炉、戴山8个村民委员会,III个村民小组;有103个主要自然村,2575户,138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人。汉族以外,有回族3人。全境属丘陵山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略平,地表水经横港、长河汇入赛城湖。有耕地13004亩,林用地50059亩,养殖水面463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苎麻和油料作物。森林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溶洞密布,素称“洞府之乡”,涌泉洞已建成开放。砂矶石、斧劈石、芦管石储量大,涌泉盆景享誉四方。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27.3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83万元,农业总产值376.51万元。粮食总产4835吨,棉花78.4吨,苎麻214.95吨,油脂71吨,生猪年末存栏5848头,水产品总量15.8吨。乡村办企业48个,从业280人,占总劳力5.6%,全年总收入110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农机修配厂、苎麻纤维厂、盆景厂、建筑队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85马力,其中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2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3台,载重汽车6辆。乡道连接双瑞、瑞武公路,李家铺、涌泉洞每日均有班车通达县城。新塘乡位于县境中西部,东起新合乡,南临岷山乡,西连涌泉乡,北接长山乡。面积35.62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新塘铺,东距县城18公里。相传明初瑞昌至沙河驿道经此设铺,铺旁新掘一塘,因名新塘铺。今以地名乡。解放前夕,地属岷山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新塘、白齐、垟坪乡,均属第五区。1956年1月,固塘乡并入,合成新设的新塘乡,属新塘区。1958年2月,长山乡的铜泉社并人;10月,改建为政社合一的新塘人民公社;12月,涌泉、新合乡并入。1961年11月,分出长山、涌泉、新合公社,同隶新塘区。1969年4月和6月,涌泉和长山公社先后并人,1972年10月复分设。1984年5月,撤社复称新塘乡。1985年,辖青山、向阳、光辉、富源、赤山、坡峰、前进、岷山8个村民委员会,113个村民小组;有99个主要自然村,2522户,119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5人。汉族以外,有回族1人。全境属丘陵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通过新合杨家桥汇入城门湖。有耕地12150亩,林用地22865亩,养殖水面537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和油料作物。南部小岷山林木茂密,中部有煤矿,西北部石灰石储量大。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02.3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2.64万元,农业总产值389.71万元。粮食总产4347.05吨,棉花148.6吨,油脂62.6吨,生猪年末存栏4244头,水产品总量31吨。乡村办企业175个,从业957人,占总劳力22.57%,全年总收入272.7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采石厂、服装厂、家具厂、竹藤工艺厂、砖瓦厂、农机配件厂、基建公司、林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13马力,其中拖拉机9台,手扶拖拉机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8台,载重汽车16辆。双瑞公路横贯全境,乡道通达涌泉、长山乡,为县境西部物资集散地。新合乡位于县境中部,东邻城门、狮子乡,南接岷山乡,西毗新塘乡,北连长山、城门湖。面积43.31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易家埂,东距县城14公里。境内游狮村有新石器晚期至商周的神墩聚落遗址。址坊村有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纸坊桥。解放前夕,地属远庸乡(以纪念乡籍著名记者黄远庸为名)。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杨桥、小石、游狮、固塘、址坊乡,均属第五区。1956年1月,固塘乡并入新设的新塘乡,其余4乡合1乡,取名新合乡,属新塘区。1958年2月,长山乡的紫荆社并人;12月,撤乡并人新塘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新塘公社分出成立新合公社,隶新塘区。1984年5月,撤社复称新合乡。1985年,辖游狮、杨桥、关山、涌塘、小石、址坊、利民、尖山8个村民委员会,127个村民小组;有118个主要自然村,3019户,143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8人,均汉族。全境为丘陵山地与滨湖垅畈相混交连的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略平,地表水通过蚂蚁河、江新河汇入城门湖。有耕地12174亩,林用地36242亩,养殖水面869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和油料作物。山地竹木和石灰石资源丰富,湖滨是发展城门滨湖黑猪的良好场所,涌塘温泉可繁殖非洲鲫鱼。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98.3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68万元,农业总产值330.35万元。粮食总产4936.4吨,棉花82.05吨,油脂46.65吨,年末生猪存栏6187头,水产品总量52.5吨。乡村企业发展较快,共有663个,从业1907人,占总劳力34.73%,全年总收入600.83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制衣厂、砖瓦厂、化工厂、农机厂、草帽厂、建筑队、林场、渔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808.2马力,其中拖拉机9台,手扶拖拉机14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05台,载重汽车15辆。双瑞公路横贯乡境,每日有5对次客班车通过,东达县城,西抵新塘、长山、涌泉乡均便利。城门乡位于县境中部,因湖以名。东邻沙河街镇,南接狮子乡,西连新合乡,北为赛城诸湖环绕,面积48.91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徽州铺,东南距县城12公里。乡驻地前有城厢墩遗址,商周时期便有先民聚居。解放前夕,地属朗山、惺予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分隶第五、第三区。1950年2月,重建麒麟、兴良、白马、徽州、金兰、白鹤、杨柳乡;1951年9月,增设石桥乡;1952年9月,增设靠山乡;1953年6月改麒麟乡为城门乡,均属第八区。1956年1月,并为城门、金兰、徽州乡,属城门区。1958年2月,合成城门乡;10月,改建为政社合一的城门人民公社;12月,住岭、龙岗乡并人。1961年11月,分出杨柳、狮子公社,同隶沙城区。1968年11月,杨柳公社并入;1984年5月,撤社复称城门乡。1985年,辖红旗、联盟、兴联、立新、红星、石桥、金兰、白鹤、白畈、金桥10个村民委员会,177个村民小组;有199个主要自然村,4483户,229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1人,均汉族。全境属滨湖丘陵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地表水汇入赛城湖。有耕地22678亩,林用地15940亩,养殖水面2927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和油料作物。城门滨湖黑猪品质优良。白家畈陶土资源丰富。城门矿山是全国18个大型铜矿山和9大稀散矿床之一。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635.4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8.8万元,农业总产值556.62万元。粮食总产8337.15吨,棉花317.85吨,油脂87.8吨,生猪年末存栏8402头,水产品总量22.95吨。乡村办企业280个,从业1149人,占总劳力13.81%,全年总收入222.5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粮油综合加工厂、日用化工厂、农具厂、陶器厂、建筑公司、林场、渔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31.6马力,其中拖拉机10台,手扶拖拉机1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90台,载重汽车14辆。沙城矿山铁路专线纵贯全境。乡道接双瑞公路,每日有2对次客班车通往县城。水上有刘家河、潘湖渡口,是联接九瑞公路的通道。狮子乡位于县境中部,因山得名。东邻沙河街镇、沙河乡,南接岷山乡,西连新合乡,北止城门乡。面积50.66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住岭,东距县城6公里。境内蔡桥村有王家墩遗址,商周至春秋时期便有先民聚居。三桥村有岳飞夫人李氏墓。龙岗村的狮子洞已建成开放。抗日战争胜利后,地属朗山、黄金乡;1947年1月,为纪念乡籍先贤罗惺予,改黄金乡为惺予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原乡制,分隶第五、第三区。1950年2月,重建龙岗、住岭、陶溪、牌楼、花盘乡;1952年9月,增设三桥、雨淋乡,均属第八区。1956年1月,并为住岭、龙岗、牌楼乡,属城门区。1958年2月,牌楼乡并入住岭乡,杨花乡并入龙岗乡;11月,原杨花乡所属社、队划归赛城湖垦殖场;12月,撤销住岭、龙岗乡并入城门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城门公社分出成立狮子公社,隶沙城区。1984年5月,撤社改称狮子乡。1985年,辖住岭、蔡桥、龙岗、黄金、鸡岭、朗山、煤山、三桥、牌楼、青山、雨淋11个村民委员会,156个村民小组;有162个主要自然村,3830户,189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7人,均汉族。全境属丘陵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地表水由蔡桥河、三桥河分别汇入赛湖、七里湖。全乡有耕地16130亩,林用地35652亩,养殖水面830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和油料作物。南部山地盛产竹木。中东部遍布石灰岩,石灰烧制业历来很发达。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908.5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0万元,农业总产值418.56万元。粮食总产6281.95吨,棉花24.05吨,油脂62.35吨,生猪年末存栏6142头,水产品总量22.5吨。乡村办企业452个,从业2159人,占总劳力30.89%,全年总收入665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厂、综合厂、灯具厂、石灰厂、服装厂、搬运队、建筑队、林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545马力,其中拖拉机52台,手扶拖拉机21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5台,载重汽车21辆。乡驻地正处双瑞公路中段,是县城发往城门、新合、新塘、长山、涌泉、岷山各路客班车必经之地,还有沙河~住岭矿山铁路专线,陆路交通非常便利。沙河乡位于县境中东部,因河以名。东邻庐山区赛阳乡,南接黄老门乡,西毗狮子乡和沙河街镇,北止七里湖,与庐山区八里湖相通。面积42.2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刘八碗,为县城附郭。境内冷水村望家岭有西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天波村陈家垅有岳飞母姚太夫人墓。北宋元丰年间设有丁田镇,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设有沙河、蓝桥市。解放前夕,分属沙河、东林、蓝桥三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分隶第三、第六区。1950年2月,重建蛟滩、泉水、石门、天坡、毛桥乡,属第三区。1956年1月,并为冯河、涧泉、春泉乡,属沙河区。1957年12月,三乡所属部分社、队划归庐山管理局。1958年2月,原春泉乡分出的毛桥社划归黄老门乡,余与浔镇乡组成新的沙河乡;8月28日,全县试点改乡建成政社合一的沙河人民公社。1959年3月,毛桥大队由马回岭公社划回。1961年10月至次年6月,隶沙城区。1968年11月,庐山赛阳公社并入,分东方红、土城、罗塘大队成立新城镇。1970年5月,赛阳公社重归庐山管理局,撤社并入镇;次年4月,恢复沙河公社建制。1984年5月,撤社复称沙河乡。1985年,辖石门、蛟滩、泉塘、天波、冷水、蓝桥、毛桥7个村民委员会,114个村民小组;有126个主要自然村,2918户,14160人(非农业人口计入沙河街镇),均汉族。全境处于庐山与株岭间夹带,属丘陵垅畈区。地势自南向北平缓倾斜,地表水通过蛟滩河、冯河、沙河、干家河汇入七里湖。有耕地17342亩,林用地25360亩,养殖水面1819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油料、生姜、瓜菜等作物,毛桥村是“红瓜姜”的主要产地之一。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44.2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5.85万元,农业总产值438.42万元。粮食总产7944.65吨,棉花8.9吨,油脂64.7吨,生猪年末存栏4231头,水产品总量80.45吨。乡村办企业84个,从业1591人,占总劳力33.81%,全年总收入532.83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泡花碱厂、农机厂、印刷厂、日用化工厂、建筑公司、林场、渔场和饮食业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63马力,其中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1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6台,载重汽车30辆。南浔铁路纵贯全境,镇区有沙河街站,乡境有毛家桥乘降所。公路通过县城四通八达。岷山乡位于县境西南九(江)、德(安)、瑞(昌)三县交界处,因山以名。东至东南与狮子、黄老门、马回岭乡接壤,西至西北与德安林泉乡和瑞昌九源乡连界,北与涌泉、新塘、新合乡毗邻。面积46.8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塘岸铺,东北距县城24公里。境内株岭村曹洼沟有北宋初年摩崖石刻,文桥村官埠岭有明建单拱石桥。土地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是赣北革命根据地,金盘村东南有岷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乡驻地东侧有辛忠荩、欧阳学端、饶华庭烈士合葬墓。解放前夕,分属惺予、高良二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分隶第三、第六区。1950年2月,重建花盘、余河乡,分隶第八、第六区。1956年9月,增设小阳乡,属第六区。1956年1月,并为余河乡,属马回岭区。1958年11月,并入岷山综合垦殖场。1968年10月,改为岷山公社;11月,德安县辖岷山公社(即岷山、金盘大队)并人。1984年5月,撤社改称岷山乡。1985年,辖文桥、岷山、金盘、花盘、株岭、孙家垅、小阳、民主8个村民委员会,69个村民小组;有86个主要自然村,1619户,78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人,均汉族。全境属山区,南端为丘陵垅畈。地势北高南低,地表水大部分南流经德安入鄱阳湖,小部分东流经三桥河入七里湖及北流经蚂蚁河入城门湖。有耕地8743亩,林用地50473亩,养殖水面720亩。农业种植以粮为主,兼有棉花和油料作物。林木种类繁多,杉树、毛竹、油茶、药材等蓄积量和林产品居全县之首,金盘峰和牯牛垴茶叶为赣北名茶之一。野生动物有豹、狼、獐、麂、野猪、松鼠、小灵猫等。滑石矿储量大。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84.5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15万元,农业总产值263.38万元。粮食总产3865.1吨,棉花10.1吨,油脂33吨,生猪年末存栏3520头,水产品总量55吨。乡村办企业340个,从业494人,占总劳力15.1%,全年总收入102.1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厂、竹木制品厂、农机修配厂、滑石粉厂、建筑队、林场和柴炭经理部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48马力,其中拖拉机9台,手扶拖拉机14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2台,载重汽车14辆。公路通沙河街、黄老门、马回岭和德安林泉,每日有班车直达县城。黄老门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倚庐山,南接马回岭乡,西毗岷山乡,北邻狮子、沙河乡。面积65.86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黄老门,按铁路里程北距县城15公里。相传明末有一黄姓老人居此,终日守候门前给行人施茶,获“黄老人门”誉额,后简称其地日“黄老门”。清光绪年间设黄老门市。乡名因之。境内红光村有四方岭遗址,商周时期便有先民聚居;杨湾山有刘为泗、田文灼烈士合葬墓。解放前夕,分属蓝桥、高良二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黄老门、通田、礼和、团山、通远乡,均属第六区。1956年1月,通远并入长垅乡,余下并为黄老门、中岭乡;6月,合成黄老门乡,属马回岭区。1958年2月,原春泉乡分出的毛桥社划人;12月,撤乡并人马回岭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马回岭公社分出成立黄老门公社,隶马回岭区。1968年11月,分长垅公社大塘大队来属。1969年4月,再次并人马回岭公社;1972年10月,恢复黄老门公社建制。1984年5月,撤社复称黄老门乡。1985年,辖春华、分水、中岭、株岭、红峰、通田、青岗、红光、团山、大塘1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19个村民小组;有146个主要自然村,3164户,160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5人。汉族以外,有回族3人。全境处于庐山与株岭间夹带,中为丘陵垅畈,庐山延伸境内的大步尖峰为全县最高点。地势自东北和西北逐渐向南倾斜,地表水南流经德安人鄱阳湖。有耕地18879亩,林用地60824亩,养殖水面2493亩。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是县内主要粮区之一。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生姜和西瓜,尤以“红瓜姜”久负盛名。森林自然丰富。黄石岩及其山涧是庐山石耳和石鸡的重要产地。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06.4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6.05万元,农业总产值700.37万元。粮食总产10023.2吨,棉花5.55吨,油脂116.7吨,生猪年末存栏8434头,水产品总量47.9吨。乡村办企业445个,从业1045人,占总劳力19.18qo,全年总收入154.9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农具厂、农机厂、姜片厂、砖瓦厂、机管站、搬运队、采石场、建筑队、水产场、茶林场和苗圃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48马力,其中拖拉机12台,手扶拖拉机5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5台,载重汽车16辆。南浔铁路纵贯全境,通车伊始便设黄老门站。公路东接105国道,西达岷山塘岸铺,东南行4公里即抵九江机场。马回岭乡位于县境南端,东和东南分别与星子县隘口、泽泉乡为邻,西与德安县高塘乡接壤,北与岷山、黄老门乡连界。面积89.58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马回岭,按铁路里程北距县城21公里。相传元末朱元璋部追击陈友谅部至此勒马回师,因名“马回岭”。今以地名乡。境内文物胜迹颇多。从马头山至太公岭、张家河一带,有新石器晚期、商周至春秋、战国遗址群。荆林街为汉柴桑县、唐楚城县故址,唐设楚城驿,宋设楚城镇;荞麦岭有东汉墓葬区,面阳山有东晋诗人陶渊明墓。从清乾隆朝起,先后设有马回岭汛、马回岭市和詹家巷市。马回岭老火车站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参加“八一”起义出发地。解放前夕,分属高良、荆林二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傅桥、秀峰、长垅、富民、六祖、马头、排山、蛟田乡和马回岭镇;1953年,月,马回岭镇改乡,均属第六区。1956年1月,并为马回岭、长垅、六祖乡,属马回岭区。1957年12月,长垅乡所属社、队大部分划归庐山管理局。1958年2月,合成马回岭乡;10月,改建为政社合一的马回岭人民公社;12月,黄老门乡并入。次年3月,毛桥大队划归沙河公社。1961年11月,分出黄老门、六祖公社,同隶马回岭区。1968年11月,六祖公社和长垅公社的杨溪、马头大队并入。1969年4月,黄老门公社再次并人,1972年10月复分出。1984年5月,撤社复称马回岭乡。1985年,辖秀峰、蔡桥、长垅、杨溪、马头、红桥、富民、杨柳、铭山、排山、蛟田II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67个村民小组;184个主要自然村,4596户,226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1人。汉族以外,有回族13人、满族3人。全境属低山丘陵地区,岗地垅畈纵横交错。地势东西偏高,南北豁平,地表水南流经德安人鄱阳湖。有耕地26382亩,林用地75242亩,养殖水面3000亩。马头水库兴修后,极大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誉称全县“第一大粮仓”;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和西瓜。马回岭西瓜品质优良,闻名江南。
  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70.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2.43万元,农业总产值788.47万元。粮食总产15135.9吨,棉花12.4吨,油脂173.6吨,生猪年末存栏10530头,水产品总量75吨。乡村办企业260个,从业1002人,占总劳力13.8%,全年总收入240.87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五金厂、农具厂、服装厂、农机站、建筑公司、搬运队、茶林场等。全乡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95.2马力,其中拖拉机14台,手扶拖拉机4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85台,载重汽车14辆。南浔铁路纵贯全境,通车伊始即设马回岭站。柏油马路东北行7公里接105国道,西北行3公里抵九江机场,每日有班车直达县城。每年农历二月初四为传统墟日,来商纳贾数以万计,是县境南部与相邻县(市)、乡(镇)物资交流要地。
   第三节场(所)新洲垦殖场位于县境东北长江中心江洲乡以东,因成洲晚于江洲,故名新洲。北与宿松县韦家营、东与湖口县柘机、南与庐山区新港乡杨家场隔水相望。面积19.12平方公里。总场驻大湾洲,西南距县城43公里。昔日大湾洲,沼泽密布,芦苇丛生,人迹罕至。1915年,始有人棚居开荒,后渐定居垦种。解放前夕,地属桑落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旧制。1950年2月,属新建的柳洲乡。1951年9月,分属柳洲、官场乡。1956年1月,撤销官场乡,统属柳洲乡。1958年2月,并入新设的江洲乡;10月,改乡为政社合一的江洲人民公社,新洲为其辖下的大队。1960年9月,从5省30多个县、市招收1800多名农民,成立国营红旗农场。1961年10月,改名国营新洲垦殖场,属新港区;次年6月,撤区直属县。1985年,辖8个分场、39个生产队;有10个主要聚居点,1164户,54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4人,均汉族。全境系江心冲积平原,成洲约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地势自西向东平缓倾斜,境内三角洲为全县最低点。地表水通过河网东流入江。有耕地10996亩,林用地397亩,养殖水面160亩。农业种植以棉为主,兼有油料和粮食作物,是县内主要棉产区之一。
  1985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98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2.6万元,农业总产值708.4万元。棉花总产1300.75吨,单产居全县第一;油脂总产100.1吨,粮食370.8吨,生猪年末存栏1621头,水产品总量16.6吨。场办企业主要有轧花厂、榨油厂、建筑公司、综合厂、船运队等。全场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92马力,其中拖拉机16台,手扶拖拉机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2台,载重汽车6辆。总场近官场码头,停靠内河客班轮。人渡可至桂家营、石钟山、南湖嘴。通过江洲至新港轮渡,汽车直达县城。棉花原种场位于县境西北部,东连永安乡,西接赤湖水产场,南界小江与洗心桥乡为邻,北与黄梅县新开隔江相望。面积11.16平方公里。总场驻百华寺,东南距县城34公里。解放前夕,分属青龙、永安二乡地。1949年5月解放,沿用民国乡制;1950年2月,重建三七乡,属第四区。1956年1月,改名幸福乡,属永安区;6月,改属港口区。1958年2月,并入新设的永安乡;12月,撤乡并人港口人民公社,幸福为其辖下的大队。1961年11月,改属永安公社。1980年12月,从永安公社分出成立县棉花原种场,属集体所有制。1985年,辖4个分场,21个生产队;有11个主要自然村,1201户,5976人,均汉族。全境系江湖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表水通过小江、人造河注入长江。有耕地7163亩,林用地150亩,养殖水面1060亩。农业种植以棉为主,兼有粮食和油料作物,是县内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和主要棉产区之一。
  1985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465.7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3.22万元,农业总产值362.52万元。棉花总产7015吨,粮食344.35吨,油脂34.25吨,生猪年末存栏1783头,水产品总量54.7吨。场队办企业129个,从业416人,占总劳力19.8%,全年总收入105.07万元。场办企业主要有面粉厂、油脂厂、配合饲料厂、水泥制品厂、轧花厂、砖瓦厂、农机厂、玻璃制品厂、渔场、搬运队等。全场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901马力,其中拖拉机5台,手扶拖拉机17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33台,载重汽车22辆。乡道接九瑞公路,每日有客班车通达县城。赛城湖水产养殖场位于县境北部,东与庐山区八里湖、阎浔村毗连,由南而西及至西北与沿湖的沙河街镇和城门、新合、长山、洗心桥乡及省棉科所接壤,北界小江与永安乡为邻。面积53.2平方公里。总场驻罗家渡,南距县城18公里。地扼江湖锁钥之要。东北缘有晋至南朝寻阳城和隋唐湓口城遗址;明、清置小江市,清设官牌夹汛。清末,横遭血吸虫病祸,渐次沦为“万户萧疏”。1957年12月,省直属机关、院校500余名干部、知识分子,响应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上山下乡”的号召,创办国营沙河~赛湖农林牧渔综合垦殖场,隶省农垦厅,县代管。次年5月,复有500余名解放军转业军官参建;是冬,又从外省招收民工,吸收沿湖7个生产大队入场,并取赛、城二湖首字改名国营赛城湖综合垦殖场。1960年,改隶省水产厅。1968年9月,下放九江县属。1982年9月,改称国营赛城湖水产养殖场。1985年,辖农业、鱼种、水产、茶林4个分场,21个生产队和赛湖、五峰2个村民委员会,19个村民小组。有36个主要自然村,1400户,6222人(其中集体挂钩513户、2559人,非农业人口1863人)。汉族以外,有回、满、白族共11人。全境属半丘陵、半滨湖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地表水经赛城湖大闸注入长江。有耕地3956亩,林用地3305亩,养殖水面57680亩。盛产青、草、鲢、鳙、鲤、鳜、鲫、鳊鱼,兼有蟹、虾、鳖、蚌,是县内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和鱼苗、鱼种繁育基地。建场以来,贯彻“以渔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渔、农、林、牧和工副业均有较大的发展。1985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362.43万元,其中业总产值251.6万元,农业总产值110.83万元。年产鱼苗3100万尾,鱼种780万尾,成鱼及其他水产品总量186吨;粮食1046.45吨,棉花20.5吨,油脂29.6吨,生猪年末存栏2710头。场办企业主要有等离子喷涂厂、粉丝厂、酒厂、针织服装厂、综合加工厂、冰厂、建筑公司、招待所等,其中等离子喷涂设备被国家经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长寿牌纯豆粉丝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全场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89马力,其中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1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6台,载重汽车5辆。总场东首阎家渡,紧靠南浔铁路七里湖车站,北临九江外贸码头,沙阎与九瑞公路在此交汇,有人渡至江北二套口,是县境西北部交通枢纽。岷山林场位于县境西南岷山乡,因山名场。全场散处于西冲垅畈和黄公池、黄沙岭、瑞明垅、郤阁垴、傅公山等山地,面积16.27平方公里。总场驻饶家畈,东北距县城22公里。该场创办于1956年9月,初名国营江西省岷山林场,隶省林业厅,德安县代管。1957年3月,转九江县代管,12月改县属。1958年2月,改、扩建为国营岷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11月,余河乡并人,改称国营岷山综合垦殖场;1968年10月,撤场改为岷山人民公社。三次更名改制,林业均为分场。1975年11月,从岷山公社分出,成立国营九江县岷山林场。1985年,辖5个林业分场,18个生产队(其中集体挂钩3个队);有5个主要自然村,188户,803人,(其中集体挂钩25户,129人,非农业人口674人),均汉族。全境属山区。地势分别向南、东方向倾斜,地表水大部分经德安流入鄱阳湖,小部分经三桥河流入七里湖。境内峰峦起伏,林木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树种有三尖杉、白玉兰、白楠、南酸枣、豹皮樟等,黄公池古寺遗址附近有南酸枣天然纯林40亩。重要药材有木灵芝、黄精、玉竹、丹参、白合、天南星、明党参等。全场以林业为主,有林用地23087亩,其中有林面积21427亩,主要营造杉木用材林,兼营松杂木、毛竹、油茶和茶叶,活立木蓄积量为4689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7.78%,是县内主要用材林基地和树种、苗木培育基地。集体挂钩生产队以农为主,有耕地174亩,主种粮食作物。1985年,粮食总产14.45吨,棉花0.9吨,油脂0.15吨,生猪年末存栏388头,全年农业总产值29.86万元。场办企业主要有竹木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全场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5.1马力,其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2台,载重汽车3辆。县农科所位于县境南部马回岭乡,东起马回岭至马头、蛟田村道,南至龙王岭、狗獾洞山脚,西止南浔铁路坝,北至荞麦岭与杨溪河相交处。面积2.6平方公里。所本部驻颜家畈,北距马回岭街2公里。
  1968年11月,九江地区农业局创办的颜家畈良种场,下放九江县,改办为县水稻良种场。1970年7月,组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水稻良种场合署办公,对外简称县农科所。1981年3月,县水稻良种场改名水稻原种场,县农业干部学校并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仍称县农科所。1985年,下辖9个生产队,有3个主要自然村,共119户、552人(其中集体挂钩5户、23人),均汉族。境内南、北丘陵横亘,中为垅畈,东、西两端开豁。地表水通过杨溪、杨柳河汇人马颈,南流经德安入鄱阳湖。全所有耕地822亩(其中水田750亩),山地1613亩(其中有林地345亩),塘堰水面178亩。农业科研以水稻栽培为主,兼及麦、豆、油料和棉花等作物,是全县水稻良种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基地。建所以来,先后引进各类农作物品种2448个,推广和提供水稻良种174个、油菜和麦类各18个、棉花和豆类各4个、芝麻和花生各6个,自选自育水稻新品种6个、油菜2个。油稻稻、麦稻稻、双季水稻等高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多次获省、地(市)科研成果奖。
  1985年,粮食总产577.4吨,油脂5.65吨,生猪年末存栏201头,全年农业总产值26.37万元。全所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32.2马力,其中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台,载重汽车2辆。
  1960年3月,沙河公社农业科学分院改为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67年撤销。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璞
相关人物
孔颖达
相关人物
陆德明
相关人物
刘歆
相关人物
胡旦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星联农业社
相关机构
赛阳农业社
相关机构
光明农业社
相关机构
长岭农业社
相关机构
毛桥农业社
相关机构
长垅乡所属社
相关机构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
相关地名
荆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