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19
颗粒名称: 卷一 建置
分类号: K295.6
页数: 26
页码: 35-58
摘要: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扬州,彭蠡既潴。”湖口地,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越灭吴后属越;楚吞越后,又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湖口属九江郡。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湖口大部属彭泽,小部属枭阳※。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复称豫章郡,隶扬州刺史部,领县21,仍含彭泽、郫阳二县。建武二年,湖口全境属彭泽县。建安十四年置彭泽郡,次年改武昌郡,彭泽县先后隶此二郡。但是,汉至晋代,彭泽县范嗣很大,包括今彭泽、湖口县全部,都昌县和安徽东流县一部分。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建置 湖口县

内容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扬州,彭蠡既潴。”宋代蔡沈注:“扬州之域,北至淮,东南至于海。”湖口地,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越灭吴后属越;楚吞越后,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湖口属九江郡。
  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豫章郡为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领县18,其中有彭泽、枭阳二县。湖口大部属彭泽,小部属枭阳※。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此九江切指江西境,与秦汉治寿春之九江及后汉治阴陵之九江名同而地异)。东汉复称豫章郡,隶扬州刺史部,领县21,仍含彭泽、郫阳二县。建武二年(公元26年),湖口全境属彭泽县。建安十四年(公元209)置彭泽郡,次年改武昌郡(皆孙吴置),彭泽县先后隶此二郡。
  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割扬卅之豫章等七郡和荆州之武昌等三郡别立江州。彭泽初属豫章郡,永兴元年(公元304)分庐江郡别立寻阳郡,彭泽县于永嘉元年(公元307)改隶寻阳郡。元帝渡江初,置上甲县,属寻阳郡。湖口地部分人上甲※。义熙八年(公元412),省上甲,复入彭泽。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在寻阳郡彭泽县置湖口戍。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建置如宋。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复置上甲县,湖口地又分属上甲、彭泽二县(隋初废上甲,并彭泽)。太平二年(公元557)置西江州,领寻阳及太原、高唐、齐昌、新蔡等四侨郡。彭泽县属太原侨郡。
   南朝·陈,天嘉六年(公元565)省西江州,所领郡县还属江州。
  隋,平陈后,罢寻阳郡,置江州,废彭泽县,置龙城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又改龙城名彭泽。湖口先后属此二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州废,改江州为九江郡,彭泽为其属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置浩州,领彭泽、都昌、乐城、广晋(析鄱阳县置)四县,又在原湖口戍地置湖口镇(《太平寰宇记》:“安抚使李大亮,以为要冲,遂置镇。”《唐书·地理志》称湖口戍)。贞观初(约公元627),天下分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33)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江州属江南西道,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湖口地仍属彭泽县。
   五代初(公元907-923年),湖口地属吴扬江州之彭泽县。南唐保大中(约公元950)升湖口戍置湖口县(湖口建县始此。府县旧志又作升元二年)。属江州。
   宋,仍之。
   元,属江州路。
   清,仍之。但咸丰四年(1854)三月,太平军改湖口县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败后又恢复湖口县,属九江府。
  民国元年(1912),江西省划为四道,湖口县属浔阳道。十五年(1926)废道,全省划十三行政区,湖口县属第三行政区(区驻瑞昌)。二十四年(1935)四月二卜四日,缩改全省为八个行政区,湖口县属第五行政区(区治浮梁)。三十一年(1942)八月,全省改划为九个行政区,湖口县仍属第五行政区(区治浮梁)。
  1949年4月28日,湖口县获解放,初属鄱阳地区,同年8月改属九江地区,1983年8月九江地、市合并为九江市,湖口县属九江市。
  注一关于枭阳镇及湖口地汉属枭阳县的问题,清康熙版<湖口县志》(亦称范志)沿革云:“汉枭阳镇,隶豫章之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县。”清嘉庆版县志(亦称郭志)云:“湖口古彭泽地,在彭蠡之口。其建县则自南唐保大中始也。汉隶郫阳县,为县之镇。后改隶彭泽。”清同治版县志(亦称殷志)沿革表载:“汉初改九江郡置淮南国,又分淮南地置豫章郡,彭泽、枭阳隶焉。文帝十五年置枭阳镇,隶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县。”又载:“南唐析彭泽之彭泽乡以及五柳乡之半升为湖口县,隶奉化军,治枭阳镇,即今县治。”吴宗慈、辛际周合编《江西古今政治地理沿革总略、八十三县沿革考略》(简称《考略》),在《汉·枭阳》条下注:“今鄱阳与都昌之各一部。”未及湖口。但在湖口县条下又云:“县志沿革载,文帝五(十五之误)年立枭阳镇,隶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未知何据与县同名,则立时隶枭阳亦未可知。但改彭泽已久,故不更列枭阳。”
   枭阳镇是否存在,枭阳县汉隶湖口县地是否确切,一直存在争论。
  占彭泽县与枭阳县均建于汉初,古彭泽县治在今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附近,距双钟镇(古枭阳镇)13公里。而据《太平寰宇记》,枭阳县在鄱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又清同治《都昌县志·古迹》载:古枭阳城在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双钟镇距枭阳县城二百多里。汉代湖口地全境属枭阳县,恐不确。但谭其骧、张修桂合撰<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二期)一文考证,今鄱阳湖成湖是西汉后期的事,在这以前,湖口仅是占赣江的出口处,所以湖口又称豫章口,东有陪湖山、屏峰山,西有庐山,山与江岸之间皆为平原。《水经·庐山水注》引晋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平敞之原应指当时存在的枭阳平原的西北部乃至整个郫阳平原。1987年3月23日,在位于石钟山西南五公里的鄱阳湖东岸的文昌洑,发现了原始农业遗存,从出土的陶器(片)、屋柱压痕、稻谷遗迹及农业工具等文物看,这里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有居民聚居,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后来由于鄱阳湖扩张,湖口断陷扩大,淹没了文昌洑平原。至今,一到枯水期,水位退至12米海拔高程时,仍有一万平方米湖滩露出水面。可见,在西汉以前,鄱阳湖在都昌、湖口段的东岸,陪湖山、屏峰山(湖口)、苏山(都昌)等的西麓有一条狭长平原与枭阳平原相接,枭阳镇在这一狭长平原的北端,将这一带划归枭阳县管辖是可能的。所以,西汉湖口县地以陪湖山、屏峰山为界,以西,包括郫阳镇属枭阳县,以东属彭泽县。
  1985年11月,在双钟镇南门附近出土了西汉五铢钱和青铜兵器,证明此地在西汉是军事要地和商业闹市,汉文帝十五年在此立枭阳镇也是可能的。
  注二关于湖口地属废上甲县的问题,《中国占今地名大辞典》上甲县条释文载:“古址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南。”范志沿革载:“元帝渡江初,又析为上甲县。”《晋书·地理志》载:“元帝渡江,又置上甲县,与彭泽同属寻阳郡,义熙八年,省上甲入彭泽。”吴宗慈、辛际周《考略》载:“(梁)复置上甲县,(《补梁疆域志》)按:梁肖诏封上甲候,故知复置,废省不详,当是隋初废人彭泽耳。”殷志在引《晋书·地理志》上甲县条目下注:“县南有上甲里。”该志在《古迹》中又云:“上甲废县在三贤寺南,彭泽志:去湖口县治一百里。按:今县南不及三分之二,则上甲故址不在湖口明矣。范志以义熙八年省上甲入彭泽时,靖节已挂冠八年。其令彭泽时上甲别为一县,不在所属隶地亦一证也。”
   历史上,二次置上甲县,一在晋,一在梁,但湖口是否属上甲,存在争论。
  晋置上甲县,从元帝渡江初(公元307)至义熙八年(公元412)共经历1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治所在今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附近,这一带不属上甲县管辖,所以,“上甲县即今湖口县”的说法不确。但是,汉至晋代,彭泽县范嗣很大,包括今彭泽、湖口县全部,都昌县和安徽东流县一部分。史志载,上甲县在湖口县南一百里,这里指的应是废上甲县治,其遗址当在今都昌县境内。殷志武备志载,湖口中乡有上甲里,在今武山乡辖区,可以指认,今湖口县东南部有一片地区当年曾属上甲县。
   [=此处为表格(历史沿革表)=][=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疆域
  本县处北纬29°45',东经116°13'(县驻地座标)。在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北与安徽省宿松县襟江为界’,西与星子县、庐山区界湖毗邻,南与都昌县犬牙交错,东与彭泽县垅坂相连。全县东西宽约30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总面积为669.33平方公里。县城西至九江市30公里,南距省会南昌市180公里。
   南唐建县时的疆域是从古彭泽县划分出来的彭泽乡及五柳乡的一半,当时区域比现在大。
  据同治版县志县境图载,东北之30里的观庄塘、石涧桥和北40里的时家渡均在湖口版图内,当时石涧桥属湖口县东最后一铺递(称石涧铺),今均属彭泽县。八里江扫帚尾和横坝头,当时均在湖口版图内,现属宿松县。双钟镇对岸梅家洲、南湖嘴、扁担洲、新洲等,50年代初全部划归九江县。又,流芳乡的彭垣六村原属湖口、都昌两县所辖,土改后全划归都昌。傅垅乡东涧村栎塘洪家于1956年划归彭泽。
   第二章行政区划
   第一节里坊都图
  里、坊明代洪武初,按居民聚居情况,乡村设里,县城设坊,官府按里、坊人丁多少征徭役。湖口分十五里:沙港里、小吉里、南埠里、嘉区里、埠坞里(俱在上乡)、上甲里、上黄里、下黄里、都村里、故县里(俱在中乡)、新安里、南安里、平安里、常乐里、宏化里(俱在下乡)。
   二坊:一坊、二坊(俱在县城)。
  都、图洪武初,又按田地分布情况(有鱼鳞图册),划分都或图,按都、图均田亩,摊赋税,都(或图)之间土地进行买卖要办迁都过户手续。湖口始分十八都(俱在乡村)、一图(在县城)。至明正统中,撤销原一图,分十都为一图、二图,并将有些都加以合并,计有15都:
   一、二、八都,今三里台山、柘矶一带。
   三都,今凰村向阳村周围。
   四、六都,今大垅张家坂、侯家垅一带。五都,今流泅桥至棠山一带。
   七都,今马影走马坂争张青酬山一带。
   九都,今马鞍山等地。
   十一都,今舜德、东庄一带。
   十二都,今横山、小凰山附近。
   十三都,今罗家渡、兰亭岭一带。
   十四、十五都,今江桥、石港一带。
   十六都,今武山长岭附近。
   十七都,今屏峰小桂港、青竹岭等地。
   十九、二十都,今流芳市及沙港一带。
   古无十八都记载。
   共二图:一图、今傅垅、文桥的一部分;
   二图,今殷山附近。
   按都、图均田赋、收钱粮,自明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夕。
   第二节路保甲
   明崇祯间(1628-1644年)设保、甲。全县初设26保,每保辖十甲,每甲辖十户。顺治间(1644-1660年)仍之,改为21保。嘉庆间(1796-1821年),将全县划分为五路,以路为经,卜’鞲保、甲。这五路是:信路(县城内外)、礼路(上乡)、仁路(中乡)、智路(下乡)、义路(洲地)。至同治十一年(1872),又将全县分为礼、义、仁、智、信五团,每团又分前、后、左、右、中五路,路再辖保、甲。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县分为仁(流芳)、义(流泗)、礼(马影)、智(江桥)、信(文桥)、城(双钟)六个保卫团,下设保、甲。
   第三节区乡保甲
  民国十六年(1927),全县设五个区:一区(县城、马影)、二区(流泗)、三区(文桥)、四区(江桥),五区(流芳),区下共设25个联保(抗日战争后改为乡(镇)),联保下辖保、甲。民国三十五年(1946)撤区,全县分设11乡和一个镇。11乡为流泗、杨垅、乡贤、走马、坚山、均桥、文桥、武山、江桥、舜德、流芳;一镇是双钟镇。乡(镇)下共设82个保,1117甲。
   第四节区乡村
  1949年设六区,一区(流泗)、二区(马影)、三区(文桥)、四区(江桥)、五区(流芳)、六区(县城、三里)。区下共设52乡和双钟镇。乡下共分设1962个行政村。1956年合并为三个区,即流泗、文桥、流芳区。下设24乡和双钟镇。1958年撤区并乡。全县存13乡和双钟镇,其中武山乡于当年9月并人武山垦殖场。
   第五节乡(公社)村(大队)组(生产队)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以原先的乡为单位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辖大队,大队下辖生产队。公社、大队、生产队几经调整,至1983年,全县分15个公社:流泗、大垅、凰村、张青、马影、三里、傅垅、文桥、五里、江桥、东庄、舜德、高桥、城山、流芳公社和双钟镇人民公社(于1980年改双钟镇人民政府),共有144个大队和1882个生产队。另设双钟镇,下辖3个居委会,17个居民小组。
  1984年7月,恢复乡建制,将原公社改为乡,名称依旧,仅五里公社改为武山乡,高桥公社改为屏峰乡。乡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村民小组。1988年全县有行政村(居委会)151个,村民(居民)小组1778个。另有两个乡级单位:南北港水产场和湖口共产主义劳动大学,7个局辖农、林、水产场(所),2个挂钩村委会及其下属12个村民小组。
   [=此处为表格(乡(镇)区划表)=][=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自然村名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第三章县城集镇
   第一节县城
  县城,即双钟镇,因境内有上、下二石钟山而得名。位于县境北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南岸。其地西南为汉初枭阳镇旧址,南朝·宋曾于此置湖口戍,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明代置湖口镇巡检司,清代,又置长江水师湖口镇。双钟镇名始于1935年。
  建国前,镇区以城墙为界,面积仅0.68平方公里,居民1191户,人口3816人(1948年统计数字)。建国后,逐年拓宽,现在南至原南门外的小岭涧,东南至三里街上埠;东北至柘矶,北濒江湖,西到马家垮,面积10平方公里,居民8803户,人口25034人(1988年统计数字)。
   明代,全镇分二坊:一坊、二坊。
  清代,分五坊:朝阳坊,又名蓝船社(东门外至胜利小学);中团坊,又名白船社(胜利小学至劳动人事局);义井坊,又名红船社(劳动人事局至西门);明伦坊,又名黄船社(成德岭一带);孝感坊,又名黑船社(今北门街)。
  民国初,将上述五坊改为五镇,朝阳镇、中团镇、义井镇、明伦镇、孝感镇,后又改为保。建国后,设三个居委会:云亭居委会(云亭路及其周围)、大中居委会(大中路、北门路、成德路及其周围)、西门居委会(西门、南门外)。
   民国时期主要街道有:
  中正街,从东门口至西门口,全长1500米,是全镇最长的一条街道,习惯上人们把它分为三段:上街头(西门口至劳动人事局)、正街(劳动人事局至胜利小学)、下街头(胜利小学至东门口)。
   中山路,又名北门正街(从枕头角双钟储蓄所至双钟镇政府)。
   云亭路,东门口至大岭。
   南门横街,又名益阳街,西门口至南门口沿城墙伸展。
   成德路,四王庙至成德岭路口。
   茅屋街,成德门至回澜门,沿河伸展。
   还有信义巷,上、下汪家,九王庙巷,牛巷,当店巷,钱家巷,炭行巷。
  建国后双钟镇街道变化较大。建国初将中正路改名大中路,以后逐年有新街道(巷)增加,旧街道(巷)易名,1987年8月进行了全面命名和更名,详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双钟镇所属街道更名、命名表)=][=此处为表格=]
  双钟镇素有“江湖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石钟山驻守五年之久,清廷又在此置长江水师湖口镇,民国二年(1913)李烈钧将军在该镇举行讨伐袁世凯的“湖口起义”;日本侵略军战犯冈村宁次在石钟山下设立指挥所,作为进犯江西、湖北的驻点。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游击队联合攻打湖口县城,取得了胜利,对长江流域影响很大。
  双钟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级党、政、军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县办国营、集体工厂、商业各公司、县立中学、胜利小学,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均集中于双钟镇。旅游胜地石钟山位于镇区北端,招徕中、外游客。
   第二节集镇
  三里街因其地距县城三华里而得名,又因地处大岭山口,故别名山口市。街分上、中、下埠三段。上、中埠属双钟镇,有县农药厂、三里林场、粮管所等;下埠属三里乡,有湖口县第二中学及良种轧花厂等,居民以种蔬菜为主。三里乡政府驻地在中埠。
  柘矶在双钟镇北2.5公里,属双钟镇管辖。原名赭矶,以自然实体命名。因谐音,遂名柘矶。旧有中团街、矶上街、杨林街。编户四保十六甲。清顺治二年后屡遭兵火。居民以渔业为生,生活极苦。建国后居民生活逐年改善,茅草棚均已改为楼房,附近建有江新厂、矽砂公司、玻璃厂、钟山制药厂等。
  流泗桥原名流澌桥,在双钟镇东北15公里,为流泗乡政府驻地。因长江之水曾沿黄茅潭而上,至此澌止,故名。1927年改“澌”为“泗”,始称“流泗桥”。这年此地开办的国民小学,忌“澌”音低沉,又取孑L子讲学于泗水之义,’定为流泗小学。清康熙年间,即为县一大水卜码头。乾隆二年始建成小街,长约400米,石板街路面。乾嘉之际,有店铺40余家,常住人口约500余人。民国初年,商店、寓所、米店、酒馆等发展到60余家,常住人口近千人。当时已有几家商店与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相沟通,湖口、彭泽县部分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也来此集散,贸易颇为兴隆。
  长江溢洪经常使流泗桥附近泛滥成灾,对农商各业危害甚大。民国十六年(1927)修筑黄茅堤,阻隔长江洪水,农商始得安居。但此后水运优势受到影响,商业一度不很景气。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始修筑彭湖公路,路成之后,流泗桥又为陆上交通要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侵占流泗桥,肆意破坏建设,商店关门,居民闭户,学校解散,流泗桥遂成商旅之畏途。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流泗桥开始恢复旧有规模,常住人口逾千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乡公所进行扩街,但成效不大,店铺仍参差不齐,街道宽窄不等。
  建国后,流泗桥工商业日益发达。有流泗轧花厂,湖口内燃机配件厂,农机修造厂、稀土镁合金厂、机砖厂、鞭炮厂等,并组建起建筑队;有供销合作门市部13处;合作商店23家,个体商店及摊贩达102处;还有中、小学校、文化站、电影队、影剧院(建于1975年,可容1200人)、灯光球场等文化教育设施。常住人口达2260余人。从1965年始,先后集资11万余元,对大桥、子桥和街道路面进行整修和改建。现在街道长为1200米,全部是水泥路面。1983年,流泗桥架设了高压电输电线,工业、农业和生活均可用电。1988年筹建的农贸市场,是赣北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影桥在双钟镇东7.5公里,为马影乡政府驻地。古县志载:“马影桥,亘马影、四还二桥,为东境市之盛者。”地势东高西低,南西北三面港汊围绕,与鄱阳湖通,过去汛期有较多船舶往来,交通便利,故马影、四还二桥间商店云集,遂成乡村较大水码头。店房建筑依港一侧均系吊脚楼。端午节赛龙船异常热闹,别具水乡情趣。但常遭水患,农商不稳。1969年修筑南北港防洪堤后,外洪灾害解除,但内涝仍难杜绝,加之与鄱阳湖水路隔绝,水运不便,故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单位逐渐迁往东边高埂处。现已形成长达800米左右的新集镇。湖(口)张(青)公路穿镇而过,交通方便,经济繁荣。
  张青社又名张天社,在双钟镇东12公里,为张青乡政府驻地。清初,附近群众在张林村后建有一社庙。当时此地为通往彭泽、都昌县的要道,便有人在此设寓所,卖茶饭,渐成小集镇。后青岗坂一带又迁来几户到这里开店,故名张青社。古镇街道狭窄,店铺零乱。本世纪70年代初始在老镇北边辟地新建,机关、学校、商店、工厂等单位分布新街两侧。张青西瓜、张青柑桔在这里集散。乡办工业发展较快,张青管件厂以塑料代钢,发展建筑材料生产,效益甚好。我县第一次自动化电子程控交换机在这里试制成功,经由国家邮电研究部门鉴定合格。
  江桥又名江家桥,在双钟镇南11公里。明初江仲和在此架设木桥,人称江家桥。以桥名镇,今为江桥乡政府驻地。古县志载:“江桥镇一名市,盛于道光、咸丰年间。水涨时,土人售豆,辐辏于此,帆楫往来,水落乃止。”其豆制品驰名,所制豆腐质嫩味美。1930年9月4日,周建屏率红军独立师在此击败国民党警卫二团、税警二营、县保安队等武装,并活捉敌团长张超,史称:“江桥大捷”。
  兰亭岭在双钟镇南10公里。县城至江桥等地公路未修建前,行人、脚夫均由劳家渡至江桥、流芳等地,此地为必经之路。行人多在此休憩,故名懒人岭。清康熙十三年夏天始建凉亭,称兰亭,地以亭名。县乡公路普及后,此地过往行人比过去少得多。但附近人口稠密,仍为居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的重要集镇。
  文桥在双钟镇南15公里。宋淳熙间始建此桥,后以桥名镇。今为文桥乡政府驻地。古县志载:“文桥市,商贾辐辏。顺治三年,毁于都昌‘土贼”’,后渐复业。1938年,国民党湖口县政府曾迁于此,后转迁武山、都昌石埠涧。抗日胜利后,萧条市面得以复苏,解放后发展更快。乡办工业有花炮厂、轧花厂、农机厂。景(德镇)湖(口)干线公路穿境而过。旧时有一石桥,1964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公路桥。
   曹均桥在双钟镇南11公里,1960-1968年,为均桥公社驻地,后并人文桥公社,现属文桥乡。明、清为县内一铺递,称曹均桥铺。地势低洼,南北港防洪堤修筑前,每遇汛期,水漫如湖,大小帆船经鄱阳湖至此停泊,商贾辐辏,贸易颇盛,有私营商店十来家,又是湖口通往景德镇必经之路,遂为农村小镇。均桥公社撤销后,只剩下一个文桥供销社的分店,且移往东边高埂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工商业有所发展,集中在景湖公路两侧。1988年建集贸市场一座。
  五里街又称猫头坂。在双钟镇南20公里,为武山乡政府及湖口共大驻地。附近有一条长岭,其西南有一条弯弯曲曲五里多长的石板道,是旧时通往景德镇、都昌的要道。道旁有数家小店和寓所,人称五里垮。景湖公路开通后,途径猫头坂,店铺又转移到那里。解放后,机关、学校、商店等单位设在此,遂将猫头坂改称五里街。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是我县的粮食主要集散地。1957年在此建立国营武山垦殖场,1970年改为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湖口分校。
  舜德岭在双钟镇南30公里,为舜德乡政府驻地。旧时九江通往都昌之要道。明弘治年间,有一外地老人流落至此,搭棚安居,寄寓客商。老人乐善好施,受人尊敬,被誉为有“舜王之德”,死后,人称此岭为舜德岭。现已是该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芳市在双钟镇南30公里,为流芳乡政府驻地。宋代,有一外地人姓刘,来此地开布匹店,财势较大,故称刘家市。嗣后,方、周两姓兴盛,遂改此地为流芳市。县志载:“流芳市,原名刘家市。顺治三年,亦毁于‘土贼’,然文桥市后败,都、湖贸易并集于此,南境市之盛者。”这里出产的剪刀质量好,销路广;猪肉、鸡及禽蛋出售较多。近年加工的肠衣远销西德等国。屏峰在双钟镇西38公里,鄱阳湖东岸,距屏峰乡政府驻地茅基村西南3公里。旧志载:“屏峰市,每年水涸时,人架板屋为市。”因其地处鄱阳湖畔,屏峰山耸立湖滨,屏蔽风浪,为来往船只避风之所。清末民初,淮盐运销我省,此地为必经之路。盐船依山停泊,帆樯林立;秋冬水涸,山麓板棚延长里许,商店、寓所几十家,农民集此出卖柴炭和农产品。1958年以前,是湖口的柴炭码头,因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树木已被砍光,无柴炭可出,又因常遭洪水冲洗,水土流失严重,逐渐萧条,今已无市容,仅存一、二栋房屋,间有内湖班轮停泊’(无码头,用小木划子接送旅客和货物)。
   上鲍村在双钟镇东20公里,1960年大垅公社迁此后,渐成集镇,现为大垅乡政府驻地。东南有花尖山,产茶,并产前胡、苍术等中药材。
   王庄村在双钟镇东北11公里,为凰村乡政府驻地。旧称叶庄,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有王升三替叶氏看守田庄,子孙繁衍,后叶氏败落,遂改称王庄。1958年凰村公社设此,渐成集镇。牛湖公路贯穿其间。有油毡厂、农机厂、建筑队和粮站、商店等。
   水车港在双钟镇东15公里,为傅垅乡政府驻地。处水车港旁而得名。1958年傅垅公社设此,渐成集镇。有商店和学校等。
  东庄垮在双钟镇南14公里,为东庄乡政府驻地。明嘉靖间,该村始祖王东庄由南岭迁来定居,故名。1958年东庄公社设于其村上首香土墩,渐成集镇。现有卷门厂、皮鞋厂和学校商店等。附近屈村以产屈中和蜡烛闻名全县,并有屈原祠。
  王御村在双钟镇南22公里,为城山乡政府驻地。原名上舍垮,元代元统年间,王时栋御史由王景村分居于此,故改今名。1958年城山公社设于此,渐成集镇。有船用辅机厂,3.5万伏输变电站及学校、商店。土地革命时期,此地为湖口苏区游击队活动中心之一。
  茅基村在双钟镇西南35公里,为屏峰乡政府驻地。明初,该村始祖尚颜由九房垮迁来定居。初来茅草丛生,因此得名。1958年高桥公社设此,遂成集镇,有机关、商店和学校等。1984年高桥公社改为屏峰乡,又为乡驻地。
   附一枭阳镇
  枭阳镇,是汉文帝十五年设置的古镇,遗址在今湖口县县城双钟镇西门至南门一带。它北临鄱阳湖口,南至小岭涧,东傍月亮山,西依嵩寿山。依山傍水,地势险要。鄱阳湖汊深入其间,是船舶之良港。1985年4月在此出土了一批西汉文物,内有26枚五铢钱,有的上面篆体“五铢”二字清晰可见;还有青铜宝剑、镞和匕首,匕首把柄上镂制的装饰花纹保存良好,且富有光泽。这些出土文物中反映出枭阳镇在汉代既是军事要地,又是商贾辏集的处所。古志说这里“春堤涨,雨夜泊,然灯殊可眺玩”。对它,湖口县民间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枭阳镇遗址上有大虹桥和小虹桥。传说,有位神仙云游至此,看见灯火灿烂,丝管不绝,车水马龙,赞叹不已,上天后便仿造了一座街市,与之媲美,那天庭的街市就是人们所见到的彩虹,后人便造大、小两座虹桥,以纪盛况。历版湖口县志云:湖口隶枭阳县,为是之镇,后改隶彭泽。又云,郫阳镇隶属枭阳县,建武二年改隶彭泽县。建武二年即公元26年。这就是说,湖口地最早属郫阳县,枭阳镇是枭阳县的一个重镇,是从长江进出鄱阳湖的门户。
   现在这里为南门路,有湖口县中学、湖口渡口管理所、养路段、种子公司、水产公司、湖口阀门厂等单位,还有很多居民住宅。
   附二古彭泽县治
   古彭泽县治在今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附近。位于双钟镇南13公里。
  汉高祖六年置豫章郡,辖十八县,其中有彭泽县。至唐武德五年(公元622)移往今彭泽县浩山附近止,前后经历了800多年。晋义熙元年(公元405)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治即于此,德昭村故又称渊明遗址,为湖口八景之一。
  古彭泽县治,经长期自然和人文变迁,县垣已不复存在,但旧时轮廓尚可了然。此地为一开阔地,鄱阳湖汊深入其间。在湖口南北港拦洪大坝未建之前,涨水季节,此地可泊船百余艘,水上交通极为发达。
  陶渊明为县令时,筑有玩月台,疏浚九曲池,开凿洗墨池。玩月台遗址至今犹存。陶令常偕雁门周续之、吴兴陆修静游憩于此,因同好老子之学,三人每每讲论于治所。后人建三学堂以资纪念,唐天祐中(公元904-907年)僧长庆改建为寺,称三学寺,后又改称三贤寺,屡圮屡修,至1950年拆除。1982年11月,在柳德昭村出土一块石刻“三口口刹”,当为“三贤古刹”门额。
  元代湖口县尹孙文震行至三贤寺,听说为陶靖节先生读书地,见旁有玩月台址,便出俸银在台基上建陶靖节祠,还请学士吴澄作记。后圮,明初重建。正德五年(1510),僧熊玺建佛堂三间,附渊明像于佛堂,祀之。清嘉庆三十八年(1559),湖口知县沈诏在三贤寺后祠塑陶靖节、陆修静、周续之三像,名三贤祠。咸丰四年(1854)兵毁,后又重建,今已不存。另在湖口石钟山及彭泽县等地都曾建过陶靖节祠。
  现在遗址附近发现了两座宋代古墓,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侄婿柳敕和侄女王氏。据墓志铭记载:柳敕原籍广信州蛇子(今弋阳县蛇子港)人。元符三年(1100)登进士,大观元年(1107),任河南参军,因宋徽宗“惑于灵”,“崇虚弃实”,柳敕屡谏遭拒,乃挈妇将刍辞官归隐。路过湖口县,登石钟山,访渊明遗址,及见玩月台、九曲池,仰慕先贤之情油然而生,遂卜居于此。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