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04
颗粒名称: 附录
分类号: K921
页数: 26
页码: 738-763
摘要: 附录
关键词: 附录

内容

历代县志序言
   明成化丙午年(公元1486年)县志序 琦初至武宁,周览四山,苍翠环拱,秀溢云表。访诸风土,人皆淳朴自守,易与为善。及考之图志,似大有可观者。图志出永乐间县丞郑观所草创,未及授梓,中多谬脱,搜检之余,往来于怀,欲得考正而修葺之。未几,佥宪庄公观察至,首问县志。继而宪副过公、王公及方伯侯公旬宣皆注意故典。又宪副冯公提学至,复孳孳询及,命诸生上旧草以待编行。琦怃然日:“琦之责也,又与素志合,何可复待。”于是从其故本,蒐罗旧闻,广集群言,得所依据。具书币走丰城,聘杨君廉,与邑绅殷缙互相编订,经涉五月,乃会厥成。其书提纲挈领,类有所归;广搜博考,义有所证;耳目责实,远近不遗;剪其荒秽,荟为成书。于一邑之‘图志,亦少有所备矣。吁呼,琦倦倦于是书久矣。远望而兴思,博访而留情,今日乃得偿其所有,一披览间,而一邑之形胜、风气、人才,犁然于心目,且以贻诸将来,岂非武宁之大观耶!至于事关政化,琦又得以考古而证今;出入风俗,相与浸润为善,其为吏治不愈有所资乎!若夫知之所不周,力之所不逮,而补救弥缝,以成不朽之书,则又有待于武宁之后人。时成化丙午年五月鄞县冯琦序。
   明嘉靖癸卯年(公元1543年)县志序 武宁为县,僻在万山中,当修江上游,水泉灌溉之利,峰峦岑郁之美,亦望县也。其俗淳朴,其民力本,谷菽布缕之用流焉,以资生为裕。其地边邻省,自宁州西来,皆衡沙境也,故流移易为受纳。喜于果敢,而节义因之。其土著之人,又皆负气好礼,质有其文,而和厚之风盈耳矣。昔在癸巳、甲午之岁,予参考江藩,尝守其地过焉;接见士夫,问县之故,而以志事为缺。会予迁去无暇,然每每往来于怀也。唐君世惠来知是县,礼聘学谕徐君麟修成此志。凡若干卷,提纲辑目,焕然可述。虽不入其地者,一展卷间,犹武宁之在目中也,可谓有功于此县矣。予既归田,世惠缄来清序,予读之喜,喜以成吾宿志。近世郡邑作志甚多,多附丽于史法,而艺文为工,大抵史以记往,志以开来。记往以存鉴戒,开来者则经纶之业系焉。虽史家犹以作志为难,此体例之辨而名实之分也,致用有间矣。是书简质,不失其故,凡有事于武宁者,可执此以为政矣。世惠名牧,自鸿胪迁
  为国监典簿,予尝教国子,于世惠有契分,且同乡也,因为之序。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夏五月朔,陆深序。
   明万历丙子年(公元1576年)县志序 武宁旧志,肇于成化丙午,而重修于嘉靖癸卯,越三十有四祀矣。其间户口损益,风俗纯疵,名人良吏出处之详,与夫幽逸之士,孤婺之懿,沉伏于山谷庐井者,失今不志,后世无征焉。隆庆壬申,西蜀胡公来莅兹邑,崇礼教以敦风化,而民蒙其福。其于兴贤育才,典章文物,尤所注意。迄今四载,百度废以修,民风归厚,治无遗事矣。独以志为缺,典请于上,聘邑人主簿吴君祜、教授盛君廷赞、举人方君继懋,属士振与司训伍君益逵、生员潘大谋、吴宗周、张机、潘策任其事。乃重加修葺,旁搜博访,厘缀成编,备书时事,其文直,其事核,其例不浮,其理甚富。于户口而知生齿之数,于风俗而知治化之由。书官政则职守明,而保厘之义著;书人物则贤否辨,而得失之迹彰。以及名贤杂咏,文物炳炳,事纪往绩,义存劝戒。凡六卷,为纲四,为目三十有六,皆沿其旧,而公重加校正焉。因命梓行,以识永久。刻既成,振拜手飚言日:伟哉,备作者之意乎。子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诸志所有,皆古人陈迹,如悬鉴然。后之览者,借以自考。事求可师,行求可法,自治治人,有所依据。君子笃于上,小民亲于下,薰蒸沐浴,翕然大盛。人才日以兴,风俗日以厚。则斯志也,不为空言,而公之意庶无负矣。公名东阳,字升之,别号宁江,四川建昌卫人。时万历四年,夏六月,李士振序。
  明万历庚戌年(公元1610年)县志序 一邑之文献系乎志。其著作足以发明物理,其阐扬足以兴起人心;而备载故实,又为观风问俗者籍考信焉。顾可任其废坠,而弗修复哉?武宁志修于万历之初年,迄今时移而事异也。文物日增,而掌记未登也。邑侯周君道昌,虞其久渐湮汩,后无所证,乃进邑之文士陈一太、陈龙、黄时习、盛宗令辈,逞复订证,汇辑诠次,凡若干卷。帙成未锓,君以迁秩去。升不佞,奉命代庖,间取阅之,则见君之用心也勤,而慨其雅志未就。自惟碌碌无所建明于兹土,其为君卒此业乎。罔顾鄙陋出微禄,剞劂之刻成,为之纪岁月,以告来者。盖庶几克襄盛美于周君之志无憾焉耳。若日因而攘善,因而殿功,则升兹惧矣。万历三十八年仲夏月,林文升序。明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县志序 豫宁自黄龙蜿蜒而来,郁为柳峰,衍为修江,丹崖翠壁,绿水红泉,盖神丽之陕区,华腴之隽地,季气旁达,人文所萃。夫何邑乘遭毁,版图多废,岩屿掩匿,文献遗亡,识者恨焉。会邑侯寇图云公,倦倦于兹,令庠生余学优以补修一帙,问予序。予受而读之,占迹名山,风土好尚,犁然几上。而良吏政迹,学士文章,彬彬可观,吁呼盛矣。地以人而辟,人以文而出。古今奥妙之域,奇杰之事,往往汩没于故纸,陈言荒秽,而不出者,其人鄙,其文陋耳。寇公光明磊落,有古人风。出其所有,发为英华,以文之雅,成志之洁,补修良不偶也。独以豫宁地僻民淳,差繁赋重,有如水挠之则浊,澄之则清。有如木摇之则圯,植之则茂。寇公知其然,因人性而导利之,董以播种,薰以诗书,敝习渐移,民生日厚,而人文蔚然,以复乎古。其功又不仅修志而已,后之览者,盖亦可以兴矣。偶阅笔洞生天壤遗文,而得白玉蟾涌翠亭记。亭在柳山,下瞰修江,为豫宁古迹。乃用并纪于策,以资异日博古考云。时崇祯甲戌仲夏,南海陈琏撰。
   清康熙丙午年(公元1666年)县志序 予以云梦后学,莅治武邑。邑罹兵,岁比不登,公私缓急,难应赍檄,至者不匝期,寻落落谢去。予请于上,宽两税,释逋欠。力农而不给者,假犊种,捐除一切,冀得自复。竭噢咻拊循之劳,而民气少甦。乃与学博邑绅士,相与谋新黉宫,一辑典礼,营治廨署仓廒,及城堞楼橹之役。土木岁兴,议者难之,然终不敢取资民间一缗镪也。时邑户咳嚷耗,田土荒虚,土著侨寓,转徙不一。适奉使均赋,越陌度阡,亩浍沟洫,绳尺必亲校,授税必核成,赋率准于平。又顽丑啸聚山丛,上遣戎诘之。身诣行间,密参机务。一以为赤子,一以为狂虿,’别其良楷,且剿且抚,期月而嚣顽顿息。往者风烟弗靖,执经之子,掷图书,避戈胄,倚徙林谷。予延夙儒,录古书进诸后生,与之讲磨,文教渐兴,而里巷书声不绝。性好名迹,游历所至,辄为追寻。而武宁尽山谷为依,巍峨峭陡,岩阴盘曲,泉喷徽篁,松唫飕飒,往往有仙人羽客隐君子者流连其地,置丹灶,列鼎盂,煮白石,麈几嗽酌,棋枰标帜诸遗迹,若断若灭。镌文无款识者,力复完好。噫,此予之竭蹶不遑于武邑也。邑夙有志,久未辑理,士大夫勉予修之。予谢日:予于武宁,力尽其可尽焉耳。修志,文人任也,予何敢当。士夫复以请曰:邑乘者,文献之征也。道阻则信耳,代远则传疑,匪垂文训,无为信征;何以示后人相传弗替哉。公母让。予不得却,乃与诸君子雠其残讹,汰其支滥,典其章句,益以传记,汇事成卷,汇卷成帙,勒为一书,统一邑之山川文献,一展幅而了如指掌,颇深幸之,然予窃有感焉。稽武宁志肇自明成化丙午岁,历代互有沿革。今予任武宁,亦以丙午重辑其书,甲子相循,支干往复,适相符也。且成始志者令日冯琦,又与予系属同姓。著述之业,予虽愧谢不敏,而承其流风,又得乐成一家之言焉。抑明末寇君可教任兹邑间,尝补葺是书,绰苦心手,旋以内擢去。而寇君余同郡也。寇君抱志未逮,予继其役,实非越疆,盖亦后先相须,若有待于今日者,甚非偶然也。是书也,首倡者学博汤君民贞,征实者邑绅张君元会:陈君思珊、胡君文衡也。草创者生员汪克淑、盛弥愿、盛士洁。论定者杜栋、张仲友、陈南、盛弥佑。较订参阅者吴国泰、潘光祉、陈国羾、张安世:盛宗彦、陈六奇、刘元泮、潘元品、盛士鸣、逸叟张金学。此皆与余相长相益而得相与,以有成者也。予虽未能袭冯寇二公高风,亦私心窃附其名于后。幸托不朽,用弁卷端,略为纪次,后有览者,亦足以见余之本末如此云。康熙五年丙午冬,冯其世序。
   清乾隆乙亥年(公元1755年)县志序 邑于万山之中,扉云而枕石。陆有重岗叠l献之阻,水有澄潭碧涧之深且洁。木铎蝤轩之使罕至,鸣驺竖节高牙大纛之迎送所不经。遐商巨贾不入其境,象犀珠贝之物无由而接于目。民生不见外事,安于献亩絃诵以为业,重法而畏吏。吏斯土者乐其俗朴而民醇,优,游豫暇,则思泄于文教,开溋濯磨,以新一时之风气。又或因循已久,天时人事相责而出,有不遑少待者,亦其势使然也。 乾隆辛未,应元奉命来宰是邦。纵览山川,秀逸云表。意其清淑之气,困轮磅礴,萦回溢注,散见于人事而不可穷。及稽之邑乘,则文不足征实,事不足举远,简陋荒秽,无以厌考古之心,怅然不满于怀者久之。已而谘访其故,‘乃知旧志成于国初,天下始定,二三耆旧,匿而未出。兵燹煨烬之余,典籍散亡,俭于推考。执笔者,草率成书,遗漏舛谬。又后先相因,不汰不洁,不泽不莹,不简括研核,不备不纯。虽名为志乘,实贻识者讥,非力于澄治,何以垂后。应元不敏,因偏征通志藏书,故族旧乘,稽考先代遗人遗事。凡残碑断稿及荒冢野庙之文,莫不披荆蹈险,收而有之,以供资取。而修治文艺,悉属之明经盛君,淘润以出。至于出入予夺,应元独持其衡,断绝书属,不浸浮议。明可对日月,幽可质鬼神,炯炯此心,冀成一代完书。始于壬申,终于乙亥,纂辑诸费,皆卢上舍镄独任之。志成,应元喟然有感日:吾尝读新旧唐书矣,欧宋二公,一代作者,其自述以为事增于前,文省于旧,自今絮之。二公旗帜一变,蔚然改观,其优劣岂文辞多寡间哉。独武宁之志有难于新唐书者,唐享国不及三百年,而旧史之文尚可删订。武宁自封爵以来,文献荒远,茫茫尘尘,以逮于今,盖数千载矣。二冯旧乘,不足为藉,刘前任宏略虽奉檄兴局,苟且踵袭,去取不严,任属不一,卒无定本。应元与盛君往复讨论,为力颇深,而用心良苦。一人之事,一事之疑,互相扬榷,稿凡屡更,板经数易。虽有愧于大雅之林,而网罗裒益,章幽发微,亦可以告无罪于古人矣。唯是山川之灵,文章节义之精光,郁积之久,亘千百年而未尝一泄。应元待罪于兹五年尔,而乃成此书,毋亦明晦有时,其间天人交迫,有难遏抑者欤。应元何幸及此,因书以为序。时乾隆乙亥孟秋,锡山邹应元撰。
   清乾隆壬寅年(公元1782年)县志序 南昌之属有八,而武宁隶于郡之西北,僻在一隅,据修江上游。水泉灌溉之利,峰峦岭郁之美,人物挺生之奇,恒与他邑之大者埒。其俗勤生而啬出,其民喜果敢而负气。相高庠校之士,.勤经业而登科第者,又皆以节义相砥砺,而其守不失,盖习气使然也。 乾隆二十五年,岁庚寅,夏六月,余奉命莅兹土。甫入境,吏谒马首,即向索志乘,思碍其土宜风气之梗概,以宣上德意而学制美锦焉。顾迟之久,而吏无以应。岂兹邑之志独荡然无存于今耶,抑存之果不足示信于今耶。亟谋所以续之,苦于薄书鞅掌之未暇也。居数岁,适府宪檄修郡志,邑士绅虑县志之阙如,无以资郡修之考据。因慨然请于余日:武宁旧有志书,岁久刓刻字漫,断残莫考。本朝康熙间,邑侯冯公,从兵燹之余,采摭草创,颇有明征。然其书杂而不该,纷而无统。乾隆庚午,邑侯刘公,志在修辑,未及梓而遽去,暨十七年壬申,邑侯邹公复设局于余氏之宾竹堂,蒐罗文献,岿然成集矣,旋以被控复毁。后邑侯宋公,接篆于兹,岁丙子,再加编辑,甫脱稿,会宋侯以内擢部曹,未厘定而罢。迁延至今,百有余年。其中风会升降,民物丰耗,与夫制度典章,人文治化,一切茫如。窃惧其散轶难稽也,愿我侯续之,以成诸公之美。余因感而叹日:好事之难成有若是耶。且修举废坠,为政之先务也,余奚敢后哉。遂筹费设局,广延邑多闻宿学诸君子,分修总校,殚心一力。余以公余得总览大要,参与可否,折衷至当。其体裁一仿通志,编次成类,记载详明。其于旧志,则讹者正而遗者补,繁者芟而缺者增。而于新事则慎择严收,戒秽惧滥。惟志乘非徒资一时之检阅,欲使后之人征文考献,有所据依,盖不敢不详焉。 是役也,经始于己亥之春,告成于壬寅之夏。别为二十四门,厘为三十卷。夫而后百十余年之事迹,于是乎有成书矣。夫而后武宁之为武宁,其土宜风气之梗概,于是粲若列眉,了如指掌矣。 窃惟我国,久道化成,风移俗易,至今日而极盛无加,即武邑可征焉。余以粤东一介,十余年于兹,治绩不及古人,惟事其事而以宜吾民者,俯循职业。民亦谅余之心以为心,而不敢欺,怀生乐土,各习其劳而不敢游惰。且每岁正供,刻日输将,不烦敲扑。起运之际,九乡漕米,联樯接舻,次第整列。余以扁舟往来,自修水以达章门,晨夕无愆,得以如期告至,幸免陨越。古称任力者劳,而任人者逸。今余力未必不劳,而人或不敢视我以逸,岂势驱然哉。良由此邦,人民沐浴圣天子仁渐义摩之至化,封疆大吏以及郡守,又能奉宣以实,无远不届,不微不周。是以里多君子,户有淳风,膺百里者咸乐其职。如此也,余既喜邑志之重新,藉是以明吾素心,而又叹前此刘、邹、宋诸公之欲志未志,于今有以克成其美也,可不谓厚幸欤。若夫趣尚朴淳,衣冠鼎盛,或记载所已及,或耳目所周知,袭前侈美弗暇赘焉。特叙其风土民情之大者以见志,缘地起地,以事传之义云尔。或日因而攘善,因而殿功,夫何敢。
   时乾隆四十七年,岁次壬寅夏月。 敕授文林郎知南昌府武宁县事侯补同知庚寅甲午丁未三科同考试官例诰奉政大夫加三级岭南梁鸣冈撰。
   清道光甲申(公元1824年)县志序 县之有志,其犹国之有史乎。粤稽周官,小史外史之所掌,由来旧矣。我国家久道化成,名公巨儒,义烈节±,以及一言一行之善,所在皆有其载在国史,散见于郡县志诸书者,彪炳寰区,远轶前代,何其盛也。武宁踞修江上游,太平、九宫诸山,磅礴郁积,清淑之气,钟于贤豪。博雅若邢待郎,忠鲠若周学士,高隐若郑山人,其尤著已。余以道光壬午,承乏是邦,公余之暇,披览志书。按其图经,参诸传记,慨然有怀古之思焉。及与邑中人士接,出其文章,皆高简有法度。与之讲求利弊,则具有条理。俗尚勤俭,而勇于赴功,又如恐弗及。三载以来,修举废坠,城乡好义者,踊跃捐输,不下二万余缗。益以见士气之醇,民风之茂,而曩哲之流传,为未艾也。志之作也,自前明成化丙午,邑令冯公琦始取永乐间县丞郑观本为之嗣。是屡有修辑,而毁于兵火,荡然无遗。国朝康熙丙午,前令冯君其世收拾于煨烬之余,粗存梗概。洎乾隆乙亥,金匮邹君应元来知县事,悉心搜讨,阅五寒署始就,竞格于他议,书不果行。至壬寅岁,梁君鸣冈始行续纂。继之者石君赞韶,复加参订焉,其规模盖已大具。已顾自壬寅后,迄今又四十余年,掌故之沿革,.人事之推迁,政治之得失,其有系于一邑之大者,不知凡几。非续有成书,,其何以信,今而传后,为征文考献资。会诏修一统志,大宪檄各属纂修邑乘,为省志先。事既下,商之绅士,咸日诺。乃设局正谊书院,延邑中有学行者分纂校之任。以癸未二月始,越今岁六月书成。凡前志之缺者补之,略者详之,繁冗者汰之,炳炳磷磷,分为三十二门,厘为四十四卷,宏纲具举,细目毕张,亦云备矣,然余窃有感焉。国家设官分职,所谓知县者,何知一县之事而已,一有不知,,厥官旷矣。抚是编也,观户口之殷繁,而知保聚之艰,宜急为抚字也;睹山川之扼塞,而思治安之要,宜予为绸缪也,由是以扶世翼教,则士气益宜培也,民气益宜正也。若但侈疆域之大,冠盖之隆,则非各宪所以征取是书之意,而于史家义例不愈,失之远哉。刻既竣,邑人士请余为序。余文词谫陋,何足以弁简端。惟念躬襄盛举,而又幸与邦人共观厥成也,因书此以自勉,并以贻后之官斯土者。道光四年岁次甲申季夏月,知武宁县事闽中陈云章撰。清道光戊申(公元1848年)县志序 邑之有志也,自昔而已。然志之流传也,迄今而大备。前明之世,没于灰烬者无考矣。自冯君其世首事草创,规模已立。厥后邹君应元、梁君鸣岗、石君赞韶相继而厘订之,亦既渐臻美备矣。及道光四年,陈君云章广为搜讨,分门别类,拾遗补阙,磷磷炳炳,纲举目张,斯则武邑志大成之会也。然而余窃有说焉。武邑踞修江上游,为江右名区,上下数百年,人才挺生,贤俊之士,奚止什伯。其间为忠孝,为节义,及有嘉言懿行,佑启后人者,代不乏人。至今察其士习,类多蓄道德而能文章;观其民风,俱能禁佚游而崇勤俭。盖名山佳水倍于他邑,毓秀钟英,绵绵翼翼,以故地愈灵则人愈杰。总计二余年来,或以德行称,或以文艺著,或以科名显,其足以垂诸简册,而增邦家之光者,又不知凡几矣。况夫物有变迁,事有因革,地有、转移,非续有成书,其不至于湮没者几何哉。岁戊申,大宪议修省志,檄各属劝捐。余乃以续修邑乘,谋之绅耆都人士,多勇于赴功,莫不奋然兴起乐捐赀,以相从事。时封君张浑斋先生闻之慨然日:“此余之未了事也。曩者甲申之举,余忝为主修,今日之事,诸公任劳足矣。一切糜费,某当一人任之,毋烦诸公之解囊也。”议甫定,先生适仙游,嗣君星曹继其志而行之。乃设局于上谕亭之右,延邑中学优品粹者共理焉。前志有缺者则补之,有略者则详之,有伪错者则更正之。体例条目,胥仍其旧,新编人者,凡数千言。矢公矢慎,无滥无遗,每有取录,必折衷于余然后载。五月之久,告厥成功。以浑斋先生贤乔梓之好义,而复有诸君子之急公,宜其修之易,而成之速也。余承乏兹土既数月矣,其于人心风俗,及疆域之形势,地方之利弊,已仿佛得其大略。今又获与诸君子共襄盛举,采访乎百里之外,分列于数卷之中。虽穷乡僻壤,而有美必彰;虽寒士贫民,而有善必录。窃私心自慰,以为见闻之愈得,以周编而无遗也。后之官斯邑者,按其记载,想其规模,而因筹其抚字,则所以兴利除弊,而立长治久安之策者,皆可于是书求之也。吁嘻此岂徒为征文考献之资也哉。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季冬月,知武宁县事滇南李珣撰。
   清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县志序 已已春,余捧檄莅止,见夫峻岭葱郁,修水潆洄。窃幸比邦灵秀所钟,人文渊薮,洵为江右名区。公余辄披阅蒙阳李君续修邑志。凡山川形势,人物菁华,与夫忠孝节烈、德行道艺之卓卓者,悉洞然心目,未尝不叹张浑斋先生之义举。而诸君子协力赞修,乐相与以有成也。独是李君续修,距陈君云章修志时方二十余年,其书较详且备。今距李君又一.十余年矣,其间风气所开,蒸蒸日上,科名勋业,蔚然继起。无如东南不靖,烽烟告警,兵燹之后,志乘残阙,板帙散失,文献无征。存亡绝续之交,其关系正非浅鲜,然而余更有感焉。松柏之植也,历霜雪而弥坚;节义之隆也,垂简编而始显。慨自发逆侣乱,蔓延长江上下,殃及武邑。所赖师陈组练,众志成城,而一时激昂慷慨,投笔从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类皆魁梧奇伟。即僻壤穷乡,愚夫愚妇,亦知敌忾。若者骂贼捐躯,若者守志不屈,其忠肝义胆,大义凛然。而竞至沦灭不彰者,何可胜道,非搜罗之务广,安能发潜德之幽光哉。余接见都人士,每谈及此,皆有志而未逮焉。谓安得复有好义之|二,如浑斋先生者,特侣盛举也。是年冬,适中丞刘公关心文献,续修省志,饬各属增修,以备采摭。爰商之都人士,咸欣欣乐从,和衷共济,踊跃捐输。甫匝月而议定,遂没局于北门试院之中,详加采访,延请品学优长者专司厥事。余亦时与参互考订,分门别类,仿旧志而增新之,重付剞劂凡七阅月而告成。是志也,酌古准今,尤为详备。或以科名著,或以勋业称,以及忠孝节烈,德行道艺,向之虑其沦灭者,皆赖诸君子表扬之力,得以昭示于无穷,余之幸,抑亦一邑之幸也。韩文公日:“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过此以往,再阅廿余年,嗣而辑之,尤重望乎后之宰斯邑者。是为序。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孟冬月,诰授奉政大夫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知武宁县‘事加五级纪录五次壬子科举人大挑二等,前任广东琼州府文昌学教谕加一级粤东铁城何庆朝凤阁氏撰。清同治县志卷首导言
  星野:
   古者观象,敬天垂则;辨土分星,保章是职;
   勾吴旧区,维斗所直;武隶于洪,与楚相入;
   度涉南魁,旁詹轸翼;勋爵庆行,干羽耀德;
   盛世阶平,靡于靡昃;云汉昭回,祥景熙翕;
   深谷遐陬,罔弗协极;人文聿兴,用光南国。
  意译: 古人观看天象,用意在昭示上天所垂示的准则;以星宿的位置来辨别地区的划分,这就是观看天象者的职责;过去勾践和吴国这一带地方,正在斗宿(星宿名)所辖的范围之列;武宁向来隶属洪都,又向楚地相隔;所以从经纬度来看,恰当南斗之中,又靠在轸宿之侧。这样一来,地灵人杰,名标史册。加之云汉祥景,经常出没,僻壤穷乡,也受其泽;因而人物文化非常鼎盛,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蔚为大国。
  沿革:
   惟武之区,隶吴之曲;荒荒艾侯,奠兹南服;
   灌莽是都,云峰攸族;朝代榛遐,图志罔续;
   越在汉史,舆地斯录;世修厥绪,炯如列烛;
   柳阜蔚蓝,修水净绿;海昏艾城,时蠡时属;
   分部纪疆,用资检覆。
   意译: 武宁这个地方,属于吴国的边远地区。据说在草莽未开时,首先由艾侯来到此处,斩荆辟棘,几费踌躇,才在灌莽中建立城市,在群山中聚族攸居;但究因年代久远,图志中没有具体直书。直到汉朝史籍的舆地志中,才对武宁作亍实录;’此后尽管改朝换代,陵谷几易;但对于武宁的变迁,一直作了记载,炯如列烛。柳峰是那样蔚蓝蔚蓝,修水是如此湛绿湛绿;建昌和武宁疆界毗连,时有出入;把各部分的疆界记录下来,裨后来的人有所检查阅读。
  形势:
   太平迤逦,灵气郁盘;柳峰南峙,石镜东悬;
   修江绵衍,收纳十川;武居其腹,天宝始迁;乡区以九,鄄画为千;崇岗四峻,云矞霞妍;
   奥区日辟,文教宏宣。
  意译: 太平山逶迤而来,其中多少灵异所钟;柳峰雄峙于南,石镜高悬于东;修江绵延地收纳十川而下,更见气势雍容。县城地处其中,在天宝年间迁来此地,全县分为九个乡,一千多个村。四周多是崇山峻岭,云霞掩映其中;偏僻地区日益加以开发,喜看文化教育遗惠无穷。
  城池:
   惟王分邑,度地而城;陟冈望景,以卫群生;
   武邑垣墉,天宝所营;周径七里,山聚水潆;
   修江如带,玉枕如屏;市廛井列,街巷交横;
   村圩乡镇,棋布星萦;圣化翔洽,风鹤无惊;
   雉堞嵯峨,长此升平。
  意译: 是王命分成若干城邑,各地才根据具体情况而兴建城池。登上高岗眺望景色,感到对于维护人民利益是项很好的措施,武宁的城墙是天宝年间所营建;周围长达七里,而且还是山环水连;“玉枕”恰似屏风,浮现于北,“修江”有如玉带,出现于南;市容整肃,街巷交横;至于村圩乡镇,恰如星罗棋布,错出其间。教化很见成效,以致风鹤都不哗喧;城墙形势也很雄伟,就好象是升平的证见。
  山川
  玄黄既剖,流峙茫然;百昌攸托,以植以潜;
   聿昭地利,用画疆埏;豫章壮邑,雄峙西偏;
   太平陆镇,三洪水关;飞泉垂绶,群峰插天;
   实产瑰特,亦聚真仙;灵岩诡石,其象万千;
   厥美弗耀,扃钥惟坚;图经载启,名胜永宣。
  意译: 天地既已形成,河流山峦乃错杂交横。万物从此有所依托,故而随势生殖纷繁,因此就很重视地理形势,用来划分疆域界限。鼎鼎有名的豫章所属望县,便出现在偏西方面,“太平”雄镇陆上,“三洪”严把水关;飞流的泉水象绶带一样飘着,群峰则上插云天;物产富饶奇特,且常有不凡之士出没其间,加之灵岩诡石,气象万千;这种瑰丽的美,一直没有被发现;自从图籍载录以后,这些名胜才公开它的秘密于人间。
  水利:
   王道勤民,利因天地;井里沟洫,规方立制;
   武邑山城,谷绵川萃;修水为经,众流坌至;蓄泄盈虚,旱涝所备;堤塘堰陂,万世之利;
   田畴以易,天灾罔害;惟贤司牧,经营匪懈;
   通潦疏淤,培圯塞隘;僻谷群苍,世仰厥赐。
  意译: 帝王爱怜百姓,主要在利用大自然;兴修水利,即是主要之点。武宁是个山城,山谷绵长,溪流纷披;中以修水为经,众流有归。根据具体要求,修塘造堰,畜泄无违;因而水灾旱灾,从不忧虑;只有领导贤明,多方指挥,通潦疏淤,培圯塞隘;才使本县群黎,世世代代受惠。
  学校:
   圭璋天宝,成以人功;帝王造土,于学之中;
   我朝重道,惟儒是崇;选贤俾×,四海攸同;
   席衽待听,饩廪恒丰;卧碑慎始,圣训要终;
   功惩良切,去取则公;武虽小学,大启赏官;
   菁莪化远,文教敷通;可弦可诵,乐育无穷;
  意译: 以天宝时的办学制度作为准则,再佐以人的积极努力,才能使有用之才,出于学校之中;在我清朝,一贯以儒为宗;从正当途径选举贤能,是其遗风,一经录用,待遇从丰;开始固当慎重选拔,后来也要一如初衷;奖掖和惩罚,提拔和淘汰,也必从公。武宁虽是兴办小学,但学校的规定还是宏伟雍容。远道来求学的不在少数,文化教育已经改变了壤僻乡穷,弦歌之声,到处可闻。
  关津:
   重门之设,取豫宜先;符玺分节,启闭司权;
   惟武古艾,亦斗星缠;面吴背楚,峰笏障筵;
   道途幽仄,商旅屯邅;故无关榷,但有邮传;
   修水中衍,谷阪人烟;田庐错落,溪涧回旋;
   南出滩额,北入于渊;分流交合,两岸划然;
   梁舟聿正,涉渡维便;熙来攘往,允荷尧天;
  意译: 设立关卡,应该优先考虑,古来就重视用符节,作为通行见证的事例。我县处于斗星之间,面对吴国,背依楚地;重峦迭嶂,道途险阻;商旅往来,多所畏忌;所以没有一定的关卡,只有邮传递送消息。尽管修水从中流过,两岸田庐错落,溪涧旋回;但往来涉渡,毫无顾虑;攘往熙来,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环境真美。
  坛庙:
   德曷以报,道曷以崇;馨香俎豆,摅孝阐忠;惟师孔子,万世儒宗;增秩追享,圣代特隆;
   巍巍殿庑,湛湛泮官;先哲赞配,名贤率从;
   其在优典,文德武功;山川效顺,风雨攸同;
   一灵一感,世赠世封;藐兹下邑,咸仰沐风。
  意译: 德何以报?道何以崇?只有慎终追远,阐发孝忠。窃维先师孑L子,素为儒者所宗;在祭祀方面,只有我朝才特别推祟;宫殿建造得非常雄伟,泮水也显得特别雍容;两旁又有先哲赞配,名贤率从;特别觉得武功文德,穆穆雍雍;甚至山川都见效顺,风雨也无所不同。好上加好,因而世有赠封;即是我们这样的小县,也深深沐浴到如此的化雨春风。公解:
   堂堂冰署,上栋下宇;戴星鸣琴,风雨攸除;
   毋曰传舍,惟其燕处;抚字保障,日母日父;
   文职教养,武戢弁伍;寇竹召棠,苍生所护;
   官有常司,民以安堵;试院宾兴,奂仑特树;
   旁及侨居,克谋安娶;武城山陬,咸急义举;
   花落庭间,于焉歌舞。
  意译: 堂堂的屋宇,即是森严的官署;当着星空灿烂的夜晚援琴弹奏,何曾还有心头风雨?不要说这是招待所,这是个关心民瘼的处所;能够爱怜群众,才是为民父母。文职注意教养工作,武职注意训练队伍;要做到“寇竹~召棠”那样,群众才会得到好处;如果官能经常执行教养,人民自然会无哀怨可诉。试院和宾兴大厦,美仑美奂,气象特树;就是旁边居住的地方,也都感到非常舒服;武城虽然是个山间小城,大家还能乐于见义而做;因而花落庭间,及时歌舞,毫不感到苦楚。
  寺观:
   深山净土,泉谷逶迤;青牛名峡,紫鹿相依;
   珠官载启,宝刹崔嵬;象外寻幽,是侨是栖;
   昔在梁武,梵宇流辉;洎乎赵宋,紫馆争奇;
   武地蕞尔,与世推移;恭逢盛世,文教昭垂;
   缁流羽客,沐浴重熙;荒庵野寺,用载勿遗。
  意译: 深山里清净的地方,常常流泉淙淙,溪谷迂回。有的峡名叫青牛,有的山又以紫鹿为题。在这些地方常常出现道家庙宇,佛教寺院,规模雄伟,气象崔嵬;于此修行访道,自是别有风味!以前在南朝梁武帝的时候,佛寺到处都是;到了宋朝的时候,寺院更是出胜争奇;武宁虽然是个很小的地方,当然不会超出范围,正是遇到这样的太平盛世,文化教育又是如此的无处不施;即是和尚道士,也都重沐这种教化的光辉;因此即使是荒庵野寺,也要记载下来,不能抛弃。
  田赋:
   扬州之域,厥土泥除;田惟下下,赋下上殊;
   豫宁山邑,属在偏陲;耕织长养,藏蓄无余;
   皆在元季,浮额征输;洪筠数郡,悉困追呼;
   逮我圣朝,恺泽覃敷;汰浮轻役,财阜民舒;
   胥占雨润,武尚待苏;天光照临,烛我国穷间。
  意译: 扬州这一带地方,它的土质基本卑下;因为土地的硗瘠,征收的赋税也就有所等差。武宁本来是个山城,位置又在边陲,只能通过耕织来养活自己,休想成为富裕之家。以前在元朝的时候,不按照实际的田亩征收赋税,因此洪筠等几个郡县,被迫得无法生活而奔走号呼,直到清朝,才开始注意人民的痛苦;去掉多收的并减轻劳役;因而民情舒畅,生.活一天天地富裕。全国各地都在好转,武宁的贫困也正在消除,这正是“天光”照到了我县贫苦人民的缘故。
  驿盐:
   皇华于役,道阻且修;四达不悖,日惟置邮;
   盐入掌政,祭祀膳馐;鹾司既设,商运遐陬;
   翳我古艾,地僻民稠;车徒靡及,焉用鸣驺;
   煮海资淮,豫章载舟;使民道佚,化居利周。
  意译: 使臣到外面去执行命令,常感到道路险阻遥远;能够四通八达而不阻塞,主要在于设立了驿站,古来设立盐官,重在祭祀和馐方面;近来又设立鹾使,才把食盐作为商品运向很远很远。在我古艾这一地带,地既偏僻,民又蕃衍;平常很少有人到这里来,哪里还能听到显贵者的轮辗。煮盐本来资济江淮,豫章也就得到方便;管理人民的工作好作多了,人民也就能够很好地生活美满。
   书院:
   传经刻石,教始先儒;在乡在国,各有攸居;
   武虽山邑,俗尚诗书;云龙柳阜,遗泽未渝;
   锡山贤宰,广召生徒;朝元废址,乃辟乃除;
   西园东壁,风雨吾庐;今兹乐育,载启宏图;
   士安弦诵,野拓茁畲;藏修游息,文教诞敷。
  意译: 传授经典知识,将重要文献刻在石上,这是前朝知‘识分子进行教育时所做的工作。无论是在京城或在乡下,各有各的学习场所。武宁虽然是个山城,但是人民谆谆好学;在柳山周围,人才辈出,至今还被大家认可。有次有个贤明的县长叫锡山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元朝的废墟上,建造了宏伟的校舍,窗明几净,再不忧虑风雨吾庐。现今更加重视教育事业,不断扩大规模,使学习者能够安心学习,劳动者乐于野拓田畴;故无论是藏修出游,都能体现文教的宏敷。
  风俗:
   丛山瘠土,勤生啬施;豫宁旧俗,唐魏之遗;
   披草而耕,刻木而治;士朴民愿,淳气未漓;
   习染既久,渐爽厥维;浮靡竞艳,简悫是嗤;
   外腴中耗,真璞以亏;还淳返古,礼俗所需;
   诗书稼穑,华实相资;斟酌风教,短镬在斯。
  意译: 豫章武宁这一带,山峦重迭,土地浇薄,勤苦耕耘,才能俭朴生活;这样的旧俗,恰保存着唐魏遗风的特色。向来是斩草而耕,刻木而治,淳朴之风,未尝背违。但后来时移世易,原来的美德渐离;一谈到简悫事情,则反为他人所讥。外表竞尚华丽,元气损伤无遗。好象真正的璞玉,表里俱亏。重新重视淳朴之风,就为世俗所需。读书与劳动,彼此互相作为,再考虑风俗教化,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于这里。
  土产:
   艾翳山国,蚕丛积幽;地气磅礴,川液潜流;
   曷勾曷甲,曷豸曷虯;阴阳歧性,笃生有由;
   厥乔惟章,厥鳞惟鯈;藏珍类错,袭薰刈莸;
   匪克任贡,薄言晋馐;山经志怪,耳目难周;
   我泉我阿,予取予求;甲之乙之,用著其尤。
  意译: 古艾本来是个山国,崎岖得同蜀道一样。地势磅礴,川原莽苍,生物种种,各有行藏,虽不一定可以进贡,还是可以进作羹汤。至于山海经的详细记载,非我们能知其详。只能就各地所产,尽量搜求,分门别类,以志其良。
   选举:
   三物抡才,五品校士;扬于王廷,以佐天子;
   云烂星辉,光被山水;今古同揆,后先济美;
   圣代储贤,广征器使,砺世磨钝,罔不在此;
   武虽僻壤,声教伊迩;载耀羽仪,载橐弓矢;
   冠簪相望,浍升志喜;视彼前达,其来未已。
  意译:
   国家选贤举能,辅佐天子,俾能云烂星辉,家齐国治;古往今来的励精图治者,无不注意此事。自从进入清朝以来,特别重视选拔人才,量才录使;能对移风易俗治国平天下作出贡献的,多要溯源于此。武宁虽然是个偏僻的地方。但声教还很重视;文修武备,莫不作出成绩。因此达官贵人,所在皆是,看到这种飞黄腾达现象,预计未来,更加可喜。
  名宦:
   惟王建国,以牧斯民;九阍蔀屋,万里焉闻;
   惟资守宰,字此芸芸;缅怀曩哲,异绩纷纶;
   贾父杜母,千载流芬;岩疆如武,地瘠民贫;
   抚循噢咻,实赖慈君;昨土至今,几世几年;
   人往风微,口碑在焉;甘棠有荫,仰止弥殷。
  意译: 帝王建立国家,用来统治人民;但朝廷的政策法令,很难使遥远地方的人民有所知闻。因此就要依靠各级地方长官,管理这芸芸众生。缅怀以前的贤明领导,突出的政绩纷呈;比如“贾父”、“杜母”,千载以来都是令人尊敬。武宁这个地方,向来土地瘠贫,人民贫困;仰赖于他们的抚沐,才有现在的光景;虽然时间过去很远,但人民还是怀念他们。
  人物:
   玉蕴峰清,珠藏水洁;百里之区,江山看杰;
   其钟于人,敦庞卓越;或励德修,或树奇节;
   勋业文章,同规合辙;勒鼎铭钟,煌煌前烈;
   我朝敷教,无远弗达;陶冶群材,朝甄夕别;
   欲励后贤,爰表先哲;慎其蒐讨,幽潜必察。
  意译: 山里蕴藏了璞玉,峰峦才会清秀;水里蕴藏了明珠,水流才会清沏。全县之内,山水奇特;地既灵矣,锺于其人,必然卓越。是以有的德行彪炳,有的树立奇节;有的文章,金声玉振,有的事业,光照日月;多少钟铭鼎刻,名标史册。我朝推广教育,无远不达;广育人才,常加甄别;要想鼓励后起之秀,首先就要表彰先哲以作表率;于是慎妥地搜集资料,以便发潜德之幽光而昭先列。
  方技:
   维甯之区,山水奥异;钟英毓灵,旁饶绝技;
   虽云小道,于人有济;医本歧经,卜由易义;
   洞阐阴阳,精储五味;惟诸术解,皆古所器;
   大道既离,各执一艺;神而明之,道之所丽;
   简册昭垂,于今炳蔚;一行足观,用载勿替。
  意译:
   武宁这个地方,特别山清水秀;不独人才辈出,而且旁及方技。虽然常说这是小道,但对于人常有助济。医学出自歧黄,占卜源于周易;它们阴阳精晓,五行洞悉;这样的各行各业,古来都很重视;大道虽然后来分离,但只要心不离道,道会附丽技艺;所以历代的史册能把他们的事迹记载F来,而让他们流芳百世。一言一行,都有可取,记录这些事情,千万不要忘记。
  烈女:
   阴阳之义,妃乾以坤;妇效其顺,永贞是敦;
   断臂封发,彤史流芬;之死靡他,甘苦恶论;
   惟武之区,水洁山寒;磏得独行,常钟于人;
   余妇尽节,三说誓信;叶母脱姑,崖石为皲;
   竹扉古井,地气则然;纪厥幽懿,以范彝伦。
  意译: 古来讲究阴阳的道理,都把男的代表乾,女的代表坤;因此妇道重视柔顺,兼主洁贞。断臂封发的故事,千古流芬;还有誓死不二心的,至于同甘共苦,就在所不论。武宁这个地方,水洁山深;灵秀之气,常钟于人。余妇尽节,千古传闻;叶母脱姑,难与比伦;如此懿德,用诲后人。
   寓贤:
   古今昏旦,乾坤逆旅;得人而传,地无常主;
   玉枕之麓,修江之渚;半榻云山,一船风雨;
   昔贤所经,尤存镬矩;柳既名峰,苏亦有圃;
   远近相望,或出或处;光被泉石,芳流苌楚;
   千载匪遥,迹亦可数;凭吊在兹,尚其钦而。
  意译: 古往今来,快如朝夕;浩茫天地,堪同逆旅;有的地方需要得人而传,大地本来就不固定在谁的手里。在玉枕山的山脚,修江的岸边,有着半榻山崖,一蒿烟雨;自从黄山谷等由这里经过,题诗刻石,便尔名芳千古。再则柳已名峰,苏亦有圃;互相淹映,脍炙人口。今日重临凭吊,犹然隐约神游。
  艺文:
   古称传世,日功德言;文词于言,尤其精焉;
   纪功铭德,用托不湮;青邱怪石,穹林灵泉;
   阐泄奥异,幽秘以宣;柳记杜诗,地因人传;
   豫宁遐旷,自昔而然;艾侯列鼎,柳柏名山;
   云烟不朽,载籍绵延;述作相承,式视斯文。
  意译:
   古来所谓传世的三件大事,日德日功日言。文词对于立言来说,更有密切关联。歌功颂德,非文而不传;至于青邱怪石,层林幽泉,若要阐泄它的奥秘,非文而谁与宣?柳宗元的游记,杜少陵的诗篇,尽管穷乡僻壤,一因诗文而名不湮。豫宁土地荒旷,自古而然;自从艾侯列鼎,柳伯名山,地因人显,载籍绵延,此后述作标承,当更世代相传。
  仙释:
   洪荒既启,愚从智牧;道术纷纭,异轨同毂;
   或统其全,或致其曲;二氏所宗,柱下天竺;
   抱一崇虚,离群绝俗;厥趋虽歧,归于自淑;
   武本奥区,褒山邃谷;仙佛棲游,罏盋相续;
   不侈宗门,保其幽独;兼德攸彰,真修是朂;
  意译: 时在远古,愚者受智者驾驭。道释两家,因而各纵其术。道家源于柱下,佛教产自印度;道家抱一崇虚,佛教离群绝俗;二者教义虽有不同,原则都是希望自己超尘脱俗。武宁本来是个群峰巍峨的地方,因而多深山幽谷;道佛二家来此棲居或云游,炉烟相续。不要过多地议论他们,让他们自已保其幽独。只要是好的就要予以表彰,但愿真正的修行慕道,作为他们自己的勉朂。
   茔墓:
   哲士安仁,愚夫怛化;运往会来,于何凭籍;
   蟪蛄春秋,菌槿晨夜;苟无建树,同焉荣谢;
   或崇而封,或植之槚;奠厥精灵,妥其幽舍;
   表志焜煌,铭词典雅;文德武功,不相假借;
   若堂若坊,悠悠泉下;孝子慈孙,昭兹流亚;
   意译: 达人对死知命,愚夫对死惊怕;本来有生有死,生死何须牵挂?蟪蛄难活一年,菌槿仅能过夜;假若人无建树,同它们一样毫无代价。于是有的崇土而封,有的重价而槚;使得死去之人,能够含笑地下。有的是表志不群,有的是铭词典雅;无论文德武功,、各自都能切恰。犹处崇楼大厦,悠然安居泉下;但愿孝子慈孙,牢记承先启后。
  祥异:
   天人之际,王者所敬;寒燠雨晹,休咎是征;
   粤稽古帝,德契穹冥;五风十雨,河岳输灵;
   有一不顺,垂象致惩;恐惧修省,眚匿斯寝;
   蕞尔岩邑,遭遇升平;大化翔洽,四灵充庭;
   感召不爽,昭示后人。
  意译:
   天象人事之际,帝王非常祈敬;寒热阴晴变化,往往好坏是征。窃思古来帝王,德行默契苍冥;经常风调雨顺,但见海晏河清。如果一出差错,天会显象致惩;假如感到害怕而进行反省,则这些反常现象自然匿迹潜形。武宁这块小小地方,幸而遇上盛世太平;加上教化周施,连号称四灵的麟风龟龙也常显姿露形。天人感召常会灵验,关于这点,要好好昭示后人。
  轶事:
   山川旷盈,今古辽博;孰竟其藏,孰启其钥;
   石室兰台,纷焉研索;耳治目收,鸿纤互托;
   意在劝惩,亦庄亦谑;夷坚诺皋,征烦取约;
   是日说家,义类炳灼;敝帚适用,鸡肋堪嚼;
   琐碎纷庞,治而不削;广彼前闻,毋伤穿凿。
   意译: 山川极其辽阔,古今极其绵长;谁能揭示其全部奥秘,谁又能知道其全部所藏?就是在内宫的图书馆里,也要时常搜找思量。因此耳闻目察,都得仔细端详;要注意是在劝勉或在惩告,是否重诺,或者言狂;在某些时候,又要征烦取约,补短取长;这些做法说是说家,含义炳灼而有光芒。敝帚有时可以适用,鸡肋何尝不可嚼尝?尽管事实琐细纷庞,仍然有的意义深长;在以前知道的基础上加以增补,不要认为是穿凿而放弃编写时光。
  兵卫:
   井田古制,兵民不分;前明卫所,师古开屯;
   出执戈矛,居事耕耘;厥后弛职,户耗军贫;
   岁额漕运,瓜期靡愆;国朝定鼎,善政在人;
   宿逋均免,于役克勤;维武岩邑,亦有正军;
   卫缺屯亩,兵练都营;正供天庾,修水通津;
   会城东上,百艘具陈;于万斯年,足食足兵。
  意译: 古时的井田制度,兵士和人民没有区分;在明朝设立卫所的地方,学习古法,实行军屯。有事的时候,出执干戈,无事的时候从事耕耘;以后松弛了这种职守,弄得户耗军贫;每年要增加漕运,按时要征收物品。自从清朝以来,执行善政,有了其人;规定宿逋均予免除,对本职工作要尽力而行。武宁这个小县,也有正规军;卫所虽然缺少屯垦田亩,统在都营里练兵;供应朝庭的粮食,要从修水这条水上通道启运;在县城的东面,有上百艘船来往或泊停;而这支军队,就是保护这里的安宁。从此以往,可以足食足兵。武事:
   岩疆小邑,僻处郡西;穹林叠山献,川谷逶迤;
   吴楚缰锁,兴瑞藩篱;烽火一炽,草窃攸归;
   佳兵不祥,无备亦危;先事候情,往迹可稽;我朝长治,文德诞施;黄童白叟,不识征鼙;
   邑于海内,鹪鹩一枝;绸缪阴雨,尚克庇之;
  意译:
  武宁是个小县,僻处豫章郡的西边;层林迭巘,川谷邈绵;正当吴楚要冲,又为兴瑞屏藩;一旦有了战事,此地势在必争。喜欢用兵的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有备也很危险;事先应该了解情况,往事还可进行稽检;我朝长久无事,德化遍及四埏;无论是老人或小孩,从来就不知道有战事发生。武宁对于全国来讲,不过是鹪鹩一枝;如果作到防患未然,当可太平无事。
  古迹:
   阅世成古,著迹惟贤;履梏虽微,系以苓榛;
   山城窈窕,景物幽妍;柳黄接迹,文酒流连;
   褒荣洞壑,黼黻林泉;节坡义水,郑沼周园;
   一草一石,精神寓焉;云霞无恙,迤馆渐湮;
   日景其行,思永其传,陵谷可易,图籍弗捐;
  意译: 好多东西经过悠久的年代,往往名为所掩;但要为人所知,倒要通过名人的指点,比如履梏虽然是些小物,但因以苓榛为材而不同一般。山城山深水远,景物分外幽妍;自从柳黄先后而来,诗文酒会流连;经常评洞选壑,到处赞美林泉;什么节坡义水,又是郑沼周园;即是一草一木,无不精神寓焉。云霞虽然依旧,迤馆可是渐湮;景仰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要使它们永远流传;陵谷就是变迁,图籍不能弃而不言。
  封爵:
   星拱惟辰,水比于地;帝王象之,宅中而制;
   列爵分封,以重藩卫;柳峰嵯峨,修江迢遽;
   几世几年,河山带砺;艾侯邈矣,风流淹替;
   刘敬王愍,约略可志;海昏西安,时兴时废;
   姓名爵里,盟府所记;曷竹曷符,穆然古义。
  意译: 群星拱着北辰,犹水附之于地;帝王洞晓其理,居于中位而制。首先分封列爵,加强周围藩卫;柳峰如此嵯峨,修江如此迢遽;几经人世沧桑,河山变得如此带砺!艾侯离我们很远,风流不大可忆;即是刘敬王愍,也只约略可志;比如海昏西安,就是时兴时废;有的名姓爵里,盟府曾经录记;究竟谁竹谁符,只是穆然古义。
  秩官:
   建邑画疆,设官图治;宽猛缓急,民生攸寄;
   艾地边陲,兼资武备;虽判职司,统勤王事;惟贤而明,慈祥恺悌;口碑载道,传流不替;
   茧丝保障,胥留睹记;与作福威,盍为循吏;
   公论在人,贤否莫讳。
  意译: 古者建立郡县而划分疆界,意在设立官署而能图治;故或宽或猛,或缓或急,对于生民,关系至伟。武宁地处边陲,兼要注意武备;虽然各有职司,总的来说,都在勤于王事,惟有贤明的人,才会慈祥恺悌;自会有口皆碑,长久传流不替;至于横征暴敛,或者厚民之生,都会留下深刻记忆;假如作威作福,岂得称为循吏?公论自然在人,好坏千万莫讳。
   (译者:九江师专徐声扬)历代编撰县志概况 《武宁县志》的编撰始于何代,现已难于考据。明成化丙午县志序:“武宁为邑,实肇于唐,而图志之废,自元季兵燹以来,典籍荡然。故家大族,流离转徙,先达文章事迹,散失垂尽。”
   元以后,自明永乐年间后,又开始编撰县志,在明代共编撰七次:
   (1)永乐年间始编,年代不详,未付印。
   (2)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年)。
   (3)宏治十七年甲子(公元1504年)。
   (4)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公元1543年)。
   (5)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公元1562年)。
   (6)万历四年丙子(公元1576年)。
   (7)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公元1610年)。
   (8)崇祯七年甲戌(公元1634年)。
   现将历次编撰情况分述如下:
   (一)、明永乐县志:
   县丞郑观(福建人,永乐间丞)主编,未付印,余不详。 (二)、明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年)县志:知县冯琦(字润卿,鄞县人,由举人知县事)主修,杨廉(字方震,丰城人。明世宗朝仕至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恪,学者称月湖先生)主编,殷缙(本县北乡人,天顺间贡生,贵州安顺州知州7协编。共八卷,卷首有图,其中各门均有义例。编辑时间为五个月。余不详。
   (三)、明宏治十七年甲子(公元1504年)县志:
   县丞易荣、教谕陈通、训导沈秀(钱塘人,太学生)等修编,余不详。 (四)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公元1543年)县志:知县唐牧(字世惠,上海人,监生,国子典簿升授)主修,教谕徐麟(闽县人,举人,后升合浦知县)主编,潘槐(本县坊市人,选贡,平海卫训导)、陈珰(主簿)、潘儯(号南吾,本县北乡南皋人,嘉靖已未进士,湖广道州知州)等协编。六卷(舆地类、官政类(三)、人物类、杂志类),卷首有图三(武宁县治总图、武宁县公廨之图、武县儒学之图)。书成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夏五月。
   (五)、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公元1562年)县志:
   吴思齐(侯官人,举人,后升饶州通判)任知县时,由教谕朱安帮(浙江山阴人,贡生)续修一次,略作增补,无大变动。书成于六月。 (六)、万历四年丙子(公元1576年)县志:知县胡东阳(字升之,四川建昌卫人,由岁贡为令)主修,教谕李士振(晋阳人)主编,主簿吴祐、教授盛廷赞(本县北乡人,嘉靖贡生,湖广宝庆教授)、举人方继懋(本县北乡人)、司训伍益逵、生员潘大谋、吴宗周(本县坊市人,‘南直应天府教授)、张机(本县坊市人,万历已未永宁学训)、潘策(本县坊市人,万历辛卯安远教谕)等协编。六卷,纲四、目三十六。书成于万历四年六月,编纂时间为一年,印数不详。 (七)、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公元1610年)县志:知县周道昌(全州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任知县)修成,代知县林文升刻印,陈一泰(本县坊市人,万历戊子副贡,大庾训导,迁瑞州教授,后任广东博罗知县)、陈龙、黄时习(本县坊市人,万历癸丑岁贡)、盛宗令(字长庚、本县南市人,万历丙午副贡,浙江丽水训导,大庾教谕,抚州府教授)等协编。书成于万历三十八年夏,余不详。 (八)、崇祯七年甲戌(公元1634年)县志:知县寇可教(字宅虚,别号图云,湖广应城人,万历已酉举人,越七科不第,谒选武宁知县)主修,余学优(字军柱,本县长乐乡人,崇祯癸酉孝廉)、吴道行、陈文辉等主编,余不详。
   在清代共编撰十次:
   (一)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
   (二)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据康熙志增补重印。
   (三)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1750年)未付印。
   (四)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
   (五)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756年)未付印。
   (六)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
   (七)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
   (八)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
   (九)道光二十八年戌申(公元1848年)。
   (十)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
   现将历次编撰情况分述如下:
   (一)、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县志: 知县冯其世(号际生,云梦人,恩贡,顺治辛丑知县事)主修,汪克淑(本县坊市人,康熙丁丑岁贡)、盛弥愿、盛士洁等起草,杜栋、张仲友(字大生,本县坊市后街人,康熙巳酉、壬子两科副贡,康熙丙辰赣州府训导)、陈南、盛弥佑等定稿;吴国太、潘光祉、陈国亚、张安世、盛宗彦、陈六奇(字元伯,本县坊市人,丙子,巳卯两荐不售,以岁贡终)、刘元泮(本县北乡楼沅人,康熙丁卯恩贡).=潘元品、盛士鸣、张金学等参阅校订。计十卷,四百页,一十五万字。编辑时间五个月,刻印时间一年,印数不详。(二)、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县志:
   知县廖科龄(福建将乐人,捐贡)主修,编辑人员不详。十卷,印数不详。(三)、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1750年)县志:
   知县刘宏略(河南人,监生,乾隆十二年任,十六年卸事)主修,未付印。 (四)、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县志:知县邹应元(江苏金匮人,进士。乾隆十六年任,二十一年卸事)主修,盛大谟(本县坊市人,臬司黄岳牧举经学,贡生。乾隆甲子安义训导)主编。余不详。
   (五)、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756年)县志:
   知县宋调元(江苏元和人,贡生。乾隆二十一年任,二十四年卸事)主修。未付印。余不详。
  (六)、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县志:知县梁鸣岗(广东嘉应州举人。乾隆三十五年到任,四十六年候补同知,四十八年卒于官)主修,杨光斗(本县上南乡人,举人)、盛元绩(本县坊市人,举人。峡江县教谕)、余鸣珂(本县安乐乡人,举人)主编。自乾隆四十四年巳亥春至四十七年壬寅夏完成。二十四门,三十卷,二十八万字。印数不详。 (七)、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县志:知县石赞韶(广西义宁人,举人。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到任,五十三年十一月署金豁。,五十五年六月回任,五十六年十二月署瑞金。五十七年九月回任,五十八年三月调玉山卸事)主修,余不详。 (八)、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县志:知县陈云章(号秋河,福建莆田人,己巳进士。道光二年三月到任,七月奉调入闱卸事。十月回任,四年六月调临川卸事)主修,张绍玑(本县坊市人,由廪贡授训导,历署赣县、余干教谕,赣州府教授)等主编。编辑时间为一年零四个月。分为三十二门,四十四卷,十二册,四十一万三千字。印数不详。 (九)、道光二十八年戌申(公元1848年)县志:知县李珣(云南蒙自人,道光乙巳进士。二十八年三月到任,二十九年三月卸事)主修,张富经(本县坊市人,进士,曾任知县、同知、通判、知州等职)等编辑。三十二门,四十四卷,二十万八千八百字。印数不详。 (十)、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县志:知县何庆朝(广东香山人,举人。同治八年二月到任,离职时间不详)主修,葛方授(本县上南乡人,监生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刘镇澜(本县升仁乡鲁洞人,进士。户部主事)、张亨钰(本县安乐乡人,优贡。曾任广东恩平县知县)等编辑。余不详。
   我县收藏旧志目录为:
   一、明嘉靖壬戌(公元1562年)县志一部六卷两册(复制手抄本)。
   二、清雍正乙巳(公元1725年)县志一部十卷四册(复制本)。
   三、清乾隆乙亥(公元1755年)县志二册(不全,原版本)。
   四、清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县志七册(不全,原版本)。
   五、清道光甲申(公元1824年)县志一部四十四卷十二册(原版本)。
   六、清道光戊申(公元1848年)县志一部四十四卷十六册(复制本)。七、清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县志一部四十四卷二十册(其中有几卷为复印本,余为原版本)。
   八、清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县志一部三十卷(精装一册,1980年台北市武宁同乡会翻印)。
  九、清同治壬申(公元1872年)《南昌府志》-部六十六卷四十册(原版本)。
   十、明嘉靖丁亥(公元1527年)《九江府志》-部十六卷六本(复印本)。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一)1980年10月12日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时组织人员名单:
   主任委员鲁德中
   副主任委员 胡仁义
   委员 刘辉庆、刘庭月、陈启后、陈兆麟、卢国源、柯松、陈希炎、冷先发、王忠烈
   (二)1981年6月党政分家后县志编纂委员会作了如下调整:
  主任委员胡仁义
   副主任委员刘辉庆、刘庭月
   委员陈启后、黄修达、王公荆、涂兆庆、陈希炎、冷先发、刘明远、王忠烈
   (三)1984年9月8日增补县志编委成贵名单:
   副主任委员 陈兆麟
   委员 潘世梧、刘士杰、徐志泉、刘晓波、刘明和 (四)1987年原主任委员胡仁义调离武宁,9月6日改由温浙兴兼任。
  (五)1988年原编委委员兼县志办公室主任刘明和调离武宁,8月8日增补张友海为委员兼县志办公室主任。
   顾问 余心乐(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声扬(九江师专讲师)县志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 由刘庭月兼任,后由刘明和兼任
  副主任 王忠烈(兼任)、聂钟、张镜渊
  1988年8月8日调整为:
  主任 张支海(兼任)
  副主任 涂兆庆、张镜渊
  主编 涂兆庆、张镜渊
  编辑 刘鸣和、刘明旺、杨炳训、柯彩萍、胡雪梅、汪瀚、胡成、张镜渊、涂兆庆
  打字 (初稿)张小秋、陈宝珍
   (修正稿)卢金花、王文英
   (三稿)卢金花、王文英、刘秀英
   (四稿打印)张春香
  封面题字 徐声扬
  摄影 闵振国、张友海、政协、对台办摄影组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人物

郑观
相关人物
冯琦
相关人物
杨廉
相关人物
殷缙
相关人物
沈秀
相关人物
易荣
相关人物
陈通
相关人物
唐牧
相关人物
徐麟
相关人物
潘槐
相关人物
吴思齐
相关人物
朱安帮
相关人物
胡东阳
相关人物
李士振
相关人物
盛廷赞
相关人物
方继懋
相关人物
吴宗周
相关人物
张机
相关人物
潘策
相关人物
周道昌
相关人物
林文升
相关人物
陈一泰
相关人物
黄时习
相关人物
盛宗令
相关人物
寇可教
相关人物
余学优
相关人物
冯其世
相关人物
汪克淑
相关人物
张仲友
相关人物
陈六奇
相关人物
刘元泮
相关人物
廖科龄
相关人物
刘宏略
相关人物
邹应元
相关人物
盛大谟
相关人物
宋调元
相关人物
梁鸣岗
相关人物
杨光斗
相关人物
盛元绩
相关人物
余鸣珂
相关人物
石赞韶
相关人物
陈云章
相关人物
张绍玑
相关人物
李珣
相关人物
张富经
相关人物
何庆朝
相关人物
葛方授
相关人物
刘镇澜
相关人物
张亨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