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来源与素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5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来源与素质
分类号: G451.6
页数: 2
页码: 587-588
摘要: 书院山长、主讲教师多由科甲出身、名望素著者充任。私塾经馆先生一般多以科甲出身的乡贤硕儒充任。蒙馆先生中既有清贫饱学的鸿儒,也有学识浅薄的白丁。
关键词: 湖口县 教师素质

内容

书院山长、主讲教师多由科甲出身、名望素著者充任。私塾经馆先生一般多以科甲出身的乡贤硕儒充任。蒙馆先生中既有清贫饱学的鸿儒,也有学识浅薄的白丁。
  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素质较差。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五月的统计,中学7名教师,合格的只有2名。80所小学的133名教师,除湖师附小12名教师合格(含检定合格,下同)外,其余79所小学的121名教师中合格的占71.9%,而师范毕业生只占34%,且多集中在中心国民学校。在67所保国民学校的67名教师中,只有13名毕业于师范,占19.4%。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中、小学时,对原有的7名中学教师和115名小学教师,一律接收留用,组织他们学习,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民服务。
  1951年,为解决小学教师的不足,在暑期教师学习班中,吸收了4名私塾教师和90名社会失业青年。通过政治审查和文化业务考核,吸收45人当教师,其余则分配当基层干部和会计。
  1952-1966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是稳定的。县政府决定,不准随意调教师到其他部门工作,分配到教育部门的大专和师范毕业生,不准任何单位截留。如遇特殊需要,须先征得教育部门同意,报请县政府批准。
  1957-1959年,中、小学发展较快,教师奇缺。公立中、小学教师,首先通过教育部门自行挖潜、调整,动员其他部门适合担任教师的干部改行等办法解决,不足部分则由公社根据缺额从社会知青中择优录取。对农业中学教师和民办教师的来源,则采取民校民办,能者为师的办法解决。1968年,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下放农村。1970年中学猛增到22所,原有的完小骨干教师大部分被调到中学任教,小学教师奇缺。1971年1月,县革委员会政治部批准,将原先顶编代课有成绩的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同时从下放和回乡知识青年中,经过自愿报名、群众评议、基层推荐、政治部审批,选择吸收189人担任小学试用教师,并分三批对他们进行了短期业务培训,1972年均转为正式教师。
  1988年,全县普通中学教职工983名(国编830名,厂办和集体编153名),高校本科和专科以上毕业生340名,占教师总数的34.6%。国编中学高级教师29名,他们是:政治科沈天松、杨文治、刘健、周勋鼎、许淳;语文科殷国风,曹中南、袁玉铭、孙建安、石圭仁、吴俊;数学科喻金生、吴泳芳、鄢冬林、涂桂芳;物理科罗德思、朱顺胜、王泽州;化学科李荣浦、杨天生、温泰清;生物科曾利英、胡尊岳、李靖华、邹正佳;历史科徐宗渭;地理科徐济民;英语科彭道国、钟世镇。国编中学一级教师133名。中学教师中,有共产党员230人,共青团员383人。小学教职工1940人(国编教师888人,厂办和民办1052人),其中中师、高中毕业及其肆业以上共957人,占教职工总数49.3%,占专任教师的51.2%,中师、高中肆业及初师、初中毕业的80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1.4%。国编小学高级教师143人,一级教师249人。小学教师中有共产党员218人,共青团员462名。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天松
相关人物
杨文治
相关人物
刘健
相关人物
周勋鼎
相关人物
许淳
相关人物
殷国风
相关人物
曹中南
相关人物
袁玉铭
相关人物
孙建安
相关人物
石圭仁
相关人物
吴俊
相关人物
喻金生
相关人物
吴泳芳
相关人物
鄢冬林
相关人物
涂桂芳
相关人物
罗德思
相关人物
朱顺胜
相关人物
王泽州
相关人物
曾利英
相关人物
胡尊岳
相关人物
李靖华
相关人物
邹正佳
相关人物
梅仕华
相关人物
徐晓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