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文艺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统文艺形式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3
页码: 609-611
摘要: 湖口县是多种剧种之乡。湖口高腔属青阳腔嫡传的一个重要支派。约在明万历三十八年传人湖口县。后又经湖口县流传至毗邻的星子、都昌以及安徽岳西等地。演出形式有高台演出和围鼓坐唱。为了抢救这一古老剧种,1956年及1984年,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先后两次组织全县高腔老艺人举行展演,整理、演出传统剧本131个。录制音响资料110小时。弹腔,又称汉剧。流行于马影、张青、流泗、凰村、江桥等地。木偶戏又称“一人班”。高腔曲牌的《撒帐》,成为举行婚礼的风俗歌。小调解放前以反映封建压迫、男女爱情及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传统文艺形式

内容

湖口县是多种剧种之乡。全县流传的剧种有:
   高腔(青阳腔)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地区,与当地的俚歌俗曲相结合,并吸收余姚腔的成分,遂形成一种新兴的戏曲声腔——青阳腔。
  湖口高腔属青阳腔嫡传的一个重要支派。约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传人湖口县。后又经湖口县流传至毗邻的星子、都昌以及安徽岳西等地。高腔剧目,主要是民间传奇故事。唱腔属联曲体。演出形式有高台演出和围鼓坐唱。
  建国前后,由于高腔系大型剧种,剧目文字深奥,唱腔传唱困难,加之采茶、黄梅等戏的兴起(这些剧种、剧本通俗易懂,唱腔优美清新),因此,高腔在湖口县濒于失传。为了抢救这一古老剧种,1956年及1984年,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先后两次组织全县高腔老艺人举行展演,整理、演出传统剧本131个。录制音响资料110小时。拍摄了录像资料片。建立了艺人档案。编纂完成有60万字的《江西青阳腔资料集成》(曲谱音乐4卷)资料。
  1959年,高腔在北京演出《三请贤》,老艺人吴厚德(张青)在剧中饰张飞,其剧照已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
   弹腔,又称汉剧。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湖北传人湖口县。流行于县城、傅垅、文桥、凰村、马影、张青、江桥等地。建国前,湖北黄岗县汉剧演员黄桂林(又称“七岁红”)到湖口传艺,文桥下舍徐村和江桥四甲吴村等地相继组织业余班社,培养了一批演员。
  采茶戏起源年代无考。约在清代由湖北黄梅县传入湖口县。流行于马影、张青、流泗、凰村、江桥等地。初期,沿袭采茶歌的男女对唱形式,后逐渐发展到由两男一女分别扮演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清末“三角班”扩为“十角”,即末、净、生、旦、丑、外、贴、夫、杂。演出规模和内容也有很大发展。
  木偶戏又称“一人班”。由演员操纵木偶表演。分布袋、提线、杖头、铁线4类。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从福建传人湖口县,属布袋木偶类。演唱为汉剧曲调,以二胡、唢呐、笛子和打击乐器等伴奏。演员具备吹、唱、拉、打的功夫,“唱念坐打全凭双手,生末净旦原属一人”说的即为此种情景。
   文字调起源无考。流行于江桥、东庄、城山、屏峰、舜德、流芳等地。文字调曲调低平,变化不大,故在县内渐趋衰落。
   饶河戏清末由都昌传人。仅在与都昌交界的屏峰、武山两地少数村落流传。
   黄梅戏1954年由安徽宿松、望江传人。是受群众欢迎的剧种之一。业余剧团曾一度遍布全县。
   二、曲艺
   湖口县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有:
  湖口渔鼓是以鄱湖渔歌和民间小调为基调的小曲渔鼓。演唱时以一端蒙上河豚皮的竹筒为道具,演唱者左臂竖抱,右手击筒底,边敲边唱。曲调分为渔鼓调、渔歌调和小调3种,一曲多用,多曲联用,说唱结合,旋律流畅优美,具有浓郁的鄱湖生活气息。
  道情又称花板子。年代无考。原在外来乞丐中流行,他们以此乞求施舍。本地学唱者不多。表演者一手持竹筒及半面铜钹,一手有节奏地拍打,同时伴以歌唱。以后演唱内容以恭贺喜庆之类为多。曲调渗入民间小调,融成花板子曲牌。
   建国后,本县有些业余演出团体,对道情尝试进行加工改编,创作了<渔家乐》、《石钟山》等歌唱新生活、赞美旖旎风光的新曲目。
  堂会旧时,本县乡民常在婚寿时举办堂会。结婚时称“打新房”;寿庆时称“祝寿”。堂会人数不等,不搭台,不化妆,道具简单,唱腔以湖口高腔、弹腔和采茶戏为多。也杂有其他小调。结婚时唱“甘露寺”、“撒帐”歌,“送子”,祝寿时唱“郭子仪上寿”。演唱时,以锣鼓、唢呐、竹笛等伴奏,一唱众和,气氛热烈。
  坐唱又称清唱。形式有一人拉唱、一人清唱或几人伴奏。曲调以地方戏和流行小调为主,深受群众喜爱。建国前,多低级淫秽之词。建国后利用原有曲调填入新词,称之为“旧瓶装新酒”。三、灯采
  本县民间灯采有龙灯、狮舞、蚌壳舞、采莲船、打莲湘、踩高桥、跑竹马、摆罗汉、摆云舞以及解放后传人的欢庆工农翻身的腰鼓舞、秧歌舞等。灯采活动,多在农村春节、庙会及喜庆节日举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建国后,许多优秀节目,多次参加地(市)县举办的文艺会演,获得奖励。如摆云舞,过去表演者利用云片摆成“天下太平”、“喜庆丰收”。1959年,参加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摆成“人民公社好”,被评为优秀节目奖。流泗的“草龙”,1984年,作为艺术品文物,陈列在石钟山文物管理所。
   四、民歌
   有号子、渔歌、山歌、风俗歌、小调等。
  号子流行在搬运工人中,演唱时,一领众和,曲调节奏随着劳动强度的变化,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平缓。县搬运站的《搬运号子》,1964年参加全区职工文艺会演,轰动全场。
   渔歌主要流行在鄱阳湖地区渔民中,曲调优美,节奏自由,水上气息浓厚。“沙洲渔唱”,旧为湖口“八景”之一。
   山歌多唱于山岭旷野。形式短小多变,节奏明快自由。
  风俗歌遇婚丧时演唱。以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为题材。如哭诉亲亡的《十哭》,后成为丧歌。高腔曲牌的《撒帐》,成为举行婚礼的风俗歌。
  小调解放前以反映封建压迫、男女爱情及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朴实,歌唱时运用较多的衬词。建国后,群众运用小调,反映翻身后的喜悦心情。如《土改歌》在土改中广泛传唱。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专题

高腔(青阳腔)
相关专题
湖口高腔
相关专题
采茶戏
相关专题
木偶戏
相关专题
文字调
相关专题
饶河戏
相关专题
黄梅戏
相关专题
湖口渔鼓
相关专题
道情
相关专题
堂会
相关专题
坐唱
相关专题
号子
相关专题
渔歌
相关专题
山歌
相关专题
风俗歌
相关专题
小调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