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4》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044
颗粒名称: 县(市、区)概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8
页码: 373-390
摘要: 本文介绍九江市所辖各地在2003年经济发展概况,包含:浔阳区、庐山区、瑞昌市、武宁县、修水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星子县、德安县、永修县、九江县等地。
关键词: 九江市 县市概况

内容

浔阳区
  【概况】浔阳区是九江市的中心城区,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素为赣北重镇,历来都是九江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浔阳区自古就享有“七省通衢”、“江西北大门”的美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九江长江大桥架通后,浔阳区正处在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上。加之九江港被批准为对外开放港口,以及航空港的开通、高等级公路网的建成,浔阳区已成为具有现代立体交通枢纽功能的城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商贸、文化、旅游中心。
  浔阳区现辖甘棠、溢浦、人民路、白水湖、金鸡坡5个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0.8平方千米,辖有68个社区、8个村委会,总人口23.05万人。几年来,浸阳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在服务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服务,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民营经济、农艮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保持领先。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亿元,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比上年净增400元。
  【民营经济势头强劲】狠抓制度建设,先后制定民营经济挂牌保护、重点民营企业帮扶和年度表彰等十大制度;强化服务功能,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做好民营企业的供水供电、土地征用、办理证照、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协调和服务工作,使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8060户,私营企业累计发展230户,实现民营经济税收1.129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4%。民营经济税收总额位于全市之首。
  【旧城改造步伐加快】随着九江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全面拉开,旧城改造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在6个月的时间内,全面完成了全市人民关注的西园片区的拆迁任务,拆迁面积8万余平方米,拆迁1400余户,西园小区现正在建设之中;完成青年路延伸线拆迁和京九四期拆迁工作;在滨江东路拓宽项目中,完成拆迁124户,面积1.8万平方米,集中安置拆迁户30户;在妥善处理九江化工厂“3・5”储罐爆裂事故遗留问题中,共拆迁庐峰东路三里村五组及老鹳塘地段122户,拆迁面积3.15万平方米。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有效地构筑了中心城区都市产业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
  【社区建设形成特色】把社区建设作为全区基础性工作来抓,成功运行具有舟阳区特色的社区党建“三三四”模式,形成"以党建为核心,以社建为主题,以服务为龙头,以文化为导向,以稳定为保证,以自治为目标”的社区建设新格局;下发《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第二批42个“星光计划”项目顺利通过检査验收;积极开展“明星社区”创评活动,改善社区居委会的硬软条件,提高居委会干部福利待遇;开展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和万名党员参加社区治安巡逻活动;社区卫生网络健全,社区文化丰富多彩。11月中旬,成功举办舟阳区社区党建“三三四”模式研讨会,中组部、民政部、省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并对社区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甘棠街道六角石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宝华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荣誉称号;溢浦街道居民龙体明、人民路街道居民伍买牛荣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文化馆刘春华获第二届全国“四进社区” 文化展演活动辅导奖。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按照确立产业经营的理念,全面完成环卫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关系顺畅、责权分明、运作规范、长效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区会计核算中心,建立“预算统管、采购统办、资金统计、会计统配”的管理新模式,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行为。教育体制改革迈开步伐,完成8所企业学校的接收剥离工作,制定教育产业发展初步规划。企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采取产权置换、身份置换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成功改制区街企业6家。
  【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按照“指导管理,监督服务”的原则,健全市场管理规则,完善《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市场商会、协会和专业市场的党、团组织,加强经营户之间的交流,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广州本田汽车九江恒明特约店正式开张营业,京九天马建材家具城正在试营业,初步形成以京九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为龙头,建材、汽车、小五金等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推进的发展态势。2003年,京九大市场的交易额突破30亿元,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强势品牌。
  (程焕新)
  庐山区
  【概况】庐山区系九江市辖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东濒鄱阳湖,西界九江县,南屏匡庐,北滨长江。区境东西长34千米,南北袤29千米,下辖7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27.7平方千米,总人口23.5万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06亿元,增长16.2%;完成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2%;财政总收入10218万元,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91万元,增长20.6%;农民人均纯收入2917元,净增280元,增长1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9‰。境内有“古誉庐山第一景”石门涧、"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春秋战国雄关吴障岭、国家森林公园马祖山等10多处胜景(景区),有佛教净土祖庭东林寺、江西最大女众丛林铁佛寺、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等,旅游资源丰富。
  【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2003年共引进项目95个,合同资金19.3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1.7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400万美元。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1000万元以上非工业项目36个。外向型出口企业快速发展,外贸累计完成供货总值8000万元,直接创汇310万美元。九江汽车工业园成为开放型经济主战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000万元,前来洽谈入园项目的客商络绎不绝。“一园四区”共引进项目36个,合同资金28亿元。投资5亿元的中韩合作项目3T国际光电工业园成功启动,佳号轻纺、啄木鸟服饰等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相继开工,区域经济朝着国际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全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纺织、玻纤、机电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3年底,工业总产值完成16.1亿元,增长9.4%,产品产销率达98.5%。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沿105国道1000公顷花卉苗木产业带已经成形,以天洋水产、美庐乳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各类农村流通组织经营额突破1.8亿元。市场建设加大力度,华东装饰材料市场等专业市场正在做大做强。城乡商贸流通活跃,物价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亿元。旅游经济克服“非典”影响,全年接待国内游客85.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13亿元;接待境外游客1305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7.5万美元。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年底注册4824家,总资产5.2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基础建设取得成效】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增长66.7%。全面启动十里大道延伸线、庐山环南山公路、长江路、浔南大道、金凤路、青年南路和火车站广场建设工程,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对城区10余条边街小巷进行硬化整治,完成城区主干道两侧25栋高层建筑的“穿衣戴帽”,上海路步行街、得海花园等一批亮点工程相继建成,启动前进东路严管示范街,加强市容环卫管理,城市品味得到有效提升。房地产业发展较快,全年商品房交易额突破1亿元。进一步扩大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继续抓好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全面完成国家万亩退耕还林计划,重点实施13座平退号堤除险加固工程,顺利落实农村能源建设和第二期人畜饮水项目,硬化和改造乡村道路50千米,完成新港等中心集镇规划,海会、姑塘跻身全省重点建设示范镇行列。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进步】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点打造10个精品社区,东城社区获得“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和“全国民主与法制示范村”殊荣。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称号。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全面实行财政综合预算。完成农网改造工程验收,实现农村用电与城市同价。建立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网点调整和企业学校接管工作进展顺利。进一步完
  善社会保障制度,全年累计发放救灾救济款39.8万元,离退休养老金271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315万元,支出医疗保险费用277万元。高度重视再就业工作,“一城两园”初具规模。
  (姚书华)
  瑞昌市
  【概况】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介于北纬29°23′一29°51'、东经115°6′一116°43′之间,是长江入赣第一市,辖2街道、8镇、9乡、3场,总面积1423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5万公顷,林地面积7.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全市户籍人口42.32万,其中农业人口30.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30‰,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0%,27.0%,11.0%。工农业总产值30.7亿元,增长29.4%。其中农业总产值5.7亿元,增长7.7%。主要农产品有稻谷4.23万吨、蔬菜5.5万吨、芒麻0.25万吨、棉花0.14万吨、油料0.73万吨、肉类1.27万吨、水产品2.1万吨。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35.6%。全市已形成机械、纺织、建材、化工四大工业体系,拥有8家中央、省、九江市所属企业,以及全省最大的台资企业 —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瑞昌制造厂。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纱、原煤、服装、纺织品、壁炉、钢质无缝气瓶、船舶、油泵、油嘴铜。全市财政总收入17318万元,增长24.87%,其中地方收入11115万元、增长20.6%,财政支岀2260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9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2556元,增长12.9%。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2.56亿元,增长19.6%。
  【招商引资持续升温】坚持实施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的基本战略,通过全方位抓开放,全社会抓招商,全过程抓服务,全身心抓落实,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始终坚持压任务促氛围,压任务促环境,建立风险金制、办公经费与招商业绩挂钩制、工作经费预付制、一票否决制、领导挂点服务制、项目调度制,继续发动千军万马,走遍千区万厂,想尽千计万策,说尽千言万语,尝尽千辛万苦,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优惠政策招商,形成人人关心招商、人人参与招商、人人服务招商的良好氛围。招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市招商协作局,理顺管理体制;组建行政服务中心,提高办事效率;设立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公开承诺制、全程服务制、质量评价制、外商窗口制等制度,服务外商的方式向操作规范化、办事制度化、行为自觉化、服务亲情化转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着力在引进大项目、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上下功夫,实现香港地洲、浙江立信等大财团、大项目落户瑞昌的突破。全年共引进项目214个,合同资金32亿元,到位资金15.5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5个,到位资金1534.2万美元;引进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44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瑞昌市坚持把打造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亮点”和承接产业的平台,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有限公司,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难题,实现了由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转变。2003年共投入8192.68万元,完成180公顷土地的“三通一平”。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年共硬化道路8.58万平方米,架设供电线路4434米,铺设供水管道4862米,安装路灯517盏。工业园内道路纵横,管网交错,路灯明亮。入园企业日益增多。全年新增入园企业31家,到位资金40017万元。目前,园区共有61家企业,30家已投产、19家在建、12家待建,投资总额达33.2亿元。园区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68亿元,上交税金4938.6万元,增长46.1%, 提供就业岗位12720个。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坚持以扶持、培育为重点,以扩大总量为目标,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实行挂牌保护和市领导挂点帮扶制;组建民营企业担保公司,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2003年,先后对粮食系统、供销系统、罗坑煤矿、吴家金矿等27家国有 (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改制企业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1245人。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782户,比上年增加430户;私营企业279家,增加76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5%,增长24%;上交税金8911万元,增长46.1%,占财政总收入的52%。其中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达8家,增加5家;8家民营企业被九江市定为"百家重点民营企业”。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建成瑞昌广场、皇家大酒店、府东新区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投资1700万元、面积14.4万平方米的瑞昌广场,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理想场所;投资4000余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建成的皇家大酒店,改善了瑞昌市的接待条件;府东新区的建成,为506户移民改善了居住条件;金桥大市场的启动,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城市亮化、绿化、美化,新装路灯517盏,新增绿化面积9.4万平方米,新铺沥青路面3.3万平方米,改善了城市形象。2003年底,市区建成面积由上年的8.5平方千米扩大到10平方千米,市区人口8万人。启动城区电网改造,建成1210千瓦的城东泵站,新增给排水管道10千米,城市供电、排涝、给排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瑞昌广场建成使用】位于瑞昌市城东新区,南北长368米,东西宽392米,总面积14.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700万元。该广场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于2003年初动工兴建,主要由露天舞池、音乐喷泉、绿化带、灯光及硬地铺装组成,其中绿化面积6.81万平方米、硬地铺装面积7.58万平方米、灯光321座、喷泉3处、全冠乔木1031株、灌木114万株,适当配置园林小品,设计力求达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与亲和性,融休闲、文化娱乐、绿化美化为一体,是广大市民休闲集会的良好场所。
  【突出培育优势农业】狠抓芒麻、蔬菜、特种水产、特种林果四大基地建设,全市芒麻种植面积达3466.6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达3666.67公顷;新增以水果、药材、香椿为主的特种林果面积73333.33公顷;新增以螃蟹、青虾、珍珠为主的特种水产2000公顷。瑞昌山药被列为全省20个重点扶持的农产品之一,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品牌,1333.33公顷的山药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
  【教育产业稳步发展】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通过上级拨款、政府投资、学校自筹、社会捐赠,共投入资金1889.5万元,新建、维修中小学校舍3.8万平方米;吸收社会资金办学,新建民办公助和私立学校5所、幼儿园2所、早校1所;吸引外资办学,由九江学院(本部)投资,整体接收瑞昌一中、三中,兴建瑞昌一中暨九江学院(本部)附属中学。打造高质量教育品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大专以上录取人数2455人,录取率达75.81%,高出全省录取率10个百分点,在九江市名列前茅,瑞昌一中学生张晓楠夺得全省文科状元。全方位拓展产业优势。按照教育均衡化要求,调优教育网点布局,扩大高中招生规模,高一招生数达3680人,高中录取率达59%,位居全省前列。瑞昌职业中学成为全省示范性职业中学,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教育产业增加值达17865万元,占GDP的10.1%,比上年增长4.1个百分点。
  【瑞昌教育产业园启动】由九江学院独家投资1.1亿元兴建。第一期工程投资8000万元,整体接收瑞昌一中、三中,改建瑞昌一中暨九江学院(本部)附属中学,校园总面积40.2公顷;第二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该项目于2003年8月底正式签约启动,全部竣工可达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力争创办成全国千强中学。学校将设置300个高中班,接纳学生15000名,聘用教职工750名。
  【铜岭古矿冶遗址】位于瑞昌市夏贩镇铜岭村,距市区22千米。该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地下遗迹分采矿区和冶炼区两部分。采矿区井巷密布,纵横交错,大约埋藏有数千座竖井、平巷。冶炼区残存炼炉数座和大量的铜矿渣。经碳14同位素检测和专家论定,遗址时代为商代中期至战国早期,距今3360年至2240年,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它不仅揭示了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灿烂的青铜文化,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冶金史及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武宁县
  【概况】位于江西西北部,地处赣鄂边界,介于北纬28°51'〜29°34′冻经114°28'〜115°26'之间,为全国第四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下辖8镇、11乡、1个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507平方千米,面积是江西省第四位大县,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5.6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万公顷,有林面积24.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9.4%,城区绿化率达35.4%0总人口3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万人。有畲、回、壮、瑶、满、蒙古、苗、藏等12个少数民族1000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36.1%。工业总产值12.7亿元(按不变价),增长36.2%。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6.9万吨、胶囊36亿粒、鹄制品300吨、三氯生107吨、卫生纸品555吨。农业总产值9.96亿元,增长2.6%。主要农产品有黄姜种植面积3000多公顷、银鱼捕捞500吨、水产品总量2.2万吨、“三竹”总面积1.5万多公顷。蚕桑、棉花等特色经济作物有新的发展,花卉、苗木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财政总收入1.3088亿元,同比增长28%。支出1.95亿元,同比增长3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76元,同比增长9.6%。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0.3亿元,同比增长18.33%。 全县有五大旅游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武宁湖、吴王峰、凤凰山弥陀寺、九岭山森林公园、武宁岩峡谷漂流、神雾山、太平山佑圣宫、协和公园、鲁溪洞、上汤温泉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铸、備、煤、大理石、瓷土。地方特产有中华獄猴桃、武宁黑芝麻、茶叶、香菇、板笋、竹笋罐头、橡子粉丝、茶油、棍子鱼等。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共引进项目215个,签约资金24.38亿元,实际进资17.18亿元。其中引进境外项目10个,签约资金4602.5万美元,实际进资1404万美元;引进市外项目205个,签约资金20.56亿元,实际进资16.02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当年投产纳税3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
  【工业园区规模档次不断提升】规划总面积1333.33公顷,征租土地215.73公顷。已开发区域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下水道、通有线电视、通电信宽带和土地平整“六通一平”,并完善了绿化、亮化工程。一个功能配套的园林化工业园已初具规模。2003年新引进入园企业63家,实际到位资金3.94亿元,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40万元,上交税金1301.96万元,安排就业人数2994人。园区被列为省级民营科技园,已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省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新产品2项、省级新产品6项,承担国家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2项,并有2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03年,全县新增个体户1466户,累计达12848户泯营企业发展到285家,同比增长50家。全县民营经济上交税收达7383万元,同比增长60.5%,占财政总收入的56.4%,其中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同比增长33%,纳税4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涌现出“春赐福”、"昂泰”、"林全”、“生成”等一批知名品牌。有6家企业通过了IS。9002质量体系认证,三氯生产品已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明星鋪业有限公司、昂泰胶囊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是全省5家获此殊荣企业中的2家。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投入500万元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将县城面积扩大到46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6平方千米),并编制万福广场等详细规划面积8平方千米,湖滨小区控制性详规面积15平方千米。多渠道筹集资金3.2亿元,全面启动万福广场、文化广场、万福大道、建昌东路、月山路、湖滨路、影都大厦等一批重点工程,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3.62万平方米,新增城区面积1.49平方千米,新增绿地面积17.49万平方米。创新运作机制,搞活城市经营,盘活土地资产,2003年实现土地出让收入6250万元。加大城市创建力度,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
  【特色产业取得新突破】 教育产业化健康发展。到2003年底,全县已有各类私立学校9所,投资总额1.05亿元,在校学生6944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3.5%,全县高中入学率由过去的20%提高到上年的60%。旅游开发势头强劲。2003年开工和续建项目达38个,其中神雾山、武陵岩峡谷漂流等16个旅游景点正式对外营业,观音岛、浪琴岛、丽岛国际会议中心等22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同比增长63%。旅游业已成为武宁县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支柱产业。
  【荣获国家卫生县城殊荣】在1998年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武宁县把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作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工作来抓。以绿化、硬化、净化、美化、亮化、卫生、素质7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市容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县城面貌日新月异。2003年,武宁县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成为继广丰之后全省第二个国家卫生县城,朝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的“把武宁建设成为全省最文明、最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周建新张欢欢)
  修水县
  【概况】修水县位于江西西北部,修河上游,辖18镇、18乡,总面积4504平方千米,为江西省幅员最广的县。耕地面积4.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5%。总人口7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37亿元,三大产业结构为34:29:37。2003年财政总收入17970万元,增长25.05%,比2002年净增3600万元,是历史上增长最多的一年;一般预算收入13188万元,增长23.51%個定资产投资9.63亿元,增长156.2%;用电量12862万千瓦小时,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增长15%;年末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66亿元、12.59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3.44亿元和1.27亿元。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把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提升为县域经济的“第一工作”。全年合同内资达到17.4亿元,实际进资10.4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60%。共引进内资项目251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37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香炉山铸矿已同中国五矿集团正式签约,签约资金3亿元,实际进资1.8亿元,实现引进中国百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双突破;投资1.5亿元的白鹄精深加工项目已进入宁州工业园;抱子石电站新增投资1.45亿元,第一台机组已建成发电;汇源集团九江工厂第一期投资2亿元的生产线正式投产,第二期投资4亿元已签约。引进外资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引进外资项目7个,签约资金1101万美元,实际进资1212万美元。外贸出口91.9万美元,神茶、万顺、宁红等企业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西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民营经济迅速扩张】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修水经济的强势板块,放手让它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全县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22.91亿元,增长23.4%;上交税金8306万元,增长69.8%,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6.22%。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500户、私营企业126户。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成立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加快私营经济城建设,私营经济城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累计入驻企业113户,创税507.5万元。
  【工业经济快速推进】坚持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核心,获得全省工业年度贡献奖。全县工业完成总产值25.63亿元,增长30%;完成增加值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及进园企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5.6%。 一大批支柱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东电、香炉山鹄业、珠江、腾达、琴海、供电等企业纳税均超500万元。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宁州工业园累计投入1.2亿元,已进园25户企业,11户企业正式投产。修水(九江)工业园已入园4户企业。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63亿元,增长4.2%0继续实施“1116工程”,突出发展蚕桑产业,开展“三高一扩年”活动,全年养种8万张,产茧0.273万吨。新扩木本药材1000公顷。低改新扩茶园面积626.7公顷。国家级秸秆养羊示范基地县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山羊饲养量达53.1万头,出栏21.4万头。退耕还林、国家公益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高标准完成4200公顷造林任务。移民扶贫试点成绩喜人,规划设计16个移民安置小区,已建成12个,5100余名移民春节前迁入新居。加强对劳务输出的指导,全年输出劳力17.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0080万元。开展“农民贷款,干部担保”活动,共为农民担保贷款631.5万元。
  【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总体规划控制面积达到60平方千米。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1.76亿元。全面启动城南2.8平方千米路网建设,基本完成滨江路、工业大道(暂用名)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新增改造城市道路面积31.5万平方米。改造和硬化街道与巷道面积5万平方米,并对修水大桥进行维修改造。抓好县城环卫设施及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新建城南长途汽车站、英才中学等大型公共建筑,新增大型公共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5.3万平方米,新增住房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行政中心办公楼、市民广场、新城花园等工程全面开工,“一河两岸”的主框架已初步形成。从严控制城北建房,老城区建设日趋规范,东盟佳苑、凤凰商厦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建制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00万元。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山水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县的“四创”攻坚战全面打响。“畅通工程”通过省级验收,达到三等管理水平。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继续推进,改制面达87%,置换国企职工身份9896人。石英制品厂、香炉山鸽矿、丝绸总公司、康顺集团、造纸厂、地质矿业公司等基本完成改制工作。宁红集团公司、森工企业改制取得突破,粮食、商业、物资、供销等流通企业改制已接近尾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实行县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民生活用电下降至0.56元/千瓦小时,直接减少农民电费支出2000余万元。县乡机构改革正在进行中,“三定”方案已印发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硬环境方面,修武二级公路已全线竣工通车,结束修水没有二级公路的历史。三都大桥竣工通车。完成县乡公路路基改造160.8千米,铺设水泥路125.5千米。新修改造乡村公路150千米。郭家滩、城港、淹家滩电站等一批水电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网改造开始启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光缆工程”。加快宽带网建设,建成更加完善的通信网络,通信业迅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经济T10”作用,受理投诉案件74件,査处了一批扰乱经济秩序的人和事。优化政务环境,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各行各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取消收费项目75项,降低收费标准29项。大力整顿建筑建材、肉类、成品油、医药市场,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大力整治信用环境,金融保险事业长足发展。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各项事业全面繁荣】深入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2项,组织科技下乡和科普进社区活动。教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民办教育方兴未艾,全县民办学校已投资6800万元,在校生达到2797人。职业教育取得进步,县职高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高中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达6000A。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始终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共投入工作经费270万元,取得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人民医院、二医院门诊大楼基本完工。繁荣文化事业,规范整顿文化市场,社区文化日趋活跃。组织送戏下乡200多场,又有26个自然村及所有移民扶贫安置点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对“黄庭坚纪念馆”和“秋收起义纪念馆”进行初步改造。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査、归类、整理等基础性工作。第一次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年终考评,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的进展。加强外宣工作,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90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媒体发稿200篇。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计生率稳定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5.33%«。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立保护区256个,保护率达85.3%。实施“长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公顷。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占补平衡。认真执行环保政策,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地质灾害普査,调査出全县地质灾害点420个。防汛抗旱工作取得胜利,确保了152座水库安全渡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实现再就业3530A。落实“三条保障线”,努力做到“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发放职工离退休费2410万元,支付下岗职工生活费和代交社保金670万元,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城镇居民共11250人,发放城镇低保金518万元。实行长效机制,建立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四五”普法深入开展,信访法制工作日趋加强。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打整治和专项斗争,破获刑事案件455起,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和"六合彩”赌博活动。
  (梁少清)
  都昌县
  【槪况】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北纬28°50'28"〜29°38',东经116°2'24"~116°36',东西长52.7千米,南北袤80千米,面积2669.53平方千米。2003年,全县辖24个乡镇,耕地面积35572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4567公顷,森林覆盖率28.9%,水面123333公顷。总人口72.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19‰。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7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2.1953亿元,增长29.2%;第三产业增加值5.2361亿元,增长15.8%。农业总产值9.16亿元,增长6.3%;工业总产值4.99亿元,增长22.7%。财政总收入1.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45万元,增长20.3%;财政支出2.8571亿元,下降26.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365元,比上年增加6.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778元,增加24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4.0546亿元,增长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62万元,增长7.7%。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农业健康发展】受严重旱灾和市场价格双重影响,粮食产量150174吨,比上年减少20.8%;油料产量13674吨,减少14.6%0县政府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一,抓住棉花行情上涨机遇,扩大植棉面积,种棉5000多公顷,推广高产优质杂交抗虫棉品种"中29”,棉花总产4129吨,比上年增长80.4%;第二,扩种药材4000公顷,果业2000公顷,蔬菜3000多公顷,构筑特色农业规模优势;第三,充分利用都昌水面宽广特点,发展水产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7692吨,比上年增长7.15%,产值3.75亿元,超过粮棉总产值,其中:青虾4000吨,产值0.8亿元;珍珠100吨,产值1.5亿元,利润84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20多元;第四,认真做好3200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招商引资取得董大突破】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组成以县主要领导带队的小分队分别到南昌、温州、厦门、东莞、北京、大连、香港等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外资实现零的突破,签约项目8个,其中中外合资项目1个、外资独资项目7个、到位资金1306万美元。引进内资项目101个、到位资金6.2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完成23条、119千米农村公路建设,其中柏油、水泥路69公里,等级砂石路50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基本结束,进入都昌主输变电复线架通。自来水二期改造竣工,县城自来水普及率98%强。完成惠民小区、阳光小区主体工程。县城东街一期改造顺利实施。建成2条主干街道、5个城市广场、1个垃圾填埋场。城市畅通工程达三等管理水平县,入江西省先进行列。电话光缆伸至全县村落。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4578户,比上年增长13.3%,每百人9部;无线电话信号覆盖全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1261户,增长21%。对12个建制镇、8个集镇、812个村庄编制了建设规划。移民建镇扫尾工作基本结束,投入自来水、道路等公共建设项目资金9500万元。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实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支付和乡镇“零户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实行“逢进必考”。完成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精简乡镇内设机构48个、事业站所93个,撤并村委会69个;分流乡镇行政人员120人、事业人员398人,减少村干部559人;撤并农村教学网点69个,精简教职工592人。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制和听证会制。粮食企业进行了企业产权、职工身份“双置换”。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县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124人。有普通中学32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招生22060人,在校学生63553人:小学324所,招生19164人,在校学生8258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改造学校危房15791平方米,新建校舍11651平方米。引进社会资金5000万元,建成都昌三中。"普九”教育通过验收。高考录取人数3200余人,占九江市1/5,清华、北大等10所全国名牌大学均有录取。中考成绩全市第二。完成464名民师选招,民办教师成为历史。对18所乡镇所辖中小学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4所公办高中择校生实行“三限”政策。动工建设阳储山电视差转台、县城广播电视信息网、都昌文化艺术中心。24个乡镇都开通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100%。有卫生医疗机构30个,病床930张,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开通“120”专用急救车。皮防大楼、血防大楼竣工使用。实施了“血吸虫综合治理”项目和“结核病防治日本援助”项目。建立县、乡、村三组疫情网络系统,实现疫情信息网上传输。在全县组织了防保机构。农村中医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县。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市失业人员就业1457人。为13903名城镇低保对象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按时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800万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40.49万元。新建全省县级一流社会福利中心1座。率先在江西省开展农村社会救助,创建省级文明县城通过验收。
  (刘炳荣)
  湖口县
  【概况】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辖5镇、7乡、2场。总面积669.33平方千米,其中县城面积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8万公顷,林地面积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5%。总人口27.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5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88‰。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117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51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0870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2.7596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2.3185亿元,增长36.4%。主要工业产品有民用钢质船舶6744综合吨、水泥4.47万吨、食用植物油2990吨、中成药191吨、玻璃制品26730吨、啤酒6293吨。农业总产值3.8761亿元,增长7.7%。主要农产品有粮食64501吨、棉花5299吨、油料13193吨、水产品25234吨。地方财政收入0.8376亿元,同比增长25%,支出1.458亿元,同比减少3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比上年增加3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增收259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8.1569亿元, 增长19.7%。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2003年,湖口县政府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信贷、招商引资等各方面向农业产业化倾斜。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2111”工程,按照“城郊型”农业发展要求,突出发展水产、水果、蔬菜、水禽和苗木花卉五大特色产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56个,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1亿元,产业化基地达到2.6万公顷,全县5万农户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其中,各类加工型龙头企业24个,固定资产总值9100万元,带动农户4.5万户,带动农产品销售1.16亿元;流通服务型龙头企业18个,联系农户2.1万户,农产品销售1272万元;基地辐射型龙头企业14个,产品销售3120万元。全县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500万元,户均增收100元。初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有:以省级龙头企业县油化厂为龙头的油菜籽产业化,以糟鱼厂为龙头的水产产业化,以无核柿加工厂为龙头的无核柿产业化。湖口县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抓好农产品基地标准化建设,有8个无公害生产基地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定,面积合计2400公顷。并申报1个绿色食品品牌一“搏浪”牌系列食用油、2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一湖口螃蟹和湖口鳞鱼。
  【县城规划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县政府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县城双钟镇进行重新规划,在航拍航测基础上,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将县城范围从20平方千米扩大到30平方千米。规划提出“三大组团”构想:把台山片区确定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把老城区建设为独特风味的旅游休闲中心;把柘矶片区确定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中心。2003年,县城基础设施投入5600万元,新增道路面积6.98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面积1.84万平方米,新增给排水管道7.88千米,新增路灯220盏,新增公共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县城人口从4万余人增至6万人。2003年,县城建设完成迎宾路、站前路、台山大道、交通环岛、石钟山大道延伸、教育南路、建设路、解放路8条街道的建设和改造,完成纵横交错的城区交通网络,并建立“二级环卫”服务体系。2003年,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200万元,建成休闲园地一一凤鸣园,并于7月1日正式开放。
  【县乡公路改造跃上新台阶】2003年,湖口县把公路建设作为政府工作重点。通过努力,争取国家公路建设资金21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乡级水泥路改造工程,改造乡级公路10条,共74千米;实施村级公路通达工程,建设村级公路33条,66千米。建设项目、建设里程、建设资金三项指标超过前10年的总和。完善路网结构,延伸通达深度。不仅规模大、周期短,而且质量好。
  【抗旱斗争夺取胜利】2003年,湖口县遭遇百年未遇大旱,并持续高温,7月下旬,平均日蒸发量为9.94毫米,最高日蒸发量为11.6毫米,年降雨量仅有304毫米,比2002年少50%。 全县受旱面积达1.2万公顷,因旱缺水未插二晚面积达1400公顷,全县近3000公顷果园严重受旱,1000多公顷无核柿挂果全部脱落。全县干涸山塘4200座。有5780人、3991头牲畜因旱情而产生饮水困难。
  湖口县人民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掀起几十年来空前规模的抗旱斗争。县、乡、村组织1000人抗旱工作组,派出3支工作小分队(抗旱设施维修技术小分队,救灾、防虫、防火督査小分队,人工增雨小分队)。8月初,县城各机关单位由领导带头,送钱送物到挂乡包村点,帮助第一线解决抗旱斗争中的实际困难。县直及驻县各单位共捐资12.85万元。8月5日,人工增雨打响第一炮,发射28枚炮弹,增雨受益面积覆盖两个乡共13个村。各乡、镇、场修复灌渠40余千米,修复固定提灌站16台(套),投入抗旱机械1000台(套),投入劳力8万余人次,抗旱用油460吨,用电4.8万千瓦小时,投入抗旱资金300万元。抗旱有效益的面积达到4000多公顷。
  【抢救文化遗产青阳腔】2003年,湖口县政府釆取三大措施,抢救古老的文化遗产青阳腔。一是政府承建青阳腔艺术陈列馆;二是以传统剧种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三是成立青阳腔专业剧团。
  青阳腔形成于明嘉靖年间,其格调高亢委婉,雅俗共赏。它与赣剧、清戏、徽剧、黄梅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1956年,戏剧史专家黄芝冈等人在湖口发现明代青阳腔遗响一一高腔,其地“乡乡村村都有青阳腔业余班社,其势炽热,如火如荼”。2000年,国家文化部因此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由于湖口高腔只限于口传身授,近年来,艺人年龄老化,各种手抄剧本在逐步散失损毁,青阳腔面临失传。经过大规模的抢救挖掘,湖口县已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曲牌448个,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音响资料110多个小时。业余演出剧照及各类资料照片1000余幅,脸谱46个。2003年10月,在海外侨胞江西之行(九江)恳谈会上,首演湖口县青阳腔剧目《园月桥》选段,获得了一致好评。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湖口县精心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运动,采取“政府引、干部带、群众跟”的工作方法,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热潮。2003年全县已形成各种健身网点100余个,全民健身广场3处。全县参加体育锻炼的队伍不断壮大,健身的项目也不断丰富。每天晨曦微露,石钟山前、双钟堤上、凤鸣园边、石钟广场旁,随处可见强身健体,呼吸清新空气的人们。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参加人数达5000人以上,参赛单位达27家,参赛人数先后共达8万余人次,覆盖老、中、青、少、幼等人群,涉及项目体操、射击、门球、篮球、跳绳、幼儿拍球、环城长跑等17个项目,极大调动了全县群众参加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农村则借助传统节日,依托共青团、工会、妇联以及农民体育协会等,积极开展游龙、舞狮、篮球、象棋、游泳、秧歌等健身活动,形成了全民参加健身的良好的局面。
  2003年,湖口县全民健身运动荣获国家体育总局表彰,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湖口赛区)获省政府“最佳政府组织奖”。
  (王显道)
  彭泽县
  【概况】位于江西北部,辖10镇、3乡,总面积1544.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总人口34.66万人,非农业人口4.8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8‰。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2.91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15.6%。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10万吨、棉纱0.7万吨、型砂100万吨、食用植物油1万吨。农业总产值8.86亿元,增长28.5%。主要农产品有:棉花1.7万吨、稻谷1万吨、油菜籽2.3万吨、水产品2.6万吨。特色产品有彭泽鲫、彭泽银鱼、中华绒毛蟹、东升豚等,其中“芦花”牌彭泽鲫获“江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并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财政收入0.8672亿元,增长22%,支出1.8亿元,增长一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0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增长16.2%。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9.37亿元,增长11.8%。2003年,彭泽县获“江西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江西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县”称号。
  【江西兰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彭泽水泥生产厂正式动工】公司选址龙城镇雪山洼,计划分两期投资8.4亿元,建成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第一期工程于12月28日正式动工,规模为5000吨/日,投资4.2亿元。已征用土地20公顷。县财政投资100多万元的厂区外接公路长800米、宽24米,路基已基本建成。一期工程预计2004年底投入生产。
  【芙蓉农场综合开发两用田】农场整个国有土于内有耕地833公顷,是上世纪70年代由滨湖滩涂围垦而成的,地势低洼,几乎年年受涝,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根据国家农垦办农业综合开发对三水开发县的要求,县委、县政府确定芙蓉国有号为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土地综合治理,修建路、桥、涵、闸、电,着力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埒内十年九不收最低洼的200公顷地规模开发为两用田,做到“灌水能养,放水能种”,提高土地综合效益。至年底,好内200公顷两用田全部被当地和部分福建、浙江、都昌等地经营者承包经营。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明显提高。
  【加强对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桃红岭位于县域中部,总面积125000公顷。1987年省政府在此建立"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主要工程有:保护工程,包括梅花鹿栖息地恢复、防虫林带建设等;科研建设工程,包括建立核心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固定样方、购置科研设备、支持课题研究等;宣传教育工程,包括建立宣教培训中心、建立宣传牌等;基础设施工程,包括保护区管理局局址建设及保护站、生态监测站、气象站、核心区太阳能发电站建设等。至2003年底,区内梅花鹿种群数量已由建区前的不足60头,发展到近400头,成为世界梅花鹿华南亚种野生种群最大的分布区。保护区内已査明的鸟类140种,隶属16目36科;兽类42种,隶属7目16科,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2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昆虫484种,隶属11目90科388属;高等植物664种,隶属153科415属。
  【江西华孚纺织公司三期工程完工】公司在完成2万锭技改后,2003年1月又动工兴建三期工程,投资总额1.5亿元,规模3万纱锭,厂房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年底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三期工程投产后,可加工棉花0.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税收1500万元,创汇1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000个。
  【湖牛公路彭泽段全线贯通】湖牛公路西起湖口,东迄牛矶,是一条贯穿彭泽的二级公路,境内全长45.3公里。由于原柏油路面大面积损坏,2003年对公路进行改造。总投资4500万元,改造后为水泥路面,路面宽9米,路肩宽1.2米。于2003年12月31日完工通车。【江西原野食品有限公司龙头作用明显】公司于2003年8月动工兴建,是一家以蔬菜脱水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投资1000万元,一期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年加工新鲜蔬菜12000吨,可生产1000吨干菜和300吨腌菜,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公司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产品全部出口东南亚地区。公司通过“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在太平关乡发展油冬儿种植基地200公顷,雪里红种植基地67公顷,包菜种植基地33公顷,带动蔬菜种植户2000余户。公司的建成投产直接带动彭泽县优质蔬菜基地建设,改变过去蔬菜产业只出售初级产品的历史,推动蔬菜产业的大幅度发展。
  【渊明湖公园初露雏形】公园位于县城西南部,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拓宽陆地面积8万平方米。公园总体规划依托自然景观,合理利用周边山地,分成中心广场、思渊广场、健身长廊、观湖长廊等八个休闲、娱乐、观湖等场所,配置庭院灯、礼花灯、柱灯、草坪灯等灯饰,突出亮化效果,夜间景色层次丰富。公园9月2日动工,到年底完成投资300万元,健身长廊、思渊广场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中心广场、观湖长廊、环湖公路等景点正在紧张施工,预计整个工程于2004年6月全部完工。
  【钓鱼台小区建成交付使用】小区坐落在县城西北部,渊明湖畔,是政府的民心工程。工程总投资2650万元,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19栋,住宅380套,居住人口1400人,并设有商业用房等配套设施。小区沿湖牛公路为商住楼,住宅底层为商业店面。小区绿化布局以面上绿化为主,带状绿化为纽带,点上绿化为点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小区亮化采取高杆灯、五彩灯及庭院灯相结合的方式。整个居住环境优雅。工程于2002年2月动工,2003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
  (周骥)
  星子县
  【概况】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东南,辖7镇、3乡、1个林场、1个管理处,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88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7%。总人口2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14‰。2003年,星子县按照市委“一二三四朝前奔”总体思路,在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一个中心(招商引资),三个重点(休闲旅游、工业园区、新城区建设)”,经济和社会取得新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1亿元,同比增长15.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7.69%;第二产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17.12%;第三产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22.87%。工业总产值7.33亿元,增长8.8%,主要工业产品有微电机、金属切割机床、汽车配件、纺织品、船舶、非金属矿产等。农业总产值3.32亿元,增长3.7%。主要农产品有稻谷4.4万吨、棉花1271吨、油料4135吨、肉类5303吨、家禽56.18万只、水产品2.15万吨。财政总收入6827.3万元,同比增长31.3%,地方财政收入0.5305亿元,同比增长29.5%,两项指标增幅均列全省第二。支出1.力亿元,同比增长一1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02元,同比增加25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5.0284亿元,增长30.18%。
  【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成绩突出】精减乡镇内设机构20个,精减率达28.6%;事业站所31个,精减率达33.7%;行政村19个,精减率达21%;村小组268个,精减率达25%;清退涉农违规收费73.39万元。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贫困乡镇中小学“一费制”、村级报刊征订限额制、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四项农民减负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一事一议”和“两工”的使用管理,建立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全县农户平均减负率巩固在53.8%,达到了上级规定的户户减负10%以上的要求,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验收中获得惟一满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给予了报道。
  【招商引资不断升温】全力营造招商氛围,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部门工作和选拔锻炼干部的主要工作指标,月月通报,季季调度,半年督査,年终考核。成立经济110和经济投诉中心,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95个,实际引进项目148个,签约资金18.5亿元。九江银星造船有限公司、天沐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招商项目发展迅速,温泉开发成为海内外客商争相投资的热点。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2万公顷,其中稻谷播种面积0.9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5.27万吨,其中稻谷4.4万吨。努力提高传统农业优质率、商品率,实行良种良法,发展订单农业。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33公顷,“金边瑞香”列为全省扶持的产业化示范项目。早熟梨面积533公顷,为全省8个早熟梨种植重点县之一。兴起了一批具有星子特色的生态农庄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陶源山庄、陶林山庄、中堂山庄为代表的近50家生态农庄和蓼华狮头鹅、沙湖山肉牛、泽泉杂交鸭等养殖基地日益壮大。庐山旅游食品公司被列为全市14个市级龙头企业之一,创立了“馋妹”系列果蔬糕、“名湖仙”系列杂交野鸭加工制品等绿色品牌。
  (叶传光黄国华)
  【工业品质不断提升】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8.8%,上交税收增长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增长27.5%,销售收入增长26.5%,上交税收增长27.6%。石材、机电、汽配、纺织等重点产业实力增强,兴起了星盛、盛鸿、江微、磊鑫、陶鑫釉料、琛康、凤凰、晨光等骨干企业。银星造船公司完成两条造船生产线的建设,年造船能力达3.5万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金鹿石材城有73家企业进园。温泉、横塘、华林石材工业小区初具规模。全县15家企业产品出口国外,3家企业获得产品自营出口权,创汇180万美元。
  【旅游发展活力强劲】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依托环庐山南山公路,着力构建环庐山百里休闲旅游走廊战略。围绕“一条走廊、十大景区、百家宾馆、千幢别墅、万张床位、十万就业、百万游客、千万税收、亿元产值”总体发展目标,加大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和促销力度,温泉旅游度假、秀峰、观音桥、太乙村、桃花源、白鹿洞书院等十大景区联动开发,与宁波天地、北京金飞等签订了一批招商项目,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成立温泉旅游度假村管委会,编制完成《温泉旅游度假区3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天沐温泉度假村迅速成为全省知名景点,经营形势喜人。2003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47万人次,境外游客3350人次,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9.2%。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完成县城新区规划,县城规划面积扩大6.8平方千米。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星光大道路面、下水道和南康大道西延路路基工程,改造了紫阳南路、锦岗路,柳絮北路步行街、庐阳商城、白鹿商城也正在建设之中。新增城市道路4400余平方米,新增排水管网近3000米。出台并施行《星子县城区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星子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城市管理规章,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完善交通标志,增开城市公交线路,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整治县城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施新一轮乡镇财政包干体制,实行部门综合预算,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统发。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办证5187件,办结4161.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达8850万元,比上年增加1965万元。完善会计中心核算制度,全县137个行政事业单位全部进入中心,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定机关单位福利、补助、津贴、车辆费用、公务接待费用、领导干部通讯费用等限额标准,严格支出审核审批制度,査堵违规支出560笔,金额374万元。启动政府采购中心,全年大宗采购活动37次,节约资金34万元。全面推行乡镇“零户统管”和“村账乡代管”。
  【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配合庐山环南山公路建设。星子段工程如期开工,进展顺利。积极争取省市支持,二期工程勘探设计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改造和“村通”工作在省、市名列前茅,钱蚌、关斜、大蓼、南华、温华5条县乡公路改造完成投资3130万元,路面工程53.5千米。"村通”投资达600万元,完成“村通”公路总里程44千米。
  德安县
  【概况】德安县位于九江市中部,区位优势明显,自古有“赣北通衢”之称,105、316国道及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历史悠久,公元927年改名为德安,沿用至今。辖4镇、9乡、2场,总面积937.4平方千米,总人口16.06万人。2003年,德安县GDP总值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28.4%,占GDP的比重达到54.1%;第三产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19.3%,占GDP的比重达到23.5%。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增长232.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亿元,增长4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5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8120万元,增长35.1%,增幅居全省首位。宝塔工业园入园项目51个,到位资金6.4亿元。工业用电量1.2亿千瓦小时,增长31.6%。2003年,德安县荣获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第一名、财政收入第一名、招商引资第一名、工业园建设第二名、民营经济第三名,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外贸出口创汇、工业生产、安全生产先进县十项市级荣誉。荣获全省工业项目引进省外资金超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500万美元、水利建设、两基复査年检、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五项省级荣誉。2003年侬业总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5.2%。主要农产品有粮食3.02万吨、棉花4244吨、油料4277吨、水产品2956吨、猪肉424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79元,净增257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中居民储蓄达7.87亿元。移动电话用户1.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万户,“小灵通”用户4000户,普及率均居全市前列。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电磁离合器项目列为国家科技计划,6项成果获省优奖,“江西省21世纪科普致富示范村现场会”在德安县召开。义务教育、成人教育成绩突出,在全省“两基”教育复査年检中进入前两名,高考万人上线率列全市第一。民办教育异军突起,现有民办教育机构18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全省优质服务县”验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
  【着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牢固树立“工业园就是新德安,新德安就是工业园”的共识,举全县之力发展工业园。科学定位产业发展,以纺织、服装、电子产业为工业园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引资举措,加快项目入园步伐。实施压担子、排位子、亮牌子、管帽子“四子”措施促招商,全县组建26个招商团,责任到人,严格奖惩,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工业园区出现了“土地平整到哪里,路修到哪里,项目布点就跟进到哪里”的喜人局面,平均10天就有1个超100万元的项目入园。纺织、服装、电子及其配套产业占在建项目的82%,其中,纺织纱锭规模达16万锭,电子企业6家、年产电子温控器1000万只,服装企业10家、年产服装2000万件。
  【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牢固树立“能招商是真本领,上项目是硬政绩”的理念,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狠抓新上项目建设,以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决心,积极走出去,与各地客商广泛联系。对外来客商十里相迎、百里相送、千里相邀。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共引进项目126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41个。利用外资1584万美元。吸引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办厂。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全方位激活本地民间资金办工业,基本形成轻纺、建材、化工三大民营产业。2003年新增民营企业121家,投入4.2亿元,注册资金8000万元,从业人员1.68万人。
  【企业改制取得成效】坚定实施“国退民进”战略。通过市场公开拍卖方式,以转换产权为目标,大力推进国有工业、流通、乡镇、二轻企业改制。县棉纺厂产权出让通过竞价,由最初800万元底价最终拍卖到1250万元;萤石公司经营权公开竞价拍卖,拍卖达1700万元,高出原850万元底价1倍。改制企业基本做到边生产、边改制,平稳过渡。流通企业克服人员多、包袱重的难题,积极嫁接民资,灵活运作现有资产,基本完成产权和机制改革。丰林医材、丰林医保、林泉钙厂、车桥造纸厂等乡镇企业通过产权置换正在走向新生。妥善安置职工4000余人,盘活资产3亿元。
  【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全面完成】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均减负20.09元,减负率26.6%。乡(镇)内设行政机构减少39个,精简60%;行政村由102个调整到81个,撤并21%。按照优化、高效的原则调整教育布局和精简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调整面达30%;村级补助、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及危房改造资金全额拨付到位。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改造里程从来没有这么长,群众修路的积极性从来没有这么高,乡村修路的决心和干劲从来没有这么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从来没有这么强”的可喜局面。共新铺水泥路、油路和改造村级公路100千米。创新水利建设机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管好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鼓励民间资金兴建小型水利工程,新(扩)建小水库和山塘212座,共完成土石方111万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07公顷,增加可养水面133公顷。全省水利建设现场会在德安县召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江西卫视新闻分别播出德安“民办公助”修水利的成功做法。
  【县城的品位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市场配置手段,着力解决"城建资金哪里来,旧城拆迁户哪里去,县城个性如何铸造”的难题。一是高度垄断。对土地供应实行宏观调控,破解投入难题,始终保持土地增值。全年土地纯收益突破200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二是依法规范。义峰路两侧土地平均每公顷拍卖价高达1050多万元,黄金地带每公顷更达2250万元,创德安土地拍卖价新高。三是阳光操作。经营性土地一律挂牌交易,公开拍卖,杜绝腐败现象。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市场运作机制,城市综合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沉淀资产得到有效盘活,赣北建材大市场、石油大楼等停工多年的“烂尾楼”重新启动建设。四是打造亮点。全力推进“十大工程”,文化影视中心、文化体育广场、时代商城、德安宾馆、一中教学楼、二中体育场、义峰路美化亮化、赣北建材大市场、公安指挥中心、工业园1.27千米水泥大道等工程的完工,使县城面貌有了看得见的变化,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4~6月,在"非典”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德安县沉着应对,精心部署,科学指挥,实施“抓宣传、抓劝阻、抓堵源、抓隔离、抓排査”的“五抓”举措,做到领导靠前指挥到位,干部责任包干到位,督促检査指导到位。德安县预防"非典”工作代表江西省接受国家级检査,得到好评。所有乡镇卫生院防“非典”工作进入全国联网。“非典”过后,德安县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的县疾病控制中心正在积极筹建,投入800万元新建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已经启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活力显现】通过强化措施,特色种养业获得较大发展。蔬菜面积达1333.4公顷,其中大棚蔬菜200公顷;花卉苗木333公顷,新增133公顷;药材面积达333公顷。小山竹、早熟梨共发展到4000多公顷。禽类饲养量160万羽,其中规模化蛋鸡养殖120万羽;生猪出栏5.2万头。德白路沿线、宝塔乡罗岭至杨桥、磨溪十里蔬菜示范带三个高效农业示范带已形成规模。河东花卉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磨溪、宝塔乡被授予“江西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牛角湾被授予“江西省无公害水产基地”。
  (尚学华)永修县
  【槪况】位于江西北部,介于北纬28°53'〜29°21'、东经115°22'〜116°16'之间。辖10个镇、4个乡、2个管委会、2个垦殖场、2个企业集团,总面积20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5万公倾,森林覆盖率26%。总人口36.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2万人。有壮、回、黎族等21个少数民族5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5‰。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23.7%、18.0%。农业总产值8.45亿元,增长5.6%。主要农产品有稻谷13.47万吨,棉花7684吨,油菜籽、花生、芝麻1.23万吨,水产品3.002万吨。工业总产值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县属工业产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9.9%。主要工业产品有:有机硅系列产品5.46万吨、机制纸8258吨、水晶89468千克、水泥2万吨。财政总收入1.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9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财政支出2.048亿元,比上年减少13.4%。农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比上年增收216元。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8133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1.9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主要旅游风景点有:云居山风景名胜区、柘林湖风景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主要矿产资源有贫铁高矶矿、石煤、瓷土、矽砂。地方特产有草莓、奈李、柑橘、罗汉菜、大板瓜子、珍珠西红柿、莲藕等。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45亿元,比上年增长5.62%。一是种养业结构优化。种植水稻21333公顷,棉花6733公顷,其他特色农作物4000公顷,生猪存栏7.25万头,家禽存笼123.1万羽,水产养殖6333公顷,渔业总产值超过粮棉产值,达2亿元。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100余家,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通过初审。三是林业效益进一步增强。完成退耕还林2133公顷、国债长防林建设967公顷、中德造林4867公顷。四是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新增双用田433公顷,农业科技(再就业)示范园开始启动。五是“农民贷款,干部担保”活动掀起新高潮,全县800名干部为790户农民担保贷款518.6万元,发展养殖、花卉苗木、果业等项目,有效地破解了农民生产资金不足等难题。
  【招商引资再谱新章】2003年永修县积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抓招商,优化环境安客商。全县共引进内资项目88个,合同内资11.89亿元,实际到位8.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和84%,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开工投产项目80个;引进外资项目8个,合同外资1555万美元,实际到位1251万美元。
  【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为整合旅游资源,2003年永修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一名副县长兼任管委会主任,下设云居山管理处、柘林湖管理处、吴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形成宗教文化、湖光山色、珍稀候鸟旅游“金三角”管理一盘棋的格局。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成旅游项目10个。加大旅游促销力度,"非典”过后,先后10多次在江西省及全国各地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推介活动,促使旅游产业迅速升温,实现了“五一”损失“十一”补,上半年损失下半年补。全年各景区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381.5万元,旅游业综合收入2516万元,直接税收4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03年,永修县狠抓城市改造、交通重点工程、农网改造、水利重点工程、移民建镇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项目之多、施工速度之快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加快城市建设与改造步伐。由外商投资1.4亿元全面实施老城二期改造工程,完成拆迁面积14万平方米,启动蓝天大道建设;投资4500万元完成湖西区主干道改造工程、白莲广场建设工程及高速公路永修入口处的景观工程,新城大道、开发大道的亮化、美化、绿化设施已全面到位,县城市容市貌及城市功能得以根本改观。二是加快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组建永修县公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启动永修至吴城公路、三溪桥至柘林公路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恒丰至公司墩公路建设工程,虬津至麻洲公路全线通车,县乡公路状况明显改善。全年公路建设投资956.3万元,其中农村公路投入870万元,创永修县历史最高纪录。三是农网改造取得实效。农村电价大幅度下降,全县农村电价每度均降至0.6元以下,实现城乡同价。四是水利重点工程、移民建镇工作取得新进展。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巩固工程和修、潦河疏浚工程,鄱阳湖工程郭东if通过省级验收,移民建镇第四期工程进入全面扫尾阶段。完成河道疏浚抽沙固基120万立方米,加固土于堤险段10千米,完成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维修项目,农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永修县认真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和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实现715人再就业,组织3241人外出务工。成立"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自主创业的下岗职工发放贷款66.7万元。开展农村特困户救助,重新普査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减员提标,规范管理。全县新增社保参保对象1116人,社会化发放率达90%,云山、恒丰企业集团有4500余名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县有6200余名退休职工全额享受退休养老保险金。
  【艾城镇快速崛起】艾城镇位于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西侧,距南昌50千米,316国道、修河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03年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2万余人。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一星火有机硅厂,有江西省八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的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该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先后引资2000余万元,建有占地67公顷的香格里拉公司、九龙湖农业综合开发基地、龙凤湾生态园、奥德丽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江浙茶叶厂等骨干企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艾城镇集镇建设发展迅速,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建有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集贸市场,并实施了一流的亮化工程、路面硬化工程。艾城这座集工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集镇正在赣北大地悄然兴起。
  【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2003年8月,永修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县职业高级中学、县卫生职业学校、县外国语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等校重组,成立县职业教育中心。新组建的县职教中心占地20公顷,位于永修县新城湖东开发区风景如画的白莲湖畔,京九大动脉、昌九高速公路东侧,新城开发大道直达校园,交通十分便利。县教育局融资近100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成现代化综合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使这所有着50年办学历史的校园成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亭台楼阁、设备先进的现代花园式学校。
  永修县职教中心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管理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具备了多功能多渠道办学的实力。学校以爱为校魂,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来思考定位,学校建立健全四项制度:一是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教育制度;二是全封闭、全天候的门岗登记制度,设双班主任加强管理,并在校园范围内安排行政和保安人员24小时值日巡査,实施准军事化管理;三是学生民主评议教师、家长评议学校的制度,强化服务意识,让家长更安心工作,学生更舒心学习;四是推行教师竞争机制,学校聘班主任,班主任和学生共同聘教师,落聘者下岗进修培训。为突出外国语学校的特色,学校聘请外籍教师加强学生口语与听力教学,全力打造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平台。
  县职教中心的成立,实现原有几所学校办学资源的共享,办学优势的互补,具备了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
  (郝卿陈汉铭)
  九江县
  【概况】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依庐山傍长江,辖7镇、5乡、3场、1个开发区,国土总面积873平方千米,总人口3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万人。耕地16107公顷,有林面积15000公顷,水域16113公顷。九江县是江西省第二大产棉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和棉花百强县之一,江西省重点产油县和全国植物油收购先进县、全国杉木用材林基地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是江南淡水鱼养殖基地。城门山有色金属综合性矿床是全国18个大型铜矿山和9大稀散矿床之一,被列为国家特大型铜硫基地。
  九江县交通便捷。凭藉长江黄金水道,江湖水运四通八达,京九大动脉自北向南贯通全境,京九与武九干线在县城庐山站交汇,大型列车编组站一一沙河北站建在县城北郊,105国道和昌九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九瑞、双瑞干道横跨东西。县南庐山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机,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为开放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2003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34.5%;第三产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16.3%。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2.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财政收入9398万元,同比增长23.3%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60元, 同比增加298元,比全省人均多增174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同比增加500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8.8亿元,同比增长0.58%。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全省平均值高出36.7个百分点。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44:25:31,调整为40.4:28.5:31.1,二产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42.9%。实现农业总产值6.61亿元,同比增长12.8%。粮食总产4.55万吨,棉花总产1.01万吨,油料总产1.53万吨,蔬菜12万吨,水果111吨。新商品蔬菜面积333公顷,特种水产养殖467公顷,果园313公顷,苗木607公顷。完成退耕还林1893公顷。农业综合开发由二类县晋升为一类县,农业和农村工作荣获全省先进县称号。
  【实现引资亿元项目零的突破】2003年,九江县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共引进项目103个,协议资金13.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投资3.4亿元的鑫山水泥、投资1.3亿元的华林特殊钢和投资1亿元的宏源纺织项目顺利落户九江县。实现九江县招商引资亿元项目零的突破。
  【民营经济势头强劲】随着国营、集体经济的退出,九江县个私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充满活力。2003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85户、民营企业121家。民营经济上缴税收4200万元,同比增长55.6%,占财政收入的44.7%。
  【九江鑫山水泥厂动工兴建】九江鑫山水泥厂是九江县目前引进的最大的外资企业。总投资3.4亿元人民币。2003年8月正式动工,将建成2条日产2000吨新型旋窑干法水泥生产线。预计2004年7月投产,年产值5亿元,上缴税收3000万元。
  【全国青年男子手球锦标赛在九江县举行】2003年7月26日至8月3日,全国青年男子手球锦标赛在九江县体育馆举行。参加比赛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四川、海军、北京部队10个代表队。经过32场的激烈角逐,北京部队代表队荣膺榜首,广东代表队位居第2。来自江西省及周边地区的万余人次观看了赛事。
  (徐常彬)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4

《九江年鉴2004》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九江年鉴(2004•创刊号)》主要记载2003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为突出《九江年鉴》作为“政府公报性质的时事年刊”的时事性,以“特载”形式收录2004年九江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九江市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相关资料及九江市党政领导关于2003年工作的重要讲话;以“专辑”形式收录2003年全市性的重大活动纪略及副县 级以上领导名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常彬
责任者
郝卿
责任者
陈汉铭
责任者
尚学华
责任者
叶传光
责任者
黄国华
责任者
周骥
责任者
王显道
责任者
刘炳荣
责任者
梁少清
责任者
周建新
责任者
张欢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浔阳区
相关地名
庐山区
相关地名
瑞昌市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
都昌县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星子县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铜岭古矿冶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