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
分类号: D035
页数: 3
页码: 52-54
摘要: 县城,即双钟镇,因境内有上、下二石钟山而得名。位于县境北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南岸。其地西南为汉初枭阳镇旧址,南朝·宋曾于此置湖口戍,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明代置湖口镇巡检司,清代,又置长江水师湖口镇。双钟镇名始于1935年。建国前,镇区以城墙为界,面积仅0.68平方公里,居民1191户,人口3816人。成德路,四王庙至成德岭路口。双钟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级党、政、军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县办国营、集体工厂、商业各公司、县立中学、胜利小学,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均集中于双钟镇。旅游胜地石钟山位于镇区北端,招徕中、外游客。
关键词: 湖口县 县城

内容

县城,即双钟镇,因境内有上、下二石钟山而得名。位于县境北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南岸。其地西南为汉初枭阳镇旧址,南朝·宋曾于此置湖口戍,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明代置湖口镇巡检司,清代,又置长江水师湖口镇。双钟镇名始于1935年。
  建国前,镇区以城墙为界,面积仅0.68平方公里,居民1191户,人口3816人(1948年统计数字)。建国后,逐年拓宽,现在南至原南门外的小岭涧,东南至三里街上埠;东北至柘矶,北濒江湖,西到马家垮,面积10平方公里,居民8803户,人口25034人(1988年统计数字)。
   明代,全镇分二坊:一坊、二坊。
  清代,分五坊:朝阳坊,又名蓝船社(东门外至胜利小学);中团坊,又名白船社(胜利小学至劳动人事局);义井坊,又名红船社(劳动人事局至西门);明伦坊,又名黄船社(成德岭一带);孝感坊,又名黑船社(今北门街)。
  民国初,将上述五坊改为五镇,朝阳镇、中团镇、义井镇、明伦镇、孝感镇,后又改为保。建国后,设三个居委会:云亭居委会(云亭路及其周围)、大中居委会(大中路、北门路、成德路及其周围)、西门居委会(西门、南门外)。
   民国时期主要街道有:
  中正街,从东门口至西门口,全长1500米,是全镇最长的一条街道,习惯上人们把它分为三段:上街头(西门口至劳动人事局)、正街(劳动人事局至胜利小学)、下街头(胜利小学至东门口)。
   中山路,又名北门正街(从枕头角双钟储蓄所至双钟镇政府)。
   云亭路,东门口至大岭。
   南门横街,又名益阳街,西门口至南门口沿城墙伸展。
   成德路,四王庙至成德岭路口。
   茅屋街,成德门至回澜门,沿河伸展。
   还有信义巷,上、下汪家,九王庙巷,牛巷,当店巷,钱家巷,炭行巷。
  建国后双钟镇街道变化较大。建国初将中正路改名大中路,以后逐年有新街道(巷)增加,旧街道(巷)易名,1987年8月进行了全面命名和更名,详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双钟镇所属街道更名、命名表)=][=此处为表格=]
  双钟镇素有“江湖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石钟山驻守五年之久,清廷又在此置长江水师湖口镇,民国二年(1913)李烈钧将军在该镇举行讨伐袁世凯的“湖口起义”;日本侵略军战犯冈村宁次在石钟山下设立指挥所,作为进犯江西、湖北的驻点。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游击队联合攻打湖口县城,取得了胜利,对长江流域影响很大。
  双钟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级党、政、军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县办国营、集体工厂、商业各公司、县立中学、胜利小学,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均集中于双钟镇。旅游胜地石钟山位于镇区北端,招徕中、外游客。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中正街
相关地名
中山路
相关地名
云亭路
相关地名
南门横街
相关地名
成德路
相关地名
茅屋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