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935
颗粒名称: “十一五”期间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分类号: F061.3
页数: 2
摘要: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5年增长1.9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1%,5年增长3.6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6%,5年增长1.3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3%,5年增长2.85倍;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9.4%,5年增长9.3倍。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319户,净增232户,过10亿元企业17户,九江石化突破200亿元,九江钢厂突破100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3‰,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内容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5年增长1.9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1%,5年增长3.6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6%,5年增长1.3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3%,5年增长2.85倍;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9.4%,5年增长9.3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三次产业比由16.8:50.1:33.1调整为9.5:56.2:34.3,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8.2%提高到11.3%,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80.6%提高到88.1%,县级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重由67%提高到80%。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达1.8万户,上缴税收占财政总收入“半壁江山”。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8个百分点。旅游经济主要指标总量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6%,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6%,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三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不断改观特别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按照“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工作重点,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找到一条九江加快赶超新路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04户,净增409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319户,净增232户,过10亿元企业17户,九江石化突破200亿元,九江钢厂突破100亿元。星火有机硅扩改、九江电厂“上大压小”、九江石化、九江钢厂、旭阳雷迪、江铜铅锌冶炼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城镇化率提高到46.5%,尤其是近两年来,投入145.8亿元开工和建成一大批重大项目,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从“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 “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功能对接步伐加快,“大九江”格局已见雏形。县城建设亮点纷呈,集镇功能逐步完善。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建立省级以上无公害、标准化农业基地92个,培育农产品生产基地140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0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350家。完成6640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惠及110万农民,新农村建设连续4年保持全省领先。改造农村危房4066户,移民扶贫搬迁深山区群众3.5万人,35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完成交通设施投资近300亿元,综合交通现代化进程加快。铜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和武吉、彭湖、九瑞高速建成通车,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分别增加到350千米和374千米,高速铁路实现历史性突破。改造316国道、柯龙线修水段等国(省)道277.5千米。新增3000吨级以上泊位12个,新增吞吐能力1280万吨,城西港区3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建成投运。长江二桥开工建设,九江机场顺利复航。九昌樟成品油管线基本建成, “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九江段建成投运。累计完成电网投资34亿元,统调电力装机达218万千瓦,都昌矶山湖、星子大岭、庐山区长岭等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彭泽核电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改造农村公路5400千米,渡改桥73座,完成5 10座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一批中型排涝泵站。基本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宽带。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2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安置职工8万多人,累计发放、补缴“一补三险”20多亿元。非工口六大系统98户国企改革按期完成,农垦系统14户国企改革平稳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鄱阳湖采砂统一管理成效显著。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财政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国资监管和投融资体制,组建一批投融资平台,引进并做大一批金融机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新批外资项目708个,实际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引进内资1171亿元,出口总额达23.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3%上升到8%。新增6对国际友好城市。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分别增长1 2.6%、11.3%、14.7%、18.7%。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四个全覆盖”。历年“两会”上承诺的313件惠民实事基本完成。投资15.4亿元,建设29625套保障性住房,改造棚户区1 15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631万元,惠及6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解决2万余户房产发证历史遗留问题。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不断提升。科技人才事业明显进步,共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专利授权692项,引进外国专家200余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甲型HINI流感、手足口病、血吸虫病等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3‰,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公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 2011

《九江年鉴 2011》

出版者:武汉出版社

《九江年鉴(2011)》主要记载2010年度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相关资料。为突出综合性地方年鉴作为“政府公报性质的时事年刊”的特点,《九江年鉴(2011)》以“特载”形式,收录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讲话与工作报告;同时,在“附录”中收录了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发布的有关重要文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