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沿革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3
摘要: 卷以“修水”名县始于民国三年。县域面积4504平方千米,为江西省幅员最广之县。第一节 沿革 1961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修水上奉山背跑马岭、杨家坪、养鸭场等古文化遗址发掘结果证实,在距今5000余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各省皆置都府,义宁州属江西省都督府。二卜一年6月,全省设立13个行政区,修水属第二行政区,专署驻武宁。
关键词: 沿革 地方史

内容

1961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修水上奉山背跑马岭、杨家坪、养鸭场等古文化遗址发掘结果证实,在距今5000余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夏朝,天下分为9州,修水属扬州之域。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天下分封为若干个诸侯国,在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靖安及奉新、安义一部分地区设艾侯国,并建都于龙岗坪(今渣津镇龙坪、水车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沿用商朝分封制度。为加强对江西地区的统治,向江西境内的“雁”地(今余干县)和“艾”地(艾侯国)派驻“监”。
   春秋战国时期为艾邑,周敬王}‘六年(前504)前,属楚。是年,吴国伐楚,艾邑属吴。《左传·哀公二十年》载:“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即指此地。周元王五年(前471),越国灭吴,艾邑属越。周显下三十五年(前334),楚国灭越,艾邑属楚。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艾邑归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分天下36郡,在淮南设九江郡,艾邑属九江郡。
   公元前206年,建立两汉王朝。高帝五年(前202),使人人九江,得数县,艾邑沿旧名,属九江郡。高帝六年(前201),封英布为淮南王(改九江郡为淮南国),设豫章郡,艾属豫章,文字记载时已置艾县。景帝三年(前154),从艾县辖地分设海昏,与艾同属豫章郡。艾县为今修水、铜鼓,海昏为今永修、安义、奉新、武宁。
   公元9年,王莽篡汉,称新莽,托古改制,艾县改为治瀚。
   公元25年,汉光武复国,称东汉,废治翰,复艾县名,属豫章郡。汉灵帝中平年间( 184 -189),增设西平县,治所设今全丰镇塘城,与艾县并存。
   公元199年,魏蜀吴三围鼎立,江西属吴,沿用东汉旧制,艾县属豫章郡。黄武年间( 222 - 228),增设郡县,分新吴、海昏,立西安县,治所设两安里(今义宁镇黄田里),与艾县、西平县并立,同属豫章郡。
   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废魏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太康元年(280)3月,迫吴主孙皓归降,统一全国,改两安县为豫宁县(《晋书》称豫章县,《文献通考》称豫宁县)。与艾、西平县并存,隶属豫章郡。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艾、西平、豫章县属江州管辖。
   公元420年,宋王刘裕废恭帝,代晋称帝,国号宋,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宋、齐、梁时,豫章郡领县十二,艾、西平、豫章县在其辖区内。陈武帝永定三年(559),于豫章县置豫宁郡,领艾、新吴、建昌、豫宁、永修五县,属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隋灭陈统一全国,原豫宁郡所属艾、西平、豫章县废,其辖地均并人建昌,治所设今永修县艾城,属洪州府管辖。炀帝大业三年(607)4月,改州为郡,复于西安里故址立豫章县,属地含今修水、武宁、铜鼓,隶属豫章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高祖武德五年(622),复立西平县,治所设今全丰镇塘城,与豫章县并存,隶属洪州总管府。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宁县,废豫章县,其境归武宁县,县治所西安里。与两平县并存,隶属豫章郡。睿宗景云元年( 710),改武宁县为豫宁县,治所迁今武宁县太清乡甘罗村,与两平县并存,隶属豫章郡。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代宗(李豫)讳,改豫宁县名为武宁县,县治所迁今武宁县玉枕山,与西平县并存,隶属豫章郡。德宗贞元三年(787)西平县废,其辖地划人武宁县。
   德宗贞元l‘五年(799),江南西道观察使李巽应县民邓广支、文靖等请求,上疏朝廷:“窃惟武宁一县所隶者,凡二卜乡,而太清乡甘罗村县治所在焉。西乡趋县,山川修阻,输赋于官,逾三百里。小民往返疲于道路,农桑之业或至荒废。臣等伏见西八乡有常洲亥市居其中,于八乡道里适均,臣请即市建县,西八乡悉隶之,余隶武宁如故。于输赋既便,而榛莽遐旷之处,人迹罕到,有司耳日,近而易周,则于防微杜渐之理,或兼有取焉。事系民生休戚,辄便被宣,静听敕旨。”次年(800)二月奏准,分武宁县西之泰平、安平、高城、奉仙、武宁、崇仁、仁义、西平(简称高、崇、奉、武、仁、两、安、泰)八乡,设分宁县,治所设常洲亥市(今修水县城)。文宗开成三年(838)复立西平县,与分宁县并存,隶属豫章郡。昭宗天祐元年(904),西平、分宁隶属洪州镇南军。
   后周显德七年(960),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北宋,下设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宋初改分宁县为宁县,与西平县并存,同属江南西路洪州镇南军管辖。宋开宝元年(968),西平县废,其领地归入宁县。开宝八年(975),复改宁县为分宁县名,隶属洪州。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因知县陈敏识抗金有功,升分宁县为义宁军,治所仍设常洲亥市,隶属洪州。孝宗隆兴元年(1163)复改义宁军为分宁县,属隆兴总管府。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元初沿用宋制,后实行省、路、府、州、县等级,分宁县属隆兴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隆兴改为龙兴。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县置宁州,辖武宁、分宁两县。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升分宁县为宁州。大德八年(1304),徙州治于常洲亥市,宁州、武宁同属龙兴路。
   公元1368年元灭,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明废省设十三布政司,改路为府,下设州、县两级。龙兴路初为洪都府,后为南昌府。洪武三年(1370),改宁州为宁县,宁州和宁县先后属洪都府、南昌府。弘治卜六年(1503),准巡抚都御史林俊奏,复升宁县为宁州,仍属南昌府。万历五年(1577),于州南75千米处设铜鼓营。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初仿明制,后下设总督,辖一至数省,省以下又分道、府、州、县等级别,宁州属南昌府。嘉庆六年(1801),因镇压县民刘联登起义有功,仁宗赐宁州为义宁州。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一,划出义宁州武乡、崇乡各半个乡,于铜鼓营设立铜鼓抚民厅,由义宁州管辖。
   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各省皆置都府,义宁州属江西省都督府。是年冬,义宁州改名为义宁县。民国二年(1913)7月,铜鼓废厅建县,从此铜鼓正式从义宁县版图中分出。二三年3月1日,避与广西义宁县同名,改称修水县。同年,江西省设巡按使,下设四道,修水县属浔阳道。十五年道废,修水直属于江西省。二卜一年6月,全省设立13个行政区,修水属第二行政区,专署驻武宁。二十二年以后,曾于修水县周边省、县边界设立找桥特别行政区政治局、天岳关特别区政治局和九宫山特别区政治局,修水县北部及东部部分边区先后隶之,二{‘六年废。二十四年4月全省改为8个行政区,修水县属第一行政区,专署驻武宁。三十一年8月,全省设9个行政区,修水县属第二行政区,专署驻宜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修水及部分边区先后建立过县苏维埃政府,分别为修铜(鼓)宜(丰)奉(新)县、修武(宁)崇(阳)通(山)县、修通(城)县、修铜县、平(江)修铜县、修武通(山)县苏维埃政府。
   1949年6月16日,修水县和平解放。7月,修水县隶属袁州分区管辖。9月11日,修水县由袁州分区划归九江分区管辖。1968年,九江专区改称九江地区,修水县属之。1983年7月,撤销九江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制,修水县属九江市管辖。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