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1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21
页数: 10
页码: 11-20
摘要: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介北纬29°21’~29°51’,东经115°37’ - 116°15’之间。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区。东西广62公里,南北袤57公里,总面积873.33平方公里。境内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晚期便有先民聚居。汉高祖六年建县,初名柴桑,新朝改日九江亭,东汉复旧称。晋从江北徙来寻阳县治,后省入柴桑。南朝梁析置汝南县,隋合二县复立寻阳,继改彭蠡、湓城。唐析湓城置浔阳、楚城,不久俱入浔阳。五代南唐改称德化。历为州、郡、军、路、府、道治所。1949年九江解放,城区设市,市、县分治。1959年1月至1961年9月,曾撤县并市。1968年9月,迁县治于沙河街。今为九江市辖县。
关键词: 九江县 地方志

内容

概述
   (一)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介北纬29°21’~29°51’,东经115°3116°15’之间。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区。东西广62公里,南北袤57公里,总面积873.33平方公里。 境内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晚期便有先民聚居。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县,初名柴桑,新朝改日九江亭,东汉复旧称。晋从江北徙来寻阳县治,后省入柴桑。南朝梁析置汝南县,隋合二县复立寻阳,继改彭蠡、湓城。唐析湓城置浔阳、楚城,不久俱入浔阳。五代南唐改称德化。1914年(民国3年)改今名。历为州、郡、军、路、府、道治所。1949年九江解放,城区设市,市、县分治。1959年1月至1961年9月,曾撤县并市。1968年9月,迁县治于沙河街。今为九江市辖县。 县下设l镇、14乡、4场、1所,辖行政村民委员会132个,农、林、水产分场21个,居民委员会7个。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县内有回、壮、满、白、苗、羌、朝鲜等少数民族7个,共112人,占普查人口0.04%。1985年末,全县总户数为56778户,其中农业户47500户;总人口277149入,其中农业人口249618人、女性134457人。人口密度为317.35人/平方公里。 沙河街位于县境中东部,按铁路里程南距省会南昌118公里,北距市区九江17公里。东至庐山石门涧10公里,涧水流经赛阳桥以下称沙河,昔日蜿蜒狭浅,如今裁直成长4.8公里、拓宽成60米、掘深4米,新架桥梁5座,筑滚水坝9级,清流终年畅贯城区。沿河两岸辟有主干道2条、中干道6条、次干道11条,街区建成面积2.49平方公里,比迁治前增长5.73倍。1984~1985年,蝉联江西省文明卫生县城。
   (二) 九江地处江湖平原与低山丘陵相混交连的地区。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东南和西南低山高丘,庐山向南延伸境内的大步尖峰,海拔664米,居全县最高点;南屏面阳、马头、桃花尖诸山,总称柴桑山;西南岷山、中部株岭、西北长山三大山系,皆秀出幕阜余脉,分别向东和东北蜿蜒。中部残丘岗地,四周灰岩裸露,地下溶洞多。北和东北系江湖冲积平原,海拔10米的新洲三角洲,乃全县最低处。水系以长江为主体,过境54公里;水面在5万亩以长的湖泊,有赛湖、赤湖、七里湖;流域面积在10平公里以上的河21条,全长303.6公里,以岷山、黄老门分水岭为
  界南北分流,南流经德安博阳河汇人鄱阳湖,北流经湖、港注入长江,江、湖、河、港融会贯通。地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cC,一月气温4.2C,7月气温29.40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9.7℃,极端最高气温40.2℃;无霜期265.7天。年均太阳幅射总量107514卡/平方厘米,有效生理幅射量53537.9卡/平方厘米;日照1891.5小时,日照率43%。年均降雨日142天,降雨量1425.5毫米,相对湿度77%。累年风向多为东北风,7月偏南风,年均风速2.6米/秒,风力2级,江湖水面最大可达89级。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造成热、光、水时空分布不匀,亦常有灾害性气候发生。
  自然资源丰阜。有宜农地34.37万亩,主要栽培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料、杂粮、豆类、麻、姜、烟、茶、瓜果、蔬菜、绿肥和水生作物,共43个科、73个属、99个种。栽培品种416个,稻、棉为主,其中水稻品种266个,县内选育2个;棉花品种12个,县内选育1个。传统土特产有黄老门生姜、马回岭西瓜、九江苎麻,并发现大豆、弥猴桃等野生种。有宜林地45.92万亩,木本植物共82个科、185个属、342个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用材、油料、淀粉、纤维、药材等41个科、75个属、120个种,以松、杉、毛竹、油茶为大宗。属国家保护名贵树种有银杏、白玉兰、青檀、喜树、天竺桂、豹皮樟等。孑遗百年以上樟、松、枫、黄连木、银杏等古树22种、203株,最高的树干29米、最大的胸径2米、最长的树龄1200年,近年还发现榉、刺楸和新异三角槭等稀有树种。有各类宜牧草场31.1万亩,其中天然牧地14.06万亩,理论载畜量1.85万牛单位。畜牧饲养品种共31个,以猪、牛、鸡、鸭为主,羊、兔、鹅、蜂较少,传统良种有城门滨湖黑猪、江洲滨湖水牛和九江小麻鸭等。有水域24.2万亩,其中天然捕捞水域6.4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17.04万亩。水产养殖以鱼类为主,共16个科、51个种,其中鲤科34个种,盛产青、草、鲢、鳙、鲤、鲫、鳜、鳊、鲶、乌鱼和餐条,是县内主要经济鱼类,兼有虾、蟹、鳖、蚌等小特产。捕捞原以直取长江天然鱼苗为主,因修堤筑坝隔绝了亲鱼回游通道,资源受损,现多捞取长江亲鱼种孵育夏花、冬片。传统名产有栉虾虎(即庐山石鱼)。属国家保护的野生珍稀动物主要有云豹、獐、穿山甲、小灵猫、白鹤、小天鹅、白鹭、鸳鸯、棘胸蛙(即庐山石鸡)以及中华鲟、白鳍豚、江豚(俗称江猪)等。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1146亿立方米,其中不重复地下水量0.1146亿立方米按1982年人口和耕地面积计算,人均水量2316立方/年,亩均2083立方/年,且水质较好,矿化度低。水能理论蕴藏量3.8万瓩,可供开发利用0.14万瓩,其中尚有44.0'7%未开发。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铜、金、银、铁、硫、磷、煤、石灰石、青石板、滑石、陶土等21种,其中铜储量175万吨、硫铁4153万吨、石灰石15亿。城门山有色金属综合性矿床是全国18个大型铜矿山和9大稀散矿床之一,其中伴生砣占全国储量79%、硒占15%、碲占48%、锗占33%,定为国家特大型铜硫基地。
   (三) 九江钟灵毓秀,孕育出伟大诗人陶渊明。山奇水特,引无数英豪为之倾倒。在我国历史上,凡有成就的大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考察巨擘,几乎大多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墨迹,连戎马倥偬的抗金名将岳飞竞选作第二故乡。县籍历史俊彦代不乏人。晋周访、陶侃,陈隋之际周罗睺,明文武(武状元)以武功著称;明万衣、赵光抃,清罗大佑、刘瑞棋以清政御侮而名节高扬;唐杨收兄弟四进士,南唐伍乔(文状元),元黄泽,明张羽、柳邦杰,清文德翼、黄云师、陈奉兹、蔡瀛和才女许权、范淑等以诗文闻世;宋刻工李仲宁、明儒医花自达,德艺双馨。再者,清道光至光绪间的万青藜,为官42载,历经4帝,仅在礼、吏、刑、兵部任左、右待郎,吏、户、刑部代理尚书和兵、礼、吏部任尚书竟逾30年,仍安然以疾致仕,因病善终,这在沉浮莫测的宦海是不易渡过的,足见其饱学之识和经世之才。但亦不苛求于前人,如清末榜眼李盛铎、翰林刘廷琛虽有“保皇”之嫌,而李氏收藏保存下大量中外古籍善本书和刘氏开创我国大学分科先河之功诚应肯定。戊戌之后,涌现一批有识有志之士,为了复兴中华,四处奔走呼号,乃至漂泊海外,甚至不惜以身报国,辛亥先驱罗大俭、张世膺,反袁志士徐秀钧,报界奇才黄为基,爱国外交官蔡公时,新闻学开拓者徐宝璜,海外爱国艺术家将彝,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及其领导的革命战争,聚集和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的如今尚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革命前辈画家兼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和诗人兼作家杜宣、毕生为民主与科学而奋斗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等倍受景仰。 九江地当吴楚之交冲,形势险要,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政治角逐和兵争事件。诸如周瑜柴桑誓师战赤壁、温峤陶侃寻阳联兵平苏峻、岳飞进军江州追击李成、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太平军与九江城共存亡、“八一”南昌起义在九江决策、江西抗日首次会战在沙河展开等等,亦给人们留下追溯。 九江人民富于爱国革命传统,响应武昌首义迅速果敢,声援“五四”运动浪高一浪,支持j匕伐进军措施最力,与圣约翰中学决裂义无反顾,收回英租界矢志不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九江地方组织成立后,工农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力归农会”,全县农村闹红了半边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点迅即转移农村,在中共九江特委负责人、九江县委书记林修杰等人的领导下,先后以徐上达、汪仲屏等县籍共产党人和农民武装为基干,发动了“星子暴动”和“港口暴动”,创建了岷山为中心(包括赤湖及其他地区)的赣北革命根据地。1927~1930间,赣北红军游击队控制南浔铁路命脉和长江部分岸线,牵制了国民政府军“围剿”中央苏区和湘鄂赣根据地的兵力;两次向鄂东南根据地输送游击健儿(含部分家属)1600余人,壮大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力。抗日战争时期,以刘为泗为首的中共赣北工委又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直接领导赣北抗日游击大队对日军作战,亲自指挥著名的“蔡山垄伏击战”、“余家河袭击战”、“王家垴围歼战”和“智袭沙河街”等战斗,使敌屡遭重挫,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1939年2月,中共赣北(时称九江)工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被国民党江西保安十八团阴谋制造的“岷山惨案”扼杀了。岷山革命根据地历经土地革命、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是赣北革命根据地中坚持斗争时间最长的根据地之一。九江人民在半个多世纪里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数以千计,有据可查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民政部门在册的烈士共778人(其中建国后41人、外县寄籍2人)。
   (四) 九江自东晋政权南移,北民南迁,开发日盛。唐有“江南鱼仓”之誉,宋冠“鱼苗之乡”,近代崛起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几经繁荣。然历代统治阶级重重压榨,近代列强恣肆倾销“洋货”和掠夺资源,尤其是日军蹂躏7年之余,战后国民政府又热衷内战置人民于水深
  火热而不顾,致使萌生的民族资本主义顷即萎缩,传统的自然经济亦相率破产,整个生产力极端低下。1949年,全县(剔除划出行政区域)工农业总产值1409万元(1980年不变价),人均105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86万元,占98.37%;工业总产值23万元,仅占1.63%。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和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1957年,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4125万元,人均320.02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2、2.05倍,其中农业总产值3406万元,占82.57%;工业总产值719万元,占17.43%。此后尽管受到“大跃进”失误和“十年浩劫”的影响,由于党的及时调整和人民群众同“左”的干扰进行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斗争,社会主义百业仍在起伏曲折的前进。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6.9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倍,农业总产值接近1963~1965年的平均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拔乱反正,从农村开始逐步推行各种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使县内国民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7028.8万元,比1949、1957、1965年分别增长11.09、3.13、1.72倍,人均620元,比1949、1957、1965年分别增长4.9倍、93.74%、66.67%;其中农业总产值10930.5万元,占64.19%;工业总产值6098.3万元,占35.81%。按调整的统计口径(称新口径)计算,工业(含全民、县属集体、乡镇、村及村以下)总产值7342.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3.12%;农业总产值9686.1万元,占56.88%,比老口径分别升、降7.31个百分点。 1984年,新增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统计。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25095.71万元,人均905.5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29.96%、27.6g%。其中农业10658.4万元,占42.47%;工业7758.12万元,占30.91%;建筑业5125.17万元,占20.42%;运输、邮电业345.4万元,占1.38%;商业、饮食业1208.62万元,占4.82%。国民收入生产额12771.4万元,人均460.81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14.5%、12.5%;国民收入消费总额11634.44万元,人均419.79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87.72%、12.02%;国民收入积累总额4730.17万元,人均170.67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58.66%、55.89%。
   (五) 县内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粮、棉兼作,油、麻、瓜果次之。建国前,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自然经济条件下,产量很低。1949年,水稻(一季中稻)平均亩产239.52斤,皮棉(土棉)亩产18.76斤,油菜籽42.42斤。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先后新修大、小圩堤39座,新建中、小型水库73座和28瓦以上电灌站61座,使蓄、引、提水总量增至6687.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1.9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5.47万亩,分别为1949年的6.67、14.64倍,不断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逐步改革耕作制度。1953年,圩坪乡农民刘友松率先试种双季水稻成功,1.35亩水田丽季平均亩产438.2公斤。接着,在全县推广水稻一季改双季、部分旱地改水田、部分杂粮改种棉花,扩大粮棉种植;继而多次调整农作物内部种植结构,试验推广棉一麦两熟和稻一稻一油三熟制;因受“以粮为纲”的束缚,经济作物发展迟缓。1979年后,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棉、油优势,恢复和发展传统的姜、瓜、麻生产,经济效益显著上升。1982年农业总产值达9797.99万元,比1978年增长1.07倍,成为全国47个四年农业总产值翻番县之一。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逐步完善,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5年,全县有耕地面积29.11万亩,种植水稻(按单季计算)23.0'7万亩,平均亩产稻谷329.64公斤;棉花10.29万亩,亩产皮棉91.12公斤;油菜6.59万亩,亩产油菜籽66.78公斤,比1949年单产分别增长1.75、8.71、2.15倍。是全省重点产棉、产油县和全国优质棉基地之一。 县内山林屡遭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军和日本侵略军的烧山“围剿”,兼之“大跃进”的砍伐过量,“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的乱砍滥伐,残败不堪,由清末多林县变成少林县,森林覆盖率一度降低到10.5%。县委、县人民政府“重予轻取”,多次采取补救措施,50年代,广泛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建立国营林场;60年代,大力发展社队林场,绿化荒山;70年代后,严格护林制度,大面积封山育林。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及时作出“山权不变,林权归场,收益分成”的决定,规定社、队经营的山林不准做社员自留山,不准生产队收回人工林,不准分户管理,使大多数林场得到巩固,较快地恢复和发展了林业生产。据1982年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有林用地45.92万亩,其中有林地28.04万亩;历年荒山造林32.46万亩,保存率31.84%;四旁植树1115.46万株,保存率11.37%,江洲公社九洲大队人均有四旁树(包括防护林木)124.5株,蓄积5.7立方米,是全国四旁树最多的村;封山育林15万余亩,有活立木蓄积量28.07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21.95万立方米),竹林蓄积207.9万根,森林覆盖率21.4%o虽未达到50年代中期水平,但森林后备资源雄厚,是全国杉木用材林基地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 县内大多数农民素有饲养牛、猪、鸡、鹅习惯,牛、猪、鸭均本地经过长期选育的良种,鸡种很杂。解放前,因粗放粗养,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建国后,政府重视良种繁殖,疫病防治,饲料改进,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几起几落,饲量很不稳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拨出专款,恢复耕牛配种站、创办种公猪场,引进良种牛、猪,实现主畜良种化。据1982年末农业区划调查,全县选育有繁殖能力的滨湖母牛4163头、种公牛107头,其中江洲纯母牛283头,种公牛14头,大中型滨湖水牛占耕牛总数61.6%;滨湖母猪5052头,良种公猪69头,杂交一代育肥猪3.07万头,占生猪存栏30%。鸭系群牧,因受场地限制,饲养总量仅4.12万羽,小麻鸭占65.29%。80年代初,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出现养猪、养鸡专业户,推动了畜禽生产。1985年,全县年末耕牛存栏1.43万头、生猪存栏10.22万头、家禽存笼61.51万羽,比1949年分别增长34.g%、5.91和4.7倍。 县内水产鱼类居首,历经由天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养殖为主的嬗变过程。天然鱼苗捕捞年代久远,绵延至今。1960年曾装捞90棚,捕苗19.5亿尾,亲鱼育肥回游通道隔绝后,苗量日降。过去养鱼多属池塘私养,人放天养,成鱼率低。60年代后,随着大湖开放和水库兴建,养殖面和成鱼量渐增,1964年放养面达12.75万亩,超过全县水域一半。“文化大革命”期间,以粮为纲,围湖造田,水产养殖严重挫伤。粉碎江青反党集团后,不断调整农渔关系,推广科学养鱼,调动渔民积极性,如永安、港口公社渔场利用长江亲鱼种人工孵化鱼苗试验成功,发展夏花、冬片生产。同时改进捕捞工具和茬口安排,秋冬季节转内湖捕捞成鱼。1980年10月,赛城湖渔民使用大回网,一网捕得成鱼6.45吨,创县内网捕最高纪录。198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为1526.9吨,比1949年增长3.58倍;孵化鱼苗13788.5万尾,其中培育鱼种1744.5万尾,是江南淡水养殖和全省冬片鱼种供应基地。 县内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前兴办的民族机器工业仅留下兴中纱厂、映庐水电公司、两家面粉厂和4家小型机米厂,且集中在城区;农村无现代工业,只有十几家手工业作坊,马回岭和沙河街有两家设备简陋的大米加工厂。建国初,县委、县人民政府从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急需出发,大力兴办机器机米、轧花、榨油、制糖和农具加工厂。1958年,响应“大办工厂”号召,未顾及客观条件,盲目办起钢铁厂等一批现代厂矿,在调整中除保留县属部门、场办部分粮油、食品加工和农机修配企业外,全部“下马”。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根据中央提出的“五小”方针,再兴县办地方工业。由于受“第二次工业革命”、“两个突破”的影响,项目上的多,资金、技术、管理跟不上,以致产品产量、质量均达不到要求,造成连年亏损。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实行关、停、并、转,但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和企业内部条件尚可,即使暂时亏损也设法保留下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潮促进以县办企业为骨干,乡镇、农垦、局属企业一齐上的势头;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出现乡(镇、场)办、村(分场)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驱动”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化工、服装、家具为支柱的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地方工业体系,经济效益大有改观。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老口径为6098.3万元,比1978年增长2.11倍,其中国营工业占49.3%、二轻集体工业占9.8qo、县属部门集体工业占12.29%、乡镇集体工业占28.61;按新口径为7342.7万元,比1978年增长2.32倍。1982年以来,先后有纯豆粉丝、松花皮蛋、晶体味精、奶油饼干、腐竹、2#书写纸、等离子喷涂设备、425#硅酸盐水泥等分别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省、市驻县厂矿6家,1985年年产总值1139.9万元,实现利税320.5万元,对支援县内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素称“三江门户”、“七省通衢”的九江,近现代交通发达,今为江西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县境独得区位优势,逐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凭藉长江黄金水道,水运上达汉渝,下抵宁沪,内通五河,阎家渡港区水深面宽,九江外贸码头即建此。105国道纵贯南北,九(江)一瑞(昌)、双(塔)一瑞(昌)干道横跨东西,全境有公路线105条,通车里程总长499.304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572公里,乡乡通客班车。南浔铁路过境42公里,为拟建大京九(北京一九龙)线中部的一段,南接浙赣线,西与在建的武九线(大冶一沙河铁路东段,竣工后即与武昌联通)在沙河街镇南端交汇,京九线的编组站已在西北郊施工,全境有铁路线(含大沙及其他专用线)7条,总长84.756公里。黄老门境内的庐山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客机,1985年8月已开通北京一九江一惠阳航班。待在建和拟建工程全面竣工,水、陆、空运输十分便捷。 邮电事业发展较快。1969年4月,始于沙河街独立组建县邮电局。1985年,有支局2个、邮电所7个、邮政所5个、邮政服务点92处。有干线邮路92.2公里,农村邮路85.2公里,农村投递单程568.4公里,邮件逐日投递15个乡(镇、场)120个行政村,间日投递27个行政村。有农话杆路156.52公里,线条394.78对公里,电缆16.372皮长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940门,实占505门;用户单机495部。有市话杆路20.28公里,以架空电缆为主,缆长9.846皮长公里;共电交换机总容量650门,实占352门;电话单机316门。有长途电话电路17路(含实线2路),已开由九江载波电路接通至南昌直达l路,县至全国各地长途电话由市局接转。设有电报房,使用BD55型电传机,县局、支局和各所可办理有线电报业务。另备有无线电台装置,为战备、防讯、防震提供服务。1985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49.58万元,比1978年增长1.26倍。 商业通过1979年后的体制改革,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实行多种经济并存,初步形成国合商业、社会商业、个体商业和对外贸易、集市贸易等多元化、开放型的经营局面,商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且在九江市区开辟“窗口”,发展马回岭、阎家渡边际贸易,活跃城乡市场,促进经济繁荣。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6150万元,比1978年增长94.14%,其中商业占90.83%、饮食业占1.8%、工业占5.54%、其他行业占1.74%;外贸总值116.93万元,比1978年增长1.56倍;集市贸易成交额535万元,比1979年增长3.65倍。
   (六) 建国后,县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均有长足的进步,虽同其他事业一样遭过波折,走过弯路,但始终沿着党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方向前进。就其发展的规模和取得的成就,是旧中国任何时期无可比拟的。 解放前夕,县属教育事业极端落后。1949年6月接管的只有县立初级中学l所,在校学生180人,教职员工30人,暂寓城区孔庙;同年秋,在全省中学调整中撤至荫园,与私立光华中学保留的初级部组成县属联中,设初中一至三年级各一个班,在校学生89人,教职员工32人(多属待分配),其中专任教师8人。接管的乡中心国民学校(不含原县属浔阳镇小学)20所,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930人,教职员工83人;是年因遭水灾,张家洲、港口属重灾区,秋后只复校18所,设教学班40个,在校学生968人,教职员工61人,教室多利用祠堂、庙宇,课桌凳大都由学生自带。专、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几乎是张白纸,业余教育更无人问津。建国后,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1985年,全县有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6所(其中厂矿办2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6所(其中厂矿办2所、农林高中附设3所),共设教学班258个,在校学生13761人,教职员工872人;中等专职业技术学校7所(其中县办农林高级中等专职业技术学校7所(其中县办农林高级中学3所、县教师进修和卫生进修学校各1所、厂矿办2所),设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179人,教职员工135人。有全日制小学163所(其中厂矿办7所),设教学班1134个,在校学生43922人,教职员工2024人;是年,适龄儿童入学率97.80%,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97.7%,毕业生毕业率96.50%,升学率75.04%,普及率87.8%,为全市首批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县之一,获省人民政府颁发合格证书。有单独建制(不含小学附设学前班或幼儿班)幼儿园13所(其中县办1所、机关和厂矿办5所、乡镇集体办7所),共开设大、中、小19个班,在园幼儿410人,教职员工45人。有农村夜校(识字班)1087所,学员11194人,经市、县人民政府12月组织检查验收,少年无盲率97.8qo(适龄儿童已入学),青年无盲率87 .60%,壮年无盲率61.62%,达到基本扫除文盲标准,省人民政府颁发“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首次实现无盲县。建国后的教师队伍随着学校的发展亦不断壮大,因受“左”的路线影响,有过青黄不接的现象,经多次调整、整顿和多渠道培训、补充,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有改观。1985年,全日制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44人,其中具有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85人,占59.03qo;初中专任教师512人,其中中专、高中毕业及以上459人,占89.65%;全日制小学教师1879人,其中初师、初中毕业及以上1728人,占91.96%,虽未达到有关<条例>规定的标准,但通过多年的自学和教学实践,基本上能胜任工作。粉碎江青反党集团后,广大教师精神焕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自1977~1985年,全县高、初中毕业生共考入大、中专院校2322人,其中大学本、专科947人,中专1375人。 解放前,县无科研机构,只在十里铺租地办个县农业技术推广所,繁育、推广水稻“南特”号,1949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撤销。县内科技事业是从50年代起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专业机构被撤销,部分科技骨干遭受严重摧残,群众科技活动一度中止。
  1979年后,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恢复和健全科技组织机构,整顿和重建科技队伍,建立新的科技网络。1985年,全县职能单位设县科委,科普团体单设县科协,有分会11个;科研单位与试验场所有县建筑和水利设计院,县农科所和水稻、棉花原种场,乡镇农科所在调整中保留江洲、城子镇、洗心桥、涌泉、新合、沙河、黄老门、马回岭等8个;推广单位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下设乡镇推广站17个。1984~1985年,根据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精神,先后开设县科技市场和创办江洲乡科技开发中心,分别开展科技信息传递、先进技术推广、成果转让和有偿咨询服务等活动。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自然科学专业人员8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9人,具有中级职称33人。有全民和集体技术工人1324人,占企业职工总数25.74%;有农业科技示范户2322户,占农户总数4.89%,县棉花原种场张才东晋升为高级农民技师。1978年以来,全县共取得科研成果和完成新技术推广项目189项,获地、市级成果奖22项、省级10项、国家级1项。 解放前夕,县无医疗管理机构。公办事业单位只有设在城区的县立卫生院和姑塘、沙河卫生所,医护、工勤10余人,病床IO张,设备简陋,未待解放即自动解散。农村集镇一般设有二三家私人诊所和一些散居个体医生,多属中医,总共不足100人,按当时农村人口计算,大抵2000人中才有1名医务人员,缺医少药严重。建国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健康,根据各个时期行政区划,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网,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然经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恢复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卫生职能管理机构有县卫生局、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及药检所,医药卫生事企业单位42个,其中县直属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血吸虫病防治站、妇幼保健站、卫生进修学校和药材公司等6个,乡、镇、场卫生院18个(内中心卫生院5个),县及驻县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18个(内省6个、市4个、县8个),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点249处。共有医疗卫生事业人员(含医防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不含职能单位和药材公司医药技术人员)1057人,平均每262口人中有医务人员1名,其中县直属单位281人,乡、镇、场卫生院334人,驻县单位医务所(室)66人,乡村服务点329人(其中乡村医生134人、卫生员195人),个体有证医生47人。在县、乡和驻县单位584名医技人员中,有中医89人、西医495人,其中主管主治医师10人、医师95人、护师4人、药剂师4人、检验师3人。有病床552张,平均每万人19.92张。县人民医院临床设内儿、外、伤、五官、口腔、皮肤、妇产、传染和中医、针灸科,医技辅助设放射、检验、药剂科和超声波、心电图、理疗、手术、供应室,设备比较齐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内科多次抢救休克乃至停止呼吸成功,可作脑外科手术,尤其骨科卓著成效,1978年以来,先后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头癣和丝虫病,传染病发生率进一步得到控制,1985年发病率为337.72/10万,死亡率0.855%,比1978年分别下降89.27%、50%。计划生育取得较好的成绩,1985年人口出生率为14.75%0,自然增长率9.25%0,比全省平均分别低1.96个和1.65个千分点。 县内文艺创作自东晋至晚清,儒林、文苑人才辈出,经史、诗文代有名著。民国时期,不少县籍学人为了改造社会、振兴中华,分别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探索和译、著,对诗文、戏剧和书画研究创新,尤其是美籍乡贤蒋彝所著《哑行者丛书>熔诗、书、画、文、史、印于一炉,独树一帜,对沟通中西文化发挥了桥梁作用。民间传统武术、玩龙灯、划龙船别具特色,城区近代体育颇有声誉。但这都是个人所为,或由学校、社会团体和群众自发组织,政府无人过问,直至解放所留下的仅一所破烂不堪的县民教馆,且以办理民众补习为主。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文化、体育方针、《条例>和规定,建立管理和事业机构,实行专业与群众相结合,分门别类组建队伍,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迎来文体事业的春天。1985年,县文体事业单位有文化馆、图书馆、陶渊明纪念馆、黄梅戏剧团、新华书店、电影放映发行公司、广播站和电视差转台、业余体较,活动场所有人民影剧院、工人文化官、灯光球场(有看台)、旱冰场、游泳池;乡、镇、场有文化站15个、广播站16个、业余剧团7个、农村俱乐部8个;机关厂矿俱乐部42个、基层综合或单项运动场172个(其中简易灯光球场6个)。文艺创作繁荣。1985年,全县有业余作者210人,先后在省及省以上发表(播、展)文艺作品138篇(件),其中文学、戏剧55篇,歌曲54篇,美术、书法、摄影29件。体育硕果累累。1977年以来,县第一中学向高一级体育学校输送合格新生31人;19841985年,县第一小学传统体育运动队,蝉联全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田径赛团体总分第一名,两次代表市队出席省赛,分获团体总分第二、三名,被省教委、省体委命名为江西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境内自然和人文胜迹颇多,已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陶渊明墓、岳飞母姚太夫人墓和夫人李氏墓,待批的省保单位有新晚神墩聚落遗址、晋寻阳城遗址、陶靖节祠和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参加“八一”起义出发地,已开放的旅游点有狮子洞、涌泉洞和陶渊明纪念馆,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居民生活费收人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提高较快。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4.92元,为1949年的14.97倍,比1957、1965、1978年分别增长6.45、4.23、3.82倍;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人均814.05元,比1957、1964、1978年分别增长86.16%、82.97%、69.67%;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工资人均787.68元,比1978年增长52.47%。 生活费收入增多,社会商品购买力相应增强。1985年,实现社会商品购买力总额6345万元,为1952年的9.55倍,比1957、1965、1978年分别增长4.11、3.01倍和98.6%。其中城乡居民消费品购买力5041万元,占已实现社会商品总购买力79.45%,比1978年上升26.32个百分点。部分家庭尚有结余购买力。198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02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储1192.9万元,比1978年同期分别增长11.63、7.28倍;农村存款1018万元,其中信用社转存719万元,比1978年同期分别增长2.23、1.47倍。据抽样调查,城镇调查户年末人均手持现金49.85元,农村调查户人均106.34元,比1983年同期分别增长31 .43%、53.63%。 消费品购买力加大,标志消费水平提高,促进消费结构变革。如今,大多数居民吃不愁粮,穿不愁裳,住不愁房。据1985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量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年均肉类(含猪、牛、羊)14.1公斤、家禽1.2公斤、鲜蛋5.04公斤、鲜鱼5.88公斤、食用植物油5.64公斤、食糖3.12公斤、白酒3.36公斤,农村调查户人年均猪肉8.98公斤、鲜鱼1.88公斤、食油4.84公斤、食糖2.15公斤、白酒2.39公斤。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毛皮大衣20件、呢大衣76件、毛料服装128件、西服48件、毛毯82条。平均每个农户住房87.9平方米,人均16.73平方米,比1982年分别增长30.41%、51.13%;每个职工家庭住户48.48平方米,人均11.35平方米,比1983年分别增长19.67%、31.36%。据1985年家庭耐用物品抽样调查,不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陆续进入饱和期,连问世不久的高档家用电器亦源源进入普通百姓家,城镇平均每百户有收录机40架、电风扇112台、电视机96台(其中彩电10台)、电冰箱4台、洗衣机4台;农村平均每百户有录音机86架、电风扇15.71台、电视机27.1台。 九江人民在前进。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只要充分发挥优势,团结拼搏,不久必将以崭新的风貌展现于匡山、浔水间。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