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0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政党
分类号: D665
页数: 11
页码: 161-171
摘要: 本文介绍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等党派在武宁县的发展历程。1967年3月,成立“革命生产临时委员会”,行使县委、县人委职权。1968年3月,成立武宁县革命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5月,成立党政合一的武宁县革命委员会。6月,成立中共武宁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0年12月,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共武宁县委。1981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县委机关分开办公。 党的基层组织没有党委、总支、支部,随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和变动而变动。
关键词: 武宁县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民主党派

内容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
   一、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921-1948)。 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夏,我县辽田坎头村傅庭俊就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冬,傅庭俊介绍梅友小学教师丁时等四人人党,成立中共梅友小组,组长傅庭俊,是我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春,启智小学教员邓尚志介绍陈宙新、朱美厚加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武宁县城小组,组长邓尚志。7月,中共梅友支部成立,书记傅庭俊,有党员八名。8月间,成立了中共武宁县城支部,书记邓尚志,有党员十余名。两个支部,均属中共江西地委领导。 同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我县箬溪击溃孙传芳部谢鸿勋师。10月间,中共武宁县城支部领导人民,在革命军的协助下,驱逐了旧县长谢寿麟,由教员张帆担任县长。党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活动,配合国民党成立县党部筹备委员会,陈宙新后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中共武宁县城支部的部分党员,以国民党县党部执委常委的身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贯彻省工代会、农代会决议,在县城先后成立县工会、县农民协会和县妇女会。“四·一二”事变后,波及我县,8月14日下午,国民党反动政府借门下令闭城,突然包围县党部搜捕共产党人,中共武宁县城支部书记朱美厚和李士毅、方谊修被捕,并下令封闭县党部,解散工会、农协等群众革命组织,党组织遭到破坏。 南昌“八一”起义和湖南农民秋收起义后,我县党的工作转入农村。民国17年(公元1928年)3月,党派袁亚梅来县辽田梅友小学与傅庭俊联即以代课教员身份留下,一同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在辽里、小九宫、南茶等地发展党员,成立支部。5月间,经中共赣北特委批准,成立中共武宁特别支委,下辖四个支部,党员三十余名。不久改为中共武宁县委,属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领导。至民国18年(公元1929年)秋,县西与县北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在消灭鲁桥团防后,召开大会,选举县委成员,成立县委机关和其他革命组织。
  第一次党代会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12月20日,在彭坪村叶仁寿家召开,到会代表五1余人。会议由李少白主持。会议内容是:学习中共十大政纲,发展组织,扩大红军,制词土改汁划。选举中共武宁县委,成立县委机关和其他群团组织。第二次党代会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3月,中共武宁县委在港子口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七十余人,主要研究布置党组织发展工作。
   第三次党代会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12月,中共武宁县委在栗子坪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会期七天,出席代表一百余人。鄂东南道委派入主持。在会上选举了石凌生为武宁县委书记,明道启、许南山、陈阶、张绪甫为县委常委。并选举出席湘鄂赣省党代会代表。布置了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和县委迁至小九宫等决议。
   第四次党代会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5月,在小九宫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到会代表八十余人,由百凌生主持,会期三天。主要议程是:扩大红军,加强地方武装训练,壮大游击队组织,组织交通、运输、侦察等力量,充分发动群众,积极进行反“围剿”斗争。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积极深入白区、白军中活动。发展苏区经济。
   第五次党代会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11月,中共武宁县委第五次党代会在黄林洞召开。到会代表六十余人。会议由石凌生主持,主要议程:重新整顿组织,选用人才,确定分工,配备干部到白区工作等。会后,县委迁黄林洞。小九宫和箬田、利贞、大溪、祥发、西源等区,相继失守。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1月,重新组织中共修武通县委。书记成善心。2月,西北代表团书记兼分区政委秦化龙到到九宫山、太平山一带活动,指导赣西北各地游击队开展工作。10月,西北代表团派修武崇通工作团到九宫山。焦子英(女)任主任兼队长,全团三十余人,在祥发、西源、大溪、城北、箬田等老苏区活动。先后惩办了一批顽固反动分子,逐步恢复党组织。以九宫山为中心,。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日益活跃。后于民国26年(公元1937年)10月,在箬坪村集合开赴平江嘉义岭,整编后开赴抗日前线。 抗日期间,党在我县时有活动。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春,成立武宁前敌工作组,开展统战抗日工作。民国37年(公元1948年)秋,在中共福建省城工部领导下的地下组织,在我县发展了党员,成立小组,迎接解放。
   二、党组织的重建与壮大(1949-1981)
  1949年6月,由胡麟、李涤心率领的南下工作大队中的黑龙江大队第一中队,经省调派来县,成立武宁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开展剿匪和支前等工作。并由胡麟、李涤心、李桂鹏、燕飞,黄飘萍等组成以胡麟为书记的中共武宁县工作委员会。1950年2月,奉省委指示改为中共武宁县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秘书室。
   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县委下属机构不断增加和变动。
   土地改革工作委员会:
  1950年11月设立,由县委书记、县长兼任主任、副主任,1953年土改结束撤销。
   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1年8月设立,由县委书记兼任纪委书记。1955年8月全县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监察委员会,撤销纪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兼管。1979年10月重组县纪委。
   县委办公室:
  1949年9月,设县委秘书室。1956年6月改称办公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并人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1976年1月恢复。档案馆、对台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党史办公室均归口县委办公室。
   组织部:
  1949年9月设立。1968年并人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6年1月恢复。
   宣传部:
  1949年9月设立。1957年2月文教部并人,称宣传部。1968年并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6年1月恢复,仍称宣传部。
   农村工作部:
  1954年设立。1962年8月撤销。1963年3月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取销。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抓促部负责。
   统一战线工作部:
  1953年1月设立。1961年1月撤销,工作由宣传部负责。1962年12月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取销。1979年12月恢复。
   文化教育部:
  1956年5月设立。1957年2月撤销,并入宣传部。
   工业交通部:
  1956年5月设立。1960年7月分设工业部、交通部,1961年3月恢复设立工业交通部。1962年4月撤销。
   财政贸易部:
  1956年5月设立。1958年2月撤销。同年12月恢复。1962年8月撤销。
   财政贸易政治部:
  1964年5月设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取销。
   县委学校(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
  1954年3月设干部训练班。1958年5月改名为干部学校。1961年3月,改名成立县委党校。1968年改名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2年9月,恢复县委党校。
  1958年9月1日,县委决定创办《武宁报》,定为三日刊。1959年3月16日,改为隔日刊。1959年8月1日停刊,改办《武宁建设》,为内部刊物。《武宁报》共办11个月,出版132期。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机关被冲击。1967年1月,“造反派”夺县委领导权,各部、委、室全部瘫痪。3月,成立“革命生产临时委员会”,行使县委、县人委职权。1968年3月,成立武宁县革命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5月,成立党政合一的武宁县革命委员会。6月,成立中共武宁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0年12月,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共武宁县委。1981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县委机关分开办公。 党的基层组织没有党委、总支、支部,随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和变动而变动。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党的基层组织,按照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吸收一个,成熟一批,吸收一批。1950年,县委秘密发展十几名党员。1951年在土改中又发展一批党员。1952年,县委先后举办三期建党训练班,开始公开对农村发展党员。在干楼建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党员7人,罗来富任支部书记,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中,党员增加1400余名,总数由1949年30余名(主要是南下工作队老干部),发展到2375名。1966年增至7003名。1976年有9778名。近几年重点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入党。到1981年止,全县有11007名党员,在各条战线上起着模范和先锋作用。
   [=此处为表格(建国以来县委书记、副书记名单)=][=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第一次党代会
  1955年8月15日至19日,在老县城冷祠举行。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49人,列席代表20人。 会议主要议程:贯彻全省第四次党代会议精神,总结全县半年多来的工作和布置第四季度工作任务,选举成立中国共产党武宁县监察委员会。 县委书记高云程在会上作“关于贯彻省委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报告”。县委副书记张志作“全县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下半年任务的报告”。
   会议选举成立中共武宁县监察委员会,薄世忠任书记。
   第一届一次会议
  1956年5月15日至21日,在老县城冷祠举行。出席正式代表265人,后补代表7人,列席代表17人。 会议主要议程:总结解放几年来党的工作和半年来党的监察工作;制定我县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划(草案),制定我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选举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出席省党代会代表。 会议由县委书记张志致开幕词,并作“中国共产党武宁县委关于六年来党的工作报告”:组织部长黎焕新作“武宁县1956一1957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的报告一;县长朱金钰作“武宁县1956年和1957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发展(提要)的报告”。通过讨论,对有关报告作出决议,会议由周国兴致闭幕词。 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张志、张友金、黎焕新、陈兆麟、董乐辛、王延富、余水河、潘世梧、薄世忠、温宏仁、淦长旭、刘辉庆、张玉书、秦万福、郝德海、余贞池、王成林、毛文起、王继孝、冯宝春、樊启松、周国兴等22人为中共武宁县委员会委员,柯耀桐、卢国源、卢咸熙、杨林等4人为候补委员,选出薄世忠等7人为中共武宁县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二次会议
  195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老县城冷祠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88名,列度代表471名。 会议主要内容:总结和检查县委工作,开展批评‘j自我批评,改正今后工作;本着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精神,全面检查与分析我县各方面的情况,解决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全面研究与安排农村中心工作;认真研究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工作。 会议首先由县委书记徐水有传达毛主席在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传达省委杨尚奎在中共江西省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整风运动的报告”和决议,以及总结发言提要中第二部分“大整大改,掀起参加劳动战线的高潮”。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宝春作“中共武宁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大辩沦的报告”;县委农工部部长董乐辛作“中共武宁县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冬季整社运动”的发言。县长朱金钰作“武宁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总结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任务的报告”。徐水有又向会议传达邵式平省长在中共江西省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开展社会主义大生产运动报告”和杨尚奎总结发言中的第一部分“鼓起劲头,争取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并作了会议总结。代表在大会上发言的有27人,会议对两个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第二届一次会议
  1959年2月26日至3月3日,在老县城剧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329人,列席会议133人。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总结1958年工作和制订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并对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实现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进行讨论和研究;选举中共武宁县新的委员会。 会议由县委副书记张志致开幕词。县委书记徐水有在会上作“1958年工作总结和1959年任务的报告”。张志作“认真贯彻中央决议,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为实现今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而奋斗”的报告,并通过相应的决议。会议最后由徐水有作总结。 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于3日下午选出徐水有、张志、李吉庆、周国兴、黎焕新、朱金钰、董乐辛、魏玉玺、陈兆麟、张元、张绪金、王延富、黄修达、杨林、潘世梧、李锡令、张玉书、樊万超、毛文起、张海峰、樊立荣、戴利金、余贞池、王宪文、余水河、王定富、朱宝育、樊启松、刘明道、卢咸荣、陈启后等31人为中共武宁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黄修仁、余开元、胡著安、周庆礼等4人为候补委员。选出徐水有为县委第一书记,张志为第二书记、魏玉玺、周国兴、黎焕新为副书记,朱金钰、董乐辛、陈兆麟、张元、毛文起、余水河为常务委员;周国兴为监委书记,杨林为副书记。
   第三届一次会议
  1966年2月16日至22日,在老县城人民电影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475人,列席代表39人,地委、专署和社教工作团的领导列席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学习焦裕禄同志一心为革命、一切为人民的精神;检查几年来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制订我县第三个五年建设规划和落实1966年各项任务;选举第三届党的县委员会。 会议由县委副书记陈福贵致开幕词,县委书记高云程在会上作自第二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报告,周庆礼作“加强党的纪律,加强党的监察工作,以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的监察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最后,由高云程致闭幕词。 会议选举了县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商云程、陈福贵、樊启松、李玉光、杨林、刘堂池、戴利金、董乐辛、吴昌荣、陈兆麟、李相余、储纪康、李伏生、卢国源、王世勤(女)、黄修仁、张绪金、余水河、王宪文、黄修达、余贞池、黄婉修(女)刘辉庆、余开元、毛洪英,张元、刘堂基、刘明道、胡著安等29人当选为委员。魏业炳、周庆礼、黄祖桂、沈翠红(女)、张作民、王全淮等6人当选为候补委员。周庆礼、李伏生、王世勤(女)、畅林、黄祖桂,黄修达、余贞池、孔祥槐、张元等9人为县监委委员。在22日的全体委员会上,选举高云程为书记,陈福贵、董乐辛、刘堂池、余水河为副书记,储纪康、陈兆麟、李玉光、张元为常务委员。
   第四届一次会议
  1970年12月5日至8日,在老县城电影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578名,占应出席624名代表总数的90.3%;列席代表17名,特邀代表3名。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深入进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再教育,进一步解决思想入党和领导班子革命化问题;讨论审查和通过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的工作报告和我县国民经济建设“四五”规划;选举县委员会组成人员。 会议由县委书记王文明致开幕词;李相余作“沿着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继续前进”的报告;龚振林致闭幕词。 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在预选的基础上,8日上午进行正式选举。选出万发堂、王文明、王淑仁、王汝卓、王公民、巴业松、刘水香(女)、刘明书、李相余、李伏生、李杨南、宋怀周、沈肃军、吴延孝、余贞池、余荷花(女)、周庆礼、罗玉芳(女)、张雨德、胡著安、欧阳甦,柯亨荣、黄修仁、董汉民、汤和姣(女)、谢忠孝、杨林、杨惠初、熊远枝、龚振林等30人为中共武宁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选出王文明为书记,李相余、巴业松为副书记,龚振林、李伏生、胡著安、罗玉芳(女)、柯亨荣为常务委员:选出王文明、李相余、董汉民、李杨南、汤和姣(女)、李伏生等6人为出席中共江西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第五届一次会议
  1981年7月11日至15日,在新县城人民会场举行。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294人,列席代表280人,中共九江地委常委陈金涛列席参加会议,并代表地委向大会致祝词。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武宁县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武宁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武宁县笫五届委员会。 会议由县委副书记王全淮致开幕词;县委书记王哲作“加强党的领导,适应四化需要”的工作报告;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张元作“严肃党纪,搞好党风”的纪律检查工作报告;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长黄修仁作“关于党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最后由县委副书记胡学珍致闭幕词。 会议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确定县委委员候选人37名、县委候补委员候选人为5名。应选举县委委员为33名,县委候补委员为4名。经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于7月13日下午选出胡学珍、王哲、王全淮、王汝卓、柳长州妣刘辉庆、李伏生、宋福全、周英先、鲁德忠、胡仁义、黄修仁、陈兆麟、张作明、张元、刘水香(女).刘士杰、陈启后、陈希炎、熊基良、黄修达、张绪金、熊未喜、阍庆礼、柯亨荣、卢国源、魏业炳、刘维慎、柯松、邓可茂、李水生、刘礼南、董汉民等33人为中冈共产党武宁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刘艳兰(女)、冷先发、余贞池、刘堂基等4人为候补委员。7月14日举行第五届一次全委会,选举王哲为书记;胡学珍、王全淮为副书记;鲁德忠、周英先、张元、胡仁义、黄修仁、王汝卓为常务委员。选举黄修仁为纪委书记,施谷宏为副书记;周庆礼、刘士杰、刘明远、罗会贞、朱敦景为委员。
   第二节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原是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其前身的中国同盟会,为反清组织。民国16年(公元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实行清党反共,国民党的性质起了本质的变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黄辉、黄元鼎、鄢兆基、张子野、余文生等受李烈钧之命,来县组织同盟会支部,地址在老县城十乡宾兴馆内。不多久因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县同盟会支部即停止活动。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9月,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进入我县,指派张帆为县长,组织新政府,由陈宙新、李振纲、黄希文、鄢青钱等人组成国民党武宁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年冬,在老县城召开国民党武宁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期三天,会议选出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七人,监察委员会委三人,推选陈宙新、卢治尘、卢燕安、黄希文、鄢青钱为执委常委。县党郡内设组织、宣传、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六部。随后在巾口、风口、甫田、横路等地建立8个区党部,以下并分设区分部。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2月,省派张沃来县任县长。张为了排斥异已,勾结商绅,组织“革命同志会”,唆使流氓地痞捣毁县党部。并擅自召开“国民党代表会”,通过听谓“决议”,与县党部对立。6月间,省党部派朱美厚等为武宁县党部改组委员,旋义加派黄元鼎等成立武宁县党部改组筹备委员会,后省党部缉拿“革命同志会”为首分子罗一东,并宣布“国民党代表会”为非法会议,所作“决议”全部无效。7月间,国共分裂后,县党部停止了一个时期的工作和活动。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12月10日,蒋介石利用原有组织进行活动,我县成立由国民党反动派操纵的武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翌年9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出林绳武等为执行委员,并选出饶伯崖等四人为出席省党代会代表。全县划分7个区党部、36个区分部、1个直属区分部。对原有国民党员进行总登记和审查,登记的党员总人数351人。民国20年(公元1931年)7月,奉令停止党务活动。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1月,成立党务整理委员会,程承道为常务委员。8月29日,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9月26日,县党部重新成立,下设区党部5个、区分部29个,378名党员报到登记。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9月30日,省党部执行委员会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颁发《整理豫鄂皖赣剿匪区内整理党务纲要》,通知各地停止党务活动。10月10日成立中心县党部,设干事主持工作。民国27年(公元1938年)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常会决定,全国各省之县党部均改为书记长制。我县于民国28年(公元1939年)8月,改设书记长。在第1、2、3区设立区党部,同年11月调整为5个区党部;原36个区分部调整为22个,直属区分部1个,有党员394人。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6月,区党部改设为10个,区分部改设为34个,党员共有1604人。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党员发展到2026人。同年11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党团合并,县成立党团统一委员会,进行全县党团员总登记和合并的一切准备工作。登记的国民党党员574人,三青团员396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7月,县党部与县三青团部合并办公。党团合并工作结束后,恢复县党部名称,.撤销党团统一委员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大陆覆灭。
   第三节其他党派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它的前身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创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改名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改今名,爱国民主党派之一。解放前我县无该组织成员,现有在县工作的三名成员,未设立组织机构。武宁籍在外地的有该党江西省委会前任主任委员傅肖先,民国初期曾追随李烈钧在广州革命,后参加北伐,并随陈铭枢等组建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返回南昌,解放后曾任副省长兼交通厅长,1964年病逝。另有该党成员傅朝梧,解放前曾任江西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及防空处处长等职,解放后任武汉钢铁总公司矿山工程公司工程师,湖北黄石市政协委员,离休后定居南昌。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成立,爱国民主党派之一。解放前我县无该组织成员,现有在县工作的两名成员,未设立组织机构。李烈钧之幼子李赣骝为民革中央副主席,并被推选为民革中央执行局委员、中央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成立,原名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国32年(公元1943年)改今名,爱国民主党派之一。解放前我县无该组织成员,现有在县工作的两名成员,未设立组织机构。 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旧中国反动政党之一。初名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改今名。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县成立青年党筹备委员会,设主任、组织、秘书等委员,并设书记和于事。发展对象多为知识青年,因组建时间不长,成员不多,活动面不大,解放后停止活动。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民国28年(公元1939年)9月,国民党宣布正式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建立有“青年服务队”等各种外围组织。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我县在石门楼设三青团武宁分团筹备处,属湘鄂赣边区区团领导。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春,筹备处迁夏柳村,秋后仍迁回石门楼。年底撤销筹备处,成立武宁分团干事会,属江西省支园领导。干事会由于事长主持工作,下设总务、组训、宣传三股。民国31年(公元1942年)4月,修水、武宁合并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湘鄂赣边区区团部修武分团,分团部设修水。不久,修武两县分别成立三青团分团部,团部仍驻石门楼。民国34年(公元1945年)迁涅溪,抗战胜利后迁入县城。分团部下设区中队6个,区分队33个,直属分队5个,直属小组2个,直属女青年模范分队1个。分团部采取“集中发展,集体加入”的办法,主要在中学吸收青年参加,先后共发展团员620人(其中女团员63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党团合并时登记团员396人。党团合并工作结束后,分团部活动停止。 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旧中国反动政党之一,前身是国家社会党,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成立。民国35年(1946年)与民主宪政党合并改称民社党。我县于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成立民社党武宁县筹备委员会。解放后停止活动。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