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54
颗粒名称: 第八十四章 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767-769
摘要: 开秧门开始拔秧插田时,农户在秧田头焚香、化纸、放鞭炮,为秧苗起嫁,祈祝繁衍后代,称开秧门。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后,土地集体所有,集体耕作,此习俗逐渐消失。春社、秋社每年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社、秋社。游五谷神农历六月初一日,一村或联村村民抬着五谷神像,在田头地坝巡游,祈祷五谷丰登。在武山一带各家各户还兴做粑果庆贺。游窑王菩萨每遇天久不雨,禾苗枯萎,农民们便肩抬窑王菩萨,顶着烈日,在田头地坝巡游,意欲窑王菩萨经受不了这烈日的暴晒,会祈求龙王爷发下雨来。建国后这一习俗自行消失。立秋日吃西瓜俗谓这一天吃了西瓜,秋后不患肠胃病。女子多为大襟短衫。女子服式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习俗

内容

开秧门开始拔秧插田时,农户在秧田头焚香、化纸、放鞭炮,为秧苗起嫁,祈祝繁衍后代,称开秧门。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后,土地集体所有,集体耕作,此习俗逐渐消失。
  春社、秋社每年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社、秋社。逢社日,以旧社(相当于里)为单位,各所属自然村头人集会饮酒,祭祀社公、社婆。秋社还散发黄、白二色三角旗至各农户,将黄旗插在稻田里,将白旗插在棉地里,象征粮、棉丰收,谓之“挛苗”,建国后即消失。
  游五谷神农历六月初一日,一村或联村村民抬着五谷神像,在田头地坝巡游,祈祷五谷丰登。在武山一带各家各户还兴做粑果庆贺。建国后游神像之举即消失,但做粑果的习俗依然存在。
  游窑王菩萨每遇天久不雨,禾苗枯萎,农民们便肩抬窑王菩萨,顶着烈日,在田头地坝巡游,意欲窑王菩萨经受不了这烈日的暴晒,会祈求龙王爷发下雨来。建国后这一习俗自行消失。
  尝新农历七月初,稻谷逐渐成熟(指一季中稻),农民将最早成熟的稻穗摘来,放在锅里蒸熟,家人分尝,并备菜肴,焚香祝贺,喜迎丰收。
  送蚕蛾蚕茧上市,蚕蛾破壳产卵后,蚕农即扎草纸船,点上油灯,将蚕蛾置船上放入池塘或港堰,并唱送蛾歌:“蛾公蛾婆,送汝下河,今年去,明年来,岁岁为我添宝财。”
   渔船齐头并进腊月三十日渔船收网后停泊在港湾时,船头要一字排齐,春节后开网时也需同时开出,不得抢先,称齐头并进。
   第二节生活习俗
   一、饮食
  饮春茶立春时各家各户备春茶、春酒、春菜、春点接春,嗣后饮春茶。俗谓喝了接春茶不会打瞌睡。荠菜花煮囵鸡蛋农历三月初三日,双钟镇居民兴吃荠菜花煮囵鸡蛋。俗谓吃后一年不患头痛症。
   喝午时茶端午节在中药铺买来几味配好的中药煎沸饮下。俗谓,喝了午时茶,可以防百病,特别是小孩不生疱疖。
   立秋日吃西瓜俗谓这一天吃了西瓜,秋后不患肠胃病。
  豆粑、年粑、麻糍每年立冬后,农户陆续煎豆粑,做年粑,搀麻糍,备冬、春食用。湖口豆粑很有特色,用大米搀和豆类或麦类加水磨碎,用锅煎熟。吃法有两种:一是新鲜吃,就是煎熟后随锅加佐料后食用;另一种是晒干贮存好,分餐和青菜煮着吃,食用方便、味美。
   杀年猪、打塘鱼春节到来之前,杀猪打塘鱼,醃制后春节食用,但必须在立春前进行,据说用腊水醃制的鱼、肉不易变质。
   筵席菜肴 ①四盘四碗。这种规格在中、下乡盛行。四碗中有3-4个汤碗。其中如有一香菇汤,称香菇酒,为上等;如有一碗木耳汤,称木耳酒,次之。四盘中有两盘肉、两盘鱼,称双鱼双肉酒,最上等,一般在贺号(即男人成年取大号,亲戚、房族来祝贺)时用这种规格招待。另外,白喜事招待丧夫(抬棺材、埋坟的)时也用这种规格。②四盘两碗。这种规格只有在打官司者招待调解人时才用。湖口有句俗语:“四盘两碗摆出来”,意即有话当着众人面讲清事实。⑧十六碗、二十四碗、三十六碗等等。以上每种规格,最先端出的菜中有一碗呷茶碗,呷茶之用,中、下乡用花生,上乡用黄豆。80年代后逐渐时兴十盘、十八盘、二十盘不等。红白喜事设筵席,菜过三巡东家下席敬酒,鱼菜均放酒席的下边,称“鱼头向下”,而且鱼菜最后端出,以示菜肴到此为止,停止喝酒,马上开饭。这些规矩建国后逐渐被人忘却。
   三茶六点匠人人门,早晨进门用茶,中午吃饭前又一道茶,下午晚饭前再一道茶,每一道茶必备两种以上点心,故称“三茶六点”。
  饮食礼道匠人用茶用膳时,师傅动了筷子,徒弟才能吃;师傅没吃的菜,徒弟不能先吃。戏班子吃茶点时,打鼓佬(老板)不吃,其他角色不能吃,但丑角可不受这一约制。用膳时当先吃三口光饭再开始用菜。这些旧规矩建国后逐渐被淘汰。
  外孙、外甥给外公外婆、舅父舅母拜年时,外公外婆、舅父舅母招待外孙、外甥时必备全鸡胯(即鸡腿)。俗谓“拜年,拜年,鸡胯上前”。如外公、舅父家境贫寒,无鸡胯或鸡胯少不够招待,可到邻居借来做样子,上系一红绳,外孙、外甥见此即不能食用。
   二、服饰
  服装质地:建国前多为自产土布,亦称老布。有白老布、紫花布、柳条布和蚂蚁布之分,豪富之家才穿绸着缎。建国后,土布逐渐为市布、线布、卡叽布、涤棉、的确卡、涤纶、毛涤、毛料、呢绒等等所替代。
  式样:清末、民国年间男子多着大襟长衫、劳动时穿捆身袄和对襟短衫,豪富之人长袍加马褂。裤均为褶腰大裆裤。女子多为大襟短衫。下身系裙,如百褶裙、统裙。老年为黑色,青年为红绿色,平时多不着,遇喜庆才着;白喜事一律着白裙。此间,豪富女子兴穿长旗袍,农家女子在女衫外常系挑花围裙,配以银链。建国后衣着变化大,男子有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西装、夹克衫等等。女子服式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女子首饰:建国前戴金银耳环,金银手镯,金银戒指,玉发簪等等。50-70年代妇女未佩首饰。80年代复佩金戒指、金耳环和金项链。
  守孝服饰:亡父(母)上山前,孝子、孝女、孝媳穿白褂,披散麻,女子还系白裙,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佩麻球,周年之内穿白鞋,佩白纱巴,翌年春节孝子穿白衣。
   三、其他
  倒头鸡老人亡故,尸首上门板后,头边放置一脱毛鸡,称倒头鸡。俗谓,人一生要浪费很多粮食,如收割时掉谷粒,吃饭时掉饭粒等等。浪费粮食到阴间则受罪苦。鸡是最会啄粮食的,人死时采取补救措施,让鸡把他一生丢掉的粮食啄回来,免得亡人到阴间受惩罚。
  钱纸盖脸,子饼(鸡蛋饼)搭嘴人死后家人立即用钱纸将其脸盖住;如属患痨病而死,需用煎好的鸡蛋饼将嘴盖住,防止内脏中的秽气出来。
  做平安、打大鼓、打火蘸做平安是旧时每年定时请道士做法事,驱邪恶怨鬼,保平安。如遇村里有人吊死或发瘟疫,即唱大戏,蟠吊,称打大鼓。村里出现大的火灾或多起火灾,就请道士做法事,祈求火神爷施恩典,降住火灾,即打火蘸。打大鼓和打火蘸最后都扎草纸船,将瘟神煞星装入船内,放人池塘,点烛焚香,将其送走。毛泽东同志诗云:“纸船明烛照天烧”即取此意。建国后此旧习不复存在。
  打时、供应饭、占卦请菩萨人患病,迷信说法是因为在外撞着了孤魂野鬼,寻你要饭吃,耍钱用。轻者请人打个时,在何方撞着何类怨鬼,你就按着拟定的方向焚香供应饭,并请祖母、母亲或其他长辈妇女给你叫吓。一人叫,一人或几人应,一般叫法是:“××(呼病者乳名)莫在外面受惊吓,到屋里来安眠守睡哟!”应者:“来了喔。”病重者请巫师占卦,请道士做法场,祈求各路菩萨下凡保佑,驱邪镇恶,最后也举行叫吓仪式,场面很大,少至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这类迷信旧习建国后逐渐消失,但小型叫吓时有存在。
   倒贴“春”、“福”、“财”字春节贴春联时,把“春”、“福”、“财”字倒着贴,倒与“到”谐音,讨个吉利。
   贴“天皇皇” 婴儿晚间爱啼哭,父母常在外面张贴告白:“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鸣郎,过路君子念一遍,安眠守睡到天光。”
   抓周小儿适周,家长放一些物品,如纸笔墨砚、算盘、书籍等,让小儿抓,预卜他们的前程。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