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县城集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2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县城集镇
分类号: K901.6
页数: 7
页码: 52-58
摘要: 县城,即双钟镇,因境内有上、下二石钟山而得名。位于县境北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南岸。其地西南为汉初枭阳镇旧址,南朝·宋曾于此置湖口戍,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明代置湖口镇巡检司,清代,又置长江水师湖口镇。双钟镇名始于1935年。建国前,镇区以城墙为界,面积仅0.68平方公里,居民1191户,人口3816人。建国后,逐年拓宽,现在南至原南门外的小岭涧,东南至三里街上埠;东北至柘矶,北濒江湖,西到马家垮,面积10平方公里,居民8803户,人口25034人。明代,全镇分二坊:一坊、二坊。民国初,将上述五坊改为五镇,朝阳镇、中团镇、义井镇、明伦镇、孝感镇,后又改为保。成德路,四王庙至成德岭路口。宋淳熙间始建此桥,后以桥名镇。
关键词: 集镇文化 县城

内容

县城,即双钟镇,因境内有上、下二石钟山而得名。位于县境北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南岸。其地西南为汉初枭阳镇旧址,南朝·宋曾于此置湖口戍,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明代置湖口镇巡检司,清代,又置长江水师湖口镇。双钟镇名始于1935年。
  建国前,镇区以城墙为界,面积仅0.68平方公里,居民1191户,人口3816人(1948年统计数字)。建国后,逐年拓宽,现在南至原南门外的小岭涧,东南至三里街上埠;东北至柘矶,北濒江湖,西到马家垮,面积10平方公里,居民8803户,人口25034人(1988年统计数字)。
   明代,全镇分二坊:一坊、二坊。
  清代,分五坊:朝阳坊,又名蓝船社(东门外至胜利小学);中团坊,又名白船社(胜利小学至劳动人事局);义井坊,又名红船社(劳动人事局至西门);明伦坊,又名黄船社(成德岭一带);孝感坊,又名黑船社(今北门街)。
   民国初,将上述五坊改为五镇,朝阳镇、中团镇、义井镇、明伦镇、孝感镇,后又改为保。建国后,设三个居委会:云亭居委会(云亭路及其周围)、大中居委会(大中路、北门路、成德路及其周围)、西门居委会(西门、南门外)。
   民国时期主要街道有:
  中正街,从东门口至西门口,全长1500米,是全镇最长的一条街道,习惯上人们把它分为三段:上街头(西门口至劳动人事局)、正街(劳动人事局至胜利小学)、下街头(胜利小学至东门口)。
   中山路,又名北门正街(从枕头角双钟储蓄所至双钟镇政府)。
   云亭路,东门口至大岭。
   南门横街,又名益阳街,西门口至南门口沿城墙伸展。
   成德路,四王庙至成德岭路口。
   茅屋街,成德门至回澜门,沿河伸展。
   还有信义巷,上、下汪家,九王庙巷,牛巷,当店巷,钱家巷,炭行巷。
  建国后双钟镇街道变化较大。建国初将中正路改名大中路,以后逐年有新街道(巷)增加,旧街道(巷)易名,1987年8月进行了全面命名和更名,详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双钟镇所属街道更名、命名表)=][=此处为表格=]
  双钟镇素有“江湖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石钟山驻守五年之久,清廷又在此置长江水师湖口镇,民国二年(1913)李烈钧将军在该镇举行讨伐袁世凯的“湖口起义”;日本侵略军战犯冈村宁次在石钟山下设立指挥所,作为进犯江西、湖北的驻点。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游击队联合攻打湖口县城,取得了胜利,对长江流域影响很大。
  双钟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级党、政、军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县办国营、集体工厂、商业各公司、县立中学、胜利小学,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均集中于双钟镇。旅游胜地石钟山位于镇区北端,招徕中、外游客。
   第二节集镇
  三里街因其地距县城三华里而得名,又因地处大岭山口,故别名山口市。街分上、中、下埠三段。上、中埠属双钟镇,有县农药厂、三里林场、粮管所等;下埠属三里乡,有湖口县第二中学及良种轧花厂等,居民以种蔬菜为主。三里乡政府驻地在中埠。
  柘矶在双钟镇北2.5公里,属双钟镇管辖。原名赭矶,以自然实体命名。因谐音,遂名柘矶。旧有中团街、矶上街、杨林街。编户四保十六甲。清顺治二年后屡遭兵火。居民以渔业为生,生活极苦。建国后居民生活逐年改善,茅草棚均已改为楼房,附近建有江新厂、矽砂公司、玻璃厂、钟山制药厂等。
  流泗桥原名流澌桥,在双钟镇东北15公里,为流泗乡政府驻地。因长江之水曾沿黄茅潭而上,至此澌止,故名。1927年改“澌”为“泗”,始称“流泗桥”。这年此地开办的国民小学,忌“澌”音低沉,又取孑L子讲学于泗水之义,’定为流泗小学。清康熙年间,即为县一大水卜码头。乾隆二年始建成小街,长约400米,石板街路面。乾嘉之际,有店铺40余家,常住人口约500余人。民国初年,商店、寓所、米店、酒馆等发展到60余家,常住人口近千人。当时已有几家商店与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相沟通,湖口、彭泽县部分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也来此集散,贸易颇为兴隆。
  长江溢洪经常使流泗桥附近泛滥成灾,对农商各业危害甚大。民国十六年(1927)修筑黄茅堤,阻隔长江洪水,农商始得安居。但此后水运优势受到影响,商业一度不很景气。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始修筑彭湖公路,路成之后,流泗桥又为陆上交通要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侵占流泗桥,肆意破坏建设,商店关门,居民闭户,学校解散,流泗桥遂成商旅之畏途。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流泗桥开始恢复旧有规模,常住人口逾千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乡公所进行扩街,但成效不大,店铺仍参差不齐,街道宽窄不等。
  建国后,流泗桥工商业日益发达。有流泗轧花厂,湖口内燃机配件厂,农机修造厂、稀土镁合金厂、机砖厂、鞭炮厂等,并组建起建筑队;有供销合作门市部13处;合作商店23家,个体商店及摊贩达102处;还有中、小学校、文化站、电影队、影剧院(建于1975年,可容1200人)、灯光球场等文化教育设施。常住人口达2260余人。从1965年始,先后集资11万余元,对大桥、子桥和街道路面进行整修和改建。现在街道长为1200米,全部是水泥路面。1983年,流泗桥架设了高压电输电线,工业、农业和生活均可用电。1988年筹建的农贸市场,是赣北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影桥在双钟镇东7.5公里,为马影乡政府驻地。古县志载:“马影桥,亘马影、四还二桥,为东境市之盛者。”地势东高西低,南西北三面港汊围绕,与鄱阳湖通,过去汛期有较多船舶往来,交通便利,故马影、四还二桥间商店云集,遂成乡村较大水码头。店房建筑依港一侧均系吊脚楼。端午节赛龙船异常热闹,别具水乡情趣。但常遭水患,农商不稳。1969年修筑南北港防洪堤后,外洪灾害解除,但内涝仍难杜绝,加之与鄱阳湖水路隔绝,水运不便,故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单位逐渐迁往东边高埂处。现已形成长达800米左右的新集镇。湖(口)张(青)公路穿镇而过,交通方便,经济繁荣。
  张青社又名张天社,在双钟镇东12公里,为张青乡政府驻地。清初,附近群众在张林村后建有一社庙。当时此地为通往彭泽、都昌县的要道,便有人在此设寓所,卖茶饭,渐成小集镇。后青岗坂一带又迁来几户到这里开店,故名张青社。古镇街道狭窄,店铺零乱。本世纪70年代初始在老镇北边辟地新建,机关、学校、商店、工厂等单位分布新街两侧。张青西瓜、张青柑桔在这里集散。乡办工业发展较快,张青管件厂以塑料代钢,发展建筑材料生产,效益甚好。我县第一次自动化电子程控交换机在这里试制成功,经由国家邮电研究部门鉴定合格。
  江桥又名江家桥,在双钟镇南11公里。明初江仲和在此架设木桥,人称江家桥。以桥名镇,今为江桥乡政府驻地。古县志载:“江桥镇一名市,盛于道光、咸丰年间。水涨时,土人售豆,辐辏于此,帆楫往来,水落乃止。”其豆制品驰名,所制豆腐质嫩味美。1930年9月4日,周建屏率红军独立师在此击败国民党警卫二团、税警二营、县保安队等武装,并活捉敌团长张超,史称:“江桥大捷”。
  兰亭岭在双钟镇南10公里。县城至江桥等地公路未修建前,行人、脚夫均由劳家渡至江桥、流芳等地,此地为必经之路。行人多在此休憩,故名懒人岭。清康熙十三年夏天始建凉亭,称兰亭,地以亭名。县乡公路普及后,此地过往行人比过去少得多。但附近人口稠密,仍为居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的重要集镇。
  文桥在双钟镇南15公里。宋淳熙间始建此桥,后以桥名镇。今为文桥乡政府驻地。古县志载:“文桥市,商贾辐辏。顺治三年,毁于都昌‘土贼”’,后渐复业。1938年,国民党湖口县政府曾迁于此,后转迁武山、都昌石埠涧。抗日胜利后,萧条市面得以复苏,解放后发展更快。乡办工业有花炮厂、轧花厂、农机厂。景(德镇)湖(口)干线公路穿境而过。旧时有一石桥,1964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公路桥。
   曹均桥在双钟镇南11公里,1960-1968年,为均桥公社驻地,后并人文桥公社,现属文桥乡。明、清为县内一铺递,称曹均桥铺。地势低洼,南北港防洪堤修筑前,每遇汛期,水漫如湖,大小帆船经鄱阳湖至此停泊,商贾辐辏,贸易颇盛,有私营商店十来家,又是湖口通往景德镇必经之路,遂为农村小镇。均桥公社撤销后,只剩下一个文桥供销社的分店,且移往东边高埂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工商业有所发展,集中在景湖公路两侧。1988年建集贸市场一座。
  五里街又称猫头坂。在双钟镇南20公里,为武山乡政府及湖口共大驻地。附近有一条长岭,其西南有一条弯弯曲曲五里多长的石板道,是旧时通往景德镇、都昌的要道。道旁有数家小店和寓所,人称五里垮。景湖公路开通后,途径猫头坂,店铺又转移到那里。解放后,机关、学校、商店等单位设在此,遂将猫头坂改称五里街。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是我县的粮食主要集散地。1957年在此建立国营武山垦殖场,1970年改为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湖口分校。
  舜德岭在双钟镇南30公里,为舜德乡政府驻地。旧时九江通往都昌之要道。明弘治年间,有一外地老人流落至此,搭棚安居,寄寓客商。老人乐善好施,受人尊敬,被誉为有“舜王之德”,死后,人称此岭为舜德岭。现已是该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芳市在双钟镇南30公里,为流芳乡政府驻地。宋代,有一外地人姓刘,来此地开布匹店,财势较大,故称刘家市。嗣后,方、周两姓兴盛,遂改此地为流芳市。县志载:“流芳市,原名刘家市。顺治三年,亦毁于‘土贼’,然文桥市后败,都、湖贸易并集于此,南境市之盛者。”这里出产的剪刀质量好,销路广;猪肉、鸡及禽蛋出售较多。近年加工的肠衣远销西德等国。屏峰在双钟镇西38公里,鄱阳湖东岸,距屏峰乡政府驻地茅基村西南3公里。旧志载:“屏峰市,每年水涸时,人架板屋为市。”因其地处鄱阳湖畔,屏峰山耸立湖滨,屏蔽风浪,为来往船只避风之所。清末民初,淮盐运销我省,此地为必经之路。盐船依山停泊,帆樯林立;秋冬水涸,山麓板棚延长里许,商店、寓所几十家,农民集此出卖柴炭和农产品。1958年以前,是湖口的柴炭码头,因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树木已被砍光,无柴炭可出,又因常遭洪水冲洗,水土流失严重,逐渐萧条,今已无市容,仅存一、二栋房屋,间有内湖班轮停泊’(无码头,用小木划子接送旅客和货物)。
   上鲍村在双钟镇东20公里,1960年大垅公社迁此后,渐成集镇,现为大垅乡政府驻地。东南有花尖山,产茶,并产前胡、苍术等中药材。
   王庄村在双钟镇东北11公里,为凰村乡政府驻地。旧称叶庄,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有王升三替叶氏看守田庄,子孙繁衍,后叶氏败落,遂改称王庄。1958年凰村公社设此,渐成集镇。牛湖公路贯穿其间。有油毡厂、农机厂、建筑队和粮站、商店等。
   水车港在双钟镇东15公里,为傅垅乡政府驻地。处水车港旁而得名。1958年傅垅公社设此,渐成集镇。有商店和学校等。
  东庄垮在双钟镇南14公里,为东庄乡政府驻地。明嘉靖间,该村始祖王东庄由南岭迁来定居,故名。1958年东庄公社设于其村上首香土墩,渐成集镇。现有卷门厂、皮鞋厂和学校商店等。附近屈村以产屈中和蜡烛闻名全县,并有屈原祠。
  王御村在双钟镇南22公里,为城山乡政府驻地。原名上舍垮,元代元统年间,王时栋御史由王景村分居于此,故改今名。1958年城山公社设于此,渐成集镇。有船用辅机厂,3.5万伏输变电站及学校、商店。土地革命时期,此地为湖口苏区游击队活动中心之一。
  茅基村在双钟镇西南35公里,为屏峰乡政府驻地。明初,该村始祖尚颜由九房垮迁来定居。初来茅草丛生,因此得名。1958年高桥公社设此,遂成集镇,有机关、商店和学校等。1984年高桥公社改为屏峰乡,又为乡驻地。
   附一枭阳镇
  枭阳镇,是汉文帝十五年设置的古镇,遗址在今湖口县县城双钟镇西门至南门一带。它北临鄱阳湖口,南至小岭涧,东傍月亮山,西依嵩寿山。依山傍水,地势险要。鄱阳湖汊深入其间,是船舶之良港。1985年4月在此出土了一批西汉文物,内有26枚五铢钱,有的上面篆体“五铢”二字清晰可见;还有青铜宝剑、镞和匕首,匕首把柄上镂制的装饰花纹保存良好,且富有光泽。这些出土文物中反映出枭阳镇在汉代既是军事要地,又是商贾辏集的处所。古志说这里“春堤涨,雨夜泊,然灯殊可眺玩”。对它,湖口县民间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枭阳镇遗址上有大虹桥和小虹桥。传说,有位神仙云游至此,看见灯火灿烂,丝管不绝,车水马龙,赞叹不已,上天后便仿造了一座街市,与之媲美,那天庭的街市就是人们所见到的彩虹,后人便造大、小两座虹桥,以纪盛况。历版湖口县志云:湖口隶枭阳县,为是之镇,后改隶彭泽。又云,郫阳镇隶属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县。建武二年即公元26年。这就是说,湖口地最早属郫阳县,枭阳镇是枭阳县的一个重镇,是从长江进出鄱阳湖的门户。
   现在这里为南门路,有湖口县中学、湖口渡口管理所、养路段、种子公司、水产公司、湖口阀门厂等单位,还有很多居民住宅。
   附二古彭泽县治
   古彭泽县治在今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附近。位于双钟镇南13公里。
  汉高祖六年置豫章郡,辖十八县,其中有彭泽县。至唐武德五年(公元622)移往今彭泽县浩山附近止,前后经历了800多年。晋义熙元年(公元405)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治即于此,德昭村故又称渊明遗址,为湖口八景之一。
  古彭泽县治,经长期自然和人文变迁,县垣已不复存在,但旧时轮廓尚可了然。此地为一开阔地,鄱阳湖汊深入其间。在湖口南北港拦洪大坝未建之前,涨水季节,此地可泊船百余艘,水上交通极为发达。
  陶渊明为县令时,筑有玩月台,疏浚九曲池,开凿洗墨池。玩月台遗址至今犹存。陶令常偕雁门周续之、吴兴陆修静游憩于此,因同好老子之学,三人每每讲论于治所。后人建三学堂以资纪念,唐天祐中(公元904-907年)僧长庆改建为寺,称三学寺,后又改称三贤寺,屡圮屡修,至1950年拆除。1982年11月,在柳德昭村出土一块石刻“三口口刹”,当为“三贤古刹”门额。
  元代湖口县尹孙文震行至三贤寺,听说为陶靖节先生读书地,见旁有玩月台址,便出俸银在台基上建陶靖节祠,还请学士吴澄作记。后圮,明初重建。正德五年(1510),僧熊玺建佛堂三间,附渊明像于佛堂,祀之。清嘉庆三十八年(1559),湖口知县沈诏在三贤寺后祠塑陶靖节、陆修静、周续之三像,名三贤祠。咸丰四年(1854)兵毁,后又重建,今已不存。另在湖口石钟山及彭泽县等地都曾建过陶靖节祠。
  现在遗址附近发现了两座宋代古墓,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侄婿柳敕和侄女王氏。据墓志铭记载:柳敕原籍广信州蛇子(今弋阳县蛇子港)人。元符三年(1100)登进士,大观元年(1107),任河南参军,因宋徽宗“惑于灵”,“崇虚弃实”,柳敕屡谏遭拒,乃挈妇将刍辞官归隐。路过湖口县,登石钟山,访渊明遗址,及见玩月台、九曲池,仰慕先贤之情油然而生,遂卜居于此。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