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50
颗粒名称: 卷十八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66
页码: 702-766
摘要: 为了不割断历史,对在本县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新志收其传记予以转载。原文照录,仅加标点。如有明显讹误,加以校勘;有时代局限性的内容附注说明。马適字至达·治南钟子矶有垮豁然,来源纡回,其祖良俊卜居焉。乾德五年,五星聚奎,与窦公仪等并官翰林。母丧,庐场恸瘠。太平兴国间,诏起不赴,北面瞻祝而已。当时北宋未统一中国,湖口之地属南唐管辖,但奉北宋年号。迁刑曹,相国亲属贪墨,勋戚恃铁券杀人,并置之法。未抵任时,所在盗起。武昌吕瘦子聚党谋应“贼”,亲识劝其徐行观变。贼率锐专犯逢吉垒,意书生不知兵也。令武举石补天督率训练。台司以下,交荐其才。改调山东临淄县,整理残疆、葺颓垣,招流移,八月而报政。
关键词: 人物 人物传记

内容

转录古志人物传
  为了不割断历史,对在本县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新志收其传记予以转载。原文照录,仅加标点。如有明显讹误,加以校勘;有时代局限性的内容附注说明。
   宋
  马適字至达·治南钟子矶有垮豁然,来源纡回,其祖良俊卜居焉。祖恂恂长者,积德不懈。父益勤修。適生而聪颖嗜学,下笔千言立就。建隆三年壬戌,以文学高等对大廷称旨,状元及第※。祖葬宅左幞头山。谶言:“沙洲园,出状元。”至是邑前洲忽园,適果应之。乾德五年,五星聚奎,与窦公仪等并官翰林。实启斯文之兆。性笃孝,日:“吾束发读书,幸不愧科名足矣。安能忘老母温清耶?”致官归养,朝夕问侍。母丧,庐场恸瘠。太平兴国间,诏起不赴,北面瞻祝而已。以寿卒于家。甜祖旁。世名其址为马家塆,又为状元垮云。
   (原载同治版县志人物志·儒林)
   ※ 民间传说马通是武状元,实为宋建隆三年文状元。当时北宋未统一中国,湖口之地属南唐管辖,但奉北宋年号。故马適当为南唐状元。传中提到:“乾德五年,五星聚奎,与窦公仪等并官翰林。”据<宋史·窦仪传》,窦仪于建隆元年以宿儒被宋太祖招为翰林院学士,乾德四年冬卒。马通传所云与史实明显不符。“太平兴国间,诏起不赴”,亦从侧面表明马通是南唐状元,古代儒生有“一臣不侍二主”的正统思想,故借口不做宋朝官。
   明
  王恪字孟诚,七都人(今张青乡王刚村),永乐甲申进士。任评事升广东道御史。历湖广、陕西佥事,升广东右参议,未赴任。工部取差摆堡(今黄州都匀县)运木。事完,疏乞骸骨。上诏吏部遣官赍照送归。恪所在有声。后人状其行曰:“肃风纪于乌台,权奸敛手;施惠政于蔀屋(贫者之居),士女倾心。”
   (原载同治版县志·人物志宦业)王恕※ 字尚忠,三都人,景泰甲戌进士(以上录同治志·宦业,以下录同治志忠义)。谙天象,熟兵法。历官广东右参议。时“阳獠”跳梁,连、贺骚动。姑苏韩雍为阃帅,廉恕能,以为副令,督汉达官军往捕“贼”。恕历万山,冒霜露,师屡捷。挺身谕以利害,抚顺锄逆,威行惠洽,“彝獠”昝服。贼平,功称最。先是罹岚厉失调,复人南溟,一夕遂卒。遗孤甫二岁,人感悲其以死勤事,未获究其用食其报云。
  ※王怒是封建统治者们的走卒,是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刽子手。其传可作反面教材读。王怒曾编辑《石钟山集》,商辂(曾连中三元)为其作序。
  梅愈字宗韩,别字东园,一坊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主居庸关,吏民畏服。升兵部员外郎。上简愈廉明,命纪大同功。边将严惮,不敢于以私。后升湖广常德府知府,宽严相济。末几,谢病归,老樨攀泣,寻卒于家,太仆寺卿胡汝霖撰墓表。冢孙凌云继举进士,孝友著称,能世其家云。
   (原载同治志人物志·宦业)
  吴尚友字元德,别字益斋。万历丙戍进士。父母丧,庐墓三载。三任县令,俱生祀名宦祠。迁刑曹,相国亲属贪墨,勋戚恃铁券杀人,并置之法。时选郎铨宰,皆座主故旧。尚友不一求迁转。有邑令怀数百金来馈,却之。指挥使以海物赠,皆为明珠,召还之,封识宛然。今南越有四贤祠,尚友其一也。税监李道擅作威福,独倾心尚友,登堂请谒,拒不见。二十年不通一束。置田以赡宗族,立乡寨以障里闾,人皆赖之。
  张道字以中,别字性泉。嘉靖乙丑进士。授余姚令,政简刑清。三月丁内艰。起任秀水,简直平易,催科不扰,听断不苛。缉沈相之首恶,则一门十二口尽获生全;出顾其之厚诬,则积案四、五年复见天日,擢四川道御史,巡盐河东,按视贵州,埋轮当道,风肃台辅。寻以病归。居乡不治生产,冰蘖自励。年五十九卒于家,秀水崇祀名宦。太师吴鹏文铭政绩记,并勒石。
   (原载同治志人物志·名臣)
  许汝魁字贞甫,别字仰亭。事母孝,事兄悌,书一过成诵。登万历丙戍进士,授常山令。会岁凶多盗,未及请,先发常平仓赈之,活数千人。复纵囚如约归,再三为申请,俱得不死,盗亦屏息。卓异之声达于当路。调繁上海,常民扳留者无算。至有“许父一去民无福”之谣。海地处海滨,倭警时生,公备御周至,赖以无虞。又值荒后,大修水利,荷锸为百姓先。渠成,饥民以济。军例给白米数万石,岁凶无办。会开河之役,自坐日中进麦饭,食之且甘,军士感动,咸愿以麦代米,省金钱无算。兴利除害,邑几无讼。丁内艰,阕值上海之令,其官于朝者,连章借寇,遂复宰上海。奏绩为诸郡最。行取除南京吏部,六年不受私谒。甲辰出为荆西道,调停楚藩之变。排抑中使之横,复请撤沙阳榷税,行旅受赐无穷。寻迁榆林兵备道。榆林边垣为沙壅若平地,汝魁率军掘沙数百里边墙屹如。己酉边警,阖城文武失色。汝魁砍案为誓,三军奋臂先登,斩首数百,三年五战皆捷。天子厚加赏赐。敕褒之日:榆林之捷,应袭长男,仍候边缺擢用。自大参一岁三迁至左辖。出镇大名,擢南京光禄寺卿。三载间,一署京兆,两掌成均,俱卓卓有声。赐赠祖父、母如其官。简南京通政使。方推大司马,以疾卒于官。赐祭葬。汝魁技己朴茂,有古大臣风。冢孙国桢承阴。
   张科※ 字进卿,别字达泉,十六都人。嘉靖丙辰进士,授中书舍人。中秘书多抄以归,即册府元龟亦有写本。晋陕西道御史,巡视中城,寻掌七道印,并以执法闻。按视山海关毕,复奉命巡两浙。时岛寇绎骚,科首诹时政之缓急,军实之修废,参酌调停,一洗窳陋。又简精锐,以捣倭寇之虚,闽广顿舒其困。总制胡宗宪被逮,标下游击王应岐,原建昌营,亡命,杀缪甚众,遂自危,率北兵万余出武林。科以计图之。夜半就缚,将人奏,徐思主将逮去,乘人之危以徼赏,仁者不为也。竞焚其草。嗣奉旨勘赵阮侵没军饷,忤相臣意,遂告归,年二十有八耳。戚党有与江陵厚者,绝不一迹其家。居乡五十余年,稍以声色自晦。人莫测其所操云。
  ※康熙志张科传有:“令总兵戚继光帅义乌兵万余,裹饷以援之,不日而成扫荡之绩。”同治志无此记载,经函询史学家,亦云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另康熙志云:“居乡四十年……年八十余卒。”另张宿煌《备志纪年》亦云,张科致仕后居乡四十年卒。
  段孟贤字汝愚,别字蒙冈。九岁游庠,十三岁廪诸生。嘉靖壬戍成进士高第。甲子授刑部湖广司主事。会严嵩子世蕃以罪系狱,惧其自裁,加翼护,遂为同舍郎所诬,几得罪。给事欧阳一敬昌言于朝日:“死灰不燃,谁不知之?不一拜谒于炎炎之时,奈何附丽于既败之后?且一新进郎官安能为奸人地耶?”事稍白出调毫州同知。转温州府通判,粮饷常供外,不入一钱。转宁波同知,摄郡篆,势家有夺僧田者,杖其仆而还之。倭寇窃发海上,计擒其渠魁。升都匀知府,乡官宋儒素不法,陷前守数人。盂贤廉得其杀人伪符状,抵法死。上台欲纵舍之,不得也。官终贵州副使。其没也,去匀已久,百姓闻之巷哭,祀名宦祠。孟贤案牍盈前,顷刻裁决。为文绷绷千言。仕途二十载,萧然旧庐,不饰一椽。尤恶脂韦,遭险阻不悔。日:“直道固如是也。”父初举侄孟苎为嗣,友爱如同胞,数十年共爨。苎子克允,亦以进士起家,则其所陶成云。
  邹逢吉※字五从,别字夔石。少颖异,善属文。崇祯丁丑进士,授武昌令。未抵任时,所在盗起。武昌吕瘦子聚党谋应“贼”,亲识劝其徐行观变。逢吉日:“君命也,敢迟迟乎?”疾驰入境。既至,合官军往剿。贼率锐专犯逢吉垒,意书生不知兵也。逢吉冒失石。争先,贼大败,凡八日而荡平。又与邑绅分汛,备江黄“流贼”。立龙、虎二营,仿戚继光陈法。令武举石补天督率训练。“贼”闻之不敢逼。暇即与诸生讲学。台司以下,交荐其才。壬午奉钦取寇乱,道梗,人都愆期。改调山东临淄县,整理残疆、葺颓垣,招流移,八月而报政。擢兵科给事中,未逾旬,京城陷,怀宗殉社稷。逢吉痛哭自缢,家人解而苏之。忽一人,鲜衣骤马而来耳语,众弗闻。但闻答日:“门生不敢。”其人且却且前,缪为恭敬,复耳语。逢吉泣日:“非所望于老师也。”遂谢去,而捕骑至矣。贼迫之降,不可,索金。日:“吾廉吏,安所得金?”遂拷,系狱中。其仆伺间以梨进,投之于地日:“尚冀生我乎?”作绝命词日:“碎首剜心从圣主,英魂厉鬼杀狂奴。”命市一棺,自题:“明给谏邹逢吉之柩。”字画遒劲,大如斗。从容仰砒而卒。年四十二。一子继亡武昌。崇祀名宦。
   ※ 邹逢吉愚忠明朝,与农民起义为敌,其死有余辜。
  饶台※字以侯,别字古灵。崇祯中,由举人任广东龙川令,多惠政。寻丁艰去,龙人思之,祠名宦。服阕,补湖广黄梅令。约己爱民,讼狱衰息。会“流贼”犯黄梅。攻北门甚锐,台率民兵固守。“贼”夜填濠,台追壮士预伏空室中,突出,擒斩甚众,遂夺气去。是役也,伤“贼”之大帅一人,群“贼”无算。自是不复向黄城矣。皖抚史可法嘉其功,授监军。台之守黄也,才客兵二百耳,余皆士民也。崎岖七载,以孤城当数十万众。其挥御之功,讵不伟哉。
   ※ 饶台守黄梅,与农民起义相对抗,在政治上无可取。但在军事上,以弱拒强,以少胜多,有研究价值。
  周厚辕字驭远,一字驾堂,号载轩。附贡生她赠奉直大夫池之孙,岁贡生诰赠奉政大夫仁楷之仲子也。由优廪生举于乡,联捷进士,官翰林编修,上书房行走,除湖广道,掌浙江道、京畿道监察御史。故事,四方之赴阙陈诉者,皆京畿御史主其事。辕权其轻重,察其情伪,务持平而后安。其督理街道也,尽力疏浚,捐赀助经营。迁户部,掌印给事中,巡天津漕务,摄长芦盐政。包苴永绝,积弊一清。上知其有治狱才,一岁而诏书五下。所谳狱奏上,皆报可。以乞假归,还京未至而卒。卒之日,书籍之外无长物,家产仅祖遗而已。子仲墀翰林,叔均分发福建。
  黄河昆字西源,号溯亭。以进士官肥城令,捐百金倡修圣庙。谢馈遗,革陋规,民词皆手批阅。案无滞狱,狱无冤民。乾隆四年夏,蝗蝻遍野,一夕散去,土民异之。五年孝德乡旱,按户给粮,饥而不害。暇即与诸生讲论艺文。邻邑多以文就正。上台称为山左贤员,题请迁升。时尊人羲夫年八十余,迎养于罢,以水土弗宜归。昆慨然日:“禄以为养,吾不能亲养,安用禄?”为陈情于上官终养,再上,始允。去之日,攀辕祖饯者,不可数计。有一耆民,持羊酒跑泣。询其姓名,则父子受杖者也,昆日:“尔何德予?”民日:“微公,吾家几破矣。”其德化如此。昆胸无城府,与物和平,终日未尝欠伸。文力追先正。倦倦接引后学,不论贫富亲疏也。年既老,日寝馈于杜诗、韩文,著作布林士者累千百,论文具高识。辛酉充山东同考官,得刘其旋等六人,皆名下士。主考万南系、周海山均推为法眼。有“江左名进士”之称。金坛王罕皆评刘文云:“此文于今已作广陵散,惟识者为能赏音。”丙子秋,试彭泽时,乘机同邑周以栋以试艺送阅。昆日:“二君有一不售,吾不论文矣。一榜发果并售。所称法眼者,益信。岁甲戍,郡侯董,邑侯郭,高其德望、文望.延修邑志。丙子稿成,称善本焉。年六十八,以无疾终。著有《溯亭制艺》。子若,孙曾,列庠序,又登科甲,盖书香永不朽云彭锡璜字玉献,别字双桥。诰赠奉政大夫存斋之长子也(马影桥人|)。年十六补弟子员,有声,庠序试辄冠诸生。壬午举于乡,辛卯成进士。壬寅除四川三台令。莅事未三月,以外艰回籍。服阕,乞终母养,家居十载。补广东文昌令,凡六年,治尚宽大,久而益善。丙辰以贤能最,擢岩州知州。越五年,迁惠州碣石同知。碣石故盗薮,海舶出入,日肆劫掠。璜率所部民,峻城垣,严守御,盗不敢窥,民咸安堵。明年,摄罗定直隶州州牧。以年当致仕,乞解组归。服官二十余年,俭约如韦布,俸人必分族人,置公田以赡困之。典农自食,晏如也。居林下三载,足迹不履城市。生平勤敏嗜学,至老弗倦。为文专肆力于古。游其门者多佳士。子弟侄辈登科甲者,后先辉映不绝,皆其所成就云。
  曹芸缃字谦六,号心香。由翰林院庶吉十改授湖南石门知县。伍任即题治内厅额日:“学者用功处。”石门未审种棉,教之树艺及纺绩法.会邑旱.缃善荒政,贫富均赖以安。每遇耕获时,令典史同至乡间课农桑。简勤者捐廉奖之。上宪以留心农务考语,卓荐调衡阳。衡地烦剧,缃以不能杜绝讼端为憾,因病致仕。有解组诗云:“但期实际归时用,敢务虚名惹世猜?下车犹记旁人说,风味依然一秀才。”归后衡邑编人名宦传,并刊《送舆情录》。
  彭荣槐字储绣,号荫轩。幼善悟,十岁能文。由举人大挑知县,分发四川。友人劝之行,辞以亲老不忍远游,呈请终养。越数年服阕,人蜀摄新津篆,多善政。津民以水一盘,镜一方,陈于庭日:“谓我父母,明如镜,清如水也。”授三台令,甫下车,即以培植士习,爱养黎庶为务。捐廉增修城垣。时“蔡匪”滋扰,不敢犯三台界。书院地湫隘,复捐廉别构一区。倡修云台书院。士风由是益振。违疑狱,周详审慎,悉白其冤。癸卯春,士民献两岐麦,称颂。并请申报上官。槐日:“此适然耳,胡颂为?”卒之日,士民巷哭,立去思碑,并铸象附真君祠祀之。
  沈仲甫※本姓左梁,名英芳。好善乐施,邑南江家桥,先经乡民王一德砌礅。生员陈性用建梁。岁久倾圯,仲甫捐资修之,至再。劳家渡堤崩,行者病涉,仲甫赀已竭,遂披锱鸣梆,募乡里捐助。又闻参府王之任好施予,诣府门结跏露坐,乃得重金,以告成功。又建董家桥及创亭于麻布街,施茶以憩行人。余不可枚举。知县范之焕暨之任,咸奖异之。
   ※’沈仲甫清初人。
  周仲墀号丑桥,一号申之。给谏厚辕子。性颖异,弱冠通十三经,旁及诸子百家。诗、古文辞,一禀庭训,淋漓顿挫,日可数千言。嘉庆丙子乡试,诗、经文进呈。道光癸未成进士。总裁汪公庭珍,出语人日:“闱中四书文,湖南汤鹏;三艺皆英气,勃勃二三场,则江西周某。沉博典丽,为近来括帖家所无。二子海内隽才也。”由是名噪都下,乞诗文者无虚日。丙戌散馆授检讨,充本衙门撰文。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壬辰京察一等,奉旨记名以繁缺知府用。是冬授绍兴府,履任后,留心民事;暇则提倡风雅,多士翕然从风。有风流太守之目。任四年卒,绍人祠祀之。墀无子。诗文稿多散失。
  屈蟠*字文珍,号见田。其曾祖拔,为九江关吏。榷使某谓拔可读书,亲为讲授,得人邑庠。祖良乔,父组华,遂以读书世其家。幼时家贫,渔于河。同里陈文见而器之,俾就己塾。年二十补弟子员,旋食饩。咸丰甲寅岁,“发逆”踞邑之石钟山。时督师曾文正公驻师九江,蟠间道人见陈策。乙卯秋,文正命幕府李元度募平江勇,由南康渡军攻石钟山,蟠随营办团筹饷。丙辰二月,李军移营援抚州,防贵溪,蟠旋奉檄管带平江营战于鹰潭,获全胜。戊午,“逆”由弋阳、玉山窜浙扰衢。将军福兴调蟠赴援。蟠遂自为一军至衢,身先士卒。军中号为屈懵懂。衢围遂解,移防常山。居月余,调援玉山。日夜与逆开仗,七日而逆远飏。已未,移军驻湖口监城工。十二月,奉调攻太湖。蟠请为前部。庚申正月,克其城。三月,回湖口。四月,移景镇。六月,调广信。八月,膺总理防信军务。时信为“逆”孔道。蟠独以己一营往来撼“逆”。“逆”莫测其虚实,辄宵遁。辛酉春,“逆”由徽、浙复围玉山、广丰。蟠以计诱至广信城下,使大创。于是玉山、铅山等“逆”皆遁入浙境。蟠进剿以疑兵乱其军,更出精兵挫其势,“逆”被牵制,遂不得逞。同治癸亥四月,沈中丞葆桢以逆复入江境,都、鄱、湖、彭沿村皆“逆”,急檄蟠守乐平。有逆踞陶家渡,树栅拒守。蟠令军士缚束薪,直抵“逆”营,纵火攻之。逆以洋枪数百抵栅缺,会天暑,日且暮,未即破。蟠侦知“逆”有退意,阴戒诸营击其遁。天明果如所料,分途追剿,杀贼无算。八月,回军章田渡,贼众数万环裸蟠营。蟠乃当冲立马占桥头,督诸军鏖战,诸军奋不顾身。“逆”大披靡,然犹未遽退。蟠遥望重围中有黄袍飞骑者,意为“逆”首。发巨炮二殄之,果“逆”魁黄文金也。是时,大军云集,“逆”恐腹背受敌,连宵引去。四邑之贼胥平。旋以劳疾卒于军。年四十七。蟠由保举县丞,历至布政使衔,赏花翎,利勇巴图鲁。卒后沈中丞奏请赐恤。兵部奉上谕,赠内阁学士衔,给祭葬银两,立专祠于章田渡。父母并受三品封典。母现存。子相甫荫,入国子监读书,期满以知县注册。
  ※屈蟠起自动乱之年,站在清王朝统治阶级立场,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实为历史罪人。传作者为屈蟠歌功颂德,这是历史和阶级局限,应予批判。但这一传记保留了不少历史资料,故转入新志。新编人物传
   张取
   张取(1700-1727),字与姬,女,张青酬山人,明代侍御张道之后。父亲早逝,靠寡母石氏养教成人。
  张取幼年好《文选》、《唐诗》等书。10岁,能写诗,14岁,有咏画眉鸟诗:“不著宫农著道衣,临风懒唱步虚词。解知人世怜颜色,得到仙家又画眉。~入宫见妒祸先基,犹向花间叫画眉,正是春风飞燕燕,也应妨避赵家知。“‘京兆夫人日画眉,风流谁与记当时;雕笼好鸟看来惯,说与春闺小女儿。”母亲极为赞赏,因呼女为“画眉鸟”。为求深造,奉母命女扮男装,随叔祖父读书塾中。一日,正当月月红盛开,叔祖父出一绝对:“朋字硃书月月红。”张取沉思良久不能应对,很懊丧。后外祖母饶氏命赋“月月红花诗”,遂咏道:“珊瑚满架若为同,宁圃辉辉别致功。光夺绯桃占上巳,香分黄菊共秋分;紫薇漫说植纶阁,丹桂徒闻栽月宫;记得男装家塾日,花前试对恼君红。”
   张取二十岁时,与同乡周皇翊(1700-1755)结婚。皇翊通经史,尤工诗文。夫妇唱和,相得益彰,周家有小园,四时花木繁茂,清香不断,故构堂其中,并建“咏诗楼”,夫唱妇随。张取文才横溢,可惜念七岁便逝。周皇翊十分悲痛,以致消沉,觉得人生幻梦如蝶,因改名“蝶”,字梦窗,号非非道人。皇翊夫妇原生一女二子,女儿先母而夭。皇翊有不少痛悼爱妻与幼女的诗作。他怀念亡妻,终身未续娶,携带二子并诸侄读书。著有《芙蓉山房诗集》一卷,1888年,张宿煌刻于“退思堂”。张取所作诗稿也被整理编印,以《梅花轩遗稿》之名行世。
   许权
   许权(1705-1737)字宜瑛。累代书香,使许权幼小便得到薰陶。加之生性颖悟,七岁便作“玩月”诗云:“一种月团,照愁复照欢;欢愁两不著,清影上阑干。”祖父欢喜之余叹道:“是儿清贵,惜恐福泽不厚!”
  许权还善于绘画、刺绣,尤擅长白描。嫁本县崔谟(旧志立传),夫妻翡翠偎衾,鸳鸯倚枕,相互唱和,恩爱无比,构筑“问花楼”别墅,吟咏其中。后因崔谟异母弟进馋,致使翁姑失爱,许权愤甚,自缢死。金陵才女陈淑兰有诗责崔谟云:“可惜江州进士家,灌园难护一枝花,若能才子情如海,争得佳人一念差?”崔谟亦深感亡妻之痛,每逢节候,必哭以诗。许权的诗情真意切,深得士林推重:袁枚《随园诗话》缘引权诗数首,并述其身世,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所编《清诗别裁集》,收其《梦天》、《七夕》两首诗,蔡寿祺将其诗编入《国朝闺秀诗钞>。1742年,崔谟检亡妻手稿,汇编整理,刊刻行世,题日:《闺中小草》,又印《问花楼诗集》三卷。
   江丽川
  江丽川,原籍无考,其祖葬陪湖。清乾隆年间,丽川二十岁,即在湖口县杨环杰家当录师。十六岁时与母亲一道在蔡七房村上首做屋安家,后成江家村。
  丽川从禾正式进学堂,自学成才,能撰写诉状。后与四甲吴村武进士结拜兄弟,又在彭玉麟、左宗棠部下与太平军作战,因功金钦炀化翎。他练就一身轻功,纵身能飞跳六尺多高十余丈远,器身贴壁数刻不坠。其擒拿封闭之功,也属完满,开善推摩接骨,能自拆己骨又复接上。以武功传子孙,庭教甚严,要求子孙们从五岁起,就以鹅卵石垫床睡觉,苦练功夫。生一三人,均通武术。
   江丽川八一卜岁卒,都昌、湖口的名士云集其家,隆重祭奠,知县还对他的家属予以抚恤。
   杨舫
   杨舫(1795-1850),号小桥,本县人。杨运淙(济南典史)之女。幼承父教,通《文选》、《唐诗》诸书,及长,好吟咏,与弟妹竞相唱和,诗作甚多。暮春三月,午风轻柔,蝴蝶纷飞,杨舫即景赋诗云:“江南春好午风柔,点缀名园景更幽;买得桃花簪未稳,随风吹上玉搔头。~结伴寻香粉翅轻,二三飞过小池亭;庄周好梦无人唤,睡到春残不肯醒?”佳句四乡传颂。与彭泽监生汪陶容结婚后,夫妻以诗词相竞为乐。
  杨舫一生诗作较多。她自己亲手订为一集,题《白凤楼诗钞》。德化县蔡寿祺将其诗作选人《豫章闺秀诗钞》(第七册),宜黄县黄秩道选其诗人《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卷十九)。
   潘敬亭与殷中杰
  潘敬亭,湖口县双钟镇人,本纨绔子弟,捐纳国学生,出入文昌宫。后见官场黑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常愤愤不平,恨不得和朋友们揭竿而起,但随着年龄增长,一直未打起义旗。
  咸丰三年五月十日(1853.7.15),太平军将领赖汉英率大批人马进入湖口,舳舻蔽江,大有投鞭断流之势,湖口知县情知不敌,逃之天天,百姓欢呼雀跃,乡间农民积极活动,秘密盟会,倡“均田”之说。时潘敬亭年过花甲,但雄心未老,正想入太平军,不料太平军只停留数日,便南攻豫章(南昌)。时过一月,太平军返湖口,发布文告,以九江府为江西省,以湖口为九江郡,据石钟山为城,建造防御工事。凿濠沟,设硝馆,收集柴炭,制造大炮用的火药。又造民册,散门牌,张挂安民告示。设军师、旅帅、两司马、百卒、伍长等职。县内不少受压迫、受剥削、受迫害的百姓和进步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太平军。潘敬亭不顾年老体弱,也报名参加,介绍地方情况,出谋划策,草拟文书、告示。太平荤将领要拜潘敬亭为军师,敬亭辞谢,遂引荐潘得成人太平军。不久,潘得成和另一名湖口人吴采华同时被委任为军师,还有县城人胡某、黄某被委任为丞宣,流泗桥人江某被委任为监军。这许多人中间,只有吴采华因背叛太平军,私通湘军而被斩首。
  殷中杰,始以教书为业,好打抱不平。常为百姓鸣冤申屈,咸丰三年五月(1853.7),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太平军,从征豫章后下安庆。冬月返流泗桥,船桅上高揭旗号,宣传“造册进贡”。次乍正月,殷中杰带人进入马影、文桥一带,组织太平天国基层政权,贫苦百姓欢迎,豪绅们十分仇恨。梅士鼐、谢庭芷密谋组织团勇,伏击殷中杰,中杰不幸被俘,星夜被送出湖口,至南昌而惨遭杀害,乡民闻讯,愤怒至极,报告太平军,将梅家坂围住,烧光了梅士鼐的房屋财产。但梅、谢两家人员都已逃离。至11月,太平军获得梅、谢两家人口返家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这两家。副贡士梅兰之子梅彭年被捉住斩首,谢庭芷一家四十七人也被予以处死。太平军对殷中杰被害采取了极为激烈的报复行为。湘军将领得知消息,以为都是潘敬亭出的主意,遂出资收买歹徒,深夜潜入潘家,将敬亭父子抓走,械送南昌,父子遂一同遇害。
   高心夔
   高心夔(1835-1883),字伯足,一字碧湄,号陶堂,湖口城山乡人,咸丰元年(1851)举于乡。咸丰十年庚申恩科进士。
  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湖口后,与湘军水师对峙。心夔与屈蟠(湖口人)曾间道拜谒曾国藩,密献镇压太平军之策,为国藩所器重,延入幕府,参赞军事。
   咸丰七年,李鸿章督军德州,心夔佐其军幕。
  咸丰八年,肃顺调礼部尚书兼管理藩院事。“喜延揽名流,朝士如郭嵩焘、尹耕云,及举人王阎运、高心夔辈皆出入其门,采取言论,密以上陈”。(清史稿·肃顺传》)其间,骆秉章劾罢永州总兵樊燮,樊往见兵部郎中左宗棠。语言不逊,宗棠怒批其颊。樊迁怒于左,在总督官文处诬告左宗棠。文宗遂“命宗棠对簿”。(清史稿·左宗棠传》)“秉章争疏之不得”,“林翼、国藩皆言宗棠无罪,且荐其才,可大用”,亦不凑效。后秉章致书心夔,请他在肃顺面前说情缓解(引文同上)。结果很起作用。故在《肃顺传》中有这段文字:“左宗棠为官文所劾,赖其调护,免罪且破格擢用。”
  肃顺每与心夔论军务,心夔慨然日:“朝廷欲早平洪杨,非重用曾公不可,欲重用,而不以两江总督畀之,何以专责成而结军心乎?”肃顺采纳他的建议,奏请文宗。于是咸丰十年“天子慎选帅就,加国藩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旋即真授钦差大臣”。(《清史稿‘曾国藩传》)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考取进士后,以直隶州知州发江苏。两权吴县知县。他尊贤任能,断狱公允,有勤廉之名,才学为当地名达所赞赏。性刚峻,以治娼过激丢官。
  高心夔学识渊博,精研“小学”。工诗,多拟魏晋古风,自成一家。至今研究清诗者,认他为江湖派主要代表。善书法,其临颜帖,可以乱真。
  自编诗文集《陶堂志微录》,死后由其友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删定作序刊行。心夔好渊明,故号“陶堂”;在《述目》自称:“其人微,则其言微矣。其言微,则其道微矣。……春秋之法微而显;志而晦,属辞比事其指数千.”志微之义可见。
   心夔负才使气,李鸿裔叹息他:“嗟乎,伯足负干济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郁郁以殁。”
   徐汝梅
   徐汝梅(1840-1883),字格非,号羹臣。江桥乡徐八公村人。幼小性格内向,心存慈爱善良。某年岁歉,汝梅作主将家存余粮以市价卖给邻居,父亲知道后很高兴,对他的老师说:“是儿仁厚,当可昌大吾宗。”
  汝梅成人后,热心公益事业。劳家渡是通往县城的要津,春夏水涨,遇上大风,时常发生翻船事故。以往曾设立义渡,因资金来源不固定,屡兴屡废。汝海与地方官员商量,复置义渡,并将梅家洲义田租谷供义渡工人膳食。冬天水涸,又请工增高旧坝,修复桥梁,日夜躬亲其事,使大家深受感动。
  汝梅母临终弥留之际,念汝梅子女较多,负担很重,将积攒的私房钱全部给他,汝梅本不想受,但母命难辞。等老人死后,他将这些钱交给父亲,分与兄弟。
  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汝梅赴九江应试,补博士弟子员,不多久,复补廪生,光绪九年(1883)授教谕职,候补在家,不幸病故。所著诗文未及刊行,年久散失。
   张宿煌
   张宿煌(1844-1904),字碧垣,号伯罗,别号种松子。酬山人。一生好学不倦,博及群书,精考据,善诗文。同治元年(1862)应乡试中式举人,授清江县教谕。士林推为经师,多游其门下。
   张宿煌勤于著述,诗文稿编辑成册数十种,以诗钞卷帙为最多。有《梦陔草》二卷,《北游草》-卷,《酬山吟草》-卷,《南归草》-卷,《酬山续吟草》-卷,《寄桴吟草》一卷,《孚芗吟草》二卷。自1855年至1895年,共作诗九百五十多首。其诗变化奇特,胆大豪放。同乡密友杨是龙称:“伯罗诗胆大如斗,笔歌墨舞烟云陡。摇山撼岳势峥嵘,七十二峰齐翘首。词源滚滚天上来,黄河倒泻鲸鲵吼。飞岩腾跃任纵横,上下古今立分剖。”张宿煌还有文集三卷,与诗钞合并为《退思堂集》,取退思补过之意,故其所住之地亦称“退思地”。
  张宿煌热爱家乡,注意搜集县内传闻、典故要事。并写成《郡邑拾遗》和附编《五柳乡谈》、《备志纪年》,均为当时县志所才:及记载的珍贵史实资料,为新编县志提供了许多方便。他编写的《古今文考略》、《孔子年谱》、《新俦杌》等专著,做了许多精细的考证,很有学术价值。
   沈同珠
  沈同珠,清末民初湖口县武山乡沈贞村人。其父为清末邑中士绅。只生一女,爱如掌上明珠,遂取名“同珠”。幼聪颖异常,教以唐诗,顷刻成诵。乃束发入学,得宠于师。年未及笄,即有许多佳作。
  封建时代,酷吏横行乡里,沈同珠之父恶之,稍有顶撞,竞被诬陷,被湘军水师驻湖口县总兵官杨福田假军情下狱。同珠痛不欲生,作《讼父冤》诗六首。有“桩庭无恙忽惊秋,瞻望云亭泪不收。怕惹萱帏怀抱恶,吞声潜向枕边流。”“剑匣孤鸣负此身,重慈相对苦相亲,未能伏阙伸吾愿,愧煞缇萦第二人。”
  在清朝末年,反抗封建统治的社会舆论十分普遍,沈同珠在学校也受到进:步的民主思想影响。及长大成人,便对限制妇女、束缚妇女、歧视妇女、男女极不平等的封建社会深表不满,对妇女力量充分肯定。如《呈会长汪筱琴》诗云:“女权堕落嗟何及?婢膝奴颜实可哀。变到沙虫生亦幸,伤心莫向劫余灰。…‘娲皇只手擎天柱,炼石奇功万古崇。多少须眉甘下拜,雄风毕竟让雌风。”
   同珠诗作甚丰,有《同珠诗草》刻本,全集共216首,大都系青年时代所作。后家庭败落,嫁与马影乡李姓人为妻。
   吴庭芝
   吴庭芝(1855-1917),字重卿,号先梅。江桥乡二甲吴村人.父为启蒙塾师,体弱多病,母钱氏务农,间作豆腐维持生计。庭芝七岁入学,天资富厚,读书过目成诵。13岁,便能诗善对。然因家境贫寒,生计日蹙。其父乃命弃学做工。庭芝的座师闻讯大惊,当即声言免束修,令其继续就读,未几,又资助庭芝人白鹿书院深造,庭芝刻苦奋发,焚膏继晷。同学锦衣玉食者为多,庭芝却吃炒磨的大麦粉,不以为苦,故其后为廉吏,实非偶然。
  18岁,吴庭芝以第一名考取县学。24岁,为超等补廪秀才。30岁,拔贡。31岁,朝考一等第三名,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湖广司行走,候补主事。光绪十七年(1891年)顺天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会试得中,。殿试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光绪二十四年,奉派同黄遵宪赴日本考察政治(黄因病未成行),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经验。
  当时,光绪帝力主改革,身边许多重臣力促之。吴庭芝与翁同和过往甚密,参与变法维新,属改革一派。当年由日本返国,戊戌变法已告失败,庭芝遂派人将翁同和所赠“怀葛乐志”四个大字,送回湖口老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钦命为恩科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任会试磨勘官。事毕,调任为十分贫困的广平府任知府兼知永年县。
  吴庭芝官广平时慎处积案,解脱了部分死囚。并兴学校;劝农耕,常命老仆驱蔽车,亲巡垄亩,往返食粮、菜蔬、茶叶皆自备。民不受扰;因永年县受灾,奏免当年田赋,百姓称颂。
   庭芝任广平知府未一年,父亲病逝,遂丁忧回籍,执教于白鹿书院。归家时,无-广平物,独存广平府志数十卷而已。都昌黄仁基先生在《吴庭芝墓表》中慨叹:“呜呼,清之晚季,贪墨横行,若先生者,守令中一人而已!”
  吴庭芝精于声律,常与浮梁汪龙光、程起凤相唱和。尤擅书法,字体端庄劲秀。及至清廷遣使日本,日人索书者甚众,故其墨宝多散见于日本和国内,县人常常宝藏之。
   徐敬熙
   徐敬熙(1874-1923),字叔涛一字叔陶,号惺初。文桥乡徐饶塘垮人。名医徐光海季子。幼时性鲁钝,经父亲循循启迪,豁然开通,学业大进,日臻宏博。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乡试副榜。入上海南洋公学肄业。二年后,江西省选派八人赴日本留学,敬熙中选。毕业归国,应学部会试,赏给法政科举人。宣统元年(1909年)钦点内阁中书。后经裁缺,改分法部七品小京官。复调入学部图书局行走。翌年,调学部普通师范行走。三年后枢府奏派考察内外蒙古事宜。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后,徐敬熙受任教育部佥事兼蒙藏事务局顾问,总办蒙、回白话文报纸事务,因功绩命授五等嘉禾章。熊希龄组阁时,调徐敬熙任国务院顾问兼边务课长,派充外蒙会议顾问三年,清史馆聘任为名誉协修。
  袁世凯阴谋篡国复辟,敬熙眼看国事不堪,遂心灰意冷,辞职归乡,不久病逝。他生于同治甲戍年(1874年)闰八月十五日,殁于民国癸亥年(1923年)闰五月初五日。故乡里谓他“来时双八月,去时两端阳”。
   余庆鳌
   余庆鳌(1867-1925),又名序琳,字步升。屏峰乡余爱方村人。自幼敏捷异常、颖悟过人。其父余宏智在南京做木匠。将庆鳌带到南京送入金陵机器房,学习机械绘图。庆鳌努力学习,对各种机械原理,力加研究。四年后,学业优异,名声大噪,各局、厂争相延聘。1891年受聘于安徽督造枪炮,次年调宁局。舁年,应台湾之请,充当匠目。因功,清廷赏给五品顶戴,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设兵工厂,选调余庆鳌到枪弹厂任总办,不数年,升领工,复受清廷褒奖,“尽先拔补外委”。
  辛亥革命后,余庆鳌继续在汉阳兵工厂领导生产。1914年,奉派赴欧美学习。考察西方国家的军事工业。访问过英国、德国、法国、俄国,收益非浅。他每参观一厂,回来就凭记忆将图样画在衣服的底衬上。四年后归国,任汉阳炮厂、炮架厂等处监工员。1916年升任汉阳兵工厂会办(相当于现在的副厂长)兼工务处长,授陆军少将衔和四等文虎勋章。
  一次,某外国军火商乘兵舰到汉口,邀宴余庆鳌等专家及政府官员,推销其新产品。并作实弹射击表演。余庆鳌不动声色,细心观看,默记于心。回厂即绘制图纸,进行试制,几月后,获得成功。亦邀请外国军火商,作实弹射击表演。外国军火商愕然失色。
  余庆鳌为开创和发展我国兵器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誉为“匠王”。但持己于约,御下于宽,从无傲睨之色,乖戾之行,清廉自力,身后毫无积蓄,只留下一柄长剑,现存其女儿家中。
  1925年5月12日,余庆鳌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武汉,年仅58岁。其子女扶柩归乡安葬,沿途军民摆案献祭,备极哀荣。彭贡玮
  彭贡玮,字百庭。原湖口彭桓六村人(今划归都昌)。名儒彭梦松第三子。自幼倜傥有大志。见清廷政治腐败,外侮日甚,遂弃举业,人江西高等学堂研究科学,并秘密参加推翻清王朝的国民革命斗争。后留学日本,加入国民党。归国时适值中华民国建立,受任都昌县知事,不久改任江西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第一、第三师范学监。因地方人士推选,回县任教育局长,全县教育大有起色。彭还和王宇公为首在湖口发展国民党员,秘密建立县党部。1925年,广州革命军政府拨来专款,令彭组建武装力量,彭即派邹觉民、钱成九等四方联络,召募兵员,建立两个营的地方武装。1926年,北伐军由九江进军湖口,湖口守敌凭借有利地势,又恃饷械充足,图谋顽抗。彭一方面邀集王宇公、钱成九、龚载阳等十余人,与北伐军秘密联络提供情报,内外呼应;另一方面亲率两营部队乘夜出击,准备攻占县城。守敌闻讯,弃城逃走。其所组两营随北伐军攻占景德镇,后被景市商会强行缴械。
   北伐初定大局后,彭返家乡,开办流芳小学,执教终身。著有《泊楼诗文集》,未刊行。
   周赓年
   周赓年(1901-1930),又名时林、进丰、连安,湖口县大垄乡人。
  14岁人湖口高等小学堂读书,继赴沙河农业学校和湖北政治讲习所学习。后在永丰县烟酒局任半年局长。1925年投入广州北伐军,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排长。1926年11月,随北伐军进入南昌,适逢搞农运工作的湖口人钱成九,遂同回故乡湖口从事农运工作,任湖口农协筹委会委员,到家乡大垅筹建一区农协,率先在大垅庙挂出第一区农民协会的牌子,组织民众投入大革命的洪流。
  1927年8月,白色恐怖笼罩湖口,周赓年和其他革命骨干一道,被反动当局通缉,他隐蔽身分,披甲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这时军权已被反动派所掌握,周遂于1928年5月毅然离开军队,前往鄱阳寻找中共党组织。遇到钱成九,经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调赣东北特委从事保安工作。6月,赣东北特委派李新汉到湖口组建中共湖口区委(后升为县委)。周赓年往返于波阳与湖口之间,准备在湖口进行武装起义,因条件不成熟,未能实现,遂到弋横苏区方志敏处接受军事训练。
  1929年秋,奉赣东北特委派遣,周赓年再次回湖口工作,建立革命武装。9月,省委派周建屏赴弋横苏区指导军事工作。经湖口、都昌,发现都、湖交界处适合开展游击战争,便在都昌王滚垅村召集两县党的负责人,研究建立革命武装和发起都湖暴动问题。9月15日周赓年和县委书记潭和率领一支由48人组成的精干队伍,袭击都昌汪家墩靖卫队,首战告捷,缴敌步枪11支。9月28日,在湖口县横山密庙正式成立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以下简称“一大”),周赓年担任大队长。同时,在城山成立赣东北革命委员会,周任委员。
   周赓年率领的这支人民武装,转战于湖口、都昌、彭泽、波阳一带。打土豪,分田地、保卫苏区、建设苏区。1929年11月18日,周赓年和革委会一起发动群众数百人,到王祖壁家开仓平粜。王祖璧不仅不开仓平粮,还大骂“共匪抢谷”。群众愤怒已极,当场将他打死。王祖璧的儿子第二天从县城引来靖卫团进行报复,抓走三名群众。周赓年闻讯后,立即带领游击队伏击靖卫团,救出被抓的农民群众,打伤敌班长,缴获敌枪一支。
  1930年2月,敌十八师朱世贵部(驻九江)一个特务队窜到湖口,在苏区四甲吴村(今属江桥乡)抓走7名农民带到马影桥。为营救无辜群众,次日,游击队攻打马影桥。周赓年沉着冷静地指挥队伍与强敌进行阵地战。战斗中他腹部负伤,仍指挥若定,直到打退敌人,救出被抓农民。3月,中央特派员徐德(即老向)来湖口工作。他执行“左”倾路线,令周赓年率部进攻都昌驻徐家埠陆士郊部。15日夜,周赓年枪伤未愈,带头冲人敌营,趁敌睡未醒,一次抢出9支步枪。当他再返敌营时,被一敌人开枪击中,不幸阵亡。
   邹觉民
   邹觉民(1887-1930),字民信,东庄乡邹吉斋村人。九岁入村塾,12岁因父患重病,辍学。1903年人湖口小学堂读书,三年后,考入九江中学,成绩优异,学校给予免缴学费的奖励。
  清朝末年,国弱民苦,内忧外患。戊戌维新失败后,各种要求变革的思潮汹涌澎湃,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尤为活跃,邹觉民处于这种历史环境中,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接受f新思想,毅然以反清革命为己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宣统元年(1909)开始发表进步文章。宣统二年江西大旱,湖口农业大面积歉收。他带头揭露当地财主王拔群的七大罪状,并发动群众进行反对王拔群催租逼债的斗争。宣统三年底,觉民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在九江中学毕业,应聘到沙河(今九江县治地)小学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在该校创办“青年书社”。这个书社后来成为中共党组织在沙河活动的秘密据点。民国三年一一四年间,觉民在南昌、九江、上饶、都昌、湖口等地活动,组织反对北洋军阀的秘密革命组织。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觉民当时在上饶,闻讯赶回沙河,同师生游行请愿,并多次发表演讲,激发了师生对袁世凯政权的愤怒。民国六年(1917),俄国革命获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革命志士。邹觉民迅速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并发表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抨击帝同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和军阀的反动统治,在赣北思想界引起广泛、强烈的反响。
  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从北京很快波及全国,湖口的许多知识分子,如在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高道臧、孙庭范,在南昌第一中学读书的蔡蕴等,带回许多进步刊物,并在湖口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开演讲会,组织罢课、罢市、游行示威。还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活动,特别在马影一带搞得有声有色。觉民闻讯,立即赶到湖口参加革命活动。七月,觉民被任为智区团总,组织了十几个人的武装。民国九年底,邹觉民提出改组湖口县国民党组织,遭到湖口商会会长王宇公的反对,未获成功。
  民国十年(1921)年夏,《新江西》上刊载了黄道、方志敏的文章,邹觉民阅读之后,拍手称快。同年秋,觉民在九江同文书院与方志敏结识,交谈甚欢。次年,方志敏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邹觉民成为发起人之一,稍后加入中共党组织。民国十一年(1922)十月,邹觉民辞去团患职务,隐藏了一部分枪支,在城山、流芳、文桥一带进行秘密的革命串连,联络地点设在城山庙。民国十三年(1924)春,他去上饶和南昌,同方志敏建立了组织上的联系。党组织派蔡天民以教书为掩护,协助邹觉民在湖口组织革命活动,建立农民协会。率领农民先后夺了“舜德盐卡”、“江桥税卡”的枪支弹药。民国十七年(1928),邹觉民将埋藏的枪支全部取出,组建了由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年底,代表湖口党组织出席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年,他担任中共湖口县委委员、常委,并主持赣东北革命委员会的工作(后改为湖口县苏维埃)。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湖口的游击队撤出苏区,到白区作战,谭和、陈远绍、钱成九等去上海找党中央、邹觉民继任中共湖县委书记,坚持斗争,不幸在七月被反动派逮捕,壮烈牺牲,时年43岁。
   邹玉奇
   邹玉奇(1887-1930),乳名恩崽。东庄乡邹吉斋村人。幼时入学,读书两年,因家贫而罢。后拜师学阉猪,兼学兽医。
  民国十六年(1927),玉奇秘密参加革命,担任密查员,为苏区掌握敌人情况、防止敌人派遣奸细、特务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深得情报工作负责人蔡天民的信任。
  1930年7月,大士绅王苏民之子王拔群将邹玉奇骗至江桥杀害,牺牲时年仅43岁。
   徐宝义
   徐宝义(1891-1930),乳名春林,城山乡徐九铎村人。小时读过三年私塾,因家贫而弃学。成年后,勤劳正直,不畏艰苦,而且嫉恶如仇。
  1926年,北伐军光复湖口。翌年三月,宝义投身革命,在各地宣传组织群众。1928年,徐宝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任中共湖口县智区区委书记。是年全县饥荒,贫苦农民无粮吃,地主则囤积居奇,想卖大价。中共湖口县委领导农民协会,发动、组织民众进行平籴。平籴胜利,共产党得到农民信任和拥护。
  1930年1月,谭和调任中共都昌县委书记,徐宝义接任中共湖口县委书记职务。县委游击大队和主要领导常在他家和村里活动,敌军遂攻徐九铎村,将宝义家房屋财产焚烧一空。宝义遂率领全家人投身革命斗争中。
  1930年7月,宝义被捕,牺牲于江桥,年仅39岁。
   谭和
   谭和(1898-1930),又名昌宽,别号介泉,化名陈又新。都昌县汪墩乡茅垅前房村人01923年考入南昌第一师范学校,接触进步人士与书刊,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谭和从师范毕业后,回都昌源头港小学执教。北伐军攻占九江后,弃教从事农民运动,任都昌县农民协会特派员。1927年国共分裂,受国民党当局通辑,潜至景德镇其姐家中,囚年方三十岁,写《三十有感》诗三首,中有“九州鬼蜮任纵横”之句。1928年,谭和在景德镇与赣东北特委书记黄光接上关系,被派赴都昌,组织都昌、湖口、彭泽、波阳四县游击队和赤卫队。于1929年1月到湖口,4月被选为中共湖口县委书记,积极发展组织,不久便建立四个区委。8月上旬,谭和配合周建屏、周赓年等夺得都昌汪家墩靖卫队的枪支,9月28日在湖口城山密庙成立了赣东北工农红军第一游击大队,第二天在高石树垮成立了赣东北革命委员会。同月,谭和在舜德乡王杏垮王庭升家主持召开了有30余人参加的干部大会,发动秋收斗争,开展平籴,没收地主财产,分给贫苦农民,群众革命情绪极为高涨。
   谭和忠于革命事业,为人质朴谦谨,善于团结同志,深为大家拥戴,在奠定湖口大好革命形势基础后,于1930年1月奉调回都昌。
  是年3月,国民党政权发动三县会剿,游击队在波阳响水滩被打散,谭和与陈远绍等一道赴沪,向党中央汇报湖口县党组织被破坏的经过,并奉命返湖口重新恢复党组织。八月,谭和同赤卫队长沈春生秘密到达湖口,趁周建屏率领的红军独立师(后改红十军)在江桥大胜敌军的机会,一举恢复了都昌、湖口党组织,惩办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重建县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
  1930年11月16日,都、湖、彭、波反动武装组织四县“围剿”,谭和率领游击队,赤卫队和革命群众一千余人向波阳方向突围,红十军相约在肖家岭迎接。不料红军与敌遭遇撤退,派员通知湖口方面党组织,而该员未将通知送到。谭和带领的一千多人于夜间到达肖家岭,发觉情况不对头,便亲自前去侦察,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谭和妻袁秋菊敏悟过人,能言善辩,因支持丈夫革命,于1929年和1930年先后两次抓去坐监,田地房屋均遭查封。谭和牺牲后,袁秋菊携烈士遗孤谭金海、谭洪霞在深山躲避三年,备尝艰苦。她抚育二子成人,于1973年病故,享年75岁。
   余庆祥
   余庆祥(1898-1930),屏峰乡余洪舍村人。1927年开始参加革命,与王文凤、沈家楚等在流芳、舜德、屏峰一带秘密活动,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打击土豪劣绅,斗争积极勇敢,被吸收为中共党员。1929年,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成立,余庆祥曾担任主席。
  1930年6月,湖口革命斗争处于低潮,“余庆祥受命暂时转入地下活动。他同王文凤等人隐蔽于吴城。9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敌人法庭上,余庆祥受过各种酷刑,毫不动摇,被国民党杀害。年仅32岁。
   王庭升
  王庭升,号镜如。生于1893年。舜德乡上王杏村人。父王怀泰,号运通,前清登郎,授九品小官。庭升成人后,在王尤垅村教私塾。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口后,王庭升投身到农民运动中。
  王庭升革命坚决,斗争积极,打土豪、斗劣绅,宣传群众,常常废寝忘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不久担任区委书记,被选为中共湖口县委委员。
  1930年7月,谭和等去上海找中央,他转入隐蔽活动,坚持秘密斗争。红军独立师在江桥大捷后,他协助谭和重建了湖口党组织、苏维埃政权、游击队和赤卫队,并打击了凶残镇压革命的地主还乡团武装,惩办了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是年11月,王庭升协助谭和带领一千余革命群众去波阳与红十军会合,不幸在肖家岭遇敌牺牲,时年37岁。
   林仕友
   林仕友(1873-1930),武山上林村人,家庭赤贫,小时帮地主放牛,长大成人后学漆匠。仕友性直率善良,爱憎分明。
  1925年,湖口大旱,颗粒无收,树皮草根吃尽,穷人只得挖“观音土”(白泥)充饥06月,林仕友组织几百农民,举义旗,搞暴动,向土豪沈伟皋打积谷,散给灾民。并带领数千灾民与县长亲自带领的60余名反动武装进行战斗,大获全胜。
   中共在湖口建立组织后,林仕友加入党组织,作了许多工作。1930年7月,在都昌石埠涧被捕,光荣牺牲。
   王文凤
   王文凤(1902-1930),乳名腊里。舜德乡王燧村人。7岁读书,好学不倦。19岁开始教书,兼学中医。
  文凤温文尔雅,外柔内刚,待人和蔼。其家殷富,高楼深院,成为一批爱国青年的聚谈地。1926年北伐军控制了湖口,王文凤和众多革命青年一道,投身农民运动,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底,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王文凤家秘密召开,王文凤全家为这次党代会的圆满结束,做出了宝贵贡献。
  1929年5月,任中共湖口仁区区委书记,并在1930年春当选为中共湖口县委委员。在领导群众“打积谷”、进行土地革命中,在发动群众参加游击队和赤卫队的工作中,作出了出色成绩。
   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在波阳响水滩失败后,王文凤避走吴城,因叛徒告密被捕。7月,在湖口县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8岁。
   徐作西
   徐作西(1906-1930),字振之,屏峰徐早垮人。记忆力非凡,善于分析问题。后在岳丈杨官林资助下,人湖口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成绩优异,曾取得全县小学作文比赛第一名,并以最好的成绩毕业。
  徐作西的祖父徐学恭在第一次大革命中,参加景德镇市工人罢工,任江西省陶瓷工会湖口分会主席,被军阀逮捕杀害。作西要求其父带他到浮梁去调查经过详情,誓报血海深仇。在景德镇结织了同乡革命者徐桃园。不久,徐桃园介绍作西加入中国共产党;又经徐桃园介绍,结识了谭和,遂在谭和领导下投身于湖口县的革命斗争。
   作西革命坚决果敢,打土豪、分田地、写文章、贴标语,日夜为革命奔忙。1929年成立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时,当选为委员兼党的宣传部长。1930年夏,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失败。作西组织和发展了赤卫队,坚持在屏峰山区打游击。是年7月底,在一次与地主武装的战斗中,赤卫队战斗到只剩下四个人(一个是作西的父亲徐夫哲,一个是作西的弟弟富生,还有一个赤卫队员徐贤敬)。后徐作西等终因弹尽援绝被浮。
  敌人在审讯中,对徐作西等四名赤卫队员软硬兼施,用尽酷刑,但终不能使他们屈服。1930年农历7月28日,徐作西、徐夫哲、徐富生、徐贤敬4人同时遇害。灭绝人性的地主武装头头还将徐作西的心脏剐出吃掉。
   农历7月29日,作西的弟弟徐义生回家探听父亲和哥哥的消息时,被地主武装捉住杀害。
   彭远良
   彭远良(1906-1930),字祖植,号耀存。流芳彭桓六村人(后划归都昌)。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1926年12月与蔡鹏、张大勋、张世田一起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3个月后归县,任特派员在农民协会工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周赓年、邹觉民、沈家楚、陈远绍等人积极从事革命斗争。任游击大队第二中队长、中共湖口县委委员。周赓年负伤治疗期间,代理游击大队队长职务。共参加了13次战斗。
  1930年正月初八日,彭远良患病在家疗治时,被都昌靖卫团围捕,关押于都昌县监狱。后被秘密押往南昌,被张辉赞下令电死,年仅24岁。
   李训泰
   李训泰(1907-1930),马影乡黄渭村人,少时只正式上过一年学及一年夜校。喜欢唱歌,且能自编歌曲,还喜欢游泳、跑步、跳高、武术。
  1925年,李训泰接受进步思想后,遂参加革命。1927年和湖口其他同志一道,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粮食。1929年,李训泰任赣东北革命委员会经济委员。
  1930年农历闺六月初六日,恶霸徐旺南带领几十名反动武装分子包围了李训泰的家。李训泰凭着一身武艺冲开椽瓦,又冲到村子背后一条河里,潜水一里余路,藏在桥下的菱角叶中。徐旺南搜不到李训泰,便将全村人抓到一起,说:“不交出李训泰,就杀绝全村人。”李训泰为了救护全村群众,挺身而出,怒斥徐旺南残忍无道。乃被徐旺南下令杀害,年仅23岁。
   彭艳娥
   彭艳娥(1911-1930),又名艳仂。女,今都昌春桥乡彭桓六村人。18岁,由父母包办出嫁至流芳乡城皇余村一户有钱有势人家。因夫妻之间没有感情,彭艳娥从婆家出走,参加了革命。彭桓六村革命者甚多,她出嫁前就受这些革命者的思想行动影响,参加过一些秘密革命斗争。1929年后,公开活动,并加人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湖口县委委员、赣东北革命委员会(后改名为湖口县苏维埃)妇女主席。她组织妇女联合会,宣传革命道理,剪头放脚,发动妇女参加革命斗争。她常骑白马,佩手枪和游击队一同作战,打击敌人。1930年5月,她亲自率游击队员将婆家财物分给穷人。
  1930年7月,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在波阳响水滩失败,彭艳娥不幸被地主还乡团武装逮捕,敌人百般引诱她投降屈服,甚至给她作媒,劝她改嫁。但彭艳娥坚贞不屈。敌人又用尽酷刑,均不能达到目的。彭艳娥临刑前,沐浴更衣,从容不迫,在流芳市英勇就义,年仅20岁。
   柳开先
   柳开先(1878-1915),字丙权。毕业于江西储材馆。清末曾任连长。1911年辛亥革命,开先以参与夺取九江、湖口炮台有功擢营长。后参加反对袁世凯窃国的秘密斗争,于1915年被广东革命政府委为革命军九江司令。同年因革命机关遭破获,被捕就义。
   高道康
   高道康(1900-1931),又名道臧,字小堪,城山高大屋村人,是名门望族高心夔家族的成员。
  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全国。在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高道康,走上街头,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接着,他邀集在南昌一中读书的吴作楫、在沙河甲种农业学校读书的王道平、在抚州省立师范读书的蔡蕴,回到湖口,组织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的革命斗争。高道臧与同道者作演讲、刷标语,开展了湖口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宣传运动。他们又四处散发进步报刊,组织宣传队下乡,促使湖口人民解放思想。“五。四”运动后道康继续求学和参加革命运动。北伐胜利后,高道康返回湖口,组织革命斗争,1927年3月,参加了中共湖口县第一次党代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高道康等人被列名通缉。他密至上海,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一面读书,一面继续进行党的地下活动。在大同大学毕业后,返回江西,在南昌匡庐中学任教,以教书为职业掩护其革命活动。1931年,高道康乘船赴万安执行任务,被敌特发觉,在反抗中被敌刺杀落水,英勇牺牲,年仅31岁。
   陈资始
   陈资始(1900-1932),又名天中,江桥乡陈邦道村人。其父在南昌办盐务,资始自小随父在南昌读书,又入广东韶州讲武学堂,毕业后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20日,中共党组织在南昌创办《贯彻日报》(以国民党南昌市党部的名义)宣传革命。胡讷生(南昌人)任社长,工作人员有陈资始(编辑新闻稿)、陈之琦(编辑副刊)、舒味三(记者、对外接洽、发行)。工作人员皆无工资,纯尽革命义务。资始还回家卖了60亩田,用以办报。但《贯彻日报》发行仅10天,即被反动当局查禁。
  “八一”南昌起义爆发,陈资始参加了战斗。起义军撤退后,陈资始亡命湖口马鞍山一带。旋化名刘×潜往浙江台州,以教书糊口。在此期间结识了罗孟夔、孟达姐妹俩,并与孟夔结婚。罗氏姐妹均为中共党员,于是三人结伴赴上海,找到党的组织,并在中共中央机关做秘密工作。1930年陈远绍、钱成九等湖口共产党人去上海找党中央,都在他家活动。1932年资始病故,其妻孟夔仍与湖口党组织保持联系。孟夔病逝后所遗一子,至今下落不明。
   蔡鹏
   蔡鹏(1904-1935),号光兴,舜德石岭蔡斑竹塆人。父蔡海山为建筑行老板。又在九江海关做事,颇有财势和声望,先后讨了三房姨太,对家中结发之妻和儿子光兴关照不多。光兴少年时期学习刻苦、天资慧敏,故成绩甚佳。
  1921年光兴只身往武汉求学。在校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吸收革命的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遂改名蔡鹏,决心象大鹏一样展翅雄飞,参加革命斗争。
  1926年,中共湖口县的党组织通过省委,保送蔡鹏入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去的还有彭远良、张大勋、张世田3人。蔡鹏1927年2月返县,加入中共组织,任特派员,参与成立农协、组建农民自卫军及打土豪、分田地。1929年,随周建屏往弋横根据地,在红军中任过连长、机炮营长。1930年7月湖口游击队失败,9月,周建屏率领红军出击赣北,在江桥大败敌税警团后,蔡鹏留下,与王庭升等人联结失散的党员,惩办花枪队。10月,在流芳重建湖口苏维埃政权,任苏维埃副主席。王庭升、谭和等人在肖家岭牺牲后,蔡鹏潜至九江、庐山等处。国民党反动派抓不到蔡鹏,便将其父母投入监狱。
  1931年春,蔡鹏夫人筹集了一笔路费,助蔡鹏只身赴上海寻找党组织,未果,返回九江,经南昌赴弋横革命根据地,曾任红军旅政委,于1935年在闽浙赣苏区牺牲。
   胡铁生
   胡铁生(1886-1937),号鄂勋。凰村乡下秦家人。4岁丧父,赖母教养成人,曾考取秀才。废科举后,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理科学习。修业期满,回江西任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继而受武汉《大江报》之聘,担任主笔。此后,担任过万载、临川、南昌师范学校的老师,九江五邑中学校长,江西陆军讲武堂、江西吏治训练班教员,还任过湖口县教育局长之职。1928年在南昌发起成立湖口旅省“钟山学社”,当选为社长,并主持出版了《钟声月刊》。
  胡鄂勋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嫉恶如仇,早年参加反清革命。1926年11月,回到湖口,先在均桥组织了湖口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一一店员工会;1927年4月,在义区发动农民斗恶霸、打土豪,组织了义区农民协会,并被选为主席。义区(今流泗一带)大地主周伯衡无恶不作,曾将一欠租农民绑在板凳上活活锯成两段。胡铁生乃组织群众将周伯衡捆交县长,请予治罪。县长受贿,欲将其释放。鄂勋乃率一千余群众,冲进县衙,威迫县长交出周伯衡。愤怒的群众将周伯衡游街示众,并控诉其种种罪状后,在东门外处死。
  鄂勋学识宏博,广涉文史,善绘画,好骑马,又守信用、重然诺,有借贷不还者,从无怨言;民国十七年(1928年)周赓年在南昌避难,资财告罄时,鄂勋虽与之素昧生平,却慷慨解囊。胡铁生特别重视教育事业,曾募捐创办流泗小学,又开办县民众教育馆,对私塾师资进行考试甄别。他在江西教育界服务20多年,学生遍及全省,著名画家傅抱石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胡铁生病归乡里。因他平时不蓄资财,故老而贫病交迫,靠借债度日。1937年病笃,仍对日寇侵华,忧心如焚,于弥留之际命书陆放翁《示儿诗》于灵前。
   许平甫
   许平甫(1852-1938),世居大垅乡许老屋村。15岁考中秀才,后举贡生。成人后,转而学医,专攻疱疖病,并自制“神效万灵丹”。疱疖初起者,仅服此丹即可消散;对尚未化脓的,以“温散”之法;对已化脓的,则用以“清托”之术;对已溃疡的,处以“补托”。他的这一套治疗方法屡用屡效,远近闻名,求医者每天达数十人。
  平甫在数十年的实践基础上,晚年著成三卷本《徒观形》。该书着重谈望诊,观形察色,研究经络巡行,故称《徒观形》。现著名中医蔡耕阳曾游其门下,并保存了这部珍贵医著。
   许平甫治病,不分贫富,不计地位。有医无类,一视同仁,并常常为贫穷百姓施医、舍药,深为群众赞誉。
   洪辛生吴辉生
  1938年农历七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湖口,一小股日军窜进县城南白浒塘洪笃材家,杀猪宰牛,大吃大喝。洪笃材之子辛生,持刀欲拼命,被笃材阻止。后日寇酒酣兴发,竟令洪笃材绕桌学狗叫。洪老年近八旬,大骂“倭贼无礼”,遂被日寇杀害。
  洪辛生本血性男儿,当即奔二甲吴村找到姐夫吴辉生,商问报仇之计。吴辉生振臂而起,决计报仇雪恨。他们安葬老人后,即潜入敌陷区,伺机动手。
  当时,国民党军队派有秘密工作者在敌陷区,准备安装水雷爆炸日寇船舰,与洪辛生、吴辉生不期而遇。接谈之后,即将此任务转交洪、吴二人。二人欣然赴命,并接受了水雷,学习了安装办法。正当洪、吴二人密商之时,被日寇发现,搜出水雷。二人徒手格斗,打伤日寇数人,终因众寡悬殊,被敌俘获。
  日寇将洪、吴二人严刑拷打,逼交同谋,洪辛生破口大骂:“你们小日本,穷兵黩武,残忍无道,侵我中华,我中华四万万同胞,都是我的同谋。”吴辉生也顿足大骂:“生不能饮你血,死当摄你魂。”遂被敌寇枪杀。
   陈植楷
   陈植楷(1914-1939),白浒塘人。幼年入学,后经商,不堪日寇蹂躏,决计反抗,充任国民革命军之谍报员兼核心组长。1939年2月,引工兵潜入敌占区,在鄱阳湖安放水雷,先后炸毁敌舰“滨田丸”等4艘、汽艇10余只,毙敌数百人。日军震怒之余,四处侦察,陈植楷不幸被捕。敌严刑逼供,陈植楷忠贞不屈。日军竟将陈植楷锯为3段,投入江中。
   陈秋舫
   陈秋舫(1873-1939),字仁宏,号书俊。流芳乡陈荷塘垮人,由优增生考取拔贡。朝考就职直隶州州判,继而分发湖南。
  民国三年(1914),陈秋舫应第二届县知事试验考试,取为乙等。奉中华民国内务部分发湖南省任用,实用城步县知事。以劳绩获金质奖章和嘉禾勋章。后历官安乡、华容等县。
   秋舫勤于政务,颇有清廉之声。在主管沅陵县司法工作时,平反积案,释囚二百余人,民多感德。
   萧厚纪
   萧厚纪(1912-1940),流芳翔鸾萧村人。其父萧家谋,曾渡辽东,越勃海,抵朝鲜,参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
  1938年日军占领湖口县城。萧厚纪不忍亡国之痛,继承父志,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经常潜入敌我中间地区,侦察敌情;又经常与游击队一起活动,并加入国民党县政府的战地工作队。
  1940年11月7日,国军某团向占领老台山的日军发起进攻,萧厚纪受命率一部在通往县城的公路上阻击日军援军。夜间挖路时,与巡逻日军遭遇。萧厚纪中弹,未及包扎,仍奋勇与敌搏斗,后血流尽,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李文开
   李文开(?-1940),东庄乡人。幼年家贫如洗,随母讨饭度日。长大后,拜师学篾工,技艺精湛。
   李文开最善做匾篾,并能制作花篮之类工艺品,还能在花篮上编出各种花草、文字、人物和其他图案,后学会绘图设计。
  民国初期,李文开受聘至九江市,专门编织包装出口茶砖的篾箱。这种篾箱有3层:里边是篾编的箱胆,外层是篾编的外壳,夹层放茶砖,边做边装,每箱30公斤,箱子编成,茶砖装好。严严密密,看不到篾头篾尾,又箱箱质量过硬,既防潮湿,又不散装。
   萧趣园
   萧趣园(1866-1942),号毓庭。流芳乡翔鸾萧村人。幼聪慧,学习刻苦。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癸卯乡试,得中头名解元。
   趣园中举前,已教私塾,乡里钦敬他的学行,争相延聘。中举后,废科举,他就教于九江府学,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人称良师。
   趣园热衷公益事业,曾主持重修姑塘湖路,呈文。布告等文书案牍亦多所操办,事竣逊让,并不居功。趣园一生淡泊寡欲,好学不倦,及老犹笃。享年七十六岁。所著诗文数卷,散于战乱。
   周幼初
   周幼初(1884-1944),字作孚,一字恒,晚号欲苏。流芳乡周大屋村人。父乃知名孝廉周雅初。承父教,自幼好读书,但厌恶科举,潜心研究国事。于九江中学肄业后考入江西高等法政学堂,并以最优成绩毕业。辛亥革命后,署泰和县知事,有政声。不久,应全国县知事考试,名列前茅。被分发到福建,历任古田、惠安、南安3县县长。后署山东桓台县。
  幼初历任五县,勤于政务,体察民艰。晚年居贫,常不能自给。值日寇侵华,避乱于宁都,精神苦痛,日惟礼佛诵经。后得风疾逝于客居之地。
   周幼初在民国初年曾被选为江西临时议会议员,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其幼子周天健,现在台湾,为“国大代表”、国史研究院研究员。
   吴哲夫
   吴哲夫(1879-1946),又名炽夫、蛰圃,德邻、克昌。江桥二甲吴村人。系吴庭芝长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习农科,授师范科举人。民国二年(1913)任赣北视学。民国十七年任江西吏治训练所训练主任。1928年任赣南吏治考察员,不久回县任湖口县教育科长。
  1930年,四甲吴村许多人参加土地革命。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在县城北门吴锦寿家开会,欲将四甲吴村革命群众杀绝。吴哲夫闯入会场,仗义执言;又动员县城群众呼吁制止。反动派慑于公愤,只得作罢。
  鄱阳湖水经常泛滥,农田尽淹,农民苦不堪言。哲夫于1933年倡议修建南港大堤,防治水患。经多方呼号奔走,终于动工兴建。哲夫日夜操劳,有时还亲自参加建堤劳动。堤未完工,资金告罄,哲夫不忍离去,在堤旁开垦荒地建庐舍,名“蛰圃”。抗战胜利后,哲夫又提出了续建南港大堤规划,自号“南港愚公”,并吟诗志言:“学殖久荒人渐老,堤防未固志弥坚。”由于当局无建堤诚心,不了了之。哲夫壮志未酬,抱恨而卒。临卒,嘱子孙将其葬于南港坝头樵郎山山坡(1968年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湖口人民终于建成南北港大堤,根治了洪患)。
  吴哲夫重视农林业,率子弟开辟了南港垦殖场,并亲自栽种林木,教人嫁接果树,引进良种棉花,推广农科技术。他常说:“人面难求,土面易求,千棵松,万棵桐,子子孙孙永不穷。”只可惜尚未见到成效,垦殖场便被日寇焚毁。
  吴哲夫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常路遇危难,倾囊相助。1940年群众受日军封锁而无盐吃。哲夫挺身为群众到乐平买盐,临行前留下诗句云:“欲为斯民调鼎鼐,敢云良骥困盐车。”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中方伤兵数人困卧路侧,无人过问。哲夫闻讯,出资雇人抬去蔡家岭医院。1939年湖口虐疾流行,并缺医少药。哲夫拿出仅有的钱买了4瓶进口金鸡纳霜粉,救治病人。吴哲夫一生淡泊自甘,救助他人无吝色,自己常常连买烟的钱也没有。至晚年更是穷困潦倒,但他铁骨铮铮,始终耕种自立。
   王佑之
   王佑之(1867-1949),字受彤。世居马影乡新屋王村。年轻游庠,继而拔贡。与杨赓笙、邹云樵皆同窗好友,同榜秀才。后杨投身民主革命,邹在乡间执教,佑之行医。袁世凯倒台后,赓笙任江西民政厅长,曾邀邹、王参政,皆婉然辞谢。
  佑之精研中医理论,对内、难、本草、伤寒、金匮等医学名著均有独到体会。对近代名医学说,也博览广采,兼收并蓄。尤长于温热病。崇何廉臣、张寿南之说,主张辩证施治,学古不泥古,不局限于现成方剂,属当时的革新医派。
  抗日战争前,右之开诊于浔阳,与姚国美、蒋医庄齐名。1938年避难回乡,开诊于故里。其时热病流行,某些重症,群医棘手。佑之对症下药,如有时重用生石膏,竟多至一两,故救治甚多。王佑之诊病又不分贫富,有酬者医,无酬者医,甚至舍药施医。故名震东三县。
   佑之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诗赋文章,皆倚马可待,才思敏捷。
   陈天池
   陈天池(1902-1949),流芳乡陈荷塘塆人。幼小聪慧,无钱买纸笔,便在沙盘上练字,竞练得书法雄健刚劲。
  大革命时期,陈天池先欲往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因筹措不到路费而罢;后进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学完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1933年他驻在南京孝陵卫,任副营长时,曾救助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陈钧(湖口人)。1941年,陈天池出任江西保安二团团长。翌年,任江西改编壮训第三团团长。1943年,任鄱阳湖警备副司令。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裁军,陈天池被裁失业,在波阳县卖字维持生计,后来又教过私塾和小学。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逼临长江时,国民党当局委陈天池为“青年救国军赣西北义勇总队司令”,但未及正式活动,江西全省已告解放。
   解放后,陈天池被关押于九江,因病保外就医,是年病逝。
   余祖胜
   余祖胜(1927-1949),祖籍屏峰乡余鼓堂村。祖父、父亲均为汉阳兵工厂工人。抗日战争期间,汉阳兵工厂迁重庆,余祖胜合家随厂西迁,从13岁起入重庆的21兵工厂做工。
  余祖胜自学刻苦,常以工人生活为题材写诗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诗中充满战斗激情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全国解放后,《革命烈士诗抄》、《囚歌》、《北京晚报》等诗集、报刊都刊发过余祖胜的遗作。
  余祖胜投身于革命后,他的工资大部分捐助于革命事业。又写诗撰文、刻印共产党地下组织办的《挺进报》。1948年4月,余祖胜因《挺进报》遭破坏而被逮捕,囚于渣滓洞中美合作所。在狱中,他制作近百个红色木短剑,分送难友,上面刻着“革命到底”、“不自由、毋宁死”和“共产党万岁”等字样。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对关押在渣滓洞的共产党人进行大屠杀。余祖胜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洪毓奇
   洪毓奇(1882—1952),字秀峰。祖居傅垅凰山蓼塘洪村。
   毓奇出身于医生世家,彭随父学医,先后在双钟镇、张青社、流泗桥、武山等地设立诊所。
  毓奇毕生从医,专攻疽疖。他自制各种膏丹丸散、各种方药40余种。如“红白升降丹”、“附桂紫金膏”,外用止痛、消散,适应关节痛、跌打损伤和内毒;“阴和汤”内服,能治一切痈疽肿毒;还著有<验方集录》藏于家。
   洪毓奇在行医中,不贪钱财,廉洁正直。对十分贫苦的农民求医看病,分文不取,故为乡人敬重称道。洪毓奇授徒卜余人,多有名气。
   高巨瑷
   高巨瑗(1877-1952),字蘧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又称“老七”。湖口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优贡生,朝考二等,以教谕用,旋由京师大学堂遣送日本留学,于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科毕业。回国,应宣统二年(1910)庚戍科学部游学毕业考试,中式法政举人。翌年朝考一等,授度支部七品小京官、补用主事,分发度支部会计司供职。旋由江西巡抚冯汝揆奏调回江西筹办各级审判厅,任司法筹备处文案。武昌起义,巨瑗以江西响应光复有功,被公举为江西司法局局长,旋改主计局局长。民国元年(1912)4月,江西省议会成立,复公举为江西审计厅厅长。未几,又奉大总统袁世凯令,授予二等嘉禾勋章,调江苏省,历任江苏督军机要处处长,苏、皖、赣巡阅使署机要处处长、江苏淮安关监督,督办江苏军务秘书长,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秘书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行全面抗战,平津沦陷,沪战又起,巨瑗遂携家人回故里湖口。次年,日军进犯江西,复携家人逃难到永新。时女婿贺维玉,也从南京返永新。在永新县城创办私立华南中学。巨瑗在此得暇与诗友相唱和,多写八年离乱事。民国二十九年(1940)暮春与从妹寿宜出游永新射晖桥,访陈玄香夫妇,有诗云:“天涯到处走胡尘,只为樽前现此身。客里湖山谁是主?世间猿鹤最相亲。酣歌击筑徒悲楚,置酒倾襟共笑颦。回首河梁明月夜,照人肝胆古陈遵”陈遵为汉代更始时大司马、奉命抗击匈奴,在朔方为人所杀。巨瑗以此鼓动陈玄香夫妇立志抗日,亦自勉。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复员家居九江。女道庸在侧随侍。她任小学教员,工薪微薄,父女相依为命,倍尝艰辛。1952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奉中央暨中南文化部令,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邵式平省长聘巨瑗为委员。7月自九江到南昌就聘,因年老体衰、旅途劳顿,竞卧病旬余,于7月24日逝世。著有《灵华寝阁诗文钞》,未刊行,藏于家。杨赓笙
   杨赓笙(1869-1955),号咽冰,江西省湖口县人。与高蘧夫、蔡艺圃并称“湖口三老”。
  18岁时在九江学使试院考中秀才,后入白鹿书院就读,嗣被选拔入京师国子监。不久,因见清廷腐败,放弃功名,投身民主革命活动。经徐秀钧(号子鸿,九江人)介绍,结识孙中山,转入江西大学堂学新学,并与堂弟秉笙及张华飞、沈戡时等人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江西省最早的一批会员。辛亥革命胜利后,李烈钧出任江西省都督,杨为江西省都督府高级顾问兼省议员。
  1913年“二次革命”前夕,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国民党要员开会,商量讨袁事宜。李烈钧应邀参加会议,力主武力讨伐,得到孙中山的赞许。在这之前,李烈钧已派杨赓笙回故里湖口作发难准备。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由沪到湖口。省议会开会推举李烈钧为江西省讨袁军总司令,即日成立江西省讨袁军总司令部,并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众推杨赓笙为秘书长,负责撰写讨袁檄文。杨移时立就,其文日:“民国肇造以来,凡吾国民莫不欲达真正共和目的,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绝灭人道,而暗杀元勋;弁髦约法,而擅借巨款。金钱有灵,即舆论公道可收买;禄位无限,任腹心爪牙之把持。近复盛暑兴师,蹂躏赣省,以兵威劫天下,视吾民若寇仇,实属有负国民之委托。我国民宜亟起自卫,与天下共击之。”旋又草拟《江西讨袁军对外通电》及《江西讨袁军对党团公启》二文,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具有号召力和战斗力。这一“湖口起义”,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艰苦支持两个多月,终告失败。袁世凯悬赏五万银元张榜捉拿杨赓笙。杨在群众掩护下两次脱险。逃离湖口县境时沉石于江,起誓说:“沉石于江,意志如钢,不灭袁贼,永不返乡。”
  杨赓笙秘密到日本,在头山满家会见孙中山,并报告了“湖口起义”的情况。孙中山一再勉慰,要他留在东京协助改组国民党。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东京精养轩召开大会,成立中华革命党。杨赓笙参加大会,并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宣誓书上按捺五个指模,以示誓灭袁贼,紧跟孙中山革命到底的决心。
  1914年10月,杨赓笙受孙中山派遣,至南洋群岛从事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南洋支部,亲任支部书记;又创办《光华报》和《苏门答腊报》,向华侨宣传革命。还以柳茹雪的笔名发表长篇小说《双心史》,揭露袁世凯的罪行。同时筹募革命军费。1916年1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杨赓笙将在南洋募集之巨款亲自交给护国军政府,蔡锷等深表感激。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杨赓笙由沪返穗,充总统府咨议、大元帅府参议等职。1924年10月,随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共商国是。翌年3月12日,孙中山弥留之际,杨亦在侧,后又参与筹办孙中山的葬礼事宜。
  1926年北伐军进入江西后,杨赓笙先后任省民政厅长,代省主席,前后约3年。在民政厅长任内,呈准创设吏治训练所、训政养成所、警政人员训练所等,育储县政人才。为了杜裙带,谢请托,他在家设“焚书处”,凡请托求迁书札,均付之一炬。有王某想当县长,送去4大篓南丰蜜桔,内藏金条。杨发现后,火速派人送还,并回8个字“君为王密,我守四知”。
  1928年2月1日,杨赓笙曾以民政厅长名义签署过一个文件:《函总指挥部金军长、据弋阳县县长史通呈报共匪猖獗情形及刘指导员通匪请核办由》。其时又营救红军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队长周赓年(湖口人)。
  1929年秋,江西省政府改组,杨引退,任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
  抗日战争期间,杨赓笙避难辗转黎川,被国立江西中学公推为校长,任职7年,周济了许多从沦陷区逃出来的青年乒生。他忧国忧民,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十分愤慨,在冯(玉祥)将军歌里写道:“……屈指三年所失地,茫茫数十万方里,鲸吞蚕食两无妨,口中谬说长期抵,男儿相见痛无涯,不抵仇人抵自家。刚叹甲师枪缺弹,旋闻乙部米量沙。……不知当轴果何心,大好河山赠别人。……”
  汪精卫在叛国降日前夕,曾信邀杨一起倒蒋。杨将汪书转寄重庆国民政府,并写诗八首揭露汪的阴谋。重庆国史馆邀请他参与国史编修,又因不愿为蒋介石树碑立传而辞其事。
  1940年,兼任湖口县临时参议会会长。
   解放战争时期,杨赓笙力主国共合作,和平建国,反对内战。1949年1月,组织江西和平促进委员会,任主任委员,主张和平解放江西。
   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江西文史馆馆员,直到1955年在南昌病逝。
   杨赓笙一生诗文颇多,都收集在《伏枥轩五种诗钞》和<幸草山庄》中。柳亚子评其诗为“半是香山半放翁”。
   胡和鸾
   胡和鸾(1903-f969),又名延平。凰村乡下秦家人。系胡铁生之侄。1923年至1925年在武昌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又在国民党江西省吏治训练所第一期第一类和第六期县政研究会受训。1928年出任吉水县县长。1935年起先后在都昌县、高安县、波阳县和分宜县当过秘书。1942年任湖口县参议员,后又任湖口中学校长。还担任过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民政厅股长、江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科长、江西田粮管理处副处长、江西省第八行政区专员公署科长、湖口县政府秘书主任、湖口县教育科长、都昌县教育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判其劳动改造。改造期满,闲居于乡。1969年病死于家中。
   廖能吉
   廖能吉(1926-1971),流泗乡廖静芝塆人。幼给地主放牛,稍长后跟织布师傅学艺。新中国成立实行土改后,能吉分得7亩3分地,精耕细作,辛勤管理。1952年,被吸收加入中共党组织。
  1953年,人民政府推广改良棉种(本地农民习惯于种“小籽棉”,产量每亩只能收皮棉15公斤左右)。能吉响应政府号召,带头买棉种,认真学习种植技术,精心管理,当年收皮棉530多斤,并全部卖给国家。
   能吉没文化,但学习新技术、摸索发展生产的办法却总是走在前头,并逐步掌握了一套“争霉棵”的新技术;在棉花现蕾前,搭好丰收架子,带蕾、带桃入伏,达到早封行,深扎根,增强抗旱能力,为棉花后期生殖生长准备最佳条件。1963年,他的一套植棉经验,通过湖口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周兴吉、陈次明整理,刊登于1月8日的《江西日报》上,后又印成小册子,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廖能吉从1951年起,多次被评为省劳模,并担任流泗人民公社红星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当了干部不脱离生产,又善于走群众路线,关心社员们的生活疾苦,得到群众的拥戴,被评为华东区劳模,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群英会,又被聘为江西省农科院研究员。
  1971年9月1日晚,廖能吉参加流泗全公社棉花治虫大检查,途中因车祸被摔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于2日溘然长逝,终年45岁。
   钱成九
   钱成九(1898-1971),湖口县城人。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8年12月上旬作为中共波阳县党员代表参加了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1929年,任中共湖口县委委员,管理财务工作。1930年5月,任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代大队长。同年6月,与谭和、陈钧等潜往上海,找到党中央,分配做机关工作。后受中央派往东北抗日义勇军,行至山海关,返回江西,自动脱离党组织,在永丰、泰和流亡了一些时候。1944年返湖口,找到县长曹军植,被委任为抗日战地工作队队长。1944年,曾欲投奔驻扎在棠山的新四军,因事机不密,被省保安团发觉,关押一个多月。
  抗战胜利后,钱成九以教书为生计。1949年4月湖口解放后,钱成九投入新政府建设工作,曾任民政、文教科长,并在剿匪中出谋献策,作出了贡献。后被免职,调九江,复调庐山图书馆。不久,自动离职。
   蔡漱芳
   蔡漱芳(1882-1972),号艺圃,湖口县人。幼应县学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称庠生。年余,复应县学考试,名列优等。其时已废科举,九江府兴办中学堂、艺圃人该校,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院,专攻物理、化学,成绩斐然。在东京常与同盟会员相往来。宣统元年(1909)学成回国,应母校九江中学堂聘,教授理化。其时,林森(后任国民政府主席)、王恒(瑞昌人)、吴铁城(后任上海市长)均在九江,艺圃与他们共同发起组织“浔阳阅书报社”,并着手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和进行联络新军的活动,开发民智,鼓吹革命。
  武昌起义后,林森、吴铁城和蔡漱芳等策动九江新军统带马毓宝于1911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初三日)首先响应,宣布独立,成立武昌军政府九江分府,马毓宝被推为都督,林森为民政长,吴铁城为总参议官,蔡漱芳为文化局总务科长。11月1日,江西宣布独立,成立江西都督府,吴介璋、彭程万、马毓宝、李烈钧先后为江西都督、蔡漱芳一直为文事局(后改教育司)总务科长,后兼代司长。1914年,全国学制改革,所有地方创办的简易师范一律改为省办。抚州简易师范亦奉令改为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蔡漱芳调任校长。北京“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抚州后,蔡漱芳与进步教师饶思诚等率领学生响应“五四”运动,开展社会革新宣传。有些老师带领学生到城外河东会馆演文明话剧,竟被地方劣绅邓慰山等围攻,并向省方控告。临川议员邓茎九等还向省长公署及省教育厅要求撤换校长。教育厅长许寿裳便将蔡漱芳调离第三师范了事。
  1920年,省教育厅将蔡漱芳调回南昌,任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接任后将被前任校长开除的进步学生,如邹鲁、陈赞贤、冯任(均为江西早期中共党员、革命领导人,后被反动派杀害)、朱由铿、陈逸群、甘依仁、丁潜集等一一复学。1923年,蔡漱芳因事忤省督学,被省教育厅停职。他以是非不分,亲赴北京揭发个中黑幕,结果教育厅长被免职。
  1925年春,蔡漱芳返九江,任江西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多次掩护、帮助在江西从事地下革命的饶漱石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蔡漱芳受聘为江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兼省民政厅秘书。
  1930年,漱芳复由南昌调九江,任濂溪师范(原五邑中学)校长。次年,奉命东渡日本担任江西留日学生经理员。第二年冬,奉调回国,任江西省教育厅第一科长。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蔡漱芳多方设法,营救江西留日学生三百余人安全返回祖国。1939年3月,南昌沦陷前夕,他又多方设法将公、私立中小学校、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地质调查昕等,分别迁到吉安、泰和、永新、临川、安福、遂川、赣州、宁都、兴国等县,并设法营救沦陷区广大青年学生,分别送人国立十三中、十九中,省立一中、二中,九江女师,南昌乡师,社教师范等学校,由国家供给学、膳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就学。其时,蔡漱芳已由省教育厅总务科长调充秘书,再任主任秘书,在兴国深山中办公,备尝艰苦,使全部档案未因战乱而散失。1945年7月抗战胜利后,蔡漱芳随同江西省政府教育厅复员回到南昌。
  1946年7月中旬,江西省教育厅举办江西中学教师庐山暑期讲习所。29日蒋介石亲自主持开学典礼,并即席讲了15分钟题为《学以致用》的话。蔡漱芳与胡先骕、夏敬观、王易、吴宗慈、熊公哲、萧涤非、谢康等同时受聘为讲习所讲师。是年秋,蔡漱芳以年逾花甲而引退,辞职家居南昌,从事国文、历史教学工作,并被选为湖口县参议会参议长,至1949年元月辞职。在任参议长期间,数次提案,严禁地方保甲和机关团体对百姓摊派款项。
  1952年6月,受省长邵式平聘为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并先后当选为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江西政协常委,江西民革常委等。1972年病逝南昌。
   陈钧
   陈钧(1907-1977),又名远绍,字若虞,化名汪建华。城山乡陈仓村人。
  1924年秋,陈钧考入江西省立第六师范,由亲朋资助读书。“五卅”运动时,与同学一道上街演讲、募捐援助上海工人罢工运动。同时又与吴明典等在城山庙组织“文友会”,传播新思想。1925年秋,由同学龚载阳(后投敌变节)介绍加人共青团。1927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在此期间,陈钧积极参与家乡革命活动。1926年暑期,在家乡与邹觉民、蔡天民等十几人,秘密成立国民党湖口区党部,并担任执委。同年10月,与彭伯庭、邹觉民、钱成九、彭余存等组织武装配合北伐军光复湖口县。1927年湖口成立中共组织,陈钧参加了第一次党代会。同时又任县农会筹备委员,发动农民群众向土豪劣绅清算高利贷。6月,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当局搜捕共产党员。陈钧在被通缉之列。他隐蔽下来坚持斗争,一直到国民党36军何键部开进县城,城门关闭时,才从石钟山脚下坐船下乡。1928年到波阳教书,进行秘密活动,并找到中共赣东北特委。同年7月,与李新汉一道被派来湖口恢复党组织,成立了临时区委。嗣后,改为县委,陈钧为县委委员、常委,任智区党委书记。1930年7月左右,陈钧等人秘密到达上海,找到党中央,参加了党的三中全会会务工作,后由组织委派,分别在团中央和中共沪西区委工作。1933年2月调任江苏省委发行部科长。
  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虽受严刑审讯,但坚决不供认真情,被判处无期徒刑。囚于上海漕河泾监狱。在监狱中积极参加斗争,被选为难友代表向狱方提出《良饭菜的要求,遭到毒打并加两副脚镣。遂和难友一道绝食,迫使狱方让步。后被转至苏州军人监狱,宜兴潮音寺临时监狱,直至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始获释。
  陈钧获得自由后,从宜兴徒步走到武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投入革命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招待所长、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干部、中共南方局组织部科长、中共中央后方党委秘书、豫西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等职。1946年,受组织委派到苏北建立交通站,为从国统区向解放区输送干部作准备。1949年被中原局调至郑州,办职工干部学校(任副校长),训练铁路工人,为人民政府成立后的接管工作准备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直属党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西省人事局局长,省监委委员,省政法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部人事司司长。1958年后任中共江西省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委员。晚年捐资家乡小学,以助教育事业。1977年2月,病逝手南昌。
   吴厚德
   吴厚德(1900-1977),张青乡吴下坂村人。
  青年时代务农,酷爱青阳腔,专攻净角。他嗓音宏亮,吐字清晰,韵味浓厚,表演古朴、奇特,别具一格。曾参加新秀兰班(班长骆硕仁),经常巡回演出于都、湖、彭等地农村,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1957年10月,吴厚德被都昌县高腔剧团招聘为演员。1958年4月,随团调江西省戏剧学校整训。1959年4月调江西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同年6月随团赴京作汇报演出,在《三请贤》-剧中饰演张飞,受到首都戏剧界的高度评价。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报》1959年十三期曾刊其张飞剧照作为封面;《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青阳腔条目,配用了这张照片。1960年正式转入江西省赣剧院三团。在此期间,为挖掘整理青阳腔作了大量的工作。1967年因眼病回乡,1977年病逝于家。汪玉书
   汪玉书(1896-1980年),世居流泗乡棠山。青年时期以经营小商为主,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习中医伤科。
   解放后在流泗医院工作的14年间,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湖口县第一届、第二届人民政府委员。
  汪玉书不仅医术高,而且医德好。他行医40余年,据历年挂号统计,平均每天看病在20人次以上,并通过各种方法随访;有的病人在外省,诊疗后不便随访,还邮寄药方、医嘱。对近处病人,他有时还登门问诊。
   汪玉书积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记载了300多个典型病例,约4万余字,散存于学生手中。
   王毓三
   王毓三(1905-1987),字怀敏,舜德乡王遂村人。少时就读私塾。16岁随父亲在庐山学木匠,搞建筑。随后至美国工程师贝克尔工程事务所当学徒,一面在施工中积累实践经验,一面上建工夜校,辅以自学,渐入门径。贝氏亦亲授其建筑学、材料力学等,3年出师,已达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水平。从此,开始独立设计别墅、公寓等民用建筑,又自学速成英语,边学边译,逐步具备了较高的工程设计能力。
  1935年,经人介绍到南昌四友实业社建筑部工作,由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设计的江西省农民银行、吉安市扶园中学等工程,在多家投标中被选中。此后,又自办营建厂,成为省建设厅的主顾单位之一,渐有知名度。
   抗战期间,王毓三在省建设厅从事国防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如德安——南昌间和上饶一一玉山间的一系列山地军事工事即是。后期,在广昌修建大礼堂时,所发明的“人字架与平梁相结合”组合型屋架,在当地的建筑业界颇有影响。
  1953年设计建造了省委党校礼堂、江西饭店等。1954年被聘任为冶金部有色冶建公司二建(在赣南)工程师、工区技术主任。1957年调任省重工业厅设计室工程师。1959年调任省电力设计院工程师,先后设计了省发电厂分厂、新余电厂、下河电厂等工程。
   崔景谟
   崔景谟(1904-1988),乳名乙己。大垅乡花尖山崔家人。8岁人私塾,后从湖口高级小学读到九江市省立三中。1925年夏在九江参加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游行和罢课。1926年1月考入程潜在广州办的军士连,2月转入黄埔军校学兵营(后改宪兵教练所)。并在学兵营集体加入国民党。1928年2月,到黄埔军校军官团学习,10月毕业。1929年6月入南京陆军大学第一队(步兵)深造,毕业后走上军旅生活。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少校参谋、中校副官处长、上校军械处长、37集团军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兵站分监部少将分监长、西北长官公署少将高参兼工程处长、迪化及新疆警备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起义有功,由国防部长彭德怀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高参兼22兵团供给部长,开发石河子总监工,并被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届、五届政协委员。
  崔景谟在淞沪抗战、保护玉门油矿及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中均有贡献。1949年9月20日,陶峙岳司令员通电起义,王震司令员派人到酒泉联系上了关系,将陶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陶任司令员、曾振伍任副司令员、陶晋初任参谋长、崔景谟任供给部长。
  1950年6月,崔调任兵团高参,负责筹建兵团司令部。王震在乌鲁木齐市东花园办公室接见了他,征求司令部选址的意见。崔建议设在石河子,王震采纳了他的意见。7月,他陪同王震、陶峙岳和苏联专家们实地踏勘石河子后,即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地采购建筑材料,招聘工人。1951年3月受命筹建玛纳斯拖拉机总站。后又担任石河子工程处财务处主任和总监工。1952年7月负责筹建石河子面粉厂。他为石河子这颗弋壁明珠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1963年光荣地赴首都参加国庆观礼。
  崔景谟热爱家乡。1963年回家探亲时,向生产队和小学赠送了收音机等礼物。1986年听说湖口县决定修复鞋山旅游景点,他捐资1000元。1988年6月3日在石河子病逝。新疆建设兵团和农八师以及石河子市党政领导人在其患病期间看望了他。市政协主席在向崔景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发表了讲话。他说:“崔景谟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的一生,爱国的一生。他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奋斗在农垦战线上,为边疆的建设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事业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那种胸襟广阔、顾全大局、团结同志、为人坦率、做事公道、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第八十三章烈士英名录[=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