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民俗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203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一 民俗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0
页码: 665-684
摘要: 本卷《民俗志》含风俗、宗教、方言、谚语。德安民情风俗,古今有别。概括为“民尚朴实,崇兴礼让,士习诗书,民勤稼穑”。 进入二十世纪后,民风受到外来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德安地多人少,建国后接受外来移民、盲流人口、外地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带来各种不同的语言、风俗,使少数地方的语言起了较大的变化,南腔北调,不少本地人随着外来的人讲外地话,本地方言反而很少听见。礼仪、酒宴各式各样,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固有的风俗习惯,受到第二次冲击而迅速改变。
关键词: 德安县 风俗习惯

内容

本卷《民俗志》含风俗、宗教、方言、谚语。
   一、风俗 德安民情风俗,古今有别。清同治《德安县志·风俗》转引前人记述:“《方舆胜览》:‘土瘠民贫,山高气清,习知武事’;胡旦《义门记》:‘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四方,家崇恺弟之风,门尚敦睦之义’;王阮诗:‘顷岁承平久,斯民皆俗,修究心依学校,服力事田畴,。《府志》.‘自唐义门陈氏以来,代传孝弟,民风感化,俗尚农业,罕事工商’;《府志》:‘民俗朴实,服饰古野’;王慎中诗:‘百室山中邑,观风见俗纯’;陈端甫诗:‘最喜民无讼,乡村共力耕。”综上所述,概括为“民尚朴实,崇兴礼让,士习诗书,民勤稼穑”。 进入二十世纪后,民风受到外来影响,不断发生变化。民国初,南浔铁路通车,城内人的衣着逐渐奢华,“洋学生”穿起西装,老板娘穿起旗袍,爱情小调的传入,使封闭礼让的德安民风受到第一次冲击,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德安地多人少,建国后接受外来移民、盲流人口、外地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带来各种不同的语言、风俗,使少数地方的语言起了较大的变化,南腔北调,不少本地人随着外来的人讲外地话,本地方言反而很少听见。礼仪、酒宴各式各样,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固有的风俗习惯,受到第二次冲击而迅速改变。
  1. 时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也称“元旦”、“过年”,是一年最大的节日。旧俗这天早晨,放鞭炮开大门,叫“出方”,早饭后先到祠堂拜祖宗,然后向长辈拜年。初二开始拜亲友的年。上七农历正月初七叫“上七”。旧俗拜年到这天基本结束,各行各业开始生产活动。旧社会,商店请伙计,地主雇长工,都在这天上工;农民上山砍来青柴一担,以表示“发财”,“四季长青”。有些地方,在这天有吃鸡脚的风俗,称鸡脚为“拿钱爪”,预卜赚钱发财。接春立春日叫“接春"或“交春”。旧俗这天家家摆设香案,用红纸写一上“迎春接福”四字,贴在香案上,立春时刻一到,便放鞭炮迎春。俗话说:“新春大似年。”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旧俗这天晚上家家供香敬神,吃元宵(即汤圆),房间、厨房、畜栏、厕所及阴暗处都点灯插烛,山区大都燃点松油柴(即含有松脂的树柴),野外田边放一条点燃的稻草烟把辫,还要到亲人墓前送灯(点香插烛),街上、村庄上玩龙灯,戏竹马,划彩船,舞狮子,敲锣打鼓鞭炮声喧天。花朝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旧俗青年人多数选择这天结婚,是传统的结婚好日子。今亦行之。又有以二月初二日或二月十二日为“小花朝”的。清明旧俗家家带着供品香纸祭扫亲人坟墓,给墓培土,农村多数宗族(以村为单位)利用公产收入扫墓、聚餐,名日“吃清明静。解放后,机关、学校祭扫烈士墓,民间依旧扫先人墓。立夏日旧俗东乡一带的人在这天蒸“米粉肉”吃,以示有粮有肉,五谷丰登。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旧俗家家门户插艾蒿,挂菖蒲,以艾蒿为旗,菖蒲作剑,以示驱邪除鬼保清洁;房檐屋角洒雄黄酒,熏苍禾烟除疫气;设宴,吃粽子、发粑、茶蛋、咸蛋;儿童、青年换上新衣。清代和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日,搞龙船竞渡。龙船分岸上纸船和河里真船,人们把庙里的主要菩萨抬放在县衙屏墙内,青少年男子跟在纸龙船后戏闹,博阳河上水龙船竞渡比赛,锣鼓鞭炮喧天,热闹非常。六月六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旧俗民间有吃粑风俗,又认为这天太阳温度高,翻晒衣服、书籍,以防虫蛀霉烂。吃新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日”,因为这时稻熟在望.豆角、辣椒上市。旧俗这天每家摘谷税三根放在一碗饭上祭祖,加餐吃肉,说什么“过年吃新,每人一斤”。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上叫“七夕”。相传这天晚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织女手巧会织布,旧俗民间女子在星光下用线穿针,叫“乞巧”。读书人则写乞巧诗以抒发个人情怀。邑人蔡双峰《七夕》诗:“宦舍羁栖作寄囚,秋风容易使人愁,料知此夜多闺思,乞巧痴情向女牛。”邑人刘韵芳女士《乞巧》诗;“家家结彩列庭中,未必天公果有灵,笑煞人间痴女子,年年瓜果乞双星。”七月半历史七月十五日即“盂兰会静,又叫“七月半”或称“中元节”。此节日由佛教的法事演变而成。旧俗晚上家家烧“包袱”(将纸钱用白纸包好,上面写上先人姓名,如“故考某某大人收用”,谓之包袱),在头一两天晚上火化。少数村庄和有钱人,请道士做法事,烧纸钱,超度亡魂。城内人到河边放河灯(用不过水的蜡纸做成灯盏型盛油点着放在水面飘荡),吊溺水鬼。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叫。中秋节”。旧俗这天吃月饼。有钱人家在庭院或大门口摆设香案,陈设月饼、清茶,待月出后焚香放鞭炮赏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叫“重阳节”。旧俗读书人登高赋诗,民间给先人祭墓(叫秋祭)和立墓碑。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旧俗用粳米、糯米、豆子、芝蔴、花生、红薯、芋头等八种食品煮成粥,称“腊八粥”。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叫“过小年”。旧俗家家屋内外打扫卫生,锅内要放一盏菜油灯,装香敬灶神,祷告灶神上天奏善事保清吉。还年福一年将要结束时的一种祝福式家宴。家宴没有统一的时间,由各姓传统习惯自定,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天天有还年福的,早、中、晚餐各有定规。旧俗还年福家宴前,先准备好三牲祭品,送到祖堂上供,然后各自回家团聚吃年饭,有的地方还邀请亲戚和好友来参加还年福。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晚上。旧俗通宵不寐,叫“守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灯火辉煌,鞭炮声长夜不断。
   2.礼 仪
  订婚
  旧俗男女婚姻,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由男家托媒求于女家,女家同意后,媒人将闺女的生辰八字(俗称“庚帖”)送往男家,请算命先生与男方合八字,看有无冲克,如无冲克,男方就将鞋样、礼品及聘金(一般是一百二十块银元)同媒人一起送往女家订婚,又称“送样”。从此,一年三大节,男方均要向女方送礼,年节送烟、酒、肉,端午节送肉、面、扇子,中秋节送饼、肉。结婚前还要送个大节,大节礼品多,除送女家外,还要送女方外婆家、伯叔父家。这种旧俗,现在还未完全改变,如向男方索要陪嫁费、养育费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还要男方为女方做衣服十套之多。解放后农村在集体生产期间,还议定新娘出嫁当年或次年的劳动工分以及口粮仍归女方娘家所有。
  嫁娶
  旧俗:迎娶前,男方要送酒席(肉、酒、菜等)到女家(也有用折钱的)。嫁娶当天,双方均设宴招待亲友,亲友均送贺礼,男方亲友的贺礼是被、帐、厨、桌及家用物品,多数是送钱;女方亲友的贺礼,有的送物,有的送钱。迎娶时,有钱人家即使两家近在咫尺,也得用花轿,有的一顶花轿,一顶衣轿(即小轿,系女方送亲人坐的),有的一顶花轿,四顶衣轿(两位媒人各坐一顶,送亲的坐一顶,新郎坐一顶),轿上挂面铜镜,吹吹打打非常热闹。由女方请年长的人抱新娘上轿,跨过谷桶(桶内点盏油灯,桶上放一个箩筛,筛内垫红纸,纸上压面镜子),新娘用脚踩破桶前的三片瓦;也有的由牵娘手举挂秤的谷筛遮住新娘头面引路,此系新来的浙江人以示祛邪,夫妻白头到老。当时“四眼人”即怀孕妇女要回避,然后新人拜天地、祖宗,进入洞房。是夜闹新房。婚后三日,夫妻同去女家,称“回门”,当日回转,也有选择三、六、九日回门的。这些旧俗,现在还未完全废除,时代不同,把花轿换成了汽车.也有男到女家的,称“招女婿”,但礼仪简单得多。
  抱望郎媳
  旧时,有的人家,夫妻婚后多年,未生男孩,急盼传宗接代,便抱来个女孩抚养,谓之“望郎媳”,预祝生个男孩,将这个女孩作为配偶。这种迷信传统婚姻制度,现已不复存在。抱媳妇旧时,穷人家担心娶媳妇要大笔钱财,趁小抱个女孩到家,待长大做媳妇。这种习俗,现已彻底废除。
  丧葬
  旧时,老人去世后,即焚烧纸钱,为死者沐浴、更衣,将遗体移放在厅堂木板上,用白布和纸掩盖身面,然后将死者床上的垫草搬至屋外焚烧,接着料理丧事,请“地仙”看“风水”选葬地,将子、媳的生辰八字与死者殁日算冲克,择日安葬。入殓时,死者口含铜钱一枚,身兜白布,在鞭炮声中“封棺”;入殓后,有钱人家请道士念经,有的念一天一夜,有的念七天七夜。治丧期间,子、媳还要到屋外路旁“叫茶”晚(意即唤死者灵魂回家喝清茶,莫在外面喝。迷魂汤”)。出殡之时,子孙身穿白衣,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头戴“龙冠”(草扎帽子,上缠白纸须),手执“哭竹棒”;长子还要肩背红布袋,盛“万年粮”;女婿和其他晚辈穿白布孝衣,亲朋蒙白布。“幡帐”“挽联”在灵柩前引路,送葬亲友走在柩后,沿途撒纸钱,鸣锣放鞭炮。孝子不时向后看,一遇灵柩稍停,即跪下叩头以待。安葬时还要用粑果祭穴,谓之“暖井”。葬后三天“复山”,“一七”烧纸,“五七”请道士念经。第二年正月初三,亲朋登门,向死者灵位拜年,谓之做拜“大年”,又叫做“新香”。墓前立墓碑,以利后人祭扫。解放后,抛弃了迷信部分,保留了传统的致哀部分。过去送葬礼多数是送幡帐、挽联、鞭炮、香、纸。现在,单位送花圈、幡帐,个人送布、鞭炮、香、纸;死者家庭在农村的设酒饭待客,在县城的回送一条毛巾、一块黑纱,不办酒席。 其他人情礼仪;寿诞礼祝寿礼,给年满六十岁以上的人生日送寿礼,多用鸡、肉、面、炮竹,亦有送衣物和寿联匾额的。粥米礼恭贺人家生孩子送礼叫“粥米礼”。生孩子人家,首先要提鸡(生男孩提公鸡)、酒到孩子的外婆家报喜。外婆回送米、鸡、肉、蛋、红糖、衣、被、鞋、帽及摇床、站桶等。亲朋则送布、面、蛋、红糖等。生孩人家设宴请客,叫“请粥米客”。周岁礼贺人家生子满周岁送礼叫“周岁礼”。外婆家要送全套衣裳和饼、面等。亲朋送礼有轻有重,一般送布、鞋、袜等。做周岁人家做周岁粑,办酒席请客。做屋礼恭贺人家做新屋送礼,叫“做屋礼”。传统风俗送匾额,放鞭炮;现在有的送钱,送年画,送家用器具,也有送匾额的,受礼人家,农村多数办酒席请客,城市从简,招待茶点或设宴。
   二、宗教
  佛教
  德安历史上寺庙很多,老百姓并不相信佛教,更不懂得什么是佛教。但常去庙里烧香,乞求菩萨保佑。德安寺庙,最早的是唐大中元年(847)在白云岭上修建的宝积寺。“文化大革命”中,德安寺庙全毁,当地没有佛教徒,后来恢复者甚少。
  道教
  德安在宋代已出现道观,最早的是宋嘉泰三年(1203)在小昆仑山上修建的元阳观。老百姓对道教和对佛教一样,只是相信迷信,并非懂得道教教义。德安有一种不出家的道士,名叫“火居道士”,他们娶妻生儿育女,吃荤,以给亡灵念经为职业,谁家死了人,就请他们去念经超度亡魂。念经时穿道服,平时穿普通服装,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没有组织,不化缘,住在家中,平时生产劳动。
   耶稣教和天主教
  民国初,耶稣教和天主教传入德安,耶稣教建了“福音堂”,天主教建了“天主堂”。他们在县城内传教收信徒并行西医。抗日战争,德安县城沦陷,英法传教士一去不返,无宗教仪式活动。1980年后,外来的少数教徒,按国家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礼拜活动。
   三方言
  1.德安方言的形成 德安地处赣北,与九江毗邻,赣语区在这里与官话区相接。加上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也就带来了南腔北调。有史可考者,唐朝有人从河南迁入,五代有人从徐州迁入。明初因战争关系,人口大量减少,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仅六千三百几十人。永乐二年(1404),从吉安等地大量移民,到永乐十年(1412),人口增至一万四千零七十一人,奠定了本县赣方言的基础。晚清,又有河南、湖北向本县移民。民国,有南昌、安义、高安、奉新向本县移民。老移民变成了当地人,新老移民杂处,语言互相影响,除个别村落仍保留移民原籍方言外,多数地方都被德安话同化,形成本县境内区域性方言。 地理位置也是影响本县方言的一个因素。南乡的金湖乡近星子县,语音受星子话影响明显,该乡的黄桥、大塘村居民操星子话;米粮铺乡近永修县,东乡的林泉乡近九江县,上西乡的邹桥、白水、塘山等乡近瑞昌县,彼此方言差异明显。加之历史因素,县内四乡方言比较复杂。林泉乡秀山孙村与于家山孙村,相隔仅一华里,祖人是同胞兄弟,但是于家山孙村人的远祖母是修水县人,话音影响到几百年后的子孙,“桃花开了”仍读盔豪花开了,[d’]作[h]了。所以民谚说:“德安地土轻,三里路上哇(说)两样音。” 县城话受北方官话影响较明显。据史料记载,自北宋至清末,德安县官有不少是北方人。北京人郑思贤在本县连任九年知县,终老未归,其女嫁土籍人亦定居本县。无疑,县官的北方官话给县衙士子及县城居民以较大影响,迄今尖团音不分,“修”、“休”同音,就是明证。 县城话今又有老派新派之分,由于近二十年来南昌话和普通话的影响,县城中青少年操一种带南昌话腔调的新派县城话,与老派县城话迥异。 本县境内方言虽然复杂,但仍有一致性,这就是:(甲)阴平调型各地(包括老派县城话)都是降升型;(乙)入声分阴、阳,阴入一般有喉塞尾;(丙)分n1,有翘舌音ts(或t;)(丁)“冷”、“明”均有文白异读;(戊)“下雨”叫“落雨”,“站立”叫“衙”,“他”叫“佢”,“他的”叫“佢咯”。 县城话的特点是:(甲)阳平、阴去、阴入字各因声母送气与否影响调类分化;(乙)有整套的送气浊塞音、塞擦音;(丙)新老派语音有明显区别,如阴平调新派念平调型。 这里重点记述县城话(老派)语音、词汇、语法现象,后面简略介绍金湖、吴山,磨溪、邹桥四乡方言代表点语音与词汇差异。
  2.语音 [=此处为表格=]
   声调特点: (甲)平上去入四大调类均分阴阳,阻上归阳去。调值一般是阴高于阳,去声、入声最为明显。
   (乙)阳平、阴去、阴入均因声母送气与否再分化为两个声调,送气字调型都具升型。 声韵拼合关系:共有声韵拼合的基本音节496个,带调音节1153个。
   [=此处为表格(声韵拼合的大致关系可见下表:)=]
  3.词汇
   德安话与普通话比较,词汇方面有它的一些特点: (甲)亲属称谓,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有独特的一套词形与读音。 (乙)受赣方言的南昌话词汇影响较深,许多典型的词汇与南昌话同形;同时受江淮官话的九江话影响,也有一些词汇与九江话同形。 (丙)区别动物雌雄的语素往往放在动物名称的后面,如牛牯、猪牯、鸡公、鸡婆。有些并列关系的合成词,排列顺序也与普通话不同,如普通话热闹、喜欢、兄弟,德安话为闹热、欢喜、弟兄。 (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话的影响逐步加强,德安话词汇正在向普通话靠拢。有些方言词消失了,如裹脚、包头;有些方言词被普通话词语代替了。如“煤油、火柴”代替了“洋油、洋火”,“自行车”代替了“钢丝车”、“脚踏车”,有一些新词出现了,如“上班”、“搞”、“干”。依据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词汇手册》分类,略作增删,列举德安方言词167条。 4.语法 5.县内方言差异 本县境内方言差异,主要表现在:县城与农村之间,东乡南乡与西乡、上西乡之间。县城受官话和南昌话影响,不分尖团音,声母送气与否影响调类分化,农村话分尖团音,声母送气与否不影响调类分化或只有部分声调中有这种分化。东乡南乡相当一部分地方与星子县毗邻,声母中保留了整套的全浊塞音、塞擦音,阴去、阴入字送气与否影响调类分化;上西乡与瑞昌、武宁县相接,除组之外的声母不直接与i韵母拼合,没有组韵母,只有开齐报三呼,声母送气不影响调类分化。
   下面将县内几个代表点的语音、词汇试作比较。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四、谚语辑注
  德安流传谚语(俗话)甚多,有外来的,有本地的,兹择其本地的而又有代表性的、口头常说的谚语,辑录于此。 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注:利用本地条件)。2.靠墙墙倒,靠壁壁斜(注:两方面都靠不住)。3.打倒扁担,不晓得是个一字(注:一字不识)。4.拿人家的屁股当脸用(注:不怕丑)。5.又想保娘娘,又想保太子(注:面面都顾到)。6.又想南京买马,又想北京做官(注:贪心不足)。7.捞到黄牛做马骑(注:不适当的代替)。8.一日不搓,有米下锅(注:一日不做事,就没饭吃)。9.横草不沾,直草不拈(注:完全不劳动)。10.有样有祥看世上(注;随大流)。11.坳下栽禾,勘上有样(注:照人家的办法行事)。12.端人家碗,服人家管(注:得了人家的报酬,就要听人家吩咐)。13.推车顶了壁(注:到了毫无办法的地步)。14.吊颈鬼倒发强(注:无理的人还要占上风)。15.看到他,眼睛都要流血(注:仇视别人到了极点)。16.屎不臭刁起来臭(注:自找麻烦)。17.蓑衣总在斗笠下过(注;在人家的权力控制下)。18.看山取柴(注:按实际情况办事)。19.只有前眼没有后眼(注:顾前不顾后)。20.生意好做,伙计难谋(注:办事难找同心协力的人)。21.黄豆年年黄,绿豆年年绿(注:老样不改)。22.就他的葫芦抠他的子(注:利用人家的条件,攫取人家的成果)。23.向灯向火的人都有(注:两面讨好的人都有)。24.说话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注:做事说话要留有后路)。25.在生不孝,死后哭灵(注:假一套)。26.自家打爷骂娘叫人家行孝(注:正人不正己)。27.三爷崽过岷山,各顾各(注:困难面前不认亲,各顾自己)。28.三人共牛瘦,四人共屋漏(注:公共的东西无人负责)。29.大船怕渗不怕漏(注:不能勿视小问题)。30.捉脚鱼,抃鬼眼(注:要抓住要害)。31.楤槁挑水两头脱(注:方法不当,两头都未顾到)。32.破篮洗泥鳅越洗越了(注:办事的方法不当,结果一场空)。33.鸡公屙屎头边硬(注:做事有头无尾)。34.抱来的崽跌死了不心疼(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爱护)。35.胸窝凼里不得平(注:个人欲望是满足不了的)。36.你拿心掏给他吃了,还哇是苦的(注:不知好歹)。37.你嘴里哇出了血,还哇是流苋菜水(注:不晓得好歹,不听劝说)。38.好人不听狗唆(注:不要听坏人的唆使)。39.火烧不过,往灶里钻(注;一错再错)。40.火烧乌龟痛在心(注:有苦难言)。41.捉到鸡婆抱不了崽(注:违背客观规律,办不成事)。42.打人不如吓人强(注:吓人的办法比打人更巧妙有效)。43.罚了不打,打了不罚(注:处罚不能双倍)。44.当言不言则为懦(注:该说的话不说,就是懦弱)。45.么事窑里出么事货(注:与根本有关系)。46.长草短草,一把挽倒(注:大事小事都不要去计较)。47.黄泥巴搭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注:真假难辨,说不清楚)。48.呢呀嘶嘶(蝉)倒上树(注:倒行其事)。49.和尚不亲帽子亲(注:对事要体量,不要斤斤计较)。50.饭不熟,气不匀(注:见事不公正,气难消)。51.高处驮锹过,低处铲一锹(注:欺善怕恶)。52.剥他有得皮,杀他有得血(注:无可奈何)。53.猫牯扳甑狗讨饱(注:自己惹祸别人得利)。54.瞌胭碰到枕头(注:正合适)。55.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注:正适合)。56.舍不得粉做不了粑(注:办事要舍得花本钱)。57.一针不补,十针难裢(注:因小失大)。58.摘花从蒂(注;要重视根本)。59.你在河里摸,他在箩里摸(注:你艰难地得来,他轻易地拿去)。60.一手难捉两只鱼(注:不能贪多)。61.管家三年狗也嫌(注:办事认真者的自白)。62.鹅要上山,鸭要下水(注:理想不一致)。63.人熟是个宝(注:熟人好办事)。64.荞麦田里野鸡官,这头打得那头钻(注;职务小,得意忘形)。65.话多不甜,浆多不沾(注:说话要简而有力)。66.打起锣鼓要戏唱(注:办事先要有准备)。67.一龙挡住千江水(注:一人影响了全局)。68.让人三分不蚀本(注:难以解决的事,以让人为好)。69.上哪只船,划哪只船(注:立足本职)。70.瘦田栽芋头,个个是爷(注:意见不统一)。71.讨饭的不带碗(注:懒人怕麻烦)。72.千个有头,万个有脑(注:办事总要找出一个带头人)。73.挖雾露根(注:无法办到的事)。74.枫树长,枉费长,做不得屋,上不得梁(注:长而无用)。75.前头乌龟爬上岸,后面乌龟跟着爬(注:照前面的行事)。76.站的菩萨站一世,坐的菩萨坐一世(注;地位不平等)。77.人老无人爱,牛老一碗菜(注:老的东西不被重视)。78.不象咬獐的狗(注:无用之物)。79.豆腐垫脚(注:基础不牢)80.讨饭的合不得讨米的(注:同行相欺)。81.叫化子掌到一句话,无光哇到夜(注:老一套不知改变)082.穿钉鞋,拄拐棍,步步落实(注:做事非常慎重)。83.山里佬打把柴,一劈两边(注:直来直去,干脆利落)。84.生铁补锅,本事赚钱(注:真功夫)。85.铁匠做官打上前(注:不讲理,蛮干)。86.风上烛,瓦上霜(注:不长久)。87.一棵草总有一个露水珠养着(注:一个人总是会有一点生存条件)。88.饭里头也有粒把谷(注:事物不是绝对纯洁的)。89.鸭背上浇水(注:白费事)090.桥归桥,路归路(注:分明事理,不能混为一谈)。91.亲兄弟,明算帐(注:虽然是亲,财物要分明)。92.蒸酒做豆腐,到老不能称师傅(注:技术不容易掌握)。93.爷娘疼细崽,公婆疼长孙(注:各有偏见)。94.人不行时盐罐也生蛆(注:人倒霉,什么问题都跟着来)095.人行时鬼挑担(注;人行时,意外的好事都会出现)。96.大水打来的东西也要起早捡(注:劝人要勤快)。97.猪婆嘴上挂萝卜不住(注:笑人嘴馋)。98.大狗咬细狗,有一只好狗(注:本是同类,而又以大欺小)。99.樟树荫远不荫近(注:照顾外人而不照顾自己)。100.蛀米虫子蛀里不蛀外(注:光吃死食,不到外地找生活)。101.脱落裤子放屁(注:多此一举)。102.戴着斗笠晓嘴(注:差得远。晓嘴即接吻)。103.白狗吃肉,黑狗当灾(注:张三受益,李四受害)0104.老桐油罐(注:老桐油罐结了壳没有用,形容一个人读了很多年书,但没有用)0105.自屎不臭,自尿不臊(注:自己的东西不好也好)。106.肉粑打狗有去无来(注:光出不进)。107.水骨龙西(注;被雨淋湿透了)。108.血骨龙西(注.出了很多血)。109.干巴拉沙吃不下(注:干饭没有汤吃不下去)。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德安县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通贯古今。上限一般追溯到事物在县域之发端;下限至一九八四年,有的事物记述至付印时为止。按照详今略古原则,着重叙述德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本志用纲目体,多框架,横分门类,纵写史实,以卷为纲,卷下分目,条目式的编写法。全志分《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地理》、《人口》、《党派团体》、《政权》、《军事》、《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水电水产》、《工厂矿山》、《交通》、《邮电》、《财政金融》、《商业》、《粮食》、《民俗》、《胜迹文物》、《艺文》、《人物》、《附录》二十五卷。另以卷首刊新志序言及部分摄影,共二十六个部份组成。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春节
相关专题
接春
相关专题
元宵
相关专题
清明
相关专题
立夏日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六月六
相关专题
吃新
相关专题
七夕
相关专题
七月半
相关专题
中秋节
相关专题
重阳
相关专题
腊八
相关专题
小年
相关专题
还年福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订婚
相关专题
嫁娶
相关专题
抱望郎媳
相关专题
丧葬
相关专题
寿诞礼
相关专题
粥米礼
相关专题
周岁礼
相关专题
做屋礼
相关专题
佛教
相关专题
道教
相关专题
耶稣教和天主教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