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劳动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4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劳动管理
分类号: F530.64
页数: 2
页码: 486-487
摘要: 建国前历代无劳动管理机构。农村地主、富农雇有长工、短工,城镇工商资本家雇有工人、店员,其生活待遇由劳资双方面议,政府不予过问。
关键词: 湖口县 劳动管理

内容

建国前历代无劳动管理机构。农村地主、富农雇有长工、短工,城镇工商资本家雇有工人、店员,其生活待遇由劳资双方面议,政府不予过问。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把安排劳动就业作为重要工作,设置劳动局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解决城镇劳动人民就业问题。
  本县国营企业(或称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1957年以前只有一、二干人。1958年大发展,有5092人,三年困难时期逐年压缩,至1962年仅有2873人。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回升到5921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几无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较快,1985年末全县职工总数7973人,其中全民制职工3852人,集体工3163人、农林工836人,长’临工(1971年前顶编长期临时工)122人。1986年职工总数7576人,其中全民制职工3557人,集体工3011人,农林工886人,长临工122人。1987年职工总数7647人,其中全民制职工3542人,集体工3137人,农林工846人,长临工122人。1988年职工总数7705人,其中全民制职工3617人,集体工3125人,农林工841人,长临工122人。1983年后新招全民制职工均实行合同制,故称全民制合同工人。
  县办集体企业职工1957年前全县仅一、二百人。1958年大跃进,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全民所有制企业,无集体制职工。1959年恢复集体制,至1962年有较大发展,全县有3407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把集体企业全部冲垮,其职工下放农村劳动,留下少数人归全民企业。1972年落实政策,恢复集体所有制企业,1973年职工达到1463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有大发展,1988年底集体(不含乡办)职工3125人。
  乡(镇)办集体企业职工,一般实行亦工亦农,不够固定,无确切统计数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办企业发展幅度大,故这部分职工人数有显著的增加。
  安排城镇待业知识青年就业:“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将城镇知青全部下放农村劳动,全县共下放955人,后逐步收回城镇安排。1980年中央对城镇待业知识青年的安置问题有明确指示,对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除国营企业、县办集体企业逐年招收一部分职工外,主要靠两条渠道解决:一是自谋职业,一是自愿组合。各个单位对这些待业知识青年都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置。劳动人事局下设劳动服务公司主管这方面工作。1981年全县待业总人数684人,全年安置619人,其中全民32人,城镇集体75人,劳动服务公司6人,个体10人,其他493人。1985年待业总人数794人,全年安置688人,其中全民203人,集体418人,个体11人,其他56人。1986年待业总人数781人,全年安置695人,其中全民303人,集体264人,个体8人,其他120人。1987年待业总人数867人,全年安置743人,其中全民316人,集体330人,个体71人,其他26人。1988年待业总人数713人,全年安置675人,其中全民275人,集体330人,个体13人,其他57人。为了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各级兴办了劳动服务公司,1985年公司30个,总网点63个;1986年公司46个,网点66个;1987年公司34个,网点47个;1988年公司28个,网点65个。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