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经费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591
颗粒名称: 第六十八章 经费设备
分类号: G467.2;G627.6
页数: 6
页码: 592-597
摘要: 清代及以前,县学教谕、训导俸银由国库开支,其他教师学俸和助学费则仰赖于学田的田租。湖口筹捐学田始于明代嘉靖年间。从嘉靖二十八年至清乾隆二十年,在芦儿垅、江家桥、杨家埚、江家嘴、丁家坂、大林峦共有私人捐赠的学田67丘,面积67.17亩;地17丘,面积5.2亩;还有山林、鱼塘。
关键词: 湖口县 教育经费 教育设备

内容

第一节教育经费
  清代及以前,县学教谕、训导俸银由国库开支,其他教师学俸和助学费则仰赖于学田的田租。湖口筹捐学田始于明代嘉靖年间。从嘉靖二十八年至清乾隆二十年,在芦儿垅、江家桥、杨家埚、江家嘴、丁家坂、大林峦共有私人捐赠的学田67丘,面积67.17亩;地17丘,面积5.2亩;还有山林、鱼塘。
  民国初期教育经费有赖于清末科举遗下的公产及学田收入,不足部分几乎全靠地方自筹。民国中后期,教育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地方自筹、祠堂庙会产业,地方人士捐赠等,政府拨款也极少。据统计资料载,民国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和。。三十三年,政府拨款数分别为15353元、14168元和14418元,逐年减少。民国三十五年政府拨款尚能购大米1655担;民国三十六年拨款只能购大米1543担;而民国三十七年拨款却只能买稻谷1398担。为了维持教育经费的最低开支,县政府规定从民国三十五起每保要筹足92石稻谷的学田,按全县83保计算,应筹学田谷7636石,而当年实际只筹到5378石,占应筹集数的70.5%。民国三十六年,实收学田谷略高于头年,但也未筹足应筹数额。学Ⅲ谷来源于一切公祠庙会款产、绝户产业、捐助、定户(殷实户)摊派。县乡设立学田管理委员会,保设学田保管员。学田谷主要用于支付办公费、员工伙食费及津贴、添置学校设备、维修校舍等。丰年学田谷尚难收齐,歉岁佃户饔餮不继,减半难支,教育经费就更难以为继。
   建国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公办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内支付,民办小学的经费以集体自筹为主,国家给予适当的补助。
  建国初期财政不统一,收支机关之间脱节。1950年国家统一财政收支。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县级教育经费由县人民政府随国家公粮征收地方附加公粮解决,但地方附加不得超过国家公粮的15%,故经费仍比较困难,还要利用旧学校遗留下来的学田校产,筹措新学田和动用土改中的少部分胜利果实。
   从1956年起,县人民政府将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预算拨付教育经费。当年拨款为184900元,以后数额逐年增加。
  1956-1988年湖口县教育经费支出统计表第二节校舍设备
  清代及以前的县学、书院、考棚、试馆等重要教育设施的兴建,均由士绅、群众捐资或按学田摊派,建筑工艺比较讲究。同治八年,全县捐银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一两重建县学,仿寺庙形式,风格古朴,规模宏大壮观。
   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重建的联云书院、成德书院和新建的射圃书院各有学舍四十余间。
   私塾、义学多数是利用祠堂、庙宇或借用民房做校舍。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校舍极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县12所中心国民学校中有两所借用祠堂做校舍,三所借用庙宇做校舍,五所借民房做校舍,只有流泗和江桥两所中心国民学校有自己的校舍;66所保国民学校校舍全部是借用的,其中借用民房的59所,借用庙宇的3所,借用祠堂的4所。
  民国三十五年湖口县国民学校校舍情况一览表湖口县立初级中学校舍全部是利用下石钟山的古建筑群。
  建国初期大部分学校维持现状,继续利用祠堂庙宇或借用民房,借用的民房大部分属于地主的产业。土地改革结束后,对学校原用的祠堂庙宇都按公产拨给学校,原借用的民房中属于地主产业的,没收后仍交学校使用。
  1956年后,教育事业持续飞跃发展,中、小学校舍严重不足。在撤区并乡中,县政府将被撤并乡的房屋划拨一部分给乡村小学,以解燃眉之急。随后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修建了一大部分平房校舍。湖口中学、实验小学、流泗小学、马影小学在“文化大革命”前都建造了新的教学大楼。1971年以后,在全县范围内又掀起了大、小队集资、群众献工献料,新建和改建大队小学校舍的热潮。1984-1988年,湖口县对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工作抓得很紧,加大了资金投入,五年共投入540.61万元(财政拨款,包括省市拨款193.5万元,各种渠道集资347.11万元)。
  五年共新建校舍面积23837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5431平方米。1989年底全县校舍总面积为115239平方米,其中中学48905平方米,小学66334平方米。(二中和厂办中小学校舍面积未统计在内)中学和大部分中心小学建了新的教学大楼,村级小学校舍亦处处改观。1989年经九江市中小学危房改造检查验收工作组验收,湖口县中小学危房面积仅占2.1%,湖口县被列入基本无危房的县。
  1989年湖口县中、小学校舍情况一览表 设备包括学生课桌凳、黑板、教师办公用品、教学仪器、体育设施、图书资料等诸方面。 民国时期,中小学设备简陋,农村小学的课桌凳大部分由学生自带。中学尚有少数简易仪器,小学则全无。湖口初级中学虽然设有医务室,但一无器械,二无药品。图书资料更缺。
   建国后,基本上保证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教师的教学用品也逐渐得到满足。湖口中学、湖口二中都设立了医务室,配备了2-3名医护人员,购置了常用药品和器械。中学和中心小学都设立了“教工之家”和保健室。湖口中学体育设施比较齐全,有篮球、排球,足球场地和篮球架、单双杠、乒乓球室等。其他中学和中心小学也大部分有单双杠和篮球场等。
  教学仪器从无到有,逐步添置。全县已装备了14所中学,中心小学也大部分装备齐全。1988年底,全县中学已有价值16万多元的教学仪器,有教学仪器室24间,实验室15间。中心小学库存仪器价值23330元。中学设图书室5间,阅览室4间,库存图书资料(不含教本,下同)34473册,价值36194.36元,中心小学库存图书资料1527册、价值1743元。
   第三节勤工俭学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是为了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丰富实际知识,扩大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财富,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学生部分学习费用。
   建国初,湖口各类学校开展“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同时,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开荒种植,“克服困难,维持学校”。1952年和1953年,全县广泛地开展了自制教具活动。从1954年在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后,勤工俭学活动开展更加活跃。
  1958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勤工俭学的方针,学校把劳动列入课程表,规定师生每周应参加2-4节课的劳动。全县各级学校普遍办起了小农场,有的还办了小工厂,开展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当年学校种水田13.73亩,旱地115.46亩,开荒5.8亩,加上工副业生产,年底纯收入超万元。湖口中学制造的稻草醇,舜德农中试制的农药,柯观完小制的油漆,在工农业生产上都有比较大的用途,受到县有关部门的表扬。这年上半年师生参加公益劳动和校内劳动,共计折合劳动日1814个。但是,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加上对勤工俭学认识上的片面性,学校也出现了劳动过多,忽视教学的偏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强行推行“朝阳农学院经验”,大搞“开门办校”,推行所谓“三场(厂)”(农场、林场、工厂)、“四室”(阶级斗争室、革命传统教育室、路线斗争教育室、研究成果展览室)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以干代学,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质量严重下降,既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阻碍了勤工俭学的正常发展。
  1977年后端正了勤工俭学的方向,提高了对勤工俭学的认识。1982年暑假在县城举办了全县中、小学自制教具和书法、美术作品展览会。送展教具172件(中学100件,小学72件),书法美术作品198件(中学91件、小学107件),并评出集体奖和个人奖。
  1988年底,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项目有:工业:机械厂、印刷厂、花炮厂;服务业:饮冰室、摩托车修理部、小卖部;副业:矽砂矿;农林牧渔方面:农场9个,林场1个,鱼场1个,畜牧场1个,小园地4处,勤工俭学年纯收入达40余万元。
  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还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流泗棠山小学办的润肤油厂从1971年到1978年每年纯收入达6000元,不仅解决了民办教师的工资,还修建了教室、厨房、厕所、库房等4栋12间,添置了课桌凳50套,多次被评为全县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湖口二中1985年勤工俭学年纯收入5万元,被载人《江西省1985年度中、初等学校勤工俭学光荣册》,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机构

湖口二中
相关机构
湖口中学
相关机构
流泗棠山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芦儿垅
相关地名
江家桥
相关地名
杨家埚
相关地名
江家嘴
相关地名
丁家坂
相关地名
大林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