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胜迹文物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04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二 胜迹文物志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2
页码: 685-706
摘要: 本卷《胜迹文物志》含:寺观、祠宇、遗址、馆藏文物、茔墓、八景、塔。德安境内寺庙很多,这些寺观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是毁了又修,修了又毁的。今将其中与地理名胜、革命历史有关的,无论存毁,悉加刊载,以供研究,而非崇佛。
关键词: 德安县 风俗习惯

内容

本卷《胜迹文物志》含:寺观、祠宇、遗址、馆藏文物、茔墓、八景、塔。具有文史价值的碑刻,编入卷二十三《艺文志·金石》。
   一、寺观 德安境内寺庙很多。清同治《德安县志》载有;“无相寺、宝塔寺、普勋寺、枫林殿、祖师殿、东山殿、永兴殿、罗汉寺(净土院)、心佛寺、阳居寺、茶山寺、大明寺、甘露寺、精进寺、无垢寺、宝积寺、龙王庵、万安寺、积庆寺、真仙寺、桂柏池寺、云峰寺、龙泉寺、芙蓉寺、朝阻寺、金山寺、开化寺、云水寺、法安寺、悟真寺、普灵寺、紫辉寺、永清寺、铁崖寺、金盆寺、天兴寺、广修寺、云肩寺、朝天寺、普严寺、布金寺、安福寺、灵真观、智惠院、三元殿、洞霄观、玉清观、白藤观、元阳观、回龙庵、地藏庵、万松庵、双峰庵、太平庵、石城庵、成道庵、增福庵、普度庵、青塘庵、石鼓殿、观音阁。”《永乐大典》引《江州志》载有:(与前同名者略去)“兴善院、余字院、海会寺、传灯寺、废尼寺、圆通寺、余庆寺、慈圣寺、净因寺、妙觉寺、威德寺、净岩寺、翠林寺、定力寺、法慈寺、正观。”可见旧时佛教对德安的影响巨大。这些寺观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是毁了又修,修了又毁的。今将其中与地理名胜、革命历史有关的,无论存毁,悉加刊载,以供研究,而非崇佛。
   石鼓殿在田家河,修建时间不详。土地革命时,德安县苏维埃政府驻此。 无相院《永乐大典》卷6698与卷6699引《江州志》云:无相院在县务南,本唐(大中四年)置僧伽塔。宋庆历甲申(1044)修,嘉定癸酉(1213)重修,有吴育记:“禹贡九江之南,日敷浅原,山川邃以秀,风俗慧以淳……名山大泽,而城郭韬映其表里,茂林脩竹,而水石萦带其前后,天圣间,家君为宰,予就养者三载,日与境会,是地之邑,实日德安,邑之西南佛舍日无相,有主僧德明能诗,工篆隶,年八十余,精明不衰。家君公余,延坐与语真空,视人很机,为陈顿渐,皆曲得所入,今逾二纪,有梦僧,于佛事犹力,得邑人石承祚,施缗钱五百万,构浮图五级,中以严觉相,外以归信心。气象神明,邑居耸观。遣其徒谒文以记。噫!余侍亲官游有日矣,是不可不记。”同治《德安县志》:“无相寺在县务南,唐大中四年(850)前,今废,有塔圮过半。”清嘉庆三年(1798),万亨慰等呈请知县龚景沆鼎新七级,十八年知府方体酌议移塔师古墩,职工李万青、贡生王赞、监生徐宾合捐并建立“宝塔寺”,其基地俱生员陶逢滨裔族所捐,方体有序。
   宝塔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邑人李青,王瓒、徐宾将城内无相寺移至县城南师古墩,并建宝塔于寺后,故名宝塔寺。 普勋寺亦名湴塘寺,改建后墙上涂有红色,故又俗名红庙。在县城西半公里湴(饭)塘。唐天祐元年(904),僧普硕建,初名湴溪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普勋院,元毁。明洪武间,僧性澄重建,置有山场。清顺治十七年(1660),僧德浩新葺,咸丰四年(1854)毁,僧誓愿修复。民国十五年(1926)因北伐战争被炮弹轰毁,后复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毁于日寇。“湴塘晓钟”为德安八景之一。1927年10月31日深夜,中共德安县委在寺内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讨论应变问题,成为德安革命历史上有名的“湴塘寺活动分子会议”。明朝郡人黄云师滋塘寺诗:“暑气回城郭,轻衫集滋塘。人宜幽屿立,风漏早禾香。树影迷清汉,蝉声赴夕阳。半龛供佛火,五月亦生凉。”清朝邑人王宇诗:‘‘入境悠然静有庐,山排花障水呈蒲。霜炬既到枫应醉,篱栗将成鸟欲呼。两水碧堪同旦暮,数峰高出并潇疏。一庵喜近清溪曲,杖月携僧宛在湖。” 阳居寺俗名九仙寺,在县城南5公里阻居山(即九仙岭),相传有何氏兄弟九人丹成飞升,有道童随之从空堕落,至今有堕郎峰。“阳居仙迹挣,为德安八景之一。大革命初期共产党人杨超等曾在寺内开秘密会议。明朝九江巡道陈洪漾诗:“春风拂雨到仙台,孤刹才堪辟草莱。幽谷雾笼丹灶没,乱峰云锁碧霄回。花神总似童颜驻,药物还疑老衲栽。不见九仙寻浪迹,伺年感遇谢尘埃。” 甘露寺在县城南10公里甘露山。五代吴顺义间立,元毁。明天顺间,僧正大重修。寺门外古桂双株,现仍枝叶茂密。寺旁丛篁横映,境地幽雅。王士正《粤行三志》云:“庵前后巨竹数百挺,上摩云日。挣相传明邑人探花赵师尹曾读书于此,五月间读书桂树下,忽有桂花一枝坠于书上,赵即兴成诗一首:“桂花八月放,缘何五月开?嫦娥如有意,再遣一枝来。”吟毕果又坠桂一枝。后来他考中了探花,人们即附会为吉祥的预兆。这是植物中的重花现象,随风偶落,并不足奇。明朝邑人左之宜诗:“古刹清幽创大唐,水光山色两苍茫,深林客梦初惊午,寂院僧茶早涤铛。丹桂飘香来月殿,名葩吐液自天浆。云封萝屋休疑雨,竹影泉声到草堂。”清朝山阳人周龙官诗:“赤谳青塍曲径盘,古今词客几人看。风流合数渔洋老,辜负森森竹万竿。”其-:“幢影双垂古寺边,香飘云际月华鲜。嫦娥也爱青山境,手植灵根不计年。” 宝积寺在县城西北10公里,白云山上。唐大中元年,僧慧芳建,元毁。明正统间,僧性忻重建,清成丰年间毁。旧时士人多读书其间,风景清幽,别有天地。 积庆寺在县城西15公里望夫山下,南唐保大二年(944),僧会通建。《永乐大典》。“宋元丰中为襄敏王公(王韶)家功德院。”元毁。明洪武间,僧智缘重建,清乾隆年间增修。明朝邑令蔡元伟诗:“长歌游古寺,乘兴一登临。石径攀藤乱,松柯避日吟。环江残照在,荒岫落花深。归路城门火,犹思返故村。” 朝阳寺在县城北13公里彭山东麓(旧志云金庭山)观山垅秀山孙村背后,风景幽美,旧时士人多读书其间,原名元阻观,宋庆历年间建,元毁。明正统间重修,后改为朝阳寺。清咸丰年间)毁,后复建。土地革命时,共产党人常在寺内开会,寺被国民党焚毁。民国三十年(1941)庐山仙人洞道长罗理松来此复建后幢。1960年,为建林泉水库而将寺拆除,木料做家具,砖做渠道。 云水寺在县城西北20公里彭山上,清初建。康熙年间,僧通微修。乾隆年间,僧悟悔重葺。峰峦嵯峨,云烟苍蔼,称西乡胜境。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常在寺内开会,后被国民党焚毁,后幢尚存,又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 法安寺在县城西北20公里,南唐保大十二年卯斋禅师建,宋大中祥符改今额,元毁。明顺关间,僧宋纲重建。崇祯末,僧性真更新之。清朝邑人余惺次壁间韵:“祗树由来旧,重增须达金,青莲生慧法,皎日现禅心。竹榻余僧话,天花散梵林。真如应宛在,何事更他寻。”民国邑人蔡双峰《游法安寺即感时戊午秋》诗:“老僧不复说玄经,剩有蛛丝当户扃。岂为昌明科学后,而今佛法果无灵。” 悟真寺在县城西20公里梅家垅,唐大中元年,僧智威建。宋绍兴间,僧海会重修,元毁。明宏治间弘济重建。明朝邑令蔡元伟诗:“客到无尘地,空斋兴不群。黄杨双树矮,白桂一秋芬。古木侵疏雨,孤搂入暮云。逢僧半日话,不觉寺钟闻。” 开化院(寺)《永乐大典》:“本唐华林院,唐贞观三年(629)建,宋大中祥符中赐‘开化院’,建炎间焚毁,嘉泰中重建。”委心翁记云:“德安县治北有精庐日开化,翼然于官道旁,面敷原,背彭山,西葛岭,东彭蠡,寺踞其中,竹侯松君,掩映葱荷,敷阳佳山水也……相传诗曰:‘贞观三年三月中,到今多少事无踪。惟留古寺彭山下,僧尚焚香答太宗。”按:开化院遗址在今林泉水库前面,元毁。明永乐间建,清咸丰间又毁。 洞霄观在县城北20公里洞霄。南朝宋元徽元年(473)道士刘休范建,元毁。明正统间,僧持净重建,改名为洞霄寺。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常在寺内开会,后被国民党焚毁。抗日时某僧曾重修。1952年就旧址改建洞霄完全小学校舍。1960年该地被划入林泉水库蓄水范围内,学校拆迁至清塘坂。 元阳观在小昆仑山之巅,县城西50公里。宋嘉泰三年(1203)道士吴寿楠建,元毁。明永乐间,道士姚鹏霄重建,相传为叶县令王乔礼斗处,石上有月窟洗剑池,水四时不竭。石罅内牡丹一本,色如丹砂,鲜妍异常,云是王乔手植,根藏石底,移它处,则不能活。明朝通判曹黍诗:“六月欣逢雨满村,公余单马上昆仑。青山妥贴云根隐,怪石真奇月窟存。夜宿宫中瞻斗近,晨游岩畔接天尊。忠怀报国丹心切,仙境难留命转轮。”明朝郡人黄云师看花昆仑诗:“礼斗台前花有名,仙姿疑是许飞琼。香霞半染朝霞出,小色全为国色倾。地迥不须遮白角,容华长似饵青精。年来试订春睛约,高结峰头物外盟。” 观音阁在县城北4公里乌石山,依岩建筑,负山带水。春夏之交,花稠屋角,鸟飞檐下,清趣成自然,为德安名胜,旧时阶前有古桂一株,经秋盛开,香闻数里。后辟小园,园有古井,水涓涓自罅出。阁前有古驿,阁外数十步有亭,名日“清泉亭”。游人憩坐其中,仰望头上山峰,俯瞰足底波涛,几疑身在画中。“乌石清泉”为德安八景之一。清初有李调元、高晋、福申题刻石碑于此(详本县志《艺文志·金石》)。清咸丰丙辰岁阁被毁,后僧能太重修,亭亦增新,今毁(参见“乌石清泉”条)。1961年因阁妨碍交通,将旧阁拆除,另建小阁于旁,“文化大革命”时又将小阁拆除。 罗汉寺(净土院)在县城南2公里罗汉桥西(今铁路西)。五代杨吴顺义元年(921),僧志本建。“旧宗罗汉院钞有南唐铁罗汉五百身。院废,像沦井中,有见者负而出之,院复兴。宋大中祥符间改净土院,有黄山谷诗,碑不存。元毁。明成化间,僧明通重建。咸丰四年(1854)毁。清朝邑人罗秉珪诗:“散步荒郊外,乘闲坐法堂。性原不耐热,寺觉自生凉。到眼皆诗意,沾衣有稻香。争如赤脚汉,都肯学羲皇。” 心佛寺在县城北1公里许(今水泥厂即其旧址)。清康熙元年,僧恒修重建,咸丰四年(1854)毁,光绪间修复,民国初住有诗僧本庵,与社会上诗人唱和。清朝邑人余惺诗:“谩道即心便是佛,应知非佛即非心。大梅成熟何时是,坐破蒲团春早深。”
   茶山寺在墩上堡茶山陇口(今共青垦殖场南湖镇内),明永乐年间建,今拆毁。 大明寺在县城西5公里新田坂(今牛子岭南麓木环垅),唐大中元年,僧口惠建,明正德间重修,今毁。清朝邑人周新邦诗:“荒刹纡回一径斜,老僧爱客煮新茶。泉穿石罅蜚寒雨,门纳山光点暮霞。灵运谩来依净社,金轮将出现昙华。龙湫固自多风雨,一霎云生转路赊。” 精进寺在县城北10公里白云山东麓(今倪家垅),后吴顺义间僧了蕴建,宋元祐间,僧神辉修,元毁。明正统间,僧宗清重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侵华日寇烧毁。 无垢寺(俗称五谷庙)在县城北10公里高塘坂。唐咸通三年(862),僧良遂建。宋治平二年(1065)改为无垢院,元毁。明成化间,僧明修重建。嘉靖间,僧守志增修。古驿道从寺前通过,来往行人多到此休息,今毁,遗址建高塘中学。明朝邑令王春诗:“刹名无垢喜重登,却忆盘铭警未曾。莫任山僧夸独洁,守官清白也如僧。” 宝积寺在县城西北10公里白云山上。唐大中元年(847),僧慧芳建,元毁。明正统间,僧性忻重建。清乾隆间,置田5亩4分。士多读书其间,后毁。
   龙王庵在县城西北10公里蔡坊垅山里熊村背后彭山东麓。建于清同治末,环境幽静,今毁。 云峰寺在县城西南五公里云峰山下(今宝塔乡莲塘行政村烂泥洼)。康熙年间众建,以居僧慧庵,旧在云峰谷下,乾隆间迁建谷中。咸丰间,僧作舟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被侵华日军烧毁。1982年有僧人在废基上建土屋三间,改名法云寺。 芙蓉寺在县城西北16公里栅岭山北边(今林泉乡清塘行政村境内)。唐咸通二年(861),僧道明建,初名芙蓉院。宋治平三年改名慈法院,元毁。明正统间,僧木源重修,道光九年(1829),僧净月重修,咸丰元年,僧妙荣重新。风景优美,旧时士子多读书其间,今毁。山上开采石灰石,基址亦不存。 金山寺在县城西25公里大金山上。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侵华日军在万家岭战役中,向驻在金山寺的中国部队用飞机投下一颗炸弹未中,落在山门外,震坏殿宇,后毁。今修复后殿。 紫辉寺《永乐大典》称“正观,唐大中元年(847)建”。当地讹音为“中观”。在县城西20公里使君山麓(今磨溪乡新田行政村境内),元毁。明正统间,僧明环重建改名“紫辉寺”,清僧义山、一木皆有增修。雍正年间,僧源虚增建。山环水绕,松篁荫翳,院宇清严,犹见丛林胜概。今毁。有一老尼架三间小屋栖身。清朝邑人罗秉珪诗:“云里禅门锁翠苕,红泉绿竹鸟声娇。尘芬到此都忘却,只有诗怀未肯消。” 铁崖寺在县城西20公里固守堡(今磨溪乡新田行政村境内),僧润崖建,闵师和捐田七亩。今有三间小屋,栖一老尼。 金盆寺在县城北30公里的秦山巅上,有方池,若金盆,四季不竭,因以名寺。僧昌文重建。寺门有对联;“秦岭白云笼梵宇,金盆明月照禅心。”民国十六年(1927)十月,共产党人林修杰、沈剑华、徐上达率领星子起义农民来到金盆寺,召集会议,研究开展革命的游击战争,国民党发觉围剿,将庙烧毁。清朝邑人丁应乾诗:“髫年拂剑走秦山,万叠层崖次第攀。下马台边风飒飒,方塘池畔水潺潺。烟笼草色侵疏雨,云锁松枝立白鹇。四壁参天星可摘,恍疑身在斗牛间。” 天兴寺在县城西北30公里东佳山上。明洪武间建。清顺治间,僧成满重修,后圮。同治八年(1809),桂良公复修。土地革命时,中共德安天兴区委驻此。 普严寺在县城西北55公里,塘山上。南唐保大二年(944),僧安通建。宋治平二年改为普禅院,元毁。明永乐间,仍为寺。清乾隆间,僧北来重修。置田40余亩,寺前后诸峰耸峙,右丹山,左静泉,苍枫黄杨,挺翠寺内,殊饶逸致,今毁。遗址建塘山中学。 布金寺在县城西北55公里小昆仑山麓,宋建隆初,僧善觉建,名宝花院,元毁。明僧性宁重建,改名布金寺。其地有佛坪塔、百鸟洞、金鸡咀、如印石、笔架山、木鱼山、华师岩、观星岩、狮子岩等胜景环绕寺外,风景绝殊。清顺治间,僧浑然增葺,乾隆间,僧空明修,置田40余亩,今毁。 安福寺在县城西北55公里永泰源(今邹桥乡源口行政村境内),唐大中二年(848),僧秀豁建,初名安吉院。宋治平间改为安福院,元毁。明永乐初,僧觉清重修,后圮。清道光乙未(1835),邑人萧高志捐修殿宇。戊申僧永秀同萧绿亭重新。寺后为林家岩,岩上仙迹如大人拇指,洵属异事。 灵真观《永乐大典》:“旧在县城西一里,本唐采访道院。吴顺义四年(924),道士李元徽徙县西,本朝(大中)祥符五年改今额。”元毁。明正德间,南昌卫军士王必正重建(按:遗址在义峰山下食盐仓库)。 白藤道院《永乐大典》:“在白藤山,唐置,本名报国亭,咸通中作望庐山使者以祈福,南唐保大四年(946)升道院。”同治《德安县志》:“白藤观在敷阳下乡,去乡西北60里白藤山,明永乐间慈满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毁。后重创小屋三间。”
   二、祠宇 清同治《德安县志》在《坛庙》中刊许多纪念性祠宇。新志除将县城的文庙、崇圣祠、文昌宫编入《教育志·儒学署和学宫》外,这里只选刊:孔氏家庙、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弟祠、节孝祠、陶靖节祠、昭忠祠、五贤祠、韩淮阴庙。
   孔氏家庙在敷阳四乡泉山,在县城西北30公里。奉祀生孔毓相。已毁。 名宦祠在儒学大成门之左。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改建,祀宋知县刘允迪、明知县郑思贤、王铭、陈善道及教谕黄凤、高通和清知县牛森、姚体备共八人。已毁。 乡贤祠在儒学大成门之右。清乾隆二十一年改建。祀江梦孙、陈兢、刘日章、吴愈、吴观、周振、万衣、郭一轮共八人。已毁。 忠义孝弟祠在县城内,清雍正二年(1724)定制,崇祀夏承皓、陈士尹、陈崇、陈防、陈旭、程道昌、桂枝扬、丁应乾。 节孝祠雍正二年定制,与患义孝弟祠同。已毁。陶靖节祠在县城西北24公里今吴山乡林居行政村。靖节裔孙陶环由星子徙德安灵龟石,子姓聚居,立祠肖象以祀。已毁。 昭忠祠建予清同治九年(1870),为清朝纪念因太平天国战争死亡的407人而建(其中有妇女56人)。在治前正街东阛阓坊左,购聂姓基起屋三进,如家祠,中堂设神龛,龛分三层,层列名位。民国元年改作郭氏私立沈毅学校校舍。抗战胜利后作中学校舍。已毁。五贤祠堂《舆地纪胜》:德安县有五贤祠堂,为宋郡守李涧、汤沂、王柜、李邦献、李若川五人奏减德安积年重税,邑人德之,为立五贤祠堂。已毁。 韩淮阴庙在县治西12公里石坡坂,原为当地韩氏家祠所立象。元徐寿辉兵毁,韩氏负象置石岩而逃,族绝。明初土人哀其乏主立庙祠祀之。清康熙甲戌年移庙洞山上。清朝邑人邹大醇诗:“逐鹿中原将已多,居然祠庙老烟萝,鸿沟尽割金刀壮,云梦终劳玉辇过。月下奔驰缘底事,殿前长恨待如何。至今相见淮阴道,万木萧条咽楚歌。”已毁。
   二、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河东焦家滩、高塘长垅等许多地方出现石器。 商代遗址,敷阳山(即望夫山)南麓,博阳河北岸台地上有一处商代遗址,1982年,江西省考古队作了第一次发掘,今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义门遗址,在县城西北32公里(今车桥乡义门村)。汉太邱陈寔二十九世孙伯宣,隐居庐山江州太平宫。后孙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因官置庄,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即今义门陈村)。自是家族益盛,义居三千七百余口,多次蒙敕命旌表和蠲免沿征差役。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奉敕建义门坊日“义门陈氏”,遗址名日“敦睦”。遗址包括“御书楼”、“都蚕院”、“公婆大蚯”、“寿安堂”“东佳书堂”等。 御书楼,宋至道三年(997),赐义门御书三十三卷,并《真良家》三大字,因创御书楼于中门内。
  都蚕院,《义门家法》;立都蚕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择男妇中一人长者为首,束辖修理蚕架等物,自年四十五以上至五十八者名日蚕婆,四十五以下者名日蚕妇,于都蚕院内各给蚕婆房一间。蚕妇二人同看桑柘。成茧后,院首将丝绵等均平分给。有功者,得茧多者,格外分别赏赐,以相激劝。其蚕种院首,留至来春给散。 公婆太坵,后梁乾化二年(912)壬申,岁除日,义门置有黄忠辅田,计三千八百步。当晚诸房诞生三十二男,后多为英才,荣显者众。于是名其田为公婆蚯。递年谷入,令庄司别藏之,以为岁除晚炊享祀之用,及婢仆庄佃各赐一匙。 百犬牢,义门陈氏,义形于犬,有百犬同一牢,一犬不至.则百犬不食,其牢长数丈。清朝邑令马士宏诗:“义门遗迹历陵西,故址参差映稻畦。古树长留交让木,高山不减若耶溪。村深夜吠惊如豹,俗异朝歌耻斗鸡。我去襄阳携妇子,此中八口卜幽栖。”
   附 《义门记》宋胡旦撰 按《陈氏家谱》,陈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孙兼,唐玄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生京,进士及第,官给事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武器瓘,为高安县丞,其孙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诏征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至衮,为江州参军。太平兴国七年(982),张齐贤为江州转运,奏言:“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行,在李煜时,尚蒙蠲免,今归圣朝,岂合征收,宜免本户沿征杂税,庶彰德化。”诏可。淳化初,殿中丞康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年春首,贷米二千斛以赡之,俟丰年还官。”从之。至道申,陈氏上《家法》一篇,送史馆缮写。开宝之末,计口七百四十,咸平三年(1000),增至千四百七十八口。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蒙,三世长也;让,四世长也;衮,五世长也;防,六世长也;鸿,七世长也;达,八世长也;兢,九世长也;肱,十世长也;龙,十一世长也;旭,十二世长也。《春秋传》日:“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与之京。”自旺至青五世矣,衮八世矣,衮、防皆兄弟,共为一世。衮立义门,防主家事,三十五年,最盛。由鸿以下,又昆弟也,若崇为长史.勋为蒲圻令,玫为德安令,礼为吉王府司马,衮为司事参军,昉试奉礼郎,恭为洪州掌书院记,密知舞阳县事。赏为渭州军士推官,皆衣冠之荣,文学之英者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在齐比矣l大兵之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l余以尚书兵部郎掌制诰,坐命词不当,连贬岭表,会赦东归,辛丑春,过浔阻,登庐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具知其状。因为传之四方,留示来叶。铭日:舜有盛德,其后必昌,熠熠陈宗,义风必扬,家法足式,义门表德,永言孝思,万世惟则。古人有言,理家如官,居官以义,厥俗乃安。义则非利,利则非义,义利二途,人思其致。尚义则崇,尚利则穷,伊惟陈宗,世袭义风。僭升如煜,犹能敦勗。逮我圣宋,恩惠骈属。圣宗万年,子孙亿千,德泽旁流,陈宗绵绵。
   [注]胡旦,字周父,宋滨州渤海(今山东省滨县)人,举进士第一(状元)。 东佳书堂在敷阳下乡、县城西北32公里东佳山下,南唐义门陈崇所建(另见本县志《教育志·书院》)。 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德安县苏维埃政府,于民国十九年(1920)四月六日在田家河石鼓殿成立。其殿于五十年代被风吹倒,县人民委员会拨款重修,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馆藏文物 古代出土文物,在清同治《德安县志》第三卷《地理·古迹》中有:“古钟,其形似铎,不辨何代物,铜色苍黝斑驳陆离,叩之铿鍧铮鐄,康熙间,木环垅范氏掘地得之,告之于县,悬文庙钟楼上。咸丰四年被匪(按:诬指太平军)销铸,无存。”今按:此钟可能是甬钟。 建国后出土文物,1973年以前的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此表所列文物,现藏德安县博物馆。南宋周氏墓出土文物——女尸及其服装丝织品、金首饰等全部藏德安县博物馆。[=此处为表格(现藏德安县博物馆出土文物表)=][=此处为表格=]
   出土南宋女尸
  1988年9月24日,德安县义峰羽绒厂在宝塔乡杨桥村西南方2.5公里的向阳山坡建水塔,在基础施工中发现南宋墓一座。棺上盖有青石墓志一块,墓志云:“新太平州通判吴畴妻安人周氏,隆兴武宁人,前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公应合之女也。母王氏,生于嘉熙庚子十二月癸丑,年十七归于我,生男一人,皇,将仕郎;女一人。予官陞朝,方该封叙,咸淳甲戌四月丙辰以疾卒子江州廨院正寝,享年三十有五。以是年九月二十三日丙申葬于邑西长乐乡晚侯社之桃源。呜呼!以安人之执妇道,历艰苦而不得其寿,予之悲悼,尚何言哉!谨志诸圹。” 墓为砖石结构,券顶,单室石椁,墓室长343厘米、宽115厘米、距地表85厘米,棺椁间填充白灰防潮。棺木长226厘米、宽70厘米、高95厘米,棺粘麻布加油漆密封,出土时棺木表面红色,油漆完好。 棺木运至县博物馆开棺,墓主周氏尸体半干湿,体形完整,毛发齐全,体内并灌有水银。衣着用物有花冠、银奁、银盏、团扇、金钗、银钗、鎏金佩饰、粽子(食物)、彩绘星座图、丝织衣、裤、裙、鞋、袜、被及整匹有图案的丝织绸缎等共计四百余件。
   墓主周氏尸体经防腐处理,放在玻璃匣子中连同衣物一起对外展出。 墓主周氏丈夫吴畴系德安县车桥吴村人,家中世代仕宦,《吴氏家谱》详载其事。[=此处为插图(南宋周氏女尸及其墓碑),(下左:周氏手握粽子),(下右:周氏所用的卫生带)=]
   五、茔墓 清同治七修《德安县志·茔墓》记载自唐郑善果起至清燕位璋止共三十五人墓,其中江梦孙、陈崇、陈防、夏承皓、陈士尹、吴元、吴观、郑继侨八人墓无地址。载茔墓是为供人凭吊,既无地址,从伺凭吊,故予删去。 唐尚书郑善果墓善果为江州刺史殁于官,葬本县葛洪山自然冲,墓完好有碑(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唐隐逸郑良墓离县十里万家坂孝志垄。《永乐大典》:"宋治平中,郑扬庭撰郑良墓碑。”今无考。南唐陈伯宣墓在瑞昌金城乡(今流庄乡曾家坝眠儿洼)。德安《陈氏宗谱》;“明朝以陈友谅为伯宣后,将墓毁坏。宋陈旺墓墓碑云:“葬太平乡永清村东皋岭山。今车桥乡义门陈村东边半公里许旺公山,今存清朝立碑,上刻“江州始祖唐赠晋国公陈旺之墓。宋侍郎刘日章墓在县治40里陂溪街天马山。宋陈兢墓墓碑云“在陈旺墓之左旁”。按:在陈旺墓后面的左边。宋陈旭墓墓碑云“在陈旺墓之右旁”。按:在陈旺墓后面的右边。陈旭墓与陈兢墓并列,二墓清朝立墓碑已毁。 宋太常博士郑诒葛在永泰乡谷步里,宋王安石撰《太常博士郑君墓表》:德安郑湜书其父太常博士讳诒字正臣之行治阀阅世次,因其妹婿广陵朱介之以来,请日:郑氏故家荥阳,有善果者卒于唐江州刺史,而子孙为德安人,自善果至胵七世,生裔,为乐清县令,君之太父也。裔生柬君之父也,以诗书教授乡里,而终不仕。君以景祐四年进士,为洪州都昌主簿,于是令老矣,事皆决于君,而都昌至今称以为能。又为庐州合淝县尉,盗发辄得,故其后无敢为盗者。又为同州朝邑县令,当陕西兵事起,案簿书,庶民力所堪以均赋役,而人不困,又掌集庆军书记,岁旱,转运使不欲除民租,以属其守,而使君出视,君以实除民租如法。又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南康军,移至梧州。方是时,侬智高为乱,吏多避匿却不往,君独急往,治城堑,集吏民以守,而州无事。经略使举君以知宾州,再迁至太常博士而归。为陵台令,召见,言事称旨,赐绯衣银鱼,未赴,以嘉祐三年(1058)三月二十四日卒,年六十。君前夫人张氏,后夫人吴氏,子男三人,其长则浞也,次松,又次深,女四人,其三人已嫁矣,董振,何贽,朱介之,其婿也。君为人孝友谅直,湜得人一善若己出,能振穷急,而自养尤俭约,自宾州归,所赍无南方一物。其平生所为如此。今既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君德安之永泰乡谷步里,而未有以碣诸墓也,敢因介之以告.介之于予为外姻,而其妻能道君之实,将惧泯没而无闻,数涕泣属其夫,求得余之一言,以表之墓上。盖余尝奉使江东,溯九江,上庐山,爱其山川,而问其州人士大夫之贤而可与游者,莫能言也,今湜能言其父之贤如此,问其州人游仕于此者,乃以为良然.嗟乎,郑君诚如此,岂独一乡之善士欤!而其子男与女子又能如此,故为序次其说,使表之墓上。” 宋枢密使英国公夏竦墓竦殁于京师,墓葬有两处;(一)遗体葬于许州阳翟县三村乡,今河南省禹县。《禹州志》清乾隆版卷之十二《陵墓志》:“学士文庄公夏竦墓在州南,安庆里。”又《禹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版)卷十三《陵墓志》:“太史中书令文庄公夏竦墓在……安庆里。”按安庆里并今文风里,未知墓所在。旧文风里在县西南,1984年后,划分为张得、文岗、鸿畅三个乡和神后镇,地方大,地面无墓的标志。墓在何处,莫辨。(二)衣冠冢在本县小昆仑麒麟峰下夏竦故里之对面。无碑志。民国知县吴宝炬《谒英国公夏竦衣冠墓》诗:。前代勋名隔代知,英雄出处类如斯,功高何必文诔墓,万古不磨有口碑。”
  宋枢密副使襄敏王韶墓清乾隆《德安县志》卷十五《茔墓》:王韶墓“在县西望夫山之下,有人曾盗其翁仲石为磨础者,火自石起,焚其屋。成化间,尚有观文殿学士之碑,后为豪民所碎。”又卷第二《山川》:“凤凰山在西北七十里,王韶墓所在。”此两处自相矛盾,望夫山在县西二十华里与凤凰山是两座山,这是把凤凰颈错成风凰山。湖北通山茅田王氏于民国三十年(辛已)修的宗谱卷首有王韶小传:“与初娶江国夫人杨氏,继娶燕国夫人刘氏,合葬于敷阳山风凰岭下。”按敷阳山即望夫山,凤凰岭是望夫山东南面的一个小地名,当地人又称此地为凤凰颈.茅田‘王氏宗谱》记载的地点是准确的。望夫山下有五座墓,当地人称为。国坟”。但那一座墓是王韶墓,至今还是个谜。1972年十二月中旬,江西省博物馆为了古瓷出国展览的需要,对望夫山下五座宋墓进行发掘。墓打开后,一无所有,早被盗空,每座墓都有盗洞。奇怪的是墓碑竖错了人,大屋蔡村背后那座有翁仲和石虎的大墓,竖了一块清光绪年间刻的墓碑,碑上除刻着“襄敏公王韶之墓”外,还刻了后裔翰林王凤池题的拜墓诗七律三首,墓打开后,不是王韶的墓,是他的前妻杨氏夫人之墓,青砖结构,有六个墓室,前后室二个,左右耳室四个,中以甬道相通,前后总长近十米,宽九米,顶高二米五,规模之大,是江西已发现的宋墓中仅见的。墓早年被盗,地面都被翻挖过,器物无存,只有少数被打碎了的绿釉瓷片散落在地上,唯一有价值的文物,是东耳室内有一方墓志,石质,高一点四八米,宽零点七七米,厚零点零七米,志额题日《宋故华原郡夫人杨氏墓志铭》,墓志运往江西省博物馆后损坏一只角和部分字迹及花边。墓志正文:“夫人姓杨氏,江州之德化县人也,祖蠲,父耀,皆不仕。然富业优裕,阖门谨口为乡里大姓。夫人口性婉淑,家为择配,归于王氏,即今枢密副使、尚书礼部侍郎王公韶也。始归,王公尚未仕。嘉祐中,公登进士第,历官车散,公性□达,不事资产,夫人家居食贫裕如,事翁姑□□,于家族缉睦。俄感疾,以治平三年(1066)丙午十二月十日终,享年三十有九,以其月二十有八日葬于德安县之敷里。夫人以熙宁四年辛亥,因公□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为口凤路沿边安抚,会□□明堂大礼,始追赠蓬莱县君。熙宁七年,公既定河湟□□,召拜枢密副使,以口口恩追封华原郡夫人。夫人之始葬也,棺椁茔兆不足□□公及口诸子,以八年十一月九日改葬于敷阳山之侧。有子七人:长廓,赐进士,□□□大理评事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次厚,□大理评事;次早亡;次完,□□□志尚初举国学获解;次□端尚少;□颛出继伯氏后。女一,少未嫁。孙男一人,孙女二人,尚幼。将改葬,诸子以夫人所行事属予,为铭铭日:□□□□、□□且昌,得吉卜兮,永斯藏兮。”证明此墓非王韶墓,乃后封江国夫人的杨氏墓,后人在墓外错竖了墓碑,认为是王韶墓。杨夫人墓志中有“改葬于敷阳山之侧”一句,孙自诚据以撰《从一块墓志谈敷阳山位置》一文,连同墓志照片发表于江西省博物馆编《文物工作资料》1976年第一期和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七期。杨氏夫人墓西南边吴村左边一座墓,墓前有石兽、翁仲,墓碑上刻着江国夫人杨氏、燕国夫人刘氏合墓,这又错了,因杨氏夫人有出土墓志证明,是上述的一座墓,这座墓自然没有杨氏夫人,只有刘夫人,但发掘时,将封土搬开,发现是青砖卷型墓,有两个墓门,墓顶上都有盗洞,证明墓己被盗,没有打开墓门清理,不知里面情况。有两个墓门,肯定是葬了两个人,这是否是王韶和刘氏夫人的合墓?刘氏夫人死于王韶之后,她要合墓只能合在王韶一起不会合在前妻杨氏夫人一起,要弄清这个情况,须要重新清理此墓。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韶墓志系吕惠卿撰。吴村右后面的三座墓,呈品字形排开,发掘时地表有墓碑,是王韶的父母和儿子王厚等人之墓。三座墓亦早年被盗,只在一个墓室里清理出一面铜镜。而茅田《王氏宗谱》说王厚葬建昌(今永修)甘泉乡白杨。此外细屋蔡村右后面山坡上(即公路南边烧石灰的那座小山)有一座古墓,从外表看亦被盗过,地表无标志,墓脚下葬了姓蔡的坟,据说这也是王韶家里的墓,原有翁仲、石兽,后被毁,推入前面博阳河中。这个地方是凤凰颈的最前面<即凤凰头),如考证王韶墓,这座墓值得发掘研究。 宋王韶墓《建昌(今永修县)县志》墓葬载之,谓在县西(艾城)40公里。王韶,宋枢密副使,谥襄敏,德安人。王韶前妻杨氏墓前翁仲石虎
  宋王厚墓在县西甘泉乡。王厚,宋宁远节度使(今按:这是其后裔建的纪念墓)附录《北宋军事家王韶墓址考》 江西省社会科学情报资料研究所一九八五年十月《社科情报与资料》刊有<北宋军事家王韶墓址考》一文,节录如下:
   有关王韶墓址在何处的问题,有下列几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是在今江西省德安县望夫山下。清康熙十二年(1673)《德安县志》(姚文燕等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德安县志》(曹师圣等纂)、清同治十年(1871)《德安县志》(沈建勋等纂)均在《茔墓》中记载:“襄敏王公韶墓,在县西望夫山之下,有人曾盗其翁仲石为磨础者,火自石起,焚其房屋。成化间,尚有观文殿学士之碑,后为豪民所碎。” 第二种记载:是在江西德安县凤凰山和凤凰岭下。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和清同治十年(1871)《德安县志》均在《山川》记载:“凤凰山,在县西北七十里,王韶墓所在。”民国丙子年(1936)续修的王韶家谱《王氏宗谱》,在《襄敏小传》中记载:“公生天圣八年(1030)二月二十八日,薨于元丰四年(1081)六月二十四日,享年五十有二,与初娶受封江国夫人杨氏、续娶受封燕国夫人刘氏,合葬于敷阳山凤凰岭下。” 第三种记载:是在建昌县西80里。清同治十年(1871)《建昌县志》(今江西永修县)卷一二《茔墓》记载:“王襄敏公韶墓,县西80里,德安人,宋,累官观文殿学士,转枢密副使,谥襄敏,葬予建昌。”还有湖北罗田《王氏宗谱》亦载罗田有王韶和王寀墓。 第四种记载:是在甘肃岷县金童山。清康熙年阎《岷州志》(汪元纲撰)记载:“宋安抚使王韶墓,在城南半里金童山下.向为居住侵没,坯土余留无几。康熙四十一年(1702),同知汪元絅捐资筑台,并立碑以表之。” 以上四种不同的记载,究竟哪一种比较可靠呢?我们认为,这需要从王韶逝世的地点和有关王韶墓址的文献等来进行考察。
  1.王韶逝世的地点 王韶于熙宁十年(1077)二月已亥(十八日),罢尚书礼部侍郎、枢密副使,以观文殿学士、户部侍郎出知洪州(治今南昌)。十月,因撰谢表落职,改知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宋会要辑稿》职官78之23、65之43)。元丰二年(1079)复职,再知洪州。元丰四年(1081)六月二十四日,因患背疽,死于洪州(《宋史》卷328《王韶传》)。吕惠卿为王韶撰写墓志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8,熙宁七年十二月丁卯)。 王韶是北宋江州德安人。德安离洪州仅180里,王韶在洪州死后由其亲属扶柩归葬故乡德安是合乎情、合乎理的,不可能千里迢迢将其遗体运到异乡岷州安葬。对王韶葬在岷州之说,清初岷州人陈如平在《岷州志》中已有考证说:“宋安抚使王韶墓,旧志云:‘在城南金童山下。’按此附会不足信。王韶,江州德安人,其战功在狄道、河州、洮岷、西宁,与岷州不相涉。然本征降.岷岩、洮迭皆内附,即以列诸岷之宦绩,亦无不可。然史称韶晚与王安石不和,出知洪州,《扪虱新语》又载其洪州发背疽死矣。而岷州仍有其墓……,而究非其实也。按岷有元将完颜洪武初归附,自称王完颜,死葬西郊。西郊偏南及金童山下,而不可谓王韶墓在此也。”
  不难看出,王韶墓不在岷州,应是定论。但是否在建昌呢?也不可能。宋神宗时,洪州的辖境不包括建昌县,建昌县属南康军,南康军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割洪州和江州之地建立起来的,辖都昌、星子、建昌三县(王存《元丰九域志》卷六《江南东路》)。建昌并非王韶生前知洪州时所管之县,死后当然也不会葬在此地。同时,建昌与德安毗邻,不葬在故乡德安,而葬在无关系的建昌,这亦不可能。罗田县在长江之北,更不会葬在那里。建昌、罗田都是其后人给他立的纪念墓。 因此,王韶在岷州和建昌罗田的墓址,都非实有,对本文中所指的第三和第四两种记载,应予排除。
  2.有关王韶墓址的文献记载 记载王韶墓址的文献,大致有《岷州志》、《德安县志》、《建昌县志》、《王氏宗谱》等四种。其中前三种志书均纂于清朝,《德安县志》的创修也只是在明正统八年(1443),距王韶死时已有六百多年,而《王氏宗谱》创修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岁次戊午(1198),距王韶逝世只有117年。而且《王氏宗谱》的纂修者王彦融,又是王韶的孙子王寀的儿子,对王韶的墓址应该是最清楚的了。因此,《王氏宗谱》所载王韶墓在敷阳山凤凰岭下,是最可信的。《王氏宗谱》所载的敷阳山或凤凰岭,与《德安县志>所载的望夫山或凤凰山,是否互相抵牾呢?我们认为,两者实际上并行不悖,望夫山即敷阻山(见孙自诚<从一块墓志谈敷阳山的位置》,载《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七期),汉代称敷阳山,隋代改称望夫山,宋代又称敷阳山(王洋《东牟集》卷14《右朝奉郎王公(彦隆)墓志》)。凤凰岭原是望夫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峰,它面对博阳河,岭下即梓坊畈,左细屋蔡村,右浙江移民村,德安县城至邹桥的公路从岭上低洼处通过。 王韶一家的墓地,应该在望夫山下,近年来,已在这一带发现并挖掘了王韶的父母、两妻、子等五座墓葬。《王氏宗谱》所说王韶与其两名妻子“合葬”,只是指葬在同一个地方,不能理解为合墓即葬于同一个墓穴或一个墓丘。光绪七年(1881),王韶后裔、翰林王凤池,从瑞昌县来望夫山祭扫祖墓,错误地把宗谱上的“合葬”当作合墓理解,在一座有翁仲的墓前立了一块墓碑,碑上刻有“宋太子太师封江国公襄敏王公子纯之墓”。后人便以此墓为王韶之墓。其实,1972年十二月中下旬,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李家和、陈文华、刘林和德安县文化馆孙自诚等同志组成发掘小组,对此墓进行了发掘。结果墓内没有王韶本人任何东西,只有一方石质墓志(随葬品被盗),高1.48米,宽0.77米,厚0.07米。志额题日《宋故华原郡夫人杨氏墓志》。墓志详细地记载杨氏是王韶的前妻,死时,王韶尚未出仕。原葬于敷里畈,后来王韶官封枢密副使,为显耀前妻杨氏,便于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九日,将其改葬于名山——望夫山下。 按照宋人习惯,常将夫妻合葬于一墓,如妻死在夫之前,夫死后即掘开妻墓,将夫妻的棺木合葬一起(见张末《柯山集》卷50各墓志铭)。当时合葬亦称“合袝”。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宋代夫妇合葬墓,往往男女二室,男室在右,女室在左(《考古通讯》一九五七年第五期79页)。我们考虑王韶墓就在其妻之墓附近,不会很远,究竟是哪一座尚难断定,只有通过科学的地下考古发掘来证实。但不管怎样,王韶墓在敷阳山(望夫山)下的凤凰岭是毫无疑义的。
   (本文作者:朱瑞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孙家骅,江西省德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宋理学家蔡念成墓《蔡氏族谱》云葬水阁龙窝咀,即今磨溪乡大金山林场新田水库边上。1978年,大金山林场雇用外流人口造林,其中无知者,将墓碑砸碎。蔡念成后裔得知后,将墓作了修理并立新碑。宋侍郎吴愈墓在西古山石屋书堂之西南象山下。正德间宸濠叛,盗发其墓,尽取所藏珍舁以去。南康守罗骆,求遗骸不可得,得其丝絮,为之纳诸墓中而掩之。宋吏部侍郎清惠吴革墓在永宁乡松阳之原。宋工部侍郎桂褒墓嘉定进士,在朝四十二年,御葬瑞昌百舌渡,其子孙今在紫岩泉下。 元丞相燕公楠墓在县北十里乌石山(今铁路东边)。楠本南康路建昌县归义乡醴泉里(今燕坊)人,至元间国葬于斯,墓前有翁仲、石马、碑碣,墓和墓碑早毁,翁仲、石马后被县博物馆运至义峰山。 明知县郑思贤葛在城外县治后小港山(今县农机厂背后),两旁原有松樟五株,今树和墓均毁。墓志藏县博物馆。孙自诚撰《德安发现郑思贤墓碑》一文发表于一九八一年《江西历史文物》第三期。[=此处为插图(燕公楠墓前翁仲、石马)=] 附:明德安训导郑得隅撰《郑思贤墓志铭》:“士君子在世,修德行,坚节操,当同天地于悠久,并日月于高明,否则死与草木同腐,与凡人齐。吾见德安前大尹郑公思贤,节操诚足尚已,其世家北京顺天府东安县。高祖甫斋授大都千户,生全,全生仁和,仁和生通,通生思贤。贤为人廉静寡欲,居母丧三日水浆不入口,既葬,百日内自篑土,筑坟台方广四丈,高丈二尺许。建祠堂,庐墓三年,朝夕拜奠,未尝少怠。际斯世,天下贤才,无不利宾。洪武十九年,以孝廉举,辞弗就,既而荐达,强之行,初授青州府诸城县尹,给授散官承事郎,敕符时,有乡老以新面献者,拒不纳。二十年,改除怀庆府温县尹,于时,僚属及老人,赍金遮道远送,悉却拒之。到温邑,命婿归,多人馈赆,俱却受,检婿行李,恐有私与者。二十三年,调除九江府德安县,比至操守愈坚。二十六年考满,将乡民所赆,悉书名置厅署。既而复职,间有以淆核馈者,辄宾诸园外,其励志坚节如此。时年七十有三致仕。娶夫人赵氏,无嗣更不置妾,时人义之。养子申瑜,以继宗祀,未娶。所生女日淑善,纳兴州杨氏子名清为婿,生男二、女三。其甥男日赞日赞,长甥女适星子县张名宽,次甥女适建昌詹氏信,又次甥女适义门陈珪。其夫人赵氏年六十有八先卒,葬于县北,郑尹既致仕,累岁老病,伏枕不起,还乡之志弗果,于永乐乙酉正月二十六日寅时卒,年八十。婿为卜吉兆于县后小港山,坐子向午,仍改迁夫人赵氏合墓。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巳时入穴。噫!余自来官时,闻尹之贤,见尹之政,询可谓公勤廉谨者矣!铭日:以宽恤民,以廉养心,介然一守,秩秩德音,生也是禄,终焉允藏,魂其有托,依依甘棠,松楸在列,伉俪同茔,养子及婿,宗祀有承。”按:郑思贤墓,在明初曾被居民侵毁,埋其碑于地下,虽生斯土者亦莫知。嘉靖二十六年(1547),蔡元伟任知县,乃访诸庠生而得之,诘其居民掘地得碑,封其墓而祭之,复登其事于册,用垂久远,并规定因墓主守无人,后之宰斯邑者要以时祭拜。 明主簿俞尚彬墓俞尚彬,字我屏,绍兴府山阴县人,殁于官,葬在郑思贤墓附近,有大树三株,人莫敢伐。邑令春秋祀厉坛必具牲醴祭郑俞二公墓。今树和墓均毁。明司训张庆会墓在大西门外地藏庵旁,今毁。明主簿许敩墓敩,松江府华亭人,永乐中为德安主簿,仁厚恤民,殁葬于县西一里许义丰山。 明《德安县志》创修人周振葛在木环垄蔡家铺北面御史洼周家塘尾中山咀。墓前有明朝墓碑和石羊(列入县级文物保护)。明工部主事郭一轮墓在上木堡新屋郭村后山,今爱民厂礼堂后面。墓前有明朝崇祯三年礼部尚书、大科学家上海徐光启书“明故赐进士第承法郎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郭公仁宇大人墓”墓碑。明编修赵师尹墓葬三桥冈,今宝塔乡桂林,三桥陈村附近。“文化大革命”后期,当地农民将墓碑砸碎,把墓内外石条全部搬去修桥。明吏部主事桂枝杨葛在敷阳,乡东佳山下潘坊,今爱民乡西泉行政村。 清承德郎燕日暄墓在县南附城堡金鸡山,今金湖乡凤凰行政村境内。清给事中燕候然葛在星子县七都涂家山。今星子县泽泉乡。清知县燕位璋墓在县西下木堡黄家洼背后虎山,今团山行政村境内。清礼部侍郎李道生墓在横山堡林山李村金中团岭(此地现属永修县),墓碑完好,墓志撰写人自署“诰授光禄大夫三等承恩公委散秩大臣吏部左侍郎翰林院修撰加E级年愚侄崇绮顿首拜撰”。按:崇绮,满族人,同治四年状元,李道生的儿子李鸿逵与他同榜,故称“年愚侄”。清奉直大夫滦溪书院主讲张青筒墓在黄㛚乡大坂张村祖坟山(大洼里)。内阁中书李华柏为其撰墓志。清内阁中书李华柏葛原葬枫林河岸上李村背后。“文化大革命”中平坟造田,迁葬黄㛚乡蔡坊垄李村祖坟山。
   民国女诗人刘韵芳墓在县城河东焦家滩李家垄郭姓祖坟山。 杨超烈士墓在木环垄梅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丕显烈士墓在杨超墓右边。熊好生烈士墓在义峰山。 张源健烈士墓在彭山簸箕峰。孙本致烈士墓原葬九江县株岭东麓叶家老屋背后。1953年4月,德安县人民政府拨款迁彭山东麓林泉秀山孙村背后金庭山下。甘霖沛烈士墓在彭山甘姓祖坟山。邬敦泽烈士墓在黄登铺邬姓祖坟山。向热生烈士葛在义峰山。杨开全烈士墓在杨坊杨姓祖坟山。
   六、八景 旧志中的八景,由于时代的变化,多数不存在,“钓台渔唱”,因修南浔铁路毁去;“湴塘晓钟”,因战争毁去;“阳居仙迹”,于反对封建迷信时毁去,“蒲塘落雁”,因造田毁去;“南庄耕叟”,是历史上的昙花,早已不存在。今无论存毁,一并刊入新志,以供考古,或作神游。 蒲塘落雁在县城南半公里许(今火车站南边铁路西侧落雁湖),塘十余亩,水光潋滟,蒲剑参差,鸿雁依栖,嘹呖之声,闻于城内。明朝邑绅周振诗:“数亩方塘蒲剑分,秋风吹落碧纷纷。两行雁影排空阵,几点波光带夕曛。觅食争依千岁草,惊飞叫破一天云。低徊岸柳同萧瑟,莫遗孤帆旅客闻。”清朝邑令伍伦诗:“水绕烟笼剑叶围,数声嘹呖影依依。欲从霄汉高扬翮,暂向涟漪静息机。绵力常深缯缴虑,冰心不慕稻粱肥。宦途羡尔无萦绊,为客年年一度归。”清朝关中马珀诗:“绿剑盈盈半亩塘,秋风旅雁每回翔。南衡未度思留句,北溟归来犹带霜。敛翮群浮牵弱藻,振鸰单汛逐孤光。个中只有鸥相识,饮啄飞鸣任徜徉。” 阳居仙迹在县城南4公里。相传何氏九仙炼丹其上(今九仙岭上),白日飞升,至今丹灶宛然。明朝邑绅周振诗:“居山隐隐耸高峰,风过时飘上界钟。古庙九仙遗蜕影,洪崖千载并行踪。苍松树老长鸣鹤,清水池深隐卧龙。一自羡门留迹后,至今丹灶白云封。”清朝邑令马士宏诗:“孤峰斗拔越尘埃,返照时看紫气来。丹灶尚留千岁火,白云深锁九仙台。采芝西去无灵药,玩世东方有异才。空向秋风怀往事,野花漠漠乱猿哀。”清朝关中马珀诗s“闻道居山寄九仙,飞升未识自何年。独怜青鸟凭松住,不复仙人跨鹤旋。明月自来清雅像,白云已去绝凡烟。汞砂欲问从无计,丹灶还余万古传。” 金带河流其水绕城西而南(经大西门绕城流向南门外入博阳河,今改道而东),每夏荷芰盛开,士女游观不绝,颇称佳景,惜今堙塞。明朝邑绅周振诗:“碧染蒲塘曲曲湾,望中一线绕襟山。源分紫洞岩泉里,流向沧浪瀚海间。雨过池心增织毅,风生波面响鸣环。溯洄莫怅伊人远,吟罢蒹葭对月闲。”清朝邑人罗秉伦诗;“古树横斜水一湾,积阴深处有鱼闲。河边茅屋藤萝锁,遮莫无人门不关。” 湴塘晓钟城西半公里许(今称红庙),绿水一湾,烟云缭绕,每晨钟发,闻者动心。明朝邑绅周振诗;“水秀山青绝有情,梵王楼阁耸峥嵘。云深禅刹三乘寂,风定鲸音半夜鸣。下界分光天欲曙,上方散影月犹明。世间多少尘劳客,清晓应闻百八声。” 钓台渔唱在县城北2公里许(今铁道大桥头之西),其下潭深不测,昔有隐者垂钓于此。明朝邑绅周振诗:“一竿频钓雨烟中,名利无关兴不穷。几曲波间云杳霭,微吟矶上月朦胧。富春昔日夸严子,渭水当年羡吕公。莫道渔人生计拙,携鱼换酒乐融融。”清朝邑人丁日赞诗:“只在烟深处,持竿钓碧流。闲将严子意,谱入历陵秋。逸调传沙渚,清风送获洲。沧浪歌罢后,应赏此心幽。”清朝邑人罗万鹏诗:“未展丝纶用,持竿上钓台。风波供冷眼,蓑笠混庸材。浪静鱼常乐,机忘鸟不猜。有时清兴发,一曲水云隈。”清朝邑人李越诗:“钓台独立草芊芊,钓罢寒潭懒去眠。几曲清歌堪自赏,一轮明月挂前川。” 乌石清泉在县城北4公里,其泉自石罅流出,甘冷绝伦,味不在中冷泉下。明朝邑令倪有厚建亭其上,往来小憩者,莫不流连杯饮,吟咏其间。明朝邑绅周振诗:“驿路青松接紫烟,通灵云液自溅溅。岩深到底名敷浅,水白偏宜映石元。疏凿痕留神禹迹,甘寒味自葛仙传。渴来一勺通三味,总作乌龙晤后禅。” 义峰耸翠在县城西半公里,山下膏田,系义门陈氏故产,屡得丰年。明朝邑绅周振诗:“丰山屹立县衙西,形势嵯峨入望迷。雨过白连云郁郁,春回绿暗草萋萋。义门岁岁秋常稔,花邑重重锦不翳。多少游人乘兴至,往来终,日任攀跻。”清朝关中马珀诗:“义岫岧独出群,近看佳气迥氤氲。翠凝半岭非关雨,耸入高天时带云。芳草无心花自发,游人有兴啸长闻。义门今日声还在,我欲攀临醉夕曛。静清朝邑人罗秉伦诗;“群峰秀峭插天关,野鹤无心任往还。清霁时来松下立,恰疑身倚翠屏间。” 南庄耕叟在县城南二公里(今桂林行政村,铁道东面的村庄),昔人筑室其间,日力耕,夜读书,闲闲自得。明朝邑绅周振诗:“肯教南亩任芜荒,风笠烟蓑耐日长。春及一犁新雨绿,秋深万顷晚云黄。瓮头酒熟诗成易,溪上鱼肥客到忙。名利不关魂梦稳,萧萧白发醉三庄。”清朝邑人罗秉伦诗;“黄发皤皤有道身,长年稼穑谢风尘。不关牛背讴吟乐,愁看东门牵犬人。”
   七、塔
  文华塔原在县城内,唐大中四年建。清嘉庆十八年移至县治南八里师古墩(详见本志《寺观·无相院(寺)》)。今宝塔乡以此为名。 革命烈士纪念塔在义峰山,1958年春建。建成时塔上浮雕“德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十个楷书字。“文化大革命纾中改用毛泽东为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德安县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通贯古今。上限一般追溯到事物在县域之发端;下限至一九八四年,有的事物记述至付印时为止。按照详今略古原则,着重叙述德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本志用纲目体,多框架,横分门类,纵写史实,以卷为纲,卷下分目,条目式的编写法。全志分《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地理》、《人口》、《党派团体》、《政权》、《军事》、《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水电水产》、《工厂矿山》、《交通》、《邮电》、《财政金融》、《商业》、《粮食》、《民俗》、《胜迹文物》、《艺文》、《人物》、《附录》二十五卷。另以卷首刊新志序言及部分摄影,共二十六个部份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胡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无相院
相关作品
宝塔寺
相关作品
普勋寺
相关作品
阳居寺
相关作品
甘露寺
相关作品
宝积寺
相关作品
积庆寺
相关作品
朝阳寺
相关作品
云水寺
相关作品
法安寺
相关作品
悟真寺
相关作品
开化院
相关作品
洞霄观
相关作品
元阳观
相关作品
心佛寺
相关作品
茶山寺
相关作品
大明寺
相关作品
精进寺
相关作品
五谷庙
相关作品
白云山宝积寺
相关作品
龙王庵
相关作品
云峰寺
相关作品
芙蓉寺
相关作品
金山寺
相关作品
紫辉寺
相关作品
铁崖寺
相关作品
金盆寺
相关作品
天兴寺
相关作品
普严寺
相关作品
布金寺
相关作品
安福寺
相关作品
灵真观
相关作品
白藤道院
相关作品
孔氏家庙
相关作品
名宦祠
相关作品
乡贤祠
相关作品
忠义孝弟祠
相关作品
节孝祠
相关作品
陶靖节祠
相关作品
昭忠祠
相关作品
五贤祠堂
相关作品
韩淮阴庙
相关作品
商代遗址
相关作品
义门遗址
相关作品
御书楼
相关作品
都蚕院
相关作品
公婆太坵
相关作品
百犬牢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