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5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分类号: G46
页数: 2
页码: 555-556
摘要: 宋朝庆历年以前,湖口县就设置了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儒学署。署内设教谕一员,为儒学正堂;训导一员,为儒学副堂,统称县学老师,主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儒学署沿续到清末。
关键词: 湖口县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内容

宋朝庆历年以前,湖口县就设置了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儒学署。署内设教谕一员,为儒学正堂;训导一员,为儒学副堂,统称县学老师,主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儒学署沿续到清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儒学署更名为学务局,主持学务的官员称视学。
   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改学务局为劝学所。所内设学务总董1人,劝学员3人。其职责是筹集资金,劝导入学。
   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3名。民国十六年,督学改称为视察指导员。
   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依据江西省政府关于教育经费不足16000元的县裁局规定,裁撤了县教育局,在县政府内设督学职,主持教务。
   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县政府设立第三科分管教育与建设,科内设督学2名,主持教务。
   民国二十六年,县政府增设第四科,管理原第三科所主管的建设事项,第三科则专管教育。
  民国三十年,第三科更名教育科,配科长、督学、科员和事务员。县辖的行政区、乡(镇)设文化股,由副乡长或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兼任股长。各保均设文化千事1人,管理教育文化事宜。
   民国三十二年撤销教育科,教育隶属民政科。民国三十四年,又改教育隶属财政科。
  民国三十六年将隶属财政科的教育分出,重新建立教育科。各乡(镇)设教育委员1人,由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兼任,襄助乡(镇)长办理教育行政业务,承办乡(镇)公所关于教育计划及文件之拟订,并于乡(镇)公所一切有关教育业务之公文上画署;非重要性文件仍由民教干事承办。
  1949年6月,湖口县人民政府成立,设教育科,配科长1名,工作员2名,并在县政府派出机构行政区各设文教助理员1名。(1957年撤区并乡后,各乡均有1名副乡长分管文教工作)。教育科是县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实施对于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和学校的管理,贯彻教育方针。计划控制,协调配合,科学决策,教育激励,监督检查,改革创新等职能。
  1951年扩教育科为文化教育科,设科长1名,文化、普教、扫盲干事各1名,管理全县的文化、教育、体育工作。
  1956年改文教科为文教局,人员编制与工作职能均承前不变。
  1957年4月文化教育局与卫生局合并为文教卫生局,配正副局长各1名,下设办公室,并由4名科员分别管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方面的工作。1958年3月仍恢复文化教育局和卫生局的设置。
  1960年9月改文化教育局为文化局和教育局,各司其职。分设仅5个月,又于1961年2月合并为文化教育局。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底至1968年上半年)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均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6月湖口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在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设立了教卫组。1969年8月新建教育组,隶属湖口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与此同时,由县教育组从教育事业编制中选派熟悉教育工作、相当于小学校长的人员充任各人民公社的教育专职干部(每公社1名)管理全公社教育工作,受县教育组和公社的双重领导。1978年8月各人民公社成立中心小学后,撤销专职干部,各公社有1名副社长分管教育工作。
  1978年4月撤销教育组,重新成立文化教育局。
  1984年6月,在机构改革中,撤销文化教育局,新设文化局和教育局。各乡仍有1名副乡长分管教育工作。教育局除保留原有的事业单位教研室外,局内还设立秘书股、人事股、审计股、教育股和勤工俭学办公室等机构。县招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县人才规划办公室也设在教育局内。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机构

儒学署
相关机构
江西省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