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街道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3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街道变化
分类号: F299.24
页数: 1
页码: 278
摘要: 清代末期,湖口双钟镇分为5个街区。
关键词: 湖口县 街道建设 街道变化

内容

清代末期,湖口双钟镇分为5个街区。
   东门外(今湖口饭店至双钟储蓄所)称“朝阳坊”,又名“蓝船社”;
   下街头(今胜利小学至劳动人事局)称“中团坊”,又名“白船社”;
  自成德岭脚至圣庙一带称“明伦坊”,又名“黄船社”;
  上街头(今西门至农行储蓄中心大楼j称“义井坊”,又名“红船社”;
  北门街称“孝感坊”,又名“黑船社”。
  民国初期双钟镇大街称“中正街”,从东门至西门止,习惯上划为三段:上街头、正街、下街头。大街全长1500米,宽4米,路面全用麻石块铺成。
  小街有中山路(又称沙滩河,即现在的北门街),宽仅2米;成德岭街,长300米(自成德岭至今县委党校),宽仅1.5米;益阳街(又名南门横街),自西门城墙至南门,长约100米,宽1.5米,路面全用石条铺成,较为平坦。
  小巷有:大、小丝瓜巷(原西门处,今废);十排巷(又称快乐巷,原回澜门街),长100米,宽1.5米,路面用麻石条铺成;炭行巷;当店巷、钱家巷、信义巷、牛巷、九皇巷、上、下汪家巷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飞机多次轰炸湖口县城,双钟镇内大片房屋被炸毁,西门至回澜门几乎化成废墟,街道受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国民党县政府对街道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修筑,大中路街道的两边各拓宽1米,沿街房屋统统修建骑楼,下面即为人行道,街道仍然狭窄。
  1951年11月开始对双钟镇街道进行扩建和整修。经过扩建和整修后的大中路全长1500米,宽12米,街道两旁还增有2.5米宽的人行道,并从大岭到港务站新建了一条宽12米的云亭路。
  1968年修建西门外的战备公路;1971年增修一条沿江路;1980年修建石钟山脚下的登山路和回澜门路;1983年改造了中山路;1986年增高拓宽加固杨港通一粮库砂石公路,全长1.5公里。
   这些新建和改建的街道,大都是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改变了过去湖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面貌。
  1986年,云亭路和大中路的路面由原来的6-7米宽改建成17米宽,又将原正街道铺设为沥青路面,城内街道此时总长为6900米。
  1988年县政府开始新建三里大道,现已完成了长2140米、宽37米的路基拓宽工程,并完成了供、排水设施,为三里大道新街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县城区现有主要街道12条:大中路、中山路、云亭路、大岭路、登山路、建港路、南门路、成德路、红旗路、沿江路、月亮山东路、大凹塘路等。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双钟镇
相关地名
东门外
相关地名
下街头
相关地名
上街头
相关地名
北门街
相关地名
双钟镇大街
相关地名
中山路
相关地名
益阳街
相关地名
十排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