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政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1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主要政务
分类号: D6
页数: 5
摘要: 第三章 主要政务 1986 - 2008年,修水历经7届政府,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决策和县人大决议,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开展工业普查,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加强老区建设 加强对贫困山区的支援和服务,帮助特困乡新建公路39.5千米,新建桥梁15座569延米;完成扶助项目18个,增强特困乡村的内部经济活力。夏秋旱持续70多天,冬旱60多天,年降水量比正常年景减少21. 65%,受旱面积3.53万公顷。全县采取多项增产和抗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农村经济战胜严重旱灾之后增长势头不减。县人民医院新住院部投入使用,中医院正式成立。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顺利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整体减负30%以上。
关键词: 人民政府 政务

内容

第三章 主要政务 1986 - 2008年,修水历经7届政府,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决策和县人大决议,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第一节 第八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1984 -1986) 深化体制改革 按照胡耀邦1984年12月视察修水时作的重要指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工交财贸战线普遍建立和健全经济承包责任制。全面开展工业普查,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加强老区建设 加强对贫困山区的支援和服务,帮助特困乡新建公路39.5千米,新建桥梁15座569延米;完成扶助项目18个,增强特困乡村的内部经济活力。
   战胜严重旱灾 1986年修水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夏秋旱和冬旱。夏秋旱持续70多天,冬旱60多天,年降水量比正常年景减少21. 65%,受旱面积3.53万公顷。全县采取多项增产和抗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农村经济战胜严重旱灾之后增长势头不减。
   夯实发展基础 投资456.6万元,新建或改造公路216.5千米,连通6个乡25个村的公路网络。建成黄庭坚纪念馆和板山电视台,开始修复秋收起义师部旧址。县人民医院新住院部投入使用,中医院正式成立。
   第二节 第九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1987 ~1989)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林业和茶、桑、果园以及水利设施等多项目、多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也得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在漫江乡开展以理顺条块关系、扩大乡级权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工交财贸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县有83户县办国营集体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主抓五大产业开发 狠抓粮油、林业、茶桑、矿产、水电5大系列开发,粮、油、茶、茧、果、猪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大力开展“双增双节” 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在大力发展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的同时,厉行节约,坚决压缩过多的财政支出,大力节俭行政事业费,确保量人为出,收支平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修武110千伏输变电T程竣T运行,山口电站3号机组安装运转,排河岭电站建成发电,南崖电站破土动工。铺设柯龙线油路18千米,修建毛竹山公路。改造县电影院,开通县城自动程控电话,建成调频广播电台和电视卫星接收站。
   维护社会稳定 存1989年政治风波中,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加强治安防范,制止非法游行等事件发生,保持全县局势稳定。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f}j化教育,开展“扫黄”和扫除“六害”,保证全县政治局势、经济局势进一步稳定。
   第三节 第十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1990~1992) 调整产业结构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县桑园面积0. 57万公顷,蚕桑产业跃居全省之首,获全省农业结构调整蚕茧生产先进县。
   深化财税改革 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短收自负、超支不补、节余自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国营企业第二轮承包。
   加强电力建设 总投资510万元的东电西送工程竣T。南崖电站竣工发电,东津电站建设复工。
   开展严打整治 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两劳”回籍人员和违法人员的帮教安置,稳定全县治安大局。
   第四节第十一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1993 ~1997) 实施“主攻工业”战略 大胆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宁红集团、康顺集团、金樱子集团、鼎立集团等企业崛起,宁红、康顺集团列人省级工业预选队,宁红减肥茶、康顺煲评为全省品牌产品。工农业产值之比由1992年3:7转为1997年的7:3,工业成为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和增长点。
   着力培植支柱财源 1997年,县财政收入9056万元,比1992年增加6028万元,开创连续5年增千万、保持6年上台阶局而,财政收入总量和增长速度名列全市前茅。5年共融资1亿余元培植支柱财源,形成蚕桑、茶叶、矿业、水电4大支柱财源和l批骨干企业,全县财政收入50%以上来源于工业企业。
   扩大对外开放力度 先后在北京、南昌等市设立对外办事机构,5年共引进境外资金2913万美元,县外资金3. 26亿元,兴办合资企业ll家。促进劳务输出,常年有10万人外出务T.每年劳务收入达3亿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致力路、水、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柯龙线油路、茶子岗电站、湘竹电站扩容装机、水泥厂扩建、宁红大道、万吨自来水厂、赣北商城、县城沿江路、站前路、夏坑路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改造1批县乡公路。全县36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17个建制镇用电并人大电网,在全市率先开通有线电视。宁红大道全面竣-,两侧开发顺利启动,正式实施县城南移战略。渣津镇等16个乡撤乡建镇,渣津镇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第五节 第十二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1998 - 2002) 全力抗灾救灾 连续战胜1998、1999年的洪涝灾害和2000、2001年的严重旱灾。特别是1998年遭受百年一遇洪水侵袭,倒房5万余问,被淹农作物2. 67万公顷,水利、交通、通讯、电力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特大自然灾害,明确提出“三保一死守”抗灾指导思想,确保151座水库安全度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发展民营经济 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不断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5年引进资金10.2亿元,其中2002年引进资金3. 86亿元。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46. 15%。
   突出工业核心 坚持工业强县扩张工业总量。开工建设修水(宁州)工业园,规划面积213公顷。修水(九江)工业园开始运作,香炉山白钨工业区、四都石材工业区、宁红丝绸城、宁红食品工业城启动或筹建。矿产、水电、茧丝、食品、药材加工5大系列初具规模,2002年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实现税金6300万元,列为全省工业重点县。
   加快城镇建设 投资6000万元建设宁红大桥,改造沿江路,建成沿江路风光带及五杰广场。加快县城南移战略,完成宁红大道、宁红大市场、城南车站及工业大道的建设,县城建成面积由1997年的1.6平方千米增加到4平方干米,县城人口12万。
   深化各项改革 在全市率先开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至2002年底,173户国有集体企业基本完成改制107户,安置职工1 1000余人。成功开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逐步加强,县直单位纳入预算外资金专户收入6. 45亿元;全面实行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制,成立全省首家会计事务管理局,试行乡镇“零户统管”。顺利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整体减负30%以上。有序进行机构改革,1999年开展乡镇机关人员分流工作,清退自聘人员283人,300多名行政人员转岗分流。
   夯实基础设施 5年投资近2亿元,改造、新修公路461.5千米,27个乡镇通油(水泥)路;修清二级公路铺设油路24 千米。农网改造工程投资7000余万元。抱子石电站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郭家滩等10多个水电开发项目正在设计或建设。
   第六节第十三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2003~2006) 发展农业四大产业 蚕桑、茶叶、林业、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县桑园面积0. 62万公顷,成为江西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茶叶种植面积0. 31万公顷,获首届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粮食生产列为国家产粮大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全面启动191个试点自然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i清六改五普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实施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4亿元,新建、改造县乡公路534千米,铺设油(水泥)路292.3千米,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937千米。基本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主攻矿业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9. 36亿元,利税总额7.17亿元,矿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2亿元,税收超2亿元。工业园区面积达236公顷,有入园企业53家。2003 - 2005年连获江西省工业崛起贡献奖,2005年评为江西省工业发展先进县。
   着力实施县城南移战略 武吉高速公路修水境内段动工兴建。着力实施县城南移战略,县城总体规划控制面积扩展到6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达9平方千米。南城新区开发建设面积2.8平方千米,13条城市主干道开通成网,行政中心大楼、市民广场、琴海学校、英才中学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和完工,先后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渣津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三都镇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九江市卫生镇。
   持续推进改革开放 农村税改及其配套改革成效明显,取消征收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取消农民承包土地的“i提五统”,农民实现合同内零负担。扩大“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27个乡镇的“乡财县代管”和360个行政村的“村账乡代理”改革试点,规范财务收支管理。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有序进行,开展清理“吃空饷”专项活动,核减各类“吃空饷”人员168名。成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条龙”集中办理。
   协调发展各项事业 在全市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达61万人,参合率89%。在全市率先为9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被评为全国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举办纪念黄庭坚960周年诞辰系列大型文化活动。
   第七节 第十四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2007~2010) 全面改善基础设施 县城建成面积扩大到16平方千米,县城常住人口增至13万人,先后获国家卫生县城、江西十佳魅力新城、全省江南生态新城等称号,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33%提高到38%。行政村实现水泥路“村村通”,武吉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柯龙公路先后建成(改造)通车,打造出“一纵一横”快捷出境通道。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4.2亿元,建设1238个新农村建设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4.78亿元,基本完成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应急处理。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实行“凡进必考”。县乡财政实行“乡财县代管、村账乡代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流转山林2.3万公顷。争资引资向_』二争取项目734个,资金23. 39亿元;引进内资82.5亿元,利用外资1.19亿美元。
   持续改善民计民生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各项惠农补贴1. 82亿元。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投入移民扶贫资金近5亿元,建设162个移民安置点,安置移民32941人。投入资金8000万元,新、改建农村敬老院27所。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35所乡镇卫生院和287所村卫生所达标建设。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投入资金1. 39亿元,新、改建校舍面积19.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3亿元,建设廉租房835套、公租房108套,改造棚户区6.1万平方米。建设乡镇文化站33所、农家书屋87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丰花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双井之春音乐会被文化部授予群众文化“群星奖”。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13项,其中市级以上48项。中医药事业发展连续4年在全国中医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