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546
颗粒名称: 第六十章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46
页数: 4
页码: 555-558
摘要: 宋朝庆历年以前,湖口县就设置了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儒学署。署内设教谕一员,为儒学正堂;训导一员,为儒学副堂,统称县学老师,主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儒学署沿续到清末。
关键词: 湖口县 教育管理

内容

第一节行政管理
  宋朝庆历年以前,湖口县就设置了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儒学署。署内设教谕一员,为儒学正堂;训导一员,为儒学副堂,统称县学老师,主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儒学署沿续到清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儒学署更名为学务局,主持学务的官员称视学。
   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改学务局为劝学所。所内设学务总董1人,劝学员3人。其职责是筹集资金,劝导入学。
   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3名。民国十六年,督学改称为视察指导员。
   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依据江西省政府关于教育经费不足16000元的县裁局规定,裁撤了县教育局,在县政府内设督学职,主持教务。
   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县政府设立第三科分管教育与建设,科内设督学2名,主持教务。
   民国二十六年,县政府增设第四科,管理原第三科所主管的建设事项,第三科则专管教育。
  民国三十年,第三科更名教育科,配科长、督学、科员和事务员。县辖的行政区、乡(镇)设文化股,由副乡长或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兼任股长。各保均设文化千事1人,管理教育文化事宜。
   民国三十二年撤销教育科,教育隶属民政科。民国三十四年,又改教育隶属财政科。
  民国三十六年将隶属财政科的教育分出,重新建立教育科。各乡(镇)设教育委员1人,由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兼任,襄助乡(镇)长办理教育行政业务,承办乡(镇)公所关于教育计划及文件之拟订,并于乡(镇)公所一切有关教育业务之公文上画署;非重要性文件仍由民教干事承办。
  1949年6月,湖口县人民政府成立,设教育科,配科长1名,工作员2名,并在县政府派出机构行政区各设文教助理员1名。(1957年撤区并乡后,各乡均有1名副乡长分管文教工作)。教育科是县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实施对于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和学校的管理,贯彻教育方针。计划控制,协调配合,科学决策,教育激励,监督检查,改革创新等职能。
  1951年扩教育科为文化教育科,设科长1名,文化、普教、扫盲干事各1名,管理全县的文化、教育、体育工作。
  1956年改文教科为文教局,人员编制与工作职能均承前不变。
  1957年4月文化教育局与卫生局合并为文教卫生局,配正副局长各1名,下设办公室,并由4名科员分别管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方面的工作。1958年3月仍恢复文化教育局和卫生局的设置。
  1960年9月改文化教育局为文化局和教育局,各司其职。分设仅5个月,又于1961年2月合并为文化教育局。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底至1968年上半年)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均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6月湖口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在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设立了教卫组。1969年8月新建教育组,隶属湖口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与此同时,由县教育组从教育事业编制中选派熟悉教育工作、相当于小学校长的人员充任各人民公社的教育专职干部(每公社1名)管理全公社教育工作,受县教育组和公社的双重领导。1978年8月各人民公社成立中心小学后,撤销专职干部,各公社有1名副社长分管教育工作。
  1978年4月撤销教育组,重新成立文化教育局。
  1984年6月,在机构改革中,撤销文化教育局,新设文化局和教育局。各乡仍有1名副乡长分管教育工作。教育局除保留原有的事业单位教研室外,局内还设立秘书股、人事股、审计股、教育股和勤工俭学办公室等机构。县招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县人才规划办公室也设在教育局内。
   第二节学校管理
  清末以前的县学,由朝廷派教谕、训导为学官,负责管理在校生员。书院设山长老师负责管理。私塾的管理不一,大部分由塾师自己管理,也有由学东牵头管理的。民国期间学校统归县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各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增设了教务主任、训导主任、体育主任、事务主任,分别管理学校的注册、设备、训育、体育、卫生、会计、文书、庶务等事宜。私立中、小学增设校董事会,遴荐合格人员任聘校长、教师,筹集办学基金。
   建国后,学校机构设置日臻完备,逐渐实现管理目标化、科学化。
  中共党组织1956年在湖口中学首先建立支部。尔后全县中、小学也陆续建立支部。1988年,全县中学设立支部16个,小学设立支部17个。党支部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党的教育方针、知识分子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对学校重大事宜作出决策,定期分析师生政治思想状况,谋划政治思想工作措施。
   校长中小学都配备了校长和副校长若干人,负责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党委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做好学校的政治、人事、教学、经济以及管理工作。农村乡中心小学校长还要受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政府的委托,对本乡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小学进行管理,特别是加强教学视导和管理。
   教导主任中学和中心小学都设教导主任,主持教导行政事务,领导管理教学,开展学校思想教育工作。
   总务主任完全中学和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都配备总务主任,规模小的中学和乡中心小学则指派一名教师兼管总务工作。
  1988年湖口县中小学管理结构图
   第三节教学管理
   一、督学 民国时期县设督学,一直沿至1949年初。督学是教育行政干部,有对本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地区、单位和学校进行视察督导之权,对学校工作有评价权,对工作人员有表扬批评权,对各项工作和人员调整、任免、升降、奖惩有建议权。督学的意见和建议,虽非指令,但应受到被督导单位和派出机关的尊重。1947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督学范文彬到江西省立湖口师范学校视察,向教育厅写的《视导报告》,省教育厅还专文批转湖口县政府和被视导学校,饬令按《视导报告》意见执行。
   二、教材教法研究室(简称教研室) 县教研室是教育行政部门直属的教学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教学实验,探索教学规律。湖口县1958年在文教局内设教研组,定编3人。1959年9月正式成立教研室,定编6人,并任命了主任。1961年1月撤销教研室,保留2名人员在文教局主管函授工作。1962年9月恢复教研室,定编8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人员下放农村,教研室自然取消。1971年湖口县教育组内设师训班,部分代行原教研室的职责。1978年4月撤销师训班,恢复教研室建制。1988年教研室在编人员10名。同教研室合署办公的函授站、仪器站、广播电视大学班另配人员,分别为一、二、一人。
   湖口教研室工作重点是研究小学的教材教法和教学实验,组织教学视导,推广先进经验。每年都要安排1-2次全县性的大活动,诸如分科集中骨干教师总结经验,制订改进教学实施方案;举办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培训班;召开校长、教导主任联席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学骨干参观学习和重点视导、全面检查教学工作等。
   第四节教育团体
   一、教育工会 湖口县教育工会成立于1952年9月。教育工会成立后,在教师中积极发展会员,建立基层组织,在加强学校思想教育,民主管理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组织瘫痪,各种活动停止。
  1981年恢复教育工会活动,由文教局长兼主任(后改称主席),配专职副主任1名。1985年5月召开第二届教育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出正副主席各1名,委员9名。1988年底全县有教育工会会员1327名、基层工会37个。
   二、教育学会
  1981年6月召开湖口教育学会成立大会(第一届教育学会年会),出席大会的会员代表67人,会前收到教育教学论文64篇,近16万字,在大会上交流并获奖的12篇。大会选出县教育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同年10月11日成立了湖口县数、理、化、生学会。
  1986年12月召开第二届教育学会年会,会前收到教育教学论文122篇,近30万字,有32篇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并评奖。会后,打印成册发到教育学会理事及全县中小学。在本届年会上改选了学会常务理事和正副会长。
  1988年底,教育学会有会员198人。分学校或乡设会员小组,分科配合教研组进行专题研究。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文彬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