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编制和精简下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编制和精简下放
分类号: D630.3
页数: 4
页码: 218-221
摘要: 1949年9月成立中共武宁县工作委员会和武宁县人民政府,当时全县有行政、事业、企业机构161个,有工作人员465人。县以下设城郊、箬溪、横路、长吝、罗溪、浬溪、船滩7个区公所。精简下放工作是1957年底反右斗争结束后开始,全县下放干部职工191人。
关键词: 机构编制 精简下放

内容

一、机构编制。1949年9月成立中共武宁县工作委员会和武宁县人民政府,当时全县有行政、事业、企业机构161个,有工作人员465人。县以下设城郊、箬溪、横路、长吝、罗溪、浬溪、船滩7个区公所。其后随着政权建没发展的需要,机构逐年增加,人员逐渐增多。至1957年全县正式核定行政、事业、企业机构367个,编制为1962人。其中:党政群机构36个,编制246人;事业、企业机构331个,编制1716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21个公社(场),1959年核定编制377人。1961年设区公社,全县设8个区,编制126人;52个公社(场),编制471人。1962年8个区的编制缩减为56人,52个公社编制缩减为333人。1965年核定全县党政群机构94个,定编677人,县级机构34个(党群10个,县人委21个,司法2个,政协1个),行政编制215人(党群60人,县人委135人,司法18人,政协2人);区级机构8个,行政编制64人;公社机构52个,行政编制398人。全县国家事业机构44个(含中、小学及医院),事业编制1281人。国营企业61个,核定编制1323人,共计机构:199个,定编3281人。1973年遵照省委关于“机构名称不变,人员必须减少”的意见,进行人员定编。全县党政群机关定编1130人,其中行政686人,事业444人。即:县革委111人,行政104人,事业7人;各职能局413人,行政110人,事业303人;附属事业单位115人;公社行政472人;茶场、农科所事业19人。1981年又进行编制管理,核定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946人(其中公社、乡镇干部502人),事业单位1330人,企业单位541人,全县共2817人。 二、精简下放。精简下放工作是1957年底反右斗争结束后开始,全县下放干部职工191人。此后,每年均有精简下放,特别是1962年,全县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精简下放干部职工871人(含临时人员124人),1963年又下放101人。从1957年至1966年共计精简下放1224人。历年下放的人员中,有一部分已收回重新安排工作,一部分办理退职手续。对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当时因年老体弱或疾病而下放者,均按国务院(65)国内字224号文件给予按月享受其原标准工资40%的救济费。对1957年以后参加工作,下放后由于年老多病而又无依靠者,由民政部门给予长期的定期定量社会救济。
   [=此处为表格(武宁县县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表 (1949年9月))=]
   [=此处为表格(武宁县县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表 (1958年))=]
  [=此处为表格(武宁县县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表 (1972年12月 ))=]
  [=此处为表格(武宁县县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表(1981年))=]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