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药
分类号: R28
页数: 3
页码: 518-514
摘要: 武宁县中草药资源丰富,被定为全省十个中药生产县之一。 明嘉靖《武宁县志·药之类》记载我县地产药材有红花、甘菊、黄连、五加皮、乌药南星、半夏、独活、括蒌、荆芥、苏子、车前子、香附子等14种。
关键词: 中药 药剂

内容

我县中草药资源丰富,被定为全省十个中药生产县之一。 明嘉靖《武宁县志·药之类》记载我县地产药材有红花、甘菊、黄连、五加皮、乌药南星、半夏、独活、括蒌、荆芥、苏子、车前子、香附子等14种。 清雍正《武宁县志·药之属》记载我县地产药材有紫苏、薄荷、乌头、何首乌、牵牛青箱子、括萎、瓜蒌、半夏、芍药、独活、蓖麻子、苍耳、益母草、艾叶、菊花、菖蒲、薏苡仁、香附子、贝母、干葛、苦参、威灵仙、天南星、黄精、稀莶草、蒲公英、羊蹄根、旱莲草、夏枯草、金银花、栀子、地骨皮、茱萸、陈皮、杏仁、桑白皮、桃仁、枸杞子、金樱子、山查、白扁豆、鸟药、山药、紫河车、五加皮、五倍子、白头翁、蜜、当归、枫香、石菖蒲、骨碎补、黄芩、木赋、茅根、松节、松花、茯苓、土茯苓、槐实、侧柏叶、柏子仁、菌陈、蓼花、女贞实、麦芽、竹沥、杉木节、黄卷、花椒、灯芯、葛根、鸟梅、木瓜、麦门冬、荆芥、百合花、山茱萸、皂英、皂荚刺、厚朴、芫花、羌活、葫芦巴、蝉蜕、鹿角、虎胫骨、兔矢、桑葚、松肪、夜明沙等94种。武芎。是我县清末民初输出最多的药材,大桥北屏山大面积种植。清同治《南昌府志》土产一草之属中载:“芎,味香,可和茶,出武宁山中。”依此考据,芎之引入我县约在道光之后,同治之前(公元1824一1874年之间)五十年内,距今160余年。民国时期,年收购量万斤以上,解放后年产量约20万斤。 白花茵陈,又名野荆介。野生,主要分布于大桥、莲花、船滩、石门等地。解放前产量不详。解放后,年产量达万斤,除自用外,输往东南亚各国。
   白芍。原来我县有少量种植,1969年以后,扩大种植面积,年产量万余斤。
   丹参。主要分布于石门、罗溪、甫田等地,系野生,年产量达4万余斤。 太子参。1975年由江苏溧阳引进,在石渡、船滩、幸福、罗溪等地试种。亩产200余斤,年产量达1.2万斤。 元胡。1976年由浙江东阳县引进,在石渡、船滩、幸福、罗溪等地试种成功。现已扩种150余亩,年产量2千余斤。 杜仲。1976年由四川运苗4万株移植在安乐林场及罗溪仙果山等地。长势良好,近年已有少量供应。
   茯苓。我县山区原有少量野生,1976年变野生为人工培植,现已扩种,年产量近万斤。
   桔更。由野生改为人工种植,初获成功。播种面积150亩,年产量2万斤。
  1956年开始建立药材生产基地。至1981年全县药材生产基地10个,药场5个,生产人员190名,种药面积1300余亩,中药品种25个。 根据资源普查,我县现有药材品种209个,即真菌竹黄、茯苓、尾巴伸筋、卷柏、海金沙、石苇、骨碎补、白果、榧子、侧柏叶、辛夷花、厚朴、内红肖、呈茄子、乌药、桂皮、白芍、赤芍、黄连、草乌、山木通、威灵仙、松花粉、十大功劳、防杞、山慈姑、青木香、细辛、石南藤、鱼腥草、玄胡、夏天无、板兰根、地丁、瞿麦、太子参、商陆、何首鸟、扁蓄、虎丈、土牛膝、牛膝、青香子、透骨草、鎐羊霍、芫花、木别子、瓜蒌皮、天花粉、洋桃花、芙蓉花、蓖麻子、复盆子、乌梅、仙鹤草、山查、木瓜、赤小豆、扁豆、苦参、无花果、桑叶、石彭子、枇杷叶、地南蛇、石榴皮、地于、土花椒、黄柏、枳壳、枣皮、春树皮、竹节人参、白芷、西芎、金钱草、川芎、小回、竹叶柴胡、独活、明党、闹阳花、前胡、女贞子、矮地茶、落石藤、白前、徐长柳、枳梖子、勾藤、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八能麻、野菊花、艾叶、白术、旋复花、败酱草、鹅不食草、刘寄奴、牛子、蒲公英、小蓟、棉茵陈、青蒿、红花、旱莲草、希贡草、龙胆草、车前草、桔更、沙参、茜草、紫草、地骨坡、吐丝子、玄参、生地、土茵陈、凌肖花、黄荆子、大青叶、苏叶、苏兜、泽兰、薄荷、夏枯草、白花菌陈、益母草、丹参、半枝莲、荆芥、香如、生姜、谷精草、藜芦、半边莲、黄精、玉竹、蕌白、瓜蒌、七叶一枝花、麦冬、马尾筋、土茯苓、天南星、半夏、射干、山药、黄药、石斛、白芨、仙毛、香附子、水芦根、淡竹叶、苡米、藕节、欠实、金英子、夜交滕、乌稍蛇、天冬、桃仁、石菖蒲、寻骨风、羊奶党、卑解、大活血、陈皮、白茅根、大皂角、路路通、马齿苋、竹茹、寄生、苍耳子、地龙、水蛭、班蟊、蜣螂虫、蛴螬、蝉蜕、蜂蜜、蟾酥、龟板、鳖甲、黑角、白花蛇、蕲蛇、夜明沙、穿山甲、天龙、豹骨、血余炭,猴骨、京大戟、合欢皮、草决明。在上述药材中,野生变为人工栽培的有35种。即:侧柏叶、桂枝、白芍、牛膝、黄柏、枳壳、白芷、川芎、小回、女贞子、白术、牛子、红花、桔更、生地、苏叶、苏兜、丹参、荆芥、生姜、苡米、藕节、桃仁、陈皮、蓖麻子、桑叶、枇杷叶、杜仲、薄荷、茯苓、乌梅、山查、木瓜、扁豆、枣皮。 我县中药店铺,遍布城乡。解放后,1956年5月,县成立药材公司。负责全县中西医药购销业务。农村集镇药店由药材公司统一管理,并引导走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的道路。1959年初,各地国药店并人当地卫生院,成为院内中药室。1962年药材公司仍划归商业部门管理。药店从卫生院划出,并增设了大桥、月田两个药店。1963年5月,恢复船滩、浬溪、罗溪、月田、石门、箬溪、巾口等地的公私合营国药店,增设16个分店:船滩的辽田、南岳、温汤、辽里、东林、斜石;浬溪的牌楼、大源、山口;罗溪的廉村、坪港、坪源;石门的田铺、中村、箬溪的瓜源、杨洲。1965年5月,根据省商业会议精神,对一人一店的分店予以撤并调整。业务移交公社卫生所,原分店人员,一部分留公社卫生所,一部分充实到大桥、路口、石渡、横路药店。
  1967年,浬溪、罗溪、船滩、石门、箬溪、巾口、石渡、横路、大桥、路口等药店转为国营药店。1970年,箬溪药店迁干楼。为干楼药店;巾口药店迁幸福,为幸福药店。1972年增设罗坪药店。1976年增设清江药店。1981年增设县城登高山益寿药店。
  1971年,药材公司改称武宁县医药公司。下设13个药店,即:路口、大桥、横路、幸福、干楼、浬溪、船滩、清江、石渡、罗溪、石门、罗坪及县城益寿国药店,县医院与公社卫生院设中药房。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武芎
相关专题
白花茵陈
相关专题
白芍
相关专题
丹参
相关专题
太子参
相关专题
元胡
相关专题
杜仲
相关专题
茯苓
相关专题
桔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