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作物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66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作物种植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1
页码: 112-122
摘要: 建国前,县内农作物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影响,上乡,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棉花等经济作物次之;中、下乡,棉花粮食兼作,棉花的种植比例稍大。建国后,农作物布局有所变化。农业部门根据本县土壤、气候和水源条件,1980年进行了农业区划,将全县划分为东北、西南丘陵棉粮油区和中南、东南沿山丘陵粮油林茶区。两区各分为两片:。该片以种植棉花为主,棉地面积达7万亩以上,是本县商品棉生产基地。中南丘陵粮油片:包括舜德乡和武山、流芳、屏峰3个乡大部分行政村以及文桥、城山两乡的部分行政村。油菜籽全县均种植,为主要食用油料。民国二十六年播种面积11万亩,总产量11.55万担,平均亩产105斤。
关键词: 种植业 作物种植

内容

建国前,县内农作物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影响,上乡,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棉花等经济作物次之;中、下乡,棉花粮食兼作,棉花的种植比例稍大。
  建国后,农作物布局有所变化。农业部门根据本县土壤、气候和水源条件,1980年进行了农业区划,将全县划分为东北、西南丘陵棉粮油区和中南、东南沿山丘陵粮油林茶区。两区各分为两片:
  东北丘陵棉粮油片:包括流泗、凰村、马影、张青、三里、江桥、东庄、大垅(除联丰外)、傅垅(除东涧外)等9个乡和文桥乡的均桥、象山、新庄、文新、文联5个行政村,城山乡的陈岭、陈仓、大塘、牌楼4个行政村,.南北港场的北港行矽村。该片以种植棉花为主,棉地面积达7万亩以上,是本县商品棉生产基地。
  西南沿江滨湖残丘粮油渔片:包括屏峰乡的一部分,江桥、马影、凰村、双钟4个乡(镇)的水产场和南北港、皂湖、黄茅堤3个水产场。此片以种植粮食,发展水产业为主。
  中南丘陵粮油片:包括舜德乡和武山、流芳、屏峰3个乡大部分行政村以及文桥、城山两乡的部分行政村。此片以种植水稻、黄豆等粮食作物为主。
  东南丘陵粮油林茶片:包括屏峰、流芳、武山3乡的少数行政村和大垅的联丰,傅垅的东涧以及三里林场,共大林场。此片以粮食生产为主:兼营林茶。
   第二节作物品种及产量
  本县境内气候湿润,历来为粮棉油兼作区。清嘉庆志载:“物产,谷属有稻(籼、糯两种)、麦(米、大、小)、豆(豌、蚕)、粱、黍、芝麻,货属、棉花、油菜”。以上品种,一直延续种植到现在。建国后,作物品种有所改良,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1988年全县农作物产值3869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46.39%,比1949年增长8.22倍,比1978年增长61.68%,其中粮食作物产值229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9.27%,其它作物产值15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0.73%。
   一、粮食作物
  1988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0327亩,总产量151214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长1.25倍,产量增长4.3倍。比1978年播种面积增长1.77%,产量增长24.8%o解放40年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4%。从品种看,在1988年的粮食产量中,稻谷占90.36%,小麦占5.02%,杂粮占1.12%,大豆占2.01%。
  水稻为本县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全县各地,以武山、流芳、屏峰、舜德为著。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县播种面积29万亩,产量635250担;民国三十八年(1949)稻谷面积91984亩,总产量223759担。建国后,由于生产关系几经变革,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水稻生产稳步发展,1988年全县播种面积236956亩,产量136644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长1.57倍,产量增长5.1倍;比1978年播种面积增长3.53%,产量增长27.7%。
  小麦民国二十六年全县播种面积4.5万亩,总产量64800担。1949年播种面积减少到26758亩,总产14493担。1955年后因重视粮食生产,屡有增减,种得最多的是1973年,播种面积91551亩,产量最高的是1982年,共176686担。1988年播种面积54415亩,总产量7592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长1.03倍,产量增长4.24倍。
  红薯也叫甘薯。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县栽种2100亩,产量17640担;1949年全县只种604亩,产量593担,建国后因号召开荒,红薯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63年全县播种面积20023亩,产量19515担,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1988年播种面积10929亩,产量22480担(鲜薯五折一计算,以上同),比1949年播种面积扩大17.1倍,总产量上升36.9倍。
  粟建国前,以文桥、江桥、城山、东庄、武山上片居多。民国二十六年全县播种面积18300亩,总产量32940担。建国后直至1973年播种面积维持在1-3万亩之间。从1974年起,因扩大棉花播种面积,故显著下降。至1988年全县播种面积仅105亩,总产量仅10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减少17626亩,总产量减产11248担。
  大(米)麦以上片为主要产地。民国二十六年全县播种面积6.5万亩,总产量7.8万担。1949年播种面积37177亩,总产量19584担。面积种得最多的是1954年,达79579亩,总产量最高的是1953年,达72310担。自1976年后播种面积徘徊在1万亩以下。1988年由于扩种油菜,麦类,播种面积降到5178亩,总产量降到6520担,比1949年面积减少6.18倍,总产量减少3.49倍。
  蚕(豌)豆全县各地均产。民国二十六年全县播种面积21400亩,总产量22470担。1988年播种面积3805亩,总产量436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加506亩,总产量增加3347担。70年代,在棉地推广行麦行肥,蚕(豌)豆多做绿肥被沤埋。
  荞麦全县均可种植。民国二十六年全县播种面积15000亩,总产量15750担。建国后播种面积不够稳定,有多有少。种得最多的是1958年,面积49015亩,总产量42756担。从1972年起,因二晚计划扩大,荞麦面积相对减少,播种面积未超过1万亩。1988年全县播种面积2500亩,总产量218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下降122.68%,产量下降38.85%。
  大豆有六月爆和八月爆两种,前者占90%,后者占10%。六月爆有黄豆、黑豆、茶豆之分,主要在麦行套种。以马影桥港为界,港南宜,港北不宜,而且有逐渐南移之势。八月爆又称踩花豆,开花时踩一下,可防止疯长。产地以流泗、凰村为主。民国二十六年全县播种面积2.2万亩,总产量30800担。建国后大豆生产较为稳定。种得多的1962年达39666亩,总产量37195担;少的1978年也有14036亩,总产量11309担。1988年,全县播种面积22776亩,总产量3042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加1.06%,总产量增长189.66%。
   二、经济作物
  本县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芝麻、花生及少量的苎麻、甘蔗。1988年全县播种面积188937亩,比1949年的79225亩增长1.38倍,比1978年的135226亩增长39.72%。其中:棉花占37.69%,油菜籽占44.83%,芝麻占15.3%,花生占1.9%,其它占2.8%。
  棉花盛产于流泗、大垅、凰村、马影、张青等乡。民国二十六年播种面积34000亩,总产量10200担。建国后政府奖励棉花生产,调动了棉农积极性,播棉面积逐年增加。1971年种棉进入高峰,播种面积为81332亩,总产量18204担,分别比1949年增长2.27倍和1.73倍。棉花总产1983年、1985年、1986年均超6万担;1982年、1984年、1987年均超7万担。1988年播种面积71210亩,因受灾严重,总产量只3228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加1.87倍,总产量增长3.84倍;比1978年播种面积减少12.28%,总产量下降7.83%。
  油菜籽全县均种植,为主要食用油料。民国二十六年播种面积11万亩,总产量11.55万担,平均亩产105斤。建国后,油菜籽生产有发展,但欠稳定,平均亩产过100斤的只有1968年、1971年、1979年、1982年、1985年、1986年和1988年,其中1968、1982、1985、1988年超过民国二十六年水平。1982年平均亩产达134斤。1988年全县播种面积84699亩,总产量9574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加0.86倍,总产量增长6.38倍;比1978年播种面积增加103.19%,总产量增长157.62%。
   花生仅作食用,面积甚少。民国二十六年播种面积2000亩,总产量5600担。1949年播种面积下降到727亩,总产量F降到1098担。从1949-1988年的40年间,播种面积超3000亩的只有两年(1971年和1988年),占5%;超2000亩的有9年,占22.5%;超1000亩的12年,占30%;不及1000亩的17年,占42.5%。平均亩产最高年份要算1963年,合280斤。1988年播种面积3597亩,总产量5400担,比1949年面积增加3.95倍,总产量增长3.92倍。
  芝麻亦系本县主要油料之一。民国二十六年,播种面积1.1万亩,总产量11550担。1949年播种面积下降到8208亩,总产量下降到2629担。建国后,逐年有所发展,但单产甚低,刚及101斤的只有1979年。1982年总产量24228担,为历史最高年产量。1988年收获面积16135亩,总产量9660担,比1949年播种面积增加96.57%,总产量增长281.97%;比1978年面积增加41.67%,总产量增长63.7%。
   三、其它作物
   本县其它作物主要是蔬菜、瓜果、青饲料和绿肥。1988年播种面积48567亩,比1949年的31415亩增加54.6%,比1978年的119042亩减少1.45倍。
  蔬菜明、清以来本县蔬菜冬春以萝卜、白菜、芥菜为主,夏秋以葫子、南瓜、东瓜、瓠子、丝瓜、豆荚、茄子、辣椒为主。民国二十六年白菜播种面积4200亩,产量21万担;萝卜播种面积7000亩,产量49万担。建国后蔬菜播种面积不够稳定,1973年以前的25年中,播种面积不足万亩的5年,占20%;1万亩以上的14年,占56%;超过2万亩的4年,占16%;超过3万亩的1年,占4%;面积种得最多的是1958年,共46630亩,占4%。1974年后播种面积长期维持在三、四千亩和五、六千亩之间,只有1988年播种面积达11571亩。为缓和县城吃菜紧张问题,除巩固双钟镇建设港蔬菜队外,1979年将三里公社三里大队改为蔬菜队,面积共6l亩,有264人由吃农业粮改为吃定销粮。
  绿肥主要是红花草。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22277亩,后随二晚面积扩大而逐年扩大。50年代三、四万亩,60年代六、七万亩,70年代八、九万亩,有三年超十万亩,即1975年为103112亩,1976年为103169亩,1977年为103280亩。1984年后绿肥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1988年全县播种面积22675亩,比1949年只增加1.78%,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77年下降3.55倍;收籽面积2220亩,产量1020担。[=此处为表格(湖口县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及产量统计表(一))=][=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及产量统计表(二))=][=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主要经济作物面积及产量统计(三))=][=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其它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四))=][=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