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310
颗粒名称: 卷四 工业
分类号: F403
页数: 43
页码: 187-229
摘要: 清末和民国期间,湖口工业中主要是手工业,手工业中又以上门串户的个体手工业为主,虽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但为数不多。这期间也出现过官(军)办工业和私营工业,但数量极少,且生产能力低下,寿命短暂。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很重视发展地方工业。从江西巡抚德馨的奏折中获悉,光绪十七年从九江府属局卡所收的厘金税中拨给湖口船厂经费银九千六百两。日军入侵湖口时该厂被占领,后由国民党收复。建国前县内有两家,一是创办于民国二十一年的许记印刷所,五、六名工人,人力半机械化生产。至湖口解放,无私营工业企业留下。抗日战争爆发,湖口县城沦陷,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关键词: 工业建设 工业发展

内容

清末和民国期间,湖口工业中主要是手工业,手工业中又以上门串户的个体手工业为主,虽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但为数不多。这期间也出现过官(军)办工业和私营工业,但数量极少,且生产能力低下,寿命短暂。
  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很重视发展地方工业。按所有制分,有个体手工业和集体手工业;有国营工业,内分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和中央、省、市属国营工业企业;有集体-业企业,内分二轻系统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和非工口集体工业企业;有私营工业企业,这种工业成分在湖口一直很单薄,1954年“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只有一两家,后都转为集体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政策允许下,城乡逐渐发展了一些个体工业户,规模一般都很小,真正发展为私营工业企业的,到1988年年底只有16户。
   第一节官(军)办工业
  光绪九年(1883),长江水师曾在湖口建立水师提镇两标船厂,厂址在回峰矶(今属九江市庐山区),主要任务是维修长江水师的船只,也有少量制造。从江西巡抚德馨的奏折中获悉,光绪十七年从九江府属局卡所收的厘金税中拨给湖口船厂经费银九千六百两。
  光绪三十二年,县令冯由在县监狱附近修建了一座“习艺所”,所中收养了流民贼犯10人,购置机器,雇用工师,当年八月初一日起督令开工,织棉布、线带、毛巾,搓麻绳。
  民国初年,海军在上石钟山脚下建立了一所海军机械修配厂,专营军工,不受地方政府管辖,主要是进行舰艇维修和兵器的保养。日军入侵湖口时该厂被占领,后由国民党收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五月一日,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下令,将其改编为海军湖口水中武器工厂。湖口解放前夕,国民党将该厂机械设备及技术人员全部迁走,并由两艘兵舰在西门塘押迁,只留下几栋破烂房屋。
  民国二十八年日军占领湖口县城后,国民党县政府逃至都昌县境石埠涧,难民也跟随政府集中在湖口武山脚下一带。县政府为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于杨家山设一难民织布厂,设备有10余台老式织布机和20余台织袜机,生产土纱土布、袜子,在日军的经济封锁下,这些产品在非沦陷区很畅销,后因日机对该地区狂轰滥炸,县长陈鉴阳只好下令解散工厂,难民落各自逃生。第二节私营工业
  建国前县内有两家,一是创办于民国二十一年的许记印刷所,五、六名工人,人力半机械化生产。老板是南昌人许某,抗日战争爆发后,老板外逃,印刷所停产;另一家是民国二十八年由李芷宣(民国二十三年曾任湖口诊疗所所长兼医师)等人创办的湖口大同工业社,生产“地球牌”肥皂,后因原料、资金困难,不到一年便倒闭。
   至湖口解放,无私营工业企业留下。1986年起逐渐由个体工业户中发展了16家私营工业,规模较大的有:
   湖口双钟密封配件厂,1986年10月创办。厂主闻友鹏。1988年有固定资产3万元,流动资金4万元,年产值16万元,纳税1万元,雇工21人。
   梅文斗鞭炮厂(文桥乡),1986年12月创办。厂主梅文斗。1988年产值8万元,纳税0.32万元,雇工10人。
   湖口双钟橡胶制品厂,1986年创办。厂主张传彬。1988年产值21万元,纳税1.1万元,雇工8人。
   鞋山橡胶制品厂,1988年2月创办。厂主叶红林。当年产值6万元,纳税0.2万元,雇工8人。
   三里水泥预制构件厂,1988年9月6日办。厂主颜金保。当年产值6.5万元,纳税0.31万元,雇工8人。
   曹新举配件厂,1988年10月创办。厂主曹新举,雇工10人。当年产值2.1万元,纳税O.1万元。
   象山石灰厂(文桥),1988年11月创办。厂主汪监中。当年产值8万元,纳税0.4万元,雇工9人。
   第三节手工业
   一、管理机构
   清代手工业政府无管理机构,手工业者为了保护本身的利益,按行业自行组织行业工(公)会。
   国民党县政府建设科兼管手工业。
  建国后,1951年初设立工商科,负责统管全县手工业。1953年工商分家,,手工业划归县供销合作社管理。1954年8月县政府设手工业管理科。1955年6月成立湖口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社,与手工业管理科合署办公。1956年手管科改手管局。1958年精简机构,撤销手管局,手工业联社也随之消失。手工业基层单位分别交各公社(场、镇)、商业、工业管理。1961年4月恢复手管局。1962年3月手工业联社随之恢复。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手管局瘫痪,成立“湖口县手工业联社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又撤销。1973年11月再度恢复手管局,1981年2月改手管局为二轻工业局,管理县城所属二轻企业。1984年恢复手工业联社,与二轻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机构至今未变。
   二、个体手工业
  建国前,湖口手工业以个体生产为主。广大手工业工人或串门做“户工”,或到外地谋生,也有少数私营手工业店铺和作坊,有的设在县城,有的设在九江、南昌等地,在县城的一般较小,在外地的本钱稍为大一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城有店铺、作坊64家,比较大的是流芳沈春发兄弟俩于光绪七年在县城开办的木船修理业,后来发展到有二十多名手工业工人的造船场。另一个是城山周春茂在南昌创办的营造店,最旺盛时有几百名手工业工人。民国前期手工业有所发展。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城手工业店铺发展到113家,渔钩店就有6家,缝纫店有20家。
  抗日战争爆发,湖口县城沦陷,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双钟镇的手工业店铺、作坊,被日机炸毁十之六、七,农村的手工业者也被骚扰,无法生存,只有背井离乡,另谋生路。民国二十九年县城手工业只有一户简单的修理店和一家糕饼作坊。民国三十年日军在县城设立伪政权,部分手工业者才开始恢复店铺,但境况极差,不但生意萧条,还要时时遭受日伪的欺压和勒索。
  日军投降后,外逃的手工业者陆续返回家园,重操旧业。民国三十七年,县城手工业店铺已恢复到44家,行业近30种,其中增加了造船业和衡器业等。但此时的生产规模和经营状况已远不如战前。由于当时时局的动荡,市场通货膨胀,物价极不稳定,手工业者只得停产转向,或闭店歇铺,很多传统的手工业工艺也失传了,如湖口的缫丝业、刺绣业在清代和民国初期都较出色,产品曾行销景德镇及周围各县;屏峰向有缸甏窑,抗战开始便停产,一直未复业,工艺失传;比较闻名的木雕、泥塑工艺亦不复见。造船业则时起时伏,生产极不稳定。当时手工业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更其凄苦。据民国二十三年统计,湖口县当时一些受雇于人的手工业工人除伙食外的年收入:木匠100元;篾匠50元;裁缝70元;理发匠60元;铁匠50元;泥水匠80元。
   建国后,手工业工人获得新生,1950-1952年是手工业恢复时期,人民政府对手工业进行登记、发证。据1952年统计,全县手工业有3055户,3358人,当年总产值42.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86%。手工业工人的经济收入逐渐提高。1950年人平月工资25元,1962年35.2元,1972年45.4元,1988年79.7元,而且工人们不同程度地享受劳保福利和劳保医疗。
  1954年手工业合作化后,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分散在农村的,农忙时在所在农业合作社(后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农闲从事手工业,需向集体交积累,或交钱记工,参加统一分配。至1973年几无个体手工业者。1973年后允许少量从事修补业的个体手工业者走街串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个体手工业者迅速增多,至1988年底全县有个体手工业工人4160人。
   三、集体手工业
  1954年在均桥试办了湖口县第一铁业生产合作社。后在双钟镇相继建立了雨伞、缝纫、白铁、木器、皮革、铁器等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化高潮掀起,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当年手工业合作社的总产值达8.17万元,显示了集体合作的优越性。至1956年底,共建立手工业社(组)108个,入社人数1890人。1957年进行调整,为81个社(组),820人。1958年刮“共产风”,将属于集体性质的手工业社(组)并、转为国营企业。手工业管理机构随之撤销,县城里的归双钟镇管理,农村的交公社管理,产销渠道被破坏,传统产品被放弃,经营管理混乱。1961年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原被国营大厂并去的财物如数退还。1961年全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76个,职工1572人,年末总产值达92.1万元。1962年调整为20个社,其中双钟镇12个。1966年9月将农村手工业社交公社管理;县城按行业归口管理。1968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手工业社(厂)也予全部撤销,从业人员及家属均F放农村劳动,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开始落实政策,被下放农村的人员陆续收归城镇安排,手工业社(厂)逐渐恢复或重新组合,在县城的归双钟镇管理,农村的仍由公社管理。1981年手管局改二轻局,县城所属手工业社(厂)全部转为二轻工业,交二轻局管理至今。农村手工业社(厂)也随之转为社队工业(1984年改称乡镇工业)。至此,手工业合作组织已不复存在。
  手工业合作组织是有历史功绩的,它为二轻工业和乡镇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县创造了大量财富。据有关资料统计,1954年、1962年和1980年分别向国家交纳税0.22万元、6.27万元和16万元,还为数千人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
   四、主要行业
  1、金属加工业
  黑铁业清末县城有7家铁器店,到民国初年又增设两家,抗战胜利后仅留下3家。民国年间著名铁匠李平生,舜德乡人,手艺精湛,在县城自设李泰兴铁器店,驰名都、湖、彭三县。他所煅制的屠刀、菜刀、柴刀、斧头、凿子、铁刨等,不仅式样美观,而且轻重适手,刀口不折不卷,耐磨耐刨,在产品上镌刻“包用包修包换”字样,因此赢得用户信任。另外,乡间铁匠铺(担)甚多,每乡均有几家,多为个体户。铁匠铺主要是锻制铁质农具和生活用具。在黑铁业中还有一铸造业,主要铸造犁头和补锅,分布在县城、马影、张青、流泗、文桥、东庄等地。
  金银器业清末至民国初年,湖口县有7家银匠店,分布在双钟镇、马影、文桥等地。最大的银匠店是义顺祥银器店(店主于富,丰城县人)。建国后银器业自行消失,1988年恢复了2个个体户。
  铜(锡)器业主要分布在县城。清光绪年间有两家铜匠店,民国初期增加3家,抗战时停业,后只恢复两家。建国后都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白铁业光绪年间有湖北人陈本道来湖口县城生产白铁制品,如白铁壶、桶、箱等。民国初期,陈的徒弟4人增设店面,建国后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转五金厂。
  2、木竹制品业
  木器加工业木匠有大木、小木、圆木、榨木、车木、舱匠、雕匠之分。大木搞建筑;小木制家具、修造农具;圆木专制木盆、桶等;榨木专制油榨;匠专修造木船;雕匠从事木雕。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遍布城乡,多以个体生产。建国前后,县城都有私营木匠铺,以郑再初开设的木匠铺最著名,后加入合作社,现已入木器油漆厂。篾器业主要生产竹器,如竹篮、竹床、谷箩、晒筐等以及工艺品。从事篾业的手工业者也很多,多以个体生产,有时做户工,有时自产自销,现在依旧。清光绪年间,湖口人李德清在县城开设篾器店,民国初年又增添了董旭炎、王汉良两家,建国后都加入了手工业合作社,后转入雨伞花篾厂。篾匠李文开和杨振泽都很出名。杨振泽以优质、快速著称,1962年,全九江地区篾器工艺评比竞赛荣获第一名和全省实地操作第二名。
  3、建筑材料业
  砖瓦业小焖窑烧砖瓦,历来遍布乡村,现在尤为繁多。50年代以前均以木柴为燃料,以后从外地引进新技术,始用煤炭为燃料。砖瓦业在湖口的历史颇为悠久,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时就调用了湖口烧制的砖,砖上刻有“湖口县提调官主簿袁士恭、司吏徐文彬、总甲方伯谦、甲首曹国成、小甲谢亮本名制,窑匠柳德惠”字样,至今陈列在南京中华门展览室内。1976年创办县砖瓦厂后,采取现代化生产,已为县内工业主要门类。
  4、纺织业
   纺织业可分为缫丝业、棉纺织业、印染业等。
  缫丝业清末县城有一家陈顺泰丝店,平时有7人生产,大忙季节有十余人生产;民国初期,又增加了邓茂荣丝店,平日有六、七人生产。这些丝店在农村收购蚕茧,加工蚕丝,再制成丝线。产品除销本县外,还远销景德镇、鄱阳、九江等地。建国后,马影董新发还生产过丝线,产量不多,后自行消失。
  棉纺织业民间纺织业,历史悠久,从业人员较多,有“男耕女织”之说,而且从轧花、弹绒、纺纱到织布,整套工序齐全。纺织品种类较多,有土布、蚊帐、纱袜等。据有关资料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湖口产土布8万匹,三十二年产8.5万匹。土布主要是自用,但也作为购置日用品的交换物,民国初年一匹布可换5斗谷。土布主要是个体生产,日耕夜织。在民国二十二年创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合作社,专事纺织业,资本为1200元,职工7人。1954年,流泗桥有7户人家自筹资金办流泗针织社,1957年改流泗针织厂,1958年改流泗棉织厂,1971年10月改名湖口针织厂(厂址移县城)。随着现代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土布生产自行消失,针织厂也改产机织布了。
   印染业建国前县城有4家,解放前夕仅存一家,1955年参加洗染组,后划入商业局。流泗桥、马影桥、江桥等都曾有染店,现已停业。
  5、缝纫、制鞋业
  缝纫业建国前后从事缝纫业的人员很多,俗称“裁缝”。多上门做户工,也有店铺。至民国二十三年县城有20家。以毛国芳服装店最著名,1955年均加入服装生产合作社,1961年改服装厂。建国前,缝纫绝大多数是手工操作,只毛国芳于民国二十年首次在湖口使用缝纫机。现在都使用缝纫机械。
  制鞋业建国前湖口生产皮木屐、水鞋、油鞋。县城有4家皮匠店。建国后,有湖北人廖某、钱某来湖口生产皮木屐、油鞋,以后曲于国家工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便消失了。湖口县妇女历来会做布鞋,而且会在鞋上绣出各种花卉,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县城当时以青云斋鞋店最为出名,店面大,鞋质优,有十余人生产。民国二十年后县城又相继开设了布鞋店,日军入侵湖口时停业3年,后恢复。建国后,制鞋工人都于1955年参加了皮革生产合作社,由制布鞋发展到做皮鞋。
  渔钩湖口历来渔业发达。渔钩是捕鱼的主要工具之一,早在咸丰年间王福兴在湖口县城北门经营鱼钩老店,他生产的渔钩刃口锋利,硬度稳定,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出售的渔钩有:鲹鱼钩、鲫鱼钩、歪嘴钩、鲩鱼钩、’划水钩等十几种;其技艺后传其子王世坤、其孙王凤亭。建国后,生意兴隆一时。
  6、日用杂品业
   陶瓷业光绪年间,凰村乡廖姓人在缸釉堋做陶瓷,生产小型缸、钵、烘炉等陶器,还有屏峰的缸甏窑。日军入侵后这些陶窑均停业。
  鞭炮民国时期县城有5家鞭炮店,生产各种规格的鞭炮,民国二十七年全部停业。马影、文桥、五里、大垅等地也生产鞭炮。文桥鞭炮厂生产的鞭炮至今仍在市场销售。
  雨伞主要在县城。民国初年湖南人姜氏来湖口开设姜泰隆伞店、姜太昌伞店,专门生产油纸竹骨竹柄雨伞。湖口沦陷后姜氏避难回乡。抗战后,县城有顾顺泰号、罗洪泰号两家雨伞店。顾制雨伞精制美观,经久耐用、规格齐全,曾畅销于长江中、下游两岸。1955年成立雨伞生产合作社,后并入雨伞花篾社,1970年并入湖口工具厂,转产。
  6、其它
   黄烟业至解放前夕都很兴旺,随着卷烟的盛行,自行消失。
  酿酒业建国前直至1954年粮食统购统销时止,民间多食自酿高梁酒、大麦烧、糯米酒、粟酒,请“酒佬”(酿酒师)上户酿制。建国前有不少小型酒坊生产商品酒。80年代后,随着粮食大幅度增产和粮食政策的改变,民间自酿酒业又有风行。
   面坊多为来料加工,也有上门串换。面粉有手工油面和机制切面两种,油面以城山、舜德、流芳等乡为佳。
  油坊有私营和联户经营。农业合作化后至1981年包产到户前,集体经营,以来料加工为主。可加工菜油、芝麻油、棉籽油以及桐油、梓油等。
   豆制品业制豆腐、豆粉、豆条、千张、腐竹等。豆腐以江桥最佳。豆条以张青、城山最佳。豆粉业工艺现在失传。
   米粉丝业米粉业中的排粉为舜德乡的传统加工业。散装粉丝80年代发展很快,遍布全县。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1952年手工业行业统计表)=][=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国营工业
  湖口县地方国营工业于1950年创办,这一年建了两个厂:华大加工米厂和国营裕民商店附设榨油厂。华大加工米厂厂址在大中路(今电影院处),开始具有公私合营性质,公方代表是县长马育奇和粮食局长张锦武,私方代表是陈某。不久转为国营企业。创办初期只有一台以老糠为燃料的16匹马力的蒸气机,每天能加工7千斤大米,主要供机关和城镇居民食用。榨油厂厂址在西门,所产食油除本县机关、城镇居民食用外,还有部分销往南京、上海等地。1951年合并,改名华大农产品加工厂,1953年又改名供销社机米厂。
  1951年在流泗桥建立流泗轧花厂。1952年在县城利用上石钟山旧海军工厂厂址建立湖口轧花厂,同时将流泗轧花改称第二轧花厂。
  1953年在华大农产品加工厂发电车间的基础上办了湖口县发电厂,开始仅有一台以老糠为燃料的100匹马力的动力机和50千瓦的发电机,供机关、学校、商店照明用电,职工9人。
  1958年大跃进,工业发生了突变,一下子将县轧花厂、双钟铁业社、木器社、锅炉厂合并成为湖口县联合工厂;粮食加工厂与榨油厂合并成为国营湖口县粮油加工厂;县印刷生产合作社(1955年4月成立)改为国营湖口印刷厂;食品生产合作社改为国营湖口县食品加工厂;湖口县第二轧花厂、流泗公社木器铁器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国营湖口流泗人民公社联合加工厂,还新办了县水产加工厂、造纸厂、制糖厂、人造纤维厂等等。这年搞所谓“工业遍地开花”,一年之中城镇共办了6264个工厂,有的厂只挂了牌子,有的仅向上面报了数字,有些厂虽然也生产出一些产品,但由于技术力量、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各种原因,却不能维持正常生产。
  1958年,从8月至12月全县掀起大炼钢铁的高潮,组织了一支拥有18800人的“钢铁大军”,在双钟镇东门冲口里和杨港分别建立两个钢铁基地,共建土高炉154座,焖铁窑517个。炼铁的铁矿石从外地运进来,料不足时,还收集民间铁锅等铸件投入窑中。燃料主要靠自烧木炭,参加烧炭队伍的就达10316人,在傅垅、文桥、武山、屏峰等山区伐木烧炭,日夜不息,雨雪不停,共烧出木炭19950吨。茂密的山林一时间化为乌有。
  1960年开始,县委和县政府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全县的工业企业进行调整,社队工业企业除每个公社保留一个农机厂或综合厂外,其它工厂则全部下马。县办工厂‘凡属国营“平调”了集体资金和财物的,按照政策规定退回。
  经过3年的调整,湖口县留下来的国营工业企业有:①湖口县联合工厂,退回原来并入的3个手工业合作社,将该厂改为“湖口县农机修配厂”。③湖口县矽砂矿(原名型砂矿),1958年工人发展到一千余人,因占用农业劳动力过多,而矽砂的销售量又每况愈下,于是精简人员,只留下140余人继续生产。⑧湖口县印刷厂,维持国营性质,退回了老社员的股金。④湖口县发电厂。
   湖口县炼铁厂、湖口县制糖厂、湖口县造纸厂、湖口县人造纤维厂等已在1961年下马。
  1963年,国家和地方共投资16万元筹建湖口县自来水厂,1964年7月1日竣工,解决了县城用水难的问题。1968年,都、湖、彭三县合资筹建湖口化肥厂。但由于“文革”的干扰,多年来一直处于半建半停状态,于1978年被迫下马,净损105.7万元。
   湖口县农机二厂原为国营湖口县拖拉机站,转J一后生产搞不上去,连年亏损,于1981年元月下马。
  1970年之后,先后创办了湖口县电机厂、湖口县玻璃厂、湖口县农药厂、湖口县制药厂、湖口县砖瓦厂、湖口县浓缩饲料厂、湖口县啤酒厂、湖口县羊毛衫厂。在一个时期内,这些工业企业由于受“文革”影响,吃“大锅饭”大都单纯追求产量的高指标,忽视产品质量,忽视经济效益,不注重市场调节,不注重经营方式,部分工厂出现亏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经济政策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工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湖口县工业开始注重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国营工业得到稳步发展。但县砖瓦厂自1983年起由于盲目上技改项目,加之经营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乃至停产。湖口玻璃厂也由于相同的原因,从1986年起走下坡路,及至业不抵债,被迫停产。4.2万吨玻璃厂扩建工程(1988年定名为钟山玻璃厂)1986年初省计委批准扩大初步设计,同年5月正式开工,1987年3月列入全省20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投资总额预算2970多万元。
  到1988年,湖口国营工业已有20个厂(矿),其中预算内工业13个;属于经委系统的9个:玻璃模具厂、电机厂、水泥厂、农药厂、县砖瓦厂、羊毛衫厂、印刷厂、矽砂公司和湖口玻璃厂;属于商业系统的1个:啤酒厂;属于粮食系统的2个:湖口粮食油加工厂、湖口浓缩饲料厂;属于城建系统的1个:自来水公司。
   另外,中央、省、市驻县工业企业有:江西阀门厂(6502厂)、江新造船厂、九江造船厂和钟山制药厂,详见《主要厂(矿)简介》章。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历年国营工厂数和总产值统计表)=]第五节县办集体工业
   一、二轻工业
   湖口二轻工业是在县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集体所有制,管理人员和工人均为集体编制,归劳动部门管理。
  从1960年起县城有些手工业社逐渐由手工业生产转变为第二轻工业生产,改社为厂,但形成规模、形成体系则是到1984年。这年县政府成立了二轻局,作为政府管理二轻工业的职能部门,从此,管理体制理顺了,生产趋于稳定,现在已成为全县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
  到1988年,全系统共有8个厂:湖口工具厂、湖口五金厂、湖口船用配件厂、湖口钢锉厂、湖口灯具厂、湖口服装厂、湖口皮革厂、湖口木器油漆厂等。现有职工131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7人,获初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10人;有固定资产236万元,厂房总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有车、铣、刨、磨、冲、钻等机床及电动设备共460多台,检测设备50多件。
  在8个工厂中有5个厂主要生产出口创汇产品,它们是工具厂、钢锉厂、服装厂、皮革厂和灯具厂,其它3厂也生产部分出口产品。工具厂是本县生产出口创汇的骨干厂,1988年总产值678万元,其中外汇产值625万元,创外汇额167万美元。
   二、其它
   其它县办集体工业按行业归口管理。
  归县经委主管的有湖口织布厂、湖口包装厂、湖口采石矿和湖口第二矽砂公司,归县交通局主管的有湖口造船厂。归县供销联社主管的有湖口陶瓷厂和三里印刷厂。归县物资局主管的有湖口扁丝厂。
   [=此处为表格(1973-1988年湖口县二轻工业基本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75-1988年湖口县=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表)=]第六节乡镇工业
  湖口县乡镇工业(1984年前称社队工业)是在各乡(镇)手工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1978年形成规模,自成体系。这一年县革委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各乡(镇)相应成立社队企业办公室(1984年分别改称乡镇企业管理局和乡镇企业办公室),对乡镇工业施行管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伸长两条短腿”的方针指导下,乡镇工业发展较快,至1988年,全县有乡镇工业2273个,其中乡镇办的80个,村及村以下的2193个。规模较大的,即年产值30万元以上的有:湖口内燃机配件厂(流泗乡)、流泗砖瓦厂、流泗合金厂、流泗油化厂、流泗机修厂、张青管件厂、张青轧花厂、文桥农机厂、马影石灰厂、武山砖瓦厂、城山辅机厂、舜德综合厂、东庄卷门厂、凰村福利油毡厂等14家,其中湖口内燃机配件厂居全县乡镇工业之首,1988年产值486万元,占当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3690万元的13.17%。
  以乡比较,流泗乡居全县第一位。在14个重点乡镇工业中,流泗乡占5家,合35.7%,1988年乡镇工业产值1066万元,占全县当年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8.89%;其次是张青乡、东庄乡和武山乡。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1988年乡镇工业统计表)=][=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乡镇工业统计表)=][=此处为表格(湖口县1978-1988年乡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集体工业基本情况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第二十章工业门类
  湖口工业既有重工业,也有轻工业。重工业主要有造船、机械制造、采掘、建材等。轻工业主要有玻璃制造、纺织、农药、医药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
   第一节重工业类
   一、造船工业
  湖口造船业在清末民国期间除官办军工能够修理兵舰外,主要是修造木帆船和木划子。建国后,1957年前也只能修造木帆船和木划子。1957年开始造第一艘木质机动船,随后又造了木质拖轮、钢质机动船和钢质、水泥机驳。1964年江西九江船厂(原称红旗船厂)、1971年江新厂建成后,造船能力才大大加强,可造300马力以上工程船,80客位以上沿海客渡轮、650吨以下矿驳,还可以造汽车渡轮,气垫船、航标船、喷水船和交通艇等。
  现有造船厂3个:湖口造船厂(县属集体企业)、九江造船厂(九江市属全民企业)和江新造船厂(中国船舶总公司所属全民企业)。配件厂3个:湖口船用配件厂(二轻工业口)、城山辅机厂(乡镇工业)和江西船用阀门厂(中国船舶总公司所属全民企业)。总共有工人和管理人员3157人。主要设备有:千吨级船台4座和五百吨级船台4座。拥有各种机床等大型设备1700台(套)。1988年共生产船只16艘。近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和船舶销路不景气,造船工业每况愈下,九江造船厂和江新造船厂连年亏损,负债累累,部分工人停工待业。湖口造船厂因为建立了比较好的生产经营责任制,形势尚好,但也经常处于“等米下锅”的境况。
   二、机械制造工业
  湖口县机械制造业起步于1958年,都是以修造农机具和生产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起家。1958年在原县轧花厂基础上建立的湖口农业机械厂(玻璃模具厂前身)开始就是生产人力轧花机。同时成立的流泗农机厂(内配厂前身)开始也是修造农机具。60年代纷纷建立起来的公社农机厂基本上都是修理农机具。
  进入70年代后,机械制造行业生产能力提高,开始由以修为主转为以造为主,能制造拖拉机拖车、手扶拖拉机拖斗、脱粒机、碾米机、水利启闭机、农用水泵、闸阀以及内燃机配件,但产品零乱,未定型。
  80年代后,注意发展定型系列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如工具厂的把斧系列产品,内配厂的曲轴系列产品,玻璃模具厂的玻璃模具系列产品以及钢锉厂的八角鎯头系列产品等等。现在机械制造的主要厂家有:玻璃模具厂、县工具厂、钢锉厂、湖口内配厂、舜德综合厂、东庄卷门厂、张青管件厂等。在这些厂家中,玻璃模具厂是老资格的国营企业,但由于久未探索出定型定点产品,受到的冲击较多,因此发展缓慢;最近,玻璃行业销路不畅,其模具的生产也受到影响。县工具厂生产的把斧系列产品是本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内配厂70年代生产的农用水泵系列产品风行一时,80年代生产的曲轴系列产品在省内省外都很畅销。1988年试制的空气压缩机曲轴被美国一家公司购去,经过半年多的普遍检测、强化试验和装机试验,终于得到认可,美方提出订货。该厂球墨铸铁工艺享有很高声誉,现正向张青、大垅等乡的乡办企业传授。
   三、采掘建材工业
  采掘工业湖口县蕴藏着丰富的矽砂资源。1957年开始在柘矶附近建立湖口县型砂矿,对外出售型砂,产品畅销于15个大工业城市的机械制造厂。以后,又在流泗乡沙洲等地开采矽砂,湖口共大也成立了矽砂矿。湖口矽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原砂,它的耐火度高,含泥量低,含石英率95%以上,可用于建筑,也可用于铸造,而且是黄料玻璃的主要原料。矿藏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1988年,主要采掘矽砂企业有湖口县矽砂公司、湖口县第二矽砂公司、共大湖口分校矽砂矿,年产量42万吨。近年由于压缩基建项目,矽砂需求量相应减少,加上“三角债务”严重,致使矽砂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采掘工业中还有块石的采掘。主要企业有湖口采石矿(矿址皂湖),以及马影、张青、文桥、屏峰、舜德等乡的乡村企业。1988年产量7.7万吨。
   建材工业湖口县的建材生产建国前就有,建国后主要有砖瓦、石灰、水泥、预制构件等。
  湖口县砖瓦生产,在1976年以前是小焖窑手工生产,70年代以前以柴草作燃料,对山林破坏力很大,70年代后逐渐改以烟煤作燃料。1976年湖口县砖瓦厂建立后,湖口砖瓦开始采用隧道窑、轮窑烧制,制砖采用机械化、电气化。嗣后,流泗砖瓦厂、马影董埂砖瓦厂、武山砖瓦厂相继建成投产后,湖口机制砖生产达到了一定规模。与此同时,乡、村及个体户小砖瓦也得到适当发展。1988年年产砖2782万块,其中县砖瓦厂机制砖1040万块,乡镇企业174.2万块。机制砖质地较好,流泗砖瓦,一的机制砖获省优称号。近年由于压缩基建项目,砖瓦市场不景气,生产受到影响。
   湖口县水泥厂主要生产矿渣硅酸盐325标号、425标号水泥,年产量已达15600吨。
   石灰主要是由乡镇企业生产,1986年最高生产18199吨,1988年生产12875吨。
  1988年,全县有建材工业企业19个,其中水泥制造业1个,水泥制品和石棉水泥制品业5个,砖瓦、石灰和轻质建筑材料制品业11个。
   四、机电工业
  湖口县自1971年11月建立湖口县电器厂(1983年改名湖口县灯具厂)起,开始有机电生产,至1988年生产机电的有两个厂。除灯具厂外,还有湖口电机厂(1973年建),主要生产5、6、7千瓦小型电动机,SFF-195等系列飞轮永磁交流发电机,小型变压器系列产品,各式台灯、吊灯、节能灯、起辉器、镇流器等。80年代中期,张青乡试制成16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因技术不过关、资金短缺等原因未投入批量生产。
   五、电力工业及电力供应
  1950年华大加工米厂发电车间开始发电,仅50千瓦。1953年正式成立湖口发电厂后,发电量增至100千瓦,县城居民才开始用电照明。1956年因建电力提灌站(后未通水,仅存部分渠道),电厂迁至大岭外,规模有所发展,具有135千瓦、150千瓦机组各一套,除供县城居民照明用电外,还可供部分工业用电。1969年九江供电局开始在上石钟山和对岸梅家洲建高压输电线跨越铁塔,同时在湖口三里街附近建造变电站(1万千伏安,容量110千伏)。上石钟山铁塔高87米,对岸塔高104米,线跨鄱阳湖1000余米水面01972年底,全县共有10千瓦伏高压配电线路4条:即县城、原工业局、江新厂、五七厂线路,总容量3200千伏安。随着用户的发展,县城、工业局两条线路不断递接,延伸至牛脚湖、愚公洞等中型排灌站;工业线路已达12公里,直至凰村西山。全县城乡供电由1985年45003426万度增加到1988年的79404415万度。1988年还对全县高、低压线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提高了电压质量。
  1980年,开始筹建3个输变电工程:
  城山35KV输变电工程建于1981年,年底竣工,为全县第一个农用变电站。线路从三里至城山,全长18.5公里。以城山为中心,再引出6条10KV输电干线;分别给城山、东庄、江桥、舜德、高桥、流芳、傅垅、文桥、及共大等处。
   张青10KV输变电工程建于1983年。由三里变电站引出10千伏线路,总长9.8公里,为张青、马影、三里、南北港等处送电。
   流泗35KV输变电工程建于1983年。输变电线路总长16.5公里,分别为流泗、大垅、黄茅堤、凰村等地送电。
  至1984年底,全县农村已建成投产35千伏高压输电线两条,共长35公里;35千伏变电站两座。架设10千伏高压配电线路4条,建成投产排灌站10座,装机达900千瓦。
   现在三里变电站已成为大型枢纽站,不仅能将高压电输送到全县各地,还能将高压电输送至都昌和彭泽两县。
  此外,自1960年起,先后在武山红石、城山二房涧、流泗莲花、流芳红山和江桥等地兴修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现仅存武山红石水库发电站。此电站1973年建成,装机容量55千瓦,架设高压线路12公里,低压线20公里,年发电量约3万度。
   县城供电由九江供电局湖口供电所,农村用电由县水利电力局管理。
   第二节轻工业类
   一、轧花工业
  轧花,湖口建国前已经很兴旺,但都用人力。1951年流泗轧花厂建成后,开始机械化生产,后由皮辊机发展到现在的自动化流程的锯齿机生产。
  1960年湖口县轧花厂撤销后,分别在马影、文桥、舜德三个公社建立了轧花厂,现在流泗、马影、文桥、舜德轧花厂均属国营企业,属县供销联社管理。70年代中期办了张青轧花厂,属乡办工业。
   轧花属季节性生产,主要完成本县产棉花的加工任务,常年5-7万担。1988年产值361万元,这年棉花大减产,故产值低。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部分年份轧花工业基本情况表)=]二、纺织工业
  湖口县手工纺织业历史悠久,手工业部分已介绍。但进入机械化生产是1971年湖口县织布厂建成之后。现有纺织工业主要是两个,除织布厂外,还有羊毛衫厂。主要生产纯棉市布、宽、窄幅纯棉、棉混华达呢、羊毛衫、棉毛衫、晴纶衫等系列产品。1988年生产各种白布171.2万米,各式男、女、童衫、裤36万件。
   乡镇及个体工业还生产一些毛巾和纱袜,规模甚小,且时办时停,批量不大。
   三、食品加工工业
  湖口县食品工业门类较多,主要有粮油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以及饮料加工业等。粮食加工业全县有3个,主要生产大米、面粉以及面条。大米年产量可达4300吨,I面粉可达1000吨,全部实行了机械化、电气化生产。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全县有9个,1988年产量已达1505吨,生产也是机械化。
   全县食品、饮料加工业共22个,其中食品加工业(不含个体户)17个。
   食品加工业主要有:
  肉类加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肉类加工和销售由县食品公司专营,在各公社都设有食品站。1985年放开,经营肉类的个体户急剧增加,屠宰量也随之增加。
  鱼类加工1980年以前,由县水产公司专营,年平均加工各类鱼干一千担以上,鲜卤鱼400担以上,鲜卤鱼主要出口罗马尼亚。1980年以后水产经营放开,鲜鱼需求量大,鱼类加工急剧下降。1988年加工鲜卤鱼仅100担。糟鱼加工在湖口有悠久历史,加工工艺精良,但一直未形成批量生产。
  糕点加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县城有一家食品加工厂,各公社供销合作社都设有糕点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办企业中的糕点加工和个体户糕点坊迅速发展,加上原有的糕点坊,可以说是星罗棋布。糕点产品中,交切糖和寸金糖属地方名特产品。
   豆豉加工业县食品厂制作的湖口豆豉,亦称五香豆豉,色、香、味俱佳,是菜肴的好佐料,且价廉物美,畅销长江中、下游流域。
   饮料加工主要产品是湖口啤酒厂生产的石钟啤酒,曾获省优称号,1988年年产3176吨,畅销省内外。
   四、医药、农药生产工业
  1968年湖口县医药公司成立药材饮片加工厂,加工部分中药材。1978年成立钟山制药厂,生产20余种中成药,有针、片、糖浆、口服液等4个剂型,其中以蛇胆川贝液批量最大,延续期最长。1988年总产值1405万元,实现利税193万元,上缴利税156万元,具有中型中成药厂的规模。
   农药生产厂家主要是湖口农药厂。该厂1988年被县政府列入重点技改项目的水胺硫磷生产线建成后将会有大的发展。
   五、其它
  服装、皮革制造业除县服装厂、皮革厂外,各乡(镇)均有服装厂(店、铺)。县服装厂(前身为湖口缝纫社)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来料加工成衣,同时生产少量商品服装。80年代后期转为生产出口批量服装。皮革厂80年代中期前生产内销皮鞋及布鞋,80年代后期转产出口皮手套等劳保用品。 五金业有县五金厂、东庄卷门厂、扁丝厂及生产小五金的个体户。五金厂主要生产黑、白铁小五金,东庄卷门厂生产铝质卷门,扁丝厂生产公文夹等小五金,其它乡镇办综合厂(农机厂)也生产一些小五金。
  鞭炮烟花业建国前和湖口解放初期文桥、马影等地民间就生产鞭炮。农业合作化后停止生产。70年代后期文桥乡办企业率先生产鞭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户兴盛起来,现在不仅可以生产鞭炮,还可生产各种烟花。但均为手工操作。
   有色金属冶炼业主要是流泗合金厂生产稀土镁硅铁合金。该厂起步晚,发展快,经济效益好。
   第二十一章生产经营
   第一节产品产量
  主要产品有:船舶、船用锚链、船用铰锚关、玻璃模具、曲轴、。低压闸阀、出口把斧、出口八角锤、出口洋镐、水泵、锉刀、管件(铸铁及塑料两种)、中、小型农机(具)、铝质卷门、稀土镁硅铁合金、矽砂、水泥、块石、石灰、机制砖和青砖、水泥预制构件、小型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镇流器、起辉器、灯具、各式羊(棉)毛衫(裤)、棉布、服装、皮鞋、劳保手套、啤酒、豆豉、糕点、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配合饲料等。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历年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一览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产品质量:近几年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机制砖、水泥、电机、农药、羊毛衫、圆模等产品质量,通过抽样等方法进行检查,稳定提高率达到100%。170吨自航自卸工程船、250吨沿海货轮、80客位沿海客轮都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其中尤以80客位沿海客轮造型美、易操作、航速快等优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称赞。
  1984年至1988年,产品创省优、部优共、11项,其中部优2项,省优9项(见表)。全县产品质量稳定率5年平均97.6%,其中1986年达100%。为了确保产量质量的提高,各企业以拳头产品为龙头,广泛开展了创优活动,制订了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成立QC小组,收效较好,各种产品的合格率、正品率、一级品率有较大的提高,优质产品产量逐步增长。县工具厂在全国八省一市质量诊断验收中得810分,属全省轻工系统质量诊断验收分数最高的企业。
   第二节技术开发
  技术改造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改变企业现有设备落后、技术落后的状况,湖口县工业企业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1984年至1988年,全县县属工业企业技改投资总额962万元,共进行技术改造项目24项,其中1988年完成2项,即织布厂30台宽幅布机和包装厂再生编织布生产线的织布车间,两项改造均已进入投产;与此同时,上年印刷厂的书刊生产线也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书刊印刷。新增工业产值1576万元,新增利税201万元。
  1988年还有8项技术改造正在准备中,其中属经委口的3项:水泥厂的预加水成球已经省批准,1989年开工:农药厂的水胺硫磷生产线已经省批准,现正着手技术和资金的筹备;羊毛衫厂的台车生产线已立项上报,另5项是:县啤酒厂续建项目,年产1万吨啤酒生产线的配套(含0.2万吨麦芽车间);流泗内配厂的曲轴生产线的配套完善,大垅传动机械厂的填平补齐铣床、磨床设备,文桥毛巾厂的填平补齐织机、锅炉等设备以及文桥农机厂的新上小冲床设备等。文桥和大垅两个项目后来未实施。
  新产品开发:为增强企业的活力,积极投入竞争市场,各企业单位不断开发新产品。1984年至1988年,全县共开发新产品38项,其中1987年开发新产品14项:6160A曲轴、290曲轴、稀土镁合金、异型玻璃模具、镀锌扁丝、棉麻布、带柄八角锤、丝绣花女衫、TCC-300型双头熔压成型机,节能镇流器、钢质自卸船、多菌灵胶悬剂、轻质飘珠保温砖。其中6160A曲轴和节能镇流器获省优秀新产品称号。
   [=此处为表格(1984-1988年湖口县工业产品创优情况表)=]
  1988年共开发新产品9项,按期通过鉴定验收的6项:农药厂的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省计划)、电机厂的185型永磁交流飞轮式发电机(市计划)、包装厂的再生塑料编织布(市计划)、织布厂的棉麻交织布(市计划)、大垅铸造厂的行星摆线针轮减速机(市计划)、湖口灯具厂的多功能旅游小刀(市计划)。正在试制中的项目有:湖口合金厂的铝镁合金粉(市计划)、湖口扁丝厂镀锌文件夹(市计划)、玻璃厂的童袜生产线。第三节产值效益
  1949年湖口县解放,当时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31.4万元,而且几乎全部是手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口工业发展较快。1980年工业总产值2191万元,是建国初的70倍。1983年工业总产值3193万元。从1979年算起,五年中每年平均递增7%,从1949年算起,35年中,每年平均递增14.5%。
  1987年,工业总产值5145万元,比1983年增长61.6%,其中轻工业产值3341万元,重工业产值1819万元;全民工业1549万元,比1983年有所减少,但集体工业增长幅度大,总产值3600万元,增长176.92%。在集体工业中二轻工业形势很好,总产值1004.4万元,比1983年增长87.92%,其中出口产品产值766万元,占76.26%。这一年乡镇工业发展更快,总产值1441万元,比1983年增长197.11%。
  1988年县辖工业总产值5783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轻工业3358万元,比上年增长0.49%;重工业2425万元,比上年增长33.34%;县辖全民预算内13个工业企业(其中2个亏损企业)完成产值1546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超额完成任务的有农药厂、羊毛衫厂、织布厂、印刷厂、矽砂公司、玻璃模具厂;二轻工业产值1190万元,比上年增长20.4%;乡镇企业产值1736万元,比上年增长12%。
  经济效益:1988年县辖全民预算内工业企业每百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12.67万元,每百万元资金实现利税12.01万元,每百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10.84万元。每百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116.91万元,每百万元产值占用定额流动资金31.8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85天,销售收入2125万元,劳动生产率7948元/人。
  1988年集体企业产品销售收入3266万元,销售税金142万元,每百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税利5.9万元,每百万元资金实现税利5.58万元,劳动生产率6808元/人。每百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183.2万元,每百万元产值占定额流动资金22.9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02天。
  1988年预算内全民工业销售税金118万元,实现利润94万元。二轻工业上缴税金49.2万元,实现利润9.7万元。乡镇工业上缴税金45.2万元,实现利润5.2万元。[=此处为表格(1988年湖口县主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企业改革
   从1984年开始,全县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
  在经济责任制方面,实行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明确厂长(经理)在企业经营中的行政指挥权和任期责任。198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推行以上交利润基数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集体企业实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办工业企业中,中等规模以上,生产较为稳定的,实行厂长负责、集体承包,规模较小、微利或亏损企业分别实行租凭或承包经营,部分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在企业内部也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在改革分配制度方面,各企业为端掉“大锅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的实行生产、销售与工资、奖金挂钩的浮动工资制,有的实行全额计件工资,有的实行保本计件工资。县羊毛衫厂从1982年起就实行计件工资制,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8年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计划,超额完成工业产值56.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5%。1982年至1988年,工业产值、利税每年均以30%的速度递增。
  1988年,在全面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与15个企业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书,将企业经营目标落到实处,对承包企业的厂长(经理)原则上一定三年不变,每年审计一次,定为考核企业法人代表的重要依据;对后进企业的承包暂定一年,如半年以后仍然不能打开局面者,即终止合同。
   第二十二章主要厂(矿)简介
   第一节国营厂(矿)
  玻璃模具厂初建时厂址在上石钟山原国民党海军工厂旧址,现厂址在三里大道。建于1958年秋,原名湖口农机厂,曾多次更名,1968年改今厂名。
  该厂最早以生产人力轧花机(车)为主,后生产过插种机、插秧机、单铧犁、农用运输拖车、液压农用翻斗拖车、农用柴油机、车床车头箱床身,还试制过枪和汽车。这些产品均未定型定点,技术设备不适应,或产销不对路,故寿命都很短暂,近年开始生产高压玻璃瓶模具,并进行轴承盖切削加工等。生产比较专一化,但随着玻璃瓶罐市场的疲软,模具销售也受到掣肘。
   该厂自然形成的治厂方针是一个“稳”字,所以未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1975年至1980年总产值共为31万元,上交利润3.1万元,交纳税金9.9万元,亏损11.6万元。1980年之后改革管理制度,研究市场信息,生产对路产品,1983年完成总产值46.19万元,销售收入42.92万元,完成利润0.51万元,上缴税利1.35万元;1984年总产值50.12万元,销售收入44.29万元,上缴利税1.29万元;1985年总产值达79万元。1988年总产值达81.3万元,销售收入77.2万元,上缴利润0.3万元,上缴税利3.55万元。
  厂房面积现有7402平方米,车间4座,有各种不同的工作母机和机械设备45台(套),其中80%的设备属切削系统。全厂现有职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员9人。
  湖口县矽砂公司矿址在柘矶东0.5公里处,距县城3.5公里。建于1957年冬,原名湖口县型砂矿。建矿初期运输主要是靠肩挑、手推,1960年有了板车,1962年改用“土铁路”、“土火车”,1974年之后实行卷扬机装船,保证了安全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
  1963年开始生产管道洗砂,粒度一直保持在50-150目,含石英量已达到88-92%。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该矿以质优取胜,产品很受用户欢迎,畅销于上海、南京、无锡、武汉、重庆等15个工业城市。
  公司创办30余年来,累计产量310万吨,产值1887万元,上缴国家利税累计达610万元,其中1988年产量15.2万吨,产值81万元,销售收入78.6万元,实现利润3.54万元,上缴利税5.17万元。
  公司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房屋建筑达1万多平方米,下设有两个矿区和机电车间、机修车间,有机械化码头和简易码头各一座,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受载能力每小时可达300吨,大小船舶长年四季均可受载。1985年以来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先后添置了800米皮带运输机,配制了一套水洗加工砂设备,实现了生产半机械化。近年由于矽砂滞销,加之经营不善,效益不佳,1987年亏损17.3万元。
   该公司现有职工22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人。
  湖口县砖瓦厂该厂始建于1976年,厂址在凰村乡牛脚湖,距县城10公里,占地面积3.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10平方米。建厂当年兴建隧道窑一座,购置350型制砖机2台、粉破碎机1台、车床2台、刨床l台、拖拉机3辆,汽车3辆、80千瓦发电机组2台(套),兴建了相应配套的厂房设施等,固定资产原值达107.4万元,主要产品是粘土砖,烧结砖。
  1980年陆续购置东风-60型推土机3台,使该厂的机砖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000万块。1984年投资60余万元,新建24门轮窑一座,购置450大型制砖机一台(套)。
  该厂自投产以来,共为国家创税金49.3万元,生产青、红机制砖133801万块,其中1988年缴利税6.8万元,工业总产值年平均70万元(1980年不变价)。
   该厂现有职工198人,其中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8人。
   近年来,由于盲目投资扩建,加之经营不善,连年出现亏损,1987年亏损34.43万元,1988年亏损12.8万元。现在由于债台高筑已被迫停产。
  湖口县玻璃厂该厂地处柘矶,距县城4公里,是1971年县矽砂公司创办的附属厂。1978年从矽砂公司分离出来,称湖口玻璃厂。办厂初期条件简陋,只有两口坩锅小圆炉,靠手工吹制,试产酒瓶。由于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试产不久即停产。1974年6月再度上马,圆炉扩大到7口坩锅,更新了设备,采取手工机制和手工吹制两种生产方式。1975年,将圆炉扩建成4.2平方米池炉,仍以手工机械操作为主。1978年,又将池炉扩大到8.6平方米,并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退火窑,日产量由4吨增加到10吨。1981年投资39.2万元,再度扩建成16平方米池炉,将手工机械改为油压机,机械操作实行电子数控,并安装空调设备,实现了制瓶生产全自动化。
  该厂主要生产黄料玻璃瓶。建厂以来共生产玻璃瓶2万余吨,产值1474万元,销售收入1436万元,上缴利税172万元,其中最高水平为1985年,完成产量4246吨,产值241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上缴利税36万元,一度成为本县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得到省轻工业厅和国家轻工业部的重视。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163万元,建筑面积达5641平方米,建有制瓶、配料、机电、机修4个车间,有一套化验设备,各种测验手段齐全。
  近两年来,由于产品滞销,原料燃料供应困难和管理不善等原因,生产连年亏损,被迫于1987年10月停产,截至1988年,:累计亏损额达119万元。目前尚余技术工人83人。
  附:4.2万吨玻璃扩建工程1986年初经国家轻工部批准,扩建年产4.2万吨玻璃工程,为江西省20个重点工程之一。1988年正式命名为钟山玻璃厂,当时核定总投资2987万元,其中轻工部投资1400万元,省1400万元,市100万元,县自筹87万元。于1986年5月开工,预计1989年年底建成投产。1988年前累计已投资2079万元,后受宏观控制和物价上涨诸因素影响,距实际建设所需资金尚缺1370万元无法落实,不能按期建成投产。
   湖口县羊毛衫厂建于1980年元月,厂址在杨港,距县城1公里,是利用原已下马的化肥厂旧址改建的。
  1981年,生产出第一批弹力锦纶、腈纶、开司米、羊毛腈纶混纺绒线织成的各式衫、裤、帽、围巾等产品,当年创产值14万元。1985年,新增圆机生产线,建有漂染车间和成衣车间,年织染能力150吨,成衣可达40万件。
  近四年来该厂发展很快,生产管理实行工资奖金和产量、质量、销售利润三挂钩,产品生产由单一羊毛衫织品发展到针织坯布、内衣、汗布等,共生产内衣70万件、坯布300吨、羊毛衫等横机产品45万件,产品质量一等品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产品行销六省一市,甚至远销到新西兰、利比里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V领绣花开衫获得1986年省优产品称号。产品产量、产值、税利同步增长率达到了20-30%,共创产值650万元(其中1988年达到246万元),实现利税76.6万元。
  该厂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厂房面积4600平方米。横机生产有编织、缝合两个车间;圆机生产线有织造、染漂、成衣3个车间。机械设备主要有横机50台,圆机12台、中速包缝机50台、120马力发电机组1台套以及染色机、裁剪切条机、罗纹机等100余台套。现有固定职工90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
  湖口县自来水公司原名湖口县自来水厂,公司在大中路,泵房在下石钟山。1963年投资16万元筹建,1964年7月落成。泵房内装深水泵一台,配套电动功率28VW,泵出水量为72吨/小时。泵房外设有反应池(反应效力为80吨/小时)、还有沉淀池,快滤池和清水池。1978年10月扩建一级泵房,装机3台,总容量为56VW,总出水量423吨/小时,由于工程设计的失误,新泵房建成不到3个月便倾斜了6厘米,冬季水位落到高程8米处便抽不上水,后来虽进行了纠正但仍不理想。1979年改造全城输水管网,该厂内改造后的输水管道共长4880米,其中铁铸管2122米,余为压力碱管。与新泵房相配套的新净化系统于1982年5月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该公司的生产能力已经增加到日产7000-10000吨自来水,水质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饮水标准。总产值达13.5万元,利润7万元。
  近几年来,公司不断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产量、产值逐年提高。1988年生产自来水163万吨,产值达23万元,销售收入39万元,实现利润8.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4年的3486元/人上升到4788元/人,是该公司创建以来的最高水平。
   该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41万元,职工80人。
   湖口县电机厂厂址在城外大岭东侧建设港附近。原为县水电厂,九江市向湖口输送高压电后,1973年始改建为该厂。
  建厂初期,只有各式普通机床10台,却试制成功了12千瓦三相异步交流发电机和28千瓦电焊机。1975年试制成功4.5千瓦飞轮发电机,随后陆续发展生产了手摇水泵,高压接座,洗衣机接线板,倒顺开关,水箱漏斗,5、6、7千瓦电动机,50千伏安变压器,SFF-195、RFF-175、SVF-180、SVF-185等系列飞轮永磁交流发电机,近两年还发展了镀锌、镀铬、烤漆等生产。
  该厂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的改革,努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1988年加入了庐山小动力集团,为发展柴油机生产作出努力,获得国家计量局三级计量验收和江西省标准局的标准化验收。
   多年来,该厂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与多家主机厂配套出口,其中S195柴油机于1986年荣获国家银质奖;SVF-180永磁交流发电机是江西省1988年机电行业中的新产品。
   目前该厂拥有较齐全的冷热加工设备,具有生产各类型号永磁交流发电机(年产量5-6万台)和1-7.5千瓦不同规格的三相交流同步发电机的能力。
  1988年工业产值80万元,生产各式发电机23727台,销售收入65万元,完成利润2.1万元,上缴利税1.8万元。垒厂现有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34万元,职工11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人。
   湖口县水泥厂该厂位于湖口马影乡海山村,距县城8公里,前身是县手工业联社所属的石灰社,1969年迁往现址,改名湖口县水泥厂。
  1977年进行扩建,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更新设备,改造生产环境,水泥产量逐年提高。主要产品是矿渣硅酸盐325、425标号水泥,年产量可达16000吨,年均产值80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远销上海、安徽、湖北、九江、景德镇、都昌等地。建厂以来共为国家创利税155.7万元,其中1986年32万元,为该厂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26.4万元,销售收入达194万元,总产值81万元,共生产水泥15600吨。
  全厂占地面积8040平方米,建筑面积566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各式机床8台(套)、运输给料设备47套、电热设备33套、破碎机械8台,水泥专用设备9套、水泥检测设备12台,汽车3辆,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职工217人,其中有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5人。
  该厂是本县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较早的一个企业,建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厂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和吸收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及5级以上技术工共60余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0%。
  湖口县印刷厂厂址在双钟镇大中路,前身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南昌许某开办的许记印刷所。1954年胡文仁等十余人筹集股金创办了印刷组,有3台脚踏圆盘机,年产值约万元。1956年为印刷合作社,1958年转为全民所有制印刷厂。该厂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印《湖口报》,1960年《湖口报》停办,印刷厂交县工交局管理,现由经委归口管理。
  该厂生产早期以手工业为主,后来逐步发展到机械化、电动化。现有自动四开平台机2台、手摆平台机4台、自动对开平台机1台、手摆对开平台机l台、自动圆盘机7台、手摆圆盘机2台以及其它机械共38台。
  近几年来,该厂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生产有所发展,扎件生产年均可达70万元,书刊、期刊生产年均可达40万元。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1988年在全九江市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
  1988年产值47万元,销售收入57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上缴利税3.1万元。
   全厂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现有职工72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
  湖口县农药厂厂址在城郊三里林场附近,离县城1公里。前身是双钟公社的菌肥厂,生产颗粒肥料,1972年改为湖口县农药厂。建厂初期用土法生产农药,因无法防尘,严重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为此,该厂一方面加速机械化生产,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吸尘器,引进脉冲除尘器4台,使污染程度大大降低。1978年之后,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从上海购进一台生产主机,年产量可达36千吨。1979年建立了化验室,1980年新建了1800平方米的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车间。其它设备有:各种大小储斗7台,大小管道1000平方米,配合电箱3台,搅拌机1台,大小旋风收集器5台,灌包机1组,破碎机6台,提升机1台。
  1982年政府又将下马了的农机二厂厂房及全部设备转拨该厂,使其固定资产达73.6万元。
  该厂主要产品有4%叶蝉粉、1.5%甲基混合粉、1%乙基混合粉、可湿性六六六粉,4%速灭威粉等。l982年产量达7737吨,1983年产量7212吨,1984年因禁止生产可湿性六六六粉,农药销售量急剧下降,年产量1029吨,产值为55.9万元,比1983年产值下降,比1982年的销售收入减少5倍,全年亏损9.5万元。
  但该厂在改革中求生存,努力发展水剂农药,改建了年产3万吨粉剂生产线、年产1干吨乳剂调配生产线和年产5百吨胶悬剂生产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建厂以来,共生产出20个农药品种,累计产量3.2万吨,共创产值2104万元,实现利税98万元,扭亏为盈。1988年生产各种农药1150吨,产值达359万元,销售收益464万元,实现利润29.6万元,上缴利税14.6万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全厂占地面积7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116.6万元。现有职工127人,其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12人。
  湖口县啤酒厂该厂在县城东门外,大岭西侧。它的前身是湖口豆腐合作社,始建于1955年。当时有职工18人,主要产品有豆豉、豆腐、酱菜、酱油和豆芽等。
  1958年,豆腐社和贸易公司的糕点车间、县办的白酒厂、公私合营的南杂商店的糕点作坊,合并成立了湖口县食品加工厂,职工共有54人,产品增加了白酒和配制酒以及各式糕点等,年销售收入2.5-3万元。
  1965年,厂址迁到云亭路(即今啤酒厂厂址),将各车间集中在一起,食品加工厂的规模渐大,职工此时增至86人,年销售收入增到24万元,当年上缴利润2万余元。在这次搬迁过程中,全厂职工挖山填塘,平整场地,将一个原是乱石成堆、野坟满地的大山沟改造成为一个宽敞的食品加工基地,为工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9年,建成年产规模500吨的啤酒生产线,至年底生产啤酒20吨,1980年生产啤酒230吨,上缴利润4万元。
  1981年,该厂正式与副食品公司分开,改属商业局领导。随着生产的扩大,啤酒销路也越来越广,除畅销本省各地外,还销往福建、安徽、湖北、江苏等省市。从1981年至1983年,年产啤酒都在800-1000吨,每年上缴利润3万余元,上缴利税20余万元。
  1984年,在国家商业部和省商业厅的支持下,扩建成5000吨的啤酒生产线,新建饮料车间一个,生产汽水和可乐等饮料。
  1985年该厂进行了体制改革,改为食品工业公司,下设啤酒厂、食品厂、豆制品厂,分别核算、自负盈亏。1986年三厂合并,正式成立湖口县啤酒厂,职工237人,当年生产啤酒2000吨,创产值76万元,上缴利税12.5万元,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这年亏损15万元。
  1987年,生产啤酒2479吨,创产值137万元,上缴利税27.3万元。由于市场变化、啤酒滞销,是年又发生亏损,三年亏损总额达50.2万元,该厂负债累累。
  1988年初调整了领导班子,全面推行责任承包制,生产啤酒3176吨,超该厂的历史纪录,并开发了新产品人参可乐,人参啤乐和高档补品酒“女儿红”,全年销售收入达436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上缴利税51.6万元,归还贷款56万元,清理追回陈欠38万元,终于扭亏为盈,使工厂走出困境。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啤酒万吨生产线的扩建工程,新建了万吨啤酒自动灌装车间,更新了锅炉等辅助设备,安装了4吨锅炉1台和120千瓦的发电机组两台,增设后发酵罐5个(每个容量12.5吨)。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192万元,职工239人。
  湖口县粮油加工厂厂址在西门。1951年湖口华大加工米厂和裕民商店榨油厂合并,改为华大农产品加工厂,1953年又改名为供销社机米厂。1954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县粮食局接管该厂,改名为粮食局制米厂,1955年厂址搬迁至西门,1957年县油脂公司并人粮食局制米厂,始改名为湖口县粮油加工厂。
  1980年,该厂从半机械化生产走上电气化生产,采用流水作业法,每日可加工大米5万余斤;1982年,设有大米、面粉、糠油、面条、饲料、油脂加工车间,从此粮油加工生产逐年发展。
  1988年完成总产值201.5万元,完成利税6千元,加工大米4124吨、面粉935吨、油脂104吨、饲料1499吨。该厂现有碾米机械6台,制粉机械12台,制油机械17台以及其它各种机械共61台,还配有115千瓦的电动机和120伏的变压器等。
   该厂直属粮食局管理,现有职工35人。
  湖口县浓缩饲料厂厂址在县城外建设港,距县城l公里,始建于1983年。建厂初期,有各种机械60余台套,各种配套设备100余件,是本县唯一生产各种配混合饲料的企业。投产5年来,根据市场需要,主要生产配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等,配方科学,价格低廉,供不应求,还销往安徽、湖北等地。近几年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年加工量从1985年的361吨增加到1988年的3165吨,经济效益由1985年的亏损扭转为1988年盈利6.5万元,产值由1985年14.4万元上升到1988年的108万元,实现了产量、产值、利税同步增长。
  该厂现有初清筛、粉碎机、混合机、配料机等各种设备61台(套),实现了机械化、电器化生产,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厂区面积达132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43万元,职工67人。
  湖口县流泗轧花厂厂址在流泗桥。始建于1952年,是本县较早的一个轧花企业,当时名称为湖口县第二轧花厂,现在是本县4个轧花厂中生产能力比较大的一个厂。该厂自建厂以来,生产较为稳定,规模逐渐扩大。1985年有职工56人,全年加工皮棉2万担,短绒3千担,完成产值300万元,上缴利税6.2万元。1987年加工皮棉2.44万担,完成产值531万元,是近几年来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
  1988年职工增加到74人,全年加工皮棉1.18万担,完成产值237万元,上缴税利2万元。
  该厂生产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生产,现有皮辊机、锯齿机、剥绒机、打包机等11台,固定资产40余万元。工厂占地面积8042平方米,厂房面积4050平方米,仓库面积1900平方米。
   第二节县办集体厂(矿)
  湖口县造船厂在县城回澜门左侧,铁屏山北麓临湖处,前身是湖口县木帆船修造合作社,始建于1956年,原厂址在北门象山西南侧东炮台临江处。当时只有50名工人,仅以修理木质船维持生产,年产值不足10万元。
  1964年6月,江西省航运管理局在湖口建九江造船厂(当时称红旗船厂),该厂‘地皮被征收,于1968年12月迁往现址。由于管理不善,企业长期陷于亏损状态,至1983年,几乎濒临倒闭。
  1984年该厂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工分制工资,分段包工和计件包工生产;同时加强了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先后投资1.5万元,选送13名青工参加省级焊工培训班,全部获得国家111类焊工合格证,坚持质优重奖,质劣重罚的原则,终于重获生机,当年实现产值60万元,1985年产值达到120万元,实现利税8万元。
  1986年该厂生产又落入低潮,工业产值不到65万元,比上年下降45%。对此,为争夺市场,该厂开始向沿海地区寻找市场,先后为福建华田公司建造lOOm2300马力的自航自卸工程船,为福建莆田县交通局建造80客位沿海客渡轮,不仅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而且自航自卸船的设计建造成功,填补了本省节能型船舶产品的一项空白。
  1987年建造各类船舶10艘,总吨位117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万元,上缴利税5.2万元,固定资产净增16万元;1988年建造各类船舶8艘,总吨位1270吨,完成工业产值221万元,上缴利税5万元,固定资产增至72万元。该厂现已具备一般大型生产机械,有设计、承造500吨级以下的各类内河、沿海客货船舶的能力。
   主要设备有500吨级简易船台4座,厂棚两间,各种电焊机32部,各种机床16台,发电机组2台(套)等。现有职工187人。
  湖口县陶瓷厂在凰村乡郭家口,离县城10公里。属县供销社管理。早在清光绪年间,有一名安徽宿松县人来郭家口缸窑岭的一个山凹里自建一座小土窑,生产烘笼、钵、坛等陶品。1958年凰村公社在这里建了陶瓷厂,属社办企业,1962年下马。1970年县商业供销部门在凰村开办陶瓷厂,1974年由县土产公司接管,1979年归县供销社领导。这时,除生产民用陶瓷外,还生产部分工业陶瓷。民用陶瓷年产值9.9万元;工业陶瓷年产值为9.3万元。1981年又扩建生产厂房,机械设备不断添置,年底,已有动力车间、粉碎车间、大货车间、小货车间共计3068平方米。机械设备有粉碎机、制缸机、大小压砖机、万能液压制砖机、炼泥机、球磨机、搅拌机、对滚机、过滤机等各式机械设备,有倒焰方窑3座,共计247.8立方米,有动力388匹马力以及凉棚和烘房等,现有固定资产80余万元,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
  该厂主要产品有民用陶瓷、工艺陶瓷、建筑陶瓷和耐火材料四大类,产品吸收了景德镇陶瓷和江苏宜兴陶瓷的特色,造型美观,图案新颖,耐火材料制品的质量均达到和超过部颁标准。
  从1982年开始,该厂以生产耐火缸砖为主,同时兼产漂珠轻质保温砖、无光釉面砖、波纹贴墙砖和粘土砖,其中耐火缸砖除供应本省外,还远销福建、湖北、安徽等省,深受用户欢迎。
  1988年,完成产值31.5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上缴利税3.8万元。现有职工76人。
  湖口县织布厂在大岭外建设港附近,距县城l公里。始建于1973年11月,前身为流泗针织厂。当时只有12台铁木混合织布机,1台槽筒机,年产值仅4万元。职工16人。
  至1984年,该厂已拥有织布机22台,简易槽筒机3台、脱水机1台。职工发展到60人。年产值已达20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生产品种有蚊帐布、罗布浴巾、包布、口罩布等品种。
  1985年后,该厂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投资80万元扩建厂房和增加设备。产品由原来的4种发展为中长华达呢、麻棉混纺布、麻棉交织布、被单布、白市布、纱卡布等9个品种,产品不仅供应本省市场,而且远销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省,其中麻棉混纺布、麻棉交织布于1987年和1988年同获九江市新产品证书。产品产量也由1984年的20万米增长到1988年的171万米。
  1973年至1984年为国家创利税12万元,1985年至1988年21万元,1988年的产值达210万元,是1984年产值的10倍,销售收入241万元,实现利润7.8万元,上缴利税2.9万元。
   该厂厂房面积已达3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0万元,流动资金70万元。现有职工263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
   湖口县采石矿在湖口县舜德乡灰山村,始建于1965年,原属湖口皂湖水产场,1974年分开单独核算,划归当时县工业局主管。
  主要产品是硅石、硅砂和建筑用石等,年均总产值20万元。1988年产值18.6万元,销售收入11.7万元,上缴利税0.64万元,生产硅石、硅砂2.7万吨。
   主要设备有40马力发电机组1台、焊接切割机l台,破碎机9台、凿岩机5台,拖拉机1台等,拥有固定资产23万元。
   该矿占地面积363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730平方米,现有职工56人。
  湖口县工具厂在大岭外侧。前身是湖口县篾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该社与雨伞生产合作社合并为湖口县雨伞花篾厂,1970年改为湖口县双钟工具厂,又于1973年12月始改为湖口县工具厂。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主要是生产斧头、扇镰,出口加拿大。
  1979年后,该厂注意技术革新,不断改进工艺,如自行配制粘性强的树脂胶,改善热处理等,生产的把斧系列,不仅款式新颖,色泽鲜艳,刃口锋利,而且装配牢固,该厂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出口产品成绩优秀单位,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省经委曾发给该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QC奖状。1983年外经部发给该厂荣誉证书。
  1982年,湖口把斧首次进入美国市场,1983年,即有美国两家公司来厂订货。
  建厂以来,主要出口产品有各种把斧、消防斧、扇镰、钢镐、甘蔗刀、柴尖等6个品种,共有23个型号、58种规格,把斧年产量可达100万把以上,县有年产值1000万元的能力,经营把斧出口的外贸公司已由上海、江西两家扩大到北京、天津、浙江、湖南、河北等10余家,产品不仅畅销于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而且远销,二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标也由单一的“钻石牌”发展到“飞箭牌”、“雄鸡牌”等十余种商标。
  15年来,共出口把斧541万把,出口其它产品146万件,总产值达3634万元。1986年,A601伐木斧、A613厨房斧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给该厂颁发了:“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证书”,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该厂为“扩大对外贸易自主权企业”。1988年,该厂把斧荣获国家轻工部“银质奖章”,该厂获“金龙腾飞铜牌奖”。厂长朱先斌应聘为全国五金工具协会江西分会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8年共创产值678万元,其中外汇产值625万元,创外汇额167万美元,完成利润11万元,上缴利税25万元。
  该厂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8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90万元,主要机械设备齐全,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标准化。职工住宅全部是新式大楼,现有职工487人。
  湖口县第二矽砂公司在湖口县流泗乡沙洲,距县城20公里。始建于1970年,前身是流泗乡砂场,后并入湖口县矽砂公司,为第二矿区;1985年又从县矽砂公司分出,单独核算,成立湖口县第二矽砂公司。
  主要产品是玻璃原料硅砂、建筑材料用砂、铸造型砂等。所产矽砂是一种天然的、含石英量高、含泥量低、杂质少、颗粒均匀的硅砂,其质量经原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科学院铸造研究所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单位试验鉴定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矽砂,可以配制铸铁件及有色金属铸件的型砂及芯砂。
  近两年来为适应铸造新工艺的需要,该厂连续增建了两套大型水洗加工砂设施,兴建了机械化码头,受载能力每小时可达400吨,大小船驳长年均可受载,产品畅销北京、河南、陕西、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18个省市,购货单位计有500余户,年产量达35万吨。
   自1985年以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5年至1988年年均产值140万元,完成利税4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净值80万元,职工400人。
  由于公司矿区东侧与彭泽县建材厂砂矿交界,时有争执,1972年发生过斗殴事件,直到现在两矿区仍时有纠纷出现,1972年、1989年市革委、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下文调解矿界纠纷(见《附录》),对两县矿界作了明确的划分。
  湖口县船用配件厂在双钟镇南门路5号,1986年11月从湖口县五金厂分出。主要生产船锚、船链、绞关等,还生产出口产品多用钢镐、起钉器等,同时也接受来料加工。产品畅销于长江两岸各省和国际市场。
  1988年产值52万元,销售收入63万元,上缴利税3.7万元。
  该厂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车、铣、刨、磨、冲床、空气锤等各种机械55台(套)、固定资产原值44.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和专用基金38万元。
   该厂现有职工121人,其中技术人员占10%,并有一支操作熟练的技术队伍,具有自行设计制造的生产能力,其翻砂工艺在全县名列前矛。
  湖口县服装厂在双钟镇大中路13号。1954年3月县供销合作联社组织成立湖口县缝纫合作社,属县手工业联社领导。此后,先后多次与县皮革厂分分合合,至1961年才最后分开成立湖口县服装厂。1979年扩建厂房,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该厂技术力量雄厚,能自行设计制作各式男女时装,造型美观、式样新颖,1980年荣获江西省服装质量评比优质奖。
  1987年生产出口服装,产品开始进入美国市场,是年年底江西省商品检验局向该厂颁发了服装出口质量许可证书。产品除销售本省各地外,多次参加广州出口交易会,通过外贸口岸公司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阿拉伯各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主要生产设备有电动缝纫机、电剪、锁边、锁眼、汽熨等机械及发电机组132台(套)。该厂固定资产原值4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8万元;1988年创产值112万元,上缴利税4万元。现有职工165人。湖口县钢锉厂在双钟镇大岭路,是1971年元月从湖口县木器厂(锉刀砂轮车间)分出来的。该厂技术力量雄厚,各类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l/10,产品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主要产品有八角锤和各种锉刀等,经过省级鉴定认可,交由省、市外贸公司经销,内销全国各地,外销美国、加拿大、荷兰、芬兰、泰国等地。
  1988年创产值151万元,出口创汇额31万美元,近几年均被本县、系统评为先进单位。
  该厂占地面积3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车床、刨床、冲床、钻床、空气锤、发齿机、发电机组等3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45万元,现有职工225人。
   湖口县灯具厂在双钟镇云亭路19号a1971年11月从县五金厂分出,原名湖口县电器厂,1983年改现名。
  该厂主要产品有起辉器、各式台灯、吊节能灯、灯架、节能镇流器等,产品造型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已达到部颁标准,其中节能镇流器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1987年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和证书。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香港以及南非13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生产设备有机床48台(套)。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6万元,自有资金24万元。
  1988年创产值114万元,上缴利税4.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r700元/人,是全县经济效益较好的先进单位,曾获全县厂际劳动竞赛优胜第2名。现有职工155人。
   第三节乡镇办工厂
  湖口县内燃机配件厂在流泗桥,距县城20公里。始建于1958年,初称流泗公社机米发电厂,1960年改名流泗公社农业机械厂,1962年又名流泗公社机械排灌站,1966年又改名为流泗公社“五七”农业机械厂,1977年称流泗公社农机厂,1979年更名为湖口县农业机械配件厂,1980年定为现名。
  该厂在初建两年中是以机米、发电为主,后购进了两台车床,开始了简单的农业机械维修,1962年制成人力轧花机。1966年试制成功5匹马力的水泵,。后陆续成批生产中、小型的农用水泵。1974年专门生产内燃机配件,是年12月25日攻克球墨铸铁工艺。1975年至1985年,生产了682、195.1100.4100。6105、481、482、492等各种型号的曲轴2.29万根。由于该厂在农机维修和制造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已成为乡办企业的一面红旗,1969年10月1日,该厂工人周芦华代表全县工人赴北京参加首都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该厂以工为主,亦工亦农,曾于1966年兴办过农场,农业收入每年达19万元,解决了农业粮工人的口粮困难。
  1983年5月,实行以厂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新任厂长周荣美在总结建厂以来的经验教训之后,在全厂实行了干部职工劳动报酬与产品计划成本、生产成本、实际成本相互关系的成本核算岗位责任制,从而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工人收入不断增加。
  1984年,S195型曲轴创省优质产品,又试制成功4920型曲轴等产品,当年完成产值133.5万元,实现税利23,5万元。1988年产值达到486万元,上缴利税24.6万元。他们生产的492Q曲轴又获1985年江西省优质产品奖;S195型,1985年被评为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6年492Q汽油机曲轴又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两项产品均获省、部“两优”称号。1988年产品经过精简筛选后,重点生产616A、492Q、295Q、290Q、S195等5种曲轴,不仅被省内各农机部门所订购,同时畅销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四川、青海、_甘肃、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该厂已成为省内定点生产曲轴的专业厂,现有8个科室、5个车间、机床设备90余台。占地面积64:5亩,厂房面积约9000平方米。现有职工400余名。
  湖口县张青管件厂在张青乡,距县城10公里,前身为张青农机厂。1982年开始生产铸铁给排水管件,品种有236个,质量达到部颁标准,次年被九江、景德镇市列为建筑安装材料目录,年产值由1982年的10余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50万元。
  1985年后,又开发了聚氯乙烯塑料硬管的生产,当年投产当年受益,新增产值80万元。
  1988年生产铸铁管件500吨,塑料管件150吨,产值130万元;1985年至1988年共上缴利税15万元。该厂现已成为本县最大的生产给排水管件专业厂。1988年铸铁管件第一次向美国出口,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厂长吴志华于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厂长称号。
   湖口县东庄卷门厂在湖口县东庄乡,距离县城22公里,1985年创建并投产,生产各种规格铝合金卷闸门和各种规格镀锌板卷闸门,其中HT-1A型铝合金卷闸门荣获市优秀新产品奖,全年创产值3.5万元,1988年产值上升到57.6万元,完成利税10余万元。
   主要生产设备有轧片机组2台,车、钻、刨、冲、锯床各1台,发电机组1台(套),汽车1辆等。厂房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职工40余人。
  湖口县城山辅机厂该厂位于湖口县城山乡,距离县城20公里,创建于1969年,前身为城山农机厂。主要产品有人力起锚机、舵机、绞盘、电动绞盘等船用机械和滚压成型机等陶瓷生产机械两大类,共16种型号。其中船用甲板机械产品1986年被国家船检局认可发证,人力起锚机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优质产品。陶瓷机械TCC300型双头滚压成型机1987年获九江市新产品证书。年平均产值30万元。
  主要生产设备有车、钳、刨、钻、熔化炉及柴油发电机组共28台(套)。厂房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4座生产车间。现有职工104人,其中技术员4名。第四节驻县工厂
  江西省湖口钟山制药厂在湖口县矽砂矿区内,距离县城3.5公里,始建于1975年,前身是湖口县矽砂公司医务所制剂室。1978年,正式命名为江西湖口钟山制药厂。1983年归属省医药总公司,由九江市医药公司直接领导。
   主要产品有20余种,包括针、片、糖浆、口服液等4个剂型,具有中型中成药药厂的规模。1983-1986年,总产值共达323万元。1987年,完成产值42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03万元,获得利润净额43万元,并实现了生产、销售、利润同步增长;费用、成本、资金节约同步下降,上缴利税25万元。1988年完成产值1405万元,销售收入961万元,上缴利税1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万元/人。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100余万元,职工300余人。
  江新造船厂该厂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直属的一个中型船舶建造厂,1969年底建成。初名江西内河小艇厂,不久又改名为永新修造厂,1971年10月与江波机械厂合并为江新厂。
   该厂主要生产汽车摆渡船、气垫船、航标船、喷水船、交通艇、货轮等,还开发了纺机生产线、压力熔器生产线、闸门生产线。
  1984年10月,减阻液配制输送器研制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987年2月,8米45人全封闭耐火型玻璃钢救生艇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技术进步奖。
  主要设备有各式车床280台(套),一般设备有各种机械520台(套),固定资产达2488万元。现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371人。1988年上缴利税16万元。
   江西船用阀门厂原名湖口五七机械厂,1972年底竣工,次年正式投产。
  该厂是造船系统的中型专业阀门厂,直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主要产品有各种船用阀门、船用陆用灭火装置、液压遥控阀系统等,有年产阀门4万组的生产能力。1985年至1987年平均年产值330万元,1988年产值上升到405万元。
  生产设备有各种车床375台(套),其中主要设备177台(套)。生产的阀门有3种获部优称号,灭火装置亦获省优和部优称号。产品不仅畅销于国内,1980年以后还先后远销瑞典、美国、西德、新加坡、香港等国和地区。
  1983年,该厂某部荣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的“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1985年荣获江西省经委、江西省总工会授予的“振兴企业杯”称号;1988年荣获江西省经委、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称号;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厂现有职工622人。
   江西九江船厂该厂位于双钟镇北门临江处,属江西省航运管理局管辖。
  该厂初期能建造300吨以下的钢质驳船和200吨以下甲板机驳,能维修300匹马力以下的蒸气机拖轮和200吨以下的钢质驳船。“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产值大幅度下降,1967年、1968年、1970年企业连续亏损,共达7.9万元。1978年后开始正常生产,1982年造船4艘,航修、小修和大修各种船舶18艘,年产值达105.16万元,上缴利润3.3万元。1985年至l987年,共造船16艘,已能生产500吨级的矿驳、400吨级的钢质货驳、350吨的甲驳等。1988年造650吨级的矿驳3艘。
  1985年至1987年共完成产值397万元,实现利润7.2万元,上缴利税13.4万元。
  1988年完成产值146万元,实现利税6.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913元/人。
  主要生产设备有各种车床18台、各种电焊机25部、柴油发电机1台、发电机3台、化铜炉和化铁炉各1座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共145台(套)。厂房建筑面积90545平方米,现有职工203人。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