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商业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380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一章 商业经营
分类号: F715
页数: 22
页码: 301-322
摘要: 商业网点建国前,湖口县的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在双钟镇、流泗桥、马影桥、文桥、张青社、江桥、西洋桥、流芳市、均桥等集镇上,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极不方便,边远山区的农民更感困难。建国后对商业网点逐渐进行了调整。根据“全面规划、统一领导、一般不动、个别调整、分批进行、稳步下伸”的方针,对私营商业的分布作了多次的调整。
关键词: 湖口县 商业经营

内容

第一节经营状况
  商业网点建国前,湖口县的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在双钟镇、流泗桥、马影桥、文桥、张青社、江桥、西洋桥、流芳市、均桥等集镇上,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极不方便,边远山区的农民更感困难。建国后对商业网点逐渐进行了调整。根据“全面规划、统一领导、一般不动、个别调整、分批进行、稳步下伸”的方针,对私营商业的分布作了多次的调整。到1956年为止,先后在全县各个集镇中迁移了64家商店到农村,但调整后,仍有800/0以上的商店集中在集镇上,一般农村的农民仍要走四、五里路去集镇购物。1958年商业网点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下伸,商业网点增加到262个,商业人员增加到493人(其中国营网点22个,人员102人),货郎担也由原有的74个增加到198个,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店、社社有店、队队有货郎担的商业网。店点之间只相距1-3华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至1983年,全县有商业网点1508个;个体户商业发展较快,小商小贩遍布城乡。
  1984年,全县商业网点1798个,有国营职工1200人,集体职工1608人;全县商业个体户1382人。1988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1789个,其中国营130个,供销社228个,其它集体商业网点145个,农村代购代销店15个,个体有证商业户1271个。网点的分布情况是:国营商业网点县城93个,乡镇37个;供销社网点县城42个,乡镇186个;其它集体商业县城79个,乡镇66个;个体商业户县城309个,乡镇962个。全县平均18个村民小组就有一家商店。
   全县商业职工共有3778人,其中国营职工1552人,供销社职工1322人,其它集体商业904人。农村代购代销店15人,个体商业户1828人。
  经济效益194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86万元,国营商业零售额只16万元。1957年,商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645万元。
  1961年以前,商业经济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发展缓慢,自1962年之后开始得到恢复,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372万元。
  1978年,在经受了“十年浩劫”之后,商业经济再次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2753万元,等于1966年的2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1983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上升到5049万元。经过5年企业改革后,社会商品零售额1988年已达9089万元,为1983年的180%。1984年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为3114万元,其中集体商业占12.7万元。1985年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为2765万元,其中集体商业占5万元。1986年,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为3269万先,其中集体商业占8万元。1987年,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为5959万元,其中集体商业占167万元,个体商业占415万元。I988年,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为6925万元,比上年增加966万元,比1984年增加3811万元,增长率为2220io。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完成销售税金65万元,其中商业局系统24.6万元,供销社系统26.4万元。1986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完成销售税金93万元,其中商业局系统28.4万元,供销社系统33万元。1987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完成销售税金92万元,其中商业局系统32万元,供销社系统40万元。1988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完成销售税金119万元,其中商业局系统完成税金37.8万元,供销社系统完成税金51.9万元。
  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实现利润(补贴后)54万元,其中供销社系统实现利润25.4万元,商业局系统亏损7万元。1986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实现利润(补贴后)44万元,其中供销社系统20万元,商业局系统亏损28万元。1987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发生亏损(补贴后),亏损额达59万元,其中商业局系统亏损34万元,但供销社系统仍然实现利润30万元。1988年,国营商业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补贴后)28.7万元,供销社系统实现利润36万元。1973年物资局年销售额只有159万元,完成利润1.6万元,一直到1984年年销售额也只有208万元,完成利润4万元。1985年实行体制改革后,经营状况逐年好转,至1988年,4年中共完成销售额2091万元(其中最高的一年是1988年,销售额为1021万元),实现利润33.7万元(其中最高的一年是1988年,实现利润18.8万元),完成税金35.9万元(其中最高的一年是1988年,完成税金12.7万元)。
  湖口县商业系统历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统计1980-1988年湖口县国营商业经营情况表
  湖口县供销社总值利润情况表第二节农副土产品收购
  扶助生产县供销社为了增加收购量,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扶助和组织农村农副土产品的生产,从1972年开始,重点抓了长毛兔、草席、黄花、油桐、茶叶、薄荷油、柑桔以及西瓜等生产。十余年来,上述品种种植面积发展到28900多亩,其中茶叶9000亩,油桐11300亩,黄花4500亩,柑桔1500亩,木梓720亩。分别在全县建立了马影、三里两千亩油桐基地,并建有三个“三油”(桐油、乌桕油、蓖麻油)加工厂;大垅马迹岭和武山长岭两个千亩茶园;文桥、傅垅、张青三个黄花基地;城山团结和凰村牛脚湖两个木梓基地;张青八房柑桔、西瓜基地;马影、凰村牛脚湖围堤蓖麻基地等,同时还建立了大垅联丰、武山、屏峰三个茶叶初制加工厂。
  薄荷油种植面积曾达3000多亩,加工炼油的锅灶80多套。蓖麻种植也较普遍,年产量曾达400余担。还种植了乌桕、风蓬竹、黄麻、苎麻、烟叶等。
   长毛兔饲养量曾达8000多只。
  县供销社为了建立商品基地,理顺产销关系,提高产量,从1976年到1980年先后从武宁县引进风蓬竹种苗80000多株,从乐平梅岩油桐良种场引进千年桐苗40000株、玉山县小米油桐种籽1.2万斤;从陕西引进小木漆树苗,从修水县引进大红袍漆树苗共50000多株,从浙江兰溪县引进稼接良种葡萄、乌桕1000株,乌桕籽50斤,从萧山县引进优良高产黄麻种50市斤,从瑞昌县范镇乡引进苎麻种苗10000蔸,从波阳县引进烟叶种苗10000株,从湖南平江县引进茶籽80000余斤,从福建连江引进福鼎大白茶籽扦插良种茶苗1000株,从婺源引进扦插良种茶苗1000株,从都昌县引进席草种苗50000多蔸,还从浙江温州引进蜜桔良种苗。
  县供销社为培训农村技术人员,采取蹲点的办法对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指导。乌桕嫁接,油桐嫁接,草席编织,茶叶采摘和初制加工,薄荷油品种鉴别、栽培和加工以及长毛兔饲养管理的学习班。
  自1969年以来,县供销部门(包括县财政拨款)为扶助多种经营生产,共向全县各生产单位投资达135万元,下拨各种专用化肥达2千吨,还从外地请进专业人员2人传授技术。1981年为发展本县黄花生产,供销杂食品公司就向各乡生产单位贷款39000元,从湖南引进了黄花苗50000蔸。1983年之后,对全县养鱼、养鸭、养鸡、养猪专业户开始进行扶助。1984年向全县多种经营者专业户提供无息贷款3.7万元,开展产销一批发、加工等多方面的联营,同140多户专业户订立产销合同,产值达11万元,主要品种有桐油、西瓜、鲜鱼、黄花、柑桔等。1988年,县供销社举办了180多期快速养猪培训班,参加人达1万余人,快速养猪技术在农村得到推广。
  湖口县供销社扶植多种经营成效情况表产品收购建国前,本县的农副土产品多为私商所收购。湖口盛产棉花、菜油、黄豆、芝麻、水产品等,抗日战争前大量输出外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据“江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调查,土特产品的产销量仍很可观。
  抗战前湖口县土特产品输出表
  民国三十五年湖口特产调查表
  建国后,本县农副土产品(不包括粮油)的收购主要还是棉花以及猪、禽、蛋、鱼等,三籽(桐籽、乌桕、蓖麻籽)、杂皮、黄花等也有一定的收购量。1957年开始对棉花实行统购,1961年改为换购。1962年之后农村多种经营生产开始发展,农副土产品收购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经济责任制,各种农副土产品大幅度增长。1986年黄花收购量达1.11万斤,1980年猪肠衣收购量达42942根,1979年薄荷油收购量达3.41万斤,1984年茶叶收购量达3.07万斤,1986年柑桔收购量达6.16万斤。西瓜虽然没有大量收购,但产量很高,1981年产量达849万斤,张青西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已成为本县的名产。
  棉花是本县的主要农副产品,创历史最高收购量的是1982年,收购皮棉65106担。生猪最高收购量是1988年,收购量为33167头;鲜蛋最高收购量是1979年,收购量为4796担;家禽最高收购量是1959年,收购量为39200羽;鲜鱼最高收购量是1973年,收购量为9221担。
  1962年以后对农副土产品收购开始实行奖售政策,凡完成农副产品定购任务或派购任务的分别奖予计划指标内的木材、化肥、,大米以及平价柴油、化肥等物资。
  为了做好农副土产品的收购工作,县供销社在每年“小秋收”之后便组织各基层供销社在本地召开一、两次物资交流会,届时农民自己所产的猪、禽、蛋、黄花、“三籽”、皮张等物资向供销社出售,以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工业品、日用杂品等,参加交流的品种有1200-1800种,销售额大的乡可达1.5万元。
  湖口县历年主要农副土产品收购情况表湖口县历年棉花购销调存统计表 土特产品:湖口县土特产品种不多,较为著称的有黄花、糟鱼、豆豉、绒螯蟹、银鱼和后来居上的石钟啤酒、张青西瓜、八房柑桔等。
  黄花又称萱草,俗称金针菜,已有二、三百年的种植历史。本地品种为霉花(霉天开花),花朵细长,肉厚软润,金黄透亮,属营养佳品,有滋阴补气、通乳消肿的功能。1963年从湖南引进伏花(伏天开花),产量高,易制作,但质地没有霉花好。湖口黄花远销广州、上海,但产量不多,每年只能收购数千斤,1986年最高收购量为11100斤。
  五香豆豉色、香、味俱佳,深受食户欢迎,产品畅销九江、景德镇、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一带。建国后,食品加工厂专设有豆豉生产车间,质量和产量都有提高。最高年产量可达40余万斤。
   银鱼是湖口县水上一大特产,但产量不高,抗日时期年产量400斤左右。建国后:组织捕捞,最高年产量也只有200多斤。80年代末无出产。
  糟鱼以鲤鱼为原料,腌制晒干后,加入酒糟、白糖、麻油等料混合精制而成,能长期贮存食用。糟鱼味道独特,具有甜、辣、麻,咸、酸、鲜六味,营养丰富,且有药用价值。湖口糟鱼盛名久传,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香港。1985年在全国首届水产品展销会上荣获优质产品奖。
  石钟啤酒是湖口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产品,透明清亮,营养成分和卫生要求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1982年全省9家啤酒厂的啤酒质量品评会议上被评为第二名,现已驰名省内外,畅销于湖北、福建、广东、安徽等各省,为当地紧俏饮料。
  绒螯蟹俗称河蟹。早在明、清时期湖口县渔民,就掌握了它的生活习性,每年秋末冬初季节便在沿长江柘机至彭泽县红光一带捕捞。1975年本县从长江口崇明岛引进天然蟹苗,进行人工放养,近几年人繁蟹苗试验成功。绒螯蟹已成为湖口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
  张青西瓜盛产于湖口县张青乡,每年盛暑之时上市量达几百万斤。皮色碧绿,皮薄瓤厚,肉红籽黑,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消暑佳品。
  八房柑桔盛产于湖口县张青乡八房村,是八房村农民集南方名优品种,经试栽、筛选、驯化而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亩产可收2000斤。八房柑桔个大、皮薄、味甜、无核、营养丰富,尤其是果皮含有多种特殊营养成分,可入药。
   交切糖素为湖口地方名产,有“明如镜、薄如纸”之誉。以脱壳芝麻仁、白糖、麻油、饴糖等原料精工制作,香甜酥脆,极为可口。
   寸金糖因形如寸金故名。原料为白糖、饴糖、脱壳芝麻仁、桂花、麻油等,以甜、酥、香著称,入口便化。
   第三节生产资料供应
   建国前,生产资料掌握在官僚资本家和私商手中,本县无专门供应机构。
  湖口解放后,党和政府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建设,对主要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供应,并相应成立了专门供应机构。本县生产资料主要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县物资局、县林业局、林业工业公司、县石油公司以及县煤炭公司等单位供应。
  钢材湖口县在50年代尚无专门机构经营钢材业务,一直到1964年成立物资局之后才开始实行指令性计划供应,年销售量最高达2341吨(1967年)。1987年钢材供应面向市场,价格实行双轨制,经营业务活跃。
  水泥民国时期本县有少量水泥进口,但多属富户私人建筑用。建国后水泥被大量用于工农业生产,但仍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农民买水泥比较困难。1969年本县自建了水泥厂,水泥供应开始好转。1987年敞开供应,实行议价销售和计划分配的双轨制,销售量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6196吨)和1988年(5044吨)。
  木材建国前本县武山、傅垅、大垅、屏峰、流芳等地能自产自销部分木材,其余多从永修吴城购进,私商树贩多在流泗桥、马影桥、张青社和曹均桥等地靠排卖树,使用龙泉码价量材出售。建国后,50年代中,木材由供销社农资部门归口经营,木材调拨和分配纳入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3月成立县木材公司,负责经营木材,次年下设流泗、文桥、舜德、城郊4个木竹供应站。1974年撤销公司和供应站,改设县林业局木竹供应站,1984年又改名为县林业工业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全县的木材调销。1985年之后木材市场开放,议购议销。湖口木材来源主要是从武宁、修水等地购进,1958年之前依靠水运,1959年后主要靠汽车运输。最高销售量是1984年,计10521立方米。
  化肥建国前本县无化肥供应,农民多用农家肥料。1952年有少量硫酸胺供应。1955年县供销社成立生产资料经理部,从此农村开始普遍使用化肥。1979年农资公司正式成立后化肥供应更加正常化。本县供应的化肥主要是尿素、碳酸氨、氯化钾肥、磷肥、复合肥等,1980年之前实行计划供应和粮棉奖售,供应价有平价、中价;1980年后除计划供应外,还实行议价议销,粮棉奖售化肥标准也有新的规定:向国家交售100斤皮棉则奖售平价标氮80斤指标和20斤中价标氮指标;向国家交售100斤稻谷则奖售平价标氮10斤(指标)。化肥销售量最高的一年是1987年(4555万斤)。本县化肥主要靠外调,自已无生产能力。
  农药建国前本县无农药供应。建国后,农民用石灰水拌硫酸铜、用棉油皂灭杀棉花虫亦有效果。自生产资料经理部成立后,农药才被农民广泛使用。1987年之前农药实行计划供应,之后便实行计划调拨,敞开供应,但农药中的钾胺磷和杀灭菊脂仍然执行计划供应。农药销售量最高的一年是1979年,共销售50万斤,农药器械销售最多的一年是1983年(6039架)。本县生产农药的厂家是湖口县农药厂。
  石油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本县双钟镇有杨万和油行经营德士古煤油,赵祥兴油行经营“亚细亚”煤油,另有陈源兴、詹小桃油行经营“美孚”煤油。民国二十六年,夏朝选在湖口设店高价出售煤油。建国后,煤油、汽油、柴油由国营商店经营,对汽油、柴油实行计划供应。1977年对全县机动车辆实行石油统配定量,1979年以前国家为了照顾农村用油,对农村用柴油全部实行财政补贴;1980年后改为农用汁划柴油定额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吨125元。1986年石油供应开始实行双轨制,计划与自己采购同步进行,石油产品价格出现议价与平价。汽油销售量最高的一年是1988年(1978吨);柴油销售量最高的一年是1981年(5293吨)。
  煤炭建国前本县无煤炭供应。建国后,1960年县供销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开始经营少量煤炭,1963年购进原煤1500吨,其中无烟煤1100吨。1965年开始供应城镇居民的生活用煤,1980年后全县已有45%农户烧煤。自1981年至1988年,共购进原煤197533吨,共销售原煤192063吨。
   煤炭公司属于政策性亏损企业,地方财政每年实行计划补贴,补贴额为12万元,至今未变。
  食盐据清同治版《湖口县志·驿盐》所载,湖口每年额销大引(每包约800斤)1063引,后改小引(每包约240斤),每年额销53447包。同治二年(1863年)湖口奉文准销淮盐,引无定额。国民党统治时期,食盐被官僚资本家所控制,百姓备受缺盐之苦。尤其是抗战时期食盐要用稻谷、鸡蛋、鹅鸭等向白商交换,一担谷只能换取2-4斤盐。湖口解放后,1951年初,九江地区盐业公司在湖口设立了盐业办事处,后成立盐业公司,从此食盐由国家掌握,一直实行专卖,盐销售量最高的一年是1973年(38048担)。
  1963-1988年湖口县主要生产资料销售表第四节生活资料供应
   建国前生活资料都掌握在官僚资本家和私商手中,城乡人民生活必需品都要到私人商店里购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湖口县商业区集中在东门至成德岭脚下一带,盐、粮、南杂、布匹和小百货之类的商品全在这一带店铺零售和批发,城内私人商号,行、店、栈近200户。当时双钟镇最大的贸易是粮食买卖,每年吞吐量在750-800万斤,本镇人口消耗500万斤,另外还供应梅家洲,大湾洲等地群众250-300万斤。本县自产的粮食只能自给8个月,其余不足部分则要从都昌、波阳等地购进,当时粮行米店,遍及大街小巷,大粮店就有8家,小粮店就更多。
   双钟镇蔬菜供应不足,多从黄梅、宿松、波阳、乐平、九江等地购进,梅家洲、江洲农民也常来湖口贩卖蔬菜。
  由于水陆交通来往便利,外地客商和农村私商多在双钟镇批购食盐、食糖、布匹、百货、煤油等,当时有7家南杂百货批发商,3家煤油批发商。
   日军侵占湖口后至民国二十八年春,日本私商却垄断了湖口市场,乘机办起的洋行就有27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口私商陆续从外地回县,重开店铺,生活资料的供应有所好转。
  湖口建国初期,市场商品匮乏,私商乘机囤积居奇,人民生活必需的粮、油、布匹、火柴、煤油、肥皂、食盐等供应困难。县人民政府为打击投机商人的猖獗活动,保障群众生活资料的供应,将在湖口附近沉没的国民党的一批炮艇打捞出来,改装成货船,往返于湖口与九江;湖口与南京之间,购运货物。1950年以后,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各种国营商业的相继出现,生活资料的供应逐年得到稳定的发展。
  百货建国后百货供应逐渐主要由国营商业经营,1954年至1983年棉布凭票供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开始繁荣,布匹敞开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购买力的提高,缝纫机、钟、毛表、铝制品,自行车等商品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特别是纺织品、针织品、毛呢织品和各式服装,不但花色品种五彩缤纷,销售量也愈来愈大。
  交电50年代本县有少数收音机。60年代初半导体收音机开始在市场出售。改革开放后,录音机以及家用电器开始涌入市场,特别是近4年来,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销售量逐年上升。1988年全县销售黑白、彩色电视机2309台,是1979年销售量的25.4倍;销售电风扇7612台,是1985年的3.8倍;销售洗衣机224台,是1985年的18.6倍;销售电冰箱106台,是1985年的7.6倍;销售录音机2946台,是1985年的11.6倍。
   猪肉建国前猪肉供应由私人经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双钟镇有10-20家屠宰店,日宰肥猪百余头。在农村有的集镇也有屠宰店,流泗桥当时就有屠店8家。
  1954年开始猪肉供应便由国营食品部门经营。60年代至80年代初,城镇居民猪肉供应实行定量,每人每月一斤;1984年猪肉市场开放,取消定量供应,对居民实行肉价补贴,近四年来生猪收购、销售最高年是1986年,购进18094头、销售18132头(其中内销5552头、外调12580头)。
  水产品建国前多为私人捕捞,渔商收购;建国后渔民组织了合作社,鱼交售给国家水产公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消水产派购,实行议购议销,鱼市活跃,出售鲜鱼的个体户越来越多。鲜鱼收购量最高年是1973年,共收购鲜鱼92万斤;销售量最高年是1985年,共销售33万斤。
  1960-1988年湖口县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商品销售表1957-1988年湖口县水产公司水产品收购加工情况表1972-1988年湖口县主要日用杂品购销情况表湖口县历年生活资料主要商品销售表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机构

湖口县供销社
相关机构
湖口县水产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