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墙兴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3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墙兴废
分类号: F299.24
页数: 1
页码: 277
摘要: 湖口县双钟镇西北临江湖,东南依群山,建县以来一直为县治所在地,旧时县城范围以城垣为限,仅0.6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要冲,常罹战难,城垣几经修复。
关键词: 湖口县 街道建设 城墙兴废

内容

湖口县双钟镇西北临江湖,东南依群山,建县以来一直为县治所在地,旧时县城范围以城垣为限,仅0.6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要冲,常罹战难,城垣几经修复。
  明嘉靖七年(1528年),县令沈诏上疏求建新城,至嘉靖三十四年冬十一月,新城建成。城自下石钟山至上石钟山的虹桥沿湖垒石厚基,护以外岸,后山随形而筑。城墙长千丈,高二丈,厚丈五尺,新置五门(西南称寅宾门、南称振武门、西北称观澜门、北称通济门、东北称迎春门)。嘉靖三十七年,又新增仰宸门、利涉门,以便迎送汲取;还在各城门建有更楼,并沿月台山增筑城墙。至此,环县城的城墙初具规模,开关有时。
  明崇祯九年(1636年)将城墙增高六尺。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城墙又重修一次。康熙三年(1664年)复大修。咸丰之后,由于湖口县城被太平军驻扎长达5年之久,清军为争夺军事要地,长期攻打双钟镇,城墙迭遭破坏。
  咸丰九年(1859年)清廷见湖口城墙被毁,保障无资,令知县岑莲乙重修新城。是年四月二十日兴工,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初一日通工告竣。当时城墙规模为:添造包围月台山城共围长1053丈,河城高2.7丈至3.3丈不等,深l丈,山城高2丈;垛口854个,每垛高6尺;城身均宽1.8丈;添建迎春、利涉二门的月城两座;又于河城及月台山城一带共建炮台5座,另有护城堤。建城经费共用白银120110两;添造更楼、卡棚用白银1120两,总共用白银121230两。改寅宾门为澄清门,改利涉门为回澜门,改观澜门为成德门。
   清末之后,随着战争形式的改变和武器的改进,城墙已失去了它的作用,嗣后再无修缮。
  抗战初期,国民党为阻挡日军从长江入侵,将湖口城墙拆毁,拆下的砖石全部运到彭泽马当,然后投入江底,企图填塞长江,结果是劳民伤财,无济于事,日军舰队照样闯进了江湖,湖口城墙因而遭到极大的破坏。至解放初期,迎春、振武、成德等门已不复存在,澄清门留一门楼,后来由于城镇建设的需要,城墙、城门逐渐拆除,现在仅存遗址。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人物

岑莲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口县双钟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