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水上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332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章 水上交通
分类号: U697.1
页数: 14
页码: 231-244
摘要: 湖口县地处交通要冲,水运尤为便利。古时水上交通工具靠帆船,西至武汉、重庆、南达南昌、赣州;东至南京、上海;北边可由扬州转南北大运河抵天津、北京。湖口在古代是江西的交通咽喉要地。长江、鄱阳湖是本县的主要航道,与县境内港汊相通,形成水网,沟通内外,可以四季通航。长江自县城对岸梅家洲嘴起流人县境,经双钟镇、凰村、流泗二乡至彭泽与湖口两县交界处的东北岭出县境,全长22公里,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建国后筑坝拦湖,阻断了航行。皂湖位于县城西南,泊洋湖以北,距县城20公里。
关键词: 海上交通 水上交通

内容

湖口县地处交通要冲,水运尤为便利。古县志云:“湖口江湖都会,水陆通津,时平则南北四达,舟车万里;有事则羽檄交驰,烽烟先被。”古时水上交通工具靠帆船,西至武汉、重庆、南达南昌、赣州;东至南京、上海;北边可由扬州转南北大运河抵天津、北京。湖口在古代是江西的交通咽喉要地。
   第一节航道
   长江、鄱阳湖是本县的主要航道,与县境内港汊相通,形成水网,沟通内外,可以四季通航。江湖水域在县境长52公里。
   一、长江航道
  长江自县城对岸梅家洲嘴起流人县境,经双钟镇、凰村、流泗二乡至彭泽与湖口两县交界处的东北岭出县境,全长22公里,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江中有三套二夹:将军套在南湖嘴,水涨可通长江;禁江套在县西北安徽宿松、桐城境外,水涨可通长江,水涸则为小港;何家套在县城以北,水涨可泊舟;扁担夹在县城对岸梅家洲,四时不涸,但常为泥沙所淤塞,有阻航道;逆沙夹在县城西北,水涨时通长江,水涸时洲地出,该夹水道与县境内的杨港、柘矶、黄茅潭等港汉贯通一气,形成本县下片地区水上运输口岸,旧时船只往来,可进出内地集镇。
   二、鄱阳湖航道
  鄱阳湖从南面都昌、湖口交界处的屏峰乡入境,经屏峰、舜德、东庄、三里、双钟镇,北至梅家洲嘴与长江汇合,水道全长30公里,水域面积84.7平方公里,其间有水上奇观——鞋山,湖畔有闻名遐迩的上、下石钟山,两山成环抱之势,形成一天然港口。县境之内的泊口湖,皂湖、泊洋湖、北港、南港与鄱阳湖连成一片,形成本县上、中片地区的水网地带,每年4-9月舟楫可航行于境内大部分乡、镇,此时船只川流不息,来往如梭,商贾云集,贸易兴隆。
  建国后,由于拦湖筑坝、围湖垦荒,兴修水利设施,虽有利于治水造.田,但却切断了内地与江湖的水上通道,支流小港逐渐淤塞,有水面积逐渐缩小,有的水道甚至干涸,水运航线大大缩短。
   三、县境航道泊口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湖长5公里,宽2.5公里,纳小桂港水入鄱阳湖。水域面积1.25平方公里,通航水程4公里,汛期20-30吨船舶可通航至屏峰。建国后筑坝拦湖,阻断了航行。
  皂湖位于县城西南,泊洋湖以北,距县城20公里。湖长6公里,宽3公里,流经城山、流芳、舜德、屏峰等乡。水域面积8平方公里,汛期通航水程15公里,30吨的船只可航行至流芳、老山等地。1964年皂湖口筑坝后航道被阻断。
  泊洋湖位于县城西南、皂湖以北,距县城20公里。湖长5公里,宽1.5公里,流经城山、东庄、舜德等乡,注入鄱阳湖。水域面积5.6平方公里,汛期通航水程为5公里,30-50吨船只可通航至舜德乡的黄荆桥。
   南港位于县城西南,泊洋湖以北,距县城8公里,流经文桥、城山、江桥、东庄等乡,注入鄱阳湖。汛期通航水程15公里,30-50吨的船只可航行至江桥乡,小船可达文桥乡。
  北港位于县城西南,南港以北,距县城8公里。南、北港水域面积共19.95平方公里,流经傅垅、马影、三里等乡,注入鄱阳湖。汛期通航水程为15公里,20-30吨船只可航行至均桥、马影乡。1966年南北港大坝建成,航道遂被切断。
  黄茅潭旧名黄家泊,位于县城东北,长江南岸,距县城12公里。潭长4.5公里,宽2公里,水域面积5.25平方公里。汛期30吨的船只可航行至流泗乡,航程5公里。民国卜三年(1924)黄茅潭口大坝建成,航道被阻。
   第二节客货运输
   一、客运
   建国前,湖口县的客运主要依靠木帆船。这种运载方式有两种,一是定期航运,如湖口至九江,湖口至汇口,每日有1-2班,遇风就停航,每船可乘载旅客20人;二是船随主便,乘客要到达某港口,可事先与船主商谈,面议运价,临时雇用。
  轮船(当时叫“小火轮”)客运始于民国十一年(1922),由九江戴胜昌经营,称为“安庆班”。往返于九江至安庆之间,中途在湖口停靠。那时湖口没有趸船,轮船在北门石灰窑附近(今九江船厂江面)江中抛锚,由小划子接送旅客和货物。民国十二年,上海扬子公司和武汉人胜公司也有客轮“平利号”和“保昌号”跑安庆班,中途停靠湖口。后由E海扬子公司独家经营皖浔班(九江——安庆)。与此同时,南昌同利公司开始经营南浔班(南昌——九江),有两条客轮“康吉号”和“长富号”,中途在湖口西门塘子停靠。这两艘客轮较小,每次只能乘载百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皖浔班和南浔班先后停航。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恢复航运。
   建国后,湖口建立了管理内河、外河轮运的专门机构,开始有定期的正常航班。
  1951年外河船只开始跑安庆班(九江——安庆),中途在湖n成德门前的趸船停靠。
  1953年内河船只“赣瑞号”开始跑鄱阳班(九江——鄱阳),在湖口停靠(用机帆船做趸船),该船只能乘载150人,隔日班,从此本县开始有了定期班轮。1954年内河改用“九江号”、“南昌号”跑鄱阳班,两船对开,为一日班,每船可乘旅客200-300人。1979年后该班轮只到都昌。
  1960年后,外河船只增加“飞镇号”、“飞浔号”两艘跑安庆班,两船对开。
  1964年,内河开设九湖专班,由“赣浔号”一日往返两次。
  1967年,内河又增开南昌至彭泽班,中途停靠湖口,但只开了3个月就因亏损停航了。
   这期间,湖口至九江有4次班轮,至鄱阳和安庆各有一班。
  1970年后,外河跑安庆班的有“东方红”324号、326号轮,内河是“井冈山”2号、20号轮,分别由九江至湖口一日两次;1977年开设彭泽棉船至九江班,每日往返一次,停靠湖口。这样湖口至九江每日有5次班轮,而且船只都比较大,每艘均可乘旅客500余人。
  1976年,外河开设湖口——安徽宿松汇口班,每日往返2班。
  1988年,客运航班有:
   安庆班(九江——安庆)停靠湖口,每日上下水对开一班,每次可乘旅客800人;
   省航运局客班专跑九江——湖口,每日上、下午各对开1班;
   湖口——宿松汇口班,每天来回各两个班次。
   原省航九江一一彭泽棉船客班因客量少,成本高,1987年3月停航;原省航九江--都昌班也因亏损于1986年10月停航。
   二、货运
  湖口帆船运输起于何时,尚无稽考,但古县志记述郫阳镇时说:“春堤涨,雨夜泊,然灯殊可眺玩。”枭阳镇遗址在今双钟镇,建于汉初,故至少在汉初就有船只停泊湖口。到了明、清,湖口帆船运输尤为发达。清咸丰年间彭玉麟奏谕在上石钟山北麓修筑西门塘子,涨水时一次可停泊500艘帆船。
   民国十一年(1922)湖口始有轮船出现,但帆船在此时仍是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全县约有70艘船只搞运输。
   民国十八年,县人杨赓笙开设同胜远大公司搞货运,有驳船两艘,日军入侵湖口时一艘驳船被炸毁,公司倒闭。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湖上恢复运输,但由于“洋船”的侵入抢走了水上主权,加之“洋船”和官办的“招商局”相互争揽货源,大批货物被他们抢运和霸占,木帆船被排挤,只剩下一些零散货物和小宗货源,船民一年到头也难运几次货,生活十分贫困。
   当时船民运输方式有三种:
  1、信货船专为某商号装运大米、食盐、南杂货等,其运价较固定,往返于县境各港埠或九江、安庆、南昌等地。
  2、行船专为灰山采石场装运石头,自运自销,一年只有几个月的运输,枯水季节就停航。
  3、渔行渔货两用船都要投靠渔行,每当捕渔淡季,渔行代船民承揽货运,临时议价运输,并收一定的水课(手续费)。船民运输受到各种限制,国民党政府还经常将江湖封锁,不准船民出航运货。建国后湖口县水运事业日益发展,货运量逐渐上升,个体分散经营的木帆船逐步组成联营组、互助组、运输合作社、航运公司等。1958年九江航运公公司在湖口建立了第一船舶大队,有23艘拖船和29艘驳船。1960年县属运输公司购置了一艘拖头“湖口1号”,自此货运开始兴旺起来。
  1976年始社会船舶也日益增多,至1987年,非交通部门运输船舶共61艘,其中集体单位59艘,总吨位576吨,全年货运量6.5万吨,货运周转量1820万吨/公里。
  1988年,非交通运输船舶66艘,其中集体单位56艘,总吨位1209吨,全年货运量12.6万吨,运输周转量2702万吨/公里。
  全县有专业航运公司两个,第一航运公司现有拖头2艘,370马力;驳船20艘,3175吨;趸船1艘,800吨。第二航运公司现有拖头2艘,345马力;驳船9艘,875吨;机驳4艘,80马力,260吨。双钟镇水产场有机动货船24艘,288马力。
  自1983年起城乡个体(联户)户经营的船舶也蓬勃发展起来,至1985年,共有货船78艘,2720吨,全年货运量11.25万吨,货运周转量1946万吨/公里;1986年,城乡个体(联户)户共有货船39艘,1950吨,货运量12.6万吨,货运周转量855万吨/公里;1987年,城乡个体(联户)户共有货船41、艘,197吨,货运量3.3万吨,货运周转量892万吨/公里;1988年,城乡个体(联户)户共有货船65艘,447吨,货运量6.4万吨,货运周转量1784万吨/公里。
  1988年,全县共有各种船舶310艘,其中机动船舶153艘,木帆船(机、帆俱备)157艘,总吨位6421吨,总马力2212匹。
   第三节港口码头
   一、港口
  湖口自然避风港,除县城双钟镇外,还有泊洋湖港、皂湖港、江桥港、文桥港、均桥港、马影桥港、牛脚湖港、杨港(旧称武曲港)、文昌洑港等。
   文昌洑初名射蛟浦,又名黄洑。明万历年间改现名,在今白浒塘下,上石钟山上。清顺治二年(1645)兵毁。
  杨港又名武曲港,建国后曾名建设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始泊船只,据当时江西巡抚白潢《恭请湖口关开武曲港奏折》载:“港自江边起至港塘口止,共长九十三丈,常宽八丈至十二丈不等,常深二丈至四丈不等。港塘长一百丈,宽五十五丈,深三丈,至临江港口左右建草坝二道以阻淤沙,其坝各长四十丈有零,高二丈有零,外加排椿以固坝根,建港约费银二万六千余两。”港内可容纳千余艘船'只,港岸一带成为闹市。清雍正二年(1724),税关移至九江,此处遂废。
   西门塘子清咸丰年间始建,建国后重修。因岸边海军仓库和轮渡码头的扩建,面积逐渐缩小,但涨水季节仍停泊小船。
  湖口港是对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沿岸港口的总称,上自屏峰,下至流泗三洲,长52公里。建国后,全港共有4个作业区,18个码头,最大靠泊力2千吨。港库(场)替有4处,仓库总面积2万平方米,容货量6千吨,堆场有效面积19000平方米,堆存量30万吨。有客运候船室2座,共680平方米。全港现有装卸机械78台,输送机械251米/台。
   二、码头
   湖口虽然在历史上有船舶良港之誉,但在建国前没有一个象样的码头。
  建国后,1951年安庆班轮设置了一个趸船,是湖口第一个简易码头。随着水运的飞速发展,码头的建设日新月异,至1988年,全县共有轮船停靠码头18个,上自上石钟rl北麓,下至流泗长江三洲,绵延几十公里,一字排开,颇为壮观,且都是水泥块石砌护,安全牢固。
  航运站码头在下石钟山上侧,成德门前。l951年由长航设一趸船,停靠安庆功轮。1953年航运站成立后,被接管,设一小机帆船为趸船。1954年增设跳架跳板,换一木驳船做趸船,并有风讯站。1955年换一木趸船,有跳架5对,跳板30余块。1964年换24米水泥趸船,1968年换40米×9米水泥趸船,钢质跳板,跳架。
  港务站码头在下石钟山下侧。1965年建。1970年始设24米水泥趸船。1971年设60米钢质趸船,并架放钢引桥。1972年换40米水泥趸船。1979年配36米钢引桥。
   搬运码头1976年建,在县城回澜门。有货场1000平方米,属搬运公司。
   中盐码头仰宸门上。进出口食盐,属盐业公司。
   生资码头在下石钟山东麓,属生资公司,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在此卸货,棉花由此出口。
   中转码头在杨港左侧。都昌、彭泽及湖口化肥在此中转,属供销社中转站。
   石油码头在中转码头西,属石油公司。
   煤炭码头在石油码头西,属煤炭公司。
   船厂码头在石油码头西,属红旗船厂。
   江新厂码头在柘矶,属江新造船厂。
   共大码头在一砂矿码头右侧,属共大湖口分校,出口矽砂。
   一矿码头在柘矶下,属矽砂公司。
   二矿码头在流泗沙洲,属第二矽砂公司。
   粮食一库码头在杨港下,属粮食局,进出口粮食。
   粮食二库码头在县城西门塘附近,属粮食局,进出口粮食。
   竹木码头在回澜门,属竹木检查站。检查竹木出口之用。
   棉麻码头在下石钟山东北侧。属供销社棉麻公司,出口棉花。
   燃料供应站码头在航运站码头附近,属九江燃料供应站。九江燃料从此码头输入。[=此处为表格(1953-1988年湖口县水上客货运量统计表)=][=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渡口
  清同治年间,县境内主要渡口有16处,乡间小型渡口有45处。建国后,南北港大坝、苏官渡、胜利桥、江桥及皂湖港的高桥建成后,以桥代渡,县境内仍有渡口27处,渡船67艘,其中常年渡口8处,季节性渡口18处,汽车轮渡1处。
  湖口渡此渡通南湖嘴,清代曾在渡口铺有石板路,设有马船2只,各配水手6名,以渡马匹;又设红船(即救生船,船身为红色)6只,各配水手3名,以渡行人,所需经费,额定从地丁银中扣除。今废。
  劳家渡此渡宽5里,相传为劳伯贤在此办义渡,故名。后废。清康熙十五年(1676)县民左晓宇捐资恢复。乾隆七年(1742)公募建桥,兼复义渡,涨水即用。渡北建房一间,居渡户,并置义田9亩4分,备渡工费用。渡南于同治间建万寿宫,备水涸放渡船。后因经费不保,遂废。但至今涨水季节仍有私渡。
  苏官渡明代天顺年间由知县董绂率民众左尚升、胡贵等人修成。渡口筑路数百丈。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蓝淦重建墩并铺石,三十八年知县沈诏委民葛世祖、赵世环等又修复一次。万历年间知县林翘楚命民徐旦等修苏官堤,并广植柳树。顺治年间,生员闻圣兼与举人王必求邀集族人和乡绅潘民祚、余一正等人主持重修。同治五年(1866)知县梅毓翰再倡捐修坝,非大水不用渡船。此渡是通往都昌、景德镇的要道,也是通往鄱阳湖的要津。苏官渡桥、堤建成后,渡废。
  梅家洲渡县城至梅家洲。同治三年始有船只与渡夫,后废,但私渡一直延续到1967年,汽车轮渡设立后即不复存在。1988年实行人车分渡后,此处又设人渡,称西门渡口,有轮渡船两艘。
  其次还有鸡公嘴渡、石嘴渡、孤山渡、屏峰渡、石港渡、皂湖渡、西仓渡、八里江渡、柘矶渡、郭家口渡、下石咀渡、黄茅潭渡、断腰渡,全县共计16个渡口。民国初期,渡口大都荒废,民国十二年(1923)全县设有40个木划子,专为行人摆渡,当时主要渡口为梅家洲渡、八里江渡、苏官渡、劳家渡、西仓渡、大王庙渡等处。建国后随着班轮的增加与南北港、皂湖、黄茅潭等防洪大坝的修建,渡口逐渐消逝,但遇大水仍有私渡接送行人。
  1988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渡口有11处,分布在16个乡镇,其中由乡镇管理的渡口有:
   流泗乡:黄茅堤渡口(黄茅堤——流泗镇)、永和洲渡口(永和村——安徽宿松三洲头乡);
   凰村乡:郭家口渡(郭家口——安徽宿松三洲河口);
   屏峰乡:屏峰渡口(屏峰茶场——蛤蟆石——星子县城——都昌县马涧村);
   东庄乡:泊洋湖渡口(四王庙一一桥头边);西仓渡口(富源村一一江桥兰亭汪榜村);
   江桥乡:劳家渡渡口(下柳家——三里乡徐家岭);南港渡口(杨家——三里乡周家嘴);
   双钟镇:北门渡口(成德门——柘矶——安徽八里江)。
   由石钟山管理处管理的渡口是石钟山渡口(石钟山——鞋山)。
   由交通部门管理的渡口是西门汽车轮渡渡口(县城西门——梅家洲,详见后叙)。
  经县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参加渡运的渡船有26艘,其中钢质船6艘,木质船20艘,机动船20艘,共计606匹马力,非机动船6艘,一次共可载客850人,有渡工33人。
  湖口汽车轮渡1957年开始设汽车轮渡码头,运载来往于湖口、九江之间的车辆,当时码头设在县城北门口,是用木船、木跳板运载汽车渡江的。1968年轮渡码头移至县城西门塘子附近,码头建筑全部是水泥、块石结构,次年投入使用,渡船也由木质改为钢质渡船,至1988年,共有渡船5艘,全部是自航船,其中有3艘分别为150、240.300匹马力,每艘可载运汽车6部;有2艘为500匹马力,每艘可载运汽车14部。该渡口水面,涨水季节宽1300米,涸水季节宽800米。最高日渡运量汽车1500余辆,一般日渡运量1100辆;人流量每天达1500余人次,有“江西第一大渡口”之称。
   渡口码头宽24米,自1988年起修建了全封闭式栏杆200米,人车分渡。对岸码头也于1982年开始改建。
  1984年以前,对省外车辆只收“改渡建桥费”,1985年之后省内外车辆均收,1988年共收费186万元。
  该渡口现归江西省公路管理局九江分局湖口渡口管理所管理,管理所附设渡口派出所和渡口交通队,负责交通秩序以及两岸码头一公里之内的治安。
   第五节装卸搬运
  湖口搬运业早已有之。1944年湖口码头搬运业由九江县和湖北黄梅县来的两地把头把持,前者管成德门至东门,后者管西门至南门。搬运工人所得力资很大一部分要交给把头,而且在参加搬运之前要交40-50银元给把头做为“买码头”钱。工人靠肩担背驮,劳动强度大,被人称为“罗汉佬”,大部分住在茅屋街。1950年6月成立搬运工会,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1950年将缴获国民党的马车用于搬运,可载1吨,后来仿制5部,用人拉。
  1959年从矽砂矿调来50名工人,每人配备一部板车,后来发展到130部。当时搬运工人在搬运货物时,轻拿轻放,堆码整齐,不损坏货物,遇有破包及时用自带针线缝补好,散落品扫起来用搭肩布包好交给货主。1966年搬运站购置拉坡机1台,皮带卷扬机两台,开始机械化生产,劳动强度减轻。1969年有70型拖拉机13台。1981年全部淘汰板车。1982年增加两部卡车,全年装卸量17.2万吨,总收入33.5万元,上缴利税2万余元。1983年购置18型拖拉机5台、皮带卷扬机2台,全年装卸量15.3万吨,收入达3313万元,上缴利税2万余元,盈利0.9万元。1984年有皮带卷扬机6台,购置18型拖拉机5台,全年装卸量15.2万吨,收入31.2万元。这一年县搬运公司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工人拿浮动工资。现在该公司有工人204人(其中退休工人61名),固定财产达27.6万元。
  1985年县搬运站购置18型拖拉机4台,开始陆续淘汰装载少、耗油大的安源70型拖拉机。1986年又购置18型拖拉机4台,此时共拥有18型拖拉机18台,将安源70型拖拉机全部淘汰。1988年添置轮式抓吊机1台,132双排座汽车1辆。从此,搬运工人的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减轻。
  从事搬运业务的组织还有城市待业青年劳动服务公司和长年驻县城的张青乡搬运队,各乡镇也有搬运队。1985年开始个体农民在农闲时也进城搞运输。[=此处为表格(湖口县搬运公司历年搬运装卸量统计表)=]
   第六节水运工具
   一、木船
   建国前,本县水运工具主要是木船,分有帆船和无帆船两种,无帆船叫“木划子”,小一点的称“瓢儿船”;有帆船叫“巴斗船”、“罗荡子”。
   木划子特点是轻便、灵活,载重一吨左右,可载客20人。一人驾驶,两桨推进。
   巴斗船是本县运输的主要船舶。有一桅两桅之分,船型首平尾方,中间上有竹编拱篷,涂油刷漆,船首有“福”字头,载重20-30吨,3-5人驾驶,有大小两片帆。
   罗荡子是从都昌县引进的帆船,首尾皆尖,船身窄长,便于逆水行舟,缺点是不便装卸货物,船民住地狭小。
   据1949年统计,当时全县有大小木帆船107艘,1180吨。
   二、机动货船
  为了提高运输和航行速度,县胜利木帆船运输社附属船厂于1959年建造了一艘52吨木帆船,用于货运。1965年开始逐步推广机动船,1978年建造两艘水泥船,每艘50吨。1984年,全县拥有机动货船122艘,3243匹马力,2477吨。
  1988年,全县拥有机动货船153艘,总吨位6279吨,总马力2212匹。
   三、拖驳
  1961年,县航运公司船厂制造60马力木质拖轮一艘,命名为“湖口l号”,可拖带木帆船7艘,340吨。1966年从无锡购进80马力木质拖轮一艘,可拖带400吨。1975年自制铁质拖轮1艘,135匹马力,拖带600吨。1984年县属专业运输单位有拖轮3艘,驳船16艘,1204吨。
  1988年县属专业运输单位有拖轮4艘,715匹马力;驳船33艘,4310吨。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历年船舶发展情况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第七节水上交通企业
  湖口航运站1953年成立,初称内河航运管理站。1958年第一次与港务站合并,后分开;1984年以后又与港务站合并,称九江航运分局湖口航运站,属九江航运局管,1990年改湖口港航管理所,受市港航管理处和湖口县交通局双重领导。
  湖口第一航运公司1971年从湖口运输公司分出,县办集体企业,属交通局领导。1984年有船只26艘,运输能力1752吨,总动力603匹马力,年运输量4.51万吨,周转量2105万吨/公里,年收入62.3万元,完成利润0.42万元。1988年,该公司有驳船20艘(3255吨),机驳13艘(1356吨,487匹马力),拖轮2艘(272匹马力),现有‘职工193人。
  湖口第二航运公司1965年成立,前身是东庄、舜德帆船运输合作社,属集体企业,由交通局领导。1982年有船16艘,职工99人,年收入13.5万元,年运输量4万吨,实现利润0.4万元;1983年收入14.4万元,实现利润0.08万元。1984年职工101人,年收入13.8万元,出现亏损。1988年公司有驳船9艘(875吨)、机驳4艘(260吨,96匹马力)、拖轮2艘(370匹马力),现有职工287人。
  九江轮驳运输公司属九江赣北航运公司领导,于1958年成立,设在县航运站附近码头边,当时称江西省航运公司第一船舶大队,主要是经营来往于鄱阳湖、长江之间的货运业务,并承担本系统来往货船的物资供应和机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司下放给九江航运局管理,当时共有拖轮38艘、驳船368艘,共计5580匹马和35431吨位。虽然运输能力很强,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管理不善,经济上连年亏损。1979年后公司开始扭亏为盈。1984年在全省运输系统率先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完成运输量138万吨,33899万吨公里,运输收入390万元,实现利税42万元。1985年荣获江西省总工会、财政厅、经委颁发的全省百厂竞赛优胜银匾奖。1988年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
   [=此处为表格(江西省九江轮驳运输公司基本情况表)=]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