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件选编
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
九发〔2014〕1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升级的意见》,全面深化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活力之源,农村是改革的起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九江赶超发展最基础的任务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行之有效、深得民心的“三农”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农民收入实现“十连快”,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的好局面。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九江赶超发展步伐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农村改革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大的矛盾更加凸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更加凸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面临更大挑战;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更加凸显,今后“谁来种地”面临更大挑战;稳产量、保供给与提质量、保安全的矛盾更加凸显,千家万户小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消费者质量要求空前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市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改革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全力做大九江、争得双核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化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1.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多年来农村改革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和基本方向不动摇,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强农惠农政策不动摇,以势不容缓、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在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利益,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确保农村稳定。
坚持城乡联动。坚持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一并设计、一体推动,使城乡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切实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坚持试点先行。采取试点试验、典型引路的方法,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村,重点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城乡服务均等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取得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再依照相关程序向更大范围推广。
3.目标任务
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通过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0%以上,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0%以上,大宗农产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到50%以上,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发展专业大户10000户、家庭农场3000户,建设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0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基本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实现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向集中配置转变;农业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实现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实现农业生产由主要靠天吃饭向风险可控转变。
以解决好人往哪里去为导向,加快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围绕人口城镇化的目标,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力争到2020年,城镇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城市、三分之一在乡镇、三分之一在农村的目标。
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为导向,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线,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成。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实现农村产权登记规范化、交易市场化、资产资本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00元,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升级
4.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按照保面积、攻单产、强科技、促规模的思路,严守耕地红线,稳定播种面积,促进稳产丰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2亿斤,油料总产达到24万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高附加值农业,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在全市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品牌影响力和产业聚集力较强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建设工程,推动每个县建设1个以上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抓好共青城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和管理水平,巩固原有城郊蔬菜基地1.8万亩,新扩市城郊蔬菜基地6000亩,提高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快畜禽标准化改造,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力争全年生猪出栏230万头。推进鱼塘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和特种水产,力争水产品总产41万吨。加快发展高产油茶、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等林业经济,新扩油茶4.8万亩。
5.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围绕决战工业一万亿,着力抓好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全市重点抓好8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引进,尽快完善园区设施,做大园区企业,增强园区集聚度。围绕园区发展,加大农业项目引进力度和退城入园力度,注重引进国内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全年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上6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加大龙头企业发展力度,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延伸,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支持农民合作组织改善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
6.夯实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构筑强有力的科技进步、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现代农业建设支柱。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应用研究,抓好高产优质、防灾减灾、轻简高效、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修复505座水毁水利工程设施,完成规划内剩余144座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注重抓好灌排工程建设,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新增、恢复灌溉面积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加大农机具推广力度,加快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尽快突破棉花、油菜收获机械化和丘陵山区作业机械化瓶颈,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力争农机总动力增长6%以上。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重点抓好26个重点镇、52个中心村的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提高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7.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完成农民培训3万人次,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683人。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有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加大技术、资金等支持力度,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推进示范社建设,建立市级示范社名录,并给予重点扶持。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式形成的资产转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作社之间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合作社联社,力争3年内农民合作社覆盖50%农户,带动农民共同致富。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龙头企业,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
8.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组织的支撑作用,加强基层农业公益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到2015年在全市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开展面向新型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等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每县要发展3家以上,其中粮食主产县要发展5家以上,作业面积达到3000亩“全程机械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农民合作社或专业化服务公司,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
9.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农业、国土部门要对受污染严重的地区,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把住农产品质量管理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建立农业、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需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把住品牌创建关,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积极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准确把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10.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湖口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在更大范围内推开,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把握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确权确地, 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权确权登记,逐步探索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11.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整村整组或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程度规模经营。鼓励季节性流转,发展油菜等冬种作物。全面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工作,加快培育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相关的法律宣传、政策咨询、流转信息、合同签订指导、矛盾纠纷调处和档案管理等系列服务。按照规范有序、信息快捷、网络健全、公平合理的要求,积极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化网络交易平台、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监督服务体系“一平台三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
12.准确把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政策。要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遵循积极探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国家试点。试点要按程序报批,取得相应的授权后才能进行,不能自行其是、不能抢跑越线。加强农民建房管理,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进一步强化乡镇“两所一队”建设,全面完成村庄规划,杜绝“两违”建房,推广特色型。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办法,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13.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产登记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的代理行为,推动集体“三资”全部纳入委托代理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建账核算,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加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的规范化建设,发挥“九江市廉洁服务网”电子监察平台对农村集体“三资”的交易监管作用,防止和纠正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侵占集体收益的行为。
五、加快镇村联动建设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4.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坚持走“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推进“特色经济”与“板块经济”协调发展,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按照地缘相近,资源相同的原则,打破县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培育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板块经济”,实现组团发展。推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以完善支撑体系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以县级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升反哺实力;以发展生产型、生活型服务业为重点,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扩权强县,落实好“省直管县”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财税、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15.提高镇村联动建设发展水平。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扎实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发展,在巩固去年40个重点镇、87个中心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抓好26个重点镇、52个中心村建设工作,引导10万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推进特色村镇建设,按照有发展基础、有特色产业、有文化底蕴的要求,全市着力建设好10个特色镇、20个特色中心村和20个特色基础村。用好用足增减挂钩政策,统筹解决小城镇建设的用地问题和资金问题。各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支持镇村联动建设,重点用于小集镇中安置地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通过编制整合资金项目指南、建立项目库等方式,全面整合新农村建设、发改、交通、国土、建设规划、住房保障、教育、扶贫移民、人社、农业、林业、水利、卫生、文广、电力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镇村联动建设。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强化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力度,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合理定位城镇的规模和产业,建设精致、美丽的田园化小城镇。
16.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要求,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农村。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科学选点布点,综合考虑村庄的历史、居住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安排新农村建设点,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工作,全面完成835个新农村建设点“三清七改五普及”工作。要加快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启动农村小危桥改造和25户以上自然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改造小危桥100座、农村公路1000公里;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万户,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万座。扎实推进两沿村庄整治提升,完成大广、杭瑞、彭湖高速沿线村庄农房新户型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
17.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加强水源、土地、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等资源保护,突出抓好鄱阳湖、庐山西海一湖秀水保护,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和水土保持,继续开展“修河环保行”专项活动,集中开展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综合治理,做好柘林湖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加快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支持武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县,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森林乡村创建、通道绿化提升、绿道建设、生态富民产业、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推进禁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矿区植被恢复,完成人工造林2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亩。按照“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的要求,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实现新农村建设点村庄全覆盖、主要通道沿线村庄全覆盖、15个省级重点镇镇域全覆盖,沼气、太阳能使用率大幅度提高。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
18.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努力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认真实施农村教育专项工程,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做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以及乡镇文化队伍建设,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和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待遇,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稳定农村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落实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切实治理岀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农村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场所,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幸福院、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积极探索扶贫到户新模式,整合政府、市场、社会扶贫资源,构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大力推进39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完成深山区、库区、农村污染区移民搬迁2万人。
19.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级城市的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九江城区落户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商品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确保进城农民子女平等享受城市义务教育的权力。依法保障进城农民在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及其他农村集体产权方面的权利,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扶持进城农民就业创业,凡进城农民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免费为进城农民开展就业培训和就业介绍,提高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0.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深入研究重大问题,集中解决突出矛盾。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做到加强“三农”,在谋划思路、制订规划、工作摆布上做到城乡统筹。要着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菜篮子”工程、食品安全监管、抗灾救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党政干部要真正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抓好“三农”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和谐稳定等内容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考核。
2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持续增加“三农”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落实对粮食主产区补贴政策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和烘干设备购置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将涉农贷款投入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综合考评体系,确保县域银行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满足当地“三农”需求,不断提高涉农贷款比例;鼓励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商银行增强金融支农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组建农业企业信贷担保服务机构,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信贷模式。积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不断提高粮食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创新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努力把供销合作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产品整体价格水平。
2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结合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准配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大从农村优秀人才中选拔村干部力度。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级“四议两公开”和“两重两轮”投票制,提高村级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系统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农作物的种类和品质、节气、农业科技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加大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力度,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腐败行为。
23.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积极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镇村联动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完善服务功能,规范便民服务行为。加快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服务。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畅通农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重视农村平安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旅游发展的意见
九发[2014]5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改革创新,建设旅游强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1.认识重大意义,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和战略升级的转型期。深化旅游改革发展,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旅游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助于策应强省战略,进一步放大做大九江的潜在能量;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放大品牌优势,把九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加快发展的经济优势;有助于突破发展瓶颈、迎接区域竞争,通过改革创新释放旅游发展活力。
2.把握总体要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赣发〔2013〕1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做大九江”这一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产业联动、区域合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旅游发展国际化、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区域一体化、旅游经营市场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服务标准化,实现旅游消费更加安全、健康、便利、舒适,不断增强九江旅游业的发展动力、竞争能力和市场活力。
3.明确发展定位。适应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新变化,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机遇,贯彻江西发展升级、绿色崛起和旅游强省等要求,依托九江的丰富旅游资源、现有产业基础和广阔市场空间,把九江打造成“全省龙头、全国示范、世界知名”的旅游强市。在省级层面,继续当好“排水头兵”,打造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龙头,实现九江旅游占全省份额“四分天下有其一”;在国家层面,发挥庐山的品牌效应、龙头带动作用,建设一个以旅游为纽带,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国家旅游发展综合示范区”;在世界层面,加快九江旅游国际化发展步伐,实现入境游人数逐年增长、重游率不断提升,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4.确定目标任务。通过改革发展,使旅游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品牌形象进一步巩固。实现“五个一”的发展目标,即:到2017年,旅游总人次达到1亿,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打造旅游项目1000个,总投资突破1000亿元,创建100个3A级景区(含乡村旅游点)。其中,庐山核心景区旅游人次达到2000万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
5.科学优化布局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构建“三极支撑、三带融合、三区共建”的旅游格局,实现九江旅游产业百花齐放、百景争艳。“三极支撑”,就是大庐山旅游经济增长极、鄱阳湖旅游经济增长极、庐山西海旅游经济增长极,占全市旅游份额80%以上。“三带融合”,就是推进长江文化旅游带、昌九旅游经济带、修河生态休闲带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三区共建”,就是以庐山主景区为核心区、以环庐山区域的景区(点)为延伸区、以九江全域景区景点为拓展区,通过整合公共资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市场要素等,实现景点联建、营销联合、线路联网,构建主题多元、特色多样、档次多层的旅游产业体系。
6.编制旅游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编制《九江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庐山西海片区旅游总体规划》《九江市智慧旅游总体规划》,完善《大庐山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现旅游规划全域覆盖。积极参与昌九旅游一体化规划编制,做好我市旅游规划与南昌的对接工作。做好旅游规划与九江市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环保规划、风景区总规等规划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抓紧制定和实施旅游规划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旅游规划编制的准入、原则、程序、内容和评审方式及组织实施等环节,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7.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景区“跨区合作”管理体制,支持西海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推进庐山西海旅游开发向纵深发展,按照“统一经营、公司动作、利益共享、强化协调”的方式,充分发挥公司在市场开拓、企业融资、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景区经营等方面主体作用,所得收益按股分红。加快组建大庐山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将庐山风景名胜区所有景点统一纳入公司管理,实行“一票制”或“联票制”运营,改变庐山“一山多治、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的现象。继续推进庐山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争取庐山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整体上市,适时启动庐山设市。适时组建九江鄱阳湖水上旅游集团。
8.创新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创建各类主题旅游产业园,努力促进旅游要素聚集和产业集聚。按照创新新颖、主题突岀、品牌响亮、产品丰富的原则,高标准打造庐山旅游产业园、共青城旅游产业园、星子县旅游产业园、庐山西海司马镇旅游产业园、山水武宁生态休闲养生产业园、永修县旅游产业园、修水县旅游产业园、沿江旅游产业园、浔阳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到2020年,争取每个县(市、区)都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产业园。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混合经济,推动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从事旅游项目开发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市内旅游企业到重要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在不破坏林地的前提下,允许以林地使用权入股方式参与旅游区的开发。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参与机制,旅游咨询中心、集散中心、观光巴士、旅游安全等领域的建设和运营,在不影响公共服务公益性和功能的条件下,可以招标选择民间资本进行合作,推动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9.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投入推进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通过改造提升、挖掘整合、演绎嫁接等方式,抓紧重生、衍生、新生一批旅游项目,打造“百个项目,千亿投资”工程。具体包括,超百亿元项目2个:中信庐山西海风景区项目、吴城 “赣天下”文化旅游项目;超五十亿元项目10余个:盛元庐山国际养生中心项目、华夏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泰国度假项目、大千世界梦幻乐园项目等;超十亿元项目30余个:庐山西海休闲欢乐世界项目、黄荆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庐山花海•青铜小镇项目、归宗景区项目、庐山西海山水菁华国际养老中心项目、修水温泉度假旅游小镇项目、白鹿洞书院国学园项目等;超亿元项目60余个:庐山东门生态旅游体验区项目、庐山西海农林生态科技园项目、云居山国际禅修院项目、庐山旅游综合博物馆项目、九仙岭休闲养生基地项目、铜岭遗址公园项目、庐山索道项目等。
10.打造品牌体系。挖掘九江最有影响力、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招牌性资源,打造“1+3+N品牌体系”。“1”即:“庐山藏天下•九江通四海”的总体品牌;“3”即:“人文圣山”“休闲西海”“候鸟天堂”三大国际品牌;“N”即:在各县(市、区)分别打造一批特色区域品牌。重点推进星子、武宁等县(市)向全域性旅游城市迈进,将星子县打造成“全国旅游百强县”,将武宁县打造成“中国最美县城”。支持修水县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良的生态资源,打造“红色修水,养生名城”。浔阳区重点升级打造十大特色文化旅游景观,市区联动,积极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现“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的盛景。庐山区依托景点众多优势,打造“环庐山文化景观带”。湖口县利用庐山碧玉湾、国家级森林公园、洋港湿地公园、石钟山等资源,打造“江湖锁钥,山水都会” 。九江县利用贤母传统文化、浔阳城遗址、青少年科普基地等资源,打造“江南文化胜地,华夏母爱之城”。共青城市发挥政治、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湖畔明珠,创业新城”。永修县打造“千年古镇、江南水乡、候鸟王国、国际湿地”,做响“鹤舞鄱湖,永修人生”品牌。德安县依托义门陈、万家岭战役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隆平故里、情义德安”。都昌县利用东方“百慕大”、老爷庙、江南最大沙山等资源,打造“中国生命湖泊之都、江南休闲度假胜地”。彭泽县利用国家级梅花鹿保护区、森林公园、溶洞等资源,打造“中国鹿乡,秀美彭泽”。瑞昌市依托青铜文化、剪纸文化等资源,打造“青铜摇篮,水岸花都”。
11.创建A级景区。着力创建“百个3A级景区景(点)”,不断提升景区景点吸引力。在庐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庐山西海(含西海湾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推进武宁县神雾山、九江县大千世界梦幻乐园、庐山区南山景区、星子县秀峰景区、瑞昌中部皮革红木大市场、庐山西海花源谷景区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推动一批条件好的景区(点)、景点创建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休闲区。到2020年,力争每年县(市、区)至少有1个4A级旅游景区和3个以上4A级乡村旅游点,全市3A级以上景区、景点达到100个。
12.设计精品路线。根据我市旅游的资源分布、市场的消费需求、游客的个性选择等差异,通过县内提升整合、县外互相组合、市外开展联合等方式,打造“八大主题旅游线路”。即:以庐山、庐山西海、石钟山、龙宫洞、鄱阳湖为代表的观光览胜游,以庐山牯岭、星子温泉、西海温泉、共青城、浔阳城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以庐山白鹿洞书院、浔阳城、石钟山、东林大佛、云居山、贤母园、义门陈为代表的国学研修游,以东林寺、云居山、贤母园、白鹿洞书院、祈福园为代表的朝觐礼圣游,以庐山牯岭、星子温泉、八里湖、庐山西海为代表的商务会展游,以石钟山、秀峰、桃花园、花径、仙人洞、星子爱莲池、庐山白鹿洞书院、西林寺等为代表的跟着课本游,以秋收起义修水景区、共青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游,以鄱阳湖老爷庙、鄱阳湖湿地、庐山地质公园、庐山植物园为代表的地质科学考游。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至少编排一条区域内的一日游或多日游旅游线路。
13.注重招商引资。编制《九江旅游发展指南》,聘请有资质的旅游专业策划机构。重点围绕庐山、庐山西海、浔阳古城等景区,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项目,明确旅游招商的主攻方向。建立全市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超前谋划一批结构性、战略性新兴旅游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制作国内外旅游品牌公司、知名企业、大型财团名录,按图索骥搞招商。每年至少一次旅游项目洽谈推介会,明确旅游项目投资定位、风险评估、实施步骤、配套设施等,与投资开发商全方位对接。制定旅游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旅游项目策划、投资金额、责任单位等,各县(市、区)每年至少要引进1个超亿元重大旅游项目。
14.培育多元业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壮大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温泉养生等特色旅游,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形成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充分挖掘鄱阳湖、长江、修河、柘林湖、八里湖等资源优势,打造水上娱乐、漂流、游艇等特色旅游产业。引入区域性、全国性与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展群众性、大众性、全民体育活动,接待高端型、探险型、超越型旅游团队,发展壮大庐山文化体育产业。继续开展商务会奖、颁奖研讨、主题晚会、陈列博览等大型主题活动,实现九江旅游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会奖、商务复合型转变。
15.丰富旅游商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商品听研发、生产和经营,培育具有九江特色的食品系列、工艺品系列、日用品系列等特色旅游商品,推进名酒、名茶、名药、名果、名菜、名水产等土特产品开发。重点围绕九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优特色产品,推出“十大特色旅游商品”。各重点旅游景区(点)至少要有3~5种专卖特产、1处特色旅游购物街区或旅游购物中心。着力提高庐山云雾茶、九江茶饼、庐山“三石”(石鱼、石鸡、石耳)、星子金星砚、鄱阳湖珠贝、共青城羽绒制品、瑞昌山药和剪纸、易家河柑橘、彭泽鲫、德安板鸭、湖口酒糟鱼和螃蟹、修水宁红茶和蚕丝制品、武宁棍子鱼等旅游商品的知名度。每两年组织一次特色旅游产品创新评选活动。
16.延伸产业链条。转变旅游发展观念,突破观光旅游局限,不断开发旅游新业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围绕一产延伸触角,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方式创新,培育乡村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庄体验旅游等产品体系,打造凤凰山桃花节、东岭桃花节、棉船油菜花节等乡村旅游经典品牌,以环庐山、沿西海高速、环鄱阳湖为重点,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带,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紧扣二产助推转型,支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用品制造、纪念品生产等旅游工业,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借力三产拓展市场,鼓励支持金融保险、通讯信息、教育教训、媒体广告、旅游地产等业态发展,增强旅游发展活力。
17.拓展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九江的古色、红色、绿色、本色等文化资源,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大力推进景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演艺项目开发、古镇(村)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主题旅游商品开发、文化景观建设等“五大示范工程”,实现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每个县(市、区)要打造一个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和集镇,浔阳区的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区的欧洲风情小镇、庐山区的南山公园景区、八里湖新区的诗词长廊等,都要凸显文化内涵、体现九江特色。推进九江中心城区建设风景化,新区开发着重突出山水特色,构建山在湖边、城在景中、山水相映、城景相依的生态格局,旧城改造充分考虑旅游因素,打造一街一景、处处皆景、移步换景的旅游城市。
18.转变营销方式。在力量上,坚持全市“一盘棋”,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形象设计,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把九江“1+3+N品牌体系”、八大精品路线等旅游形象树立起来;在渠道上,用好电视栏目、交通广播、室外广告等传统平台,拓宽官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现代渠道,确保旅游营销“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在策略上,通过造势营销、概念营销、争议营销、娱乐营销、人物营销等途径,推出具有创意的广告,迅速吸引眼球和人气;在手段上,通过让利、体验、巡游等途径,不断完善接待包机、专列、专船以及特殊团队等旅行社招徕游客奖励办法,吸引更多游客投足九江;在主题上,充分利用影视、歌曲、美食、节事、会展、朝觐、文化等元素,打造一批具有九江特色的旅游宣传名片,增强九江旅游的吸引力;在市场上,细分客源市场,入境市场重点突破港澳台、东南亚、东北亚、美欧客源市场;国内市场重点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中四角、环渤海、海峡西岸、京九铁路沿线等中心城市客源市场;在机制上,加强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中四角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力争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开发国内高端旅游市场。
19.打造智慧旅游。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建设“智慧九江”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我市“智慧旅游”应用体系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电子导游、数据自动采集显示等新产品,推进庐山、庐山西海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智能导游系统建设。整合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运营商的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探索构建一体化市民服务卡,为游客营造更加便捷的自助游、自驾游环境。积极引导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扶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九江旅游网络预定和网上支付等在线电子商务功能。加快旅游行业管理机制与运行方式的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建设和完善九江旅游资源数据库。
20.优化交通网络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国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推动九江旅游业走向“高速时代”。(1)加快庐山机场改造,扩建停机位及配套设施,开通市区至机场的公交、专线,增开航线航班,扶持开展旅游包机包列业务,将庐山机场建设成为国内支线旅游机场。加快打通昌北机场与庐山机场快速通道,整合两个机场客货资源,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2)推进九江站扩建和庐山站改造,积极推进武九客专、九池城际、京九客专、合九客专、九景衢、九岳常等铁路专线建设,积极协调争取增开始发列车,加密营运车次,提升九江旅游的集散功能和辐射功能。(3)尽快建成九江到周边省会城市的直达高速公路通道,重点加快推进绕城高速、都九高速、都南高速、修平高速等项目建设,规划推进长江三桥建设、九江至湖口湖底隧道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彭湖高速对接安徽高速路网建设,加快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推进旅游公交专线交通向郊区景点延伸。(4)新建改建一批旅游码头,开通西海、长江、鄱阳湖水上旅游专线,创造条件开辟游轮航线和泊港,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21.完善服务配套。不断优化公共配套,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型高星级酒店,引进和规范一批品牌连锁酒店,大力发展主题精品酒店、休闲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青年旅舍、乡村旅馆、汽车旅馆、生态农庄等旅游住宿酒店。到2017年,各县(市、区)至少拥有3家三星级旅游饭店,全市五星级旅游饭店达到5家。打响“舌尖上的九江”旅游餐馆形象品牌。加强九江餐饮原辅材料生产、烹饪、研发、培训、标准制订一体化建设,打造九江特色食品产业链。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直营网点。在九江市区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积极创建特色美食街区,并注重突出特色、优化环境、彰显风情,通过举办美食大赛等形式,着力培育旅游特色餐饮品牌。
22.规范标准体系加强旅游业国际标准化建设,使庐山、星子、庐山西海、浔阳古城等景区(点)的基础设施、经营方针和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水平,为游客提供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优质服务。以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为目标,在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点)、公共场所、窗口单位严格实施旅游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在昌九高速、绕城高速、庐山大道、长虹大道等交通要道,以及市中心城区主要街巷、各景区(点)严格执行《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规范旅游交通标志、标识。研究制定具有九江特色的旅游业标准,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管理,提升九江旅游发展水平。
23.强化市场监管。完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黑车黑导、欺客宰客、强迫消费及旅行社非法转让经营资格等行为。对涉旅政策规章和企业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严禁乱评比、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对损害旅游形象、损害旅游发展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惩一起,并加大媒体曝光力度。加强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强化旅游设施安全监管,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全行业、辐射各方面的安全预警和旅游应急救援机制,切实增强灾害天气、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24.保护生态环境打破部门分割,实行齐抓共管,建立合理、精干、高效的旅游资源和环保管理体制。依法保护和管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重点水源地、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有序开发利用土地、森林、水域、文物等重要资源,做好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前期研究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推岀低碳旅游系列产品。积极探索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培育专业化的旅游资源和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体系。加大对破坏旅游资源、违反环境保护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杜绝不可逆转的破坏性行为,依法关停影响景区(点)生态环境的企业和项目。对闲置和造成旅游资源破坏的项目,要立即整改或依法限期退出。同时,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游客、旅游管理者等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5.加强队伍建设。成立九江市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支持九江旅游发展的专家智囊团。建立旅游人才数据库,搭建旅游人才信息发布平台,构建以“高级为领军、中级为骨干、初级为递补”的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严格执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旅游人才评价机制,培养推出一批名导游、名服务员、名厨师、名企业家等。完善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实现人才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每年组织评选一次“十大明星导游”“十大最佳讲解员”。
26.加大政策支持。(1)财政政策。市政府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预算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以后视财政增收情况相应增加。主要用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旅游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补助、绩效奖励和旅游行政执法等。制定《九江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审核资金使用情况。中央和省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向旅游项目倾斜;各地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旅游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对企业年旅游业营业收入超过一定规模的;当年被评为国家5A级、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以及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省5A、4A级乡村旅游点的;当年被评为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分别给予相应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定。(2)土地政策。优先保证纳入市旅游规划的重点项目用地,对投资额超5亿元的旅游项目,支持申请列入省重大项目高度会调度,争取使用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纳入审批绿色通道。对与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支持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挂钩周转指标可优先用于生态旅游项目。(3)税费政策。三星级及以上饭店获得省旅游局授牌后,取得省发改委同意,由省发改委备案并转省电子公司,执行商业电价优惠0.10元/千瓦小时的价格;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实行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电。有线数字电视维护费按不高于当地居民用户主终端收费标准的90%收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旅游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型微利旅游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有关优惠起止时间内,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设立在九江市的旅游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经核准,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7.拓宽融资平台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资产证券化项目。完善旅游企业各类资产和权益抵质押登记、评估制度,鼓励旅游企业探索以项目特许、运营权、股权等为质押或担保进行融资。引导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予以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旅游企业,其贷款额度在200万以内的,由受益财政按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支持;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业务合作,推出促进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旅游消费信贷服务。金融部门对旅行社、旅游景区售票商户的银行卡刷卡收费要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标准计费。
28.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九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兼任组长,分管常委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宣传部、编办、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统计局、工信委、人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气象局、扶贫办、建设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行政执法局、民宗局、公安局、教育局、旅发委、安监局、文新局、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公路局、物价局、商管办、食药监局、工商局、车务段、九江机场以及辖区各县(市、区)政府等。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市旅游发展管理工作,制定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动员全社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共青城市、星子县、永修县、武宁县、修水县、湖口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其他县(市、区)也要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职能。
29.加强部门协调。涉旅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旅游发展意识,按照职能分工,相互配合,形成推进旅游发展合力。发改部门要把旅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根据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重点解决好主要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旅游业投资;建设、林业、水利、文化文物、宗教、环保等部门,要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城市建设和行业发展计划,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公安、工商、物价、食药监、商管、安监、质监、海关、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边防检查等部门要加强旅游安全、物价、市场秩序、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出入境和口岸开放等方面的管理。
30.建立调度制度。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每月统筹协调一次、每季度督促指导一次、每半年审议通报一次、每年度考核评比一次”,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督导工作机制,推进旅游发展工作督促检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把旅游工作纳入各涉旅市直部门的年终目标考评。通过完善指标体系、加强旅游统计、突出考核实绩等方式,增加旅游产业发展在年度综合考评中的分值。对综合考核成绩优异的县(市、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实施意见
九发〔2014〕6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1.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历史任务。九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责无旁贷的重任。近年来九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向前迈进,但距离全国、全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尤为艰巨繁重。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作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努力谱写中国梦的九江篇章。
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目标,全力决战工业、打造大门户、推进大统筹,进一步改善大民生,切实加快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3.发展目标。到2017年,确保我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序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环境资源共39项统计监测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目标值。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昌九一体化格局全面形成,九江在我省的“双核”地位进一步凸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我国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行列,城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强市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4.基本原则。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必须坚持好三项原则。
——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实现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同步提升,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着力夯实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统领,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统筹建设,协同全市上下各方面力量,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各项工作。
——坚持以县域特色为依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小康建设进程,强化分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突破重点难点,鼓励发展先进县(市、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支持发展中等县(市、区)尽快建成小康社会、帮助发展困难县(市、区)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5.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和均量。紧紧围绕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五年过万亿”的目标,举全市之力决战大工业。做强一批主营业务过百亿、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现代轻纺、电力新能源4大千亿产业,培育一批“千万级”“百万级”“十万级”的优势产品产能规模,形成“百亿龙头企业为引领、千亿产业集群为支撑、万级产能规模为先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医疗、养老、文化、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突出生态、文化两条主线,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争当全省旅游排头兵。人均GDP,力争2017年达到5.3万元,2020年达到7.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2017年达到42%,2020年达到47%。
6.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紧紧抓住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高起点对接"中四角",加快构建大九江,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进程,努力把九江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门户城市。进一步优化人口和城镇布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力推进镇村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县城、特色集镇,全力构建“一心、一群、四带”(“一心”即中心城市;“一群”即九江都市区城镇群;“四带”即沿长江的东西向沿江城镇发展带,沿修河流域的东西向沿河城镇发展带,沿昌九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的南北向昌九城镇发展带,环鄱阳湖的环湖城镇发展带)市域城镇发展体系。城镇化率,力争2017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0%。
7.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建立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引导通过企业创新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新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科技投入的方式与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建设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2017年达到2%,2020年达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2017年达到2.5件;2020年达到3.5件。
8.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研究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为人员的养老保险覆盖面。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督体制综合改革,逐步提高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完善扶困助学制度,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机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和通达工程,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2017年达到3.4万元,2020年达到4.1万元,2020年达到1.7万元;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力争2017年达到92%,2020年达到95%。
9.培育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对接,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显著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完善金融、税收、财政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开发与经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化精品“引进来”“走出去”,促进文化共同繁荣,水平整体提升。合理引导居民文化消费,拓展绿色、健康、网络等消费形式。实施鼓励农村文化消费的相关政策,大力挖掘农村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2017年达到4%,2020年达到5%;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力争2017年达到4%,2020年达到5%。
10.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积极开展湖泊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做好修河源头、环鄱阳湖等重点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做好土地集约利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强化大气联防联控措施,建立全市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单位GDP能耗,力争2017年降至0.65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降至0.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力争2017年降至75公顷/亿元,2020年降至60公顷/亿元。
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措施
11.完善政策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各方面政策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制度保障。经济发展方面,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大九江”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推进“昌九一体化”、沿江大开发以及共青先导区建设,加快构建“沿江挑大梁、沿路做支撑、县区为依托”的T型发展格局。民主法制方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控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推进县级“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运转。人民生活方面,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会养老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环境资源方面,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水源、土地、森林、湿地、候鸟和野生动物等资源保护。
1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九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九江调查队、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建设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司法局、市文新局、市广电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的综合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分五个目标推进小组:①经济发展九项指标由市统计局为牵头单位;②民主法制四项指标由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为牵头单位;③文化建设五项指标由市文新局为牵头单位;④人民生活十五项指标由国家统计局九江调查队为牵头单位;⑤资源环境十三项指标由市环保局为牵头单位。各县(市、区)相应成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班子,形成市、县联动的推进机制。
13.实施年度高度机制。从2014年起,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实行年度调度机制。每年度调度时间为次年三月份,各责任单位要做好应完成指标任务的自评自检工作,及时向各牵头报告各自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进度。各牵头单位必须在三月底前,将本小组责任单位完成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以及年度任务的完成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未按进度完成任务的指标或单位,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完成任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各项指标任务整体推进。
14.强化部门责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直接对应的部门(见附件)要出台相应的工作方案,对其指标进行重点监测,落实推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工作方案必须在2014年8月底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方案中要明确具体的责任领导、工作机构。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的责任分工,各责任单位对所负责的统计指标2017年和2020年应完成的目标值要做逐年的任务分解工作,明确2014年起,每年应完成的指标值和进度(重点是2017年前完成的指标值和进度表),以及完成任务的各项保障措施。
15.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强化全面宣传报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经验,推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浓厚氛围。
附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责任分工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艮政府九江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九字〔2014〕21号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江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赣办字〔2014〕47号)精神,为做好九江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本方案。
九江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是: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建立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与省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衔接,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严控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进一步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全面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市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实施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项目、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行政机关内部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提出保留、取消、下放、转移的意见。进一步依法减少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评比达标表彰、考核评估、年检年审等事项。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要全面清理取消。上述事项凡缺乏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虽有法定依据,但与转变职能方向不符、需要修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按法定程序办理。要认真做好承接省政府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落实工作,转移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部门不得截留;下放给县(市、区)政府的,要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切实加强后续监管。
加强对审批事项的管理。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按照江西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的要求,依据九江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严禁目录外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明确管理层级,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预审和前置审批环节,创新审批方式,明确办理时限,公开办理流程,接受社会监督。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清理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收费公示制度,合理确定征收标准,严格征收管理,把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培育发展规范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积极作用。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探索一业多会,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能力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
(二)改善政府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市场监管。要转变管理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履行职责,避免管理缺位,防止“一放就乱”。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对投资活动中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的管理。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监管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执法重心下移。清理整顿和整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执法,不得多层、多头执法。
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更为综合、更为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功能,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和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招投标和评估等制度,加快形成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健全社会组织监管和自律制度,严格依法监管,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社会组织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主体自律机制。(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认真梳理市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公布权力清单,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责任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深化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让人民监督权力。强化对县(市、区)政府的督促检查,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二、深化市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稳步推进市政府机构和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市政府组织体系。
(一)市政府工作部门调整
1.保留的部门
保留市政府办公室(挂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牌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审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市粮食局、市统计局、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体育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2.组建调整的工作部门
组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市卫生局的职责、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再保留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不再保留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由省垂直管理改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组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市卫生局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职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及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挂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将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职责划入市政府办公室,挂市政府外事侨力办公室牌子。
市政府办公室挂市口岸办公室牌子。
市建设规划局挂市规划局牌子。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挂市物价局牌子。
市政府机构改革后,设置工作部门32个(市监察局与市纪律检査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列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均为正处级。
3.其他机构调整
不再保留市重点工程办公室,其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中小企业局更名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将其行政职责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
按照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的问题。将市房屋登记、林地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整合,由市国土资源部门承担。将市商业管理办公室负责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市农业局。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岀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三)统筹推进各项相关改革
坚持政府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协调,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继续巩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完善乡镇政府功能。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适合小城镇发展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推进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抓好组织实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精心组织实施。成立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编办,具体承担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并根据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总体原则、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各部门的任务分工、完成时限。各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
凡不再保留的单位,其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离退休干部由相关新组建的部门管理。在职的处级干部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安排,其余在职人员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妥善安置。对机构性质相同的单位合并和调整(如市卫生局和市计生委),按照人随事走原则,人员全部并入新单位;机构性质不相同的单位合并和调整(如市文新局与市广电局),符合进入行政机关条件的,按照人随事走原则,全部进入新单位,其余人员原则调整到同一主管部门下属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本系统调整有困难的,在市直范围同类性质单位进行调整。
凡市政府工作部门和涉改的行政事业单位均要重新制定“三定”规定。各有关部门要抓紧拟定“三定”规定报市委编办,市委编办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三定”规定下发后,要严格执行并尽快运行到位。
市委编办要切实加强督促指导和评估检查,确保市政府机构改革于2014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工作任务于2017年年底完成。
附件
九江在策应“双核”发展战略中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课题组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发展战略,首次将非均衡发展理念指导江西实践,既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江西省情,更符合九江实际。这是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是发展布局的重大优化,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对九江而言,这是省委对九江赶超发展的充分肯定,对九江加快发展的重大支持,对九江未来发展的更高要求,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基于此,市委党校利用暑期组织教员到永修、共青、德安、九江县就昌九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各县(市)实际,认真分析特色亮点和工作经验,集思广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借得东风好扬帆
实施“双核”战略、全力做大九江,是省委、省政府充分实践“非均衡理论”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体现,是时代的需要。对于江西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从“举全省之力做强做大南昌”转变为“昌九一体、龙头昂起”,体现了对“非均衡理论”的深入实践。通过打造昌九“双核”,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增长极,带动周边县市共同发展。
实施“双核”战略、全力做大九江,是九江加快赶超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具有里程碑意义。“昌九一体”会形成强大的区域聚变效应和集聚规模效应,通过综合发挥南昌省会城市的领头雁优势与九江的区位资源优势,省市联动、合理规划、加强合作、市场共拓,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做大做强,争得九江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应有地位。
实施“双核”战略、全力做大九江,是历史的选择,是现实的需要,九江已具备条件。九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远在三国时便已形成港口,曾是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九江是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汉口的最大贸易港,历史赋予九江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1992年,以京九铁路建设和国家沿江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为契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九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南昌和九江两市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均占全省三分之一份额,南昌是全省行政中心,九江是江西重要的港口城市、门户城市,是京九铁路和长江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借政策东风扬帆而行,谋双核发展龙头昂起,助九江腾飞翻天覆地。在新时期、新背景、新定位下,昌九一体化将随着“双核”战略的推进,在金融、土地、融资、交通、规划等方面呈现出新格局。
二、浓墨重彩绘画卷
(一)在“双核”发展战略中各地的定位
一个城市的定位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因此昌九沿线各地的战略定位是昌九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永修素有“九江南大门、南昌后花园”之美誉,交通便利,区位独特。2011年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发展战略,确定打造“以宜居宜业为主品牌的昌九走廊城市副中心”的工作目标,2013年江西省提出了昌九一体化发展战略,永修更是明确将打造成昌九一体化的桥头堡和共青示范区的增长极。
共青城既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导区,同时位于昌九一体化战略区域,因此定位为打造成昌九一体化的战略支点、绿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德安位于昌九一体化中心点,处于九江沿江大开发的纵深腹地,和共青城都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德安在昌九一体化建设中要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德安提出要打造成为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和重要支点。九江县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提出了 “对接主城区、融入大九江、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的总体工作目标。
(二)在“双核”发展战略中各地采取的主要措施
昌九一体化,当前各地主要是从区域一体化的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互补、公共服务一体化四个方面进行一体化的对接。
1.区域一体化的规划
要实现昌九一体化,必须实现规划一体化。永修位于昌九一体化、南昌临空经济区规划范围内,永修在规划中特别注重南连桑海、北接共青的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等的规划衔接,福银高速永修段艾城、新城收费站已确定南移方案;启动了火车站南迁可行性调研,并且加快推进南昌轻轨延伸到永修的规划修编、申报、立项等工作。
共青按照“融入昌九发展、加快相向发展、放眼长远发展和统筹全域发展”的理念,加快规划编制,引领先导区建设。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区、建成区和南湖新区的控规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南湖新区22平方公里区域的城市设计。
德安按照昌九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着眼于打造“昌九一体”支点,积极主动对接共青、找准定位,及时编制、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
九江县已经按照市级区的标准完成《九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编制,前期程序已完成,正在等待市政府审批。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昌九快速通道永修段正着手实施征地拆迁,福银高速昌九段“四改八”已完成初步设计,艾城、新城收费站已经确定南移方案,在充分利用好原有的京九铁路、昌九城际快速铁路、昌九高速公路以及316、105国道等道路网络的同时,加快与南昌的城郊公路对接建设,继续推进国道、省道改造和航道整治,加快融入南昌半小时生活经济圈。
共青在交通体系上,规划“四横五纵”骨干网络。力争三年内基本建成横贯东西的4条通道,纵贯南北的5条通道,形成融人昌九、连接周边、内畅外联、覆盖全域的交通网络体系。
德安结合昌九高速“四改八”工程,迅速启动北移田塘高速出入口至丰林镇,提升一体化发展城市的对外通行能力,加快德安河东大道、共安大道北延伸线的建设,并与共青的工业道路、西环路有效衔接后串联一体化城市的各片区中心,形成城市内环路。
九江县将沙河县城、狮子镇、城门乡和港口街镇打造成“大沙河”的布局。快速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路网建设。将“一城两镇三区”纳入大沙河规划,与大九江规划全面对接。
3.产业互补对接
(1)加快工业对接
永修依托星火园区,主动承接沿海及南昌产业转移企业,完善有机硅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聚群,推进与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对接配套,深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含LED)融入南昌的配套圈。
共青认真落实强卫书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不与昌九同质竞争”的要求,着力构建以智能终端、纺织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
德安为实现“决战工业700亿”的奋斗目标,做出了打造丰林工业新区的决策部署,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引入新型产业,并加强各产业链关联,链接德安、共青、永修工业片区,成为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的前沿阵地。
九江县位于“双核”战略和昌九工业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同时处于九江市“T”型工业格局“Ⅰ”型发展中心。该县着力培植园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加快现代农业对接
永修利用毗邻南昌优势,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是向南昌推广永修的优质大米、肉猪、家禽、水产、优质柑橘、蔬菜等土特产品,使永修县成为南昌农产品供应的首选地。共青将建设5000亩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5000亩绿色蔬菜示范基地、5000亩生态苗圃示范基地,5000亩水面精养示范基地。九江县做好对接城区、服务城区、依靠城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打造农业现代示范园,大力发展城郊农业、蔬菜、苗木基地。
(3)加快旅游业对接
永修以创建江西旅游强县为目标,以旅游项目推进、宣传推介“双推年”活动为载体,利用打造昌九、昌抚旅游联合一体化的契机,加强与媒体合作,以凤凰山“桃花节”、三角“金花节”、柘林“采桔节”,易家河“温泉游”、吴城“观鸟游”等主题展现永修旅游特色,目前,永修有8个景点景区正式加盟南昌都市圈国民旅游休闲年票“一卡通”。
共青城处于昌九旅游圈,胡耀邦陵园、高尔夫球场、航天功臣阁、千年甘露寺、野生动物园、富华山景区国家网球训练中心等旅游景点串珠成链,与昌九黄金旅游线路融为一体。
德安县地处九江市与南昌市中段,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楚尾吴头”之称。德安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世界名模吕燕的家乡,义门陈景区、万家岭抗战大捷纪念馆是昌九黄金旅游线路上的另一亮点。
九江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昌九一体化区域最有特色的县域,已建成陶渊明纪念馆、岳母墓、中华贤母园等人文景观和狮子洞、涌泉洞等自然景观及劲松山庄、马头山庄、岷山杨梅园、涌泉葡萄园等乡村旅游点。
4.公共服务一体化
继昌九通信一体化实现后,保险售后服务同城化已经实现,九江银行、南昌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率先实现银行卡存折业务同城化,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区域同城化试点顺利启动;双向就医已经实现,社保、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同城化都在加快实施。南昌至永修公交开通运行,永修客运从2013年9月30日起将南昌和永修之间的客运班次改为了139路公交车。
(三)在“双核”发展战略中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
实施“双核”发展战略以来各县在策应发展战略中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按照昌九一体化的工作方案有步骤的快速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1.土地瓶颈问题
(1)用地指标问题。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只有300-500亩左右,而近几年来的用地需求都在3000~5000亩左右,严重制约了一些大项目的落地,而且已经出让的工业土地中有些经营状况不良,有些闲置荒废尚未盘活。因此,严重影响了现在发展用地的需求,更无法承接将来昌九一体化发展用地的需求。
(2)用地冲突问题。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永修县规划区内的插花土地达近万亩,其中在湖东核心区有4000亩,在城南区约有1000亩,协调多年未果。插花地严重制约昌九沿线城市的发展。
2.规划对接问题
总体规划不均,缺乏统一调度。例如永修城镇规划因行政区划原因,缺乏协调统一,在实施上对接难度较大且难以执行到位。永修在打造恒丰工业区和特色农业规划区,但共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已经将恒丰纳入其规划区内,规划出现冲突,因此形成了永修和共青在对接时有一条高差30米的道路存在。
3.产业布局问题
集中体现为昌九沿线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由于长期以来产业布局实行均衡发展战略,各地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趋同,损害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分工效益和产业的结构效益。
4.资金瓶颈问题
昌九发展大道建设总长83.45公里,九江段有45公里,其中永修占据了24公里,占46%,根据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和路基土石方工程,永修征地成本就需4个亿,资金压力巨大。共青城基础建设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由于经济总量偏小,没有充足的资金建设与完善。德安、九江县无论是政府项目还是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资金难题,而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为规避投贷风险惜贷,使得融资更为困难。
三、合力追梦竞风流
1.规划做引领
规划是“昌九一体、打造双核”战略的龙头和引领,打造“昌九一体化”,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尽快出台统一的发展规划,建立常态化的政府高层协调机制和落实机构。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两市就难以进行有效对接,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协调机构,规划有可能无法落实到实处,一切都是空谈。当前要按照昌九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要求,及时修编九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实现规划的无缝对接。同时要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2.交通要先行"昌九一体化”要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作支撑。例如长株潭城市群、安徽合肥滨湖城市和广深城市一体化都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启示。要加速推进交通运输对接。优化提升铁路通道,加快改造提升九江站和庐山站,加快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合九客运专线建设,延伸九江与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客运网,尽快形成“四横八纵”的架构。优化提升高速通道,加快福银高速昌九段“双向四改八”、九江长江二桥至南昌生米大桥一级公路、南昌至九江轻轨、九江至湖口湖底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绕城高速、都九高速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彭湖高速对接安徽高速路网建设,逐步形成九江到南昌、杭州、武汉、长沙、合肥五个省会城市的直达高速公路通道。
3.机制要创新
全面合作态势的形成,有赖于两地共同努力,放远眼光,敢于“付出”,放弃短利,共谋发展。昌九竞合联动发展的实现,需要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通过两地共同努力,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以制度形式确定 “共商、共建、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建议建立两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通报两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情况,对重大合作事宜进行协商决策;定期召开昌九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昌九两地相应职能部门定期沟通协商,围绕共同关心的跨区域重大事项,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协商和协调。
4.工业要做大
做大工业总量是支撑九江“双核”地位的根本途径。南昌和九江,一个是全省行政中心城市,一个是重要的门户城市。九江之于南昌,优势在于沿江临港,自古就是“六省通衢”,近代一直是全国的工业重镇,发展工业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要追赶南昌、打造“双核”,就必须充分利用好沿江的先天优势和良好基础,从工业上发力、从工业上赶超。当前,九江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和政策叠加的机遇期。我们要发挥好、利用好这些政策机遇,努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三年翻一番,五年过万亿” 的目标,让“双核”名副其实。
5.生态是品牌
青山绿水、碧水蓝天是环境,是竞争力,是重要的生产力。省委强卫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命线,不论多么赚钱的项目,如果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都是不可饶恕的犯罪,如果为一时发展而污染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土壤和空气,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比高楼大厦,九江比不过发达地区,但是如果比空气质量、比水的质量,九江优势明显。我们一定要保持和发展“山清水秀”的良好局面,不管经济如何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都要摆在首要的位置,一定要打出九江生态文明的品牌。我们要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保护好九江的绿水青山。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老的污染要逐步治理,新的污染要坚决杜绝。
6.瓶颈要突破
土地和资金问题是我们此次调研中各县(市)普遍提到的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
插花土地严重制约各地今后的城市发展,建议要引起省、市高度重视,从省、市层面上进行快速高效协调,采取以地换地、有偿征用或共同开发等形式加以解决。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解决需要多管齐下,目前各地经过探索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如努力争取上级部门计划指标上予以支持、积极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等要相互借鉴并推广。
资金瓶颈问题的破解需要探索创新。建议允许各地有资金实力、资信度高、经营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形式牵头成立担保机构;在政府融资平台的担保和增信基础上,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券;对于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通过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进行资本市场的运作,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打造“双核”任务艰巨,“昌九一体”前景光明。让我们用更开阔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更扎实的举措,去迎接“昌九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执笔人:黎凌熊自军郭宇 (原载《九江日报》2014年9月3日1版)关于九江市沿江开放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课题组
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把沿江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举全省之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两年来,九江市根据强卫书记“要依托九江独特的沿江黄金岸线资源和四省交会的优越区位优势,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真抓实干做实项目,引大做强提升产业,深入实施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战略,以新一轮的大开放带动新一轮的大发展”和鹿心社省长“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特别是152公里长江岸线这一宝贵资源,大力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努力实现九江大开放大发展,将九江打造成为支撑江西经济发展的'双核'之一”的要求,全力推进新一轮九江沿江开放开发,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此,市委党校利用暑期组织教员到瑞昌市、庐山区、湖口县、彭泽县就沿江开放开发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各县(市、区)实际,认真分析特色亮点和工作经验,集思广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沿江腾飞正当时
九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是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的对外开放国家一类水路口岸。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审时度势作出重大决策,全力推进新一轮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这对于九江积极策应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支点、实施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沿江开放开发是九江区域经济联合的重要纽带
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实现了区域间的联合。航运的水运大、成本低、节能节地优势容易形成空间上的点轴发展模式,有利于区域间要素和产业集聚,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和利益共享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九江位居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铁路十字交叉口,九江港东距上海856公里,西距武汉269公里,可以有效联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圈,是江西省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九江港服务范围覆盖江西全省及毗邻鄂、皖、湘部分地区,通过交互信息和资源,打造沿江产业带,形成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联合的纽带,有效辐射带动沿江及周边地区。
2.沿江开放开发是九江经济实现腾飞的强力引擎
九江沿江规划控制范围占全市总面积的27.3%。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优势,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重点布局、优先发展大运量、大用水、大进大出的现代化临港先进制造业,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加强岸线利用和港口建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把九江沿江地区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和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使九江港由交通运输枢纽跃升为带动九江经济腾飞的强力引擎。
3.以港聚业、以港兴区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
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的“两岸”经济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特别是濑户内海地区)、澳大利亚东海岸经济带、德国莱茵河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汇合处的鲁尔工业区、荷兰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的鹿特丹,均是当今全球沿海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国内的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分别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沿海区域的核心,成为该地区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引擎。珠海、厦门、青岛、唐山等港口城市,也充分依托所在沿海经济带和临港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沿江开发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共性问题
1.在策应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沿江大开发战略中各地的定位
瑞昌致力于打造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产业基地、沿江开发和昌九一体化板块中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入赣重要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努力建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等城市。庐山区紧紧围绕“决战两大平台、促进三区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建设经济强区”的总体目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沿江开放开发为龙头,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强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彭泽县努力在未来十年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连接皖江城市带水路交通枢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滨江港口工贸重镇和山水宜居新城,建成赣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低碳能源基地和化工基地。湖口将城市定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的重要临港产业基地、九江都市区东翼副中心、鄱阳湖山水旅游城市。
2.在策应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沿江大开发战略中各地的基本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1)沿江岸线的基本情况及开发现状
瑞昌长江岸线总长19.5公里,已利用岸线6.9公里,共有各类码头35个、各种泊位47个。庐山区拥有15公里长的沿江岸线,其中适宜建设码头的深水岸线4公里。彭泽沿江自然岸线长达46.54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自上而下布置了红光、彭浪矶和矶山3个作业区。湖口拥有24公里沿江岸线,其中适宜建港岸线17公里左右。
(2)产业布局及产业特点
瑞昌坚持“工业立市、服务业兴市”,构建“一园两区”发展新格局,充分依托瑞昌工业园区、码头工业村、大唐新区三大平台,重点培育理文造纸、理文化工、西矿铜业三个百亿企业,培育四个百亿产业园区。
庐山区的城东港区已初步形成绿色产业、化纤纺织、玻纤建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
彭泽纺织服装产业保持稳步发展,打造赣北棉纺城已显成效;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材矿产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制造业产业形成初步规模。
湖口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5大支柱产业:1、以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钢铁产业;2、以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江西华东船业有限公司及九江船厂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船舶制造业;3、以龙达(江西)差别化化学纤维有限公司、江西晨光新材料有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九江力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化工产业;4、以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和江西攀森新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冶炼产业;5、以神华集团江西国华煤炭储备(中转)发电一体化工程项目和九江绿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
(3)开发的思路和举措
瑞昌市在项目引领、港口带动、招商推进上狠下功夫。一是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做大经济总量的引擎。正在加快推进的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达到420亿元,着力推进理文造纸、理文化工氟化工和盐化工、20万吨铜冶炼三个百亿企业项目建设;二是把加快港口建设作为沿江开放开发的重要方面。通过建设,瑞昌成为继南昌、九江之后第三个拥有集装箱运输的港口城市。三是大力推进招商。瑞昌瞄准大运量、大用水量,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积极主动对接央企、民企、外企的落户,着力引进大企业。
庐山区着力推进城东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一方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沿江基地长约30公里的骨干路网。围绕打造生态园区目标,建设了城东港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引进了深港和深燃两家天然气公司投资建成了高、低天然气管网,为园区企业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推进主导产业集聚,沿江基地(含五里工业小区)共落户项目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沿江基地主导产业以绿色食品、现代物流、新型建材为主。
彭泽县通过“做大园区、做优产业、做强企业、做实招商”,以项目为抓手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六大特色产业、两大龙头企业和百个亿元企业合力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通过规划先行、夯实基础、集约开发、立足县情,找准自身定位,突出四大产业重点,整合要素资源,强化产业延伸配套,着力打造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家纺、服装、泵业、纸业六大特色产业。
湖口依托沿江优势,主攻工业,确保2017年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千亿。一是扎实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着力把钢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升级方面。通过兼并或重组等途径,发展优质钢材的生产。二是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传统产业仍然是该县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光伏产业等方兴未艾。三是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构建“一园六区”的发展格局。该县已经构建了以金砂湾工业园为龙头的“一园六区”的发展格局,即:湖口县金砂湾工业园、银砂湾园区、轻工物流园区、循环经济园区、高新产业园区、科技园区。
3.在策应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沿江大开发战略中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
(1)用地指标问题
瑞昌市今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550亩,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足。随着沿江开放开发的深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急需用地指标1000多亩。庐山区由于近几年城乡一体化和沿江开放开发的推进,工业和城镇建设项目大量落户庐山区,以致用地量快速增加。近几年庐山区平均年用地量都在4000亩以上,以致新增用地规模和耕地保有量基本上达到用地极限。湖口县用地矛盾较为突出,目前金砂湾园区土地已基本用完,严重制约园区的扩大发展。
(2)能源供应问题
瑞昌市随着大唐新区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预计用电最高负荷可达4万千伏,电网建设不能同步跟进,造成电力供应瓶颈,目前其用电全部来自220千伏裕丰变、110千伏瑞昌变、35千伏高丰变调剂负荷,未来将远远无法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同时,企业用气需求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瑞昌市的能源供应压力。湖口县在金砂湾布局了神华煤电、优质钢、10万吨生物柴油等重大项目,特别是神华煤电项目已开工建设,但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尚未建设。
(3)统一规划问题
目前,整个沿江流域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突出,往往因为重复建设,导致港口产业小而散。
庐山区城东港区还有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不符合利用规划,导致园区发展受限,空间无法拓展,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整个区域单个产业上游产品较为缺乏、下游产品开发又没有破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聚约程度发展。
彭泽县依据《江西省九江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编制的《彭泽县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与《九江港口总体规划》中港口通道规划有一定冲突,主要涉及危化品码头问题。矶山生态化工园作为全省化工园区,现有18家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均属危险化学品,然而《九江港口总体规划》要求彭泽港区没有危化品港口建设指标,不能建设危化品的货运码头,影响原材料的进入和产品的运出,限制了化工企业的生产发展和集聚。
(4)资金瓶颈问题
庐山区的城东港区一直未列入省级工业园区,因此,无法享受省级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园区企业也难以享受针对省级园区的帮扶政策。加之地方财力有限,近年来对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导致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项目的落户。又如彭泽在实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大面积土地整合、征地拆迁安置,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1.做好沿江规划和整治,留好重大项目需求要素
九江拥有江西唯一的152公里长的岸线,这是不可复制的资源,是大自然对九江的恩赐。沿江发达城市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就要利用长江,要想发展快就要利用好沿江优势。虽然沿江各地都在长江上做文章,但整体规划不够,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力。九江工业过万亿需要大项目、大产业支撑,九江需要留好重大项目需求要素。
(1)要珍惜长江岸线,整治非法码头。长江的优势在水运,水运的优势在港口。随着招商引资的兴起和决战工业一万亿战略的实施,沿江各地都在打造自身优势上做文章,但从健康持续发展来看,却有不少弊端。一是非法码头有增无减,必将为今后的港口建设增加难度;二是业主码头建设有很大随意性,缺乏长远的眼光,必会影响将来重大项目或特大项目的岸线需求;三是专业码头建设滞后。如危化码头需要建设或对一些公用或业主码头增加危化功能,否则,将影响九江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对违法码头打击和整治力度,科学制订岸线建设规划,全力保护和合理使用长江岸线。
(2)要珍惜沿江的腹地,做好项目和产业定位。虽然,九江市的长江岸线有152公里,但由于城市建设和高山阻隔及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可用于工业发展的腹地十分有限,而大项目、大产业却又需要。目前,沿江各地依江建园区,落户了不少的项目,但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需要放在沿江腹地。因此,建议省、市要确定落户沿江项目的条件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把有限的土地用在大项目、好项目上。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给予沿江开发更大政策支持,推进重大项目工程建设
(1)全力引进大项目。引进大项目沿江板块有责任,全市其他各县(区)也有责任,要举全市之力为沿江开发招引大项目。一方面要对各地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功能定位,形成特色产业园。凡适合落户沿江板块,一定要落户到沿江,要形成全市大招商的格局,不能各自为战;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出政策,只要项目落户九江,不论在何处,保证所引者和落户地双赢。
(2)强力推进大项目。引进一个大项目不容易,建好一个大项目或许更难,随着环保、土地、能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增多,各地在项目推进中都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建议成立一个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推进小组,专门协调重大项目的土地、环保等必需手续的办理问题,这既利于项目建设进度,也利于各地挤出时间招商和服务。
3.进一步加大沿江开发的融资支持
随着沿江开发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将不断加大,给县级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鼓励沿江各县创新投融资模式、成立沿江开放开发专项基金的基础上,一是从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中,切块安排专项融资支持沿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从市政府发行的20亿元国债资金中,预借部分资金给沿江各县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成立九江沿江开发投资公司,除市财政部分出资外,由沿江各县出资入股。沿江各县需要融资时,就向市公司申请,以市公司的名义向金融部门进行融资,资金归还由各县负责,并以县级财政担保。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操作,必将会大大提高沿江开发融资的成功率;四是大力协调市级各金融机构,对沿江各县增加贷款规模,扩大贷款投向,特别是明确对县级沿江开发大力进行专项融资支持,使金融部门也主动融入到沿江大开发的热潮中来。
4.进一步加强沿江各地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交通和物流建设。沿江板块区间连接道路框架已拉开,但要加快进度建设和完善,确保快捷和便利;同时要加大交通环境整治力度,坚决纠正过低限速、违规测速进行罚款的做法。加大九江地区物流体系建设力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保障企业电力供应。随着九江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成为工业的一个瓶颈,建议争取政府的倾斜和国家电网的支持,加快九江市沿江电网建设步伐。
5.其他建议
(1)沿江工业园区互动不够。目前,各园区发展势头较好,经济总量逐年提升。但由于互动较少,各园区之间相互借鉴、资源互补基本上没有形成。建议省市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经常组织沿江各园区互动学习,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建立资源及项目互补机制。
(2)加强港口管理和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长江岸线的管理,打击取缔非法码头。另一方面要加强公用码头,特别是专业码头的建设,满足不同企业的需要。
沿江联动挺起工业脊梁,因地制宜开辟创新天地,经济腾飞实现跨越发展。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是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增创新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要促进沿江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将九江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赶超的主引擎和新增长极。
执笔人:熊自君黎凌郭宇
(原载《九江日报》2014年9月22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