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32
颗粒名称: 卷二 地理
分类号: K901.9
页数: 39
页码: 59-95
摘要: 本县处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区。其面积的70%以上为透水性弱、水量极贫乏的第四系亚粘土覆盖。基岩走向东北,自北向南依次为二叠系至前震旦系地层,东南部有横山岩体,分布在文桥、城山、武山一带;断裂构造仅见于东部及长江沿岸基岩丘陵山区;褶皱构造自北向南有张青单斜,程山、花尖山倾状背斜和龙王庙向斜;断裂构造按走向可分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北西向四组。本县受构造裂隙和岩溶发育程度控制,富水性不一,北西向断裂带富水较好。湖口县为地震7度裂度设防区,是江西省重点防震地区之一。水温一般20℃左右。极少数年份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称之为秋水。
关键词: 历史地理 湖口县

内容

本县处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区。其面积的70%以上为透水性弱、水量极贫乏的第四系亚粘土覆盖。基岩走向东北,自北向南依次为二叠系至前震旦系地层,东南部有横山岩体,分布在文桥、城山、武山一带;断裂构造仅见于东部及长江沿岸基岩丘陵山区;褶皱构造自北向南有张青单斜,程山、花尖山倾状背斜和龙王庙向斜;断裂构造按走向可分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北西向四组。
  本县受构造裂隙和岩溶发育程度控制,富水性不一,北西向断裂带富水较好。含水岩组,按岩石类别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碳酸盐岩裂隙溶洞、基岩裂隙以及岩浆岩风化带孔隙裂隙四组。境内地层有第四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泥盆系和志留系,其中第四系地层分布最广,占总面积75%,分布在平缓低丘、长江沿岸及湖滨一带;奥陶系及寒武系地层分布在江桥、文桥、张青、大垅、傅垅;震旦系地层分布在火垅花尖山和狮子山;其它系地层零星分布在长江南岸。本县除大部分为第四系亚粘土覆盖外,还有页岩、砂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的风化物,分布在全县周围山丘;花岗岩类风化物分布在境东南的武山和南部的横山及北部老台山;砂质岩、页岩类分化物分布在境内北部、中部、东部。
   湖口县为地震7度裂度设防区,是江西省重点防震地区之一。
   第二节水文地质
   本县地下水量按分布面积而言含量为中等,单井出水量100-1000吨/日,约25.9平方公里,约占陆用面积的4.5%;水量贫乏的单井出水量10-100吨/日,面积为99.7平方公里,占陆用面积的17.1%。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水温18℃-22℃,个别的14℃。双钟、舜德、江桥、东庄、张青等地含水岩层的水具有承压性。含水岩组化学特征如下表:[=此处为表格(含水岩组化学特征表)=]
   地表水均为淡水,矿化度25.166—498毫克/升。水质类型以HCO3-Ca(K+Na)型为主。其次为HCO3-Ca、HCa3-CaMg.HC03-(K+Na)Ca等类型。水温一般20℃左右。
   农田供水Na吸附比为0.14-4.8,小于8,相当安全。总固体含量绝大部分属优良、良好、可用;可能有害或有害的水样占15.2%,实际含量62.5-82.9毫克/升(大于60-80),主要分布在江桥、五里、双钟镇、城山、张青等地。本县中小型水库多采用深孔取水灌溉,由于深水缺氧,水温低,二氧化碳多,含有过量的亚铁和硫化氢,对灌区的农作物、鱼类以及生活用水有一定的冷害。
   湖口县滨湖临江,水位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幅度都较大,最高水位见附表。已有的41年的洪水资料表明:变幅大于30%的为大水年,10-30%的为中水年。水位高于20.42米的有5年,高于19.3-20.42米有12年,平均大水八年一次,中水四年一次;最低水位出现在1963年2月6日,为5.9米,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6月底至7月下旬,称之为伏水。极少数年份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称之为秋水。
   [=此处为表格(历年最高水位表)=][=此处为表格=]
   第五章地貌
   第一节地势
  境内东南群山环抱,西北江湖环绕,中部小丘垅埂起伏,总的趋势是从东南的武山向西北的湖面倾斜。境内海拔大部分在50米以下,农田在25-30米,只有东部边沿山区个别地方在90-130米。地貌类型构成大体是:海拔300米以上的高丘面积2.5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0.4%;100-300米的中丘面积60.3平方公里,约占10.6%;50-100米的浅丘面积51.66平方公里,约占9.1%;50米以下的岗地平原(包括内湖水面)面积为452.6平方公里(其中20米以下的面积143.6平方公里),约占79.8%。
   第二节山丘
   县内有四条小山脉和一些独立小山丘。
   一、武山山脉
  东西走向,横亘在县境东南,属武夷山脉尾段,我县处其西面,东南与都昌县界,东北与彭泽县接壤。长12公里,宽10公里,主峰海拔675.3米,在武山乡武山村驻地东侧1.5公里处。其主要山岭还有:
  剑山位于武山村驻地正东1.5公里处,南北走向,长4公里,宽0.5公里,海拔298米。山体属黑色土和花岗岩结构,林木面积约100亩,旧志载:“双峰如剑,来自庶山”。
   狮子凸位于武山乡驻地东北4.5公里处,海拔380米,系岩石结构,形似狮子头,故名。
   杨梅山位于武山村驻地东1.3公里处,海拔354米。据《杨氏宗潜》载,杨家山村祖先梅二从都昌迁此,当时山属其管辖,故名。
   燕墩岩位于武山村驻地南8公里处,海拔583米。传说因山势陡险,曾见不少飞燕栖岩自乐,故名。
   马鞍山(一)位于武山乡武联村驻地东1.5公里处,东西走向,长4公里,宽2公里,海拔250米。以形得名。
  云雾尖位于武山乡西桥村驻地东南1公里处,东西走向,长1公里,宽0.5公里,海拔359米,与都昌以分水岭为界。属沙质土结构,此山自古森林茂密,山顶常云雾缭绕,故名。
   鸡笼山位于傅垅乡驻地东5公里处,长3公里,宽2公里,海拔428米。旧志载:“双峰展翼,势若鸡出笼”,故名。此山又名鸡峰山。
  凰山岭位于傅垅乡驻地东3公里处。水平面积约2平方公里,南北走向,海拔420米,道通彭泽东、西二滴水岩,西岩有瀑布,直下数百丈,属名胜。
   钓鱼尖位于傅垅乡驻地东3公里处,海拔424米,南北走向,水平面约2平方公里。黄质土,石灰石结构。
   梯子岭位于傅垅乡驻地东南2公里处,南北走向,东齐彭泽凰鸡头,水平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325米,因山径如梯阶,故名。
   犁头尖位于傅垅乡驻地东3公里处,海拔426米,水平面积约1平方公里,石灰岩夹黄土结构。
  程山位于张青乡东4.5公里处,南北走向。水平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313米。旧时程姓管业,故名。山产白泥,俗称观音土,1934年全县大旱,民以此充饥。
   云凌山位于傅垅乡一甲岭,水平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336米,南北走向。原名龙头山,因形似帝王龙头高冕,直冲云端,故名。
   梭山位于大垅乡驻地南8公里,南北走向,水平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383米。以形得名。
  排木岭在马迹岭与程山之间,水平面6平方公里,海拔352米。旧志载:“朋脉岭山,西北诸山脉所朋出也。范志谓梧桐、马迹二岭合脉,误。俗称排木,又名排门,皆音讹。”
  花尖山位于大垅乡南2.5公里,东与彭泽朱家山相接。长4公里,宽3公里,海拔378米。旧志载:“花尖山名丫髻峰,秀若芙蓉”,以形命名。“花尖秀色”为湖口八景之一。
   马迹岭位于大垅乡联丰村境内,南北走向,水平面积3平方公里。产绿茶。旧志载:“郡志云,石上有马迹。故名”。
   二、屏峰螺丝山脉
   东起流芳,西止鄱阳湖,北临皂湖,南界都昌。
   马鞍山(二)位于流芳乡青年村西南2公里处,南北走向,长2公里,宽1公里,海拔139.2米。与武山乡境内马鞍山同名。
   老山位于流芳乡老山村南部,与都昌县以分水岭为界,长2公里,宽1.5公里。
  湖山位于茅基村西北5公里处,于鄱阳湖边水中,海拔50米。四面环水,故名。旧志云:“浮山形若龟浮,在皂湖,‘浮’、‘湖’谐音,讹称湖山。”
   螺丝山位于茅基村西北3.5公里处,属王炳智村坐山,海拔80米。传说古时常年有金鸡在此栖息,又称金鸡山。
   天门顶位于茅基村西北3.5公里处,海拔121米。山顶端l公里内有峁凸起,人称“九霄天门”,故名。
   球头位于茅基村西北2公里处,南北走向,长300米,海拔140米。顶峰凸起,似球形,故名。
   佛台岭位于茅基村西南1公里处,南北走向,长1.5公里,宽0.5公里,海拔190米。明代山顶有佛台庙(已圮),故名。
   道贯尖位于茅基村南1.5公里处,与都昌以分水岭为界,海拔144米,山腰有道观庙。“观”、“贯”谐音,讹传道贯。
   屏峰位于茅基村西4公里处,海拔147米,西南滨鄱阳湖,与庐山隔湖相对。有一石矶,临湖陡峭,形若屏障,故名。
   三、横山山脉
   位于县境南,东起武山乡,西至城山,北到文桥,南接都昌凤凰山。古县志载:“长岭北横亘十余里,逦曹绳岭及分水岭”。其主要山峰有:
   横山位于城山乡驻地北3.5公里,海拔112米,长1.5公里,宽0.8公里。
  长岭位于横山南,古县志载:“绵亘十余里”。六甲山位于文桥西偏南1.5公里,长3公里,宽1公里,海拔153米。古县志载:“自横山南来,诸峰叠耸,屹然与小凰山相并”。
   城山位于城山乡驻地东4公里处,海拔249米,长4.4公里,宽1.8公里。
   四、陪湖台山山脉
   西起鄱阳湖滨,东至黄茅堤,连绵35公里。其主要山岭有:
   陪湖山西东走向,西滨鄱阳湖,东至3里街,北齐月亮山,长10公里,海拔286米。因山湖相陪,故名。
   小岭县城南,水平面积约0.5平方公里。
   黄土岭小岭与大岭之间,水平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体以黄沙土结构,故名。
   大岭在黄土岭以东。
   月亮山又名月台山,县城南面,小岭、黄土岭以北。
   老台山位于三里街东北2公里处,西东走向,长15公里,宽2公里,海拔207米。
   沙山亦名公鸡山,以形得名。水平面积4平方公里,海拔105米,山体尽黄沙结构。
   黄梅山位于马影乡海山村境内,海拔120米,面积l平方公里,原为黄梅县人在湖口的坟山,故名。
   长岭位于马影桥西北5公里处,海拔117米,面积1.5平方公里。
   刘王凹在马影乡罗岭村境内,海拔119米,面积10平方公里。
  龙潭山位于凰村乡龙山村境内,水平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21米。山体为岩石黄沙结构。旧志载:“龙潭山,上有龙潭,树木荫蔚。时有小龟游泳,取之则游,在仙涧北二里。”其余脉仙人石,海拔100米。旧志载:“仙人石亦作尖山石,有趾印,俗传丁仙游此,在石山北五里,南连贯黄百户。”
   西山因坐落黄茅潭西而得名,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144米。
   五、独立山丘
   棠山棠山村境内,东与彭泽红光交界,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36米。据《周氏宗谱》载:“山上有棠花萼附,故名”。
   杨家山又名羊山,以形得名。位于流泗乡杨山村与棠山村交界处,长1.2公里,宽0.8公里,海拔169米。
   永峰岭流泗乡北5公里,长江南岸,海拔152米,汛期江涛拍岸,河岸屡崩,此峰独存,故名。
   坚山马影乡坚山村境内,海拔139.9米,又名狮子山。山多石灰石。
  酬山张青社南1.5公里,海拔141.4米。西与坚山酬对,故名。古县志载:“五峰叠秀,山阴有响洞。投石作金声,良久乃已。又有虎洞、豹洞。秉烛入游,曲屈如阁,道窈然而深,水声汹涌,人莫测其所止。”另有蟾老鼠(蝙蝠)洞,洞口狭小,或匍匐,或侧身前进。入内,开阔,有三层楼,可容数十人。
   板山又名幻山,以产青石板得名。位于张青社南1.5公里,海拔126米。古县志载:“山南有洞,洞有奇石如龙脊,故名龙洞。”
   苕山位于张青乡竹山村与傅垅乡潘塘、塘坂村交界处,海拔80米。旧时苕花遍地,故名。
   象山均桥西1公里,长4公里,宽0.5公里。有五包凸丘,形似五象,本称五象山,简称象山。
   灰山皂湖坝东,长1.5公里,宽0.5公里。山体石灰岩结构。
   磨旗墩舜德岭西偏北3公里,海拔111.3米。石踞山顶,远望如磨,又似旗墩,故名。
   第三节水系
  境内湖泊港汊发育,直接流人鄱阳湖的有小桂港、泊口、皂湖、泊洋湖、南北港等水系;经都昌流入鄱阳湖的有西洋桥水系;直接流人长江的有杨港、黄茅潭和牛脚湖水系;经彭泽芳湖流入长江的有莲花水一一陶盛港、马迹岭、东涧等水系。
   一、南北港水系
  总流域面积276.14平方公里,包括武山乡大部,文桥、傅垅、江桥、马影、张青、三里乡的全部,以及东庄、城山、凰村乡的一小部。1968年南北港防洪圩堤修筑后,遂成季节性人工湖,汛期最高水位一般17.8米海拔高程,相应水面23.6平方公里,相应水容8700万立方米。它的主要港汊有:
  文桥港境内长度23.2公里。发源于武山,流经武山乡、文桥乡、江桥乡,入南北港的南港。流域面积116.52平方公里,平均宽度22米,平均深度2.8米,河道落差57米,平均降坡2.59%。
  均桥港境内长度20.3公里。发源于凰山、梧桐岭、流经傅垅、文桥乡,入南北港北港。流域面积159.62平方公里,平均宽度18米,平均深度2.4米,河道落差32米,平均降坡2.31%。上游有殷山水库。
  马影桥港境内长度7公里,流域面积131.26平方公里。分后港和前港,前港发源于程山,流经张青、马影乡,入南北港北港。前港上游在张青乡处有泉水垅水厍,中游张青乡与马影乡交界处有道桥水库。
   二、皂湖水系
  总流域面积131.26平方公里,包括流芳乡全部,舜德、屏峰乡大部。1964年建成防洪圩堤后,成为季节性人工湖,汛期最高水位17.75米海拔高程,相应水面12.52平方公里,相应水容3700万立方米。它的主要港汊:
  流芳港上接都昌春桥港,境内长21公里。流经流芳、舜德、屏峰乡,入皂湖。境内流域面积78.27平方公里,平均宽度20米,平均深度2.5米,河道落差20米,平均降坡0.95%。
   三、泊洋湖水系
  总流域面积30.53平方公里,包括东庄、城山、舜德乡大部,它的主要港汊:荆桥港长度6.4公里,发源于横山西麓,流经城山、舜德乡,入泊洋湖。
   四、黄茅潭水系
  总流域面积60.98平方公里,包括流泗、凰村大部,大垅小部。1927年黄茅堤筑成后,遂成季节性人工湖。最高水位15.75米海拔高程,相应水面5.1平方公里,相应水容1020万立方米。它的主要港汊:
   四官桥港发源于凰村吴温村,流入黄茅潭,全长4公里。
   史家桥港发源于流泗方八房,流入黄茅潭,全长3公里。
   五、莲花——陶盛港水系
   由彭泽芳湖流入长江,境内长度8公里,自流泗方菱塘自然村下首出境,境内流域面积50.9平方公里。
  湖口境内江湖水域宽阔,鄱阳湖沿本县西部流经长27公里,境内水域面积90.3平方公里;长江沿本县北部流经长17公里,境内水域面积15.25平方公里。
   第六章气候
   第一节气温
  本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稳定在10℃以上的持续天数230~244天,积温在5358.7~5402.1℃,常年无霜期258.8天,热量分布趋势是西南沿湖一带高于东部沿山地区。皂湖周围是个暖中心,大垅联丰是个低温中心,年平均气温两地相差1.6℃。
  本县春秋短而冬夏长。四季划分标准:一般是日平均气温稳定在摄氏(下同)10度以下的时期作为冬季,稳定在22度以上的时期作为夏季,10~22度之间作春秋季。据此标准,本县四季起讫时间为:春季开始日期为3月23日~4月1日,终于5月26日~6月12日,季长62—73天;夏季开始日期5月27日~6月13日,终于9月14~24日,季长94~120天;秋季开始日期9月15~25日,终于11月16~21日,季长59~63天;冬季开始日期11月17~22日,终于3月22~31日,季长121~135天。春季回暖迟,有倒春寒。惊蛰到春分常有较强冷空气侵入,气温较低,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1℃左右。春分以后,由于暖空气势力渐强,三月下旬中开始,气温显著回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日期全县平均在3月25日~4月1日。春分至清明期间仍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日平均气温可降至10℃以下,并伴有雨雪,出现较严重的春寒。夏季炎热时间长。梅雨结束后,进入盛夏季节,是全年最热的时候,7~8月平均气温在28.8℃。自1959年以来,极端最高气温为40.3℃,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白露后天气逐渐变冷,秋分后常有寒露风天气出现。冬季较寒冷,1月平均气温4.2℃,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出现在1969年2月6日。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24.8℃,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值)为6.6—8.2℃,以10月~11月为最大,分别为8.2℃和7.8℃,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对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和果实千粒重均有较明显的影响。日最高气温30℃的高温日,出现在4—10月,其中7~8月出现多,累年平均7月为25.6天,8月为26.5天,累年最长连续日数78天(1964)。日最高气温35℃的极热日,年平均为15.8天,出现在6~9月,以7~8月为最多,平均7月为6.6天;8月为7.5天。累年最长连续日数19天(1988)。出现最低气温0℃的低温日,累年平均为24.6天,出现在当年11月至下年3月,以1月为最多,平均为10.9天,累年最长连续日数14天(1963)。最低气温零下5℃的日数平均为2.2天,出现在当年12月~下年2月,最多仍在1月,平均14天,累年最长连续日数5天(1970)。最低气温零下7℃,零下9℃很少,累年平均不到一天。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历年各月最低气温表)=]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历年各月最高气温表)=]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历年各月平均气温表)=]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多年高低温度平均天数和出现情况表)=]
  霜期一般初霜日期为11月20日,最早10月28日,终霜日期一般为3月5日,最晚4月3日,霜期最长的147天,最短75天。东部山区霜期要比中部和西部长7-10天。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历年初、终霜日及霜期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风向风力
  本县有明显的季风,风向多为夏南冬北。每年6至7月南风最多,俗称“小暑南风十八天”、“六月(农历)温南风”。其它月份为东北风多;深秋至春初,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常有偏北大风出现。一般5至6级较多。盛夏季节常有雷雨大风。历史上最大的东北大风是10级,风速每秒为28米,出现在1965年11月16日;历史上最大的东南雷雨大风为12级,风速每秒34米,出现在1973年8月3日;全年平均风速为每秒3.2米(二级)。风量风力极不稳定,大而成灾,低而无用,平时正常的风能,目前达不到开发利用的要求。每年有两次信风,,出现在农历三、九月,农谚:“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在江边走。”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各月风向出现年数表)=]
   第三节雨量
  本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398.7毫米。降水量集中于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5%,为雨季,雨季结束后,雨量急剧下降,7-9月平均雨量337.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4%。此时正值夏季高温,蒸发量大,正是植物需水的关键时期,绝大部分年份降水不能满足作物需要。冬季虽降水量少,但作物需水量也少,故水分的供应矛盾不突出。其特征是四季雨量分布不均,差异悬殊,春夏雨湿,秋冬干燥,即常为春雨、夏涝、秋旱、冬干。从1950年至1982年的33年中年降雨量最大为1396.4毫米,(1954);最少降雨量为776.4毫米(1978)。雨季相差1160.7毫米。在这33年中共出现暴雨大于50毫米雨量的日数为137天(见表6-7),主要集中在5-7月,占总日数的63%,其中100毫米以上的雷风暴雨集中出现在6-7月上旬;连续暴雨最长为3天,分别出现在1974年7月10-12日和1973年7月3-5日;一次连续最大降水过程为534.3毫米,出现在1974年的7月7-20日;连续三天最大雨量为348.5毫米,出现在1974年7月10-13日;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81.6毫米,出现在1976年6月7日(见表6-8)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暴雨日(50毫米以上)时间分布)=]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日雨量100毫米日期及雨量)=][=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日照
  本县日照特征:夏秋日照多,春冬日照少。总日照量较为充足。全年实际平均日照为1878.3小时,占可能日照时数42%(即日照百分率);多年稳定通过10℃以上平均日照时数为1453.8小时,占全年日照数的73%;农作物生长期各月实际平均日照在100小时以上。以7至8月为最多,平均日照在25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分别为60%、64%(每天平均日照有八小时之多),11月至次年3月,月平均日照在100小时至150小时,以2月日照最少,平均只有100.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2%,平均每日日照3-5小时.,日照时数最多年为230.23小时,出现在1963年;日照时数最少为1444.3小时,出现在1981年;口照时数最高月为8月,平均2519小时,日照时数最少月为2月,平均106.6小时;月日照极端最多为350小时,出现在1966年8月,月日照极端最少为26小时,出现在1980年3月。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多年平均月日照统计表)=][=此处为表格=]
   辐射本县年总辐射量为110.87千卡/平方厘米,月辐射总量最高值出现在8月,为14.28千卡/平方厘米,6-10月太阳总辐射平均大于1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生理辐射为55千卡/平方厘米,4-10月是一年中生理辐射较高时间,总量为38.52千卡/平方厘米,占年生理辐射量的70%。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各月太阳辐射总量平均状况表(卡/平方厘米))=]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各月生理辐射量表(卡/平方厘米))=]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间太阳辐射总量与生理辐射)=]第五节物候与气象谚语
  立春一夜,百草发芽。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雁门开,八九燕子来。
  蚕豆开花艳阳天。
  野菊结蕊,菜籽落地(即播种)。
  布谷鸟叫,春播开始(指中稻播种)。
  “割麦插禾”(象声)鸟叫,割小麦,插中稻。
  狗喝水,要下雨。
  乌龟晒壳,将有雨来。
  蝉猛叫,天燥热。
  手冷天变脚冷晴(指在冬春之际)。
  男(脸部)烧天变女烧晴(烧,即脸部非病态发热)。
  猪衔窝,小雪落。泥鳅翻上翻下,天气就要变卦(起风或下雨)。
  燕子低飞,必定有雨。
  蛤蟆社(春社)前叫,种子要两套。
  磉礅出水,天要下雨。盐回潮,雨来到。
  春南(风)夏北西,打马送蓑衣。
  春东风,雨祖宗,先东后西大雨从。
  一日南风三日曝,三日南风狗钻灶。
  久晴西风落,久落西风晴。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早起西风晴不到夜,夜起西风晒死槎。
  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也枯。
  冬月二十一,南风干到底;南风猛过头,田沟无水流。
  南扬头,北扬尾(南风边起边小,北风边起边大)。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雨凄凄;云往南,水连天;云往北,好晒谷。
  天上云交云,地下水淋淋。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一块乌云在天顶,风雨再大也不惊。
  有雨天顶亮,无雨四面光。
  早看东南(方),晚看西北(方)。
  早看东南如黑漆,雨势来时千万急。
  早怕南云涨,晚怕北风催。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起东无云,日出特光明。
  暮春西边晴,来日定光明。
  早撑脚,滴滴嗒,晚撑脚,晒破乌龟壳(阳光透过云层,漏出一条条光柱,谓“撑脚”)。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乌云接得高,狂风吹断腰;乌云接得低,打马送蓑衣。
  乌云接得高,有雨在今朝。
  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乌云在东,有雨不凶;乌云渡河,大雨滂沱;横破三朝,直破当日(夏夜晴空万里,如有一抹乌云在银河出现,预兆雨将来临)。
  春雾一朝天,夏雾晴半年。
  秋雾热,冬雾雪;春雾雨,冬雾晴。
  一日雾,三日雨,三日雾,九日晴。
  大雾不收即是雨。
  早雷不过午,中雷晒破肚。
  雷打中,两头空;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雷打惊蛰前,高山也变田(预兆当年雨量充足)。
  雷打雪花开,谷子压断街(预兆粮食丰收)。
  雷打菊花心,菜油贵如金。
  冬雷春凌(一说“冬雷春冻雨”)。
  东闪(电)日头西闪雨;南闪天开,北闪雨就来。
  头九落了雪,九九当六月。
  腊雪一百二十天回头,春雪一百天回头。
  大雪大洪,小雪小洪。
  头年瑞雪满地银,次年定有好收成。
  天上粉粉白,就要落大雪。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虹在东,有雨也不凶;虹在西,天井淹死鸡;虹在南,沟里划船;虹在北,雨不歇。
  明星照烂泥,晴不到鸡啼。
  久雨见星光,明天雨更狂。
  当顶一现(指太阳),三日不见。
  日出东北红,无雨必有风。
  早上阴一阴,晏些晒断背颈筋。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月亮驮枷(指月外光环)驮过岭(天顶),晒干井。月润草头枯。
  正月二十晴,树上挂油甏(凌冰);二月二十晴,一箩大麦两箩芒;三月二十晴,田沟地沟不用另(腰沟,即当年降雨量小)。
  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小黄梅。
  春寒致雨,夏寒断流。
  春天孩儿脸,一日有几变。
  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落。
  六月下雨隔座墙。
  六月落雨隔牛背。
  六月风暴,桥东哭,桥西笑。
  春社无雨莫种田,秋社无雨莫兴园。
  先社后分,五谷丰登。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立夏要下;立夏不下,高田莫耙;小满不满,栽田不稳。
  清明寒十,谷雨寒七,立夏不寒也寒一日;三月三,寒招晴,清明寒招雨。
  四月八,冻死鸭;六月六,晒得鸡子熟。
  四月夜,割担槎,八月夜,搬乘耙。
  熟不熟(收成)单看五月二十六(分龙日),分龙过后雨来稀。
  吃过端午粽,棉衣件件送,但也莫送完,还防六月马栏冻;过了八月中,只有梳头吃饭功。
  夏至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日晴。
  有钱难买双八月,十年难逢担头春。
  三九不穿靴,三伏车破车;南风送九伏天干。
  霉夹伏,热得熟;一日炎天热煞人,三日炎天热不成(出霉到入伏之间天数谓之“炎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六月六,阴一阴,黄草贵如金。
  六十天荞麦四十天雨,还要田沟地沟不淌水。
  第七章自然资源
  本县自然资源和特点是:地下资源贫乏,尚未发现有开采意义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除地表砂石外);生物资源,种类不少,但数量不多,而且呈下降趋势,如虎、豹、豺、狼、野猪等大型野生动物几无出现。鲥鱼、中华鲟、黑鳍豚、白鳍豚等水生动物濒于绝迹,1954年全县捕获鲥鱼20吨。进入70年代后一直无鲥鱼上市。乌龟、甲鱼等亦大量减少。究其原因为:人口密度大,农业开发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且本县能源极端贫乏,斫柴为炊,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致使鸟无林栖,兽无洞穴;化学农药广泛使用,水生动物受到严重损害;有些人违反有关法规,大量捕杀青蛙、蛇类,滥捕黄鳝、甲鱼、泥鳅,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一节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面积669.33平方公里,折合1003995亩,其中耕地面积占25.02%,山地面积占22.01%,水域面积占24.1%,草地、坡地、砂石山占9.92%,道路、居民点占18.04%。
   全县山地面积220117亩,其中荒坡(海拔高程500米以下称荒坡。本县无500米以上山丘)63400亩,占28.8%,在荒坡总面积中,100-500亩的荒坡57块,面积12575亩,占19.83%;501-1000亩的荒坡14块,面积9073亩,,占14.31%;1001-5000亩的荒坡17块,面积27896亩,占44%;小于100亩的零星荒坡共计13856亩,占21.86%。
   荒坡的坡度情况:坡度为6-15度的16190亩,占总数的25.5%;15-25度的40201亩,占66.3%;大于25度的5189亩,占8.2%。
   荒坡的海拔高度情况:海拔100米以下的18626亩,占总数的29.5%;100-300米的28462亩,占44.8%;300-500米的16312亩,占25.7%。
  荒坡全县均有分布,以傅垅、大垅、武山乡为最多。大面积成片荒坡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武山、螺丝山一带,海拔一般在200米左右,没有出现垂直地带土壤。由于地形、水文条件和成土母岩质的不同,荒坡主要为黄棕壤、红壤、棕红壤等几种,质地轻砾,粘偏砂,土厚一般30-40厘米,肥力中等,偏微酸性,山顶、山脊处土壤较瘠薄。小面积未成片荒坡,主要分布在张青、马影、流泗等乡,海拔在100米以下。
   本县荒坡较大部分为三级土壤,是农用土壤,部分属自然土壤,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2.8%。均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荒坡开发利用方面:西北沿江滨湖2万多亩荒坡,与现有营造林连片,可以开发为农用防护林区,逐步形成本县西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中部2万多亩荒坡,多为小矮山坡(50-100米),土层深厚肥沃,偏酸性,多为砂质土壤,通气性良好,可以大量发展果木和营造其它经济林。另外,还可适当营造薪炭林;东南山坡2万多亩,可以大量营造杉、松等用材林,与原营造林连片,成为本县用柴林基地。另外,还可以利用砂、石山坡开发建材原料基地。
   第二节水资源
   全县水域面积241108亩,其中长江水面22875亩,湖泊165572亩,水库8481亩,池塘22265亩,港堰4047亩,精养池1690亩,其它水面16178亩。
  可以利用而未被利用或利用率极低的湖泊、水库、池塘、港堰,姑且称之为荒水,全县共有30171亩,占总水面的12.5%。其中荒湖3200亩,占湖泊总面积的1.9%;荒库1547亩,占水库总面积的18.7%;荒塘9176亩,占池塘面积的41.2%;荒港堰303亩,占港堰总面积的7.4%o此外还有难以利用的水面15945亩。
  荒水全县均有分布,大面积湖泊除泊洋湖未开发外,水库主要在大垅、流泗、武山、城山、张青等乡,池塘、港堰主要在二季晚稻复种指数高的武山、文桥、流芳、傅垅、张青等乡,也有部分在水利设施较差的滨湖棉作区的凰村、流泗、三里、东庄等地。江湖水域宽阔。鄱阳湖沿本县西部流经长27公里,境内水域面积90.3平方公里,湖水位年际变化最大为16.78-9.6米,年内变幅13.8-9米;长江沿县北部流经长17公里,境内水域面积15.25平方公里,水位年内变幅大。鄱阳湖最大流量为28.800立方米,出现在1955年6月23日;最低流量负9450立方米,出现在1952年6月13日;流速最大为2.58米,最小为0。
  本县地表径流量是全省最低的县,年平均为3.63亿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量为1.140立方米,人口平均占有量为1.680立方米,地下由于受断裂构造程岩溶发育程度控制,年可利用水量不大,亦属贫水地区。过境的江湖水用之不尽,是一优势,但提水耗能大,成本高。目前,本县城镇用水以鄱阳湖、长江水为主,农村人畜饮用水大部分来自港堰和池塘,农业灌溉用地表径流,在75%保证率情况下,农业灌溉需水为1.78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为2.25亿立方米,加上鄱阳湖、长江的过境水可利用,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潜力的。
  全县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827千瓦(保证率75%);可供开发利用值约为1262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33%o目前已开发装机发电的仅武山乡红舍涧电站,容量55千瓦,占可利用量的4.6%。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水利资源表)=]第三节植物资源
   一、树种资源
  湖口县内有380余种树种,目前普通推广栽培的有40多种。用材林以杉、松、檫、竹为主,其次是楮、栎、黄连木、杨、柳、刺槐、枫香、柏木、木荷等。村舍四旁树木以苦楝、枫杨、白杨、法国梧桐、女贞、喜树、香椿、棕榈等树种。园林绿化以柏类、樟木、玉兰、雷松、海桐、黄杨、山茶等。
  本县珍稀、珍贵树种有樟木、银杏、罗汉松、楠木、红楠木,由于长年砍伐破坏,樟木资源大大减少。目前,全县中老龄树木仅千余株。三里林场南门分场,建国后营造十余亩集中连片成林樟木,生长好。城山乡辕门村及江桥农场的银杏树龄有百年以上,都有22米多高,三人合抱围粗,相距4公里,远距离传粉,故江桥农场的一株银杏年年硕果累累,世所罕见。另外,上、下石钟山均有幼龄银杏树,石钟山麓还有两棵近年已开始结果。三里乡曹角树下的一株罗汉松,据老年人回忆有60多年,曾经两次枯枝,近期枯枝于1981年又发新枝,群众喜称为神树。
   二、现有植物资源分类
   苏铁科:苏铁,目前我县园林内少量栽培
   银杏科:银杏
   松科:马尾松、金钱松、雪松、华山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黄山松、五针松
   杉科:杉木、水杉、柳杉、池杉、落羽杉
   柏科:翠柏、侧柏、柏木、扁柏、园柏、刺柏、杉柏、香柏、龙柏、璎珞柏、绒柏
   竹柏科:罗汉松
   杨柳科:毛白杨、山杨、小叶杨、青杨、胡杨、垂柳、旱柳、小叶柳、欧美杨、黑杨、加杨、北京杨
   胡桃科:化香、黄杞、青钱柳、枫杨、核桃
   壳斗科:水青冈、板栗、茅栗、锥栗、苦槠、甜槠、石栎、麻栎、白栎、小叶栎
   榆科:榆树、榔榆、四川朴、珊瑚朴
   桑科:桑、枸树、薜荔、无花果、柘树
   山龙眼科:银桦、青皮木
   小檗科:庐山小檗
   木兰科:鹅掌楸、玉兰、厚朴、辛夷、白兰花、深山含笑花、五味子、广玉兰
   樟科:樟、肉桂、红楠、檫木
   海桐科:海桐
   金缕梅科:枫香、檵木、金缕梅
   杜仲科:杜仲
   悬铃木科:悬铃木
   蔷薇科:山楂、红果树、石楠、枇杷、梨、沙梨、杜梨、山定子、月季、桃、梅、杏、沙果、樱桃、郁李、殊砂李
   豆科:合欢、紫荆、决明、皂角、槐树、刺槐、胡枝子、黄檀、白檀
   芸香科:花椒、枸桔、金桔、蜜桔、橙、柚、桔、黄檗
   苦木科:臭椿
   橄榄科:油橄榄
   楝科:苦楝、香椿
   大戟科:重阳木、油桐、乌桕
   黄杨科:黄杨
   漆树科:盐肤木、南酸枣、黄连木
   冬青科:小果冬青、冬青、枸骨
   槭树科:三角枫
   无患子科:无患子、栾木
   鼠李科:拐枣、枣
   葡萄科:葡萄、爬山虎
   锦葵科:木芙蓉、木槿
   梧桐科:梧桐
   猕猴桃科:猕猴桃
   山茶科:茶、山茶、油茶、木荷
   瑞香科:结香
   千屈菜科:紫薇
   石榴科:石榴
   珙桐科:蓝果树、珙桐、喜树、八角枫
   桃金娘科:桉
   五加科:五加
   山茱萸科:毛梾
   杜鹃花科:杜鹃、云锦杜鹃、羊踯躅、满山红、鹿角杜鹃、马碎木、乌饭树
   紫金牛科:血党、百两金、硃砂根
   柿树科:柿、君迁子
   野茉莉科:秤锤树、白辛
   木樨科:月桂、丹桂、桂花、女贞、小叶女贞、茉莉花
   夹竹桃科:夹竹桃
   玄参科:泡桐
   紫葳科:梓树
   茜草科:香果树、栀子
   蝶形花科:紫穗槐
   棕榈科:棕榈
   禾本科:毛竹、刚竹、苦竹、淡竹、水竹、桂竹、芦竹、芦苇、孝竹三、中草药资源:我县中药资源品种共81科,209种。
  卷柏科:卷柏
  海金沙科:海金沙
  木贼科:木贼、一支箭
  蚌蕨科:狗脊
  华蕨科:乌蕨
  凤尾蕨科:凤尾草、蕨、猪毛草
  鳞毛蕨科:凤尾贯众、贯众
  水龙骨科:石苇、石蕨、庐山石苇
  骨碎补科:骨碎补
  马兜铃科:青木香、杜衡、寻骨风、细辛
  三白草科:鱼腥草
  石竹科:瞿麦
  蓼科:何首乌、萹蓄、杠板归、羊蹄、水蓼
  藜科:菠菜
  马齿苋科:马齿苋
  苋科:鸡冠花、青葙子、土牛膝
  商陆科:商陆
  毛莨科:草鸟头、天葵、威灵仙、唐松草、牡丹、赤芍
  小檗科:淫羊霍、八角莲、小檗
  木通科:大血藤、三叶木通
  荨麻科:苎麻
  木兰科:马褂木、厚朴、辛荑
  樟科:檫树、毕澄茄、乌药
  防己科:木防己、石蟾蜍
  罂粟科:夏天无
  大风子科:柞木
  瑞香科:结香
  萱菜科:紫花地丁、萱
  桑科:桑、构树、大麻、无花果
  景天科:佛甲草、瓦松
  虎耳草科:虎耳草
  葫芦科:盒子草、栝楼
  金缕梅科:枫香、檵木
  石榴科:石榴
  蔷薇科:仙鹤草、地榆、山楂、金樱子、枇杷
  豆科:苦参、千斤拔、草决明、含羞草、金雀花、铁扫帚、葛、赤小豆、野大豆藤杜仲科:杜仲山
  茶科:茶、山茶鼠
  李科:拐枣芸
  香科:黄檗、花椒、枸桔
  桑寄生科:槲寄生
  锦葵科:木芙蓉、蜀葵、苘麻、木槿
  葡萄科:白敛、爬山虎
  猕猴桃科:猕猴桃
  五加科:五加、无根五加
  伞形科:白芷、前胡、短毛独活、水芹、明党参、天胡、柴胡、茴香
  野牡丹科:朝天罐
  藤黄科:金丝桃、小连翘、金丝梅、元宝草
  凤仙花科:凤仙花大戟科:铁苋菜、算盘子、叶下珠
  杜鹃花科:羊踯躅
  紫金牛科:紫金牛
  木樨科:女贞
  旋花科:牵牛子、菟丝子、空心菜
  唇形科:荔枝草、紫苏、薄荷、益母草、夏枯草、丹参、韩信草、毛地笋
  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蔓荆子、马鞭草、紫珠草、过江藤、大青叶
  茄科:龙葵
  萝摩科:徐长卿、柳叶白前、萝摩
  夹竹桃科:夹竹桃
  玄参科:仙桃草、鹿茸草
  紫葳科:紫葳、樟树
  龙胆科:龙胆草
  茜草科:茜草、白花蛇舌草、栀子
  忍冬科:金银花、陆英
  败酱科:白花败酱
  车前科:车前
  菊科:石胡荽、野胡萝葡、苍耳、艾、旱莲草、野菊、蒲公英、泽兰、刘寄奴、三七草、牛蒡、苍术、茵陈蒿、菊花、旋复花、红花、菊芋、大理菊、一点红
  桔梗科:羊乳、桔梗、沙参、半边莲
  报春花科:过路黄、珍珠菜
  莎草科:香附子
  泽泻科:慈姑天南星科:半夏、天南星、野芋、石菖蒲
  百合科:土茯苓、天门冬、百合、贝母、菝葜、麦冬、黄精、玉竹、粉条儿菜
  谷精草科:谷精草石蒜科:仙茅、薤、石蒜
  冬青科:枸骨
  兰科:白芨、石斛、杜鹃兰
  薯蓣科:山药
  鸢尾科:射干
  禾本科:淡竹叶、白茅、薏苡
  第四节动物资源
  一、飞禽类
  1、猎禽鸭雁类:绿头鸭、赤麻鸭、赤颈鸭、白眉鸭、花脸鸭、斑嘴鸭、秋沙鸭、鸿雁、豆雁、灰雁
   䴙=类:小䴙=、油葫芦
  骨顶类:.白骨顶、红骨顶
  鹭类:苍鹭、白鹭、牛背鹭
  鹬类:白腰杓鹬、扇尾沙锥、大沙锥、针尾沙锥
  鹆类、金鹆、金眶鹆、凤头麦鸡
  鸡类:环颈雉、鹧鸪、鹌鹑、勺鸡、竹鸡、野鸡
  鸠鸽类:朱颈斑鸠、岩鸽、家鸽雀类:百灵、麻雀、蜡嘴、禾花雀、铁爪鹀、黄腹鹡鸰
  2、猛禽
  猛禽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鸟类,我县种类不多,严格控制猎捕数量。
  鹰类:雀鹰、鱼鹰、雀腹鹰
  =类:大鸳、猫头鹰
  隼类:游隼、燕隼
  鹗类:鸺鹠、长耳鹗
  3、食虫鸟类
  有楼燕、三宝鸟、杜鹃、啄木鸟、家燕、白鹡鸰、山鹡鸰、树鹨、灰山椒鸟、白头鹎、太平鸟、伯劳、黄莺、卷尾、灰椋鸟、八哥、灰喜鹊、喜鹊、云雀、红嘴蓝鹊、蓝尾雊、红尾鸫、画眉、山噪鹛、苇莺、柳莺、寿带、山雀、大山雀、乌鸦、白颈乌鸦、银喉长尾山雀。
  4、保护鸟类:有朱鹦、黄腹角雉、白鹳、黑鹳、天鹅、白鹇、原鸡、小隼、角雉、白冠长尾雉。二、走兽类:我县大型野生动物到70年代基本绝迹,如豹、野猪、华南虎、獐,现存的只有小量小动物,如:豺狗、穿山甲、野兔、毫猪、狐狸、大灵猫、小灵猫、黄鼠狼、刺猬、猪獾、狗獾、水獭、金猫、白鼬、白鱀。过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梅花鹿。
   三、水生动物:
  1、鱼类:有鳙鱼、鲢鱼、青鱼、鲤鱼、草鱼、鳊鱼、鲫鱼、乌鱼、鳜鱼、鲶鱼、黄鱼桑鱼、翘嘴红鱼、蒙古红白鱼、密鲴鱼、三角鲂、团头鲂、餐条、徨鱼、鲥鱼、中华鲟、银鱼、鲚鱼、黄鱼、螃鲏鱼、鳤鱼、比目鱼、梭头鱼、翘嘴黄鱼。
  2、贝类: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河蚌、田螺、蚬贝、蛤蜊、钉螺。
  3、虾类:有青虾、长臂虾、米虾。
  4、蟹类:有中华绒螯蟹、田蟹。
  5、其它:有龟、鳖、泥鳅、白鳝、黄鳝。
   第五节矿藏资源
   本县石灰石的蕴藏量约115000万吨,分布在流泗、大垅、马影、张青、傅垅、武山、文桥、江桥、东庄、城山、舜德、屏峰等乡;
   风化石的蕴藏量约1200万吨,分布在凰村、东庄等乡;
   矽砂的蕴藏量约7100万吨,分布在流泗、马影、凰村、屏峰等乡;
   粗砂的蕴藏量约583万吨,分布在文桥、江桥、武山、东庄等乡;
   陶土的蕴藏量约21180万吨,分布在流泗、大垅、凰村等乡;
   瓷土的蕴藏量约2亿吨,分布在张青、流芳等乡;
   石英石的蕴藏量约260万吨,分布在傅垅、武山、文桥等乡;
   花岗石的蕴藏量32500万吨,分布在文桥、武山、流芳等乡;
   石煤的蕴藏量约23100万吨,分布在大垅、张青、傅垅、武山等乡;
   钾长石的蕴藏量约269万吨,分布在东庄乡。
   第八章人口民族
   第一节人口
  1988年全县总人口239895人,密度358.41人/平方公里,密度较大。人口中农业人口212599人,占总人口的88.62%,非农业人口27296人,占11.38%。社会劳动者人数115487人,占总人口的48.14%,其中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的76466人;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21403人;商业、饮食服务业4539人;教育、文化、科技、广播业333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030人;国家机关、党群机关2678人;金融、保险业362人;其他5663人。
  全县男女人口数量基本相等,但具有文化的男女人口数量差距却很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具有大学文化的男女数量比是4.4:1,高中文化是4.01:1,初中文化是4.25:1,小学文化是1.73:1,而文盲率则是0.246:1,具有文化的女性人口少于男性,无文化的女性人口比男性多。
  湖口历史上人口变化情况:从清顺治十三年(1656)起至1988年止,人口有过几个高峰期:嘉庆十七年(1812),241444人;道光元年(1821),244190人;咸丰元年(1851),248969人;同治八年(1869),248345人;1988年,239895人,其中最高峰是清咸丰元年。清代湖口的疆域比现在大,故相对数不会超过1988年。1949年以后,人口基本上是逐年增长,仅1959-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出现过微弱低谷;1959年132938人,比1958年减1.78%;1960年129998人,比1959年减2.22%。1949年以前人口出现的低谷为:咸丰八年(1858),201308人,比咸丰元年减19.13%。因自咸丰三年起,太平天国进击湖口,与湘军水师相峙10年之久,战争罹难,加之疫气传染,人民死亡甚多。同治十年(1871),201318人,比同治八年减19%,因同治七一十年,连年水灾,民多饿死,或逃荒要饭去了。民国十七年(1928),119412人,因连年军阀混战,又水、旱、虫灾不断,加之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人民死亡逾半。民国三十六年(1947),93339人,主要是日本侵略军蹂躏中华,民不聊生,死亡巨大。
  1949年湖口人民获得解放,安居乐业,生活逐年改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死亡率大大减少,人口逐年上升。由于人口净增率上升过猛,加重了社会压力。全县人民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号召,自1964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户籍、人口统计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湖口县1982年各乡人口文化程度表)=]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1982年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结构表)=][=此处为表格=]第二节民族
  本县民族绝大部分属汉族,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总人口147083人中,汉族147051人,回族29人,高山族1人,日本侨民1人,民族不详者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总人口218399人中,汉族218355人,回族35人,苗族1人,彝族2人,壮族1人,满族3人,高山族2人,少数民族合计44人,占总人口的0.02%。
  湖口土著无少数民族,都是外地迁入的,1949年以前仅迁入了回族和高山族,60年代末,随着驻县企业的增加和干部、职工的调入,逐渐增加了少数民族成分。
   第三节计划生育
   一、领导机构
  1972年5月20日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卫生局办公,配备专职干部2名、负责日常工作。1974年初,湖口县革命委员会对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调整,办公室与保健站合署办公。1978年10月15日,调整、充实,健全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单独成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1983年,计划生育委员会直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撤销办公室。
   二、宣传、教育、措施
  1964年至1971年,湖口县开始在干部、职工中推行长效避孕方法——上环。在这以前是一般宣传,没有实际步骤,人口自然增长没有得到控制,多胎率高。1974年初,根据国家提出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政策,对计划生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由于1975-1977年仍处“文革”期间,办事机构不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处于徘徊状态。
  1979年9月14日,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宪法第53条关于“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的规定和上级有关文件提出的“晚、稀、少”的政策,制定了《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规定(试行草案)》。同年冬季,全县组织以五里公社为主体的“计划生育宣传报告团”,在全县范围内巡回报告,造成一个强大的宣传声势。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后,本县加强了计办的力量,人员增加到6人,乡级配备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这年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上环5012例,结扎114例,人流1352例,引产461例,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9年的13.3‰下降到6.12‰。这是从1961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最低的一年。
  1981年,县人民政府发表了(81)66号文件,即《关于执行省委(81)15号文件精神,实行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具体意见》。这个文件保证了本县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
  1982年,根据中发(82)11号文件精神,县政府抽调1084名干部下基层去,开展宣传教育,做到“全党动手,领导亲征,城乡上下,大战半月,查计划,清多胎,抓典型,促后进”的总体战,结扎639例,上环882例,人流159例,引产173例。同年10月,本县出席了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第三次协作组会议,大会授予本县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并发了金质奖杯。
  1983年,在冬季运动月中,组织先进单位和个人报告团巡回报告,深入发勃群众,共召开各种会议2541次,受教育的人有119388人次,教育面达95%O全县共施行四大手术10094例,其中上环2162例,人流1195例,引产336例,结扎6401例,超额完成上级分配的6330例结扎任务。
  1984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人口计划管理条例》和《人口统计法》宣传教育,提出到2000年把我县人口控制25万以内。8月下旬,召开全县各乡(场、镇)、共大主要负责人会议,认真传达贯彻中共中央(84)7号文件,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真统一到七号文件上来,县、乡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从而使我县计划生育工作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1987年,中共湖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联合颁发了‘《湖发(1987)17号》文件,对计划生育若干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当年10月,全县抽调1000余名干部,深入基层抓计划生育。1988年,又克服时间过分集中的弊病,四季均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80年代后期,县政府向市政府,乡政府向县政府签订计划生育合同,确定目标,奖优罚劣。自1987年10月1日起,对县、乡直单位的24名干部、职工违犯超生者,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其中10人被开除公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人口发展形势仍然非常严峻,1988年底,全县人口高达239895人,比“七五”末期(1990年)的人口控制计划数还多5993人,多胎率为21%。
   [=此处为表格(湖口县1970-1988年人口变动及四大手术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