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894
颗粒名称: 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01
页数: 2
摘要: 九江境内,商代出现侯国,春秋战国出现邑,汉初正式建县,东晋先后设郡、州,元代设路,明清设府,民国先后设道、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立分区、专区、地区、设区市等行政建制。
关键词: 地理沿革 政区沿革

内容

九江境内,商代出现侯国,春秋战国出现邑,汉初正式建县,东晋先后设郡、州,元代设路,明清设府,民国先后设道、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立分区、专区、地区、设区市等行政建制。
  先秦时期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
  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修河上游,所辖范围大致为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一带;武王克商后,除艾侯国,设艾监。春秋后期至战国期间,在分封诸侯国之外,出现了县邑,江西境内有番(p6)、艾邑,其中艾邑辖区范围大致与艾侯国、艾监相等。
  秦汉时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以其地设3郡,其中九江郡辖区范围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设豫章郡,治南昌;领县十八,九江境内有五,依次为:第三彭泽(治今彭泽西南,包括湖口、彭泽、都昌及安徽东流一部);第五历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区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铜鼓2县);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东,包括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5县);第十六鄡阳(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县和鄱阳县各一部)。同时,设立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其江南辖区一部在今九江境内。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设建昌县。中平年间(184 -189),分艾县置西平县;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吴(今奉新)2县。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设西安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九江境地属吴;各县分属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吴、西安、彭泽)、鄱阳(鄡阳、历陵)、庐江(寻阳)4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西安县为豫章县。元康元年( 291),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10郡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兴元年( 304),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治寻阳县(江北),属江州。
  东晋咸和年间( 326 - 334),先后将寻阳郡治、寻阳县治由江北迁至柴桑;咸康六年( 340),又将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寻阳。至此,州、郡、县三级政权同治寻阳。义熙八年( 412),寻阳郡改名为江州郡;省寻阳县,并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废鄡阳,并入彭泽县。元嘉元年( 424),废历陵,并人柴桑县;二年(425),废海昏,并入建昌县。梁太清二年( 548),分彭泽置太原侨郡,辖晋阳、和城、天水3侨县及彭泽;分柴桑置汝南侨县;寻阳郡治迁入湓城(今九江市区)。太平二年( 557),分江州为二,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太原、高唐、齐昌、新蔡4侨郡。陈永定三年(559),置豫宁郡,治豫宁县,辖艾、建昌、永修、新吴、豫宁5县。天嘉六年(565),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唐五代时期隋开皇三年(583),彭泽易名龙城县。九年( 589),废除梁、陈二代所设的侨郡、侨县:废太原郡,并晋阳、和城、天水、彭泽4县为龙城县;废豫宁郡,并永修、豫宁、新吴、艾4县入建昌;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2县立寻阳县;十八年(598),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龙城复名彭泽县。大业二年( 606),废州设郡,形成郡、县两级行政建制;废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为彭城县,随后又改为湓城县。三年( 607),江州郡改为九江郡;复设豫宁县。 唐初,江西地区属江南道。武德四年( 621),分湓城置浔阳县;废郡复州,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3县。五年( 622),分湓城县置楚城县;割鄱阳县雁子桥之南境置都昌县;复置西平县,与豫宁县并存;设置浩州,辖彭泽、都昌、乐城、广晋4县;复置永修县;析建昌设龙安县(今安义境内);八年(625),废浩州,省乐城并入彭泽县;废湓城入浔阳县。贞观八年( 634),废楚城并浔阳县。永淳元年( 682),析建昌复设新吴县。长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 710),改武宁为豫宁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辖洪、饶、虔、吉、江、袁、信、信、抚8州、37县,其中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3县。天宝元年( 742),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确立州、县两级建制,改浔阳郡为江州。宝应元年( 762),豫宁复名武宁县。贞元十六年( 800)分武宁建分宁县。
  五代南唐顺义七年(927),升蒲塘场为德安县。升元元年( 937),析建昌、武宁、奉新置靖安县;二年(938;一说为保大中),升湖口戍为湖口县。三年( 939),江州设奉化军;升赤乌场为瑞昌县;改浔阳县为德化县。
  宋元时期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升星子镇为星子县;七年(982),设南康军,治星子,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天禧四年( 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江州属江南东路,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改分宁县为宁县。开宝八年( 975),江州降为军事;宁县复称分宁县。大观三年( 1109),江州升为望郡。
  南宋绍兴二年( 1132),江州改属江南西路;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属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属南康军;分宁、武宁属洪州。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饶,信4州为江州路。四年(1130).升分宁县为义宁军。隆兴元年( 1163),废义宁军,复为分宁县。
  元代行省下设路、州、县。至元十二年( 1275),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1276),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 1277),罢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军为南康路,辖县未变;十六年( 1279),江州路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 1285)复隶江西行省;二十三年( 1286),于武宁县置宁州,辖分宁、武宁2县。元贞元年(1295),升建昌为州,属南康路。大德八年( 1304),升分宁县为宁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次年改称南康府。
  明清时期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宁州为县;九年( 1376),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3府;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宁县、武宁则属南昌府,弘治十六年( 1503),复升宁县为宁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义县,隶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仍承明制。嘉庆六年( 1801),改宁州为义宁州。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利后,清复原制。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1914年,全省设4道,辖81县,其中浔阳道辖20县。同年,为避免道、县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义宁为修水县、建昌为永修县。1926年废道,各县均直属省政府。1927年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撤销,并入九江县。
  1932年以后,江西省设行政区,其区划变更频繁,数量时有增减。以1935年全省设8个行政区为例,今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关系为:武宁、修水、永修属第一行政区;都昌、彭泽、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属第五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九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靖安7县;同时设立九江市,直属省政府管辖。9月11日,经省政府调整,将修水、彭泽、湖口、都昌4县分别从袁州(宜春)、饶州(上饶)分区划归九江,把靖安县从九江划归南昌分区,同时将省辖九江市降为县级市,并归九江分区管辖。至此,九江分区形成管辖10县1市的行政建制规模。1953年7月,成立庐山特别区人民政府,由省政府委托九江分区代管。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设立九江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辖浔阳、庐山、郊区3区。1983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九江地区行政公署,成立九江市,将原九江地区所辖10县归属九江市管辖,实行市管县新体制。1984年5月,成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省政府派出的副地级机构,委托九江市政府代管。198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瑞昌县,设立瑞昌市,为省辖县级市,由九江市代管。1992年5月,成立江西省共青城开放开发区;7月,成立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10月,共青城行政级别升为省管副地级机构,由九江市代管。至2009年底,九江市管辖10县(修水县、武宁县、永修县、德安县、九江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2区(浔阳区、庐山区);代管1个省辖县级市(瑞昌市)、2个省管副地厅级局委(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江西省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直管2个正县处级局委(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九江市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10年1 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4728763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九江市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 2011

《九江年鉴 2011》

出版者:武汉出版社

《九江年鉴(2011)》主要记载2010年度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相关资料。为突出综合性地方年鉴作为“政府公报性质的时事年刊”的特点,《九江年鉴(2011)》以“特载”形式,收录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讲话与工作报告;同时,在“附录”中收录了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发布的有关重要文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