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521
颗粒名称: 卷十四 军事
分类号: E289.52
页数: 31
页码: 525-553
摘要: 团练起自清雍正、乾隆间。开始为旋募旋散,非经制之师,至嘉庆、道光时,有几省开始举办团练。办团要则有:“须招本地有业之民,不可招市井无赖;择要设卡盘查;四乡加密,有警则当相应援,无事则严诘奸宄;战时就地作战,不宜调遣;团费宜自捐自办”。 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楚军水师协理彭玉麟攻陷驻守湖口县城的太平军后,下令起办团练,镇压太平军及湖口人民的反抗活动,划地为界招募“练勇”。全县分仁、义、礼、智、信五团,团设团总一名,邦办一名,武器均臼备,以刀矛、弓箭为主,兼以鸟枪、土炮。练勇以外还有“排门勇”,即户出一丁,十户为牌,立牌长一,十牌为甲,立甲长一。各团所辖之甲,因户数多寡而不一,办团经费按户摊派。初办时全县实用练费捐银72820两,练费随之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
关键词: 湖口县 军事

内容

第五十五章地方武装
   第一节团练
  团练起自清雍正、乾隆间。开始为旋募旋散,非经制之师,至嘉庆、道光时,有几省开始举办团练。办团要则有:“须招本地有业之民,不可招市井无赖;择要设卡盘查;四乡加密,有警则当相应援,无事则严诘奸宄;战时就地作战,不宜调遣;团费宜自捐自办”。 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楚军水师协理彭玉麟攻陷驻守湖口县城的太平军后,下令起办团练,镇压太平军及湖口人民的反抗活动,划地为界招募“练勇”。全县分仁、义、礼、智、信五团,团设团总一名,邦办一名,武器均臼备,以刀矛、弓箭为主,兼以鸟枪、土炮。练勇以外还有“排门勇”,即户出一丁,十户为牌,立牌长一,十牌为甲,立甲长一。各团所辖之甲,因户数多寡而不一,办团经费按户摊派。初办时全县实用练费捐银72820两,练费随之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
   团练在县境各处设卡布哨,盘查行人,给太平军的活动造成很大阻力。
  清咸丰、同治间,因绿营为太平军屡败,渐被淘汰,各地团练均按湘军编制组编、训练,称“练兵”,或“练”“防军”。其法是:精选壮丁,带营编伍,为常备军。训练三年,遇有战事则出征参战,三年后各回原籍,作为续备军。再历三年,退为后备军。再历三年,悉作平民。续、后备军战时悉听征调。此法至清末方废。
   第二节保安团、队
   民国初期,军阀连年混战,社会秩序混乱,湖口各乡土豪劣绅纷纷办起民团,用以看家护院。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军克复湖口,县政府按原仁、义、礼、智、信五团所辖地境,改设五区。区设民团,设团总一,由区长兼任。区团辖乡队若干,由乡长兼任队长。各保壮丁归乡队调遣。武器自备,以刀矛为主,部分乡购有少量快枪。县城建立保卫团,初建团时人员甚少,武器亦劣,以鸟枪、土铳为主,只有少量快枪。
  民国十八年,县保卫团改为靖卫队,废区民团,建乡(镇)靖卫队,由乡(镇)长兼任队长。靖卫队多次与邻县反动武装相勾结,袭击红军游击队,疯狂镇压农民革命运动。民国二十三年,南昌行营颁发《整顿江西各县自卫团队计划纲要>,由省保安处按行政区划对各县自卫团队进行统一整编。县建立自卫大队,由县长兼大队长。辖中队二,分队六,共有官兵191名,其中官佐13名、士兵178名。
  抗日战争初期,县自卫大队改为保安警察大队,辖中队三,分队九,共有官兵230名其中官佐15名,士兵215名,武器装备有手枪五支,步枪130支,轻机轮一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迁回县城,即在全县范围内恢复并扩充保安团队,成立湖口县民众自卫总队,县长兼总队长,设专职副总队长。将原保警大队所辖3个中队改为常备第一、二、三中队,中队辖3分队,分队辖3班,在各乡分别建立民众自卫大队,由乡(镇)长兼任大队长,设专职副大队长,隶属于县自卫总队。大队辖中队若干(即保队),并没一常备中队(后降为常备分队,再降为常备班),中队长由保长兼任,常备中队由副大队长兼任。其时,全县共有乡(镇)民众自卫大队12个,中队82个,其中是双钟镇四杨垅乡六、乡贤乡六、坚山乡八、流泗乡八、走马乡八、武山乡七、文桥乡七、均桥乡六、江桥乡九、舜德乡六、流芳乡七。
  各乡(镇)民众自卫大队一直延续至湖口解放前夕。武器装备后期大大增加。民国三十,\年三月统计,全县自卫大队共有步枪159支,子弹2412发。乡(镇)自卫队在县境内设卡立哨,进行守望、巡逻、侦察、报警,协同国民党正规军和县民众自卫总队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军进入湖口县时,自卫队员纷纷向解放军投降。
   第三节人民武装
  1949年8月,驻县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奉命西进,由四野接防。四野遂留下一个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湖口县大队。胡义三任大队长。大队部设在石钟山下面城居(杨赓笙故居)。辖六个区中队,区中队配队长1名,参谋2名,均由部队干部担任。
  1951年3月取消县大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口县人民武装部。区中队相应改为区人民武装部。
  1954年8月设立县兵役局,原人武部保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58年4月撤消县兵役局,恢复县人武部,并在19个公社建立武装部,配备36名专职武装干部。
  1986年6月县人武部移交地方建制。机构名称、规格、工作任务均不变。
  湖口县人武部历任主要领导人一览表 第五十六章民兵
   第一节组织建设
  湖口县解放后,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的残余势力,适应人民政权建设的需要,全县在开展剿匪反霸、征粮购粮运动的同时,组建了民兵队伍,吸收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参加。全县60个乡都成立了民兵中队,每个中队有民兵100-200人。
  1951年3月,县、区人民武装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县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根据人民武装建设方针,针对民兵组织不纯问题,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顿和调整,清除了混进民兵队伍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不纯分子554名。同年底,全县民兵发展到3439人,其中贫雇农出身的占70%。在组织整顿的同时,在思想、政治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整顿,使民兵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1958年后,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全县掀起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的热潮。凡16-50岁的男女公民(除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和残疾人外)全部编人民兵队伍。组编了14个民兵团,91个民兵营,335个民兵连,984个民兵排,2360个民兵班。共有基于民兵6250人,普通民兵23723人,7-15岁的在校学生6208人也编成少年民兵营。
  湖口县民兵组织发展情况统计表(1972-1988年)第二节军政训练
  民兵组织建立后,坚持经常性的政治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治工作制度。为了保证党对民兵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书记(支书)均兼任民兵政治工作领导。1981年,全县推广健全了政治教育月课制度,1985年,月课改为季课,教育形式也由集中上课改为函授教育。1986年创办了《石钟民兵》季刊。
  在学习军事技能方面,从1953年起,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冬训。1964年全县开展了全民练武活动,参加实弹射击的1016人,获得优秀的有519人。五里公社基干连三排一班被推荐参加九江军分区、江西省军区、福州军区举办的民兵比武大会,表演了一系列军事项目,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1966年珍宝岛自卫还击战后,湖口县各级人民武装部门积极组织民兵开展专业技术课目训练,并在县城进行了一次防原子弹、防空袭演习。
  1984年在三里乡第一次集中训练通讯、高机、高炮、重机、迫击炮等专业技术兵165人。同年,在武山乡集训337名步兵,在傅垅乡集训“八二”追击炮兵骨干40名。为了改善民兵训练条件,同年又在三里乡建民兵宿舍楼一幢,面积1200平方米,并在该区划定一块战术训练场,总面积为3.6万平方米。宿舍楼后转让给粮食局。
  随着民兵军事训练的开展,民兵武器得到不断加强。1959年流泗、五里、城山、舜德等公社配有“马克辛”重机枪,文桥、张青、均桥等公社配有60迫击炮排各1个,三里公社配有82迫击炮。1978年,原“七九”式和“三八”式步枪换为7.26毫米口径的“五六”式自动步枪、冲锋枪、全自动步枪,“四O”火箭筒和小型迫击炮等。
   第三节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
  民兵组织建立后,在剿匪反霸、征粮购粮、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参军参战、防洪抢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1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中,全县有1678名青年民兵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流泗乡参军的战士周腊生因作战勇敢,荣获“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57年在反空降(台湾当局向大陆空降特务、宣传品等)斗争中,全县民兵有1720(人参加巡逻,共缴获空投反动标语35种37540份。配合公安部门捕捉各种罪犯670余人次。
  1960年5月,江桥公社民兵王灿槐出席全国民兵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毛主席还亲手授予他“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枝(此枪现有县武器库)。
  1968年高桥公社青竹大队民兵指导员杨振泉在防洪抢险中为抢救落水下放知识青每而壮烈牺牲。
  1966~1969年在建造南北港防洪堤中,有四万余民兵参加,完成土石八百多万方。1977~1988年的十年改革中,民兵组织进行了四次大调整,人数大为精简,逐步走上围绕“四化”办民兵,发动民兵干“四化”的轨道,民兵军政素质有所提高。
  湖口县民兵参加地方建设情况统计表
   第五十七章兵役
   第一节募兵征兵
  募兵清末和民国前期,湖口县沿袭募兵制,在县城设有招兵站和募兵处。应募者多为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其中又以地痞流氓居多,故民间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因招募军派番号混杂,各自为政,故应募人数无法统计。
  征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江西省开始试办征兵。当时,湖口尚未列入试办县。日军入侵后,县府流亡,无法征兵。民国三十五年湖口县始成立湖口县征兵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隶属于江西军管区,赣北师管区,浮梁团管区。县府军事科负责征兵及军训等具体事宜。征兵期间,县府内设新兵征集所。乡(镇)亦成立征兵委员会,由乡(镇)长兼主任委员,所辖各保、甲长均参与有关具体事务。被征后为国民兵,按当时规定,凡年满18岁至45岁之壮丁均服国民兵役。
  在征集时,以征集前期国民兵(年满20~25)为主,经检查合格,抽签得中者,即征集入营,服常备兵役三年,亦称现役。如果征兵任务重,名额多,初、中期国民兵(即18-20岁,25-40岁)便被列入征集范围。服役期则由当局决定,士兵必须服从。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湖口县征集情况见表57-1。
  从以上四年的征集情况看,征兵配额1416名,实征817名,欠额达599名,充分说明,当时百姓不愿当兵,因而出现了抓壮丁。有的应征壮丁倾家荡产,买人顶替,有些兵痞则成为卖壮丁贩子,卖一次壮丁,一般能得稻谷6000-10000斤。地方官吏和土绅也从中渔利,大发横财。还有的应征壮丁,采取自伤或全家外逃等办法来躲避兵役。按当时奖惩条例规定:应征壮丁若本人逃跑,即扣押其亲属一人作质,若全家逃跑则扣其保甲长作质;待壮丁报到后将人质释放,故保甲长发现所辖境内应征壮丁自伤或逃跑后,一般隐瞒不报,而强将其亲属中适龄壮丁或预备壮丁押送至县抵数。如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杨垅乡中签壮丁吴敦云逃跑,其家属即被扣押。三十八年三月,文桥乡第六保中签壮丁傅恩次到县府报到后潜逃,县府随即下令通缉捉拿扣押其家属。应征壮丁人营后潜逃事件层出不穷。民国三十七年六月至三十八年元月,仅县自卫总队潜逃壮丁先后就有谭年墩、卢学宣、颜复君等18人,贺国财等7人则请长假不归。
   第二节志愿兵与义务兵
   志愿兵1950-1955年7月30日实行的是志愿兵役制度,由适龄公民自愿报名服役,经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入伍。服役无法定年限。
  义务兵1955年7月30日以后实行义务兵役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入伍年龄和服役年限均按法律规定。入伍程序也是自愿报名、体格检查、政治审查、组织批准。1987年开始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即服现役者义务期满后,本人自愿,部队需要,可转为志愿兵。
   在实施志愿兵和义务兵役期间,本县适龄青年都把应征看作自己的光荣职责,争相报名,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动人情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已成为一种风尚。
  建国后湖口县历年兵员征集情况统计表 第五十八章驻军与设施
   第一节清兵
   一、长江水师湖口镇 同治八年(1869年)撤销南湖水师营,建立长江水师湖口镇。由长江水师提督及两江总督统领。设总兵1员,统辖5营。各营名称、官员、分防情况如下:镇标中营(湖口营)驻湖口,设游击,分防自陆家嘴以下江面至老洲头(今九江县地)。
   吴城营,驻吴城(今永修地),设参将,属湖口镇左营。分防鄱阳湖内的姑塘(今庐山区)、南康(今星子)、诸矶(今都昌)一带。
   饶州营,驻饶州(今波阳),设参将,属湖口镇后营,分防都昌、波阳、康山一带。
  华阳营,驻华阳(今安徽望江),设游击,属湖口镇右营,分防自老洲头以下江面彭泽、香口至东流(今安徽东至),兼防吉冰沟以上各湖。
  安庆营,驻安庆(今安徽),设副将,属湖口镇前营。分防自东流以下江面的黄石矶、李阳湖至枞阳,兼防北岸盐河及枞阳以下南岸通殷家汇之河。
   长江水师湖口镇总镇廨及湖口镇标中营游击署廨均设在湖口城内。
   总兵有座船3艘、督阵舢板2艘,亲兵12人。
   游击有座船2艘、督阵舢板1艘、长龙1艘,亲兵12人。
   二、湖口城防营
  南湖水师营裁撤后,仅留少量官兵守城。因湖口地处要冲,光绪初年江西巡抚兼提督派防军抚标亲兵左营由候补副将率领,驻扎湖口,为湖口城防营。后改名湖口城守防。光绪、宣统间改名巡防队,至民国始废。
   三、湖口炮队营
  光绪间,九江镇标在湖口设炮队营,辖武曲港(杨港l、梅家洲(今庐山区)二炮台。有法国克鲁伯厂造的后膛大炮五门,并在柘矶设一炮垒,置土炮数门。据《江西各项财政说明书》载:“昔因九江湖口建筑炮台,经前抚院奏明,责成司道督修,先后由九江道向司库领银16万两,至光绪三年(1877)八月竣工,除用过工料外,尚存银530两,禀准发商生息,作为炮台砌药库岁修之需。”
   炮队营设营官一,由记名总兵候补副将官衔充任,兵近百名。
   四、湖口船厂
  光绪二十一年根据湖广总督张之洞关于在沿江内地开办局厂,营造水师战船要求而筹建,厂址在今九江回峰矶(原湖口属地)。光绪二十二年开始营造和修理长江水师战船,规模逐步扩大,直沿至清末。
   第二节国民党军队
   一、国民军江西独立旅第十团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江西总督府对清朝军队进行改编,将境内长江水师和内河水师改为省水上警察总队驻湖口集训,以后又编为国民军江西独立旅第十团。下设湖口总炮台,辖东西二炮台:东在今九江红旗船厂处的江岸处,西在湖口对岸梅家洲炮台;设总台长,由第十团团长兼任。并成立湖口守备司令部,以省水巡总监兼任司令。设水军,以长江水师所遗炮船二十多艘为主要设备。另有卫队连、机关船连,分驻县城和柘矾。
   上述这支驻军随李烈钧参加讨袁起义失败后被遣散。二、北伐军独立第二师贺耀祖部炮兵团
   于民国十五年十月光复湖口。团长彭赞汤。
   国军第四师张发奎派某营于民国十六年七月驻湖口。后增至1个团,团长伍安华。
   三、湖口守备区
   所辖国军第53、57、167等3个师部分军队及海军第三舰队,联合镇守湖口至马当江岸,江西保安第3、11两团协防马当至九江一线江岸。
   抗日战争时期,湖口守备区所辖国军第77师、26师、16师先后驻湖口县城及苏官渡、马影桥等地,参加抗日。
   国军147军、148师先后驻流芳市、流泗桥等地,反抗日本侵略军。
   民国二十八年国军某部一个旅驻湖口殷山,江西省保安第2团驻武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
   国民党海军湖口水中武器工厂于民国三十四年在今上石钟山建厂。
   国民党海军第二机动巡防舰队于民国三十五年驻湖口,后改名为海军总司令部第五炮艇队。
   江西水上警察总队第二中队第二分队于民国三十五年驻湖口,维护境内水面“治安”,有长警38人,枪36支。
   江西省保安司令部保安总队第一总队二大队七中队于民国三十六年驻湖口,担任江防“警戒”,有官兵126人,枪101支。
   国军第68军119师356团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日到湖口驻防。
   民国三十四~三十八年国民党在湖口的驻军的任务是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附:驻湖口日本侵略军
   日军松满部队、杉田部队、塘墨部队、步兵第三联队、骑兵炮兵各一部,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由彭泽马当进犯湖口。
  日军第六方面军指挥所(指挥官冈村宁次)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驻石钟山麓,指挥进犯九江、黄梅。同期,向湖口增援步兵103联队第一中队,并在湖口沿江置军舰20余艘。
  日军第11军116师团由筱原诚一郎率领,于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从安庆开至湖口,并留所辖第119旅团步兵第109联队驻守湖口、彭泽、都昌一带。109联队第二大队驻湖口东南地区,在湖口境内望夫山、棠山、老台山、花尖山、柘矶、屏峰、流芳、横山等处设有据点,并修碉堡、战壕等工事。
   第三节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口县大队,后转为地方人民武装。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六O一一部队某连调入湖口支左,1968年撤走。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八五七九部队进驻湖口上石钟山,隶属海军司令部建制,为连级单位。1966-1983年,隶海军后勤部建制,为营级单位,1983年升为团级单位。
  湖口县驻军最高将领一览表 第五十九章重大战事纪略
  湖口县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湖口人民倍受战争苦难,也为反侵略的爱国战争和反封建的人民战争作出过重大贡献。清代以前战事,旧县志均有记载,特转载附后。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湖口的军事活动,根据新的史料,作了适当的修改,以便去伪存真,恢复农民运动历史本来面目。
   第一节太平军湖口之战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从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历时十四年,攻克城池六百余座,纵横十八省,席卷半个中国。这次运动在湖口活动时间亦达十年之久,并曾改湖口县为九江郡,九江府为江西省。
   太平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锄奸保民,深受劳苦群众欢迎。据清江县教谕张宿煌(湖口酬山——今张青乡人)所著《备志纪年》载:“十二日(1853年2月19日)夜,土匪乘虚抄当铺,城内火起。有土匪乘乱夺搬一铁锅戴头上,过大街遇太平军,叱之日:‘此人家锅亦搬去耶’?即取其头去,悬城门。”又据<湖口县志》(同治版)载:“十三、四、五(1853年2月20、21、22日)等日所至,民先避之,未遽成害”。
   太平军于清咸丰三年正月十三~十五日(1853年2月20—22日)及同年五月初十日(6月16日)两次经湖口,均未驻军。直至同年八月二十六日(9月28日)赖汉英率领的西征军攻南昌未克,撤围北去鄱阳湖三经湖口时才以一军留驻湖口。大队人马沿江西上,进入湖北。太平军驻守湖口期间,清军屡犯湖口,东王杨秀清以湖口为赣鄂关键,长江腰膂,非骁将不能守。乃命黄文金、胡鼎文镇守。黄文金(后封堵王)拆毁旧城,在下石钟山自麓至顶,垒石重关,筑城如带。复在西岸梅家洲筑立坚城,城上遍布炮垒。又于城外掘濠植树,环濠绿杨几万株,葱郁成林,与湖口成犄角。并在石钟山周围黄土岭、马房岭、月台山、三狮山、柘矶遍立石垒卡房、望楼,防御工事极固。“石钟山,铁钟山也”《备志纪年》。
  太平军在湖口驻守期间,与清军进行了大小数十战。最著一役,为咸丰四年十二月(1855年1月)之战。这次战争指挥者:清军方面是钦命办理军务的清军主帅曾国藩;太平军方面是24岁的青年将领翼王石达开。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西征军在湖南失利,武昌沦陷,田家镇败退。曾国藩率领湘军水陆大军一万七千余人,战船四、五百艘,大炮数十门,沿江东下,企图侵占九江、湖口,进而夺取安庆,直逼天京(今南京)。为了抗击曾国藩的进攻,扭转西征军的不利形势,天王洪秀全命令翼王石达开担负起指挥全部西征战事的艰巨任务。
  石达开从安庆星夜赶到湖口,首先对太平军拥有的兵力作了妥善部署,派从安庆调来的老战士一万多人增援湖口、九江,派遣能攻善守的林启荣、李兴隆等守备九江,以秦日纲、韦俊、陈玉成等屯驻九江北岸的皖鄂交界地区,以抗击北岸敌军,派胡以晃、罗大纲等驻守湖口。
  三江两湖是水乡泽国,在这里作战既需陆军又需水师。曾国藩能在长江横行无忌,主要依靠几百艘大小战船互相配合,而太平军的水师大都是由民船组成,只能用作运输,不利于投入战斗,要扭转战局,非加强水师不可。但是水师劣势,不是短时期就能改变。石达开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命令陆军紧贴江岸扎营,修筑岸垒;水师船只紧靠江岸停泊,形成水陆依护之势,以此来克制湘军水师的优势。 曾国藩仗着优势兵力和优良装备,占领九江北岸孔龙镇(湖北黄梅县)后,竟然派遣水师,越过在太平军坚守中的九江,直冲湖口,驻扎在湖口县城西岸的梅家洲江面和北门外的八里江一带,和太平军水师阵地呈犬牙交错状。
  石达开率诸将登高远窥敌阵诸将见敌人船坚炮利,气势汹汹,产生畏敌情绪。石达开却对敌我优劣作了客观分析,认为要挽回战局必须智取。
  石达开在曾国藩进攻九江、湖口前,就派遣黄文金等在鄱阳湖、姑塘镇等地击溃了江西省本地的清军,俘获战船一百余艘,炮七百多门,从而增强了实力,稳定了后方。石达开对湖口防务部署周密,城西梅家洲、城东月台山遍筑土城,安装炮位;营盘之外设置木桩、竹签,宽十余丈;在鄱阳湖通往长江江面设立水卡。水卡是用巨大木排和铁练铁锚组成,铁练两端相连于下石钟山石隙和梅家洲畔,木排外环造木城,设立守望楼,广布枪炮,有两三百战士把守,排侧有炮船守护。石达开还使用“晾营战术”。经常在月黑天昏之时派出小船,三五成联,船上堆积柴草硝药,轮流突人湘军水师营中纵火;有时派出小股部队,在长江两岸一边施放火箭火球,一边高声呐喊,鼓声震天;又在长江两岸挖掘地窖,暗藏战士,不时向敌人施放冷枪。如此反复惊扰,使敌人昼夜戒严,席难安枕,而求战愿望愈切。咸丰四年十二月(1855年1月),曾国藩出动了全部水师和部分陆军对湖口水卡发动猛烈攻击。水卡、木排、炮船上和石钟山岩石缝里的太平军英勇抵抗,猛烈开火,炮丸枪弹如撒豆落入敌船。激战中,太平军有一座排上的火药箱被击中,望楼柱脚着火,熊熊大火之中,太平军士兵,依然英勇顽强,沉着应战;经过八小时的血战,曾国藩以伤亡四百余名的代价突破了湖口水卡,萧捷三、段莹器、孙昌国等湘军将领率领轻便战船一百二十余艘,水兵三千余名,闯入内湖。
  石达开俟敌深入,即令堵塞湖口水卡,将湘军水师截为两段,一半关入鄱阳湖,一半留在长江。留在长江的都是快蟹、长龙大船,笨重难行,无轻便舢板配合,不堪战斗。石达开抓住战机,命令几十艘轻便战船,满载引火物,乘半夜三更,穿行于敌船队中纵火,驻守在长江西岸的陆军则纷纷施放火箭、火球,呐喊助威。此次夜战烧毁敌人大型战船四十余艘,击毙敌将史久立等,迫使敌人从湖口一直退到九江江面。
  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55年2月11日),石达开亲自督领轻便战船三百余艘乘胜追击,并命令林启荣、罗大纲从九江两岸派出近百艘满载引火物的小船,乘夜雾弥漫向敌人船队驶去。激战中,太平军夺得了曾国藩乘坐的大船,捉住管驾官刘盛槐、李子成;监印官潘兆奎、葛荣册,没收了全部文案。曾国藩改衣换帽,在慌乱中乘小舢板连夜逃往南岸陆军塔齐布、罗泽南营中,羞愧交加,投水寻死,被随从救起,然后逃往南昌。湖口、九江把盛极一时的湘军水师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太平军水陆两军,分兵三路西进,发动全线反攻,秦日纲、韦俊等率领的太平军在长江北岸的黄梅、广济击败了从武昌东下的湖广总督杨霈的部队。太平军第三次光复武昌,重新控制从九江到武汉的数百里江面,占领了湖北省长江两岸的大片地区。
  萧捷三率领的轻便战船冲人鄱阳湖后,曾多次向石钟山发动猛攻,企图攻破水卡,冲向外江。咸丰五年七月(1855年8月),曾国藩调陆军李元度率领平江营三千余名,水师萧捷三率领各营战船,合力夹攻湖口,陆军由大岭、黄土岭、小岭分三路进军,并攻占月台山,烧毁城内火药局、炮局、粮局。水师见陆军已临城下,也发动了猛烈攻击。由于萧捷三被炮弹击中,洞腹而死,敌人水师遂退守青山;陆军退守城外苏官渡,此后内湖水师一直龟缩在鄱阳湖内。
  咸丰七年九月初七日(1857年10月24日)起,杨载福率内湖、外江水师,李续宾率陆营,合力夹攻梅家洲、石钟山及湖口县城。双方鏖战数日。清将罗胜发被太平军炮子击毙。直至九月初九日(10月26日)黎明,清军陆勇缘梯攻城,飞火箭击中城内火药库,瓦石飞空,墙垒迸裂。太平军寡不敌众,开城夺路而出,被清军截杀二千余名,丢下炮位三百余座,粮食、硝药、器械无数。黄文金携眷从文桥逃遁,县城遂陷。梅家洲太平军见湖口已破,弃城出走。李续宾率军从间道绕出拦截追杀,太平军将士全部殉难。被隔绝近三年之久的湘军内湖、外江水师,至此复合。
   附:太平军在湖口军事活动时间表
   成丰三年(1853年)正月十三日(2月20日),太平军从武昌沿江东下,进军南京,经湖口,入湖口县城。十八日离去。
   五月初十日(6月16日),太平军由赖汉英率领,进军南昌,经湖口,停数日
   八月二十六日(9月28日),太平军由南昌回军,经湖口,在湖口驻军,并编造户口,散发门牌,以安百姓。
   太平军在湖口驻军期间,曾先后去江桥、马影桥、均桥、文桥、东庄、流泗桥等地打击乡勇、豪绅。
  咸丰四年(1854年)
   三月,太平军下江西,往来湖口,络绎不绝。承宣黄文金、胡鼎文据石钟山为城,凿濠沟,起硝馆。任邑民吴兴华、潘得成为军帅。
   九月,清总兵赵如胜率战舰攻石钟山、梅家洲,不克,退守吴城。上游田家镇失守。
   十一月十三日(1855年1月1日),罗大纲率太平军千余名从黄梅孔垅渡江,退守湖口。彭玉麟率湘军水师大队人马直下湖口。
   十一月二十七日(1855年1月15日),湘军水师攻湖口,为太平军所败,伤亡百余人。
   十二月,丞相罗大纲驻西岸梅家洲,黄文金驻东岸石钟山。
  十二月初六日(1855年1月23日),翼王石达开从安庆赴湖口主持军务,清军陆勇分三路攻梅家洲。太平军坚守不出,凭墙施放枪炮,击毙敌哨长叶楚南、阳玉芳、姜凌浩等,水师配合陆勇,出队夹攻水卡,砍断水卡铁练篾缆。
  十二月十二日(1月29日),清军陆勇逼攻梅家洲,水师冲入水卡内,营官萧捷三,段莹器、孙昌国等乘胜率舢板百二十余号进入鄱阳湖。石达开立即下令修复水卡,将湘军水师截为两段,一半关人内湖,一半留在外江。太平军集中优势兵力,用火猛攻外江水师,烧毁敌船四十余号。 十二月二十五日(1855年2月11日),石达开亲赴九江,命令林启荣、罗大纲从九江两岸,派出近百艘小船,满载引火之物,乘月夜天昏,驶向江面,再次用火猛攻敌船队,烧毁及俘获敌船数十艘,夺得曾国藩拖罟帅船,缴获了全部文案。
  咸丰五年(1855年)
   正月,湖口、九江之战后,驻湖口太平军分兵由都昌攻陷饶州(今波阳县),进军乐平、景德镇、祁门、徽州等地。
   三月,太平军雄踞九江、湖口,多次打败湘军。曾国藩以用兵三难论奏。
   五月,太平军与内湖湘军水师战于青山、鞋山,互有胜负。太平军从九江之战中缴获曾国藩的拖罟帅船,复被夺回。
   太平军以台山张氏家塾为考棚,举行考试取士,湖口人潘得成中武举。
  六月十五日(7月28日),内湖水师攻梅家洲水卡失利。太平军缴获敌长龙一号,舢板三号,击毙敌千总洪建勋,把总李文田及勇目五十余名。
   七月二十一日(9月2日),承宣胡鼎文抗击曾国藩所遣同知李元度等平江勇于湖口苏官渡不胜。
   七月二十三日(9月4日),萧捷三率水师,李元度率陆勇合击湖口。水师攻水卡失利,萧捷三中炮洞腹身亡。
   七月二十四日(9月5日),太平军与湘军水师、陆勇,继续激战。
   七月二十五日(9月6日),清军陆勇战败,退守苏官渡,水师回泊青山及螺丝港。
   七月二十七日(9月8日),太平军从彭泽调来火药船、战船支援湖口。
   七月二十八日(9月9日),太平军分兵两路,一路支援柘矶,还击李元度陆勇彭斯举部,一路直扑苏官渡李元度大本营。
   八月初三日(9月13日),太平军从安庆调来千余名支援湖口。
   八月初四日(9月14日),太平军再度出击苏官渡李元度陆营。
  八月初八日(9月18日),湘军罗泽南督率平江陆勇,约会水师并攻下钟山。陆勇由黄土岭、大岭、小岭分三路并进,在月台山展开了争夺战,乘胜逼近下钟山营门;水师于石钟山下为太平军船队围攻,夺长龙、舢板二十一号。
   八月初九日(9月19日),晨五鼓,太平军出动船队,乘胜猛扑驻青山水师营。
   九月初三一初五日(10月13日-15日),曾国藩巡视青山水陆各营及屏峰水营。
   九月初六日(10月16日),曾国藩过湖至苏官渡巡视陆营,留二日,还屏峰。以下钟山石垒难破附奏引咎:“师久无功,咎无可辞”。
   九月二十七日(10月29日),太平军船队出击姑塘水师,引水师船队战鞋山湖。
  十月,驻石钟山太平军动员大批乡民,增高城墙,在梅家洲大砌石城,长逾三里。在水卡浮桥上盖木板加以土石,并两次出击苏官渡平江营。
   十月二十七一二十八日(12月.6-7日)申刻,太平军战船数十号,巡湖至东岸螺丝山(今屏峰乡)。湘军水师出动四个营,从东西两岸围攻太平军船队,太平军退至湖口,忽回船再战,鏖战四小时,夺得水师长龙船一艘。
   十一月初五、六日(12月13、14日),太平军从下游调来援兵千余名:聚集石钟山。
   十一月初七日(12月15日)巳刻,太平军分五路攻击苏官渡陆营,黄文金负伤落马,互有损伤,战至日暮,太平军收队回营。
   十一月十八日(12月26日),太平军从九江、梅家洲调兵集结湖口。
  十一月二十日(12月28日),驻湖口太平军分七路大举进攻李元度陆营,三路由三家市(今三里街)至苏官渡坝为正兵,一路由酒坊岭斜趋马影桥为疑兵,三路由菱角塘、劳家渡(今罗家渡)直趋前堤岸为奇兵。共有兵力三千余名。黄旗遍野,马数十匹,正兵逼近陆营营墙,烧更棚一座。
  咸丰六年(1856年)
   二月,赣中太平军已近抚州,威胁省城,曾国藩调苏官渡平江营支援抚州。三月,曾国藩调彭玉麟由樟树赴吴城,督领水营丁义方攻涂家埠,太平军失利。湖口闻讯,增设石钟山巨炮及两岸船排,戒备益严。
   五月,驻湖口等地太平军船队,出击驻吴城彭玉麟所部水师。
   六月,彭玉麟所部水师攻战南康后退守吴城。驻石钟山与驻九江太平军共谋夺回吴城,彭玉麟率师迎击。
  十一月,石达开、罗大纲到湖口,太平军凭下石钟山峭壁悬崖,周围坚砌石城,由成德岭至回澜门,另围石城一道,并梅家洲共石城三处,对江一面,有半月形石墙十数处,设炮三层,两岸战船鳞比,较前更密。横江铁练数道,以木筏驻精兵排枪炮护之。
   十二月,石钟山增援兵,与长江下游一带联络戒备,以防水师沿江东下。
   咸丰七年(1857年)
   正月,曾国藩由瑞州(今高安)来九江劳军,并联络两岸水陆兵勇,督攻石钟山。
  六月初一日(7月2日),外江、内湖水师相约夹攻石钟山。外江水师炮船,隔夜援营还九江,内湖水师孤军作战,受到下石钟山、梅家洲排炮轰击和两岸船队围攻,狼狈败退。
   八月,驻下石钟山太平军,分兵出援九江、小池口。
   九月初七日(10月24日),彭玉麟、杨载福率内湖外江水师,李续宜率陆营合击梅家洲、石钟山及湖口县城。
   九月初八日(10月25日),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从石钟山岩缝中飞出炮子击毙清将罗胜发。
   九月初九日(10月26日),守卫在县城的太平军退出县城。至此湖口县城、石钟山、梅家洲均为清军占领。
  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黄文金联合波阳、景德镇的太平军复来湖口,驻坚山、文桥、马影桥一带。清将李勇毅率军五千攻击。太平军由走马坂、花尖山向彭泽太平关方向撤退。
   十一月,石达开率太平军从皖南进入江西。经湖口,转向饶州(今波阳)、抚州。
  咸丰十年(1860年)
   十一月十二日(12月23日),太平军万余人从彭泽直入湖口,屯驻马影桥。
  十一月十三日(12月24日),太平军分四股攻湖口县城各门。自卯至午,鏖战四小时,城未攻下。申刻,复分三队抬长梯攻城。清将丁义方率军齐力防御,自申至酉,城仍未攻下。
   十一月十四日(12月25日),夜半,太平军复来攻城,因风狂雨大,咫尺不辨,行至三里街即退。
   十一月十五日(12月26日)晨,太平军全军撤出湖口。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驻天京(今南京)太平军遣使密藏蜡书致汪海洋,企图再战湖口。经上石钟山营为清兵所获,遇害。
  同治二年(1863年)
  四月二十一日(6月7日),太平军由堵王黄文金率领,从波阳分三路直下湖口。上路驻文桥,中路驻梧桐岭,下路驻太平关,绵延三十余里。
   五月十四日(6月29日),清兵李榕部自彭泽移营湖口三里街。
   六月初一日(7月16日),清兵江忠义部自九江东渡,驻营马影桥。
   六月十七日(8月1日),太平军由文桥出大队人马攻击江忠义部,李榕率部前来助战。太平军于坚山出伏兵击败李榕部,斩获百余名。
   六月十九日(8月3日),太平军率众悉出,并力攻营,将清兵围住,近两昼夜。
   七月初四日(8月17日),太平军粮尽,四出割禾。由于乐平清兵势盛,入夜,遂拔营撤离湖口。
   第二节湖口起义
  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江西都督、国民党人李烈钧发起的湖口起义,亦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是中国近代史上继辛亥革命后著名的“二次革命”。这次革命斗争地区波及南方七省,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企图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实现其独裁统治。李烈钧对袁世凯的阴谋早有警惕,主张武力反抗。
  民国元年夏,李烈钧督赣后,改组都督府,开办民国银行,实行地方纸币,大抓盐运盐税,开办讲武堂,训练军事干部,积极扩充军队,为反袁斗争准备力量。
  袁世凯对李烈钧等的反抗进行政治分化和武力镇压。首先,任命亲信戈克安为九江镇守使,以牵制李烈钧的力量,却被李烈钧派第一师师长欧阳武和混成旅旅长方声涛率部赶走:其次,收买原江西都督马毓宝部下的军官余鹤松,勾结江西第二师师长刘世钧策动兵变,也被欧阳武部镇压。袁世凯掠取江西政权的阴谋破产后,便调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开入湖北,准备以武力压服江西。李烈钧乃令欧阳武、方声涛设司令部于九江,积极准备武力反抗。
  国民党人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号召国民党控制下的各省区组织讨袁军、李烈钧率先响应,并向广东、湖南、安徽、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都督发出通电。
  袁世凯对李烈钧既恨又惧,使出多种手段,软诱硬逼。派李的教师汪瑞来赣游说:“如愿赴北京与袁一晤,当以二百万元‘为寿’。并加勋晋级。”李严辞拒绝。袁见利诱不成,下令撤免李烈钧江西都督之职,命黎元洪副总统兼领江西都督事,另授欧阳武为陆军中将,江西护军使,陈廷训为陆军中将,九江要塞司令。
   陈廷训受职后,甘心为袁世凯效力,任命亲信成信荣为湖口炮台总台官,企图控制这一长江天险,当即遭到原任总台长李明扬的反对。拒不卸职,得到炮台全体官兵的支持。黎元洪便以副总统兼江西都督的名义命令李纯部队于七月五、六两日赴九江。当李纯军进入九江后,欧阳武曾以“北兵入赣,将使主客猜疑而起衅端”为由,电请袁世凯撤兵,并提出辞呈以示反对,然而袁政府却以“浔有事,赣不能独安,赣有事,鄂不能独靖”以及副总统兼辖两省,有权调兵等为借口,拒绝欧阳武的请求。
  李纯进兵九江的消息传出后,孙中山即在上海召集旅沪之国民党人开会商议讨袁,会上,李烈钧坚决拥护孙中山讨袁主张,愿由江西首先发难,与会者公推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
  七月十日夜李烈钧回到湖口,立即召集在湖口的江西各军官及随行之高级官员会议,着手编配部队,拟定作战计划。当时江西的兵力经过袁世凯的一度裁减,只剩两个陆军师、一个混成旅和一个独立营,分布情况是第一师师长欧阳武驻省城辖四个团,第二师师长刘世钧驻九江辖四个团,混成旅旅长方声涛、第九团团长周璧阶、独立营营长金其昌驻姑塘,第十团团长李明扬驻湖口。李烈钧的军事部署是:派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从姑塘方面进攻袁军;派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林虎为左翼军司令,从沙河、德安方面进攻袁军;命江西讲武堂堂长夏之麒为参谋长,省参议员杨赓笙为秘书长,自兼正面军司令,坐镇湖口,指挥整个战斗。当时湖口的兵力情况是:守备司令为水巡总监何子奇,副司令邓文辉,副官长龚少甫,卫队连连长张岂庸。这支水军共有炮舰二十余艘,每艘配有土炮一门,有东西炮台两座,东炮台在今红旗船厂,西炮台在对岸梅家洲嘴上,共有大炮十余门,这些大炮都是十九世纪德克鲁伯厂造的旧式后膛炮,射程不远。陆军分别部署在柘矶沿江。西门、三里街(今三里林场)等处。李明扬既是湖口炮台总台长,又是第十团团长,统领内河及长江水师,担任从湖口到下游马当炮台一带的防御任务。
  七月十日,讨袁军在湖口高竖白旗,宣布湖口独立,并推杨赓笙撰拟《讨袁檄文文》,同时还发出了《江西讨袁军对外通电》、《讨袁军对党团公启》,集中揭露了袁世凯窃国殃民之罪状。
   七月十一日拂晓战斗在沙河展开。李纯部向讨袁军林虎部打响了第一枪,林虎部当即给予还击,并取得胜利。
  七月十二日,湖口起义消息传到南昌,欧阳武和军务厅长俞应麟召集全省各机关领导,省议会全体议员,各党派团体负责人举行讨袁大会,宣布江西独立。会议推举欧阳武为江西都督,原江西民政长贺国昌为省长,并布告人民,誓师讨袁。
  沙河战斗开始虽然获胜,但由于右翼军指挥官方声涛对当时战斗形势估计错误,姑塘方面的部队行动迟缓,没有及时进入阵地,配合西面的林虎部队,以致贻误战机。十二日晨林虎率部在德安方面向敌猛攻,经过一场英勇战斗,终因独立无援,伤亡过重,弹药不济而失利。次日拂晓再战不利,向瑞昌方向败退,与李纯援军二十一团周炳文部、二十四团萧安国部遭遇,战斗四小时,又向莲花洞败退,整个战局遂急转直下。十七日,方声涛部向九江发起进攻,也遭到挫败,团长周璧阶阵亡,士气沮丧,军心动摇,部分士兵投降敌人。方声涛遂命该团开赴南昌整编。这场战斗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派海军次长汤芗铭率领楚字军舰四艘增援李纯。舰队经过马当炮台时,汤诡称是孙中山派来支援湖口起义的,马当炮台未加阻止。汤不费一兵一弹,闯过这一长江咽喉,直逼湖口防线。李烈钧与汤芗铭素有交谊,舰队到达湖口江面时,官兵们只站在岸边观望,毫无戒备,直到遭受舰队炮火突袭,才顿时醒悟,慌忙组织还击。要塞司令何子奇亲自指挥战斗,炮台总台官李明扬亲自上阵填装炮弹。西炮台由于方声涛进攻失败遭到敌人水陆夹击,又无援兵,首先失守。东炮台在何、李指挥下坚持战斗了几天,由于老式后膛炮射程不远,而敌舰却利用新式大炮向湖口炮台猛击。这时,敌人的步兵乘胜向柘矶方面进攻,讨袁军布防在柘矶的兵力只有一个机枪连,且武器陈旧,只战斗了一天,就被敌人强行登陆,湖口阵地陷于敌人水陆两面夹攻之中。李烈钧只得命讲武堂教官穆恩堂率军扼守鞋山,掩护各军向吴城方向撤退。二十五日湖口失守。
  李烈钧退至南昌后,部下只剩伍毓瑞四个营的兵力。这时,林虎已率部退入湖南,将武器装备全部卖给了湖南都督谭延间(得十万元),然后逃亡国外。方声涛已向广信方面退却,而李纯全师又紧紧尾追不放。伍毓瑞以四营之兵阻挡李纯一师之众,经过三天激战,弹尽援绝,寡不敌众,只得弃城而走。李烈钧退出南昌后,同何子奇、李明扬、卓仁机等转道湖南,逃往日本。伍毓瑞退至进贤后,将部队解散,也亡命日本。八月十八日李纯军占领南昌。至此,历时三十八天的“湖口起义”宣告失败。
   第三节北伐光复湖口
  民国十五年十月,为了配合北伐军攻打县城,邹觉民、钱成九等组织别动队,在城山庙召开成立大会。会议由邹觉民主持,参加人员有五十余名。别动队有步枪20支。会后,由邹觉民率领,从高家坝乘船至徐家岭,行进至三里街,即遇南兵,方知湖口县城已由北伐军独立第二师贺耀祖部派炮兵团(团长彭赞汤)光复。 湖口县光复后;中国国民党县党部正式成立。共产党员龚载扬(后叛变,建国后被镇压)、陈钧、钱成九参加县党部工作。县党部公开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反对贪官污吏”的口号。
   第四节第一游击大队的主要战斗
  民国十七年,共产党员周赓年奉命在湖口建立游击根据地,同邹觉民、刘皋组成一支二十余人的游击队。经过几个月的斗争,队伍不断扩大。同年九月,在城山密庙正式成立“赣东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下设三个分队。这支队伍在湖口、都昌、彭泽、波阳一带组织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打击豪绅地主及地方反动武装。主要战斗有:
  围攻汪家墩汪家墩在都昌县境内,为都昌靖卫团驻防地,有步枪12支。游击队成立前期,只有长短枪10支,其余都是一些土枪和梭镖。经过侦察和筹划,决定由周建屏、周赓年、刘皋、老余、老朱、彭远良、李训泰、沈春生、钱成九、谭和等15人组成突击队,袭击汪家墩靖卫团,从敌人手里夺枪。民国十八年(1929年)八月下旬的一天傍晚,突击队从都昌春桥墩上游家出发,半夜到达汪家墩靖卫团驻地。周赓年、刘皋首先摸近敌营,俘虏了敌人的卫兵,突击队迅猛冲入敌果,正在贿博的团丁束手就擒。这次袭击,夺得敌人步枪11支。
  奇袭流泗桥民国十八年九、十月间,反动靖卫团不断向兰亭、江桥、舜德、王金嘴等游击区进攻。十一月在义区(流泗桥)组织一个靖卫队,队长为酆镐,拥有步枪24支,手枪1支。游击队决定奇袭并围歼这支反动武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游击队在队长周赓年率领下,从城山二房涧出发,悄悄向流泗桥进军。
  流泅桥位于黄茅潭尾,当时是个有二百多户人家的集镇,也是湖口通往彭泽的咽喉要地。靖卫队驻在集镇方家山前的方家祠堂控制南来北往的交通。深夜,游击队到达流泗桥,包围了敌人的驻地。敌哨兵正抱着枪在门口睡觉,刘皋,一个箭步猛冲过去,解除了哨兵的武装,队员们跟着冲入内室,敌人还在睡梦中就被缴了械。酆镐穿着一条短裤,连滚带爬摸黑逃回家去。这一仗共缴获步枪24支,手枪1支。
  袭击老山团老山位于都昌与湖口交界处,南连都昌的苏山,西靠流芳的红山,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个恶霸,人称“伍阎王”,他拼凑了一个四十多人的保安民团——老山团,勾结都昌靖卫队一个叫董政的班长,经常闯入湖口县游击区境内,与当地恶霸地主一道,残害革命群众。民国十八年十月,为了消灭这股反动武装力量,游击队分三路向老山团进攻,将董政击毙。
  巧战文桥红军游击队成立后短短的几个月中,队伍迅速扩大到一百二十余名。大队以下由三个分队扩充到两个中队六个分队,还组织了一个手枪队。各区成立了赤卫中队,大部分乡成立了赤卫分队。为了扼杀这支新生的武装力量,民国十八年十二月,湖口县靖卫队队长夏桂生纠集彭泽县靖卫队汪霖、都昌靖卫队陆士郊等地主武装,拼凑起所谓的“三县联防会剿”,向游击区进犯。汪霖带了六十多条枪翻过梧桐岭直扑武山,陆士郊带了百余人马窜到流芳,夏桂生带着靖卫队进入游击区中心一一城山一带。这些地主武装,还勾结流氓,青红帮头子杨明先、李献清等所组织的花枪队三百余,摇旗呐喊,扬言要消灭红军游击队。
  游击队在周赓年的带领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开到文桥,选择了有利地形,埋伏在文桥港边。夏桂生和汪霖闻讯,指挥靖卫队分东西两路扑向文桥,企图包围游击队。夏桂生带着队伍首先从东进入阵地,遭到埋伏在港边的游击队火力的猛烈袭击。汪霖看到夏桂生与游击队交上火,即从西边进攻。游南队却乘夜黑悄悄退出阵地。夏桂生与汪霖不明真相,隔岸相互残杀,当游击队从外围包抄过来时方知上当。这群乌合之众刚一上阵即土崩瓦解。这次夜战共消灭敌人百余名,缴获步枪八十余支。陆士郊闻讯,吓得带队伍溜回都昌,所谓“三县会剿”遂被粉碎。
  团山涧反击战民国十九年一月,靖卫队大队长吴楚藩凭着优势兵力,对游击区发动第二次进攻。一天傍晚,靖卫队进驻文桥,准备向城山进军。游击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在赤卫队的配合下,埋伏在文桥、城山交界的六甲山、团山涧两旁。第二天清晨,当靖卫队全队进入团山涧后,游击队堵截涧口,向敌人展开猛烈攻击,如同关门打狗,打得靖卫队纷纷逃命,吴楚藩单身逃往县城。
   马影桥遭遇战国民党第八师特务队进驻湖口后,不断对苏区进行骚扰。民国十九年二月,游击队在马影桥与特务队和靖卫团遭遇。敌人凭着人多,装备优越,集中火力向我游击队展开进攻。游击队在群众掩护下,凭着勇敢机智和熟悉地形,进行有力还击,使敌人未能前进一步。在战斗中,周赓年腰部负伤,大队长暂由彭远良代理。
   攻打徐家埠游击队在中央巡视员老向指示下,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进攻都昌反动武装大本营——徐家埠。敌营驻有靖卫团百余人,游击队却出动了八十余人,加之红军预备队员和赤卫队员一百余人共二百余人,深夜,从周同垮和沈天寺村出发,在周赓年大队长率领下,经过30里路的急行军,次日凌晨五点钟到达徐家埠,当即向敌人发动猛攻,遭到敌人火力猛烈还击。陆士郊反动武装恰在先一天傍晚来到徐家埠,面对两股敌人,游击队顽强战斗。周大队长三次冲入敌营,夺得敌人步枪9支,不幸中弹。这次战斗共缴获敌人步枪十余支,打死打伤敌人十余名。游击队方面牺牲的有周赓年大队长及刘皋等13名队员,敌人还残酷地把周赓年、刘皋的头颅悬挂示众三天。
  攻破县城民国十九年四月,全县农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一些地主豪绅逃人县城,在夏桂生靖卫队保护下,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游击队为了消灭夏桂生反动武装,与从星子方向来的赣北游击队协同作战,攻打县城。当时集中了游击队和赤卫队二百余人,加上智区(今江桥、城山、东庄一带)革命群众一百余人,共三百余人,土枪、快枪二百余支及梭镖大刀等,分三路进攻县城。一路从后山进攻县城,一路拦截江边,防止敌人从水上增援,一路从正面东门进攻。当从东门进入城内的游击队开抢打死哨兵后发出信号,三路配合,同时出击,攻人城内,打开监狱,释放了黄光及三十余名被捕同志,占领了伪县政府,烧毁钱粮串,缴获子弹4箱。这次行动指挥失误,过早地开枪打死敌人哨兵,使驻城靖卫队闻讯逃遁,没有消灭敌人和缴获枪支;游击队撤出县城时,又没有掩护群众及时撤离,致使敌人立即控制了县城,封锁了城门,造成革命群众七十余人被俘,后在东门外全部壮烈牺牲。
   第五节红十军进击湖口
  民国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宣告成立。为了执行中共中央“占领湖口,截断长江”,配合全国性暴动的总计划,在军长周建屏率领下,曾两次出击赣北。
  第一次出击:八月二十六日攻克乐平。二十九日攻克波阳,进入都昌、波阳、彭泽三县交界的萧家岭,三十一日进驻彭泽的杨梓,九月三日经都昌的马涧桥于九月四日傍晚到达本县江桥宿营。国民党江西省警卫二团、税警二团二营和都湖彭三县靖卫大队等反动武装三千余人,乘红军行军疲劳之机,从四面合围。7由于红十军当时只有一团、十团、十九团三个团和一个特务营,一个机枪连,每团又只有两个营,全军总兵力只有二千余人,还有一个团分驻在都昌汪家墩一线,故到江桥的兵力只有一千五百余名,步枪八百余支,大部分士兵是身背大刀,手持长矛,而敌人警卫二团是江西“剿总”鲁涤平部的主力团,装备精良,建制满员,税警团又是国民政府财政部花大钱从英国购进的连发花枪、马枪装备起来的,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双方兵力部署是:税警二团二营从湖口县城方向来犯;警卫二团从波阳、都昌方向来犯并进驻在湖口江桥南面的王船村、大屋陈村一线;湖口靖卫大队从均桥方向来犯;彭泽靖卫大队驻武山一线阻击红军;都昌靖卫大队驻徐埠、春桥、老山一线阻击红军。我红十团驻二甲吴村、兰亭岭、夏源塘村、夏师村一线,警戒从湖口方向来犯之敌;红一团驻江桥东侧的柳祠元村、江家、火烧垮一线,警戒从均桥方向来犯之敌;军部特务营和机枪连驻江桥街,警戒从都昌方向南来之敌,机枪连的排哨扎在桥头边卖缸甏的棚里。
  当税警二团二营从湖口方向劳家渡乘船至兰亭岭脚下登陆时,即被我十团排哨发现,敌兵一上岸,我军乘其不备,先发制人,在湖滩上一举将敌击溃,击毙敌营长于罐窑塘。湖口靖卫大队见势不妙,未及交火即慌忙撤退,龟缩回县城。警卫二团正在早餐,听到北面的枪声激烈,慌忙集合,跑步向江桥冲来。红军严阵以待,沉着应战。敌人尖兵部队冲到江桥对岸的路口时,被红军桥头阵地一阵排枪猛烈射击,当即溃不成军,红军乘胜追击,全歼该敌。敌后续部队遭红军攻击,敌团长张超率领主力准备从南面登上程山山头,占领制高点。这时红一团也正在北面向程山山头抢攻,双方争夺战正打得激烈,红十九团从都昌方向敌团长张超背后赶来,向敌群猛冲。敌人在红军前后夹击下,纷纷败退,向西逃窜。那知西面都是港湾、湖汊,没有去路,顿如瓮中之鳖,一部分敌人被击毙,一部分敌人向红军投降。敌团长张超换了一套士兵服装也未能逃脱。战争从上午八时进行到下午三时,红军全歼来犯之敌,缴获重机枪5挺,轻机枪2挺,英造花枪、马枪三百余支,汉阳造步枪一百余支,还有大批军用物资,是红军成团、成营消灭敌军的光辉战绩,人称“江桥大捷”。
  红十军第二次出击:九月下旬从乐平鸣山出发,兵分两路,一路直入波阳古县,一路由景德镇进击古县渡。会师后于十月六日第二次克波阳。在波阳帮助地方恢复政权后,移师四十里街。数日后进入都昌县境,在都昌建立苏维埃政权,选举出席赣东北苏维埃会议代表后,又兵分两路:一路由邵式平率领向湖口作进攻九江的态势,部队驻扎在都、湖边境的大港、张家岭、西洋桥一带,并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进击湖口腹地的坚山敌军据点,击溃熊式辉部一个连和徐旺南的地方保卫团三百余人,在都、湖边区协助地方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另一路由周建屏率领向彭泽进击,折向敌军兵力空虚的安徽南部。十月底,在秋浦(今安徽贵池)的龙泉湾一带消灭敌波阳秋浦联防队,进入秋浦城,继而下东流、马当,十月底回师。十月二十九日两部会合于都、彭、波边界的萧家岭,然后撤回根据地。
   第六节抗击日伪军的战斗
  日本侵略军占领湖口期间,全县军民与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获得辉煌战绩。特别是新四军挺进十八团和江南挺进支队,从民国三十二年开始挺进江南彭湖边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坚持到抗战胜利前夕。主要战斗有:
   炸毁日舰“宾连丸” 民国二十九年春,国民党湖口县政府奉命协助国军147师441旅(旅长石照苍)在日军占领区永和洲、鞋山一带江面布放水雷。县府先派特务大队长方正,武工队员周文、杨杰,核心组长陈植楷等会同招抚之日伪组织人员掩护搬运水雷,偷越敌警戒线,借已领取敌军旗帜的帆船到江心布放。因事先策划周密,故日伪毫无察觉,两处共布放水雷百余枚。三月初五日(4月12日)一举炸毁日舰“宾连丸”号和其他运输船数艘,敌军死伤数百人。陈植楷撤退不及被捕,他在敌人严刑审讯下忠贞不屈,就义后尸身被截成三截,投入江中。
  激战流芳市民国二十九年,日军109联队从鄱阳湖东岸屏峰港登陆,由红山进人流芳市,并运来许多弹药和物资。当时国军147师师部驻波阳石门街,所辖880团驻湖口西洋桥,881团驻都昌徐家埠,882团驻都昌张家岭。国军的一个连官兵化装成帮助日军搬运弹药物资的民夫,潜入流芳市。四月十七日(5月23日)中午,国军从西洋桥、徐家埠、张家岭以三个团的兵力,分三路向流芳市进攻。当国军来到流芳市附近,即Ⅱ枪为号,与化装潜伏的国军联系,“民夫们”听到枪声,迅速向敌人袭击。当场击毙敌中佐一名。双方激战三昼夜,国军打死日军三百余名,自身伤亡亦很惨重。这一战役迫使日军退兵十余里,流芳市为国军所收复。
  痛击日军便衣队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下旬某日,一支日军化装成便衣队下乡打劫,进入新四军湖彭边区阵地。新四军当即组成一个突击排,由张炳坤连长率领,向敌猛打猛冲,敌人措手不及,掉头逃窜。新四军缴获子弹两箱。
  巧袭望夫山望夫山位于彭泽、湖口两县交界处。有碉堡两座,原驻有一个班日军和部分伪军,以后伪军撤走,只剩6名日军,拥有机枪l挺,小钢炮1门、步枪12支、掷弹筒1支。三十年春,由联村办事处主任王林与日伪乡长刘汉邦联系,在敌人征集民工修筑工事的时候,串通有爱国热忱的“苦力”班长王火应,策划消灭望夫山日军。二月二日,以王火应为首的15人组成战斗小组,化装成民工,携带酒肉,肩锹荷锄,来到望夫山。这时山上的六名日寇中四名在监工挖战壕,一名守卫碉堡,一名在山下洗衣。民工们正在挥锹刨地,突然一声暗号:“靠拢些!挖深些”,十五名民工抡起手中锄锹,四名监工日军当即被打死。王火应又迅速冲向碉堡,放火烧死日军。洗衣的日寇顿时逃命而去。军民们缴获山上全部武器弹药,凯旋而归。
  惩处方来安三十二年三月,中共鄂东地委领导下的黄宿工委派遣詹润民率领15人组成武工队,到湖口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建立赣北抗日根据地,工委书记桂平建议詹润民利用士匪头目方来安的力量,开展工作。当时棠山驻有汪伪军5人,枪3支,碉堡一座。为了团结、教育他们,争取他们为抗日服务,詹润民特派方来安与他们联系。可是方来安别有用心,不按党交给的政策办事,而缴了他们的枪以扩充自己的武装,因此黄宿工委指示詹润民对方来安严加控制,并派副连长蔡飞彪率领40名武装人员,从黄梅龙平经谭窑连夜过江,到达悠心洲,以增强詹润民的武装力量。不料原协助詹润民工作的杨惕叛变投靠了方来安,使蔡飞彪的武装人员遭到暗算,蔡不幸牺牲。詹润民在群众掩护下脱险。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初,鄂东地委宣传部长郑重率领两个连突袭方来安部,将其严密包围,缴枪四十余支,活捉了方来安。新四军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敌,将方释放。可是方来安不思悔改,继续为害人民,勾结国民党顽固派中央情报组与新四军为敌。不久,新四军全歼了这股土匪武装,俘虏了方来安并就地处以死刑,把被该股土匪所抢劫的耕牛、金银财物,如数归还原主。打垮“缺一门” 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国民党军队营长谭宁清(因断一只手,绰号“缺一门”),纠合一批散兵游勇流窜为匪,与波阳胡月英、彭泽曹麻皮等土匪武装一千余人,窜犯彭湖边区,驻在湖口的堰边刘村。新四军挺进十八团以大局为重,劝其改邪归正,共同抗日,并以大洋80元,大米300斤,食盐100斤相送。而该部为匪成性,不思悔改,害民如故。江南挺进支队在群众迫切要求下,在新四军第七师配合下,组织参战部队六百余人,由副团长张海彪统一指挥,一举击溃谭部土匪武装,救出妇女8名,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3挺,弹药12箱,俘虏12人。谭匪逃往板山,后去都昌,胡月英脱离谭匪,率领原班土匪武装一百余人回窜波阳。
  六月,谭匪率部队数百人又窜入我抗日游击根据地,驻在傅垅水车港为非作歹。新四军先组织民兵虚张声势,日夜袭扰,并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匪徒无法立足,逃往至德。新四军乃预先在交通要道毫猪垅设下埋伏,匪部进入伏击圈后,便以猛烈火力进行攻击,打死匪徒三百余名,俘虏一百余人,谭宁清亦被击毙,余众四散奔逃。
  袭击石涧桥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棠山军民联合办事处纠察队二十余人,手持大刀、土枪等武器,将棠山和石涧桥两处汪伪军赶走,烧毁碉堡,缴获手榴弹、指挥刀、皮鞋、毛毯等武器和物资若干。 歼灭胡月英民国三十四年六月,胡月英股匪从波阳响水滩窜入湖口武山地区,断绝交通,为害群众。新四军乃联合国民党湖口县大队,南北夹攻,一举歼灭这股土匪武装,缴枪二百余支。 夜袭县大队歼灭胡月英土匪武装后,国民党湖口县大队妄图谋害新四军领导人,中队长沈立三部两名士兵向新四军投诚告密,新四军在副团长张海彪和副支队长陶权率领下,夜袭驻邹昶村的沈立三部,活捉哨兵1名,缴获步枪1支,中队长沈立三受伤逃窜。
  十月,县国民党政府进行抗战调查。自1938年7月至1945年10月,日军在湖口损坏(烧、炸、拆)公共建筑603栋4808间;民房11705栋47944间,按时值法币2118396万元。伤亡人口29412人,其中伤15771人,亡13641人。掠夺及毁坏商行货物749900万元。滥伐树木476440立方米,约值19.314万元。征夺稻谷646700石,食米11000石,油菜籽190160石,食油1780石,棉花484178担,麦子56600石,黄豆1970石,芝麻110000石,稻草880000石,猪13320头,牛4169头,鸡100万只,约值871816万元。征收营业、屠宰、货物、房铺、田赋、契税、人头、耕牛、烟酒等税约值55939万元。征用劳力4796500名,约值77970万元。沦陷期间流离失所的难民总数为60670人。
   第七节解放湖口
  194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某部解放了彭泽县城。驻湖口的国民党桂系46军356团闻讯,弃城逃往九江,留城的县保安大队亦随伪县政府逃往流芳市。4月26日,解放军由彭泽向湖口进军,当天抵达流泗桥,解除了十余名乡自卫队的武装,休整一天。4月28日向县城进军,到达城郊,商会组织一些商人打着红旗在大岭下欢迎。解放军进城后,出示安民布告,广泛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
  解放军从彭泽向湖口进军途中,逃往流芳的县保安大队第一、二、三中队中队长周扬模、酆镐、许少初联名写信表示愿意向我军投降。4月29日,解放军向湖口县伪县政府驻地流芳市进剿,行至江桥即遇县保安大队三个中队携械前来投降。
  5月9日,驻湖口解放军在县城广场,召开各界群众大会,宣布湖口解放及湖口县人民政府成立。同年下半年,在县城广场临湖处兴建五九解放纪念台(1979年广场改建被拆)。
  1949年6、7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波阳军分区驻湖口某团调离湖口,新组建的县大队两个中队正在整训,各区中队只有两、三个班,多系国民党乡公所武装改编。全县武装力量较弱,队伍也不够健全。一些地主恶霸、帮会头子乘机组织反动武装,向人民政府反攻,以黄赞琳(湖口人,曾任国民党军统局赣北站湖口组组长、彭湖区行动队长、湖口县常备大队第三中队长等职)、饶西楼(湖口人,地主成分,国民党军统分子、青帮头子,曾任乡长),欧阳砥安(单名柱,湖口人,国民党中统分子、红帮头子,曾任乡长),高国瑞(湖口人,地主成分,红帮头子)、郭建新(又名守真,湖口人,地主成分,曾任乡长)等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受“国际部青年救国团赣西北义勇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葛逢春,波阳人)的伪命,先后在湖口搞了两个反动的武装组织,一个番号是“国防部青年救国团赣西北义勇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后又改称十一大队),有步枪52支、手枪9支;另一个番号是“青年救国团独立游击第一大队”(后改称十九大队),有步枪42支、手枪3支。这两个反革命组织的前身为国民党的“中国青年救国团”。属军统特务组织,是陈天池(湖口人,曾任国民党鄱湖司令)、曹军直(曾任国民党湖口县长兼游击司令)、黄赞琳等在南昌搞起来的。此时黄赞琳把这个反革命组织编为上述两个大队,由黄赞琳、饶西楼、高国瑞、欧阳砥安、郭建新、曹玉成(湖口人,三青团及青帮的中坚分子)等先后担任大队长,以湖口、都昌、彭泽三县交界的武山为巢穴,坚持反革命活动,与人民为敌。
  县人民政府为巩固人民革命政权,维护革命秩序,集中县区干部(主要是外来干部),并抽调县大队一部分人员,组成“长江支队”,由县长王升山兼大队长,钱成九任参谋,进行剿匪。
  7月8日,长江支队第一次与匪遭遇于三区葛家社附近山地。解放军机智地利用地形将匪击溃,生擒匪首陈仁耕,缴获驳壳枪1支。
  9-10月间,九江军分区派六三大队(又名黄海部队)一个营到湖口,继续进行清剿工作。
  11月间,六三大队两个连在武山大埠岭沈村将匪首曹玉成率领的十九大队连人带枪,全部俘获。剩下股匪第二大队(又名十一大队),东奔西窜,后投诚。匪首饶西楼、徐志侠(安徽人,军统分子)、高国瑞、陈其平(湖口人,红帮骨干分子)、徐光佑(绰号“四把戏”,大恶霸地主徐旺南之子)先后归案,收缴了全部枪支。
   至此,两股匪徒全被肃清。
  附:旧志所载主要战事汉 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被诏讨袁术,会术死,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刘勋于皖城。勋粮少,潜军袭取海昏粮。策闻之,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于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克之。贲辅又于彭泽破勋,勋走入楚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会曹操拥兵八十余万,破荆州,下江陵;瑜进兵赤壁,大破之。
   晋
  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琅玡王睿遣兵击江州刺史花轶。时四方瓦解,琅玡王教命行于郡县。轶以洛京尚存,不承。日:“吾欲见诏书”。王遣周访率兵屯彭泽备之,过姑熟,著作郎干宝问之,访曰:“彭泽江州西门,轶有忧天下之诚,不欲受人控御,今无故以兵守其门,将成隙矣,吾当屯浔阳坟县,无相逼也”。寻洛都不守,王承制改易长吏,轶又不从,乃遣王敦、周访、甘卓等讨之,轶遣别将陈雄屯彭泽,访与甘卓等会于彭泽,与轶水军将朱矩等战,败之,前刺史卫展烧城内应,斩轶及其五子。
  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6年),桓元篡立,刘裕、何无忌、刘毅等起兵讨之,元败,挟帝走江州,又走江陵,留何澹之守湓口,以遏东师。无忌、刘道规进至桑落洲(在县前八里江),见澹之所尝乘舫,旌旗甚设。无忌日:“贼帅必不在此,独耀我耳,我以劲兵薄之,必得之,则彼沮而我奋,此攻瑕法也。遂攻得之,因传呼已得何澹之,贼大惊溃,官军亦咸以为信,势百倍,大破之,遂克浔阳,寻诛元,帝复位。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卢循反。五月,刘毅与卢循战于桑落洲,毅兵大败。循至淮口,中外戒严。十二月,刘毅率众齐力击循,循败将趋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裕等过湖口,破栅而进,杀溺万余人,循及徐道复南走,裕遣将军刘藩等追之。明年,为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斩。
   齐
  和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将军陈伯之镇江州。梁高祖萧衍举兵攻之,谓诸将日:“用兵未必须实力,所听威声耳。今加湖之败(衍先克加湖败陈虎牙),谁不惊服,陈虎牙(伯之力)狼狈奔归,彼间人情理应汹惧,‘江州可传檄定也。”搜囚俘得江州幢主苏隆之,厚赐之,使说伯之降,而命邓元起以兵随其后,将至浔阳,伯之退保湖口,留其子虎牙守湓城,及衍至,乃束甲请罪。
  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檄四方购获侯景及同逆者,封万户开国公。陈霸先以江州刺史率师发自豫章,次桑落洲。时王僧辩亦已发湓城,会帝于白茅湾,刑牲盟约,进次大雷,击景,败之,景走死。于庆自鄱阳奔豫章,侯瑱闭门拒之,庆走江州,王僧辩乘胜下湓城,陈霸先出南康,于庆弃城走。
   隋
  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7年),操师气僭号改元,据豫章,以其党鄱阳人林士宏为大将军,隋师讨之,师气中流矢死。而士宏收其众,复战彭蠡,师遂大振,自称南越王。侍御史郑大节以九江郡下之,临川、庐陵、南康(今南安)、宜春之豪杰,皆杀其守令以附,北尽九江,南暨番禺,皆为所有。
   宋
  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命曹彬等率师伐江南,四年进围金陵。南唐李后主遣使召洪州节度使朱令赟以上江兵入援,时令赞将兵十五万,屯浔阳湖口,与诸将议曰:“若前进,而北师反据我后,则上江阻隔,退乏粮道,亟为虏矣”。乃以书招南都留守刘克贞代镇湖口,克贞以病留,令赟亦未进,国主累促之,令赟以长筏大舰,帅水陆诸军至虎蹲洲,与王师遇,舟筏俱焚,令赟死,余众皆溃。
   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李成叛据江淮,遣其党马进陷江州,守臣姚舜明遁去。三月,吕颐浩遣兵击李成于湖口,大破之。
  恭宗德祜元年(1275年)正月,元军次江州。提举江州兴国军吕师夔,与江西安抚使知江州钱真孙以诚降。伯颜以师夔为江州守,伯颜至湖口,系浮桥以渡,风迅水驶,桥不能就,祷于大孤山神而风息,桥成,人军毕济。
   元
   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十一月,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星吉,击赵普胜,战于湖口,兵败,死之。——星吉,字吉甫,河西人,初为南朝御史大夫,执政恶之,移湖广平章,至是移江西,比赴任,复有诏令守江州。时江州及湖口已陷,官兵止三百人,贼号百万,星吉募得三千,乃具舟楫直趋铜陵,连破之,遂进复湖口县,克江州,留兵守之。命王惟恭栅小孤山,而星吉自据鄱阳口,缀江西要冲,卒无继援,日久粮乏,贼乘大船,四集来攻,编草筏塞上下流火之,星吉力战,众死且尽,其从子伯不华与亲兵死之,星吉犹坚坐不动,中矢乃仆,贼素闻其名,不忍害,舁至密室,至旦乃苏,贼罗拜,争馈以食,皆斥之,不食凡七日,乃自力而起,北面再拜日:“臣力竭矣。”遂绝。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明太祖自将舟师征陈友谅,长驱至小孤,友谅守将傅友德,丁普郎迎降。师次湖口,友谅舟出江侦逻,常遇春击之,追败于江州,友谅奔武昌。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大举寇洪都,洪都都督朱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建康,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谓日:“若诱城降,得富贵”。子明伪许之,至城下大呼:“但固守,大军且至”。友谅杀之。七月,太祖援洪都,师次湖口,先遣指挥戴德以一军屯泾(与禁通)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咀,遏友谅归路;友谅解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其骁将张定边奋前犯太祖舟,舟胶浅渚,诸将无计所出,韩成进日:“古人杀身成仁,臣不放爱死”。乃服太祖冠袍,对敌投水死(旧志或云为陈英杰所逼),攻少缓,俞通海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凡三战,速破之,友谅夺气,欲退保鞋山,不得出,刘基言于太祖,移军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日,必克,从之,令诸将统舟师横截江,又令一军立栅于岸,控湖口。旬有五日,友谅乃率楼船百余艘,趋南湖嘴,为所遏,遂突出湖口,太祖麾渚将邀击,与友谅舟联比随流而下,自辰至酉,力战不已,至泾江口,泾江之兵复遮之,友谅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众大溃。
   明
  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闰五月,“流贼”刘六、刘七、齐彦名等(农民起义领袖)为官军所败,遁至黄州,掠船入沿,下南京,复为扬州官军所迫。六月自通州溯流上至湖口九江。七月又下南京,凡三往来。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江西宁王宸濠反,以李士实、刘养正为谋主,遣贼首闪念四、吴十三等,夺船顺流攻南康,知府陈霖弃城走;进攻九江,知府汪颖及卫县官’皆遁;兵巡首曹雷先,濠未至遁,余县皆陷,濠自举事,即据掳船九百余只,回省编甲,期顺流下南京。闪念四等既克南、九,住湖口旬余,候濠不出,众数万,蔽江而下,攻安庆不下,而都御史王守仁闻变,遂与吉安府知府伍文定,倡义檄郡县讨之,师至南昌,城门不闭,遂克之。濠解安庆围来援,守仁督兵迎击,贼众大溃,濠遂就擒。先是守仁至南昌,恐濠阻兵南(康)九(江),以梗湖广援兵,乃遣知府陈槐。林破合兵攻九江,知府曹玙、周朝佐合兵攻南康,濠以是进退失据而败。九江南康各于沿湖诸处,擒斩千余级驰疏以闻。
   清
  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宁南侯左良玉假清君侧传檄讨马士英,时副总兵李士元、白之裔驻守湖口,率所部二千人掠城出降,城中焚杀一空,绝居民者三月,所过皆成赤土,至采石良玉已死,其子梦庚为黄得功所败。
   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江西提督金声桓叛,遣其党王得仁攻陷九江。二月朔,据湖口。八月,征南将军谭太讨平之。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正月,逆藩耿精忠叛于福建,其党据湖口城,民皆逃匿。清师舟至小姑,湖民趋迎,贼宵遁。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玉麟
相关人物
周腊生
相关人物
王灿槐
相关人物
杨振泉
相关人物
吴敦云
相关人物
傅恩次
相关人物
彭赞汤
相关人物
张发奎
相关人物
金声桓
相关人物
王宸濠
相关人物
李士实
相关人物
刘养正
相关人物
左良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口县双钟镇
相关地名
庐山区
相关地名
杨湖口镇
相关地名
湖口镇
相关地名
大湖口镇
相关地名
安徽望江
相关地名
饶州
相关地名
黄石矶
相关地名
李阳湖
相关地名
枞阳县
相关地名
殷家城乡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