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86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水利
分类号: F303.1
页数: 15
页码: 144-158
摘要: 明初,湖口始有官修塘堰之举,规模一般都很小,难解旱涝之患。民国十三年,黄茅潭周围农民被洪涝所迫,自发筹资修黄茅堤,次年政府组织续修,二十四年始成,这可算是湖口县修治以保护农田为目的的圩堤之首创,但质地低劣,屡被洪水冲溃,至建国后多次加宽加固、完善闸门才安全无恙。建国前湖口水利条件极差。1949年前,全县共有塘堰等小水利13931处,有的堪称“尿瓢塘”,蓄水少得可怜,全县蓄水总量3213538立方米,受益面积10.2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200余亩,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很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作为农业的根本命脉,水利建设年年有计划,年年有行动,年年有成果。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

内容

明初,湖口始有官修塘堰之举,规模一般都很小,难解旱涝之患。民国十三年,黄茅潭周围农民被洪涝所迫,自发筹资修黄茅堤,次年政府组织续修,二十四年始成,这可算是湖口县修治以保护农田为目的的圩堤之首创,但质地低劣,屡被洪水冲溃,至建国后多次加宽加固、完善闸门才安全无恙。建国前湖口水利条件极差。1949年前,全县共有塘堰等小水利13931处,有的堪称“尿瓢塘”,蓄水少得可怜,全县蓄水总量3213538立方米,受益面积10.2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200余亩,
  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很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作为农业的根本命脉,水利建设年年有计划,年年有行动,年年有成果。较大的水利建设有三次:1958年动员并组织全县劳力,修建以中型水库殷山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大会战;1964-1968年动员并组织全县劳力,修筑皂湖和南北港防洪圩堤。修南北港圩堤困难最大,影响最大,效果最大,民国二十二、三十五两年县人先后倡修南港部分防洪圩堤,均未果。此工程施工期间(1966-1968年)正值十年内乱高峰期,全县人民排除干扰,奋战两个冬春,终于将大堤建成,使2万亩耕地免受洪涝灾害,还造了个15.9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成为水产养殖基地。1971-1972年冬,第三次水利大会战,千军万马大战东山,即沿武山和横山山脉修筑了几个中、小型水库,南水北调,龙潭涧、马迹岭、方便涧、邹昶涧、二房涧、泉水垅等中小水库都是这次大会战中新建或续建的。
  湖口县的水利设施现在已初具规模,有以南北港、皂湖、黄茅堤、三洲围堤等为骨干的防洪圩堤工程;有以殷山、马迹岭、泉水垅、龙潭涧、九房涧等水库为主体的蓄水工程;有以长岭渡槽、王斯渡槽、向阳渡槽和马迹岭、龙潭涧、愚公洞等隧洞等为骨干的引水工程;还有23座机灌站、30座电灌站所组成的提灌设施。至1988年全县有蓄水工程14072座,蓄水量达6216万立方米;其中中、小型水库50座,有效库容3418.5万立方米。提水工程57座,计5985马力,提灌流量13.07秒立方米;防洪工程27座,堤长28.121公里,保护农田5.6万亩;兴建300米以上渡槽35座,长8660米;修渠道97条系,总长354公里;开凿隧洞8条,长2.45公里,初步形成蓄、提、防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7.1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0.85万亩,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利的落后状况,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一节防洪工程
  本县圩堤始建于明代,至清代同治年间,县内有圩堤五座:长虹堤在虹桥港口(今县城内)。明万历年间税监李道主建。清顺治间,堤渐崩圯,僧照真募资重修,后又崩圯。咸丰十年,知县岑莲乙整修;同治初,水师后营统领丁义方垒石加固;同治九年春,厘金委员李岳年请款7000元增筑。
   西门塘堤在上石钟山脚,长80丈,高5-7丈不等,宽3-7丈不等。清同治四年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等捐资修筑。
   石嘴渡堤长一丈左右,高数尺,其它不详。
   另有苏官渡堤和劳家渡堤,主要用于交通。详见交通志。
   民国年间县政府搞了两次圩堤修建:
   民国十四至二十四年(1925-1935年),修黄茅堤。民国十三年秋,居住在黄茅潭周围的群众,由凰村秦监吴牵头,按水淹田亩集资,自发地修建没有闸口的简易防洪堤坝,堤高19米,次年受益。民国十四年冬,政府组织续建,翌年六月遇大水,堤溃,下年重修。民国二}年五月,圩堤再度决口,政府于是年冬拨款建放水闸,并成立管闸工局。民国二十四年七月,闸裂,年底在闸口增设一道槽板,形成三排闸板两个土箱的闸口结构。
  民国二十二年和三十五年先后两次倡修南港堤。第一次由本县群众挑土,外地工匠修闸口。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发给面粉计酬。当时有人借修堤营私,贪污中饱,克扣民粮,工程即不了了之。次年四月春汛,大部分坝段被冲决,至今仅有小闸遗迹可见。第二次未动工。建国后,60年代前期,党和政府在抓蓄水工程的同时提出了“开展圩堤工程,围田防洪,向湖田洲地要粮”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黄茅堤、皂湖、南北港、泊口、三洲、牛脚湖、天灯湖、杨港等圩堤修筑工程,至1984年,在沿江滨湖地区,全县共建有圩堤27处,其中保护面积万亩以上的有三处;千亩以上有七处;千亩以下的17处,堤线总长28.121公里,为防内涝,又在内湖修防涝圩堤27处。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修建圩堤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主要圩堤简介:
   黄茅堤位于流泗新洲,东连包公山,西沿长江。堤长1.16公里,高程24.5米,顶宽5-6米。堤坝内外坡度分别为1:3和l:3.5。排水闸两座,一座孔径为4.5×3.15米,另一座有两孔,孔径均为3x3米。两水闸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排泄量为120立方米/秒。堤内湖集雨面积约60平方公里。
   黄茅堤是建国后以旧有堤坝为基础重建的,其间较大规模的建设有六次:1951-1954年翻修闸口,加高坝顶达22.5米,坝身由主坝副坝两段组成;1956年建钢筋水泥涵闸,涵闸进口高度12.4米、宽3.2米、高3.5米,涵洞长32米,闸内装有推旋盘启闭机;1962年装新木阀门和拉杆;1971年建新闸。进口高度11.9米,为3×3米方形双孔涵洞;1977年升高水闸启闭台;1982年浇倒基础墙以防闸口渗漏;1987年底安装双孔闸11米。
  如今黄茅堤已焕然一新,它成功地抵御了包括1954年、1983年特大洪水在内的洪涝灾害,保护了凰村、流泗两乡的16000人口,12500亩耕地以及8个县办、乡办工矿企业。
  皂湖圩堤位于鄱阳湖湖汊的皂湖口。1959年曾建有简易坝,1964年冬,全县动员万名劳力,在原简易坝上加高加固,兴建配套工程,翌年春竣工。皂湖堤高24.2米、长440米,内外坡均用块石砌护,堤上有防洪排涝闸,最大泄洪量80立方米/秒,使圩堤内10000多人口、10200亩耕地免受洪涝侵害。流域面积109平方公里,水面5000余亩,湖底高程11-17米,可养殖水产品。
  南北港圩堤位于北港南垅湾与东庄南湖叶家滩之间。堤内湖区由南港、北港两水系组成,流域面积276平方公里。工程于1966年10月动工,1967年春即完成大部分土方工程,堤坝垒高19米,部分坝段达21米。1967年7月鄱阳湖汛期,风浪大,13日凌晨,靠近南港的一坝段因坝体渗水而渐至崩溃,决口宽百余米,次年春填平。1968年汛期,在距原决口北侧约100米处又发现堤坝陷塌,因及时采用抛石压脚术抢救,遂化险为夷,这年大坝基本竣工。1970年以后,主要是完善配套:增加堤坝高度。砌护堤坡,外坡块石到顶,水泥砂浆渍缝;内坡砌石至19米。改砼闸门为钢质闸门,按装电动启闭设备。
  南北港圩堤是迄今为止我县规模最大的防洪工程。流域面积171平方公里,堤总长2375米,顶高程达24.5米,顶宽6米,4x4米,三孔排涝闸最大泄洪量为200立方米/秒,使东庄、江桥、三里、城山、马影、文桥等六乡都能受益,保护人口13600人,保护耕地22000亩。圩堤经1983年的特大洪水考验后,安然无恙。
   南北港内湖水面15.9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1-14米,已成为县内重要水产养殖基地。
   第二节蓄水工程
  塘堰明嘉靖年间,全县有塘堰191口,其中官塘8口(明洪武二十八年知县薛保儿在酒坊垅扈家垅和重塘前筑官塘三口;正统六年典史余彦诚在都盛乡、五柳乡筑官塘两口;位于柘机右侧,先为居民侵占,后断为官塘的扬林塘三口),民塘四口,各都、图塘堰179口。灌溉面积为7919.3亩。嗣后,塘堰屡有增拓,至清代康熙年问,“已有倍于兹不啻”。
  民国时期,全县有塘13848口,蓄水量为2100万立方米。水田抗旱能力为20天。建国后,全县原有塘堰普遍整修扩建,并新增不少水塘。据1983年统计,共有水塘11243口,蓄水量为301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36万亩。
  水库建国前县内无水库。从1957年起,本着“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原则,全县掀起兴修水库的高潮。仅1958、1959两年就有一座中型水库、六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竣工。至1984年,全县共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50座,控制流域面积91.08平方公里,库容4766.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87万亩。[=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各类蓄水工程情况简表)=]
  1、中型水库,全县有中型水库两座。
  殷山水库坐落于傅垅乡殷泉村。1958年勘察设计,次年冬季建成。大坝高13.2米,.1960年开始局部投入使用,此后,又逐年加高加固并兴建渠系配套工程。1978年大坝加高到22米、长360米、顶宽5米,配套工程也同时竣工。但大坝由于动工前缺乏地质资料,投入使用后坝基渗漏严重,南涵管发生裂缝漏水,于1983年至1986年又进行了加固除险处理,对南北涵管采取套管灌浆,开拓一条180米长、最大泄流量为37.9立方米/秒的灌溉泄洪两用隧洞;在内坝坡、坝底进行粘土铺盖;对南边山头施粘土包裹,并进行防山体滑坡处理,新增了南干引渠渡槽和泄洪退水渠等工程,至此,枢纽工程才全部完工。
  其配套工程包括:5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南北总于渠两条、干渠8条、支渠7条。渠道总长53.1公里;渠系有渡槽18座、节制闸1座、分水闸10座、泄洪闸2座,全部工程共完成土方147万立方米、石方6.5万立方米、混凝土3600立方米。水库聚雨面积8.8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2000亩,有效库容818万立方米,傅垅、文桥、马影、张青四乡受益。
  马迹岭水库位于大垅乡马迹岭。1971年9月动工,1979年12月建成。其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包括:大坝,高30米,长216米,顶宽5米;闸式溢洪道,二孔,每孔宽2.7米,最大泄洪量53立方米/秒;灌溉涵洞,长112米,直径1.1米,最大泄洪量15立方米/秒;放水涵洞,钢筋水泥结构,长216.7.米,直径0.4米,最大泄洪量0.8立方米/秒;放水隧洞两条,共长1317米;总干渠,长5.5公里;支渠4条,共长22.8公里,渠系有渡槽33座、节制闸2座、分水闸7座、泄洪闸1座、便桥44座。
  马迹岭水库聚雨面积6平方公里,引流面积2.25平方公里,设计有效库容1024万立方米,设计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已达到有效库容724万立方米,达到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万亩。大垅、流泗、张青、凰村四乡受益。
  2、小型水库,全县共有48座。
   (1)小(一)型水库[=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全县12座小(一)型水库中,规模和效益较大的有龙潭涧水库、莲花水库、九房涧水库和二房涧水库。
  龙潭涧水库位于武山乡武山村王家舍。控制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坝高24.72米,总库容277万立方米。水库位置优越,居高临下,水量充裕。1983年长岭渡槽建成后,受益面积达到1万余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600亩、旱涝保收面积4600亩。
  长岭渡槽位于武山乡长岭村,又称五里大渡槽,是武山、文桥联合灌区的重要输水设施。钢筋混凝土结构,由8个拱跨、90个支架、90节净跨为46.2米、D=120厘米的U型槽身组成,可通过流量1.1立方米/秒。全长683米,以最大高度25.3米,拱矢为9.24米的连续八跨三铰拱横跨景湖公路上空,宏伟壮观。是全九江市跨度最大的三铰连拱渡槽,获全市第一次优秀工程设计奖和市、县科技成果奖。
  莲花水库位于流泗乡莲花村。源出花尖山,属彭泽芳湖水系。控制流域面积7.7平方公里。建于1959年,1966年基本建成并受益。坝高14.12米,坝长285米,库容1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850亩。年产鲜鱼4万余斤。
  1987年市水利科学研究所主持在莲花水库建成沥青过水土坝,将洪水直接通过坝体上的溢流护面泄入下游河槽,属试验工程项目,为南方第一座沥青护面过水土坝。最大泄流量22立方米/秒。
  九房涧和二房涧水库位于城山乡横山村,这两个水库组成一个灌区,两库控制流域面积2.48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56万立方米,受益面积已达4100亩。灌区有万米浆砌面的三面槽。灌溉渠道、干支渠共5条,长15公里,另有渡槽2座、倒虹吸管2座。
   (2)小(二)型水库共36座,其基本情况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小(二)型水库基本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提水工程
  木制水车是本县唯一的原始提水工具。分手车、脚车两种,一般是两人操作,三人或四人轮换。劳动强度大,工效甚低,因成本不大、使用方便而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本县首次购进3台共30马力的抽水机组,安装在马影乡红旗社(今马影村),石山社(今石山村)和流芳乡永丰社(今流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随着农村管理体制的改变、社队规模的扩大和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提水工程不仅逐年增多,而且完成了由小马力到大马力、由煤气机到柴油机的发展变革过程。至60年代初,全县建大小机站40余座,装机51台,918匹马力。1961-1963年在双钟镇的杨港、城山的爱丰、文桥的均桥、屏峰的兰新又先后建成4座国营机站。全县机电排灌形成一定规模。1964年成立县机电排灌站,加强对机电排灌的建设管理。
   从80年代起,由于农村电网的形成,机械排灌又逐步被电力排灌所取代。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变和土地承包到户,1982年以后,3-10马力小水泵迅速增多,每个自然村都有1-2台。
  至1988年,全县共兴建40马力以上的机站53座(62台)、排涝站4座、机灌站23座(2360马力)、电灌站30座(2740马力),提水流量14.49立方米/秒,灌排面积8.09万亩;已配套的小型灌排机械共1784台,23771马力。此外,县内还在张青竹山建有固定喷灌站一处、配备移动喷灌机528‘台,喷灌面积11122亩。
   各机站的年利用时间一般年份约120小时,干旱年份约400小时,大旱年份900小时左右。
  排涝站:全县排涝站共4座,现存3座。牛脚湖排涝站位于凰村牛脚湖,装机1台,120马力,排涝面积2800亩,1980年5月建;流芳排涝站位于流芳乡,装机1台,100马力,排涝面积400亩,1980年4月建;江棉排涝站位于江桥棉种场,装机48马力,排涝411亩,1982年7月建成。
   第四节水利投资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极为重视。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民办公助”,谁受益谁负担。由社队组织民工兴建,国家给予必要的补助。大中型水利工程则由国家列为基本建设项目,由财政专款投资,实行“公办民助”。县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每年对兴修水利均列有专项预算经费。
   建国40年来,各种水利工程国家投资累计14-55.88万元,年均为39.08万元。群众投工共7169.5万个,年均179.3万个。完成土石方累计5675.53万立方米,年均141.9万立方米。实用木材4989.7立方米,年均138.6立方米。实用钢材2038.51吨,年均61.77吨。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建国后水利建设投资效益情况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本县中小型水库为建国后新建,有6座水库有移民,由库区邻近社队安置,其投资由集体负担,国家适当补助。共迁移18个自然村、一个农场和一座仓库,472户,具体情况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建国后兴建水库移民情况表)=]第五节水利效益
  建国前本县有易旱面积20.88万亩,易涝面积6.54万亩。建国后,经过逐年治理,已改善易旱面积59.5%,改善易涝面积55.7%,使易旱易涝面积分别减少到3.35万亩和3.03万亩。
   旱灾干旱一般是在降雨量小于同期蒸发量的情况下出现的。而7-9月的蒸发量一般都超过降雨量的2-5倍,因此,伏秋干旱频繁。据气象资料记载,自解放至1988年间,发生干旱就有32年,其中重度干旱6年(有5年秋旱、1年为伏秋旱),分别是1958年、1964年、1967年、1968年、1976年和最严重的1978年。1978年从6月25日至10月10口连续108天未下过雨,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3.3倍,塘库基本干洞,成灾面积17.34万亩。中度干旱16年,轻度干旱10年。在32年干旱中,按旱型分,伏旱有6年,秋旱12年,伏秋旱14年。
  建国后大兴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增强,灌溉条件逐年改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1988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0.83万亩,比建国初期分别增长1.3倍和3.9倍。1978年出现百年未遇的大旱,但成灾面积却比1958年减少45%。自1980年后水利投资、投工、投料相对减少,水利设施失修,机电排灌设备老化,加之人为损坏,抗旱能力有所减弱。1988年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比1980年减少15.17%和18.51%。
  洪灾主要是江湖洪水猛涨给县境沿江靠湖地区带来的灾害。建国后出现水位高的大水年份有1954年、1973年、1977年、1980年、1983年和1988年。洪水的出现主要是受鄱阳湖与长江中上游洪水汇流的影响。按洪型分:有春汛(4-5月)、夏汛(6-7月)、秋汛(8-9月)三种。春汛来势猛,但水位不高;秋汛水位高,但出现较少,建国后秋汛大干夏汛水位的仅有:1980年9月3日(最高水位达20.63米)和1988年9月18日(最高水位达20.01米)两次。洪水多以夏汛为主。1954年7月16日最高水位达21.68米,受淹面积达240平方公里(包括内外湖面1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6%,淹没村庄454个,受灾户达13250户,共48513人,淹没耕地61330亩,为长江流域百年内最大洪水。为抗御洪灾,除泊洋湖尚有l4KM2无防洪设施外,其它湖道港汊都设有防洪设施,对控制洪灾已见成效。1983年7月13日外湖最高水位达21.71米,全县成灾面积8.17万亩,与1954年相比水位增高0.03米,却成灾面积减少21.93%,即17918亩。
   涝灾本县形成涝灾的决定因素,是暴雨集中,江湖水猛涨,排流不畅所致。1969年7月1-17日降雨量50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8.9%,外江水位从15.75米上涨到19.79米;因外洪顶托形成的内涝,淹没面积达2.49亩;因暴雨形成的山洪灾害对部分地区造成损失也不小。1954年从4月上旬至7月中旬共降雨79天,降雨量137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1%,该年出现暴雨8次,特别是6月25日降雨量达92毫米,雨势凶猛,山洪爆发,冲毁农田4115亩,冲倒房屋6千余间。
  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南北港,约占全县内涝的一半;其次是皂湖和黄茅堤。为减轻洪涝灾害,建国后共修筑防洪、防涝圩堤各27座,堤长22.928公里,保护面积14.752亩,保护耕地5.66万亩,保护人口4.55万人。还建有牛脚湖、江棉、流芳三个排涝站,装机各1台,共268马力,排涝面积共3611亩。
   第六节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现状
  本县水土流失现象在近30年时间里呈增长趋势。到1988年止,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共有154217亩,占境内陆地面积15.280/0,其中强度流失面积25200亩,中度流失面积46994亩,轻度流失面积82023亩,分别占流失总面积16.34%、30.47%和53.19%。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山地总面积32.79%,主要分布在海山、六甲山、台山、横山、武山、江山、红山、程山、花尖山及长江沿岸的沙山群落。从地区看,全县16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其中流失面积超过万亩以上的有流泅、马影、屏峰、文桥、武山、傅垅、张青7个乡,流失面积共102991亩,占全县流失总面积66.78%;强度流失面积的17995亩,占全县强度流失总面积的71.25%。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水土流失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二、综合防治措施
  建国前,由于人口密度小,资源开发利用少,植被生态环境尚好。国民党政府不问水士保持工作,一些小型零散的水土流失治理,全是个体农民自发进行的,如石砌梯田,修拦砂坝、田缺塘口挡水牌等,故效果甚微。
  建国后,本县注重和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1982年6月30日以前,由林业部门管理,1982年7月以后,由水利部门主管,同年成立“湖口县水土保持委员会”。1984年,按《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大纲》要求,制订了本县水土保持规划,明确了水土保持的基本任务和战略目标。
  经普查,本县水土流失面积15.42万亩,规划要求2000年前植被覆盖率达80%左右。由林业部门负责治理3.96万亩,畜牧系统负责治理1.697万亩,水利、工交、城建、环卫等部门负责治理3万亩。
  建国40年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共兴建中小型水库50座,可控制流域面积90.63平方公里。兴建万亩圩堤3座,千亩圩堤7座、百亩圩堤44座,控制和保护面积达530.63平方公里,起到了调洪作用,减轻了水土流失。
  一是遵循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山、水、田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县人民政府每年下达造林任务,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至1988年止,已营造人工林9.86万亩、长江沿岸防护林30里,增加了绿色植被;平整土地1.17万亩;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在改造低产田,改造坡耕地等方面,投劳力1229万个,在水土保持上共投劳力12.1万个,完成土石8.11万立方米,治理有效水土保持面积1.5万亩,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9.2%。
  二是立实验示范基地。自1984年起由县水电局办了三个实验示范点:一个在六甲山,这是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生物措施改造的实验点。六甲山水库坝两头山上,属强度流失区,遍山是花岗石、黄砂碎石,植被稀疏。连续三年由水电局投资栽胡枝子、刺槐,发芽率与成活率虽好,但因当地干群对水土保持重视不够,未能落实管理措施,遭到割柴、牛吃等人为破坏,未达到示范目的。
  三是砂山栽培蔓荆子。为解决长江沿岸砂山治理问题,分别在马影乡海山和屏峰乡螺丝山,连续三年栽培蔓荆f80亩。其籽能入药,根能固砂,但生长慢,不宜大面积推广。
   四是为治理因修水利而造成的水土流失。1985年在武山乡埠堰村播种木兰,采取“草灌结合”治理办法。
   第七节水利区划
  我县水利区划工作自1980年11月开始。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20名水利技术人员在县内进行水利区划调查,根据水旱灾害、水源条件等情况,将全县划为东南山丘蓄水灌溉区、中部残丘提水灌溉区和西北沿江滨湖防洪排涝区。
  蓄水灌溉区武山、傅垅、大垅、张青4乡及流泗乡的菱塘、红星、西塘、竹涧、莲花、仓前、七星、马影乡的走马、柯观、东塘;文桥乡的文桥、文建、文光、新桥;城山乡的辕门、横山、大塘、团山等57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29.63平方公里,占全县34.1%。
  提水灌溉区流泗乡的棠山、杨山、基垅长垅;凰村乡的龙山、向阳、凰村、双桥、凰舞、花园、新庆;马影乡的新塘、门港、罗岭、观桥、坚山、董埂、走马;三里乡的柏树、台山、三里、群胜;文桥乡的象山、均桥、饶塘、新庄、文新、文联、高塘;流芳乡的沙港、流芳、青年、联合、老山;江桥乡的源塘、罗垅、桂垅;城山乡的陈岭、陈仓、牌楼;舜德乡的南湾、油垅等41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16.78平方公里,占全县17.4%。
  防洪排涝区屏峰、东庄、双钟、南北港等4个乡(镇、场)及流泗乡的砂洲、长江、新洲、江山、红枫、金山、流泗;凰村乡的四官、新丰、西山;马影乡的海山、道桥、永桥、石山、马影;三里乡的胜利、五桥、月亮、洪湖、文桥乡的六甲;流芳乡的红山、凤桥;江桥乡的南港、兰亭、江桥、坝桥、枫树;舜德乡的灰山、石岭、荆桥、舜德、建设等48个行政村。土地面积326.2平方公里,占全县48.5%。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