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情
分类号: D669
页数: 3
页码: 718-720
摘要: 武宁县饮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有茶叶茶、菊花茶、芝麻豆子茶、川芎茶、炒米茶、莳萝茶等。碱水粑是用稻草灰开水冲泡过滤后取其水浸红粘米,数小时后磨成浆,盛入垫布粑筛蒸熟后,切成块,然后浸入加碱的冬水缸或坛中,食用时取出切片炒熟即可。
关键词: 武宁县 生活习惯

内容

一、饮茶 我县饮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有茶叶茶、菊花茶、芝麻豆子茶、川芎茶、炒米茶、莳萝茶等。旧志《风俗》篇载:“李唐而后,江南之人皆嗜茶,而武宁独盛。俗喜嚼茶叶,噘其精液,又食其渣滓。然雪爪,玉钩(茶叶名)味实甘永,嚼之,舌齿间有余韵,虽文士不厌也。”茶叶茶有红茶、绿茶,用开水冲泡不放其它食品,绿茶,本地谓之青茶,泡水呈淡绿色,味醇,能提神、清肠胃。亦有以茶果泡茶待客者,乡间大都是嫩茶摘制出售,粗茶留作家用。 川芎茶亦为我县常饮品。在茶水中加进芎片或芎末,清香开胃。芎产大桥北屏山,有茶芎、药芎两种,茶芎较小。旧志载“茗之性寒,芎之性散,皆有明文。土人二物并用,老者寿考康宁,少者强壮自若,未尝见有毫发之损。或地气相宜,抑亦脏腑相习。本草诸书,时有不验也。”可见以芎泡茶,在我县有悠久的历史。芝麻豆子茶是罗溪、石门、船滩、东林及近县城的乡村待客佳茗。开水泡熟(或生)芝麻,再加熟黄豆、熟花生米,和以盐姜,味咸,清香且带微辣,饮嚼均可。故有作客武宁者,能一饮芝麻豆子茶为快。 菊花茶,历史悠久,城乡普遍饮用。我县泡茶用的菊花,是一种野山菊移栽培植而成,朵小,色白,无苦味。每年“立冬”前后摘来,捻去花蒂,以盐拌渍,并有以柑桔皮切成细粒拌入。装入罐中备用,可以经年不坏。饮用时以开水冲泡,色碧味香,别有风味。莳萝茶,多为县东北农村饮用。莳萝亦称“土茴香”,用其果实泡茶,茶味芳香,有开胃健脾消食作用。
   二、食品 碱水粑是用稻草灰开水冲泡过滤后取其水浸红粘米,数小时后磨成浆,盛入垫布粑筛蒸熟后,切成块,然后浸入加碱的冬水缸或坛中,食用时取出切片炒熟即可。每逢新年,农村各家各户忙于做粑,有的多达数十斤。 麻糍粑也是我县民间过年盛行的一种食品。做法是蒸熟糯米成饭,倒入木桶,掏烂,涂清油于磨石上,把糯米饭团,在石磨上甩搭,至饭粒完全碎烂,做成圆饼。食用时切力块,入锅油煎或油炸,撒糖即可,色澄黄,味甜。 什锦汤是我县民间宴席的第一道乡土名菜,作料是鸡扎、猪肉、笋、荸荠、萝卜、黄花、香菇、虾米等等,斩成碎末,炒煮后加鸡蛋和少许薯粉成糊,起锅时撒以熟花生米末、葱花、胡椒末,味香可口。 薯粉丸子是待客佳品。制法是煮熟芋头去皮和薯粉做成面团,吃法有三,一是将面团搓成小圆果或扁圆果,水煮或油炒熟后加调味品及大蒜或葱花即可食用,称薯粉丸子。二是将面团摘成小圆果后擀平,馅以冬笋大蒜炒精肉丁或猪油芝麻合白糖,蒸或煮熟,香醇鲜美,别有风味,称包哨子。三是多用芋头少用薯粉调成浓糊,水开后对锅捻人,煮熟捞起,拌以芝麻粉、白糖、细嫩松软,香甜而不腻,称雪花丸子。
   三、姓氏 我县姓氏比较复杂,但居住均较集中,如浬溪的刘、李、陈、王、周、邓;石渡的朱、钟、胡、陈;船滩的王、傅、雷、程、周;干楼的黄、罗、方、李、汤;罗溪的傅、葛、李、刘、杨、施;石门的张、熊、叶、邹、刘;东林的曹、徐、车;宋溪的潘、杜、刘、石;伊山的潘、邢;杨洲的邢、卢、舒、柯;黄段的刘、田、王、万;清江的蒋、杨、傅、罗、黎、徐;横路的张、冷、熊;大洞的聂、戴、洪、成、叶;大桥莲花的刘、余、夏、周、黎、柯等等。有的一个村庄居住着几个姓,有的一个自然村全属一姓,几乎无外姓,如船滩辽埠的曾家和隔河相望的下车沈家,辽田东岸的雷家,小源的柯家,双田的陈家,斜石的张家,有的村庄并以此为地名,地图上出现不少“范家”、“黄家”、“李家”、“华家”,反把原有的地名渐渐湮没。 我县姓氏的由来,旧志上略有记载,亦只能说明我县姓氏的迁入概况,如南唐时兵部侍郎卢俦屯兵武宁,后有卢姓;明盛文郁任武宁知县,后家于此,始有盛姓;唐国子祭酒张宁隐居紫鹿岭,后始有张姓;唐天复进土历官兵部尚书王权隐居卢桐坪,后始有王姓;元隆兴路通判费本良奉命镇守江滨,后始有费姓等等。 解放前,人数较多的所谓“大姓”都要立宗祠,修族谱,论资排辈,利用宗族观念进行统治。但从族谱中可以考据某姓的来历及源流,对研究民族发展史不无参考价值。民国初期我县人口较多的姓有卢、叶、余、陈、张、李、周、盛、王、黄、冷、罗、刘、胡、熊、邢、潘、徐、杨、傅、汪、吴、万、汤、聂、舒、方、郑、肖等29个;较次的有。翁、洪、钟、江、涂、车、朱、苏、瞿、喻、许、齐、黎、梅、雷、崔、申、殷、田、全、鄢、赵、姚、陶、曹、高、毛、柯、华、章、唐、匡、姜、彭、凌、程、邱、林、沈、金、游、邹、甘、董、杜、邬、夏、易、费、蔡、艾、戴、段、邓、毕、葛、莫、石、欧阳等59个;稀姓有廖、辛、明、成、闻、韦、谈、.焦、邵、温、练、仰、竺、阮、严、季、项、魏、童、.冯、宗、封、皮、司、俞、文、孙、樊、袁、关、颜、韩、连、钱、茅、何、戈、查、梁、庄、常、商、桑、‘宁、丁、曾、阴、任、潭、淦、詹、蓝、吕、鲁、伍、武、尹、闵、管、‘但、简、左、马、蒋、苑、宋、晏、’顾、赖、过、谢、向、孟、应、缪、帅、薛、乐、郭、骆、席、翟等82个。共170姓。
   在1981年全县人口普查中,统计全县共有306姓(按笔划为序):
  丁、卜、刁、万、马、于、习、方、王、尹、毛、孔、文、卡、车、韦、仇、丰、从、五、尤、计、刘、田、石、皮、.卢、邓、甘、艾、帅、乐、史、古、宁、左、包、叶、冯、‘龙、申、印、白、功、司、平、占、边、.汤、朱、毕、吉、孙、,华、许、齐、成、伍、任、向、江、危、庄、乔、关、阎一过、羊、池、全、纪、仰、宇、伊、邝、年、扬、李、余、何、杜、阴,沈、汪、吴、邢、冷、宋、严、巫、苏、阳、束、朴、闵、岑、匡、阮、况、吕、连、欧阳、辛、应、沙、佐、佟、邬、励、欧、余、劳、安、但、利、沐、牟、张。‘陆、陈、金、邹、罗、周、易、邱、’明、林、国、宗、练、岳、季、卓、武、孟、单、邵、官、居、庞、宛、房、尚、祁、屈、宓、杭、胡、郑、修、段、钟、柯、供、项、贺、赵、骆、范、俞、费、柳、殷、斜、.施、苑、荆、鄢、庄、查、柏、邰、苗、封、徐、谈、董、郝、袁、唐、聂、海、翁、夏、席、贾、诸、姚、祖、钱、侯、涂、高、秦、康、祝、凌、敖、顾、衷、桂、莫、郜、郗、倪、晋、晏、耿、奚、郦、柴、泰、娄、营、诸葛、黄、崔、陶、谢、曹、盛、郭、饶、龚、梅、谌、梁、淦、符、盘、宿、麻、屠、戚、商、萧、程、温、傅、游、舒、章、彭、曾、赖、童、韩、焦、覃、鲍、菅、辜、揭、释、湛、雷、窦、葛、解、詹、路、蒋、蕲、雍、裘、简、盟、虞、潭、熊、廖、翟、巢、蓝、管、裴、端木、端楼、褚、槐、潘、腾、鲁、樊、阚、颜、潜、蔡、琚、漆、操、戴、薛、鞠、储、衡、穆、瞿、燕、魏。
  1981年较之民国初期增加136姓,可从中了解数十年来人口流动变化情况。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绿茶
相关专题
川芎茶
相关专题
菊花茶
相关专题
莳萝茶
相关专题
碱水粑
相关专题
麻糍粑
相关专题
什锦汤
相关专题
薯粉丸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