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508
颗粒名称:
前言
分类号:
K921
页数:
4
摘要:
前言
关键词:
前言
内容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县境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记述新中国建立40年来的史实。
, 一、本志记事,上限不定,尽可能追溯至县境已知文明史发端,下迄1989年。大事记则记至1990年。
三、本志以文为主,辅以图表、照片。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综说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外,凡38卷1 47章459节。
四、本志对县境四周边界的记述,以江西省测绘局编制之1 975年5月版地图为蓝本,参照建国以来省人民政府及有关上级部门对于都昌与邻县边界划分的历史文献和1989年的实际现状。
五、生人不立传,入传者系籍属都昌有一定贡献或较大社会影响者,外籍在都昌卓有建树者亦有个别收入。立传人物以卒年为序排列。 六、纪年著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采用历史纪年,每节首次出观注以公元纪年。建国后采用公元纪年。本志所称“解放后’’,系指都昌解放以后,即民国38年(1949年)5月12日以后。
七、地名、区划、机构称谓,以记事年代实际使用者为准。
八、本志除引文、序号、历史纪年和习惯用语中数字用汉字表述外,余概用阿拉伯数记述。
九、各项数据以都昌县统计局的统计数字为准,县统计局缺少的,采用历史资料和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
十、本志资料来自各类档案、图书、报刊或有关部门和个人提供的材料,编纂时一般不注明出处。
综说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宋·苏轼都昌北邻彭(泽)湖(口)而列长江之南,西界星子而居庐山之东,东交波阳,南望永修、新建、南昌、余干而傍鄱阳湖烟波浩淼处,峰峦叠秀于绿水上,田园阡陌,凝翠载红,点缀其间。牧童笛晨,渔舟唱晚,古往今来,曾惹得无数骚人墨客驻足忘返。谢灵运、李白、苏轼等著名诗人,都为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庭坚更是赞叹这片土地有如“李成、范宽得意图画。”’ 据考古发掘,公元前一千余年的商代,都昌人的祖先即在这片土地上渔猎耕耘,休养生息。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邬阳。然沧海桑田,随古彭蠡泽南移,千里沃野渐成万顷碧波,古县邬阳遂废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县都昌,于是留下了“沉鄡阳,浮都昌”的故事,代代相传近1370年。
都昌素称鱼米之乡,占县域近一半的浩瀚水域,水产资源可观,仅鱼类达12目25科118个品种,尤盛产鲤、鲫、鳊、鳜、鲢,其它若虾、蟹、蚌、鳖、龟等类水族,亦是应有尽有。1978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在都昌开挖精养鱼池200余公顷,1986年,又在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下,建设精养鱼池1100公顷,开创了由捕捞转向捕养结合的新纪元,使都昌成为盛名于海内的淡水鱼仓。都昌地处中亚热带北部,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造就了水稻、棉花、油菜、芋麻、烟叶、大蒜等农作物生长的天然环境。全县植被丰富,境西北滨湖沙山产蔓荆子,为散风热、清头目之良药,质优名冠全国,以致中医处方常以“都荆子”作蔓荆别称。都昌地下资源也很雄厚,享誉于长江南北之都昌硅砂,蓄量达400亿吨,水涤风磨,天然造化,为精密铸造上乘型砂,1981年被国家定为江南型砂基地。其他矿产,若钨、钼、钒、石煤、瓷土、石英及各色花岗石,蓄量之硕,均可令智者留恋。
娟秀的湖山,悠久的历史,丰盈的物产,孕育了都昌灿烂的鄱阳湖文化,陶铸出都昌一代又一代人杰。晋陶侃,虽居长沙公高位,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仍清廉俭朴,珍时惜物,留下“竹头木屑”典故百世流芳;北宋刘锜,驰骋中原,辱死不南,曾为宋学者以抗金十将之首载入青史;南宋末左丞相江万里,舍生取义,捐躯报国,与其弟子文天祥同令国人崇仰,所语“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更成后世作人警句;元初杜可用,不畏统治者残暴,揭竿而起,成为中国元代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同代陈澔,则以“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圣垂世立教之书,莫先于礼”,弘扬宋理学家、县人黄灏、冯去非等研究成果,皓首释经,闭户课徒,著《礼记集说》,垂名于中国教育家之林。先贤先哲,丰富和推进了都昌的鄱阳湖文化,洗濯出都昌人富贵不尚侈华,贫穷不失礼仪,卑贱不阿权贵,危难不思苟全,争强好胜,豪爽气派的个性特征。都昌人执着搏击之精神,尤其表现在对景德镇瓷业的开发上。自古以来,都昌人筚路蓝缕,从水的世界走向火的王国,至清代,即已形成景德镇“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他们带去鄱阳湖的全部灵气和活力,把拙雅古朴的陶瓷器具,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由此,既创造和繁盛了璀璨的陶瓷文化,又进一步在水与火的血肉交融中锤炼了都昌人鲜明的秉性。
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昌人倔强、奋发的风采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参加农民协会者达10万之众,居全省首,并最早在江西提出武装民众主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后,都昌人不畏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创建红1O军和赣东北(闽浙赣)苏维埃政权,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红军主力北上后,又以绵绵武山为依托,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成为江西保存革命武装最多的县份之一。建国后,都昌人跟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迅跑,发扬敢于打大仗、打硬仗的吃苦精神、拼命精神,历四十载披荆斩棘,硬是凭着锄、锹、扁担、箩筐等简陋工具,先后修筑建造了田民、张岭、大港、长垅等水库255座,有效库容1.54亿立方米;新妙、南溪、周溪、矶山湖等圩堤88座,总长87. 55公里,保护田园30.2万亩;都蔡、都七、三周、都多等公路29条,总长353. 05公里。同时,还绿化了山头,开垦了荒洲,架设了电网,疏浚了港口,卓有成效地改良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优劣互观,利弊相生。鄱阳湖孕育出灿烂的都昌文化,同时也孕育了都昌人饭稻羹鱼、安土重迁的宗法情愫。在二千多年“人不渡”的小农经济环境和意识禁锢下,都昌人凭藉农耕渔猎繁衍子孙,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悠久、深沉的历史遗产,便在现代文明面前顾影自怜。易涝易旱,农业收入不稳;能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山环水绕,交通信息阻塞;加之多年人为障碍,劳务输出减少。而人口的生产,却在建国后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和顽固的宗法观念残余支配下突飞猛长,至80年代,就已是近60万人困守在50余万亩土地上。为着繁荣经济,摆脱窘况,县人民政府在发展都昌工业方面,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并使全县工业总产值由建国时的65.9万元增至1989年的13377.9万元。然而,由于偏僻的地理环境以及小农经济观念不休的纠缠和困扰,都昌人在取得诸多成功的同时,也曾饱尝了离开资源现状和市场效应,不尊重科学,不注重管理的酸涩苦辣,1958年大炼钢铁,1970年兴办“大港工业区”,均因愿望与现实相径异而相继失败,给后人留下深沉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解放了都昌的生产力,四十年湖山面貌一改旧颜,人民收入显著提高,有目共睹,无容置疑。然若作横向比较,都昌人又岂敢沾沾自喜,而不顿生无限紧迫之感。“邬阳演化为都昌,苏子名篇万古长,借得东风润墨砚,今朝胜迹写华章。”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已将被小农经济困扰了多少代的都昌人,推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面前,使之窥见了商品经济的霞光。向新的世界迈出第一步,固然步履艰难,但都昌人向为好胜之人,都昌土并非贫瘠之土,只要勇敢地抛弃那长期背负的落后、沉重的旧意识,发展文化教育,推广科学技术,扬长避短,锐意改革,都昌的鄱阳湖文化史上,必将出现更加绚丽的篇章。
[=此处为空白页=]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