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4
页码: 35-38
摘要: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扬州,彭蠡既潴。”湖口地,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越灭吴后属越;楚吞越后,又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湖口属九江郡。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湖口大部属彭泽,小部属枭阳※。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复称豫章郡,隶扬州刺史部,领县21,仍含彭泽、郫阳二县。建武二年,湖口全境属彭泽县。建安十四年置彭泽郡,次年改武昌郡,彭泽县先后隶此二郡。但是,汉至晋代,彭泽县范嗣很大,包括今彭泽、湖口县全部,都昌县和安徽东流县一部分。
关键词: 地理沿革 历史沿革

内容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扬州,彭蠡既潴。”宋代蔡沈注:“扬州之域,北至淮,东南至于海。”湖口地,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越灭吴后属越;楚吞越后,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湖口属九江郡。
  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豫章郡为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领县18,其中有彭泽、枭阳二县。湖口大部属彭泽,小部属枭阳※。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此九江切指江西境,与秦汉治寿春之九江及后汉治阴陵之九江名同而地异)。东汉复称豫章郡,隶扬州刺史部,领县21,仍含彭泽、郫阳二县。建武二年(公元26年),湖口全境属彭泽县。建安十四年(公元209)置彭泽郡,次年改武昌郡(皆孙吴置),彭泽县先后隶此二郡。
  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割扬卅之豫章等七郡和荆州之武昌等三郡别立江州。彭泽初属豫章郡,永兴元年(公元304)分庐江郡别立寻阳郡,彭泽县于永嘉元年(公元307)改隶寻阳郡。元帝渡江初,置上甲县,属寻阳郡。湖口地部分人上甲※。义熙八年(公元412),省上甲,复入彭泽。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在寻阳郡彭泽县置湖口戍。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建置如宋。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复置上甲县,湖口地又分属上甲、彭泽二县(隋初废上甲,并彭泽)。太平二年(公元557)置西江州,领寻阳及太原、高唐、齐昌、新蔡等四侨郡。彭泽县属太原侨郡。
   南朝·陈,天嘉六年(公元565)省西江州,所领郡县还属江州。
  隋,平陈后,罢寻阳郡,置江州,废彭泽县,置龙城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又改龙城名彭泽。湖口先后属此二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州废,改江州为九江郡,彭泽为其属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置浩州,领彭泽、都昌、乐城、广晋(析鄱阳县置)四县,又在原湖口戍地置湖口镇(《太平寰宇记》:“安抚使李大亮,以为要冲,遂置镇。”《唐书·地理志》称湖口戍)。贞观初(约公元627),天下分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33)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江州属江南西道,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湖口地仍属彭泽县。
   五代初(公元907-923年),湖口地属吴扬江州之彭泽县。南唐保大中(约公元950)升湖口戍置湖口县(湖口建县始此。府县旧志又作升元二年)。属江州。
   宋,仍之。
   元,属江州路。
   清,仍之。但咸丰四年(1854)三月,太平军改湖口县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败后又恢复湖口县,属九江府。
  民国元年(1912),江西省划为四道,湖口县属浔阳道。十五年(1926)废道,全省划十三行政区,湖口县属第三行政区(区驻瑞昌)。二十四年(1935)四月二卜四日,缩改全省为八个行政区,湖口县属第五行政区(区治浮梁)。三十一年(1942)八月,全省改划为九个行政区,湖口县仍属第五行政区(区治浮梁)。
  1949年4月28日,湖口县获解放,初属鄱阳地区,同年8月改属九江地区,1983年8月九江地、市合并为九江市,湖口县属九江市。
  注一关于枭阳镇及湖口地汉属枭阳县的问题,清康熙版<湖口县志》(亦称范志)沿革云:“汉枭阳镇,隶豫章之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县。”清嘉庆版县志(亦称郭志)云:“湖口古彭泽地,在彭蠡之口。其建县则自南唐保大中始也。汉隶郫阳县,为县之镇。后改隶彭泽。”清同治版县志(亦称殷志)沿革表载:“汉初改九江郡置淮南国,又分淮南地置豫章郡,彭泽、枭阳隶焉。文帝十五年置枭阳镇,隶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县。”又载:“南唐析彭泽之彭泽乡以及五柳乡之半升为湖口县,隶奉化军,治枭阳镇,即今县治。”吴宗慈、辛际周合编《江西古今政治地理沿革总略、八十三县沿革考略》(简称《考略》),在《汉·枭阳》条下注:“今鄱阳与都昌之各一部。”未及湖口。但在湖口县条下又云:“县志沿革载,文帝五(十五之误)年立枭阳镇,隶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未知何据与县同名,则立时隶枭阳亦未可知。但改彭泽已久,故不更列枭阳。”
   枭阳镇是否存在,枭阳县汉隶湖口县地是否确切,一直存在争论。
  占彭泽县与枭阳县均建于汉初,古彭泽县治在今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附近,距双钟镇(古枭阳镇)13公里。而据《太平寰宇记》,枭阳县在鄱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又清同治《都昌县志·古迹》载:古枭阳城在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双钟镇距枭阳县城二百多里。汉代湖口地全境属枭阳县,恐不确。但谭其骧、张修桂合撰<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二期)一文考证,今鄱阳湖成湖是西汉后期的事,在这以前,湖口仅是占赣江的出口处,所以湖口又称豫章口,东有陪湖山、屏峰山,西有庐山,山与江岸之间皆为平原。《水经·庐山水注》引晋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平敞之原应指当时存在的枭阳平原的西北部乃至整个郫阳平原。1987年3月23日,在位于石钟山西南五公里的鄱阳湖东岸的文昌洑,发现了原始农业遗存,从出土的陶器(片)、屋柱压痕、稻谷遗迹及农业工具等文物看,这里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有居民聚居,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后来由于鄱阳湖扩张,湖口断陷扩大,淹没了文昌洑平原。至今,一到枯水期,水位退至12米海拔高程时,仍有一万平方米湖滩露出水面。可见,在西汉以前,鄱阳湖在都昌、湖口段的东岸,陪湖山、屏峰山(湖口)、苏山(都昌)等的西麓有一条狭长平原与枭阳平原相接,枭阳镇在这一狭长平原的北端,将这一带划归枭阳县管辖是可能的。所以,西汉湖口县地以陪湖山、屏峰山为界,以西,包括郫阳镇属枭阳县,以东属彭泽县。
  1985年11月,在双钟镇南门附近出土了西汉五铢钱和青铜兵器,证明此地在西汉是军事要地和商业闹市,汉文帝十五年在此立枭阳镇也是可能的。
  注二关于湖口地属废上甲县的问题,《中国占今地名大辞典》上甲县条释文载:“古址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南。”范志沿革载:“元帝渡江初,又析为上甲县。”《晋书·地理志》载:“元帝渡江,又置上甲县,与彭泽同属寻阳郡,义熙八年,省上甲入彭泽。”吴宗慈、辛际周《考略》载:“(梁)复置上甲县,(《补梁疆域志》)按:梁肖诏封上甲候,故知复置,废省不详,当是隋初废人彭泽耳。”殷志在引《晋书·地理志》上甲县条目下注:“县南有上甲里。”该志在《古迹》中又云:“上甲废县在三贤寺南,彭泽志:去湖口县治一百里。按:今县南不及三分之二,则上甲故址不在湖口明矣。范志以义熙八年省上甲入彭泽时,靖节已挂冠八年。其令彭泽时上甲别为一县,不在所属隶地亦一证也。”
   历史上,二次置上甲县,一在晋,一在梁,但湖口是否属上甲,存在争论。
  晋置上甲县,从元帝渡江初(公元307)至义熙八年(公元412)共经历1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治所在今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附近,这一带不属上甲县管辖,所以,“上甲县即今湖口县”的说法不确。但是,汉至晋代,彭泽县范嗣很大,包括今彭泽、湖口县全部,都昌县和安徽东流县一部分。史志载,上甲县在湖口县南一百里,这里指的应是废上甲县治,其遗址当在今都昌县境内。殷志武备志载,湖口中乡有上甲里,在今武山乡辖区,可以指认,今湖口县东南部有一片地区当年曾属上甲县。
   [=此处为表格(历史沿革表)=][=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