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7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1
摘要: 万寿宫是祭祀道教净明派创始人许逊(许真君)的场所,起于东晋、兴于唐代、弘于宋元、盛于明清。修水县是全国建有万寿宫最多的县,有文字记载的5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或重新恢复的还有30多座。民间流传着许多许真君逐孽龙的故事。宁河戏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宁州大班(戏),起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边界,系由酬神还愿的傩戏发展而成,历400余年,代有传人,可查演出剧日400余种。清嘉庆年间,全县有班社5个,案堂班31个,县内庙宇、祠堂建有戏台80余个。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成立修水县临时专业汉剧团,1959年正式定名为修水县宁河戏剧团。坚持演出传统剧日。修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工商企业改革平稳进行。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立了日本禅宗。万寿宫是祭祀道教净明派创始人许逊(许真君)的场所,起于东晋、兴于唐代、弘于宋元、盛于明清。修水县是全国建有万寿宫最多的县,有文字记载的5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或重新恢复的还有30多座。民间流传着许多许真君逐孽龙的故事。宁河戏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宁州大班(戏),起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边界,系由酬神还愿的傩戏发展而成,历400余年,代有传人,可查演出剧日400余种。清嘉庆年间,全县有班社5个,案堂班31个,县内庙宇、祠堂建有戏台80余个。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成立修水县临时专业汉剧团,1959年正式定名为修水县宁河戏剧团。坚持演出传统剧日。
   修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清时期,多次高悬过李自成、石达开、李秀成等王师的义旗。土地革命前后,修水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在修水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工农革命军军旗,1927年9月9日,在修水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起义部队移师井冈山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创了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著名苏区,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分别于1931年3月和1931年9月在上衫乡成立,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萧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军转战修水,全县有4万余人参加红军。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县,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10万多名修水儿女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献出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0248名,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两省6个牺牲万人以上的县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几次长沙会战的重要防线,境内驻有国民政府第九战区王陵基三十集团军总部及4个师和湘鄂赣挺进军总指挥部等军队,国民政府还先后在修水设有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中美合作所第二分班等机构。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民主党派领导成立武装的县,1949年初,遵照中共华南分局指示,中围民主同盟江西省临时支部和农工民主党江两省委派人到修水发展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分化瓦解敌军,迎接解放军进城:5月中旬,由民主党派领导的武装——江西民主自卫军第五纵队在修水县成立;6月16日,由唐占印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九师三八六团在民主自卫军配合下进驻县城,修水和平解放。是捍卫和平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堡垒,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修水共有89名志士英勇献身。
   本志记述的23年,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尽管对于有3000余年建置史的修水而言,这23年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纵观历史,却是修水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全而协调发展的黄金时期。
   23年来,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一是开展土地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1981年,全县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13.2万农户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期15年。1996年底,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1998年秋,启动第二轮承包,全县共签订145786份土地承包合同,从1997年起,承包期30年。2002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确定承包经营为基本土地制度。依据《土地承包法》,全县对第二轮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全面核实确定,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与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步,1981年,全县开展确定山林权属、划定社员白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定”工作。2005年,全县开展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的实行和林权制度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065万元,1985年增至19531. 23万元,2002年增至111633万元。二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1985年和2006年,通过对全县气候、水、土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调查,先后进行农业区划和区划调整。按照区域规划,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扬长避短,逐步突破单一的粮猪经济,重点发展茶叶、蚕桑、林果等优势产业。2008年全县茶园面积2809公顷,产茶1860吨。桑园面积3783公顷,产茧3262吨。桑园面积3000亩以上的乡镇8个,其中万亩以上的乡镇1个。有规模较大的茶叶生产乡镇28个,其中万亩以上乡镇1个,千亩以上乡镇7个。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相适应,农民承包土地逐步向种粮、栽桑、种茶等能手集中。至2005年1月19日,全县流转耕地面积940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6%。三是促进农业市场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出现“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等生产合作方式,2004年4月,第一个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生产合作社——漫江乡蚕桑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至2008年,全县共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64个,入社农户2519户,联合农户3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2.4%,经营收入2.1亿元,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1.9亿元。有47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四是乡镇企业在改革初期得到较快发展。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933户,企业职工9448人,乡镇企业总收入3187万元,1995年发展到1267户,企业职工14713人,企业总产值4962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02万元。1997年,乡镇企业开始全面改制,绝大部分乡镇集体企业转变为私人经营。至2002年,全县仅有4户乡镇企业保持集体经营。五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减轻农民负担。2002年,开展以“三取消、两涮整、一改革”(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费附加等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涮整农业税;调整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合同负担由4648.12万元减少到2580万元,减负率44%。2003年又通过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和规范涉农收费等八项措施,农民合同外减负8449.6万元。2004年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农民合同内减负1161. 09万元。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全县1418. 91万元农业税全部免征,结束了数千年种田交税的历史。同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从2006年起,国家实施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i项惠农措施,2006 - 2008年,全县共发放三项补贴1.1亿元。
   工商企业改革平稳进行。1985年,实行国有、集体企业简政放权,将企业内部机构设置、生产经营计划、产品调拨、职工调动、奖金分配、资金使用、职工奖惩等权力下放给企业、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1986年,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确定每个企业应完成的产量、产值、税收、利润等项]二作目标,对厂长(经理)实行任期目标管理。1988年,推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1997年,启动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已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转到所有权的变更,进入核心内容改革的关键时期。2001年1月,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的决定》,明确企业改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确定改制的基本形式,全县进入企业改制高潮。流通企业进展较快,2001年底,除垂直管理和政策性专营企业外,全面完成国有资产退出和职工身份置换,其中粮油系统职工置换身份1695人,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系统3530人,物资和外贸系统146人;工业企业根据一厂一策,亦稳妥推进,至2008年,全县94户工业企业完成改制84户,占77%,职工置换身份11236人,占应置换身份18040人的63%。
   流通体制改革进展较快。在农产品购销环节,1984年以前,国家对粮食、生猪、棉花等实行统购(定购)统销,由于工业和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农民承受着巨大的负担。从1985年起,渐次改革。是年,国家实施粮食和棉花合同定购和定购任务外议价收购。1986年,放开生猪和猪肉市场。1992年实施粮食购销同价和棉花“三放开”(放开经营、放开市场、放开价格)。1993年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取消“双轨制”,取消粮票。1996年取消非农业人口的粮油定量供应,统购统销制度结束。2003年粮食购销全部放开,至此粮食购销完成r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同时,为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修水县先后于1990年、1995年、2008年建立[家和省、县j级储备粮制度,收购储存政策性粮食。在生产资料流通环节,1997年放开非农生产资料供应,2001年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在社会商品流通环节,1993年起,除食盐、娴草、鞭炮、民爆等少数商品外,全部放开经营。在进出口贸易环节,2004年放开外贸经营权,实现内外贸并轨。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壮大。在推进工商企业和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经济,首先在商贸服务业起步,1979年5月,核发首个个体临时营业执照;之后向工业领域拓展,1988年修水县以个人独资方式创办私营企业4户;1993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后,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迅猛发展。2008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8487户,从业人员33365人,注册资本25360万元;私营企业947户,注册资本13527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非公有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0%。
   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计划编制逐步从实物平衡转到价值平衡,强化计划引导,除编制年度计划外,编制中长期计划、规划。计划执行由政府直接干预转到宏观调控。1990年取消指令性牛产计划;1993年取消企业招T和物资分配指令性计划;2002年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计划,实行“双向选择”。投资体制,国有企业投资从1979年始实施“拨改贷”(1997年开始企业改制后,固有资产已从企业基本退出);1992年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度。2004年,全面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社会投资进行间接调控;建立投资项目监督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国家投资审批权限从1983年后逐步下放,2000年以后,除国家规定的少数项目外,其他全部下放到地方。价格体制,经历由政府对全部商品和服务定价到基本放开的过程。1982年,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以罔家定价为主,放开部分商品价格;1987年,进一步确定价格管理采取直接管理和问接调控原则,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价格形式;1998年,实施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大多数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放开。税收体制,1983年实行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起实行第二步利改税,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税种、税率体系。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税。是年9月,修水县税务局分设为修水县国家税务局和修水县地方税务局。1997年建立申报纳税制度。2000年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财政体制,在国家实行分级财政的前提下,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从1997年起,县直单位非税收入由各自管理转为专户储存、统一管理。2006年起,又将乡镇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县财政专户。二是加强收费项目管理,有效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行为;三是加强会计管理,2000年起实施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统一结算。四是推广部门预算,改自上而下编制预算为先白下面上再自上而下编制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五是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头存放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六是实施“乡财县代管、村账乡代理”,加强乡村财务管理。七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国有企业改制由国资委主导、国资使用由政府招标等措施,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和保值增值。金融体制,先后实行行政管理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增加地方银行等体制性改革和信贷管理、银行结算、资金拆借等机制性改革。土地管理,先后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规划编制等工作,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土地有偿使朋制度,城镇基建用地实行“一级垄断、二级归口、三级搞活”,土地进入市场按挂牌、招标拍卖方式进行,改变经营性用地无偿划拨做法。为有效调节市场,实施土地储备制度,至2008年累计储备土地2400公顷。住房制度,主要实施公房出售改革,1994年出售半产权公房3060套,建筑面积18. 36万平方米。1999年第二轮房改,出售全产权公房5209套(含原半产权公房),建筑面积39.7万平方米。与公房出售配套,先后实施集资建房、购房补贴等阶段性措施。在房产市场化后,政府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弥补职工购房资金不足;同时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除上述综合改革外,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还顺利实施了户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了养老、失业、T伤、生育、医疗等保障体系。
   对外开放卓有成效。县委、县政府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建立各级领导招商引资责任制,制订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2000 - 2008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资投入建设项目1527个,其中工业、交通、城建等重大项目38个,共计签约资金185. 9946亿元,实际进资94. 4686亿元。与招商引资同步,一方面,县内市场进一步放开,金融、矿产、建筑、房地产、超市等领域相继有较大规模企业进入;另一方面,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茶叶、蚕丝、矿产品等产品不断出口海外。
   23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改革开放为抓手,顺利实施“五大系列(粮食、林业、茶桑、矿产、水电)开发”等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全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与1985年相比,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至439434万元,增长18. 79倍,年均增长13. 8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至245830万元,增长113.9倍,年均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148279万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l3.1%;财政总收入增至52016万元,增长39.7倍,年均增长17. 49%。1992年、1999年、2007年,财政收入先后破五千万元、一亿元、五亿元大关。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69.4:15.7:14.9改变为24.2:41.2:34.6,县域经济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农村经济首先得到发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影响农村经济友展的土地权属、土地收益、农民负担、农业扶助等问题渐次解决,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后劲得到增强。一是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2008年,粮食总产量21. 97万吨、油菜籽产量3102吨、水果产量2447吨、肉类总产量23612吨、水产品产量15000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 21%、11%、192%、74% .2882%。2008年农业总产值142132万元,增加值106385万元,分别是1985年的7.28倍和7倍。二是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58. 3%下降到44. 6%,林业产值由9.5%上升到11.4%,畜牧业产值由25. 5%上升到31. 20,副业产值由6.1%下降到2.6%,渔业产值由0.6%上升到10.1%。三是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特色农业效益明显。2008年茶叶产量1860吨,比1985年增加11.9%;蚕茧产量3262吨,是1985年的13.3倍;蔬菜种植面积5589公顷,是1985年的2.5倍;药材种植面积4333公顷。四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全县外出务工人数,1989年突破l千人,1992年近3万人,1996年突破10万人,2008年达18.5万人,收入达17. 36亿元。与此同时县内城镇化程度持续升高,2008年达到36%。农民进城和外出务工,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2008年农村经济非农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8. 4%上升到63%。五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维修加固、改造和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2008年农田灌溉水库总库容14449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949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1197公顷;山塘2967口,有效灌溉面积6920公顷。有灌溉500亩以上引水工程32座,灌溉500亩以下陂堰3093座,有效灌溉面积9773公顷;提水灌溉供水能力284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47公顷。有防洪堤坝1820处、280千米,保护耕地12133.3公顷。土壤改良、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生态植保、旱床育秧和抛秧等新科技的应用和农机推广等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2008年,水稻生产由1985年308.7千克/亩增加至350千克/亩,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85年4.6572万T-瓦提高到38. 0617万千瓦,增加7.17倍。
   工业经济增长强劲。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主战略,紧紧把握改革开放的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增加。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6650万元增至2008年430206万元,增长63.7倍,年均增长19.9%;工业增加值由1985年2345.7万元增至2008年163700万元。,2002 - 2007年连续六年获江西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2005年荣获“2002 - 2004年江西工业崛起三年翻番先进单位。”二是形成了具有相应规模的工业体系。以茶叶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缫丝为主的丝绸纺织业、以矿山开采为主的矿产业、以水力发电为主的电力业、以原木加工为主的木竹加工业成为修水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i是开发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宁红茶、神茶、康顺高耐热瓷、丝绸均为全国知名产品。四是企业固定资产、产品产量、经营效益均大幅提升。2008年,固定资产原值196346.5万元,是1985年的82.9倍;发电量34779万千瓦时、精钨矿5110吨、精制茶1876. 83吨、白厂丝330.6吨、水泥11.2万吨、日用陶瓷98万件、自来水983万吨,分别是1985年的12.5倍、37.3倍、1.8倍、18.4倍、9.3倍、1.2倍、11.2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4373万元,亏损4471.5万元,盈亏余额39901.5万元,上缴税金36209.8万元,分别是1985年独立核算企业盈亏余额和上缴税金的181倍和195倍。五是非公有T业迅速发展。2008年非公有工业产值216944.7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70%;实现增加值90628.7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60%。非国有工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六是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2001年以来,先后规划建设修水工业园芦塘项目区、吴都项目区和太阳升项目区,规划面积30. 64平方千米,至2008年建成区面积7. 58平方千米。2003年在九江市庐山区创办修水工业园九江项目区。修水工业园一园四区2008年有入园企业61家,实现工业产值2442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8%,上缴税金25300万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48%,园区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几近“半壁江山”。
   第三产业增速加快。国绕大交通,建设大物流。先后建成赣北汽运修水车站、修水汽运城北车站、修水汽运城南车站、个体客运城南车站等。2008年全县有大型汽车926辆、小型汽车5359辆、农用车2804辆、机动摩托28221辆,分别是1985年的3.7倍、114倍、13倍、3135倍。2008年客运量810.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8371.2万人千米,分别是1985年的2.9倍和2.79倍;货运量322.8万吨,货运周转量11265. 72万吨千米,分别是1985年的14.7倍和8.67倍。同绕大物流,打造大市场。先后建成县城中心农贸市场、赣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70余个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建成宁红大市场、新世纪超市、瑞雪超市、联盛购物广场、新乐万佳超市、联华超市、万福超市等综合性市场以及一大批专业性市场。围绕大市场,促进大开放。先后增设农业发展银行修水县支行、九江银行修水县支行、邮政储蓄银行修水县支行、修水县九银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工商银行修水县支行、建设银行修水县支行、中国银行修水县支行先后改制。2008年末,全县有银行9家,下设网点15个,农村信用联社1家,下设网点47个。1986 - 2008年,全县投放货币818. 95亿元,回笼货币806. 83亿元。2008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3. 79亿元、贷款余额17. 89亿元。保险机构在寿险和产险分业经营后,先后有太平洋、大地、安邦、天安、人寿、平安等保险公司进入县内设立机构,形成多家经营、同业竞争局面。2008年,开办险种近100个,保费收入10387万元,理赔3737万元。围绕大开放、提升大服务。先后建成宁红宾馆、修水宾馆、南山宾馆、青云宾馆、珠江大酒店、君豪大酒店等宾招场所,2008年全县有旅馆159家,其中农村集镇35家;邮政通信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步,2008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8819万元,是1985年的271. 79倍,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1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7601万元;以生态为主打品牌,突出红色、绿色、古色、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先后编制修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河旅游区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的总体性或修建性规划,“一心一圈四带”(县城旅游休闲接待集散购物中心、大黄龙文化旅游圈、修河旅游带、沿高速公路旅游带、红色文化旅游带和南北纵向文化旅游带)建设已经启动,南崖一清水岩景区、秋收起义修水景区、百茶园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可园旅行社被评为江西AAA级旅行社、珠江大酒店被评为国家四星级酒店。2008年,全县第三产业总产值15.18亿元,fli地区总产值34. 5%,是1985年的46倍,已成为远超农业的第二大产业。
   23年来,基础设施火为改善。
   交通建设驶上快车道。1993年对柯龙线修水县城至龙门段、1995年对修铜线修水县城至上奉段、1997年对辽南线分别进行三级公路改造;2002年对武修线进行二级公路改造;2008年武吉高速公路和县城连接线一级公路通车。23年间,新建高速公路61. 66千米、一级公路5.28千米,改造和新建省道267. 06千米、县道320. 68千米、乡道710. 45千米、村道165. 44千米,新修桥梁140座,总长4966. 24延米。2008年,全县有通车公路950条,总里程3004. 19千米,是1985年的2.8倍。其中等级公路788. 39下米,是1985年的5.1倍;乡镇通车率和畅通率均达100%,行政村通达率86%、畅通率56%。
   邮递电信实现全覆盖。自1998年9月邮政与电信分设,邮政业务在传统投递、汇兑、报刊发行等基础L相继增加由5政储蓄、特快专递、物流等服务。2008年邮政自办局(所)18个、代办所5个,省内邮路单程476千米。电信业自1993年8月县城和三都开通程控电话继而向全县所有乡镇延伸后,无线电话和_互联网等便捷通信迅猛发展。2005年实现固定电话“村村通”,2006年实现移动通信“村村通”,2007年实现互联网“村村通”。2008年,全县固定电话总容量76050门,装机62600部,是1985年的41.7倍;移动通信基站287个,载频数1649个,用户21. 7653万户;小灵通基站24个,用户5000余户;联通用户5.5万余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3899户。
   水利电力实现大发展。除前所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的工程建设外,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水力开发,将水电列为全县支柱产业。23年间,全县共新建装机6000千瓦以上水电骨干工程4个(东津6万千瓦、抱子石4万下瓦、郭家滩l万T瓦、茶子岗6千千瓦),装机5000千瓦以下、10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17座,1000千瓦以下、500千瓦以上的17座,500千瓦以下、100千瓦以上的55座。至2008年,全县共有水电站159座,装机容量20.5万千瓦,是1985年的14.4倍。23年间全县新安装220千伏线路1条,线路长度88. 50千米;110千伏线路5条,线路长度125. 00千米;35千伏线路23条,线路长度307.35千米;10千伏线路81条,线路长度1564千米。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1990年实施东电两送工程,解决西部地区近40万人口用电问题。2002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T程,2003年7月1日起,全县城乡同网同价。2006年全县所有村组实现通电。2008年,全县供电31562万丁^瓦时,售电28029万千瓦时,人均用电352.9千瓦时。
   县城建设进程加快。1987年完成县城第一轮总体规划,1995年和2003年对总体规划两次修编。2003年修编确定县城性质为“湘鄂赣边贸中心和以资源加工、发展旅游为主,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山水园林城市”,总体布局为“一河两岸、一城四区”。规划总面积62平方千米,到2010年实现人口l2万人,2020年实现人口1 8万人。围绕总体规划,1996年启动、2000年全面实施县城建设重心南移战略,先后增建连接南北的宁红大桥和旌阳山大桥,建成南城区道路网络“五纵十横”十三条主干道,新建一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等公益设施,扩建公交、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实施县四套班子办公地南迁和24家行政事业单位南迁。公共和公益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南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002 - 2008年7年问,新建小区18个,建筑面积122. 773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北城区进行适度改造,新修沿江路3千米风光带等公共设施。至2008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千米,是1985年的4.375倍;居住人口10万人,是1985年的3.3倍;居民人均住宅面积27.9平方米,是1985年的2.45倍。县城有主次于道总面积630385平方米,绿化占地面积177171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99911平方米,绿化普及率达100%,达标率86%。2004年5月,修水县城获“江西省卫生县城”称号。
   乡村建设成就显著。1988 - 1990年和1996 - 1998年,先后对农村集镇进行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2006 - 2008年,除10个拟移民搬迁的行政村外,350个行政村都编制总体规划,并选择809个规模较大的自然村编制建设规划。23年间,农村35个乡镇均新建或改造了农贸市场、自来水厂、中小学校舍、卫生院,乡镇政府和县直驻乡镇机构的办公用房也有不同程度改善,规模较大集镇还有不同程度的房地产开发。至2008年,伞县农村17个建制镇集镇的占地面积,除上奉250公顷外,均在300公顷以上。其中,渣津镇集镇规划面积680公顷,已建成380公顷,居住人口16101人,1995年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太阳升镇集镇面积450公顷,居住人口3458人,1997年被确定为江西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大桥镇集镇面积380公顷,居住人口近6000人,是湘赣边境商贸集镇。
   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开始移民安置小区建设,至2008年,共建移民新村186个。2005年开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至2008年全县共有省定试点自然村594个、市县共建试点自然村224个,完成改水28683户,建成沼气池6684只,安装太阳能1674户,改造硬化村内主干道335.8下米。
   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6年以来,县财政逐年安排资金解决人居集中地方的饮水闲难。20世纪90年代部分集镇建设自来水厂。进入21世纪后,通过实施人饮解困项目、饮水安全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项目,全县共建自来水T程453个,共解决21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
   23年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得到空前重视。建立了以县级机构为龙头向乡、村、组延伸的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至2008年,全县有县级科技推广和监督所站2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76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1107人,占12. 3%。1986 - 2008年,共获科研成果奖44项,其中省级奖4项、地市级奖7项、县级奖22项;获专利授权12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4项。1990年启动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推进了宁红保健茶、青健茶(神茶)、康顺高耐热瓷等科研成果的应用,先后实施了一批项目。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50%以上。2007年,修水县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一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先后实现教师人事由县统管、教育经费由县统筹、教师工资由县统发;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和支持卡社会力量兴办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特色义务教育,提高了入学(园)率、升学率;通过推行民主化管理,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责仟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二是教育结构不断完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特殊教育得到重视,2005年通过省政府对残疾儿童入学保障复查验收,2008年,县政府启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至2008年,全县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39所,幼儿园219所,其中职业(巾专)学校2所,普通高(完)中5所,初级中学41所,完全小学141所,初级小学或教学点25所,有专任教师5060人,其中中学教师(含职中)2367人,小学教师(含公办幼儿园)2693人;有在校(园)学生136025人,其中职业(中专)学校4098人,普通高中14054人,初中29774人,小学71567人,幼儿园1653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升学率96. 92%,初中毕业升学率66. 64%。=i是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主要办在县城”的规划要求,打破行政区域,多次调整学校布局。四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七五”期间,实施“一无二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校舍改造工程;“八五”期间,实施校园“六配套”(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道路和绿化)工程;“九五”期间,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十五”期间实施“江两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问,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工程”。23年间,全县共投入校舍建设资金22566. 96万元,建设改造校舍面积70. 2163万平方米。2008年,全县中小学I与地面积达232. 8047万平力‘米,是1985年的1.9倍;运动场地68. 6829万平方米,是1985年的1.5倍。教学设备不断完善,1997年5月,通过省政府“普及实验教学县”验收。2005年启动“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普及全县学校。2007年通过省政府“普及实验教学县”复查验收。五是“两基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基本达标。1996年,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97. 32%。1998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6. 3%,初中生入学巩固率87. 6%。1998年3 月,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达标验收.2007年通过复查验收。六是教育经费得到保障。1986 - 2008年,县财政共安排教育事业费118640.1万元,其中2008年18397.4万元,是1985年的47.8倍。在财政提供保障的前提下,学生家长经济负担不断下降,从200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起,先后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两免一补”,至2007年,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覆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困难学生继续得到生活补助,义务教育得到有效实施。七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3年间,国家各类大中专院校共录取修水学生29966人。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群众文化空前活跃,建立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村、组文化室为为础的文化服务网络,一百多个文艺表演闭体活跃在城乡舞台,春节义艺晚会、“双井之春”音乐会、“修河之波”艺术节、茶文化艺术节、“谷雨诗会”定期举办,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双井之春”从1985年开始,每年春季举办一次,至2008年连续举办24届,累计参赛歌手万余人次,已成为全国群众文化的知名品牌;春节文艺晚会1983年开始举办,连续举办26年。挖掘整理宁河戏、全二仁花灯、一圣仙娘花灯、修水贡砚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使之重放异彩。以“秋收起义”“湘鄂赣苏区”为重点的党史研究成果辉煌;1991年版《修水县志》荣获全国第一轮新方志评比一等奖。姓氏文化研究,参与者众。至2008年,全县累计编纂家谱400余种、近1万卷。2006年版《修水姓氏志》荣获汀西省第十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个。文艺创作空前繁荣,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在省缴以上刊物或场所发表、演…和展览,有全国作家协会会员4人、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舞蹈家协会会员1人、曲艺家协会会员1人、美术家协会会员3人、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人。大众传媒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迅速。《修水报》是2003年全国报刊整顿江西省保留的两家县级党报之一,1997年改四开四版每周一期为对开四版每周两期。2008年基本实现网络化办公,全年发行近2万份。1991年县城开通有线电视,开九江江有线电视先河;1999年全县乡镇全部开通有线电视;2008年14个乡镇与县电视台联网,实时传播电视节日41套。县电视台从1992年起开始自办节日,正式拥有无线频道,通过板山电视差转台向全县传播节日。2008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9.1万户,其中县城2.2万户。互联网异军突起,2008年全县有政府部门和企业、个人网站40个。
   医疗卫牛在改革中奋力前行。经历了由公益走向市场又由市场走向公益的曲折改革过程。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牛网络,有效地提高r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控制了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生,在防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禽流感过程中,积极应对,全县未出现非典型肺炎和人禽流感患者或疑似病例。2005年被列入汀西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7年1月获“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称号。中医工作卓有成效,2002年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2008年,全县有县级医院4所,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乡镇中心卫牛院II所,其中一级甲等卫生院6所;一般卫生院25所,村卫牛所351个,企业和学校医疗室7个,民办医院2所,城镇个体诊所66家。有病床编制734张,比1985年增加80张,实际开放病床1013张。有公立卫生技术人员1977人,其中医牛927人,比1985年增加223人;有护师、护士528人,比1985年增加401人;有入所乡村医生1200余人,比1985年增加600余人。每万人拥有病床10. 08张,拥有公立卫牛技术人员24.9人。全年卫牛事业投入14651.4万元,其中县财政拨款10149万元,是1985年的97.5倍,上级扶助2342.4万元;私营投资2160万元。
   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学校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两操两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每周两节体育课)得到坚持,每年都开展体育达标活动,以乡镇或学校为单位每年至少举办1 -2次体育运动会。竞技体育得到发展,有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业余体育项目学校4所,民问体育培训班则不定期举办,培养了一批体育竞技人才。全民健身活动也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和体育活动场所增加,深入社区和村组。2008年,全县各级有群众体育组织、团体416个,会员4万余人。1987 - 2008年先后5次举办全县老年人运动会;2001 - 2008年,南修水发起,修水、平江、浏阳、临湘、通城、通山、崇阳、铜鼓、武宁等湘鄂赣边区九县市轮流承办,共举办湘鄂赣边区老年人运动会8次。
   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更加规范。经历了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到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到宣传教育、行政推动、群众自治、经济调节、优质服务、法律监督等综合治理手段的两个关键转变,人口政策得到较好的执行。23年间,累计出生人口223904人,死亡人口90433人,净增133471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7. 84‰。2008年,全县总人口794172人,比1985年增加143726人,年均增长8. 72‰,总户数21 3588户,平均每户3.72人,男女性别比为109: 100.计划牛育统计年度2007年10月- 2008年9月,新出牛人口性别比为110: 100。23年问,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劳动人口397449人,占总人口56. 6%;人口老少比18. 6%;有文化人数4891 89人,占总人口69. 1%,占6岁以卜受教育年龄人口的81. 1%。2000年人口普查,劳动人口提高到63.1%;人口老少比提高到25%;有文化人数提高到87. 1%,占6岁以上受教育年龄人口的93.6%。标志着人口红利进入高峰、文化素质大幅上升、人口老龄化已显端倪。
   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经历了从发展优先到生态优先,并进而确立生态立县、保护环境也是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在牛态恢复和保护、污染控制和治理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植树造林。23年间,通过多种方式、多个项目,累计造林118371公顷。二是封山育林。进入21世纪以来,逐年扩大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至2008年,全县封山育林面积205260公顷,占全县林地而积的60%,其中国家公益林82840公顷,省级公益林53667公顷,其他商品用材林68753公顷。三是分阶段大幅度调减林木采伐和销售指标。1991 - 1995年,全县采伐林木198.1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材销售60.2万立方米,2001 - 2005年分别降至118.7万立方米和38.2万立方米。四是加强水土保持。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调整等,提高水土流失区的固土保水功能。23年间,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53747公顷。五是加强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保护。按功能对水质进行控制,设立修河源头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根据物种多样性状况,建立五梅山自然保护区(省级)、程坊自然保护区(县级)、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县级)和生态功能综合保护区。六是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对新-二项目实行环境评价和污染处理与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对已有污染源进行普查,并开展有效治理。多次组织矿山秩序整顿,制止乱挖滥采。2008年监测,修水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全县空气环境质量整体处于优良状态;修河干流及支流水环境质量整体优于国家Ⅱ类标准,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中水质最好的河流;修水县城城区和交通主干道声环境整体良好,符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养老保险从1987年起先后实施由县到市到省统筹,到】995匀:10月,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险面亦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渐次扩大到各类城镇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村干部。2008年参保人数35453人,收取养老基金5097万元,为6469名离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6416万元;医疗保障经历由公费医疗向医疗保险过渡,从行政事业单位和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向全社会覆盖,进而在“低水平、广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比例和医疗补偿标准三个阶段,至2007年,全县所有居民均能享受医疗保障。2008年,行政事业单位参保职工14132人,征缴保险基金1666.4万元,补偿支出1358. 42万元;城镇企业参保职工21372人,征缴保险基金1203万元,补偿支出1040万元;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41963人,参合率93. 76%,筹资5988.10万元,补偿支出5448. 41万元;城镇居民参保5051 1人,征缴保险基金421. 14万元,补偿支出182. 72万元。与医保和新农合相配套,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008年发放医疗救助金1000余万元。生育保险从无到有,2008年全县132个全民企事业单位为5560名女职工缴纳保险基金60万元,补偿支出12万元。工伤保险南企业单位扩展到事业单位,2008年全县参保18100人,征缴保险基金51万元,补偿支出45万元。失业保险迅速壮大。23年问,累计征收久业保险基金2258. 04万元,使用支出1395. 65万元。2008年,全县参保单位251个,参保人数23100人,征缴基金280. 61万元,使用支出26. 32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得到重视,分别]二1998年和2006年开始实施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制度。2008年城镇低保对象1 1401人,发放低保金1987.3万元;农村低保对象34073人,发放低保金2093.4万元。此外,军人及军烈属优待抚恤、残疾人保障、五保供养、老年入托养、救灾赈灾、临时救助等也更加制度化。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年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实施机构改革。1970年7月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分设,结束县党政机构合一的历史;1981年3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同时恢复县人大、县政协;1984年4月,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撤销人民公社管委会,建立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党政机构分设后,党委实行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政府负责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县级党政机构先后于1984年、1994年、2003年进行三次改革;乡镇机构1995年实施撤区并乡,2007年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2003年和2007年实施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改革,管理关系逐步理顺,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效能逐步提高。二是规范人事管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公务员制度。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施干部选拔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任前公示制度,增强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三是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决策前的调研咨询、决策中的民主议事、决策后的监督执行。人大、政协依法履行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权利,增加一线工人和农民、城镇居民和知识分子县人大代表名额、非中共界别县政协委员名额,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纪检和监察机关依章依法履行党委和政府自我监督职责,加强党风党纪和政风政纪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管理,健全规章制度,1986 - 2008年查处党员违纪案件2104起,处分违纪党员2357人;查处行政违纪案件448起,处分违纪人员529人。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依法治县,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行政复议制度。从1986年开始,先后开展“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公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提高部门、单位和地方“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的责任感。推进侦查、检察、审判制度改革,提高人权保护意识。加强政法机关建设,提高办案水平。23年间,公安机关先后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打击“车匪路霸”、禁毒、打击地下六合彩等专项斗争和加强经济案件侦查。检察机关加强经济案件、贪污贿赂案件、渎职侵权案件检察。审判机关加强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审理和生效判决案件的执行。1986 - 2008年,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审判执行各类案件27344件,其中刑事案件3379件、民商事案件16578件、行政诉讼案件214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以来,宣传、教育、文化以及]:会、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团体充分利用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进行广泛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后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社区)、文明行业(单位、窗口)、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使城乡人文环境不断改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2005年荣获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全县有11个单位和乡村获省文明单位称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强化国防教育。1997年11月,全省中小学国防教育经验交流会在修水召开。全县青年踊跃入伍,1986 - 2008年,全县共征集兵员6881人,无一例因体检、政审不合格的责任性退兵。
   23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扶贫工作卓有成效。修水是湘鄂赣革命老根据地中心,又是贫困山区。国家先后将修水列入国家贫困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予以政策扶持和部门单位挂钩帮扶。2000年前主要扶持老区乡镇,2001年后扩大到全县所有贫困乡村。1986 - 2008年,全县累计接受上级财政扶贫资金9879. 65万元(不含移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17477. 08万元,扶贫贴息贷款23845万元。还先后接受国家、省、市222批次单位挂钩帮扶资金3128万元以及争取的项目资金3361万元。1995年起,县直及驻县单位包村扶贫,“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帮扶资金3590万元。23年间,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产业带动和重点村整体推进、移民搬迁等扶助方式,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进程,2008年,全县贫困人口由1985年4.856万户24. 28万人减少至1.9864万户8.939万人,年均递减4.25%。190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通公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电视机普及率85%,新建砖混住房户达30%。尤其是从2003年起,通过政府扶助,从生存发展条件落后的山区迁出人口到生产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安置,创造了在全国推广的“发展良性互动、生态良性互动、人的素质良性互动、社会管理良性互动、基础设施良性互动”扶贫工作经验。2005年5月,全国移民扶贫现场观摩会在修水召开。2003 - 2008年。上级补助修水移民扶贫资金15442. 35万元,移出9130户44121人,其中集中安置7360户39509人。
   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2008年与1985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0元增至2324元,增长7.6倍;职工平均工资由835元增至1 1965元,增长13.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704万元增至331225万元,增长193.3倍;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6.197元增至4171元,增长158.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685万元增至148279万元,增长16. 07倍;人均社会消费由133. 52元增至1867. 08元,增长12. 98倍;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由14.5千瓦时增至177千瓦时,增长11.2倍。全国农村基本情况抽样调查,2008年修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7. 06平方米,每百户农户拥有彩电100台、洗衣机54台、电风扇150台、电冰箱34台、摩托车51辆、电话机70部、手机127部。23年间,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变化,食品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比重由1986年的66. 34%下降至2008年的49. 5%,精神消费比重由1986年的4.1%上升至2008年的9.80,恩格尔系数趋于合理,全县人民总体上解决温饱。
   三 23载,物换星移。历史的辉煌只是继续发展的起点,在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分析发展中的困难,把握前进的方向,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的《全国农村小康水平基本标准》,以100为权数,修水农村1995年实现值为60. 62,2002年实现值为73. 16。2008年,修水人均国内牛产总值按1982年美元计算刚过500美元,离人均800美元以上小康指标还有较大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2324元,在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列1 8位;城镇化水平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 6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36个百分点。与九江各县市10项指标比较,修水县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项指标排位为2、1、1、l、2,位居前列;第二产业增加值排位第4名,位居中游;同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职T平均-资、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排位为7、10、9、10,严重落后于其他县市。与全省80个县市进行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职工平均工资5项指标比较,修水分别排77、64、77、77、80位。与湘鄂赣毗邻九县10项指标比较,修水财政总收入居第1位,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居第2位,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同定资产投资总额均居第4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蔓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第5位之后。
   比较说明,修水的经济总量有一定的优势,但人均指标尤其是与人民牛活相关的指标偏低。修水的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发展速度滞后于省市平均水平,部分指标甚至落后于周边地区。尽管经过23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低基数上的增长,欠发达仍是修水的基本县情。
   制约修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程度偏低;工业产业结构欠优,仍属资源依赖性和劳动密集型增长,缺乏高科技和大企业支撑;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瓶颈”作用仍未打破;文化事业发展较好,但文化产业未形成规模:三省九县中心的边贸特色和生态人文资源的旅游特色仍未充分发挥;区域发展尚不平衡,城镇化程度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仍较突出;大量务工人员离县就业,农村“空心化”和“空巢化”现象不容忽视;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比逐年攀升,投资动力不强、渠道不畅和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虽然进入21世纪后加大了扶贫开发T作力度和保障体系建设,但贫困人口和低收人家庭还有相当数量;社会事业的巨大支出需求和财政收入相对不足的矛盾越发明显。破解这些难题,需继续做出艰苦的努力。
   修水人民有勇气正视发展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发展、在于解放思想、在于改革开放、在于真抓实干。修水人民将在中共修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精神贯彻到T作的各个环节,把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和基本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而,大力弘扬“团结苦干、务实创新、奋发进取、乘势快上”的修水精神,同心同德、奋起赶超,修水的而貌已经发生变化,修水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修水的面貌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