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重点小学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56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重点小学简介
分类号: G627.1
页数: 3
页码: 571-573
摘要: 湖口县重点小学主要有:胜利小学、流泗乡中心小学、马影乡中心小学等学校。
关键词: 湖口县 小学教育 重点小学

内容

胜利小学前身是1916年创立的湖口县立高等小学堂。初建时四个班。11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10名。校长是当时的硕儒吴哲夫。学校有校训和校歌。校训是:“诚劳毅朴”。校歌是:“钟山突兀蠡湖城,钟灵毓秀启人文,兴学校,起前清,笃生贤达著英明!宗悫长风万里,刘琨舞剑警鸡鸣;有志者,事竟成,青年爱惜好光阴!”从建校到民国三十八年的33年中,因战乱等原因,四迁校址,三易其名,七次更换校长,历尽坎坷。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校址被湖口师范附小占用,学校被迫设在县城东岳庙。学校设有7个班(儿童班4个,166人;成人班2个,42人;妇女班1个,37人)。在校儿童比学校创建时仅增加五十余人。1946年被湖口县政府定为示范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从东岳庙迂回原址,7月1日正式命名为湖口县城关区完全小学。学校从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年秋季开学,全校有学生近400名,比1948年下半年增长l倍多。后来又改名为湖口县双钟小学,直属县教育部门领导,是全县重点小学。196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全省重点小学。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教育遭到破坏,“停课闹革命”,学生、斗教师,校园遭蚕食,校名被改成“湖口县红卫兵小学”。接着,学校下放到双钟镇胜利分社办,又定名为“湖口县胜利小学”。
  “文革”结束后,胜利小学仍归教育局直接领导。1988年全校有27个班,学生1582名,教职工96名(其中专任教师79名,高级和一级教师50名)。新建教学楼2栋,教师宿舍楼2栋,校舍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比建国初期的900平方米增长近7倍。体育、文娱、电教等方面的设备也添置了不少。1978年,学校办起了一座小农场,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80年开始,学校办起了教材教学实验班,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展。学校还挖掘潜力,运用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曾办过幼儿班、初中班、扫盲速成识字班。在建国后的39年中,共培养出高小毕业生4500余人,大多数人都升入中学乃至大学。1979年,有两名学生参加了全省青少年学雷锋经验交流会。1984年,一个班被评为全国读书读报先进集体,一名学生被评为先进个人;1986年,一名学生被评为全省“创造型”学生;1988年,有6名学生被评为“振兴江西小星星”,4名学生荣获“余雕杯”江西好少年称号。’还有更多的学生受到校、县、市等各级组织的表彰。学校的文艺体育活动十分活跃。1983年,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省教育厅验收合格。1984年,被省体委命名为体育运动传统项目(游泳)学校,1988年,“小天使艺术团”参加九江少年文艺调演,获“优秀团队奖”,舞蹈节目《储蓄罐》被选拔参加全省调演并获奖,还在全国少儿协调委员会、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等十二家举办的全国少儿歌舞(录像)会演中获表演三等奖。这所学校,不仅历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学校,还多次被评为九江地市先进单位。1980年以来,四次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还受到共青团江西省委的表彰。9名教师分别荣获市以上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其中,有全国表彰的小学优秀班主任一名,全国体1育传统项目优秀工作者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一名。 流泗乡中心小学民国初期,流澌桥周围私塾斑斑点点。酆少烦设帐喻家大成学舍,名闻遐迩,学生最多(20多名)。但学俸昂贵,穷人子弟难入其门。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省教育厅任专员兼督学的胡鄂勋(又名烈生)有感于此,乃通过各种渠道凑集了一笔款子,筹划为家乡办一所国民学堂,自任董事长,委任其侄胡和銮为校长,鄷少烦为教导主任,秦啸山任训导主任。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正式创办了流澌桥第一所公办小学。设一、二复,三、四复和五年级3个教学班,学生百余人,八名教师。取校名时,胡先生将流澌桥的“澌”字改为“泗”字,既简化了“澌”字之繁,又寓孔子讲学泗水之意,乃定名“流泗小学”。
  流泗小学创办后,面向全社会招生,收费标准低于私塾,开设全部国定课程,教师教学认真,毕业生可到外地升学深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早于流泗小学建立的圣公会小学和周围私塾的学生便纷纷退学转入流泗小学就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声望越来越高,得到县政府的认定,于1935年改名为湖口县立第二小学。抗日战争期问学校被侵略者焚成灰烬,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由周玉群任校长,租用桥西酆姓学堂屋,重新挂起了“流泗小学”的牌子。同年春,由乡政府出面,拆除流泗桥附近绝户遗房,发动捐募和献工献料,县政府也核拨了部分学田谷资助,在原校舍对面建成了一幢教学办公兼用的砖木结构校舍,名日“流泗乡中心国民学校”,并被县定名为示范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定名为湖口县流泗完全小学校。该校1963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小学。1965年由省拨款3万元修建了一栋教学楼。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领导横遭批斗,教学骨干大批下放,教学设备洗劫一空,崭新的校舍移交给中学。1971年起,流泗完小依附于公社所在地的流泗大队小学,受公社、大队双重领导。1978年,流泗公社便将流泗大队小学改为中心小学,使之辅导全公社小学名正言顺。1984年秋迁到流泗桥街上,建了一栋52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大楼,此后以中心小学为纽带的流泗乡各小学校舍都进行了维修、改建和重建,到1988年底,全乡19所完小和17所初小,基本上消灭了危房,4900多学生都有教室和课桌凳,学校面貌大为改观。中心小学从1982年起连续七年被评为全乡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1986年全乡的少先队工作受到共青团江西省委和江西省教委的表彰。有7名教师分别获省、市级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和优秀辅导员称号;先后有三名同学,获得《中国少年报》社颁发的“读书读报”奖章。
  马影乡中心小学民国时期马影桥有一所小学,名叫坚山乡中心国民学校,创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校址设在门港桥头的红庙里。初建时有六个年级三个复式班,在校儿童144人。此校就是今马影乡中心小学的前身。
  1949年下半年,校址迁到马影桥袁村,改名为湖口县马影完全小学。1953年秋,在校学生达360余人,比民国时期最高在校学生数增加一倍多01955-1959年该校连续被评为模范学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196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定为全省重点小学。1964年春,省教育厅拨款四万元,在公社北面新建了一栋上下两层十六间的教学楼,下半年开学时迁入新址上课。随着条件的改善,这年开学时已发展到9个教学班,教职工20人,学生480余人。
  1968年10月,学校下放到马影大队办,校舍、设备无偿交付马影初级中学,教师除少数人调到中学任教外,大部分下放回原籍。全社的小学教育工作,由一名教育专职干部管理。
  1978年,马影公社以马影大队小学为基础,成立中心小学,恢复辅导区,校址迁马影桥彭家墩。到1988年,全乡有小学37所(其中村级完小16所),在校学生3958人。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哲夫
相关人物
胡鄂勋
相关人物
胡和銮
相关人物
鄷少烦
相关人物
秦啸山
相关人物
周玉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