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史
分类号: Q1
页数: 2
摘要: 距今约8.5亿年前的元古代拉伸纪以前,境内处于动荡的海盆环境,气候温暖,火山喷发频繁,漫长的元古代接受了厚度逾万米的海相沉积。距今约8.5亿-6.3亿年前的元古代成冰纪,沉积物在晋宁期变质构成结晶基底。强烈的晋宁造山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复式隆起和北东向、东西向两组主要断裂,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广泛分布的九岭斜长花岗岩。距今约4.9亿-4.4亿年的古生代奥陶纪,基底在振荡中再度抬升,沉积了厚度数千米的泥沙质碎屑岩,藻类繁盛,出现鱼类。距今约1.5亿-0.7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壳继续抬升,气候于热,盆地内沉积r厚度数百米的陆相红色沙砾岩,至此第二盖层的建造基本结束,出现胎生哺乳动物。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地质

内容

距今约8.5亿年前的元古代拉伸纪以前,境内处于动荡的海盆环境,气候温暖,火山喷发频繁,漫长的元古代接受了厚度逾万米的海相沉积。
  距今约8.5亿-6.3亿年前的元古代成冰纪,沉积物在晋宁期变质构成结晶基底。强烈的晋宁造山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复式隆起和北东向、东西向两组主要断裂,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广泛分布的九岭斜长花岗岩。
  距今约6.3亿-5.4亿年的元古代埃迪卡拉纪,为滨海或浅海环境,出现多细胞生物,继续接受海相沉积。
  距今约5.4亿-4.9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为海盆环境,早世基底上升,海盆变浅,气候温暖,生命大爆发,沉积富含钼、钒、磷等元素的碳质页岩。中至晚世海盆振荡加深,沉积千余米厚的海相地层。
  距今约4.9亿-4.4亿年的古生代奥陶纪,基底在振荡中再度抬升,沉积了厚度数千米的泥沙质碎屑岩,藻类繁盛,出现鱼类。
  距今约4.4亿-4.2亿年的古生代志留纪,境内上升为陆地,开始遭受剥蚀,裸蕨植物出现。
  距今约4.2亿-3.6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继续遭受剥蚀,到中世才在清水岩西坑一带低洼处接受厚度不大的陆相沉积,出现种子植物和两栖动物。
  距今约3.6亿-3亿年的古生代石炭纪,受淮南运动影响,使清水岩西坑一带沦为近东西向海湾,沉积厚度较小,出现爬行动物。
  距今约3亿-2.5亿年的古生代二叠纪,早世再度成为滨海或沼泽环境,气候温湿,生物大量繁殖。晚世海湾水体在振荡中加深,接受浅海相沉积,发生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2.5亿~2亿年的中生代三叠纪,早世地壳逐步抬升,第一构层建造期结束。中世发生强烈的印支造山运动,海水退出,结束海侵历史,第一盖层和结晶基底褶皱为山脉,出现卵生哺乳动物。
  距今2亿-1.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岩浆活动频繁,生成大量花岗岩体和以香炉山钨矿为代表的丰富矿物。燕山运动在修水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形成渣津、马坳、征村、三都等盆地,出现鸟类。
  距今约1.5亿-0.7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壳继续抬升,气候于热,盆地内沉积r厚度数百米的陆相红色沙砾岩,至此第二盖层的建造基本结束,出现胎生哺乳动物。 距今约7千万年以后的新生代古近纪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的多次作用使县境进一步隆起,以切蚀作用为主的修河水系逐步形成。广大山地和丘陵普遍接受侵蚀和剥蚀,山麓、河谷及低洼处堆积第四系含金松散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内外营力多方面作用,形成修水今日地貌。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