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工厂矿山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197
颗粒名称: 卷十五 工厂矿山志
分类号: F407.1;TB49
页数: 26
页码: 495-520
摘要: 本卷《工厂矿山志》含工厂、矿山、乡镇企业。建国前,德安无工矿企业。建国后,工矿企业有很大发展。“大跃进‘’,提倡工业遍地开花,“大闹炼钢铁”,在人力物力完全不够的情况了办了一些“厂”,但这些“厂”很快地消失了,甚至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复留下记忆,更无档案资料可查。因此,这里记载的厂矿企业是1984年还存在的,以前消失的一些厂矿,已列入县级财经预算的,在统计表中可以找到它的厂名,属人民公社办的则已无记载可查。
关键词: 德安县 工厂 矿山

内容

本卷《工厂矿山志》含工厂、矿山、乡镇企业。建国前,德安无工矿企业。建国后,工矿企业有很大发展。“大跃进‘’,提倡工业遍地开花,“大闹炼钢铁”,在人力物力完全不够的情况了办了一些“厂”,但这些“厂”很快地消失了,甚至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复留下记忆,更无档案资料可查。因此,这里记载的厂矿企业是1984年还存在的,以前消失的一些厂矿,已列入县级财经预算的,在统计表中可以找到它的厂名,属人民公社办的则已无记载可查。
   一、机构
  1.县委管理工业机构
  1956年6月,中共德安县委设工业交通工作部(简称工交部),1962年7月撤销。1966年10月,建立工交政治部,1967年3月撤销。1982年5月4日,再成立工交政治部,1984年4月撤销。
  2.政府管理工业机构
   工业管理局(工交局)
  1950年4月,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主管全县工、商业。1956年5月3日,撤销工商科改设县工业交通局。1958年9月24日,分设工业管理局和交通局。1961年1月2日,又与交通局、手工业管理局合并为工业交通局。1966年3月15日,撤销工交局,工作由县经济委员会负责。1970年1月成立工业局,1984年4月,并入县经济委员会。
   二轻局(手工业管理局)
  1954年10月19日,县人委设手工业管理科。1956年8月,由科改局。1957年12月并入工交局。1959年恢复手工业管理局。1961年1月2日,并入工交局。1962年7月又设立手工业管理局。1966年3月15日,撤销工交、手管局,并入县经济委员会。1968年6月,划归县革委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工业组,1972年11月,再恢复县手管局。1980年3月,始改名为德安县第二轻工业局至今。
   冶金工业管理局 1958年10月22日,成立德安县冶金工业管理局,1959年6月撤销。1966年3月15日,新设德安县煤炭工业管理局,后改名煤炭工业公司。
   县经济委员会(工交办) 1966年3月15日,成立县人委经济委员会。1968年6月,经委工作划归县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工业组。1973年2月,成立县革委工交办公室。1980年7月并入县经济委员会。1980年11月,恢复县政府经济委员会。
   乡镇企业局
   1978年5月,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1983年9月,改名乡镇企业局。
   手工业合作联社 手工业合作联社(简称手联社)1957年成立,当时县城的手工业,为适应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组织铁器、木器、花篾、缝纫、豆腐、砖瓦、修建等七个手工业合作社,有社员237人。还有皮革、机面、黄烟、木器、花篾、缝纫等小组,有组员47人。为统一领导,组织手工业联社,并召开第一次手工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和理事会。1964年,召开第二次手工业代表大会。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组织被冲跨。 1983年3月,恢复手联社组织,不加人员编制,日常工作由二轻局代行。1984年5月9日,召开第三次手工业代表大会,参加会议代表54人,选举理事7人,监事3人,监、理事主任出二轻局正、副局长兼任。
   二、县属工矿
   1.县属国营矿
   萤石矿 1958年在五台岭洪溪坂设建矿办公室,以开采萤石为主。有干部职工380人,年产萤石1380吨,产值228000元。1959年,有职工880人,年产萤石6752吨,产值1108808元。1962年,精简编制,内部调整,下放一批人员,年末职工人数363人。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初,以“一厂带多厂”,新办起宝山锑矿和水泥厂。七十年代中期,矿山为发展教育事业,办起十年制职工子弟学校。七十年代后期,实行技术改造,投资80万元,建起石粉车间和浮
  选场。八十年代初,进行产品更新,生产出湿态和千态萤石粉,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获得省优和部优称号。1983年,年末人数686人,年产萤石17900吨,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2122000元。
   付山煤矿
   [=此处为插图(萤石矿场)=] 付山煤矿在付山上。德安县的西北占据一条煤带、一个煤盆地和另一条煤带的末端。除塘山乡条带的东部、北部小块柑西部属瑞昌县境外,其余大部分均在本县境内,并跨越樟树、爱民、杨坊乡。另一条带深入白水乡。储煤量极为丰富的属塘山乡,其次属付山乡。整个储煤带赋存二层煤:上部煤层属乐平组煤系(P:1),下部煤层属梁山组煤系(P:W)。经地质部门勘探,白水、乐平组煤储量50万吨,付山、塘山乡,梁山组煤储量3472万吨。两组煤系总储量约4310万吨。 该矿前身为付山公社办的集体企业。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取名傅山煤矿。当时,从德安、都昌、鄱阳等地招收工人2000余人,实行土法上马,开小煤井57处,采煤2万余吨,并在杨坊大冲建起土法炼焦厂。1962年,因缺乏技术、经营不善,被迫下马,转为社办企业。1968年9月,又由社办转为县办,剩下职工70余人,建起煤矿第一口年产1万吨原煤的井型井口,改变了以往小爬窿生产条件,并修通县城到傅山的简易公路。1970年3月,组织女工和家属成立矿山第一支“三八”掘井队,开掘4.2m2断石和二号井(又称“三八”井)。1970年至1971年,开出三号井、四号井、六号井。1978年总矿迁至爱民乡平井,集中全矿职工400余人开采爱民平井和吴家岩井的原煤。1984年,在杨坊沅口马鞍山建起年产3万吨井型的马鞍山矿井。从1968年至1983年,该矿共采原煤255227吨,总产值4837800元,上缴税金424867元。
   【附录】解放前德安煤炭开采情况 德安含煤地带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已有民间土法开采,老窿遍布矿脉周围。根据地质资料记载:仅塘山地段乐平组就有老窿40处,付山地段乐平组老窿45处,梁山组煤段共计有老窿100多处。这些煤窿都是在民国八年间陆续开采,全部分布在两组煤系的露头(又名口窗边缘)。因年久窿口多被掩盖,至今尚有废坑和煤渣遗迹。 根据挖掘的特点归纳,巷道窄小、弯曲,只能供人匍匐爬行,又称小爬窿,地面起伏不平。开采深度都在垂直标高30至40米,最深达50至60米。老窿开采范围多,每采完一包煤即报废。因开拓的井口都属独眼井,由于当时开采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井只能在距地面的地段寻找矿源,井口之间又多相互挖掘连通。有三分之一的井口煤源丰富,出煤在千吨以上。有部分井口因资源不足,常发生水淹或伤亡事故而影响开采。故老窿挖掘时经常会发现尸骨、人发等物。 付山冷水塘余家山背后有一处老窿,向下延伸处会遇到水,在下半年干旱季节便开采,上半年雨水季节就停业。到第二年生产时逢水就让,在头年挖掘的工作面又需要重新开掘。整整挖了18年,挖成十八层梯子,18个工作面,直至涌水无法排除时,老窿才被关闭。从小煤窿现状分析,因受当时社会经济和开采技术的限制,要掘井挖煤,首先遇到的难度是凭技术经验,才能测定哪里有煤层和埋藏的深度,然后选定井口位置。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对开采技术的处理是相当稳妥,基本上个个老窿见煤。 德安含煤地带属山区。解放前,因交通不便,只有崎岖小道。山区田少,经济落后,生长在山区的农民又不识宝一一煤。相传最早是丰城人到这里挖煤做煤主,丰城人有一定的开采技术,老窿位置均被选择在两层石头(顶板一一碳质页岩,底板一一茅口灰岩)之间,煤层的出露口准确无误,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 在开采技术上,洞口先在顶、底板张口点,即脚石起伏的最低点,泥页岩较厚处(当地人称泥质页岩为“钾”或“泥”)。一般原则见泥就进,见石头就让。碰石头拦道影响前进,最初采用在石头周围用泥围住,再浇灌桐油或木梓油火烧,烧一层打一层,这便是最原始的破石法,后来用石凿加铁锤,一凿一凿地将石头凿开或砸开。到清乾隆年间,民间用粪坑土及长了硝的陈旧风化火砖土法炼硝,加硫磺、木炭粉沫配制成炸药,用棉纸加少量硝搓成线条作引芯,爆破顽石。 当时,使用的开采工具主要是岩尖(又名株锄),形似斧头,上端四方(铁制品),可用于敲打支撑木、石头、煤块;下端5至6寸,呈锥形,微向怀里弯曲,用于手工挖煤。另一种即上煤用的板钯。运输是用竹制品拖篓和笼仓,容量能装150斤至200斤。一端拴有一根麻鞭,套在肩上,靠脚和手劲在巷道里爬行。照明是用梓油灯,有的叼在口上,有的放在巷道边,每距几十米或拐弯处点一盏灯给运煤人作指路灯,在黑暗地矮狭窄的巷道里靠灯光引路,摸索爬行。支护只用少量木材,因巷道运输不便,采取以石代木,又称光头撑。用一根支撑木来支护,另一种木的支护形式,名叫马丫式。按公、母之分,担山木为公一一横木,木脚为母一一直木。此种形式多用于防止顶压和侧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上的改进,直至解放前的二三十年间,仍采取鸭嘴式支护代替马丫式,沿用至今。 当时,挖煤合作的经济分衡归纳:地租、技术和劳动力的合作。丰城人来德安挖煤,首先选好老窿位置,然后探听所在位置,属于当地谁家的地盘.再招收当地劳力。按三成分衡(地盘、煤主、劳力各一成)。但是,煤主在分取的一成外,还享有特殊待遇,即每天由煤主带头先进入工作面,吃饭和下班时,煤主带一篓煤出井口倒在一边,这堆煤便被煤主占有,以作额外报酬。劳动者成天挖煤,起早摸黑还要遵守煤主订的规约,不得违背。凡拖煤的工人,煤篓由煤主统一装煤,装多少拖多少,有不服从者,要遭到辞退或打骂。煤工生活极端困苦。德安付山、塘山的煤矿,成了丰城煤主剥削当地劳力的摇钱地。煤工付出一辈子或几代人的血汗,大批的当地人转化为新的煤主,自行开窿挖煤。当年受人支配的煤工也去支配别人,代代相传。德安煤炭开采在技术、数量方面都不断得到发展。 解放前,德安山区开采的煤炭,运不出去,全部用于烧石灰。一部分石灰用于建房,大部分用于农田作肥料。至今每个老窿旁边仍有石灰碴墩堆成如山.山区的农民仍有用煤烧石灰(煤灰)的习惯,操作技术也非常熟练。
   宝山锑矿 该矿在聂桥宝山何家坂,建于1964年10月,建矿时属萤石矿管理,有正式职工22人,临时工100人,1969年,转为县办工业,改名德安县锑矿。1970年,省冶金局有色处投资10万元,新建一座由焙烧到冶炼纯锑年产100吨的冶炼厂,形成了从开采到冶炼的一条龙生产,填补了我省冶炼锑品的空白。1974年,冶金部投资40万元,省外贸局贷款19万元,省冶金局有色处调拨浮选机械和两组发电机组等设备,并派来数名科技人员,帮助设计绘图和建厂指导,1975年动工,1978年正式投产。从1964年到1984年止,该矿共开采锑矿石34727吨,冶炼纯锑1581.8吨,生产精锑(硫化锑)149.9吨,创利税724840元。现有干部职工197人,其中固定职工188人。
   石灰石公司 县石灰石公司在林泉乡栅岭北麓。1973年5月29日开办。有干部职工98人,主要是从傅山煤矿和萤石矿调来的,以开采出售石灰石为主。由于设备简陋,销路不好,生产8个月亏损36000元,遂停止开采,留下4名职工转为烧石灰生产,其余职工仍回原单位。1974年,与林泉公社采石场合并,公社出劳力35人,公司固定每年付给人民币12000元,作为林泉公社社办企业收入。1982年除出售石灰石外,新建一个磨制重质碳酸钙粉厂,年产量5千至6千吨;同时在县城夏家垅办起一个建材厂,以生产石灰和标准砖为主。1984年全公司有干部4人,产业工人85人,年产值达265000元,建有办公楼、厂房、宿舍、拥有各种型号的汽车9辆。
  2.县属国营工厂
   棉纺织厂 该厂在1953年2月,由12名缝纫工集资兴办,当时取名缝纫小组。1954年10月,转为县服装厂。1969年8月,组建县棉纺厂,发展职工33人,以服装加工为主,年产值9万元。1970年有职工90人,脚踩手拉式织布机20台。以纺织粗布为主,年产值151600元。1973年,有职工120人,安装800枚纱锭,以生产纱和布为主,年产值423600元。1976年4至8月,厂房从县城迁至宝塔田塘,占地面积75100平方米。1980年至1982年,建成万锭主厂房。1984年,有职工915人,以生产纯棉、混纺、化纤布、纯棉布、帆布、中长布等为主,年产值8598700元,利润165700元,拥有纱锭10296枚,布机150台,固定资产5780500元。
   印刷厂
   该厂前身是1954年由李华兴私人开办的联华印刷厂。有工人3人,脚踩印刷元盘机2台。1956年4月公私合营,改名德安县印刷厂,主要业务是印刷各种表格、发票、信笺、信封和简单的文字材料。到1984年底,全厂有职工41人,固定资产168900元,房屋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年产值24万元,利税45000元。生产能力可承接各种商标、装潢彩印等业务。
   电机厂 该厂前身是德安私营电厂,建于1950年10月,有25瓩发电机和40匹马力柴油机各1台。职工8人。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1969年改名电机厂,以生产小型电力变压器为主。至1984年全厂有职工61人,生产各种小型变压器1800余台,兼生产汽车配件等,年产值555万元。现有固定资产362900元,比建厂初期增长24倍。
   第二砖瓦厂 该厂建于1956年,原为大西门砖瓦合作社。有三座小土窑,年产青砖30万块,土瓦10万片,固定资产15000元。1958年更名县水泥砖瓦厂,土窑发展到5座,年产青砖300至400万块,土瓦10万片,固定资产4万元。1962年改名县砖瓦厂,年产青砖220至240万块,土瓦20万片,固定资产169000元。1977年迁厂于蒲亭镇朝阳八队,新建一座长67.5米,年产红机砖1200万块的燧道窑,配置6875块,小时的35型制砖机一台,并制造了一台模压式制瓦机,开始由土法生产转入机械化生产。1983年正式定名为县第二砖瓦厂。1984年,全厂有职工219人,固定资产101万元。1985年,年产值782000元,实现利润94000元,税收92000元,制砖机生产能力达10874块/小时,燧道窑年产机砖1570万块,机瓦10万片。并利用厂房办起禽蛋加工厂,利用场地建起以生产水泥预制件为主的农房建材厂。
   砂轮厂 该厂建于1968年,原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安分校校办工厂。1981年6月“共大”撤销,厂划归县工业局管理。厂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全厂有职工24人,以生产油石和砂轮为主。1981年总产值12万元,上缴税金4000元。1982年总产值13万元,上缴税金4800元。1983年总产值135000元,上缴税金5000元。1985年总产值391000元。
   铸造厂 该厂前身系德安复兴锅炉厂,建于1950年。1958年改名农机厂,1971年改名三机厂,1974年又改名铸造厂,1977年改称汽车修配厂,1984年改名乐乐食品厂。1972年有职工82人,年产铸铁件190吨,产值156000元。1983年有职工61人,年产铸铁件210吨,产值141000元。1984年改名乐乐食品厂,以生产糕点为主,因亏损倒闭,仍复名铸造厂。
   水泥厂
  1969年在山湾双泉建厂。以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有职工55人。1972年以后,职工发展到百人以上。1969年至1980年,购进0.9×3.6M和1.2×4.5M的磨机各两台;建造1.3×5M简易立窑一座;100吨容量圆库两座;1.6×5.1M中空轴塔式机立窑一座。1970年至1979年,年年亏损。从1980年起扭亏为盈。1983年年产水泥7100吨,产值362100元,实现利润50019元。该厂于1984年迁至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创办的化肥厂,将化肥厂改造为县水泥厂。
   水泥电杆厂
   [=此处为插图(水泥厂办公楼)=] 该厂建于1966年6月,前身是德安县水电施工队,原有职工280余人,以承建高压输电线和水利、水电工程为主。1969年6月下马。1973年4月,经县革委批准,重新组建为水电施工队。1984年6月,改名县水泥电杆厂。现有职工22人,以生产水泥电杆为主,年产高压电杆500根,低压电杆1400根,广播电话杆1500根。
   化肥厂 德安县化肥厂,原名为清华(清华大学)北大(北京大学)德安化肥厂。1970年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和北京大学建筑系筹建,以生产合成氨和碳酸氢铵为主。建厂总投资460万元。其中清华、北大投资241万元,主要设备均由上海和省石油化工机械厂供给。建厂时有干部职1250人,其中清华、北大教职员工130人。1971年清华、北大教职员工调回学校,该厂移交县管,正式改名化肥厂。1979年为扩大生产,对部分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干部职工增加到420人。1980年因技术力量差,产量少,造成亏损大,决定关闭停产。后将厂房和设备移交水泥厂,通过改建生产水泥。
   水管厂 该厂建于1971年,有职工20人,以生产水泥管、板为主。1978年至1983年,平均年产值在6万元左右,利润总额42100元。
   内燃机配件厂 该厂原名县农机厂,建于1958年,有职工500余人,以制造农具和修理农机为主。1962年工业调整,职工精简到32人。1969年改名内燃机配件厂,以生产内燃机配件为主,职工上升至300余人。1984年全厂有干部职工311人,厂房占地面积31974平方米,固定资产258万元,各种机床123台,年产值147万元。1985年,年产值上升到175万元。半导体厂 该厂于1971年,由县供电所组织成立。全厂有职工60人,以生产半导体器件为主。1975年增加三极管及整流二极管生产。1980年因市场竞争激烈,该厂技术和设备不相适应,故停产半导体器件,改为生产电子瓶、车屏等产品。
   自来水厂
  县自来水厂于1969年3月份筹建,1970年5月1日正式供水。当时,有干部职19人,口供水量为300吨,设立供水站11处。1984年,打出两口水井,建成一座容量为250吨的蓄水池,一座高度28米容量为250吨的水塔,日供水量2500多吨。有干部、职工29人,办么楼、宿舍和厂房面积800平方米。自建厂至1984年,总收入87万元,实现利润61万元。3.县属集体工厂、公司
   第一建筑公司 该公司于1950年6月,由县城泥瓦匠、木匠30余人组成。当时取名“泥木工建筑工会”,以维修和建筑民用房屋为主01954年改称德安县修建合作社,工人达80余人,下设泥工大队、木工大队、油漆安装组和锯板组各一个。1956年改名建筑搬运公司,1957年改名修缮队,1958年又改称建筑工程公司。1963年因精减人员改称修建合作社,1967年9月再改名建筑工程公司,工人增加到315人,下设九个工程队,两个油漆水电安装队,有预制构件厂、汽车队、锯板组、机修组各一个。开始到九江等地承包各种高层楼房的建筑工程。1980年和1984年,先后支援新成立的“二建”和“农房开发公司”科技人员和工人86人。现有各种大中型建筑设备二十余件,基本做到生产施工一条龙。
   木器厂 该厂于1954年1月,由七名手工者集资组成,取名德安县木器生产小组。1956年10月改名木器合作社。1958年5月并入县农机厂成为木工车间。1961年11月又从农机广划出,改名木器社。1967年改名东方红木器厂。1968年12月与铁器、麻绳、篾器社合并,改名东方红农具厂。1973年,四社分开,再改名德安县木器厂,以生产家具和沙发等为主。1984年全厂有职工78人,厂房十幢,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基本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85年产值50万元。
   工具厂 该厂于1954年由几家铁匠铺合办成立,起名德安县铁器生产合作社,以手工生产锄头,耙锄、镰刀、锅铲、马钉等小型产品为主,年产6000多件,产值1万元左右。1958年并入县农机厂。1960年从县农机厂分出,恢复铁器生产合作社。1968年并入县农具厂,成为金锻车间.部分·职工调出成立县五金厂。1973年又从农具广分出,并入五金厂,以生产五金产品为主。1974年改名铁制厂,以生产八角锤、元板牙铰手和螺旋千斤顶为主。1980年改产手扶拖拉机斗和老虎车产品。1981年正式改名工具厂,更新产品,以生产出口园艺工具和F107钢叉为主。1982年有职工62人,年产值50万元,生产出的F107钢叉获得省科技四等奖。1983年该厂拥有300吨磨擦压力机、120吨冲床、150K9空气锤和C6140车床等设备16台,固定资产26万元,厂房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豆腐社 该社是1956年8月由12户个体手工业者自筹资金组织起来的,当时是手工操作,每天只能加工黄豆200余斤。1984年转为县办大集体,由商业局主管。人员增至30人,有一套自动流水线作业设备,固定资产6万元,日生产能力可加工黄豆1500斤。
   棕麻制品厂 该厂于1957年由十几名手工业者自筹资金合办的。当初,生产各种棕麻绳,1965年扩建厂房,增加棕床生产,产品销售本县城乡和南昌土杂品商店。从1965年到1983年,年年有盈利,并向国家缴纳税金13万元。
   塑料厂 该厂建于1970年10月,开始以生产钮扣、塑料元丝为主。1972年改为生产男女凉鞋、塑料袋、编织袋等产品产值12万元。1984年全厂有职工98人,年产值422500元,比1972年增长252%强。
   五金鞋模厂 该厂建于1970年,初建时,是由一个5人组成的白铁小组和木器社分出的7人组成,主要从事白铁制品和小型铸铁翻砂等业务。1973年转产轴承座,1975年又转铝鞋楦翻砂和模具生产,并正式改名五金鞋模厂。1984年有职工79人,行政管理人员12人,生产厂房六间,大小设备20台(套),年产值35万元。
   玉雕厂 该厂建于1973年2月,以生产紫英玉雕工艺美术品为主。建厂后,曾派员10余人到扬州、上海培训学艺,产品由上海工艺品出口公司包销。1979年和1980年,该厂生产的玉雕在省举办的玉雕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优质产品。1984年有职工96人,生产增加“轻便扇”、“彩塑工艺”等新产品。1985年年产值173000元。
   竹塑制品厂 该厂建于1976年,以生产竹塑制品为主。1983年有职工15人,总产值25058元。1985年厂房从县城迁于义峰山下,建办公楼和车间各一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年产值63000元。
   第二建筑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80年1月,前身是县建筑材料工程局建筑队。在成立时,缺资金、缺场地、缺技术、缺设备,第一建筑公司抽调泥工、木工、安全架子工,给予支援,县供电所借款1万元,自来水广借款4000元,房管所借给一间17平方米的房子,帮助解决资金和场地的困难。由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大干一年,获得产值70万元,利润5万元。1981年建起一幢车间、仓库和办公室,占地面积800平方米。1982年建起一幢五层办公楼房,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到1984年全公司有职工112人。下设泥工队、木工队、油漆水电安装队、锯板班各一个。有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58万元,年产值100万元,上缴税利15000元。
   县建筑公司建材预制合作加工厂 该厂建于1980年8月,有职工42人,主要生产预制件和石灰。办厂初期,依靠贷款勤俭起家,平整厂区道路200米,预制场地1000平方米,盖起搅拌车间、仓库和办公室,占地面积18亩,并购置部分机械设备。1981年扩大生产,由原来只能搞普通钢预制构件发展到成批生产预应力多孔板和各种花板、花格窗、水薄管等10多种新产品。1983年年产值13万元,利润11216元。
   综合厂 该厂建于1973年1月1日,初有职工23人,主要依靠维修民用生活用品01974年改为生产补鞋机、电池、橡胶杂件等。后来因技术力量不足,产品质量不过关而被淘汰。从1981年4月份起,改做皮鞋,产值逐年上升,利润逐年增加。1983年有职工36人,生产皮鞋总产值达132100元,获得利润8300元。
   第三建筑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84年12月,前身是农房建筑开发公司,人员主要来自第一建筑公司和原预制厂,属县城乡建设局直接领导。公司有管理人员和职工75人,下设预制构件厂、生产科、财务科和办公室。主要业务是承担省建设厅和建筑科研所下达的新型建筑材料的试制以及为农村提供新型的建筑材料、各种水泥构件和建筑装饰品等01986年已有固定资产8万元,130型汽车一辆,搅拌机、锯板机、拖拉机、木工多用刨机、电焊机、钢筋拉力机各1台,振动器、其它小型设备各5台。
  三、驻县工矿
  1.爱民机械厂和江西锻压机床厂 爱民机械厂,原名“爱民翻砂厂”,1966年7月,建厂于德安宝塔乡木环垅东山,总投资1998万元,有干部职工1400人,占地面积38716平方米,主要生产军需产品、民用自行车变速轴和工业锅炉、煤矿液压推溜器等。江西锻压机床厂,原名“东风机械厂”,属大集体性质,1969年10月,由南昌迁来德安河东磙子岭,有职工430人,主要生产木工机械(带锯)。1973年后,木工机械滞销,转产锻压机械,改名“江西锻压机床厂"。最高年产值85万元。1983年4月4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江西锻压机床厂改称“南方工业锅炉厂”,并入爱民机械厂,统一领导生产,并入后总人数1800人。 全厂行政、业务机构齐全,设备配套,技术力量雄厚,年产值700万元左右。1981年军需产品获得兵器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自行车变速轴和液压推溜器,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71年至1981年,共获得利润677万元,其中军需产品利润100万元。
   厂设有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商店、电影院等福利机构。
  2.江西轮胎厂 该厂建于1969年,厂址设德安河东乡石桥,占地面积18862平方米。1973年正式投产,原设计规模为年产10万套轮胎(标准套)。至今,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20万套(自然套),年产值越3000万元,直属省石化厅,是全国60个化工部定点安排生产的轮胎厂之一。 全厂有干部职工997人,设车间、科室和服务性部门36个,兼设招待所、服务公司、学校、幼儿园、医务所。该厂除一般轮胎生产用设备外,还从日本引进75立升密炼机两台及美国孟心都公司制造试验设备流变仪、强力机各1台,并购置国产先进水平的轮胎生产用压延主、辅机组1套。生产载重、农用、轻型(A.B.C)三个系列的产品24种。自1973年至1983年止,共生产各种轮胎297000套,总产值5760万元。
   [=此处为插图(江西轮胎厂)=]3.浔阳电子仪器厂(458厂) 该厂是中国造船工业总公司所属的电子仪器厂,专业生产舰船用的电子仪器和其它机电产品。1970年,建厂于德安县木环垅,全厂有职工8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6人。厂设厂长、生产副厂长、技术副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会计师;下设生产计划科、总工程师办公室、技术科、质量检验科、财务科、供应科、动力科、工具科、基建科、厂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工会、团委等24个科室;建有学校、医院、幼儿园、托儿所、食堂、招待所、阅览室、电影院、商店,粮站、邮电所、银行营业所、菜场、食馆等项职工生活福利设施。
   [=此处为插图(浔阳电子仪器厂)=] 全厂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配套,有一条半自动化的日产电视机150台的生产流水线和一条年产温控开关5万只的生产流程。1980年以后,由生产军用产品转为民用产品,其中主要有12英时黑白电视机、nk系列温控开关、电子计算机、终端显示装置和机电式测绘仪等。
  4.彭山锡矿 该矿属省冶金厅主管。1982年6月,将宜黄县大王山钨矿机关职工正式迁到德安吴山乡曾家垅开采锡矿石,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列入国家重点采锡矿项目。这以前,国家拨筹建费234万元。1984年末有干部职工712人。设矿部,坑口(车间)两级管理,矿部设科室9个,另有职工医院、学校、托儿所。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彭山锡矿”的地质报告,计:锡金属量(B+C+D级)35056吨,平均品位0.709%,矿石量494600吨;铜金属量(D)2075吨,平均品位0.309%,矿石量671800吨。 主要产品、年产量:锡精矿710吨(锡金属量计282吨)、铜精矿1450吨(精矿品位;Cu12.86%)、铁精矿16500吨(精矿品位;Fe64.74%)、硫精矿4450吨(精矿品位:S25.95%)。主要产品流向:锡精矿——赣州精选厂、铜精矿——贵溪冶炼厂、富锡中矿——衡阳冶炼厂、铁精矿——萍乡钢铁厂、硫精矿——地销。
   计划在3年建成,1987年正式投产,年税金44万元,年利润98万元。
   四、乡镇企业
  1.主要单位 宝塔乡液压厂、杨家桥乡石粉厂、“八一”砖瓦厂、丰林村粉丝厂、塘山乡煤矿、吴山乡山湾皮鞋厂、河东乡农机厂、石桥砖瓦厂、黄㛚乡采石场、紫金石粉厂、高塘乡采石场、林泉乡小溪山采石场、车桥乡铁锅厂、蒲亭镇针织厂等。
  2.主要产品 原煤、萤石、石灰石、重质碳酸钙、液压推溜器、升柱器、回柱器、中小农具、铁锅、皮鞋、砖瓦、石灰、米粉、粉丝、糕点、陶器、针织品、玻璃钢瓦、农副产品加工、铁木篾器日用品等。
  3.生产概况 本县乡镇企业,是在五十年代初农村手工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6年以前,只有一些小型农机厂、手工业厂、砖瓦窑、面坊、榨油坊和铁木加工业等,年产值徘徊在100万元左右,职工只有5600人。1977年,发展较快,出现企业多层次,产品多样化,生产主要朝工副业方面发展。1978年职工总数2374人,总收入3443000元,获得利润615200元。1982年职工总数2804人,总收入700万元,获得利润130万元。1983年职工总数2229人,总收入773万元,获得利润1314200元。1984年职工总数3166人,总收入9382100元,获得利润918400元。其中宝塔乡液压厂生产的液压推溜器、升柱器和回柱器,销售18个省(市)、56个煤矿单位,并两次获得省科研奖;宝塔乡义峰石粉厂和黄㛚乡紫金石粉厂生产的重质碳酸钙,远销湖北、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省(市);丰林村粉丝厂生产的粉丝,评为省优产品,远销广州、福建、湖北;车桥乡农机厂生产的铁锅,质量良好,畅销九江市各县和湖北等地。
   德安有各种工匠2263人。其中铁匠105人,木匠769人,篾匠144人,泥匠427人,锯匠19人,缝纫256人,油漆24人,皮匠14人,碾米工52人,轧油工270人,理发师144人,钟表修理师11人,其它技术工28人。
   五、“大闹炼钢铁” 德安茹“大闹炼钢铁”的运动,于1958年8月份开始,同年9月份普遍建炉,同年12月30日告一段落。 在距县城北2里许山垄(心佛寺)建五星炼铁厂,在聂桥望夫山下建红旗炼铁厂,在山湾石鼓畈建炼铁炉群,在磨溪宝泉建炼铁炉群,县各机关在家干部在汽车站建炼铁炉,共有190座炼铁炉。8月15日至10月25日,德安组织了7291个劳力上阵,占农业劳力总数31.1%。
  这些人分成三批,一批上山砍树烧木炭作能源,一批采矿,一批造炉冶炼。10月26日至11月11日是高峰,有26100人大战德安,炼铁处昼夜炉火通红。为扶“钢铁元帅升帐”,外地来德安的都昌‘‘钢铁师”1800人,彭泽“钢铁师"1000人。本县在农业正劳力23427人中,派出23300人,另加派辅助劳力1435人,这样,除特殊病痛者外,几乎都参加了“大闹炼钢铁”运动。土高炉炼不出铁,就挖闷窑(即土窖),下面放木柴,上面放矿石,点火烧。这样的闷窑挖了491只。12月12日至30日,劳力减到4317人,其中都昌1800人,本县只剩下2517人,在这135天中本县共投工1856463个。这期间,青山上炭窑冒烟,火树、古树、都一齐变成了木炭。炼铁基地上,人山人海,彻夜繁忙,广大干部、群众,为了赶任务,常是彻夜不睡。矿石炼不出铁,就把寺庙的古钟和民间的破锅废铁丢进炉中炼。没有技术,没有设备,全凭一股干劲,炼出含杂质很多的次铁2463.16吨,仅值人民币657009元。
  1960年11月23日对1958年“大闹钢铁”的成本进行了核算。国家拨款800971元,地方财政拨款249861元,银行贷款698700元,共计1749432元。除去售铁款657009元外,亏损1092423元。另外还欠农民山价款72194元,欠民工工资871093元,欠群众应报销工具费66684元,欠群众砖款15990元,欠风箱加工费19000元,共计欠款1044961元。
   [=此处为表格(六、县属主要工业图表)=]
   图表见下面各页:[=此处为表格(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插图(2.县属国营工业职工人数统计图)=] [=此处为表格(3.县属工业总产值统计图)=]
  [=此处为表格(按工业部门分组总产值统计表(之一))=]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七、传统产品
  1.陶器 德安的陶器生产始于何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清同治《德安县志▪地理志》第三卷目录有“陶厂缺”三字,足证在同治以前,德安已有制陶厂。可能在编志时遗漏此事,故在目录上补刻“陶厂缺”三字。 黄㛚坳上张村的陶器厂,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创建者为湖北黄陂陶器工人,他们租坳上张村土地与当地人合伙经营,初建时,工匠全是黄陂人,他们保守不带当地人学徒,后来与当地人结成亲友才破例。建国后,改由集体经营,现为黄㛚乡陶器厂。产品仍是传统的缸,钵、罐和手提小烘炉。
   草纸 草纸出于陈山垅和贺山垅(今属吴山乡),旧志已有记载。产品除供本县做炮竹和迷信之用外,还出口到外地。民国十八年(1929),湖北黄冈等地红军来德安运子弹,均在陈山垅用草纸打包,将草纸打成捆,把中间挖空装子弹,表面上是运草纸,实际上是运子弹。
   制草纸原料为稻草。土地革命时,陈贺二山系苏区,因战乱停止草纸生产,今已技术失传。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德安县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通贯古今。上限一般追溯到事物在县域之发端;下限至一九八四年,有的事物记述至付印时为止。按照详今略古原则,着重叙述德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本志用纲目体,多框架,横分门类,纵写史实,以卷为纲,卷下分目,条目式的编写法。全志分《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地理》、《人口》、《党派团体》、《政权》、《军事》、《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水电水产》、《工厂矿山》、《交通》、《邮电》、《财政金融》、《商业》、《粮食》、《民俗》、《胜迹文物》、《艺文》、《人物》、《附录》二十五卷。另以卷首刊新志序言及部分摄影,共二十六个部份组成。

阅读

相关机构

工商科
相关机构
手工业合作联社
相关机构
萤石矿
相关机构
宝山锑矿
相关机构
石灰石公司
相关机构
德安县棉纺织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印刷厂
相关机构
德安私营电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电机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砂轮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铸造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水泥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化肥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水管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农机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半导体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自来水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木器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工具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豆腐社
相关机构
德安县塑料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玉雕厂
相关机构
德安县综合厂
相关机构
江西锻压机床厂
相关机构
江西轮胎厂
相关机构
浔阳电子仪器厂
相关机构
彭山锡矿
相关机构
陶器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付山煤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