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73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4
摘要: 综 述 “幕阜如虎,窥三湘而瞰楚地;修河似龙,奔鄱湖而下长江。”白山背先民开启修水文明迄今约5000年,历代修水县人在这块美丽神奇、丰饶肥沃的土地上,以其勤劳、智慧和勇敢,不断顺应和改造自然,创新和传承文化,谱写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华章。境内公路里程3004. 19千米,其中等级公路788. 39千米。宁红茶自清道光以来更是享誉海内外。民国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而爆发前,修水茶叶仍有较好的国际市场,1914年,宁红极品百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创每磅48两白银天价。二战爆发后,修水茶叶的主要销售地欧美和苏联纷纷卷入战争,修水茶叶生产急剧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修水茶叶牛产逐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综 述 “幕阜如虎,窥三湘而瞰楚地;修河似龙,奔鄱湖而下长江。”白山背先民开启修水文明迄今约5000年,历代修水县人在这块美丽神奇、丰饶肥沃的土地上,以其勤劳、智慧和勇敢,不断顺应和改造自然,创新和传承文化,谱写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华章。
   修水自古就有修志传统。可考者凡十七修,现存者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和清康熙{‘九年(1680)、乾隆二年(1737)、道光四年(1824)、同治十二年(1873)5个旧志版本和1991年版新修《修水县志》。1991年版《修水县志》为新中国成立后所修的首部通志,下限至1985年。旧志和前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续修《修水县志》,既为延续历史记载,更为服务当今及未来。
   本综述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修水的自然面貌,并根据史籍择要追记修水的历史文化和1986年以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分类概述断限内23年来修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第三部分分析修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使人们知所由来,理解当今,思考未来。
   修水县置县历史悠久。秦以前为艾,是《左传》所载江西境内两个地名之一,另一为“番”。商和西周封艾侯国,治今修水渣津龙岗坪,辖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奉新、靖安、安义等地。春秋、战国时诸国争雄,艾侯因为艾邑,先后属楚一吴一越一楚管辖。秦仍为艾邑,属九江郡。自汉以降,修水或县或州,名称多有变化,治所、治域亦有变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 800)分武宁县西八乡置分宁县,治常洲亥市,即今县城义宁镇,县域含今修水、铜鼓。民国元年(1912)冬为义宁县。民国二年铜鼓建县,与修水分治。自置分宁以来,即为上望繁要之县,元大德五年(1301)升分宁县为宁州时,知州为从五品。
   以修水名县,始于民国三年(1914),是年因避与广‘西义宁县同名,改称修水县。县名因境内修水而来,而以“修”名水,则渊源甚久。班固《汉书·地理志》:“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汉,行六百里。泉冽流长,蟠旋周折,如生蜒伏蜿,故谓之修水。”以水指县也有较久历史,南宋徐筠主修《修水志》、明周季风作《修水备考》即以修水指代分宁县或宁州。新中国成立后,修水县属九江专区或九江市管辖。
   修水县自然条件优越。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问,与湖南、湖北两省毗邻。占有“吴头楚尾”之称,今有“三省九县(武宁、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平江。通城、崇阳、通山)中心”之名。地理坐标东经113°56' 23”-114°56' 49”,北纬28°41'41”- 29°22' 16”。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8℃,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均降水1606毫米,年均无霜期254天。县境四周群山环绕,最高海拔东部山门峡1716.5米,最低在东北部修河出境处海拔75米。西北部幕阜山脉有海拔1000米以上跨界高峰28处,东南部九岭山脉有1000米以上跨界高峰27处。发源于境内黄龙山和铜鼓县大沩山的修河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汇集12条主要支流,自西向东流贯全县,东出武宁,经永修注入鄱阳湖,境内流域而积422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4%;发源于境内黄龙山东麓的汨罗江,是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汇集3条主要支流,西出平汀,经汨罗,注入洞庭湖,境内流域面积27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全县总而积4504平方千米,为江西省幅员最广之县。总体地形和土地利用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2008年,全县辖18个镇、18个乡,分辖360个行政村、26个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794172人,有13个民族人口,汉族人口占99. 980-/0。境内交通便捷,大广高速穿境而过,并东与福银高速、南与赣粤高速相连,省道柯龙线、武修线、修铜线、辽南线、万黄线贯穿全县大部分乡镇,与ll条县道构成境内道路主干。县城至南昌、九江、长沙、武汉市,均可在2小时左右直达。境内公路里程3004. 19千米,其中等级公路788. 39千米。
   境内资源丰富。2008年,有耕地面积43273. 51公顷,主要用于粮食、蚕桑、茶叶生产。是江南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有林地面积352131. 52公顷,占国土面积78. 21%,森林覆盖率72.8%,活立木蓄积量1397. 13万立方米;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1种、省级保护植物87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5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84种。矿产资源矿种多、储挝富、品位高,已发现矿藏35种,钨、钒、金、长石、石英、石煤矿藏量居几江之首,香炉山钨矿品位皿洲第一。修河水系和汨罗汀水系蕴藏丰富的水资源,春秋时要离刺庆总的故事就发乍在修河;民同时,货船仍可上溯至渣津。多年平均径流量39. 6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40. 8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24.5万千瓦,已开发量20.5万千瓦。“山川深重,可供游览”,境内有脚踏三省、雄伟博大的黄龙山,悬崖危立、占木参天的南山崖,怪石林立、桃红李白的东岭石林,秀水萦带、水天一色的明月湾,物种多样、原质原貌的杨家坪,碧波万顷、千岛耸立的程坊湖等一批自然景观。2008年编制完成的修水县旅游总体规划列物质类景观324处、非物质类景观227项。
   1986年前已具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1985年地区生产总值22207万元,比1949年增K 6.25倍,人均地区乍产总值341.4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0万元;财政总收入2528万元,其中小级财政收入1277.6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835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70元,是1949年 39. 16元的6.89倍。居民储蓄存款年来余额1704万元,人均26.2元。农牧渔业总产值19531万元,全县工业总产值665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5万元,人均133. 52元。农村人均口粮357千克,比1949年增加191.2 千克,农村人均用房18. 63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40%,每百户农家拥有自行车22辆、缝纫机25架、IU视机4台、收录机4台、大型家具321件。全县第一产业占比69. %,第二产业占比15.7%,第三产业占比14.9%。
   在1985年前的经济发展中,除粮食和木材生产外,传统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首先是茶叶。五代时,双井茶即以“制造极精”著称,宋代黄龙茶、双井茶“并称绝品”,双井茶被推崇为“草茶第一”,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叶梦得等人均有吟唱。宁红茶自清道光以来更是享誉海内外。光绪十七年(1891)获俄阳太子题赠“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匾额;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年出口际市场约30万箱(每箱30.5千克);光绪三十一年,茶叶收入在全县农业收入中占比51. 64%,是修水茶叶,生产的全盛时期。民国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而爆发前,修水茶叶仍有较好的国际市场,1914年,宁红极品百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创每磅48两白银天价。1940年,宁红茶在香港口岸仍是各地茶叶品质和定价的最高标准,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盛誉。二战爆发后,修水茶叶的主要销售地欧美和苏联纷纷卷入战争,修水茶叶生产急剧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修水茶叶牛产逐渐恢复。1982年双井绿茶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1985年,越海牌特级宁红工夫茶获国家银质奖和农牧渔业部金奖。1985年全县有茶园面积5845.9公顷,产量1558. 55吨。其次是蚕桑。修水桑业历史悠久。宋张商英《黄龙崇恩禅院记》称修水“桑阴阴面披野”。清嘉庆前,养蚕缫丝,以自给自足为主,产业特色为农桑并重。至光绪年问,已成产业规模,坊问有“绢出义宁州”之说。光绪三十年(1904)全县产丝3125 千克,居全省之首。战爆发后,丝绸牛产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复苏。1978年有桑园而积120公顷,产茧5.25吨。1978年后快速发展。1982年,全县桑园面积240.9公顷,产茧300.4吨,占全省产量60%。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981.5公顷,产茧244. 85吨。再次是水电,新中国成立后充分开发水力资源,水力发电从无到有,1981年列入全国小水电装机1万千瓦县行列。至1985年,全县有水电站119座,装机150台,容量14214千瓦,形成以山口、车联堰、湘竹3个水力发电站为主体的发、供、用电网。
   其他传统产品也有卓具特色者。杭猪为全国48个地方优良猪种之一。白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记载。青钱柳降糖、车前子解暑,县人自古以其入茶。茶油、桐油、松脂、香菇、木耳、板栗、甜橙、红枣、柑橘、花椒、猕猴桃等林特产品和黄栀子、枸杞、山楂、杜仲、厚朴、山苍子、黄精、玉竹、乌药、钩藤等500余种中草药材,1986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生产。工艺品贡砚始产于唐,盛产于宋,黄庭坚等用于馈赠,清代被列为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两家企业生产,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楠木梳,源于民问工艺,亦先后有两家企业生产,以造型奇特、制作精巧闻名海内外,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菊花茶、馏子、艾米果、腊肉等地方风味饮食亦具经济开发价值。
   修水县文化底蕴深厚。距今约5000年的山背文化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距今3000多年的商封艾侯国开启了修水等地礼仪教化的先河;战国时期屈子泪罗江畔的行吟更是为修水贯注了忠君爱国、关注人民命运的人文精神;吴头楚尾的位置,又决定了修水的文化之源兼具吴楚之长,民风淳朴强悍,士风急公好义。尽管渊源有自。但修水文化的繁荣兴盛则始于宋黄中理、周敦颐等侣办书院。自宋至清,历朝各代,修水共办书院25所,私塾则不计其数。先后培养了北宋“诗书双绝”黄庭坚、抗击西夏壮烈捐躯的紫金光禄大夫徐禧,南宋礼部尚书莫将、宝章阁大学士冷应潋、独力支撑抗元十年的四川安抚置制使余玠、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兵部尚书宋朝寅,元翰林国史编修祝彬,史称“宋元八贤”;培养了明代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周季麟和周季风兄弟(史称“双风”),清代宣宗侍读万承风、支持和从事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等。H唐宋至清代,全县共有进十209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有宋一代,双井村黄姓共出进十48名,且有黄沔等兄弟10人进十及第(史称“十龙”),双井被称为华夏进士村。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在新的教育制度下,修水亦代继有人。陈三立长子陈衡恪为现代著名画家,是齐白石的提携者,三陈寅恪为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执教清华园时,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四大导师,有“教授中的教授”之称,其开创“以诗证史”治学方法及其史学上的巨大成就,被称为“义宁之学”。古琴大师查阜西曾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中医徐瀛芳,民国期问是全国中医委员会七名委员之一,被中国医学界誉为“中医科学化先锋”。国民革命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朱赤,率军参加1937年南京保卫战,在中华门与日军浴血奋战,壮烈捐躯。罔民革命军少将参谋冷开运,解甲后致力文化事业,民国十一年(1922)恢复八贤祠,民国二十年(1931)主纂《八贤祠志》,蒋介石、孙科、林森、冯玉祥、于右任、居正、邵力子、叶楚伧、戴季陶、李宗仁等国民党政要题词,李烈钧作序。当代名人有著名科学家、原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封怀,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蜚秋等。古代和近现代(1985年前)县人留下有记载的各类专著272部,1198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985年修水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42所,农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21420人。有小学1 135所,其中完全小学444所,在校学生108953人;有幼儿园65所,人园幼儿2209人;有教职员工6025人。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区级11个,乡级41个,村级186个,病床554张,医疗卫生人员1421人。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336人(含卫生)。有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8.4万册,其中古籍1.1万册,善本185种;有县级文化馆1个,乡级文化站52个,各类图书室157个;有电影院5座,电影放映单位100个;有电视转播台1座,差转台13座,电视机5305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85年,修水有1039人考取大学,1401人考取中专,49人考取研究生。
   修水传统文化中,别具特色者为佛教黄龙宗和道教万寿宫文化、地方戏剧宁河戏。黄龙宗系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由北宋高僧慧南创立于境内黄龙寺。宋治平二年(1065),慧南人住黄龙,主张“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并以“j关”开启学人,至慧南门下受法且广其传者34人,再传弟子则“横被天下”。宋淳熙i‘四年(1187),黄龙宗九世日僧明庵荣西将黄龙宗传到日本,创立了日本禅宗。万寿宫是祭祀道教净明派创始人许逊(许真君)的场所,起于东晋、兴于唐代、弘于宋元、盛于明清。修水县是全国建有万寿宫最多的县,有文字记载的5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或重新恢复的还有30多座。民间流传着许多许真君逐孽龙的故事。宁河戏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宁州大班(戏),起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边界,系由酬神还愿的傩戏发展而成,历400余年,代有传人,可查演出剧日400余种。清嘉庆年间,全县有班社5个,案堂班31个,县内庙宇、祠堂建有戏台80余个。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成立修水县临时专业汉剧团,1959年正式定名为修水县宁河戏剧团。坚持演出传统剧日。
   修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清时期,多次高悬过李自成、石达开、李秀成等王师的义旗。土地革命前后,修水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在修水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工农革命军军旗,1927年9月9日,在修水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起义部队移师井冈山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创了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著名苏区,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分别于1931年3月和1931年9月在上衫乡成立,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萧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军转战修水,全县有4万余人参加红军。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县,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10万多名修水儿女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献出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0248名,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两省6个牺牲万人以上的县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几次长沙会战的重要防线,境内驻有国民政府第九战区王陵基三十集团军总部及4个师和湘鄂赣挺进军总指挥部等军队,国民政府还先后在修水设有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中美合作所第二分班等机构。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民主党派领导成立武装的县,1949年初,遵照中共华南分局指示,中围民主同盟江西省临时支部和农工民主党江两省委派人到修水发展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分化瓦解敌军,迎接解放军进城:5月中旬,由民主党派领导的武装——江西民主自卫军第五纵队在修水县成立;6月16日,由唐占印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九师三八六团在民主自卫军配合下进驻县城,修水和平解放。是捍卫和平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堡垒,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修水共有89名志士英勇献身。
   本志记述的23年,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尽管对于有3000余年建置史的修水而言,这23年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纵观历史,却是修水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全而协调发展的黄金时期。
   23年来,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一是开展土地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1981年,全县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13.2万农户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期15年。1996年底,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1998年秋,启动第二轮承包,全县共签订145786份土地承包合同,从1997年起,承包期30年。2002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确定承包经营为基本土地制度。依据《土地承包法》,全县对第二轮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全面核实确定,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与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步,1981年,全县开展确定山林权属、划定社员白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定”工作。2005年,全县开展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的实行和林权制度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065万元,1985年增至19531. 23万元,2002年增至111633万元。二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1985年和2006年,通过对全县气候、水、土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调查,先后进行农业区划和区划调整。按照区域规划,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