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5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行政区划
分类号: F291
页数: 9
摘要: 乡社都图古时,都昌县政区设置,多以县统乡,乡统都。都图制肇始明代,延续至清末,成为宗制。社为乡都间劝农组织,图乃田赋督缴组织。全县曾划分48都,以县城东郊为起点,由西向东,环行依次编列,但时有变动。宋太平兴国年间,全县设16乡,后改为11乡。明洪武十四年,全县置10乡64都。永乐十年,置10乡41都,划为52图,另析柴棚、左蠡2镇为2厢,县城城区为5坊。县城领5坊又以坊为单位分为市一图、市二图、市三图、市四图、市五图。宣统间,乃为10乡,下辖481村,另设3镇18市。民国30年6月,调整为321保,3086甲。第一区,含原10区之庚、已两区,领保联9。1958年10月,实行撤区并乡,将55乡(镇)并为14乡、3垦殖场、1县农场。
关键词: 城镇的形成 建设与发展

内容

乡社都图古时,都昌县政区设置,多以县统乡,乡统都。都图制肇始明代,延续至清末,成为宗制。社为乡都间劝农组织,图乃田赋督缴组织。全县曾划分48都,以县城东郊为起点,由西向东,环行依次编列,但时有变动。
  宋太平兴国年间,全县设16乡,后改为11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县置10乡64都。永乐十年(1412年),置10乡41都,划为52图,另析柴棚、左蠡2镇为2厢,县城城区为5坊。
  清代沿袭明制。同治十一年(1872年)'.全县为5坊2厢10乡36社,分48图。县城领5坊又以坊为单位分为市一图、市二图、市三图、市四图、市五图。柴棚、左蠡2镇为厢。10乡分别为汇泽乡:领大宁、永安、清平、西、下5社;新城乡:领吉阳、名池、东3社,孝行乡:领檀湖、彭付、原午3社;长宁乡:领付黄、常港、勾龙、源余、棘池5社;黄金乡:领白石、胡郎、盐田、大田4社;清化乡:领蒉湖、长平、韩田3社;太平乡:领太平、石里、南里、南桥、辅穆5社;白凤乡:领长城、隆会2社;义凤乡:领鹳巢、平阳、平塘3社;桃源乡:领白塔、旧山、小坞3社。
  清咸丰年间,为对抗太平天国军进攻,全县各地置办地方武装练团,以乡为单位编为天干10团,实行军政合一。
  宣统间,乃为10乡,下辖481村,另设3镇18市。
  附:宣统年间官印《都昌县地舆图》(图1-1) [=此处为插图(宣统年间官印《都昌县地舆图》(图1-1))=] [=此处为表格(宣统年间全县乡镇市概况)=] 区乡保甲民国初期,全县行政区划仍袭清制。民国18年(1929年),废都图,改设6区。民国21年9月扩为10区,领102乡。民国23年11月复设6区,领38保联,361保,3703甲。民国25年,改划为4区,领35保联。民国29年,推行新县制,仍为4区,改领34乡1镇、283保。民国30年6月,调整为321保,3086甲。
  第一区,含原10区之庚、已两区,领保联9。民国29年,改领8乡1镇:城区镇、金汤乡、襟带乡、储峰乡、和合乡、六合乡、苏旧乡、白塔乡、维新乡。
  第二区,含原10区之丙、丁、戊区,领保联8,后改领8乡:双峰乡、凤凰乡、丁仙乡、阳储乡、潭湖乡、沙岭乡、皇冈乡、周溪乡。
  第三区,含原10区之甲、乙区,领保联 9,后改领9乡:博爱乡、鼎新乡、南峰乡、新安乡、仁让乡、廉让乡、土塘乡、抗建乡、和平乡。
  第四区,含原10区之癸、壬、辛区,领保联9,后改领9乡:盐田乡、大港乡、南岭乡、中堡乡、文源乡、码矶乡、云峰乡、辛南乡、辛北乡。
  附:民国31年《都昌全县地图》(图1-2) 民国31年,因抗日战争正炽,县府财力不支,将原一、四区并为储云区,二、三区并为鸣凤区,民国32年,又为“便利剿共”,县府将储云、鸣凤区撤销,将原一、二区合并改称濒湖区,三、四区合并改称环山区。民国33年12月,裁撤濒湖区,保留环山区。是年3月,县长曹兆征以单位过多、推行政务深感困难为由,压缩乡级设置,将原35乡(镇),改为17乡(镇),下辖171保,2386甲。民国35年1月,县长向法宜以前项编划未能尽符地理、历史、经济等条件,且间有插花飞嵌,遂将全县乡(镇)改划为30乡(镇),设296保,3043甲。6月,奉省扩大乡镇区划训令,又将全县乡区划扩大,改划为19乡(镇),下辖162保,2173甲。同年8月,环山区裁撤。
  此区划编定后,曾作过局部调整,即将原阳储乡由新划之储山乡改划归双湖乡,双湖乡易名为山湖乡;将原土桥乡由新划之源头乡改划归储山乡,储山乡易名为土塘乡;另将码横乡易名为梅坡乡。全县19乡(镇),编划直至民国38年5月,未有增减。
  [=此处为插图(民国31年《都昌全县地图》(图1-2))=] [=此处为表格(民国55年前至55年乡镇设置对照)=] 区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行政区划变更较为频繁,大致分3个阶段:初期区、乡制,乡辖行政村;1958年推行社(场)制,社(场)辖生产大队,大队下辖生产队;1984年,仍恢复区、乡编制,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
  民国38年5月都昌县人民政府成立。旋即在全县设5个区公所和1个镇公所,各区辖乡仍旧。一区,又名汪墩区,辖襟带、金汤、己立、左蠡4乡,二区,又名徐埠区,辖张蔡、徐埠、梅坡、元辰4乡;三区,又名大田区,辖大田、源头、土塘3乡,四区,又名南峰区,辖南溪、平池、垅3乡;五区,又名三汊港区,辖双凤、山湖、周溪、沙岭4乡;都昌镇,又名城关镇,辖城区镇。
  1950年2月,全县划为9区1镇,88乡4街。12月,以乡农会为基础设乡政府,初划91乡(含街)。1951年增至134乡。7月,鉴于全县人口众多,原编乡数不便于管理,经获准增设15乡,全县遂划为9区1镇148乡。即一区驻汪家墩,辖30乡;二区驻左蠡,辖15乡;三区驻徐家埠,辖22乡;四区驻大田,辖14乡;五区驻土塘,辖16乡;六区驻南峰,辖15乡;七区驻周溪,辖13乡;八区驻三汊港,辖11乡;九区驻大沙,辖12乡。
  1952年4月,增设北山区,称十区,原城关镇改称十一区。1 0月,又增设张岭、双桥区,分别称十一、十二区,原城关镇排为十三区,大田区易名盐田区。各所辖乡略有增加。
  [=此处为表格(1952年都昌县区划概况)=] 1956年4月,区划调整,全县置土塘、徐埠、三汉港、北山4区,辖51乡(镇)。土塘区辖大港、盐田、马涧、化民、杨垅、杭桥、狮山、大岭、双桥、长垅、芗溪、西岸、万户、南峰、黄坡15乡;徐埠区辖徐家埠、官桥、高桥、春桥、平峰、李泗、旧山、双溪、联合、北炎、张岭、得胜、前山、多宝14乡;三汊港区辖西湖、刘金、伏牛、阳峰、周溪、柴棚、沙岭、西源、和合、西田、大沙、竹林12乡;北山区辖北山、七角、南山、茅垅、矶山、东山、枫田、西山、新桥、城关镇10乡(镇)。1957年1.月,又增划左蠡、南峰2区,城关镇划为县直属镇,全县共设55乡(镇)。各区辖乡分别为: 徐埠区:徐埠、高桥、平峰、春桥、官桥、张岭、北炎、联合; 土塘区:长垅、狮山、双桥、杨垅、杭桥、大岭、化民、盐田、大港、狮子、马涧、程浪; 北山区:汪墩、茅垅、七角、枫田、北山、西山、矶山、南山、新桥; 三汊港区:大沙、和合、竹林、西田、周溪、柴棚、沙岭、西源、阳峰、伏牛、刘金、西湖; 南峰区:黄坡、芗溪、万户、西岸、南峰; 左蠡区:旧山、前山、得胜、土目、李泗、双溪、多宝; 县直属乡镇:东山乡、都昌镇。
  1958年10月,实行撤区并乡,将55乡(镇)并为14乡、3垦殖场、1县农场。即大沙乡,由原大沙、和合、竹林、西田4乡并;周溪由原周溪、柴棚、沙岭、西源4乡并;三汊港乡由原阳峰、伏牛、刘金、西湖4乡并;南峰乡由原南峰、黄坡、芗溪、万户、西岸5乡并;双桥乡由原长垅、狮山和双桥乡两个社并;徐埠乡由原徐埠、高桥、平峰、春桥、官桥5乡并;左里乡由原李泗、双溪、多宝、旧山和前山乡1个社并;大港乡由原盐田、大港、狮子3乡并;汪墩乡由原汪墩、茅垅和七角乡1个社并;枫田乡(后称东山乡)由原枫田和东山乡1个社并;北山乡由原北山、西山和七角乡3个社并;城郊乡(后称都昌镇)由原城关镇、矶山、南山乡2个社和北山乡1个社并;张岭乡由原张岭、北炎、联合和程浪乡2个社并;鸣山垦殖场由原马涧和程浪、双桥乡各2个社并;苏山垦殖场由原得胜、土目和双溪、前山乡各1个社并;杨储垦殖场由原新桥和东山乡1个社,另含南山垦殖场,县农场。
  社队 1959年3月,废乡,改称人民公社。至1961年,全县改划为12个人民公社和7个垦殖场。人民公社分别为;都昌镇、东山、大沙、三汉港、周溪、南峰、土塘、双桥、张岭、徐埠、左里、北山;垦殖场分别为;南山、杨储、苏山、鸣山、大港、北庙、矶山。
  1962年,将原12个人民公社7个垦殖场调整为35个人民公社、1个镇和2个垦殖场。分别为:茅铺、三汊港、阳峰、周溪、沙岭、西源、和合、大港、盐田、鸣山、化民、土塘、杭桥、狮山、双桥、芗溪、万户、南峰、徐埠、官桥、春桥、平峰、左里、北炎、张岭、苏山、多宝、东山、北山、西山、七角、汪墩、新桥、南山、矶山人民公社,都昌镇和新妙、武山垦殖场。'1963年2月,将周溪、梅沙、箬堑、棠荫4个生产大队从周溪人民公社划出,另成立渔业公社。
  1968年10月,扩社并队,除西源、鸣山、万户、左里、苏山、多宝、东山、七角外,茅铺、和合并为大沙;三汊港、阳峰并为三汊港;周溪、沙岭、渔业并为周溪;大港、盐田并为大港;化民、土塘、杭桥并为土塘;狮山、双桥并为双桥;南峰、芗溪并为南峰;徐埠、平峰并为徐埠;官桥、春桥并为春桥;北炎、张岭并为张岭;北山、西山并为北山;汪墩、新桥并为汪墩;南山、矶山、都昌镇并为都昌镇。共计21个人民公社;另划新妙、武山2个垦殖场。1972年,又将原南山、矶山从都昌镇划出,增设城郊人民公社,狮山从双桥划出,重设狮山人民公社。
  1973年10月,仍恢复和合、芗溪、化民、杭桥、盐田、阳峰人民公社。1975年12月,撤销城郊人民公社,并入都昌镇人民公社。1982年10月,新妙垦殖场改为新妙人民公社。1983年4月,武山垦殖场改为武山林场;大港公社幸福大队划出,另设红光林场。两场均属县林业局管理。全县遂为30个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恢复乡建置,将原3D个人民公社改为乡镇设置。原东山易名大树,双桥易名中馆。全县设30乡(镇),335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4310个村民小组,38个居民小组。
  [=此处为表格(1989年都昌县乡(镇)村(居)民委员会概况)=]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